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灾害的防护

地质灾害的防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灾害的防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灾害的防护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168-01

一、广西区岩土类型概况

岩土体是产生地质灾害的物质载体,不同的岩土体类型,产生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密度不尽相同。广西境内展布的岩土体类型主要有:岩浆岩类、变质岩类、碳酸盐岩类、海相碎屑岩类、陆相碎屑岩类和第四系土体(系指1比50万地质图中所表述的第四纪沉积物,不包括山体表层所覆盖的第四系残坡积土层,下同。)等六大类型。岩浆岩类主要展布于桂东南和桂东北;变质岩类主要展布于桂东北,桂东南局部展布;碳酸盐岩类大面积展布于桂中、桂西、桂北、桂东等地;海相碎屑岩类主要展布于桂西和桂东;陆相碎屑岩类主要展布于桂南;第四系土体零星展布于区内各地

二、地质灾害的分类

我国地质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灾害;二,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灾害。

三、我国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承灾能力弱,所以形成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等。这些灾害还在显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必须积极有效的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受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坡体滑落的地质现象[1]。是岩土工程最为常见的地质现象。造成滑坡的原因较多,自然原因主要有:降雨;地震;地表水对坡脚或坡体的冲刷;融雪等。人为原因主要有:乱砍乱伐,破坏坡体植被;开挖坡脚;堆填加载;蓄水排水等。滑坡主要发生在以下地区:地震带、断裂带等地质不稳定地带;强降雨区以及暴雨多发区;山区各种工程的边坡;峡谷地区以及水域岸坡地带。

2、泥石流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乱垦滥伐,破坏坡体植被。②对坡体的开挖不合理。③渣、石、土的不合理弃置或堆放。

3、地面塌陷

由于受到地震活动、降雨、地下采矿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因素,土体和表岩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向下方塌陷,并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被称为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一,自然塌陷,如暴雨塌陷、洪水塌陷、地震塌陷、重力塌陷等;二,人为塌陷,如坑道排水突水塌陷、采空区塌陷、抽汲岩溶地下水塌陷、水库蓄水或引水塌陷、振动或加载塌陷、地表水或污水下渗塌陷、多种成因复合塌陷等。

4、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①渠道或水库蓄水出现渗漏;②强烈震动。③矿产资源的开采。④渣填土的弃置或堆放。⑤各种建设工程的边坡开挖。

5、地裂缝

“地裂缝” 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6、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基软弱夹层没有查清,软基处理不当或设计不合理所致。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措施大致有:地下排水、刷方减重、支挡工程、滑带土质改良、遮挡、拦截、护墙护坡、削坡、畜引水工程、储淤工程、排导工程、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等。

2、避让措施

(1)雨天避让措施。在暴雨天气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对于那些变形山坡比较多,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下雨前做好搬迁准备,以便及时躲避,减少损失。

(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且相对治理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已经做出过防治措施仍多次受到损害或者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应采用搬迁避让措施,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4、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人类各种生产开采活动。据统计,人类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影响远大于正常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危害大且危害面积广的特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翟文辉 杨永军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大科技》2013年 第8期

[2]赵关雄 浅议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及防治措施 《大科技》2012年 第24期

[3]李扬 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年 第8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5]李宗发.贵州构造-岩土体分区及其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关系[J].贵州科学,2012,30(3):32-37.

地质灾害的防护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林业 病虫害防治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22-01

1 当前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从现阶段的工作情况来看,一部分林业部门的领导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对于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无法清楚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经营方面,而忽略了林业防治工作的开展,种种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林业病虫害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防治体系不够健全

在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科学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普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得不到落实,健全的防治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对防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1]。同时,由于投入的防治资金不足,对林区病虫害监测工作不到位,导致林区出现大面积病虫害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各处解决措施,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给整个林区带来无法预估的经济损失。

1.3 林区树木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活动当中,木材仍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林区往往会种植更快速生长的树木,进而导致所种树木的种类单一,而这种树木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整个林区的生态系统过于单一,造成了树木抗病虫害能力的下降。

1.4 盲目使用农药

不规范使用农药是目前大多数林区存在的问题,在大部分的林区工作人员的固有思想中,农药使用的剂量越大以及范围越广,则可将病虫害彻底清除,然而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是极不可取的。盲目使用农药不仅仅会增加林区的防治成本,还会提高树木病虫害的耐药性,根本无法彻底根除林区的病虫害。

2 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效的有效对策

2.1 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与资金投入

在针对林业地区病虫害防治方面,我国还未真正形成一套统一的措施,相关林区管理者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明显不够重视,从思想上对林业养护方面认识不足,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治手段[2]。因此,要想从源头开始完善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则需要提高林区管理者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宣传力度,从意识上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在资金投入方面,对于国家以及林业部门所设立的防治专项资金要积极进行争取,确保防治资金的流动渠道有所保障;合理敦促地方政府加大对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量,针对病虫害情况严重的地区要进行综合性诊治;积极调用社会舆论与人民群众的力量,采取合理的手段将社会中投入到环保与森林保护的资金用来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2.2 提高病虫害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林区管理者也应积极引用最新的检测技术,更新现有的检测设备与程序,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林业检测模式,利用最新的检测模式去精确了解林区树木的健康情况,确保每一颗树木健康成长,有效地抑制住病虫害问题的产生与扩散。

2.3 提高林区病虫害整治技术

要想提高林区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就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更新并提高现有的病虫害整治技术,再在专业防护人员的操作下,开展病树的清理养护工作。此外,技术人员还应对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并解决,坚持贯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方针,并且在保证病树得到有效整治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思想,种植更多优良品质的树木去改善整片林区的质量,在实现林区全面绿化的过程中,将病虫害防治工作与林区的生产发展同时进行。此外,林区管理人员对于林区的安全防范要时刻保持警惕性,避免林区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采取人工与农药相结合的方式对林区病虫害进行整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并要求相关工作人T严格按照计划落实到位,保证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有效地发挥。

2.4 控制病虫害疫情源头

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况分析,影响林区兴盛与衰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林区树苗的检疫工作是否到位,这也是我国林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和防护基本原则[3]。根据现阶段我国制定的林区检疫技术标准来看,林区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并完善以下几点:1)加大林区防疫的宣传力度,提高林区周边局面的生态保护意识,要积极与当地居民产生互动,取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共同参与到林区治理的工作当中。2)进入或经过防疫林区的车辆人员要进行严格仔细的排查,并且不仅仅要密切关注新栽种树苗的健康状况,还要避免出现因问题疫苗流入林区而造成大面积减产的情况。3)加大林区防疫的工作力度,定期检测修整城镇周边的绿色植物,进一步增加城镇的绿化面积。以上所述的种种林区病虫害防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对病虫害疫情源头的控制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离不开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进程来看,对其造成最大影响的是来自于病虫害的威胁,所以,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下发展我国林区需要做好的首要工作。然而在现阶段我国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相关从业人员一定对这些问题提高重视,并通过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与资金投入、提高病虫害检测技术、提高林区病虫害整治技术以及控制病虫害疫情源头等方式去做好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而推动着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云.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5,(02):107.

地质灾害的防护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 地质灾害类型 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44-1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1.1崩塌、滑坡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1.4冻土冻融

冻土冻融是指在季节性冻土区,地基土冬季冻胀,夏季融化沉陷的一种现象。此种灾害是东北地区等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特有的地质灾害,常会造成道路翻浆、冻胀、融陷及路面冻裂,影响道路正常通行。

2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崩塌、滑坡具体措施主要包括①掌握崩塌活动分布规律,公路要尽可能避开崩塌、滑坡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②加强对危岩体监测、预测、预报工作,临崩、滑前及时疏散人员和重要财产;③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斜坡或防护受威胁的工程设施。主要工程措施有:护墙或护坡,防止斜坡岩土剥落;镶补、填堵坡体岩石缝洞;削坡,人工消除小型危岩体或减缓陡峭高坡;锚固,加固危岩体,提高其稳定程度,防止崩落、滑坡;排水、疏通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对危岩陡坡的冲刷和潜蚀;拦截、修筑挡石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阻止崩滑物对公路设施的破坏。

(2)泥石流。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②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③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④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地面塌陷。预防和治理地面塌陷的工作有多方面内容,首先,为避免或减少地面塌陷灾害,必须十分重视公路场地的地质环境,查明建设区地面塌陷的危险程度和形成条件,对地面塌陷进行预测,尽可能布设在塌陷危险性小的安全地带;对于无法避让路段,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钻孔灌浆、旋喷加固等必要的防塌措施。除上述预防途径外,在地面塌陷危险区进行抽水、排水、蓄水、爆破等活动时,要采用适当方法,防止诱发地面塌陷活动。为了减轻矿区采空塌陷灾害,限制采空区范围,或者增多、加大保安柱,减小塌陷规模。对于已经发生的塌陷灾害,要在查明地面塌陷发育状况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其方法除了消除促使地面塌陷发展的各种动力活动外,还可采用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深基础加固法、控制抽水(或排水)强度法、疏导水流法、地下水气调压法等充填加固地面塌陷坑和地下孔洞,堵截水流,强化土层及洞穴沉积物强度,削弱地面塌陷活动能力,保证工程设施安全。

(4)冻土冻融。①工程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确定的地基土冻胀级别,采取相应的防冻胀融沉措施。②在拟建工程施工时,一是回填粗颗粒抗冻材料,并在地面做好防水工作,防治冻胀产生的冻切力破坏基础;二是采取清基换填砂砾或粗砂等透水性好的填筑材料等措施处理基础。

3防治地质灾害的策略

地质灾害不仅对公路工程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其成灾的缓变性还将对公路造成持续的影响,需要公路工程施工中防治相结合,进行规划治理。对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建议如下:(1)注重地质勘察,做好工程规划。公路工程施工前要进行细致、全面的地质勘察工作,根据施工区域的具体地质情况敲定工程规划,兼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环保工作与工程施工同时进行。公路环保工作包括设立各种防护林带等针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绿化防护工程,确保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同时完成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防治地质灾害。(3)建立公路地质灾害的预测和保障体系。通过高科技技术手段健立健全防治公路地质灾害的相关体系,提高公路系统预测、防护和控制地质灾害的能力。(4)提高公路工程施工人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和工作能力。通过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来提高相关人员对地质灾害的重视,提高其防范地质灾害工作的能力。建立责任制度并完善奖惩制度来保障公路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执行力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施工对地质灾害的具体防治工作中深入研究灾害产生的机理和有效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公路工程施工期间造成的灾害隐患,对突发灾害情况先做好应急措施,并随后做好防治灾害的长久性工作。

参考文献

[1]佘小年.公路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预测。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地质灾害的防护范文第4篇

本项目的10MWp地面光伏发电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总装机容量10MWp,500KW为一个子系统,20个子系统组成一个大系统,就近升压至10kV并入国家电网。本项目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光伏组件)、500kW逆变器及变配电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工程项目规划有光伏组件、综合楼、配电装置室、逆变器室及辅助建筑。年光伏发电量为1460万kWh,20年总发电量为29200万kWh。工程动态总投资22000.07万元。

1.1自然地理

1.1.1气象。据当地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9.3℃。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8.9mm。无霜期为170天,多年冻土深度1.13m。1.1.2水文。区域内发育的水系为女儿河,于评估区东北2.5km处向东汇入小凌河,属小凌河水系。区内河流长55km,当地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积3115km2,多年平均迳流量3.4×108m3/a,汛期迳流量占全年迳流量的80%左右,多年平均含砂量7.62kg/m3。

1.2地质环境条件。项目区地貌单元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表标高70.8~203.2m,丘体多呈浑圆状、垅岗状,凸坡,坡度平缓,一般10°~20°,丘间沟谷较发育,呈长条状、树枝状分布,断面“U”字型常见,风化严重,风化深度一般为2~10m。评估区范围内出露为太古代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混合岩(M1):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性岩类,主要特点是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很不均匀,在混合岩化作用较弱的岩石中,可区分出原来变质岩的基体和新生成的脉体。根据混合岩化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以及所成岩石的构造特征等,评估区混合岩为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Mγ1):岩体颜色为灰白—粉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局部压碎结构或糜棱结构,具眼球状构造及片麻状构造。

2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区域范围的确定主要根据场区的建设,考虑界线范围内及其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和现有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以征地范围向四周适当外延作为评估范围。

2.1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对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调查和历史资料的收集,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崩塌地质灾害。

2.2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是指对区内已有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结合本次评估区特点,考虑界线范围内及其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以征地范围向四周适当外延作为评估范围。根据对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调查和历史资料的收集,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综上,现状条件下,该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其危险性为小的级别。

2.3地质灾害预测评估。根据项目区地层结构与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预测评估区工程活动可能引发及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如下:崩(滑)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平整场地进行挖方。开挖山体后形成的岩质堑坡,坡体近南北向展布,坡长约20m,坡高6~10m,坡面角度50~60°,坡体两侧及坡顶岩石呈强风化,开挖面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和软弱结构面产状倾角约43°,倾向北向,坡面未发现有地下水出露点,坡面凹凸不平。在开挖过程中,形成了约300m3的堆积体。坡度20~30°,随着废渣堆碎石的积累,坡度将逐渐变陡。由于工程建设规模较小,该崩塌体及堆积体发育规模小,对工程项目区的危害性不大。故工程建设有引发崩(滑)塌的可能性,其危害性小,危险性属小的级别。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采取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具体防治措施如下:a.对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的地段,施工时要清除不稳定岩石,高边坡宜分级开挖,必要时挂网喷锚防护。b.对预测工程建设中可能崩塌的地段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落石。这种措施主要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可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拦截: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钎及钢丝等编制纲轨或钢钎栅栏来挡截落石。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削坡来放缓边坡。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疏导。c.加强边坡设计检算及防护工作,对边坡较高的地段进行必要的边坡稳定性检算,根据结果在顺层、破碎、易滑地段设挡墙及护墙,在不稳定的高边坡地段可设置抗滑锚索及抗滑桩等。d.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时间,以免破坏斜坡的稳定性。e.及时治理不稳定斜坡。在施工期间若发现场地斜坡有不稳定迹象,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整治,控制其发展。对工程开挖边坡可能形成的小崩塌体处理,应以重力挡墙体围护。f.做好堆积体边坡上下的疏导水工作,在融雪和暴雨时做好监测;在重点段落可采用坡面防护、降低坡度、下设脚墙、挡墙的防护措施。避免在附近强烈爆破。

地质灾害的防护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range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has been further expand, this in people's travel, economic level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laid at the same time, also brought including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slop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better,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lope in highway subgrade geological disaster,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control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velop the actual work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role.

Keywords: highway subgrade; Slope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所谓公路路基地质灾害,就是指受人类的工程活动以及地质作用的影响,路基周围的地质条件不断恶化,并最终引发的路基灾害。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坍塌、水土流失、碎落等。从地质的角度来看,不利的地质结构组合、岩性组合等内部固有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但是人类的工程活动、地震、降雨等对于泥石流、滑坡、坍塌灾害形成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受地质灾害成因复杂,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的界定较为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无法对灾害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不利于防护处理措施的及时跟进,因此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研究,并对针对性的应对办法进行分析无疑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2.1 滑坡灾害的成因分析

在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中,地下水、底层岩性、地质构造是主导因素,气候条件、地形属于次要因素,各类工程活动则是主要的诱发因素。导致滑坡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公路的沿线斜坡中存在的易滑地层是引起滑坡的内在条件;暴雨激发、地下水活动与冲刷则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路滑坡都集中在雨季,说明降水强度与降雨持续时间直接影响着滑坡的改为发生。同时,滑坡这种地质灾害的出现也并非完全是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人类的工程活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或直接导致滑坡。例如,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项目设计不合理、施工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

2.2 崩塌灾害的成因分析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类型被统称为地质条件,同时引发崩塌灾害的基本要素。崩塌产生的物质条件是岩土体,不同类型岩土体的崩塌程度、规模都存在着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岩性坚硬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容易形成大规模的岩崩;泥灰岩、页岩、松散的土层则多表现为剥落和坠落。各类构造面对坡体的分裂与切割为崩塌灾害的形成提供了便捷条件。地表径流的岸坡、公路边坡等都是容易导致崩塌灾害的地貌部位。

2.3 落石、坍塌的成因分析

落石、坍塌等较为常见的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可概括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植被生长、气象条件、水文地质、风化作用等,这些因素对于边坡的破坏和变形所产生的影响较为迅速和明显,能够在短时间内导致边坡变形的形成。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等,这此类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较为缓慢,但是却决定着边坡破坏的规模与形式,直接影响着边坡的稳定性。

2.4 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形陡峭、地质不良的山前区或山区,与人类活动、水文气象的关联度较高。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分布在含有丰富松散固置的区域中,较大的沟床坡降、围椅状地形都是泥石流的高发区。如果在流域的中上游地区存在着强烈的冰雪消融或较大降雨量,就可以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水源。上述内容是泥石流产生的水源、地形、物源条件,而这些条件同时又收到包括气候、地质条件、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不断循环的体系。

3 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在了解边坡地质灾害成因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对各类灾害加以防范,概括而言,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植被、综合三种,只有对这三种措施进行系统的运用,才能更好的实现避免地质灾害发生的目标。

3.1 边坡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

在以往的工作和研究中,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支挡、加固、护面为主,以土石体改良、排水、绿化为辅的各类防护方法,有效预防了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较为常用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干砌片石。该方法适用于坡度不陡于1:1.25的土质路基缓坡,周期性浸水的河滩、存在严重剥落的软质岩层边坡、洪水时不受冲刷的边坡等。(2)抹、捶面。此类方法适用于容易风化的页岩、泥质砂岩、泥质板岩、千枚岩等软岩层,但是只有在风化程度较低的时候方可使用。也就是说,采用此种方法进行防护的边坡必须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但是在坡面的平顺性、陡度、形状方面则没有特殊的限制。另外,坡面必须干燥,且无地下水存在。(3)抗滑挡墙。此方法在目前对于中小型公路边坡滑坡的治理中应用最为广泛。根据滑坡的类型与性质,抗滑挡墙所使用的材料和结构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类型也各有不同。(4)对于堆移式滑坡、滑床上陡下缓的滑坡,可以采用在前部抗滑地段加填压脚或对上部主滑地段减重的方式来使滑体达到力学平衡的状态。小型的滑坡则可采用全部清除的方式。在减荷后,要对滑面从残存滑体薄弱部位剪出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并通过设置如抗滑桩、桩板墙、抗滑挡墙等支挡结构进行固定。

3.2 边坡地质灾害的植被防治

采取在公路坡面铺设地加强植被覆盖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原生态系统,还可以获得保护地质的效果。具体可采用草皮铺设技术,将预先培育的长势良好的草皮用草皮机或平板铲铲起,运送到需要进行绿化的公路坡面,并根据相应规格重新进行铺设,使坡面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草坪护坡。植生带则是根据相应的工艺,通过专业的机械设备按照一定密度将种子、肥料、保水剂定值在可降解材料商,并通过滚压等一系列处理形成所需规格的产品。三维植被网护坡则是在容易因径流、降雨冲击而引起缺陷的铺草皮护坡处理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此方法能够很好的固定草种和客土,消能作用非常显著。液压喷播植草技术是通过专业喷播机将种子、保水剂、木纤维、肥料、粘合剂、染色剂等混合物喷洒到预定区域内,以实现建植草坪的目的。此方法能够在预定位置均匀的喷洒草种,若保湿条件良好,则草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芽生根,尽快发挥出护坡的作用。

3.3 边坡地质灾害的政策防治

首先,要做好对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宣传工作,项目施工单位和项目所在地的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要足以做好沿线地区的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了解边坡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开展防治工作的意义,掌握所需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熟悉人为因素诱发边坡地质灾害的特点与类型。以便在形成支持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的同时,使灾情能够被及时的发现和上报,让相关部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潜在的诱发因素或已经形成的灾害进行处理,将边坡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是要尽快完成边坡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公路沿线边坡地质灾害有着面广、点多的特点,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于大多数地质灾害的危险点难以做到有效的预防与治理。因此,对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险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采取应对措施,就成为了降低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今后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应在全面调查边坡地质灾害发生危险点的同时,形成相应的防治办法,尽快完成边坡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应对。

4 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处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形成相关的制度与规范、采取积极有效的工程与植被应对措施,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此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相应的应对办法进行综合利用,这有这样,才能将边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为公路使用效能的发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