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畜牧业

可持续畜牧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持续畜牧业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近几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将畜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对畜牧业经济建设的重视,大力推进游牧定居工程建设、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加强对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视,畜牧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不断提升。针对阿勒泰地区实际情况探索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畜牧经济建设重点

良种繁育对阿勒泰地区畜牧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推进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地区现代畜牧业种业发展实施方案》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畜禽场进行科学改进,并引进优良的种公牛、种公羊,逐步推进良种牲畜形成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大引进国外良种,并开展新疆地区内良种畜引进规划,根据阿勒泰地区实际情况可以计划引进良母牛2.5万头,其中预定从国外引入1万头,从新疆地区内部引入1.5万头。在良种繁育工作中及时淘汰公畜鉴定不合格的公畜,保证繁育体系质量。

2加强牛羊产业规模化建设

牛羊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推进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阿勒泰地区在寻求畜牧业持续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应注意探索牛羊产业的规模化建设,一方面大力推行阿勒泰羊本品种的选育工作,并尽量提高阿勒泰羊多胎繁殖的能力,对肉羊繁殖规模进行适当的拓展,力求实现两年三产,逐步提高肉羊养殖生产效益。同时,针对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需求,制定《地区冬羔生产方案》,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进而引导养殖户逐步扩大冬羊羔生产规模,为牛羊产业的规模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

3积极推进畜牧业的转型发展

传统畜牧养殖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存在一定不契合之处,严重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所以阿勒泰地区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应该在全面把握本地区畜牧业建设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探索畜牧业的转型发展。具体来说,阿勒泰地区畜牧养殖部门可以加强示范工程建设,将构建标准化养殖场作为基础,在标准化养殖场基础上探索牧繁农育、农繁农育等多元化生产模式,助推畜牧养殖的转型发展,将阿勒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基地,保证阿勒泰地区的畜牧养殖业不仅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契机,还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寻求现代化畜牧业发展路径。

4探索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向,在阿勒泰地区探索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畜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在探索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阿勒泰地区政府部门应该支持畜牧企业发展建设,并为大型两种繁育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开展有机畜产品认证工作,逐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推进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5逐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草原基础的支持,所以阿勒泰地区在发展畜牧业,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制定草原生态建设补助奖励政策,并建立健全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制度等,即使做好草场修复工作,保护草原生态建设质量。同时,应该注意对草原发展体系进行逐步完善,着力结合阿勒泰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现代化的饲草料生产体系,重视牧草引进和培育基地的建设,增加人工牧草比重,为草原生态环境的维护提供良好的支持。

6结语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阿勒泰地区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畜牧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够逐步推进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进程,并保证其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地区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冬玲.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8):20-21.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2篇

内蒙古是多种地形的结合地区,草原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的重心,是当地农牧民维持生计的主要模式。如今内蒙古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其一,资金投入过低。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国民生产数值年均增长了14.95%,而国家对于内蒙古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投入却只有4.97%,虽然也有所增长,但是投入的资金满足不了畜牧业发展要求。其二,人口在不断增加,但是地方经济结构太过单一,满足不了基本生活要求,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担。其三,内蒙古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机械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缺乏先进性,抑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重视控制人口数量

重视控制人口数量,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人口数量的控制,能够适应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人口过多,当地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制约畜牧业的发展。采用多元化经济结构,将畜牧业的发展与人口的数量进行结合,能够避免给内蒙古的畜牧业经济带来负担,有利于促进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主导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国家应当加大对内蒙古畜牧业的投资力度,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实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专门的畜牧业经济管理机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呼吁广大投资商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投资或贷款,丰富当地经济类型,向内蒙古地区经济的现代化方向迈进。设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投资计划,加大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寻找更多的商机,实现当地经济的多元化,以适应当地牧民的生活需求,稳定内蒙古地区的经济。

2.3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如今,对于内蒙古畜牧业而言,草原退化和破坏现象严重,是当前开展畜牧业经济的制约性因素。加强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化利用是改善当前草原形态的重要举措,是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要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牧民对草原的保护意识,明确草原对于牧民生活的重要性,为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草原上的畜群应当予以控制,将数量进行一定的缩减,转变畜群的饲养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证经济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能够加速草原的循环再生长,有利于草原生长的旺盛,为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3篇

一、存在的问题

1. 大面防疫存在的问题。

(1)村级动物防疫员数量少,年龄大,文化低,待遇低,队伍的力量比较薄弱 ,影响了畜疫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2)统一免疫时间不科学,目前主要是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对饲养户而言,动物的养殖日龄不一致,具体饲养环境条件不一致,集中免疫有可能错过一些疾病的最佳免疫时间,容易造成免疫空白,造成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免疫程序欠科学。应根据动物的日龄、生产目的、防治疫病种类和当地疫病流行状况等因素来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其中应包括接种的疫病种类、疫(菌)苗种类、接种时间、次数及间隔等内容。动物传染病不是单一的,要保证安全就要按照免疫程序注射相应疫苗,而现在动物防疫部门受政策的限制,向养殖户只能够提供强制免疫疫苗,不能向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疫苗保障,使得其他疫病的防治不到位,无形中造成了一些疫病的乘虚而入。

(4)防疫观念片面。①在基层往往是把免疫注射放在了动物防疫的首位,实行“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责任制,而对消毒灭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引种检疫等环节抓得不严,造成了动物传染病防治环节的疏漏。我市多起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都是上述环节出问题引起的。②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措施要按“早、快、严、小”的原则,而对口蹄疫、禽流感等一些传播剧烈的传染病要由国家指定实验室确诊,这个过程,对疫点封锁、疫情控制造成困难,延误了最佳防制时间。③由于受动物疫情保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政治影响、政府政绩、经济利益等因素,在动物疫情的处置上不能很好地执行防治技术规范。

(5)防疫经费没保障。由于我国动物防疫实行国家、省、市、县分级负责制,所以动物防疫的巨大的经费开支由政府承担,而大部分县政府由于财政紧张,并未把动物疫病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动物防疫部门又没有专门的防疫经费,尤其是对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没有专项经费。

2. 疫病及免疫抗体监测存在的问题。

(1)检测样品采集难:农村散养户居住非常分散,有些地方交通也不方便,要获得大而全的监测样本难度很大。目前,农村家庭散养动物(猪、牛、羊、鸡)仍是畜禽生产的主体,做好农村散养畜禽免疫抗体监测任务十分艰巨;大多数养殖户对抗体监测还存在不理解、不支持、更不配合的现象;操作人员技术不够娴熟,采血时间长、操作不规范,有血液流出等现象时,更加剧了养殖户的抵触情绪;养殖人员不配合畜禽采血,还有其他原因是国家对采血后的养殖户也没有经济补偿。

(2) 动物疫病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有的缺乏责任心,有些县监测人员频繁换人。

(3) 动物疫病监测方式简单,手段落后。动物疫病监测缺乏长期的重视,实验室缺设备、少仪器、无试剂,监测病种少,方式简单,功能不全,监测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4) 养殖户对动物疫病监测的意识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了投入,动物防疫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动物疫病监测,但是养殖户依然存在很多担忧,“一怕、二拖、三拒”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养殖户们不积极配合疫病监测工作的开展,监测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5) 动物疫病监测信息处缺乏时效性、科学性。动物疫病监测首先要到各养殖场(户)去采集信息,采集回来的信息要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得出的数据作为预警和评估的依据,而多地方和政府都不能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及时规范的处理与评估。

(6) 监测经费严重不足,目前还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没有立足本地的监测计划和目的。

3. 大多数饲养人员文化程度偏低, 养殖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 在动物疾病控制上存在误区,比如注重个别病猪的治疗,而不注重猪群的疾病控制。

(2)在消毒观念上存在误区:一些农民认为未发生疾病时可以不进行消毒;一些农民不知道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与其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简单地认为消毒剂的气味越浓其消毒效果越好;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洁。

(3)生产管理跟不上:有的农场组织和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到位,缺少消毒设施,粪便乱堆乱放,更没有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闲杂人员随意出入,未将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畜舍内外环境的消毒工作开展没有制度。

(4)不注重关键疾病的净化,导致疾病控制越来越困难。

二、 对策

1. 调整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观念,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重要理念。

良好的营养供应,除了考虑饲料的成本以确保蛋白质,能量,营养需要,而且还要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比例均衡。良好的营养和管理要求对于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畜禽给予相应的呵护,尽量减少换料、转群、注射、环境突变等对畜禽带来的刺激。善待它们,它们会还给丰厚的回报。

2. 强化对饲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疫病监测人员的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1)将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不断更新的业务知识结合起来,县(区)畜牧技术管单位构应通过对养殖户代表或生产人员进行技术知识培训来加强动物防疫的基本常识,帮助他们应用到实际中,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依法防疫、科学饲养的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2)对动物疫病监测人员的培训,首先加强对动物疫病检测人员责任心的培训,其次是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监测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质的诊断试剂和有责任心高素质实验室工作人员。监测人员,设施,设备和其他因素会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为确保得到有效和可靠的结果,实验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①应选择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有标准化的诊断试剂和操作程序的技术方法,这样所得的检测结果才具有参比性、重复性。②充分理解和掌握不同监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③采集样品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④懂得检验结果代表畜群某一时点群体机能状态和疫病情况,而病情总是发展变化的,要全面收集样品信息并与检验结果有机结合,进行研究分析,提高检测结果临床指导、应用能力。

3. 治疗病猪要有全局观,一出现病猪就要提高警惕,分析原因,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后采取全群药物控制措施,对于发病个体视发病情况具体对待。有专家提出规模养猪场防病新策略,即“病猪‘五不治’,即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治疗费用高的病猪不治;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不治;治疗后经济效益不高的病猪不治;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病猪不治”。

4. 消毒意识的培养。消毒的目的是杀灭传染病病原体,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密闭的猪舍在冬季和夏季空气中细菌的浓度是舍外的1100 倍和500 倍,半开放猪舍空气中的细菌的浓度为舍外的110 ~ 580倍,这些细菌的1%是病原微生物,它们漂浮在空气中易被猪吸入引起肺部感染,也可能落到地面上或设备上。因此未发病地区的养殖户们也应该做好畜舍的日常消毒,防患于未然。目前新类型的消毒剂,例如氯制剂,碘制剂,季铵盐等都是环保消毒剂,它们的使用剂量低,安全系数高,对人和动物均无害。

5. 加强管理,注意畜禽饲养的常识和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畜禽养殖的效益与畜禽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培训防疫人员,建立科学化的消毒系统、规范化的预防接种程序。定期消毒,定期驱虫,灭鼠,建立健全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例如,禁止闲杂人员进入,车辆进出必须消毒,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4篇

一、上海公墓业绿色生态建设已取得重大成绩

上海原本也是一个以遗体葬为主的城市,公墓的布局也不适应城市的发展。解放初期公墓达110处之多,大小不一,大的有二百多亩,小的仅十来亩,有不少地处中心城区(详见《上海殡葬年鉴》2006年卷)。解放后对公墓进行了整顿,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的公墓格局,现有公墓43家,平均墓地面积在150亩左右。

上海率先实现了100%的火化率(除特许外),与此同时,公墓也实现了从遗体葬到骨灰葬的转变,满足了公众“死有所葬”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公墓业开始导入市场机制,出现了由福利性向经营性的转变。近年来,随着郊区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级公益性墓地大量迁入经营性公墓,使经营性公墓的入葬率达75%左右,形成了以经营性公墓为主的格局。同时,经营性公墓的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平均绿地面积超过40%,绿荫覆盖面积达60%以上。全市43家公墓中,已有18家评为绿化先进单位,已有6家被评为花园单位,成为所在地区的生态建设中的“绿肺”,为上海“园林城市”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葬式的多样化成为生态公墓建设的一个亮点。上海各个公墓都具有节地特征的葬式供公众选择,树葬、花坛葬、室内葬、壁葬等节地葬式已成为常见的节地葬,1平方米以下的小墓穴(双穴)受到欢迎。由遗体葬到骨灰葬,从3平方米墓穴(双穴)向低平方葬式的发展有效地节约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累计共节约土地6000亩。

上海濒临大海。海葬成为上海殡葬业生态化建设中的一个特点。上海由保存遗体向不保存遗体(保存骨灰)的转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实现了100%遗体火化之后,又向我们提出了骨灰的保存模式问题。十分显然,从生态化的要求来看,不保存骨灰是最为节约土地的一种骨灰处置模式。在上海,不保存骨灰的处置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深埋,一种是骨灰撒海。上海市民政局竭力倡导骨灰撒海的不保存骨灰的模式,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进行公司化运作;使撒海数有逐年增长趋势。截止2006年底,骨灰撒海活动已相继进行了100批次。2006年实行海葬的有1615具,比2005年上升了8.75%,约占当年亡口总数的1.4%。当年节约的土地,按机会成本的理论,以保存期70年计,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贵的,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取得海葬量逐年增长的态势,为上海的生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人文生态:上海公墓业发展的新目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建设,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上海公墓业的发展来说,在绿色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向人文生态方向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对于公墓,在公众习俗文化中,仍将其视作为“不祥之地”。公墓的绿色生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偏见。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在公墓以及它的周边,存在一个被称之为“负魅场”的空间,有着一种“吓咾咾”的心理感受。

这种感受,源自于传统文化。要从根本上消除“负魅场”,必须从习俗文化上来一个根本的改造,在更深层次上变革民族观念。有学者认为,这种状况,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将存在。

但是,作为公墓业,则不因此而懈怠,要尽快从“自我做起”。绿色生态建设的加快将对减少“负魅场”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必须积极推进人文生态建设,以进一步消减公墓的负面影响。

公墓的人文生态建设首先要进行公墓功能的重新定位。按传统的观点,公墓是安葬遗体或遗骨的地方。“死有所葬”是基本人权之一。建设公墓以确保公众死后有安葬的地方,这对确保“死有所葬”的人权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我国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

绿色生态公墓的建设将“死有所葬”提高到新的水平上。人们已经认识到,不仅有一块土地可以确保“入葬”,而且,这块土地处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美好环境之中。公墓,犹如传说中的“天堂美景”,从而使“死有所葬”提升到了“死优所葬”的层次上。民政部对公墓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人的“死有所葬”正快速地向着“死优所葬”的方向推进。

“死优所葬”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公墓的功能定位由遗体或骨灰的保存转变为绿地、绿肺,是“死优所葬”的第一阶段;由一般的绿地、绿肺向着具有公园功能的方向转变,是“死优所葬”的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向“人生文化纪念园”提升。

作为公墓发展第三阶段的“人生文化纪念园”,从功能上来说,不仅具有第一、第二阶段的功能,而且具有保存和传承人生文化的功能。人生文化纪念园将使公墓由“骨灰密集地”蜕变为“人生文化密集地”,从而使公墓的“负魅场”大大地消减,为在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传统观念创造了有利条件。,公墓,将从人们“躲之不及”之地逐渐转变为胜地、宝地、圣地。公墓的周边也将成为百业发展旺地。

人是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故事,这是最可宝贵的。人的一生,不仅通过DNA,而且通过人生的文化精华传承给下一代。一个民族是由亿万个个体组成的。如离开了公众的每一个人,民族也就成了空洞的概念。作为者,我们始终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亿万人民群众理应通过一种形式,将自己用一生的心血的创造的文化历史保存下来。公墓,在保存人的遗体、骨灰的同时,要努力地扩展功能,将保存人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而使公墓逐渐演变为人生文化纪念园,这又将进一步使公墓的绿色生态、人文生态融汇于一地,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协调一致。

三、扎实工作,努力在公墓建设中把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公墓建设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胡总书记的指示,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公墓由绿色生态向人文生态的提升,使公墓的生态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为深化殡葬改革扫清道路。我们认为,人文生态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公墓业发展中的人文生态,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死后究竟保存什么”的问题。当我们仍停留在“保存遗体”阶段,那末,遗体所占的土地就要几倍、乃至十几倍于“保存骨灰”所占土地;当我们用“保存人生文化”去一步步地取代“保存骨灰”的时候,我们则将会带来更多的土地的节约,从而使绿色生态的建设有了更多的土地基础。

公墓的现有形态具有过渡的特征。绿色生态的建设将使公墓的传统形态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人文生态的建设将在此基础上使公墓的传统特征产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场变革,必须以观念变革为先导,使公众在观念上把注意力由保存骨灰转变到保存人生文化上来,不然的话,公墓业生态建设的高水平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为有效推进公墓生态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我们认为,这一方面,要努力把骨灰葬的墓穴占地面积切实地降下来,全力推广小于1平方米的节地葬式,推广花坛葬等节地葬式,夯实公墓绿色生态的物质基础;大力提倡海葬,提高海葬的补贴力度,强化宣传工作,提高公墓对海葬的知晓度,使海葬率持续上升。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企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企业责任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在特定的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环境中,通过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导向器,它决定着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模式。确立要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一、现存企业目标的设立

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解决这一复杂系统的相关问题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总体目标,应该在确定企业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再来确定财务管理的目标。现代企业把实现可持续发展(即生存)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企业要协调好三个效益的关系:一个企业不考虑生态效益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增加企业治污成本,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会被有关部门强制关闭:不讲究社会效益,企业产品难以得到社会承认,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无法进行应有的生产经营及投资活动,企业难以生存。故从现代社会来看,如果这三个效益处理不恰当,企业都难以健康发展。

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因素

在确定企业财务目标前必须考虑与企业相关的;利益关系人,系统的环境依存原则认为,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系统和环境要保持物质,能量和住处的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考虑以上原则,影响财务目标的利益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所有者(包括政府)。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目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从理论上讲,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要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表决,企业经理,财务经理的任免电由董事会决定,目的是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保护所有者自身的权益。(2)企业的债权人。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以后,一般会采取必要的监督措施,以及保证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债权人必然要求企业按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或更有效的,合法的用途使用资金,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3)企业职工。企业职工包括一般的员工和企业经理人员,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必然要求取得合理的报酬。职工是企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分享企业的收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可见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在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职工的利益。根据以上因素分析,按系统论的观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划分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并且重点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区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是必要的,它把企业管理的一般性和财务管理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反映了企业管理的总要求,又反映了财务管理的特点,体现了系统的等级性原则。

三、环境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1.经济发展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首先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消除贫困,这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普遍权利,任何国家都有发展权,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离开了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其次经济发展具有相对极限。经济发展都有一个部分极限和整体极限的问题,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环境的现实能力,在生态平衡条件下寻求最优的经济发展。虽然现代经济发展受到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仍可依靠科技从质量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而且可持续发展的前途广阔。

2.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所处的成熟,稳定的阶段就叫生态平衡或自然界的平衡。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并使其能持续地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所需,就要解决好发展与限制的矛盾,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更直接地增加当前利益,只重经济高速增长必然牺牲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阻滞经济发展速度。生态环境保护和多种的生物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增加长远利益,但过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又会限制经济发展,减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两难选择决定了必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统筹考虑。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与财务目标关系

在理论上,任何财务目标都存在缺陷。在更多的时候,现实环境与假设环境的逼近程度可以通过企业实施机制层面的创新或缺陷弥补机制来提高。比如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引导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以实现第一个假设条件,从而趋近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所要求的理财环境,使该财务目标的缺陷得以弥补或最小化。财务目标设定的理财环境与现实理财环境的契合与背离程度,在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这其中包含了纵向和横向的理财环境差异。企业实际治理结构与假设条件中的企业治理结构要求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会影响目标设定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契合程度,未上市的小企业和大型上市公司在契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要求上的差别十分明显,该目标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其优劣或有效程度就泾渭分明。此外,对于财务目标缺陷,还可以用有限理性来解释。由于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加之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存在,使得最优财务目标不仅很难实现,而且很难识别,其好坏亦无法证明。企业不可能确定最优的财务目标,其选择的财务目标具有一定的缺陷是无法避免。企业财务目标及其实施机制都存在优化的客观需要,实施机制只有在企业的理财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比较好地实现财务目标的功能,也才能反馈财务目标的缺陷,并通过特定机制加以弥补。从企业经营的较长时间来看,实施机制存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从企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这也是企业管理成熟化进程的一部分。

企业对于财务目标的选择是战略性的,它是企业的财务有效运行的前提,定位错了代价会很大。基于有限理性,企业的决策者无法一次性地确定最适合企业理财环境的财务目标,而存在选择不同层面财务目标的可能。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建立相对于所选财务目标最适合,最完善的实施机制,因而也存在不同完善程度的实施机制,并存在优化的必要。财务目标的优化,包括目标本身的优化和目标实施机制的优化。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优化财务目标实施机制的作用,在经营者财务目标与所有者财务目标产生冲突时,它可以起到化解和调和的作用。在管理层持股制的作用下,经营者身份被附加了所有者的成分,从而化解了二者在根本目标上的冲突,它实质上是维护了所有者至上的公司治理规则。企业决策者在管理实践中寻求更高级财务目标的努力,使得财务目标得以优化,但只有同时改善实施机制,才会有良好的理财效果。

参考文献

[1]华金秋.《企业财务目标新论:现实与理论的偏差,财经问题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5)

相关期刊更多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证券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大学

出国与就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