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灾害防御

水灾害防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灾害防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灾害防御

水灾害防御范文第1篇

一、栽培技术

1、选种

选择适应当地生长、在有效生育期不贪青、株高90~110cm、分蘖率高、秆强不倒、抗病性强、不早衰、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中晚熟品种.如龙粳19、垦稻18等。

2、浸种

水稻种子发芽吸水达到自身质量40%时,对发芽最为适宜。吸水所用时间与当时温度有关,水温10℃时需10-15天,15℃时需6-8天,20℃时需4-5天。在浸种催芽过程中,浸种时间过长,种子养分容易溶解损失,时间过短又不利于充分吸水。一般浸种水温应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包括当时气温、本田整地情况)而定。浸种的同时用咪鲜胺杀菌消毒,用芸苔素调节种子活力。浸好种子的标准是:稻壳颜色变深,稻谷呈半透明状态,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种胚。米粒易捏断,手碾呈粉状,没有生心。

3、催芽

将浸好的种子捞出,控去种子间的水分,浸好种子堆放在一起,以高温32℃破胸,当有80%左右的种子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催芽,当芽长到1-2mm时温度降到15℃-20℃晾芽,待播。

4、播种

播量:机播中苗每盘播芽种150g左右,摆盘,装配制好的营养土,播种方法是采用播种器进行播种,封闭除草和覆膜用新马歇特,或丁扑乳油进行封闭灭草。覆盖地膜,保温保湿,促进出苗。出苗后立即撤掉地膜,防止烧苗。

5、秧田管理。

从播种到出苗需5-7天,出苗后每长出1叶需7天左右,在水稻秧田管理过程中,着重协调好氧气、水分、温度的关系,是水稻旱育壮秧的技术关键。温度过高、徒长,形成水苗,缺氧形成白化苗。低温缺水形成小老苗。忽冷忽热引发青枯病,立枯病等。

温度控制在20℃-32℃之间,水稻旱育苗中普遍存在密、湿、热三害问题,应坚持宁稀勿密,宁干勿湿,宁冷勿热的管理原则,浇水要在早、晚进行,一次浇透,减少浇水次数,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要用冷水浇苗,水温要在15℃以上。

通风炼苗,应选择晴天上午9-10时开始通风,下午2—3时闭膜保温,缓慢打开通风口,逐渐加大通风量。

6、水肥管理

灌溉方法以浅水为主,增温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同时根据水稻各个时期的生理生态要求,采取晒田、间歇灌溉和深水灌溉相结合的方法.调节和促控水稻生长发育。立秋后.田间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浅水增温,晚上深水保温,增强根系活力。加快生育进程,实现安全成熟。根据当地土肥站测验数据,结合水稻栽培所需的不同营养元素科学施肥225~300kg/hm2,一般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5t/hm2,水田基肥施用优质复混水稻专用肥,水稻插秧后3-7d,结合水田灭草,将丁草胺、草克星等灭草剂与尿素混拌施用,施尿素75kg/hm2。

二、病虫害防治

1、稻恶苗病

又称白秆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藤仓赤霉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2、稻纹枯病

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一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3、稻飞虱

应掌握小若虫高峰期,每百丛虫量达1500头以上时施药防治。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克25克,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克25克,或20%叶蝉散乳油150毫升,任选一种,对水75千克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5千克-7.5千克低量喷雾。

三、收获

水灾害防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防汛抗旱水旱灾害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防汛抗旱是我国政府每年都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这种自然灾害由于其不可避免性,使得人们很是头疼。近些年来的防汛抗旱问题更是严重,因为人们肆无忌惮的对环境进行着破坏,使得生态系统变得不在平衡,致使水旱灾害频率上升,其造成的影响也是越来越严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减弱水旱灾害的影响,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却不足以改善全国的整体水旱灾害现状。因此,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努力的改进。争取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一、关于防汛抗旱能力与基本问题

1.防灾减灾基础体系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部分干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低,全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城乡供水保证率不高,还有2 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

2.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与有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洪涝灾害监测站点不足,预测预报能力偏低,预警不够及时。此外,旱情监测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比较滞后。

3.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与社会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防汛抗旱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水旱灾害救助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洪水干旱保险还停留在研究层面。防汛抗旱社会管理相对薄弱,防汛抗旱专业队伍偏弱偏少,抢险和抗旱服务能力普遍不强。

4.防汛抗旱技术水平与现代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防汛抗旱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防汛抗旱工程设备与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效率。

二、关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发展

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不这么叫罢了,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近些年的事情。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其发展历程。

1.古代人适应水的阶段,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古代的人们适应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们属于冷兵器时代,没有先进的生产力,不能构建坚固的水利设施,致使当汛期和旱期来临的时候没有任何办法。对于这个阶段人与水的关系,我国古人有许多论述,大多数的论述内容都是,水是一种变化无常的事物,我们无法控制它,我们只有了解它的习性,然后去适应它生存,因为我们离不开它。在古代也有著名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案例,那就是大禹治水。总而言之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人类主动并力图将其暴露程度降低为零,回避水旱灾害,从而减小风险。

2.近现代人逐渐控制水的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等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大型机械,可以建设一些水利工程,来防治水旱灾害了。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意愿和能力在增强,特别是人口增加后,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对水进行控制,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来改造河川、调蓄洪水、发展灌溉和供水等。技术的不断进步,需求的不断增多,使得人们的野心开始不断变大。人类在这个阶段认为大自然是可以战胜的,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无限度地改造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此时是人类在降低自己易损性的同时,试图通过各种强有力的工程措施,将水旱灾害的危害性减小到零,从而减小水旱灾害风险。

3.现代人和水和谐共存的阶段,人们经过上一个阶段与水的接触,人们开始发现水是不能够征服的,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与水共存,一起和谐发展。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不可能将水旱灾害风险“危害性”、“暴露程度”、“易损性”的任何一个风险因素减小到零。相反地,应当采取综合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小水旱灾害风险,实现水早灾害管理的最大效益。于是我国人们开始从各国学习先进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工作,争取早日走上,人水和谐、水旱灾害综合管理的道路。

三、关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

所有工作都有自己固定的流程,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也是如此。目前主流的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

1.风险识别,水旱风险管理就是风险识别工作,该工作主要是对潜在的各种威胁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归纳整理,并分析产生不利事件原因的过程。该步骤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出风险的来源、范围以及特性,然后形成文档报告,以便后面工作的开展。

2.风险评估,这里所谓的风险评估,指的就是根据某种灾害所导致的损失的历史资料的记载,然后再根据上一步的风险文档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这一工作中,主要利用的工具有概率统计、洪水风险图、资产评估法、水文水力学法、历史洪水类比法、地貌学法、专家调查法等。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中间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工作期间,会对上面的俩个工作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然后把各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及其他因素的风险指标值,综合成单指标值,以表示该地区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的程度,并与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进而确定该地区的风险等级,由此确定是否应该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对某种不利事件进行科学的预防,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的一个过程,可以说该步骤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风险处理的主要任务是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佳效益的总目标。当面临风险时,主要思路为采取转移、接受、化解、规避和分担等各种风险处理手段,从这些手段中,选择适当内容,形成最优处理方案。

5.风险管理结果评价,风险管理结果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最后一步,该过程的主要工作是对以上每个步骤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每一步骤的可行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档案记录,以便于以后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一般地说,对于某一地区或流域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以上工作流程是逐步进行的,但每一步工作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防汛抗旱、水旱灾害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洪和抗旱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不断完善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宁.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与水旱灾害管理工程[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2)。

[2] 刘宁. 进一步提高科学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J]. 求是,2010(08)。

[3] 刘宁.堰塞湖应急处置实践与认识[J].水科学进展,2010,21(04)。

[4] 刘宁.舟曲白龙江堰塞排险与应急疏通减灾工程管理认知[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01)。

[5] 刘宁.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与水旱灾害管理工程[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2)。

水灾害防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垢;锅炉运行;热力能源;取暖设备;热效率;锅炉安全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K2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7-006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7.030

现阶段,人们既困惑于如何解决锅炉水垢的产生这一问题,同时又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存在着误区。往往采用的解决办法是盲目地进行清理,在这种解决方式下,不仅无法将锅炉中的水垢彻底清理干净,还可能会因为清理的不全面而产生炸炉的现象,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和危险性。锅炉水垢的产生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增加生产成本,严重情况下会造成锅炉爆炸,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应该从根本上探讨水垢在锅炉运行中的危害以及预防,找出解决水垢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考虑实践情况,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才能将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便于生产生活安全有效地进行。

1 水垢的形成原因及性质

1.1 水垢的形成原因

水垢是一种有害杂质,其形成是因为水中的矿物质和结晶体等经过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固体沉淀并析出。水的硬度主要是指水中钙、镁离子沉淀肥皂水的能力,也就相当于水的硬度越大,水中存在的钙、镁离子越多。因此水的硬度越大,则产生的水垢越多。在锅炉运行过程中,水垢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1.1 碳酸氢盐的受热分解。在硬度比较大的水中,存在着较多的碳酸氢盐,主要有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等,水在锅炉中不断加热的同时,碳酸氢盐受热分解,经过化学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碳酸镁等物质,成为组成水垢的一部分。

1.1.2 水蒸发溶质析出。随着对锅炉中的水不断地加热,水变成水蒸气不断地蒸发,一些水中存在的本就不易溶于水的物质,比如说硫酸钙,因液体的减少而达到了饱和,只能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成为了水垢的又一组成部分。

1.1.3 温度升高溶质析出。在水中溶解的物质中,有的溶质随水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不断升高,然而有的溶质随着水温的升高,溶解度逐渐降低。锅炉中的水随着加热,其中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溶质达到饱和状态而析出,成为了水垢的又一组成部分。

1.1.4 锅炉的锈蚀。在锅炉的长期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老化的现象,锅炉内壁出现铁锈的剥落,这些铁锈同样不溶于水,渐渐的沉淀,也是水垢形成的一部分。

1.2 水垢的性质

水垢的产生可以说是危害众多,这些危害的产生是由其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水垢的组成成分复杂,一般由碳酸盐杂质、硫酸盐杂质和硅酸盐杂质组成,这些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对锅炉产生危害的主要原因。

在锅炉生产过程中,主要考察的是其导热性和安全性是否良好。水垢对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影响,碳酸盐是无机化合物,其本身的导热性很低,和钢材相比较而言,相差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常见的水垢导热系数见表1:

同时,水垢作为黏附在锅炉内壁上的物质,其坚硬度对锅炉寿命的影响以及清理的难易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水垢中存在的碳酸盐,硫酸盐以及硅酸盐等无机化合物,其本身的硬度较大,尤其是硫酸盐和硅酸盐,其坚硬程度以及粘附性都十分高,对水垢的清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常见的水垢坚硬程度以及吸附性见表2:

2 水垢在锅炉运行中的危害

经过上面对水垢有关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水垢在锅炉运行中可以带来巨大的危害,主要有热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三方面的危害。

2.1 水垢在热效率方面带来的危害

组成水垢的碳酸盐、硫酸盐以及硅酸盐等物质,因其具有十分低的导热性,隔热效果显著,随着水垢的逐渐增多,锅炉的热效率变得越来越低,当锅炉受热面存有水垢时,本来通过金属壁面传递热量变成了通过金属层和水垢面两层来传递热量,虽然此时传热面积变化不大,壁面两端的温差变化也不大,但是水垢面的导热系数非常小,传热壁面加厚,使得传热阻力大大增加,往往锅炉外部已经具有很高的温度,内部的水还没有沸腾,这样传热效率明显变低。水垢面为1mm厚,热效率会下降5%,燃料会增多8%,大大地增加了燃料的浪费。

2.2 水垢在锅炉安全方面的危害

水垢的组成成分具有很大的黏附性,在水垢形成的同时,会自然沉淀在锅炉的底部和两侧,长久以来,就会在锅炉内壁形成一层水垢层,在锅炉运行的过程中,外部对锅炉的金属层进行加热,然而由于水垢层的导热性很差,会出现外部的金属层被烧红,然而内部的水垢层温度比较低,两者存在较大的温差。此时,如果水垢出现裂缝,那么水就会渗透到外部温度很高的钢板上面,急剧蒸发,使得炉内压力突然增大,锅炉发生爆炸。经过计算,一个20吨水容量的锅炉,在5个大气压时爆炸的威力相当于330多公斤火药爆炸的威力。锅炉爆炸会造成大量的财产生命损失。

2.3 水垢在经济方面的危害

在经济方面,水垢的产生不仅会造成燃料的浪费,锅炉爆炸等大量的财产损失,对锅炉本身也是一种很大的危害,水垢的产生会使锅炉受热不正常,因为内外的温度差以及裂缝的产生,锅炉局部受热不均匀,锅炉壁局部变薄,降低锅炉的使用寿命,加快锅炉的腐蚀,使锅炉容易损坏,提高生产成本。

3 水垢产生的预防

3.1 水质的检测

水质的好坏是水垢产生多少的根本决定因素,在锅炉运行前对水进行处理是预防水垢的有效手段,应用化学反应,对水进行软化,也就是将水中的钙、镁等离子经过化学处理使其排除。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垢问题,效果显著,但是要对水质进行定期的检查,操作比较麻烦。

3.2 定期的清理

为了避免水垢在锅炉运行中的危害,对锅炉内进行定期的检测,对于水垢进行及时的清理,保持锅炉内部的整洁干净,常用的清理水垢的方法有选用特殊的预处理清洗剂,一般将溶液浓度控制在2%~5%,也可以根据水垢的厚度来定,清除过程中可选择不加压长时间煮炉,清洗之后对炉渣要进行立即的清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易操作,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如此还是会造成锅炉的损坏。

3.3 向锅炉内投放化学物质

在锅炉运行过程中,也可以在炉内投入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可以与水垢中的钙盐、镁盐等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剥落形成残渣,通过特定的排污口排放出去。例如:对某厂小型低压锅炉进行水垢清理,采用锅炉内部水处理方法,采用火碱(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三钠等药品,进行溶液的配置。一般情况下,火碱溶液浓度不大于2%,碳酸钠溶液浓度不大于5%,磷酸三钠溶液浓度为5%~8%。配置好溶液以后,采用连续加药的方法,将药液提前加入到水中,保持炉内药液均匀。在加药一段时间后,利用锅炉的排污系统,将形成的泥渣和泥垢排出,完成对该厂小型低压锅炉的水垢清理。

4 结语

在锅炉生产过程中,其内部的物理化学反应是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负面的因素都会造成锅炉运行的不稳定,从而会有意外的发生。水垢的产生是锅炉运行过程中最大的威胁因素,水垢的产生虽然是缓慢的,但是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从开始就注意和预防水垢的产生,做到及时的检测和解决,可以保证锅炉有效率地安全运行,提高锅炉的使用寿命,在工业大锅炉生产过程中更要加以注意,才能提高生产,减少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子木.浅谈锅炉中水垢的危害及其预防[J].民营科技,2012,9(2).

[2] 潘立生.油田注气锅炉水垢成因、危害及处理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1).

[3] 焦慧鹏.锅炉维修中水垢的预防与处理措施探讨[J].科技风,2014,10(15).

[4] 董艳丽.谈锅炉中水垢的预防与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5).

[5] 多亚莉.浅谈水质不良对锅炉的运行的危害及预防[J].中国科技投资,2013,3(30).

水灾害防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水稻生产;预防对策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水稻产量的稳定增长对保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省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稻谷生产基地,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商品粳稻就产自于黑龙江省。但是在该省水稻生产的过程中冷害、洪涝和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事件频频出现,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低温冷害造成的损失尤其惨重。低温冷害虽然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有所减缓,但是整体上来讲,依然对黑龙江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影响

温度、降水和辐射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黑龙江省日照条件较好,在其水稻种植生产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温度与降水出现变化,导致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从而对水稻的产量与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根据对黑龙江省的1980-2014年的逐日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以及降水等25个气象站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主要灾种受害面积(hm2)与灾害损失量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发现在黑龙江省水稻种植中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中,主要包括低温冷害、洪涝、旱灾,其中低温冷害是最主要的灾害。随着近年来黑龙江省内开始逐渐推广旱育稀植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水稻种植生产中低温冷害的影响。但是在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与人们滥用水源等问题,导致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旱灾发生的概率上升,为了控制这一农业气象灾害的蔓延与影响,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针对极端的农业气候灾害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恶劣的农业气候对黑龙江的水稻产量与水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尽量减少对黑龙江水稻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就需要针对极端的农业气候灾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一)根据气候积温区域划分,选取合适的品种

黑龙江省南北跨跨越了10个纬度,因此,在水稻产区中的无霜期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黑龙江省种植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对温度比较敏感的早熟品种,通常适宜种植的范围较窄。某一品种在无霜期较短或积温较低的地区种植,就很有可能因为温度不足,而导致其生长期延迟、延长;在无霜期较长或积温较高的地区,则可能导致其生长期变短,容易出现早穗现象。这两种现象都对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就需要根据气候积温区域划分,培育和选取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黑龙江省水稻在其生产中是否能够有效的解决春旱问题,从而有效的扩大种植面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黑龙江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在春季,降水较少,农业灌溉集中来源于冰雪融水。在传统的生产中,通过打井灌溉种稻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水稻种植需要。且在往年的种植中,由于春季江河水位较低,造成大面积的稻田干旱,在一些旱情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无水泡田,不能及时插秧和插秧后长期缺水的现象。因此,为了能够尽量减少干旱是对黑龙江水稻产量的影响,就要不断加强其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在其江河上增建水库和塘坝,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江河水的控制。在夏季降水较多的季节能够及时蓄水,这样在春季等农业用水高峰期,就可以保证充足的用水,减少水稻干旱面积,并能有效的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三)加强对抗灾抢收的生产指导原则的践行

虽然随着近年来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中,使用的栽培技术等有了一定的改进与创新,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因为黑龙江身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是典型的高纬度寒冷地区,其一年的热量不足,而且在不同的年间其积温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就导致低温冷害与早霜等气象灾害的发生,且洪涝灾害也出现逐步加重的趋势。自2000年起,2001年出现严重的春旱,2002年则出现了大面积的障碍型冷害,2005出现严重的倒伏……气象灾害导致水稻出现严重减产的现象,这也说明在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与生产中,人们仍需要不断加强抗害防灾意识。黑龙江省的农业部门以及相关的指挥人员需要能够将“促早熟和防御低温冷害”,作为其抗灾抢收工作的核心,能够对当年的水稻种植、生产中的气象情况进行预测,并能针对可能出现的气象农业灾害,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同时,也要加强对水稻品种的研制与培育,提高水稻品种的抗病、抗灾性。

水灾害防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288-01

我国正在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能源消耗大国,而水电资源的丰富空间,使中国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让水电来缓解能源压力。因此,在经济发展中水利水电也将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西南大旱、北方冬麦区大旱都告诉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水利水电事业,只有在水利水电基础设施保证的前提下,农业生产才会有条不紊,农民生活才会进入更高阶段的小康。另一方面,水利设施的建设还对调节局部小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灾害成灾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时空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前期开展勘测设计和科研工作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工程场址主要受自然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的危害;建设期是工程地质灾害(包括边坡工程和地下工程地质灾害)高发期,地质灾害对人身财产安全、建设工期和工程投资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运行期是水库工程与地基工程地质灾害高发期,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工程安全。

由于地质灾害的产生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在空间上具有隐蔽性,大量工程实例证明,工程地质灾害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人身财产安全的影响;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对工程投资和效益的影响;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地质灾害预防与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由于人类还不可能完全通过工程措施解决所有的地质灾害,所以进行有效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水电工程建设特点及地质灾害成因机制与成灾特点,宜采取综合预防措施,能避免的要尽量避免,对引起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要加以有效控制,不能避免的要进行有效预防,防患于未然。实践证明,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许多地质灾害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均应充分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地质灾害的产生和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的综合预防措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做好地质勘察,因地制宜设计

水利水电工程前期勘测设计工作是水电项目建设各阶段中关键的一项工作,扎实的前期工作是工程顺利建设、达标投产、安全运行,并取得效益的前提和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大部分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勘测不到位、设计不合理。实践证明,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等极为重要的前期基础工作之一。如果前期不首先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就无法选定最佳的工程场址,更无法确定适合地形地质特点的建筑物类型、枢纽布置和科学的施工方法,地质灾害就在所难免。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脱离实际地质环境的不良设计,会诱发和加重地质灾害,并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做好前期地质勘察,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勘察设计水平,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是预防地质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2.开展地质灾害评估,落实防治对策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相关的立项、征地、投资决策、合理确定开发方案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防止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使国家、企业或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避免由于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失策,不合理地增加工程建设投资,或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要做出正确的评价,必须与工程紧密结合,既要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评估,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加以认真落实。

3.强化施工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不少工程边坡变形破坏、地下洞室坍塌冒顶、临时围堰溃决或被冲毁均与施工质量有关,包括施工方法不当、施工质量差及工程抢险留下隐患等等,导致了很多可以避免的灾害发生。施工质量是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基础和保障,是工程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综合性的实施过程,在注重勘察设计质量的同时,要重视工程建设质量,强化施工管理,发挥好建设监理的作用,切实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4.进行长期监测,建立预警系统

监测资料能反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动态变化。由于岩(土) 体变形与破坏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加之客观地质条件的复杂多样性,要准确预测预报变形与破坏发生的时空关系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应采取巡视检查与长期监测相结合的因地制宜的预防。对枢纽工程区的高边坡、危岩体、所有建筑物边坡( 特别是曾经产生过变形或破坏但已经过综合处理的边坡),除施工期要加强监测外,运行期应视具体情况进行长期监测。通过运行期监测,特别是水库运行初期的监测,可以正确地预测其发展趋势,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某水电站泄洪洞进口边坡施工期产生大塌方,由于监测到位,预报准确,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撤离现场工作人员,避免了伤亡事故发生。对于水库工程区,按照“检测预报、群测群防、搬迁避让、的原则,对现在还没有变形失稳迹象、但预计将来可能失稳的有移(居) 民点的库岸边坡,应加强观察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对边坡稳定性进行预测预报;对可能诱发地震的水利水电工程,应设立地震监测网站,适时监控蓄水后地震情况,发现新的隐患或灾情,及时通报,并进行妥善安置处理。

5.保护地质环境,促进和谐发展

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做到促进经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重。水利水电工程是系统工程,涉及工程建设区和影响区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等问题。如工程区域稳定性( 包括地震安全性及诱发地震可能性)、开发建设必要性、方案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地质灾害危险性与建设场地适宜性、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与水生生态及自然景观(或保护区) 的影响、文物古迹及民俗文化的保护、土地与矿产资源淹没、移民安置规划与生产资源恢复重建等,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程规范,均要进行专门的评价和论证,并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和批准。其中生态环境是较为敏感的话题,从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到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生态环境是地质环境的屏障,对地质环境起着巨大的保护作用,而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载体,也是地质灾害产生的物质基础,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对统一,形成完整的生态-地质-人文环境系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要获得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实现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必须更加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做好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包括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治理,地质遗迹、景观和古生物化石保护等。

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只有充分地认识自然,才能有效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地质灾害总是受所在自然地质环境控制,由于地质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地质灾害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的,但是,只要对地质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做好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设计、加强预测预报并采取防汛措施,地质灾害是可预防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当具备适度承受灾害风险的能力及科学地应对灾害和主动防灾减灾行为。

参考文献

[1] 朱玉方,水电项目前期工作研究[J].红水河,2010,29(6).

相关期刊更多

气象与减灾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气象局

绿色环保建材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经济日报社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