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医卫用纺织品的产业发展问题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医卫用纺织品发展的春天在哪里?据预计,2016年全球一次性医疗用纺织品需求量将达1980亿美元,或许这个数字可以直观表达医卫用纺织品的发展规模。

“应重点研究开发医用组织器官材料,同时发展高效医用防护产品,推广新型轻量、超薄、无刺激、可降解卫生用品。”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这样总结医用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极具发展潜力

有报道指出,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市场渗透率和消费量逐步提高。随着技术进步,医疗用纺织品在技术水平、防护功能上都有了极大提高,我国企业生产的高性能、高品质的医疗用纺织品大多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大洋洲等地。据统计,我国每年进口的医疗用纺织品达60亿美元,而进出口的价格差达3.19倍,可见该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

为此,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与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医疗用纺织品联合推进机制”,旨在推进我国技术水平高、产品性能好、防护能力强的医疗用纺织品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医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目前医卫用纺织品最发达的五个市场依次为美国、欧洲(以欧盟国家为主)、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这五大市场医用纺织品的销量约占世界医用纺织品市场总销量的90%。

我国医卫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从2000年之后才真正进入快速增长期。据公开数据显示,2008-2012年中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年均增长16%,2012年达11.5%,同年产量达到90.6万吨。产品涉及一次性医用服装、医用敷料、卫生巾、纸尿裤等。国内产品主要集中在医用防护纺织品和保健卫生用品方面,而生物医用材料则由于技术和行业壁垒等原因,一直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李陵申谈到,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医用纺织品产业规模迅速提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医用纺织品在我国市场的认知度和消费量不高。医院更容易接受国外权威产品,从而造成国产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应用受限。

我国现有6万多家医院、11.5万家诊所、450多万张病床,为一次性医疗用纺织品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李陵申强调,内需是拉动一次性卫生用纺织品市场的主要动力。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具有规模、技术和市场优势,经营状况良好,部分企业有计划投资新的生产线。医用纺织品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需要生产商和医疗部门之间合作更密切,尤其是在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初始阶段。

多重因素制约

在产业用纺织品的细分领域中,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一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生物医用材料。尽管发展潜力巨大,但医疗用纺织品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品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品牌战略意识;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标准制定滞后;资质认证空白。

据介绍,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医疗卫生用基础材料,如手术洞单、手术服以及纸尿裤、卫生巾等产品纺织品,我国发展很快,但应用率不高,大部分都是出口;另一方面是生物医用材料,如手术缝合线、人造血管、人工透析导管、人造皮肤等,目前我国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产品基本靠进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医疗卫生用纺织材料领域,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更大。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应用研究阶段,我国仅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究其原因,一是技术研究水平较弱,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人才缺乏;二是体制方面的问题,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引发医疗纠纷,企业为了解决成本问题,更倾向于进口相关产品;三是标准制度方面的因素,例如临床试验,因为审批制度的原因,国内一些生产企业宁愿先到国外进行认证,然后再销售到国内,也不愿意在国内进行认证。此外,标准体系也不健全,还有一次性手术用纺织品的环保问题等。

因此,李陵申建议国家加大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大高技术含量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的基础研究力度,争取早日向应用研究过渡;二是加大低技术含量的医疗卫生用纺织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基础医疗卫生用品的使用率。他指出,医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医疗卫生用材料的快速发展,反之,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尤其是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也可促进医疗水平的有效提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这一领域,急需加大研发的力度。

李陵申还强调,要开展国内与国际技术合作,加快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医疗用纺织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整理加工技术研究、整理加工的试剂材料和设备研制和创新开发力度。

新材料 新驱动

医用纺织品是用于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它是纺织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相互交叉的领域,是产业用纺织品中科技含量高、创新要求迫切的一类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目前,新型医用纺织品产业正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天然抑菌纤维、水溶性纱布等新材料的出现,使医用纺织品的质量和功能不断提升。它们以抗水、抗血、抗酒精、抗菌、可降解等特点,正逐步替代传统医用纺织品原料。”李陵申表示。

在长春宣贯会上,与会专家反映热烈,如原来的洞单、手术服等掉毛绒,容易形成伤口感染等问题,现在用熔喷或纺粘法长丝非织造布做成的医护用品则能有效降低该污染源,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大家真切感受到新型医用纺织品的好处。

在去年结束的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上,以壳聚糖为原料生产的天然抑菌纤维、以植物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的水溶性纱布、采用新型干法纸技术生产的各种无尘纸,以及采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生产的口罩、防护服、手术巾、手术包、灭菌包布等创新产品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健康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内外迄今没有对健康产业做出过权威的界定。本文界定的健康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的集合。直接为人的健康提品和服务,如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间接为人的健康提品和服务,如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健康管理等。

健康产业是一个复合性的产业群体,它至少包括四大基本产业,即: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产销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健康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健康产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国的医药工业都是快速发展的行业,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健康产业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促进了经济增长。

健康产业作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代表新科技革命趋势。健康产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l0%。健康产业中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发达国家已经将健康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例如,日本将健康产业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列于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我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大国,健康产业极具发展前景。保守估计,2015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5万亿元。至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蓬勃发展的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健康产业能强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中国家因为缺医少药,造成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盛行,甚至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健康产业能有效地降低全社会卫生总费用,药品、医疗卫生服务、保健品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等如能够被广大患者以合理方式获得且能以合理方式使用,将极大促进我国的社会和谐。

药品、医疗卫生服务、保健品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等能够被广大患者以合理方式获得且能以合理方式使用,将极大促进社会和谐。例如,新药的发明能够减轻成千上万患者的疾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带给其家人幸福。

健康产业能有效地降低全社会卫生总费用。首先,健康管理以及对疾病预防的保健,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和降低疾病的发生,从而节省大量的卫生费用。其次,当疾病发生后,药品的合理使用,能使许多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大大降低患者的医院门诊、住院、紧急救护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减少卫生费用开支。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药品的合理使用最具成本-效益比。研究表明,美国在新药取代旧药方面每投入1美元,总卫生支出就减少6.17美元。英国针对12种疾病治疗所做的研究估计,因药品替代而减少病床使用的费用节约,从1970年的1.14亿英镑增加到2002年的109.87亿英镑。

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健康产业发展落后,后果将极其严重,社会和谐将无从谈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如非洲贫穷的目家、处于战乱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人群、边远农村的农民以及儿童缺医少药,造成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盛行,死亡人数众多,一些国家或地区甚至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未来数十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提高,若缺少新药开发和必要的药品供应,因老年性痴呆、中风、帕金森氏病、充血性心脏衰竭以及其他疾病,大量老年人不得不长期呆在疗养院和医院中,产生巨额卫生费用,给我国未来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健康产业是提高全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老年性疾病、病毒、传染病、精神病等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健康产业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新增长动力,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必将对我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防病治病的斗争史。不同的疾病,给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挑战,重大疾病的流行有时甚至会改写人类历史的进程。为克服各式疾病挑战,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积累和丰富获得健康的知识和手段,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促进了人类生存和文明的延续。譬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磺胺和青霉素为代表的现代药出现,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起到划时代作用。以往每年夺走数以万计生命的许多细菌性传染疾病,如产褥热、流行性脑膜炎、肝炎、肺炎等,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抗生素的发明,全人类的平均寿命增加了10岁。

20世纪后半期,新化学合成药物、生化药物、生物工程以及基因工程在内的高科技手段制成的新药源源不断问世,在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增进公众健康、增加人类预期寿命方面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年性疾病、病毒、传染病、精神病等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据统计,目前全国结核病患者人数约450万,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约200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1.2亿人,占全世界的1/3;吸虫病患者约有85万人。在不少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又加重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

同时,由于居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15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近1万多家,生产品种达8 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 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 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20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2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 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 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 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 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个危机,同时也是一个转机。”随着行业发展,市场变化,新的机会不断出现,总有一些医药企业能够在新的机遇中壮大成长,关键是哪些企业能够发现并抓住机会。是发现新的战略蓝海,培育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差异化、前瞻性的战略领先;还是通过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在同质化竞争中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还是通过营销系统再造、市场网络建设,打造强大的营销平台,将是医药企业获得长久生存权的关键所在。

医药市场环境

当前的医药环境是怎样的?医药企业和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医药企业怎样看待环境呢?怎样面对环境的变化?

中国医药市场,是在政府干预导向性的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提高,政府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方面所发挥的职能越来越明显。对医药企业来说,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成长环境,不同时期的环境对企业的作用是不同的,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利用的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市场环境的大方向

近年来总书记多次讲话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并强调: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科学、规范、为民、创新、发展,是宏观政策环境主导的大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上,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投资环境等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医药市场政策环境调整,

逐步趋于理性和完善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办法》、《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这些新办法的出台,将逐步落实医药卫生事业科学、规范、为民、创新、发展的目标,但也会对医药竞争格局带来新的影响。

“现在很多药厂纷纷倒闭,网上出售药厂的资讯是铺天盖地。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年销售亿元以下的医药企业基本上是支撑不住的。”近日,一家专营处方药企业的总裁心情复杂地说。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戴庆骏认为,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世界的变化是永恒的,不变的唯有变化。确实,现在是一个震荡调整阶段,科学的政策正在制定和完善之中,大的医改政策国家也正在制定和论证之中。企业家注定要面对不同的环境,在哪种环境中成长的和破产的企业都有。

2006年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邵明立局长的领导下,在药品申报、审批、监督、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办法、规定和举措,药品监管的力度加大、市场逐渐规范,这是毫无疑问的。

邵明立局长认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能提高公众的药品可获得性,促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他同时表示,今年,药品监管部门将鼓励药品生产企业通过简化包装、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等方式,为农村和社区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

新的基本药物制度一旦出台,将带来企业市场资源的变化,比如:重新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机会;基本目录产品统一政府招标采购的机会;不同厂家的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产品销售两极化机会;促动企业经营成本和成本链创新再造的机会;基本药物目录推动企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机会;中小企业提升营销竞争力的机会。

总之,政策环境变化已经进入震荡调整阶段,这段时期,企业家有必要积极研究政府政策导向,从中寻找商机,规避风险,把握大方向,赢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医疗改革对投资有一定影响

医疗体制改革将是未来几年对整个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影响最大的政策性因素。由于资本持有方多数认为,今后国家推出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对于医药行业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大资本持币观望,国内企业购并整合的速度也趋缓。但名优企业、普药骨干企业为并购者看好。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基础医疗的投入,用于改善民族医院的就医条件。对于生产基础药物的大型制药企业投资将继续是重点;中药行业是新的投资热点,品牌延伸、消费升级和创新中药是三大投资主题;生物制药、品牌产品、现代中药仍是投资主线;药品降价依然会持续,这对于处方药企业影响较大;从初露端倪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来看,新的改革将会有利于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发展;国有投资公司和产业集团对医药产业整合提速。

格局悄悄变化,

呼唤企业竞争策略革新

消费者认识不断提高,对药品需求逐步趋于理性,在选择中自主决策不断上升,企业形象在终端促销中占的分量不断提升;医药市场销售渠道选择将出现大型物流公司和地方商业公司共存的局面;商业公司将向专业化定位方向发展;企业―商业―终端的营销链条逐渐缩短;商业盈利模式将向投资加经营多元化发展;医院渠道、零售渠道、平价药房受新办法的影响,从业人员心态和行为都在发生变化,企业促销手段急待提升;互联网和分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信息通路向高密度、集中化、专业化发展。

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独资企业。我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其中外方控股的有13家。西安杨森外方控股52%,天津中美史克外方控股55%。对于近年筹建的合资企业,外方往往要求拥有90%以上的股份。

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投资是在亚太地区的最大投资,也是过去5年中集团在制药领域所做的最大投资。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近年来吸引了以罗氏、史克必成、勃林格殷格翰、美敦力、奈科明、麒麟等为代表的数十家跨国制药企业,形成了“扎堆效应”。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施维雅、罗氏等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

不少跨国公司已把中国作为自己的生产中心。尤其是中国原料药的生产,已在全球制药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际医药行业的整体趋势

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3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 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

能力的团队

面对复杂、艰巨、变化的外部环境,应该如何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在戴庆骏看来,“所谓‘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竞争能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团队。要打造这样的团队首先要树立几个观念: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观念;双赢与多赢观念;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同时在以下方面发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人才是关键

要选好一个具有务实、创新精神的带头人;加强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价值理念;企业要通过自身组织的培训教育活动和实操过程中的表现,来建立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和干部储备制度;引进吸收人才,医药行业在逐渐有序规范化,这个时候更应该注意加强人才的吸收和储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所以说,企业要建立很好的人才激励制度和相关的企业文化。做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越流兵越精。最终形成企业的人力核心竞争力。

市场开发是前提

国内外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喜的前景和市场空间;在国际市场上,过去一直具有原料药的一定优势,如果加大措施继续努力,建立符合欧美GMP要求的车间,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国际制剂市场,就会获得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

市场的复杂多样性,为企业的开发提供了机遇。我国产品消费市场既有医院又有药店、社区医疗中心、“新农合”、部队系统医疗单位……市场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市场开发的多样性,这也为企业市场开发带来多层机遇。

产品开发是优势

我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只有8%左右。发达国家是我国的好几倍。这也是我国多数企业效益低下、后继乏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大产品开发,才能提升竞争力。产品开发需要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包括在发达国家收购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外人才、技术和我国临床相结合。

提升竞争力是必然

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5月的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绿色掩映,生机盎然。

驱车行驶在宽阔洁净的柏油公路上,鳞次栉比的黔北新式民居,功能完善的休闲广场、亭台楼阁,方兴未艾的乡村旅馆、电商网点、生态农业园区……一道道靓丽的新农村景观映入眼帘,令人流连忘返。

“环境变美了,交通变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来花茂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花茂村“第一书记”周成军介绍,2016年1月,花茂村登上“2015年中国红色旅游产业荣誉榜”,并获全国唯一“2015最美红村”奖。

花茂之变,正是贵州补齐民生短板的生动样本。

“对贵州而言,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开创新局面,就是要把短板补齐补全,把长板做强做优。”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多次指出。贵州补“短板”,主要是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三块短板。

近年来,重点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贵州发力“1+7”民生工程和“十件民生实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事业及创业就业等惠民项目,推进发展成果共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兜底设施 筑牢小康社会基石

作为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也是民生服务的重中之重。“十二五”以来,狠抓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贵州收获颇丰――

随着贵广高铁、沪昆高铁贵阳至新晃段正式开通运营,贵州开启“高铁时代”,接入全国高铁网络系统,极大缩短了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中原地区的时空距离。

2015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100公里,提前三年实现88个县(市、区)通高速的目标,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黔中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竣工,马岭水利枢纽工程等42个骨干水源工程已经开工建设,贵州水利建设掀起又一轮新。

……

成绩可喜,但从整体上看,基础设施尤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仍然长期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全面小康的一大掣肘。补齐短板,填平弱项,贵州并不讳疾忌医。2013年11月,贵州全面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推进乡村基础设施联通化。两年多时间,投资超过千亿元,受益群众上千万。

“现在整个花茂村的生意都好起来了,一到周末我们简直忙不过来,还得请人帮忙。”5月18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花茂村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的陶艺作坊,只见店主母先才一会儿给游客介绍工艺品,一会儿指导游客陶艺体验,忙得不亦乐乎。

母先才告诉记者,自从花茂村改建了黔北民居,新硬化了通组路串寨路,并新建了生态污水处理、生态河道治理等工程,整个村庄就如公园一样,吸引游客不断前来。让母先才更兴奋的是,花茂村还实现了WiFi全覆盖,他的土陶产品也因此上线农村电商,打开了销售市场。2015年,土陶工艺品销售和陶艺体验两项为陶艺作坊带来了十多万元的销售额。

田园变公园,公园变田园。基础设施建设让花茂村不少村民看到了产业前景,纷纷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和特色小吃店,一时间,乡村旅游热火朝天。

贵州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通农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除了完善硬性的生产生活设施,发展具有文化体育等服务功能的民生基建也是题中之义。为更进一步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今年年初,贵州省政府明确提出,把“要求建设50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新建12个县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新建和改造320个全民建设路径工程、5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十件民生实事”。

基础设施的建设,民生项目的完善,为贵州城乡群众从生产生活到公共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乘数效应”不断凸显。

力挖“穷根”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现在吃住在校园,还有老师、同学的陪伴,感觉就像在家一样。”

14岁的刘萍萍是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撒拉溪中学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由爷爷奶奶照顾。自从学校逐步推行学生寄宿制管理后,刘萍萍和另外242名学生一起寄宿学校,融洽相处。

“对于不少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带走了家的温暖,学校则是他们寻求庇护最多的地方,尤其在心理诉求方面。”刘萍萍的班主任孙泽国老师表示,学校还开辟了心理辅导室及亲情聊天室等生活空间,旨在满足学生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吃、住、学、乐”。

这是贵州补齐教育短板的缩影。

近年来,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贵州积极推进农村幼儿园、乡村少年宫、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目前,全省共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3015所、学生宿舍403万平方米、食堂14955个、乡村少年宫1116所、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2629个。

为补齐教育短板,2013年,贵州启动“9+3”计划,连续三年压缩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共计12亿元用于教育发展,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截至2015年底,全省小学、初中辍学率下降至0.16%和1.1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87.6%。2016年,贵州继续发力教育,压缩行政经费6%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补助贫困家庭学生。与此同时,启动基本普及15年教育,19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不可偏废。

“像抓教育一样下更大决心抓好医疗卫生事业”“举全省之力打造健康贵州,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促进全民健康、筑牢幸福之基,贵州奏响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最强音。

“医疗费用总共8万多元,我自付只需要2000多元。”对于六枝特区平寨镇平寨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朱林来说,这样的结果让他意外。朱林因患大病于2015年1月至8月住院治疗,医疗费共计80424元,通过新农合报销、大病补偿、民政救助共报销7万余元,报销补偿比例达96.7%。

这得益于贵州省“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试点工作”。为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发生,贵州省开展了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试点工作,构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助“三重医疗保障”,试点地区受益贫困人口23.55万人次,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就医负担。

补齐医疗卫生事业短板,除了医疗保障的完善,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也是重中之重。2015年,全省新开工和在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健康医疗产业发展项目2774个。其中,省级医疗机构12个,市州级医疗卫生机构46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53个,乡镇卫生院717个,村卫生计生室1846个。在建项目规划总投资284.5亿元。

为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等问题,2016年,贵州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五大建设工程”,确保到2020年,建成“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

搭建平台 打通就业“绿色通道”

把手工艺作品变成文化产品,将“指尖技艺”转为“指尖经济”,2015年,贵州把“实施锦绣计划,培养绣娘1万人”项目列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帮助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妇女群众利用刺绣、蜡染等传统手工艺就业增收。

“在家门口就近就业,还能照看小孩读书,比在外打工强多了。”2015年,雷山县绣娘李绍春参加了由雷山县扶贫办、妇联及杨阿妮公司共同举办的“锦绣计划”培训,原本就有刺绣功底的她,一经点拨,几个月后便成为了公司骨干。如今,依托刺绣就业,李绍春每月创收3千多元。

和李绍春一样,贵州有近20万绣娘受益于“锦绣计划”。

“‘锦绣计划’已成为引领贵州‘绣娘’致富的惠民工程。”正如贵州省民政厅厅长、原省妇联主席罗宁所说,“锦绣计划”推进实施一年以来,不仅带动了留守妇女和返乡女农民工实现创业就业和脱贫增收,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手工技艺,而且还缓解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目前,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家。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达到30万人,带动了100万人脱贫。“美丽脱贫”“手工脱贫”变为现实。

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劳务输出大省,除了“锦绣计划”,贵州在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方面也做了诸多探索。

2015年,贵州省出台《“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雁归兴贵”行动计划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拓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空间、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健全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等举措,强化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让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安居乐业,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创业就业政策体系。

“过完年不打算再出去了,特意来这里看看有什么工作可以干。”2月17日,在安顺市举办的2016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雁归兴贵”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活动上,来自六盘水的赵师傅分外高兴,在浙江打工十多年的他,在招聘会上填报了两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