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业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效益型畜牧业;指标体系;评价;
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我国畜牧业竞争力的需要,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然而,目前人们虽已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效益观上达成共识,但如何将这一观念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容进去还鲜有人做到,选择我国某省进行实证研究更是无人尝试。
一、效益型畜牧业涵义初探
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研究,并结合国内学者、专家的意见,我们认为:所谓“效益型畜牧业”是指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基本要求的,用现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的,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科学化”为方向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业。
“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是效益型畜牧业本质的内容。优质是指畜产品一定要保障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畜牧业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和养殖过程的监管,重点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对饲料质量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测,推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水平。高效是指畜牧业要提高生产效益。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贸易,实现畜产品增值增效,促进农牧民增收。生态是指畜牧业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积极推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安全和高产两者含义上有重叠之处。主要是指畜牧业发展要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扩大良种供应能力,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维护食物安全。高产更加强调主产品的“量”;安全则更侧重于整个畜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要求有合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形式、有合理的生产结构,即“质”,进而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及指导思想
(一)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在充分了解影响效益型畜牧业的因素的基础上,找到能正确反映效益型畜牧业全貌的指标,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为评价区域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提供标准。结合效益型畜牧业的定义和其丰富的内涵,在广泛收集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效益型畜牧业的影响因素。
效益型畜牧业的内在目标是多重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在畜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评价就是要刻画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之间的协调程度及总体发展水平。支撑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对上述五个方面有巨大的支撑作用,是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建立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界定效益型畜牧业的概念,充分借鉴现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既便于实际操作,又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现状和水平。
三、效益型畜牧业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选取
(一)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鉴于对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的优劣的分析,考虑到畜牧业的多目标性及高阶性特点,为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在结合专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鉴于当前有关效益型畜牧业理论研究的不成熟性与相关指标缺少严格的定量评价标准(即指标缺少可参照的阈值或分段标准),我们采用比重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采用这种方法基本能满足评价目的的需要,增强历年效益型畜牧业评价值的可比性和稳定性。
四、效益型畜牧业实际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由于一些数据的难以获得性,所以有必要设计一个实际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像畜禽发病率、死淘率、畜禽良种覆盖率、畜禽商品率、畜禽粪便处理率等指标难以获得,所以我们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只能放弃它们,建立一个数据相对好获得的效益型畜牧业实际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由质量安全认证数、单位主产品净产值、机械化程度、饲料转化率、主产品产量、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劳动生产率、占用的资金量、龙头企业数、单位生产成本、成本纯收益率、畜产品总产值、人均产值、草原退化面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畜牧业产值占GDP比重、奶产量占肉、蛋、奶产量和的比例、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饲料作物种植比例等19个指标构成。权重依然以上述效益型畜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准。
在已经得到的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我们系统收集了实际测度评价指标数据,实际测度指标体系层次总排序的比例和约为70%,基本可以代替原指标体系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
目前,我国南方发达省份以及畜牧业比较发达的省份,由于人多地少,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受到了严重的资源和成本制约,畜牧业发展出现了减缓或下降的趋势。从全国总体形势看,整个畜牧产业已经开始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西转移。只要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发展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那么畜牧产业就有可能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法竹,张涛,王兆君.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农业技术经济,2007(5):93-98
一、R-Review――温故而知新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在获得的过程中,以原先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接收到的新知识进行整理、编码,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构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本节课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的最后一节,从内容上看可以说是前两节内容的训练和延伸。
温故而知新,就是在开始本节课内容之前,带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图2)的形式复习回顾,有助于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和新知识的学习。
二、“3W”原则――灵活运用
在新课讲授环节,以“3W”原则,采用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材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对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分布、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并寻找发展措施。
1.W-What――知其然。
(1) 展示大牧场放牧业的牧牛业(或牧羊业)景观图以及农产品。
(2) 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的内容,结合上一环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大牧场放牧业的具体含义。
2.W-Where――知其然。
展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该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的国家。安排学生从图上找出分布的国家,利于图文知识的转化,以及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读图,我们可以找到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的国家有――
学生:美国、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南非。
教师:在美国、阿根廷、巴西的大牧场上,牧牛占重要地位。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
3.W-Why――知其所以然。
展示世界地形图、全球气候类型图,学生开展限时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气候特点及分布的原因。
教师:读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图和全球气候类型图,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地区的气候是什么类型的?
学生A: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教师:这些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B:干旱、半干旱。
教师:为什么在这样的气候下会出现大牧场放牧业?
学生C:这些地区植被稀疏、草场广布,更适合放牧业的发展。
三、T-Transfer――举一反三
在此环节,通过对比分析我国新疆和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现状,找到新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别国经验,提出发展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化和迁移,提高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体现“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播放CCTV“新疆牧民转场”新闻(约2分半)。
1.用新闻引出我国畜牧业大致的分布地区。(图片展示分布区位置)
2.提供一则有关新疆畜牧业的资料,学生阅读材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完成相关问题。
新疆优良的天然牧场造就了高品质的牛奶,本地牛奶品牌众多,但在内地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与内蒙古的牛奶品牌相比,还相差许多。新疆的畜产品多以出售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业链短,深加工欠缺,加上缺乏科技指导和品牌引导,畜牧业加工业产值远远低于内蒙古。
问题设置:
(一)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整体性、协调性
退牧还草工程主要进行围栏的投资建设,对饲草料基地建设、畜种改善、草场改良、草原生态监测等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工程的建设内容相对单一,局部地域围栏滥建,对草原畜牧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草原生态移民工程过多地关注奶牛的购进及其饲养设施的建设等,没有充分考虑市场条件、牧民技能以及转移牧民的多元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一旦养殖奶牛等不成功,移民的生计便陷入困境,有的只好返回原居住地。另外,各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之间往往互相割裂,缺乏统一性和相互协作性。一些工程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甚至同一地区的工程也是各为其主,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规划,使得工程效益大打折扣。
(二)生态补偿力度不足,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草原牧区生态治理工程及政策没有很好地理顺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牧民的增收。目前,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大部分项目区是较贫困地区,在这样的地区进行草场植被保护,围封使用过度的草场,实行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的禁牧等,牧户的牲畜饲养量必然要减少,而牧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草原畜牧业,在牧民的观念中,牲畜就代表着财富,可以说牧民牲畜财富少了,牧民的稳定增收也出现了下降。特别是在生态补偿不足的情况下,牧民的生计得不到保障,甚至牧户收入下降、生产生活难以为续;同时也影响牧民实施禁牧、休牧等的积极性,牧民为了维持原有的生产水平和原有的牲畜头数,与建设保护生态形成矛盾,使草原生态建设保护的目标不能实现。如在退牧还草工程中,国家给予牧民的补贴只是围栏费和饲料粮等,对于相关配套建设的棚圈、饲草料基地、人畜饮水设施等内容一般不进行补贴,补偿的额度也比较低。再加上有的地区为了避免因补偿不平衡而导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平均主义”甚至是“大锅饭”的办法,对于在草原生态建设保护中损失大、贡献大的牧户的补偿就更加不足了。如果牧民获得补偿后还达不到原来的收入水平,保证不了牧民不受经济损失,他们仍然会千方百计地维持原来的放牧养畜规模,其结果是所有的牧户都得到了一定的补偿,但所有的牧户都退不了牧、还不了草。补偿时间较短、资金到位不及时,工程期结束后没有了补贴,继续执行禁牧、休牧会更加困难;到时大量人畜回到草场,继续破坏草场植被,草原仍然会退化。在草原生态移民工程中[2](P.8),对需要转移的牧民而言,生计费用不断增加。未搬迁前,他们日常所需的肉、奶食品、油、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可以自给自足。搬迁后,这些生活必需品都要购买,生活支出必然增加。虽说移民享受城镇低保待遇等,但还是要靠打工等维持生存。而来自牧区的牧民除了经营畜牧业外,几乎没有其他技能,导致就业范围狭小,就业率低,仅限于体力劳动及服务行业,收入不高,也极不稳定。在移民补偿方面,缺乏核算依据,政府随意性较大,补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监管渠道不畅或缺失,牧民实际享受到的补偿较少。移民后牧民生计成本大幅度增加,收入增长却缓慢,出现不少牧民移出来又返回去的现象。2011年开始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因地区不同,牧民人均承包的草场面积差异较大,相应地补奖金额也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牧民收入的地区差异。根据有关专家对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研究[3],禁牧区养羊户每亩草场每年按10.53元、草畜平衡区养羊户每亩草场每年按4.99元进行补偿,这只是对牧民的实际损失作了补偿,没有任何奖励的意义包含其中。而目前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补偿标准是禁牧区每亩草场每年6元、草畜平衡区每亩草场每年1.5元,这显然有点低,还不能使有一牧区牧民的损失得到完全补偿。
(三)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建使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增大
在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建设过程中,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饲草料购买费等大大增加,还需要加大配套措施的投入,如建设围栏、棚圈、水利设施、饲草料基地等基础设施,所需资金较大。禁牧休牧等是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重要实施办法,而禁牧休牧、围封舍饲等措施实施后,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2005年,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生产中间消耗比2004年增加了21.8%,其中饲料、饲草消耗增加了25.5%,燃料、用电量、畜牧用药的消耗增加了20%。经测算,一个羊单位在禁牧舍饲条件下饲养成本是放牧条件下的3.5倍左右,目前饲养一个羊单位牲畜的平均成本比2002年增加了近2倍。牧民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平均来看,衣、食、住、行四类支出分别是农区的2.5倍、1.4倍、1.4倍和6倍。牧民必要的生活消费支出高于农民,2011年,内蒙古牧民人均消费支出要比农民高出3000元左右。由于生产生活成本大幅度增加,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使得相当一部分牧民不得不举债度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民人均负债达6000元左右,债务负担较重。近几年的自然灾害使很多牧民入不敷出,再加上政府补贴数量的有限,很多牧民在生产投入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政府及社会的资金支持。而目前,由于牧户经济规模较小,贷款需求规模不大、贷款成本收益率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涉足牧区牧户;农村信用社由于制度、资产实力等原因,满足不了牧民的借贷需求,大多数牧民的借贷为私人借贷,甚至是民间高利贷。
(四)草原牧区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草畜矛盾仍然尖锐
草原牧区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地表水和地下水极其有限,缺水是草原牧区面临的严峻问题。过去,我国长期实施“以粮为纲”的政策,不少地方乱垦滥开草地种粮,占用为畜牧业开发的水源灌溉农田;现在节水灌溉草饲料基地很少,草原牧区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短缺,人和牲畜的饮水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尤其是禁牧舍饲后,牧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饲草料不足;为了解决过冬的饲草,牧民要么高价购买饲草料,要么还没有到打草季节就抢着打牧草,不仅增加了养畜成本,还导致过度使用草场的局面,加剧了牧民的贫困和草原生态的恶化。因此,只有大力开展牧区水利基本建设,在牧区主要是半牧区适当建设节水灌溉型饲草料基地,推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农牧有机结合的饲养模式,建立完备的饲草料加工、运输、储备体系等,才能逐步缓减牧区的草畜矛盾。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对草原牧区的补贴、补偿和奖励制度
完善草原牧区禁牧休牧制度。研究制定一套生态、技术、经济标准,对于什么样的草场需要长期禁牧或阶段性禁牧、什么样的草场需要休牧进行界定,对于草原的保护恢复情况、生态效用的大小进行评估,对于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办法、草原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评价等。对于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应该实行禁牧封育,不要盲目扩大禁牧草原的面积,切实保障牧民生活在草原、承包草场、放牧经营的权益。现在禁牧补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还要建立休牧补贴制度,根据牧户休牧的时间与规模,分年度给予充足的饲草料或现金补偿;对于禁牧、休牧的模范户给予奖励等。健全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完备的草原生态补偿体系,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多渠道筹集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提高现有的补偿标准,延长补偿期限,充分考虑牧户承包草原面积的不同、牲畜数量的差异以及人口差异等问题,完善补偿方式,确保补偿资金及时到位,从根本上解决牧民的后顾之忧,为切实推进草原生态经济良性发展、有效维护草原生态安全奠定基础。在实施好禁牧、草畜平衡及休牧等奖补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并实行草原牧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4]、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所谓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根据草原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服务价值等,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办法及补偿标准,对草原承包经营者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从而理顺草原生态功能维护者与草原生态效益享受者以及政府等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根据牧民为有效保护、永续利用草原资源,为恢复、维持、放大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所作出的贡献,进行长期的生态补偿。矿山企业在享受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时,当地居民却承担着资源开发后的种种不良生态后果,这种外部不经济效应的治理成本应当内化成企业的生产成本,让其为经济行为的不经济性“买单”,要坚持“破坏者恢复、使用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健全完善补偿渠道、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保障体系等,矿山企业给予牧民的补偿可以采用丰富的补偿方式,补偿费用与矿产开发的效益挂钩,同时可以结合折地入股、投资投劳入股等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草原牧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以内蒙古草原牧区为例,在实地调研、估测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家的研究,我们粗略地得出几种类型草原生态补偿的大致数值范围供参考。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工程、政策的生态补偿(由政府向牧民提供的补偿):禁牧区补偿,每亩草场每年8~16元;草畜平衡区补偿,每亩草场每年3~6元。草原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由企业向政府、社区、牧民等提供的补偿):每吨矿产每年50~80元。草原生态效益补偿(由域外草原生态效益享受者、政府等向草原所有者、承包经营维护者提供的补偿):每亩草原每年1~6元。草原生态补偿时间。由于草原类型、草场退化程度、草原保护措施等各不相同,其补偿时间也不尽相同。如草甸草原退化程度较轻,只要利用适度,在雨水充沛的条件下,8~10年就能得到较好的恢复;而荒漠草原或干草原,由于其退化程度相对严重,即使是利用适当、雨水充沛,其植被高度、密度以及草群结构的恢复优化仍需要更长时间。因此,根据各类草原的生态特点及草原畜牧业的生产规律,草原生态补偿时间以10年为一个调整期,即以10年为最低期限,直到草原生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5]。
(二)要有效防止不合理的围栏建设
在“草场公有承包,牲畜户有户养”的改革过程中,为了明晰产权特别是牧户对草场的使用权,强调牧户围栏其承包的草场。现在为了保护草场、恢复草原植被,也把围栏封育、自然修复作为主要办法,这是正确的。对于气候干旱、土质沙性的北方草原地区,如果也把造林种草作为生态建设保护的主要内容,其生态建设必然引起更大程度的生态破坏,其教训是深刻的。然而,“围封”既要考虑保护草场、明晰产权,又要顾及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围封”应因草场的类型、退化的程度及草场的利用方式而异,封育可采用围栏封育与人工管护封育相结合的办法。不是围栏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所有牧户把其承包的全部草场都围起来就是围栏追求的目标。在草原生态保护中,要有效防止围栏的乱建、滥建。禁牧区既要适当围栏封育,又要雇用草场管理员,使围栏封育与人工封育有机结合;轮牧区应主要按照划分轮牧场的方式,进行网围栏建设;休牧区可在饲料地周围建设网围栏等。
(三)要科学认识草原畜牧业的本质特征,切实避免舍饲圈养的盲目推广
[6]舍饲圈养作为草原牧区牲畜的主要饲养办法是不合理的,也是行不通的。草原牧区的草原资源条件与畜种资源条件,决定了草原畜牧业的本质特征是放牧畜牧业。舍饲圈养既不符合草原畜牧业的特质,会使其畜产品丧失在国际与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舍饲需要大量的饲草投入,牧户自身的打草场不具备这样的供给条件,只能依靠购买,这样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与牧民负担,使草原畜牧业成本低、效益高及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受到冲击;舍饲还需要一定的棚圈条件与饲养技能特别是适宜圈养的牲畜品种,牧区现有的绵羊、山羊、牛及骆驼等适宜圈养舍饲的不多,若普遍实施舍饲圈养,就需要大规模更换畜种、品种,草原畜牧业特色牲畜及其特色产品、绿色产品的优势难以保持。可见,草原畜牧业主要是放牧畜牧业,舍饲圈养不可在草原牧区盲目推广。
(四)要对草原资源实行合理的轻度利用
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充分利用、有效保护、大力扩展三方面的含义,即在使用中保护,在保护中使用,在使用和保护中实现资源的扩大再生产。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基本目标是实行永续利用和获取持续最大的产量[7](P.46)。永续利用就是根据草原资源的再生特性,通过使用和保护相结合以及资源的不断增殖,使之源源不断地满足经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而最大持续产量就是在永续利用草原资源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持续的草原生物有机体的生产量和以畜产品为主的经济产品的提供量,而又不损害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减弱其生态效能。美国、澳大利亚等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20世纪上半叶受到超载的危害,于是大量压缩了实际载畜量,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西部地区草原载畜量仅是同世纪初期的40%左右,澳大利亚南部的干旱草原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草原载畜量比80年代高近4倍。澳大利亚的经验是实际载畜量不能超过干旱年份产草量的理论载畜量,美国的草场利用率一般控制在45~50%。所以,我们要适当降低草场的利用率,因地制宜地对草原实行轻度利用。
(五)加大草原牧区信贷支持力度,有效缓减牧民的支出压力
高寒川牧场位于陕甘宁的交界处,系陇山高山草甸为主的风景区,比较原生态。关山古道由此穿过。翠绿色的草原、墨绿色的山林、连绵起伏的山麓交织成一幅聚绝美的画卷,而且一眼望不到边。
牧场是一个多义词,常见于词语解析,分为两种基本的含义:一种是指适于放牧的草场;另一种是指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
(来源:文章屋网 )
产业结构事关经济增长。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是现代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关键。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近9年来黑龙江省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产值和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得出了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对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量。
关键词:
农业产业结构;灰色关联;黑龙江省
产业结构的含义,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部门间所占比例及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经济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截至2013年,农业人口约为3800万,在全国占比为5.8%。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农业经济是推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力量。但是,从目前的农业发展的模式上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因此,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是黑龙江省农业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一、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地区最北部,面积45.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主产区,粮食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规律,从国际范围来看基本遵循种植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畜牧业、林业、渔业比重逐年升高这样一个规律。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业自2005年的718.6亿元大幅度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2856.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8%,在整个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了50%;牧业自2005年464.10亿元至2013年已经增长到了1430.0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5%;林业与渔业虽然年均增长率较高,但是占整体的比重较小。近年来,虽然总量较大,但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需求,因此,急需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
二、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1.原理阐述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其理论还包含关联度分析法,即根据选取的各因子之间发展动态的相关程度来衡量各因子关联的程度,揭示了事物之间动态关联的特点。(1)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首先,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与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设母数列和字数列,先对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记住它们t时刻的和的绝对差值,记为:(t=1,2,3,,n)(1)(2)关联系数的计算关联程度,本质上就是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别程度。因此,曲线间差值大小可衡量关联度的大小。关联系数,反映了第i个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在第t期的关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2)式中,和分别为最小差值和最大差值;为分辨系数(0〈〈1),越大,说明对越重视,各因子对关联的的影响越大。通常取设为所有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即(3)(3)关联度的计算关联度是各子数列与母数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的平均值,(4)式中,为子数列i与母数列0的关联度,n为子数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
2.农业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1)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构建设总产值随年份变化的数列为母数列;将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这4种影响因素构成个子数列,即:根据黑龙江省农业产业数据资料构建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如表1所示。(2)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初值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2005年数据为初值进行计算。(3)关联系数的计算按照公式1计算母序列与各子序列在2005~2013年的绝对值,得到2005-2013年内的=0,=1.0444,把得到的2005-2013年的、以及分辨系数带入公式2,计算出这9年内的关联系数,如表二。(4)灰色关联度计算根据表4中得出的关联系数以及公式4,计算出2005-2013年黑龙江省农业产值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的值分别是0.8676、0.6062、0.8159、0.7914。
3.结果分析表三得出农业产值在总产值中高达62.8%,并且与总产值变动态势关联度最高,这主要说明目前黑龙江省主要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技术水平较高。牧业所占比重为31.4%,同时关联度变化也十分明显,这得益于我省牧业资源丰富与政策的支持。渔业所占比重虽为1.8%,但关联度较大,这表明我省渔业正在逐步发展之中。林业关联度最低,说明目前黑龙江省林业发展速度较慢,技术水平不高。以上表明,总产值的变动与各产业的变动趋势一致。
三、政策建议
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须调整内部产业结构。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分析结果,要保证渔业的稳定发展,加快发展牧业和农业,提升林业发展水平。第一,在种植业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粮食生产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黑龙江省充分发挥土地、水源等自然禀赋的机会。第二,进一步壮大畜牧业、渔业。畜牧业、渔业的产值已经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不仅要以产业化企业为支撑,还要对技术进行改进,让龙头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应注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牧业、渔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第三,林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对于林业来说,黑龙江省肩负着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防沙治沙建设工程的重任,因此发展林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注重林业发展的滞后性,不仅要加大财政支出,还要加大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1]刘志成,王海松.基于灰色关联的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北方经贸,2014(4):85-86
[2]牛若铃,骆高远.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3(13):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