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渔业产业发展

渔业产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产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渔业产业发展

渔业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

一、 贵州大数据产业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 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2014年,贵州通过开展“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并进行大规模的大数据招商引资活动,共签约项目160多个,签约投资总额已超过1700亿元。电子信息企业共1721家,较2013年底增加400余家,新增大数据及关联产业注册企业263家。年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460亿元,市场主体也有了较快发展,同比增长62%。与此同时,相应的就业机会增多,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现有从业人员数约7万人,2015年贵州省从业人员可实现同比翻番。

(二) 贵州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实施,贵州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即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2013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5.3%、46.8%和47.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逐渐由第一、二产业到第二、三产业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贵州的产业结构仍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与全国的平均产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1、 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在第一产业结构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比重为60s4s29s2s5,贵州第一产业仍以农业为主,林业、畜牧业、渔业和种植业的经济产量逐年增加,但其发展优势不明显,所占比重仍小于农业。而在贵州大部分地区,其农业发展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经济较为闭塞。

2、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在第二产业中主要以工业为主,工业不仅是第二产业,也是整个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3年,重工业和轻工业占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3s47。由于贵州矿产资源丰富,以采矿业、原材料加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轻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与重工业间的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但贵州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与全国的工业化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

3、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旅游业、教育科技和文化产业等。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业、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加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崛起,其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自2010年开始,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有所下降,教育、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仍较为落后,第三产业整体与中、东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 大数据产业对产业结构转型的推动作用

(一)大数据产业对农业转型发展的作用

长期以来,贵州农业经济一致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生产效率低下,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大数据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

大数据产业通过对农业数据的收集、运用和分析,帮助农民随时掌握农作物的生产状况、天气的变动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农民据此来决定农作物的种植,实现精准化作业,减少农民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以往农产品的价格走势等数据分析,开发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提高的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并进行精准化销售,进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

(二)大数据产业对工业转型发展的作用

目前,贵州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主导产业仍以矿产、化工、烟草行业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其生产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低,长期依赖自然资源,经济效益低,难以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大数据产业通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并从这些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传统工业设计、生产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数据支持。并通过回馈客户的产品体验,改变传统的产品营销模式等方式提高工业生产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使工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向科技、创新型转变,进而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大数据产业对第三产业转型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贵州第三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教育业、金融业、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大数据产业可以利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帮助企业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益。在教育方面,基于在线课程、电子教科书的数据、信息反馈,教育者可因材施教,并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供学习效率;在金融业方面,大数据通过分析客户交易数据、行为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分析金融企业的历史交易数据,为其发现企业的创新机会,同时提高企业运营的透明度。在医疗卫生业方面,大数据通过对居民以往的健康数据以及疾病治疗的数据分析,可以为其提供个性化医疗,提升医疗价值,创新医疗模式。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创新第三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内部结构,进而实现转型发展。

三、 发展大数据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投融资体制

贵州省政府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要基于云计算创新服务模式,为大数据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健全相关投融资体制,加大对大数据产业的投资,逐渐把大数据产业打造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不仅增加的就业机会,而且促使其他产业由资源、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二)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发展大数据产业,构建多层次的生态产业体系,不仅要延长大数据产业链,而且要完善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大力引进关联企业,也要鼓励本地企业的创新发展。在大数据产业生态基础层和分析层中要加强技术攻关、抢占技术前沿:在大数据产业生态应用方面,通过数据挖掘的应用,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强配套产品生产。推进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引领和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 加强大数据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合作

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其中最基本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转型。大数据产业拥有海量的数据存储,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技术,较为安全的数据应用等特性,企业发展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进行转型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企业发展的历史数据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也为大数据产业提供了最基本的要素―数据,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注明文章属于“贵州财经大学2014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M],清华大学出社,2013.

[2]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蔡书凯.大数据与农业:现实挑战与对策[J],观察,2014(01),4-5.

[4]李社.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J].理论与当代,2014,8(10).

渔业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族;现状;发展对策;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0-02

水族产业属于休闲渔业范畴,具有产业链条延伸广、产品附加值高、生产要素集约型强等优点。近几年,随着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徽省水族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包括水族用品销售,水族产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水族产业已成为安徽渔业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1 安徽水族产业发展现状

1.1 观赏鱼产业分布区域化 2015年,安徽省观赏鱼养殖基地80多个,年产观赏鱼商品鱼1亿多尾。观赏鱼养殖基地区域化特色明显,主要分布在合肥市、阜阳市,淮北市、滁州市、六安市、铜陵市等市也有少数基地分布,合肥市、阜阳市已成为安徽观赏鱼产业发展的聚集地。目前安徽生产的观赏鱼主要是金鱼、锦鲤,金鱼的品种100多个,主要品种有草金、五花、虎头、凤尾、蝶尾、泰狮等,锦鲤品种有10多个,包括红白、大正、昭和、黄金、秋翠、黑金等。安徽红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标准化观赏鱼专业生产基地集种苗繁殖、养殖、研发为一体,年观赏鱼繁殖能力达到2亿尾,2015年省农委认定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养殖观赏鱼出口英国、德国等国家。

1.2 观赏鱼养殖生产标准化 安徽省大力发展观赏鱼健康养殖,推进生产标准化,提高观赏鱼产品品质。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阜阳市颍州区水产站等单位先后制定了草金鱼繁殖、草金鱼养殖、紫蝶尾龙睛金鱼繁育、兰寿金鱼繁育等4项观赏鱼养殖省级地方标准。阜阳市全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

1.3 水族市场发展专业化 安徽每个地级市都形成了从事观赏鱼、水族用品、专用饲料销售的专业水族市场或者集散地。观赏鱼销售主要品种包括金鱼、锦鲤、龙鱼、热带鱼和观赏龟类,水族用品主要有水族缸、观赏鱼专用饲料等。销售产品中金鱼、锦鲤、观赏龟类主要来自本省养殖基地,龙鱼、热带鱼、水族缸、专用饲料等都来自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和观赏鱼产业发展较好的省份。合肥市较大的水族专业市场有裕丰花市、海汇花市、清溪路花市等,其中裕丰花市有水族经营户50多户,年销售额近亿元。

1.4 水族产业形式组织化 在省渔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安徽省于2012年成立了安徽省水族协会,现有会员100多个。安徽省水族协会的成立,为推进观赏鱼健康养殖,为协调、规范发展以及服务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省水族协会于2013、2014年连续2a在合肥市成功举办水族展暨观赏鱼大赛,宣传展示安徽水族产业发展成就,为全省各地从事水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建立同行之间的联络,交流研讨新思路新经验,沟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为广大水族消费者普及水族知识,扩大安徽水族产业社会影响,推动了安徽省水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安徽水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族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 安徽水族产业与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相比,总体规模还不大,安徽目前还没有水族用品、专用饲料研发和生产的专业企业。

2.2 水族产业品牌意识不强 安徽观赏鱼生产单位品牌意识不强,全省观赏鱼注册商标很少,也没有区域性特色品牌。

2.3 水族产品销售模式有待创新 安徽水族产品销售还以传统的批发、零售市场销售为主,网上销售量较小,拍卖销售基本没有。

3 安徽省水族产业发展对策

全国“十二五”渔业规划提出要鼓励发展文化多元的休闲渔业,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快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安徽是内陆水产大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捷,发展水族产业条件优越。

3.1 推进生产发展 观赏鱼繁殖、养殖是水族产业发展的基础。渔业部门要把观赏鱼养殖基地建设作为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依托资源条件,推进观赏鱼养殖向多品种、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指导观赏鱼养殖基地根据实际确定健康养殖模式,制定执行生产操作规范,建立生产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规章制度。养殖基地要做到场区内环境整洁,道路平整通畅,养殖生产设施现状良好,养殖用水符合无公害水产养殖用水标准,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确保观赏鱼品质优良。

3.2 加快品种研发 品种是观赏鱼养殖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发展观赏鱼产业,必须加强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安徽现有观赏鱼生产单位多数是从养殖食用商品鱼转产而来,其研究开发新品种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都十分有限。要充分利用观赏鱼产业发展科研资源,建立科研团队,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开展观赏鱼的品种研发,在维护好传统观赏鱼品种特有品质的同时,不断推出大众喜爱的新品种、好品种,促进观赏鱼消费的时尚化。引导观赏鱼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观赏鱼品种研发,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

3.3 强化品牌建设 水族产业发展的方向是高档化和大众化,品牌建设至关重要。要通过强化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以品牌赢得市场。要支持观赏鱼生产经营单位注册商标,打响企业品牌。观赏鱼生产聚集地要打响区域品牌,根据安徽观赏鱼生产区域布局,阜阳市可以主打“阜阳金鱼”、“阜阳锦鲤”品牌;合肥市主打“合肥金鱼”品牌。要创新观赏鱼销售方式,大力推广网上销售、拍卖销售等方式,提高产品价格,提升产品知名度。通过举办展会和评比活动,宣传推介安徽观赏鱼和水族产品,向消费者普及观赏鱼养殖知识,推动观赏鱼进千家入万户。

渔业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一、耀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铜川市耀州区地处陕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缘,是关中通向陕北的天然门户。全区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含新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万。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2.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620元、5307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7.1%和20.3%。区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陕西省优质外销果、加工专用果、奶牛、肉牛、强筋小麦、饲料饲草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

近年来,耀州区以将农业产业化做精、做大、做强的总体原则,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药、增菜”的思路,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原则,调整耀州区农业产业结构。以苹果为主的特色果业基地基本形成,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迅猛崛起,以黄芹、柴胡为主的药材业稳步发展,以大棚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区苹果、干杂果等特色果业面积发展到82.5万亩,实现了农民人均4亩果目标。其中:水果20.3万亩,产量11万吨,干杂果62.2万亩,产量6200吨。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到果农人均收入的70%以上,以“两牛一羊”为主的畜牧业迅速崛起,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步伐加快。全区肉牛、奶牛、肉羊稳定发展到7万头、1.3万头和8万只;生猪发展到7万头。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村到21个,建成畜牧业养殖小区8个,建成机械化挤奶站15个;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蔬菜发展到5万亩。耀州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省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

二是龙头企业得到发展。目前,全区形成了科技支撑、龙头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围绕果、牧、药、菜等主导产业,培育了绿想集团、祥云公司、陕西农发乳业公司、铜川鹿苑公司等一批产业带动型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坚持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产业化之路,有力的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专业协会不断涌现。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生产和销售,全区各专业村已经建立果业协会、奶农协会、药材协会、蔬菜协会等协会28个。这些规范运作的专业协会,及时为农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和销售的问题,成为上连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一批跑市场、跑销售的农村“能人”应运而生。

四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了新突破。耀州区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断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知名度稳步提升。嘎啦、秦阳苹果分别荣获第28届奥运会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三等奖,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公权牌苹果荣获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品牌,耀州成为全国出口苹果标准化示范区。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耀州区农业还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中,农户受自身经济实力限制,投入能力很低。加之大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把土地当作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对承包的土地宁可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也不愿转让经营权或从事二、三产业,导致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难以扩展。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目前,耀州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75%的劳动力被捆绑在农业上,而二、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数量较少。从农林牧渔结构上看,2011年农业总产值74839万元,种植业产值49411万元,林业产值6413万元,畜牧业产值14665万元,渔业产值287万元,可以看出,种植业比重偏大,养殖业比重偏小,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是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全区乡镇企业总户数为5927户,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不到300户。目前,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绿想集团1家,产值为7838万元。可以看出,耀州区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果、牧、药、菜等产业面面俱到,人有我有。农业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名、特、优、新农产品地位不明显,产品知名度不高,缺少名牌产品,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链条短,不能形成多层次、多环节增值。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五是现行的农村体制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大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抓农业一直局限在抓种、抓收的工作状态,普遍缺乏经营农业生产的理念。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中信息不畅,而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广大农民的需求。

三、对耀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抓龙头企业培育,为农业产业化打造强势主体。龙头企业是“龙型”经济体系有效高速运转的“火车头”,它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功能,是农户通向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抓好龙头农业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耀州区的当务之急:一是要以市场需求和营养消费趋势为导向,加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深加工生产规模化、产品多元化、经营集约化。二是要加快龙头企业科技进步,搞好技术改造。特别是祥云公司和绿想集团公司要更进一步加快产品研发,增强创新能力。三是要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求生存,带动农业产业走向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器、动力源、辐射源。

(二)抓农业产品基地建设,为产业化建好“第一车间”。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龙头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快培育和建设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就耀州区而言,要以建设农业大区为目标,大力实施“果业富民”战略,继续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药、增菜”的农业发展思路,突出抓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三)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断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知名度,重点做好‘“嘎啦”、“秦阳”“公权”牌苹果品牌的培育,创建最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品牌,使耀州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出口苹果标准化示范区。

(四)继续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为产业化架起坚实桥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要大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注重引导和提供服务,抓一批典型,示范、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改变我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小、素质低、散而乱的局面。

(五)围绕生产与市场,不断壮大专业协会。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生产和销售,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各专业村建立的果业协会、奶农协会、药材协会、蔬菜等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及时为农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户解决品种选择、苗木供应、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销售的问题,使其真正成为上连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培训、培育一批产业技术骨干和懂市场、跑销售的专业人才队伍,带领农民创市场,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六)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耀州区目前农村设施建设薄弱,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筹资,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农田水利建设上下功夫,在争取并实施好以工代赈、甘露、西部解困,抗旱应急等小型水利项目的同时,积极争取并实施好乡镇集中供水项目。积极发展节水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二是围绕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以此带动全区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推广秸秆还田,多积多造、多施多用有机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渔业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游艇发展 安全监管 南通

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南通作为兼具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双重叠加区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逐渐增加的富裕人群消费力推动下,南通沿海小游艇产业逐渐起步发展,由于缺少专业性法规安监细则引导,以及产业规模较小等原因,小游艇产业的发展存在无序扩张违法经营等现象,给海事监管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

南通沿海小游艇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较小

南通沿海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如:深水泊位较少、沿海水域缺少大型观光旅游风景点、沿海水域由于自然环境原因水质暗黄观赏效果较差、腹地经济发展相对其他东南沿海城市较为落后、处于游艇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型城市上海边缘等原因,决定了南通沿海游艇产业目前以小型观光游艇为主不适于发展大型豪华游艇。

目前南通沿海取得合法资格在营运的游艇公司仅有海门东灶港滨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所属“蛎蚜山7”、“蛎蚜山8”两艘游艇。如东金海岸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金海岸1号”和“金海岸2号”两艘小型游艇,由于未取得相关营运手续被禁止营运,南通鲜之源海滩休闲发展有限公司的“鲜之源5号”、“鲜之源6号”未依法取得相关部门核发的营运手续被海事部门勒令禁止运营。另外,启东吕四大洋港存在少量的摩托艇从事载客营运。

2、船员构成杂乱

目前南通沿海的小型游艇船员构成呈现五种状态:一是海门东灶港滨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所属的“蛎蚜山”系列小游艇,在长期的海事监管压力下逐渐按照要求配备符合船员,基本能达到营运要求。二是个人拥有游艇,目前南通地区个人游艇数量较少,所以海事监管比较到位,个人游艇基本上都取得合法操作手续,但是随着近年中上等收入人群增加,未来50-100万左右的钓鱼艇、帆船等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私人游艇持证情况监管压力将不断增大。三是如东小洋口风景区开展的小游艇业务,因为缺乏有效的营运手续,一直被海事部门禁止营运,处于无稳定船员队伍状态。四是在江苏沿海各地小范围存在的由于近年沿海渔业资源减少造成部分渔民偷偷利用渔船载客出海观光旅游,避开各级政府机关监管,其船员多为渔船船员。五是沿海局地有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海事监管点多面广力量不足的缺陷购置摩托艇、冲锋舟、小舢板等从事观光旅游项目,操作人员几乎都没有取得海事颁发的船员任职资格证书,存在严重安全问题。

3、无小游艇专用航道

鉴于南通地区小游艇发展规模,难以做到为游艇专门开辟航行区域,目前仅长江南通段有计划在狼山景区、滨江公园、龙爪岩附近水域主航道外给小游艇开辟一条专用航道,该计划尚在前期论证阶段,南通沿海由于目前船舶流量较少,距离南北航道较远,一般小型游艇航线不容易和其他船舶航线有交叉,但是近年来南通沿海开发速度明显加快,各类施工船舶数量逐渐增多,且周边沿海从事渔业养殖、渔业捕捞的船舶较多,近海渔船较为密集,给小游艇的安全营运带来一定的隐患,因此有必要科学规划审批游艇专属航线、划定功能海域,这是南通沿海游艇项目长期发展必然要面对的新课题。

小游艇发展给海事监管带来的挑战

1、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9年1月,交通运输部颁布实施了《游艇安全管理规定》。《游艇安全管理规定》中规定,游艇应当经船舶检验机构按照交通运输部批准或认可的游艇检验规定和规范进行检验,并取得相应的船舶检验证书后方可使用。如遇特殊情况,还应当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附加检验,但目前仅有《游艇法定检验暂行规定》,不足以应对目前国内游艇发展高中低档船型并存、设计制造不够规范的复杂形势,南通沿海的小游艇产业也迫切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指导。

另外,个人所有的小型游艇往往运行随意性较高,开航前基本上不可能按照规定到海事部门办理签证手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船舶签证管理规则》基层海事部门对于高速船和载客船的短期定期签证审批权限不超过一个月,如此造成小游艇运行手续繁杂,必然制约小游艇产业的发展。

2、从业人员任职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世界各国对于游艇驾驶员管理要求各不相同,比如:澳大利亚南威尔士根据游艇驾驶速度决定所需要的驾照等级,而该国北部地区则主要依据游艇的长度和用途决定所需的驾照;意大利游艇驾照参考驾驶离岸距离、游艇动力、船舶长度等情况,甚至未成年人都可以取得驾驶资格;新加坡对游艇驾驶人员管理较为严谨要求必须持有动力游艇驾驶执照方可操纵游艇;英国对于游艇驾驶执照分类较为明确。

鉴于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而游艇作为载客船舶,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社会影响恶劣,会重创我国各地蓬勃发展的游艇产业。“十”召开前北京市就明确禁止各类游艇营运,说明我国目前对于游艇产业发展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所以我国对游艇驾驶人员的管理应当更加谨慎严格,我国船员市场近年来蓬勃发展,持证船员数量较多,为确保游艇驾驶人员的适任能力,从事营业性活动的游艇项目可以尽量采用这部分商船船员进行再培训,以确保游艇产业的从业者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

3、安全和防污染管理难度较大

游艇安全发达国家通常以自律管理为主,通过对游艇驾驶员的责任意识灌输,营造自当风险的安全理念。一般只在游艇出境、游艇发生结构性能方面的重大变化、游艇乘员超过一定数量的情况下才会对游艇设施实施额外的安全检查。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对游艇的检查是采用抽查方式对证书和开航前手续进行检查,检查相对宽松。我国受制于国民素质以及游艇产业起步较晚等因素影响,应当对游艇实施相对较为严格的管理。

游艇的防污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运行油污和废水污染,这方面可以通过较为严格的设备检查检验来提高游艇技术状况来减少油污水排放,美国议会在1971年通过《联邦游艇安全法》对游艇污染物排放作了限制,取得很好的运行效果 。二是游客产生的日常生活垃圾,这部分的监管难度较大,它取决于游客的自律意识,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若仅靠游客的自律意识来维持海洋环境必然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应当要求游艇运营方发挥防污染的主体责任,承担防污染的连带责任,以更严厉的处罚措施来带动整个行业的环保营运。

游艇产业管理的建议

1、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尽快树立沿海小游艇产业的结构框架,打击非法无证营运的小游艇不能仅仅依靠强化海事监管来达到目的,在利益的驱动下仅靠行政手段是难以根治违法营运问题的,需要结合市场手段来调节,海事部门作为主管机关,应当扶持一部分具有较强经济技术实力的游艇运营公司,督促其完善营运手续,指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协调地方政府政策倾斜降低其营运成本。通过市场调节的杠杆作用把顾客群体吸引到正规游艇公司,压低非法游艇营运的市场份额,逐步将不达标的游艇营运单位从产业链剥离,提升整个行业管理水平。

2、完善游艇活动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除少数城市设有专供游艇停靠的码头外,多数中小城市没有设立专门的游艇港,游艇主要停靠在商船港或渔港,部分旅游公司自建简易浮码头给营运船舶靠泊,这些都是游艇安全生产的不稳定因素。结合南通辖区游艇产业发展薄弱的情况,地方政府可提供部分基础建设方面的扶持,比如在发展滨海旅游项目的时候由政府出资建设游艇码头,再承包给相关单位经营,等到产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再由营运单位自主建设更高水准的游艇码头。

3、规范游艇驾驶员的培训工作

2011年5月18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游艇操作人员培训、考试和发证办法》(海船员【2011】247号)对游艇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和发证工作进行了要求和规范。对于游艇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该办法的要求加强对水上安全管理规定和实操技能的学习,强化对游艇驾驶人员的跟踪管理,切实提高游艇驾驶人员的从业水平,确保具有持续适任能力。

渔业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图1还显示,从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内(增长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则不断下降,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目前中国经济良好的增长形势。

附图

图1 2001~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表1是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将20个重要行业划分为五大类的情况。表1显示,2002年以来工业领域各主要行业增长景气发生明显分化,行业间增长景气差距加大,出现了诸如汽车制造、食品、煤炭工业、机械制造等一批景气水平高的行业,同时也有一些行业陷入景气低谷,这背后蕴含着一个趋势——中国正在形成一批新的主导产业,这些行业有可能持续10年,甚至20年、30年拉动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增长。

从景气变化情况看,2002年,20个行业中,除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这些行业是拉动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总体看,2002年,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均远高于1997年以来的情况。

从表2看,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是汽车工业,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创近年来各行业之最。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看,汽车工业高速增长意义重大。汽车工业可以拉动很多行业的增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大约相当于汽车工业本身的2.5~3倍。假定相关产业与汽车工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保持不变,据此推算,“汽车族”产业群的规模将达到国民经济总量的7%~8.5%左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12%。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2002年,这四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是其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未出现过的,处于这一景气水平及之上的五个行业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景气水平较差(100>指数≥90)的行业是有色金属工业,景气水平差(指数≤90)且相对下降的行业是石油天然气工业,这两个行业虽然景气水平较低,但其在2002年表现出的复苏势头同样需要关注。

表1

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表2

2001~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以上分析可看出,2002年以来,除电子、机械等传统经济增长带动力量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一、钢铁工业

2002年,随着国内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升级,钢铁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在4月、8月两个月因市场预期调整而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年末景气水平为历史最高。

表3

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2002年,钢铁行业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价格也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而由于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钢铁进出口形势严峻。据统计,2002年1~11月,钢、铁、材产量分别为16381.21万吨、15389.18万吨和17354.1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09%、16.03%和19.58%;1~11月份,我国钢材表观消费量高达19096.11万吨,同比增长22%,预计全年表观消费量将超过2亿吨,达到2.07亿吨左右;11月末国内钢材平均价格比2001年年末上涨9.4%,1~11月我国进口钢材2230万吨,同比增长41.9%,出口钢材488万吨,同比增长12.9%。

我们认为,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房产建筑业、机械工业、汽车行业的高速增长,是钢铁工业快速成长最主要的驱动力量,此外,政府出台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003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2年的发展势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8%,这将保证国内钢材需求继续扩张;同时,国际钢材市场消费形势将出现好转和我国继续实行较严厉的保障措施为行业运行提供了较理想的外部环境,因此,2003年,钢铁工业将延续2002年的平稳运行的态势,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保持在2002年年底形成的景气区间内;钢铁生产将持续增长,估计全年钢产量将达到2亿吨以上,钢材产量在2.1亿吨以上;国内钢材价格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效益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钢材进口将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二、石油天然气工业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市场主体的预期是影响200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运行的主要因素,该行业增长景气指数经历了下降—震荡—上升三个阶段,以近似于倾斜的“W”状由2001年年底、2002年年初的谷底缓慢攀升,虽然2001年底时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但从全年变动趋势看,可以认为,2002年是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缓慢复苏的一年。

2002年年初至4月,由于国际 油价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场消费未见明显起色,行业运行延续上年的颓势,增长景气指数滑落至历史最低,但下挫幅度却于3月后趋缓。5~8月,由于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一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僵持或好转的局面,国际油价出现了波折,回升步伐有所减缓。这加深了国内市场对国内油价走势的疑虑。因此,这段时期,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9月以后,中东局势的日益恶化和委内瑞拉政局的动荡引发人们对石油供应安全的担心,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力量更是借此机会推波助澜,由此,国际油价震荡着向高位攀升,且上升势头同前几个月相比更加清晰。国际市场的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引起国内主管部门对油品价格的调整,也令市场主体预期发生变化,而且国内石油系统也加大了对市场的操控力度,这种情况下,虽然实际需求并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但基于补充库存,规避高价风险的原因,国内消费形势开始逐渐好转,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也扭转了上一阶段(5~8月)的波折局面,出现稳定的上升趋势。纵观2002年全年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景气情况,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是全行业回暖的关键时期。

2003年,国际油价将是先高后低,油价不会下滑至20美元/桶以下,全年均价将与2002年持平或高于2002年,同时,国内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成品油消费总量为12250万~125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因此,2003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将继续复苏之路,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延续2002年的回升势头;效益景气将继续回升,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市场竞争将向纵深发展。

三、电力行业

2002年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电力行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景气指数全年运行于较高区间。电力生产、供应高速增长,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全年共完成发电量164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用电162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4%,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用电590、11830、1980亿千瓦时,增长3.0%、11.2%、1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80亿千瓦时,增长7.7%;行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2002年电力行业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1)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动力。(2)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3)农业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及西部地区用电普及,大大改变了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迅速提高了农村通电率。

2003年国家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基本延续200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发行国债,规模与2002年相同,民间投资有可能比2002年更大放宽,有利于GDP增长,预计2003年国民经济仍将会保持8%,甚至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预测分析系统显示:2003年电力工业增长景气总体运行于良好景气区间(历史峰值水平),全年虽有波动但平稳增长且保持较高增速将是2003年全年的主要运行态势。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比2002年增长大约1620亿千瓦时,总量达到17820亿千瓦时,增长率约10%。由于电力全国联网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竞价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价格上涨致使火电成本上升,电价在2003年不会出现明显下调。

四、化学工业

2002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复苏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其均值要高于2001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长,据统计,2002年全年完成产值7596.2亿元,同比增长15.43%,实现销售收入7216.04亿元,同比增长15.68%,产销率达到95%;获利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化学工业资产利润率为2.46%,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2002年化工行业的良性发展主要基于这样一些原因:(1)在投资方面,利用国债进行在建国债项目的建设,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对于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化工行业的刺激作用是明显的,使塑料板、管、棒材制造业,橡胶零件制造业充分受益,景气指数的上扬也证明了这一点。(2)在消费能力方面,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增强必然使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洗涤用品、化妆品药品)、日用塑料制造业的需求增加。(3)从2002年消费结构的升级效应,一些消费热点如汽车、通讯、交通的形成带动了橡胶制造业(轮胎制造业)、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发展。(4)从农业需求看,对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需求也会有所增加。

2002年化工行业增长主要是受益于国内经济强劲增长,2003年这一因素仍是化工行业主导影响因素。2003年,国民经济预计实现8%增长率,为化工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需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国际原油市场的大幅波动,对于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原料、塑料原料的多种化工原料价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预计,2003年化工行业总体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增大。

五、汽车工业

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起飞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全年上升的幅度和持续性都是在景气指数系统中其他行业不曾出现和发生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也均实现“井喷式”增长,汽车市场呈现出空前热烈的繁荣景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总量为325.12万辆,比2001年增长38.49%。其中载货车累计产量109.62万辆,比上年增长35.98%;客车累计产量106.42万辆,比上年增长27.00%;轿车累计产量109.08万辆,比上年增加55.05%。全年国产汽车累计销售总量为324.81万辆,比上年增长36.65%。其中,轿车增长速度最快,载货车次之,客车位居第三。轿车全年累计销量112.60万辆,比上年增长56.08%;载货车累计销量107.66万辆,比上年增加30.93%;客车累计销量104.54万辆,比上年增长 25.48%。

2002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体现在四个方面:(1)宏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国民收入和企业盈利水平有效增长,成为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2)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市场需求急剧扩大。200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沿海等地的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热点转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3)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增加了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大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由过去的目录制管理改为公告制管理,生产厂商数量增加,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轿车、客车和零部件行业,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令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而极大刺激了用户的购车欲望。(4)服务体系发展迅速,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汽车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售后服务力度有效增强,汽车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程序更加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加紧修改和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税费改革的政策法规,极大地鼓舞了消费者的信心,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2002年汽车市场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车企业大幅度修订了增产计划,新车型的推出步伐将明显加快,势必形成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进口关税的进一步降低,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预计2003年的汽车市场有可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汽车产销总量可以达到370万~400万辆,增长幅度在18%左右。预计载货车产销量为122万~130万辆,客车产销量118万~125万辆,轿车产销量135万~145万辆。

各类车型产量预测结果参考如下:预计轿车将会对2003年的汽车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对于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前景已逐步明朗,潜在需求明显得到释放,而同时,各轿车生产企业将陆续推出数十种新车型,舒适性、安全性和时尚性都将有较大的改进,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供给结构优化与价格持续下降又将进一步刺激轿车有效需求的增长。预计2003年国产轿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40万辆,增长幅度28%左右。进口轿车数量10万辆左右。对客车而言,由于国道和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中城市积极发展公共交通等有利因素的支撑,2003年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预计全年客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20万辆,增长率约为13%。对于载货车,2003年重型货车仍会成为载货车增长的主力军,固定资产投入继续加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进一步深化,大规模基础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将为重型货车提供高速增长基础条件。预计2003年载货车产销量达到约125万辆,增长幅度13%左右。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3年汽车工业(含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将达到16%~18%,汽车工业全行业景气水平将在2002年基础上再创新的景气高峰,达到160点左右的水平。

六、机械工业

2002年,机械工业表现出少有的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2002年,机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自年初开始平稳上升,7月之前呈逐月走高的态势,经历7、8、9三个月的震荡调整之后,逐步在115点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区间内稳定下来。

据统计,机械工业全年总产值达18489亿元,同比增长25.1%,这一罕见的增长速度比同期全国工业生产增速高9.42个百分点,居工业各行业之首。在良好的增长背景下,2002年,机械工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利润大幅增长,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减少,上缴税金显著提高。

2002年对于各个子行业来说,虽然其发展有高有低,贡献率有大有小,但能全部正向均衡增长,各行业全面看好的情况是历史上少有的。

2002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市场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出口)因素增长的有力拉动作用,更有机械工业自身努力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锐意改革、努力创新、强化管理的积极结果。

2003年机械工业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由于2002年基数太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可能要适当低些,按工业总产值计,将达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计将达12%左右的水平。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主要行业继续看好,很可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七、纺织服装业

2002年,入世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业产生积极效应,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整体水平好于2001年并且处于自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在出口和内需增长的拉动下,纺织工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在效益方面,2002年以来纺织行业经济效益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一季度利润下降5.3%,4月份效益开始回升,二季度利润增长8.4%,三季度增长23.6%。从各分行业效益情况看,服装业和棉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盈利行业。从各地区效益看,东西部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002年纺织经济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的好转,国内外棉花市场的接轨,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的稳定以及投资需求的拉动等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纺织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纺织服装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景气指数将在较好景气区间内波动,纺织工业生产、出口持续增长,但增幅有可能回落,纺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难度较大。

八、电子工业

2002年,稳定的居民消费水平等内需因素拉动了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的高速增长;国内电子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我国电子工业增长景气回暖,而且势头强劲,其增长景气指数从年初的100点以下大幅上扬至113点,是近三年以来的最高点。全年电子工业完成不变价产值同比增长22.3%,成为对2002年工业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

然而,在行业增长景气复苏的同时,我国电子工业效益指数却未见明显起色,延续了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下滑势头,全年下滑近十个百分点,跌至近三年来的最低点。据统计,2002年电子工业企业全年亏损116.2亿元,同比增加18.0%;完成税金总额247.6亿元,同比下降了8.0%。影响电子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家用电子产品市场扩大是拉动电子工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通信产品市场增长趋缓是造成产业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3)加入WTO后对电子工业发展的影响开始显现;(4)产品降价是影响电子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根本因素。

2003年,电子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运行。其中,消费类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投资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也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全球PC市场增长7.6%;2003年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口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电信业总体规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3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将达到3亿户,年增长40%以上,固定电话用户也将超过2.5亿户,电话普及率将达到40%。

九、家电制造业

2002年,家电行业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在暴利时代终结的大背景下,这种回升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家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整体回升态势,在家电行业的两个子行业中,黑色家电(彩色电视机)景气水平要好于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前三季度成为拉动行业景气主要力量。引领景气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长;出口景气与出口量表现出一致的前高后低。

从家电业效益景气来看,2002年基本处于景气区间100点上方,已经开始走出亏损的地带,总体平稳回升。子行业中,黑色家电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白色家电效益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

2003年,家电制造业仍将维续复苏势头,增长景气继续回升;多数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或有小幅增长,空调器如果天气形势好将会有10%左右的增长空间,微波炉的跌势将趋于停止,大致稳定在2002年的水平;同时,家电的价格将持续保持在低位;2002年中国家电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将继续有上乘表现,业绩将会有大幅度的跃升。

十、建材工业

200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房产业飞速发展的拉动下,建材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好于往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较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显著提升。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2002年建材工业景气指数全年都在景气区间运行并出现了两波较有力度的上升,维持行业良好运行的主要动力为水泥制造业,在年初的100点上方盘桓了5个月后,6月份景气指数从100.8点上升到108点。

据统计,2002年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得到快速增长,全年盈亏相抵后可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私营经济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58%。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4,比上年提高10.3点。

2002年建材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为2003年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2003年建材工业产销量和利润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增长指数进一步上升,但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增长指数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在各个子行业中,水泥制造业由于受固定投资增长和关小上大的结构调整政策等有利因素持续发挥作用的影响,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态,但下半年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建筑用玻璃制品业将会延续自2002年9月出现的复苏趋势。

十一、建筑业

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拉动下,建筑行业在2002年表现为持续增长,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2002年建筑业景气指数全年增势强劲,从年初的96点迅速攀升至120点左右,增幅达25%,说明建筑业在2002年增长的形势非常好;在2002年中,前半年的景气增长指数上升的速度要略高于后半年的增长速度。

2002年,建筑业市场呈现如下特点:(1)建筑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2)建筑生产规模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3)建筑业的产品结构与居民最终消费和经济发展需要更加吻合;(4)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5)市场监管力度较大,监管手段得到完善;(6)在市场力量的推动和政府积极引导下,建筑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预计2003年建筑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平稳上升,但是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增长指数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增长速度低于2002年。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建筑业就业人员仍将维持在占全社会就业5%的水平。在建筑业的产品结构中,近几年的热点包括住宅、大型能源建设和调度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将持续,建筑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仍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但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十二、煤炭工业

由于宏观调控得力,2002年煤炭市场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格局,产销同步增长,煤炭价格继续适度回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是自1997年以来运行质量和效益最好的年份。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煤炭工业的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的上半年变化幅度比较大,后半年相对平稳,行业增长景气总体呈平稳上升的态势。

行业呈现出的良性态势主要表现在:(1)煤炭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国生产原煤13933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8776万吨,增长26%。(2)煤炭运销持续增长,库存稳定在合理水平。全年全国煤炭铁路日均装车36511车,同比增加2193车,增长6.4%。(3)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生产准备,优化产品结构,主要生产技术指标继续改善。(4)商品煤价格继续适度回升,回款速度加快。其中商品煤综合售价167.47元/吨,比2001年底价格水平回升8.20元/吨,提高5.2%。(5)企业实现利润显著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85.7亿元,同比增加42.3亿元,增长97.3%。

但是,2002年煤炭经济运行在保持持续好转态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应当引起重视的显性问题,例如部分国有煤矿超能力生产比较突出,乡镇小煤矿关闭整顿不彻底等。

2003年,对煤炭行业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利好因素占主导地位,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行业运行质量继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和职工生活等方面的欠账将得到补还,职工收入稳步增长,行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增强。预计全国煤炭产量将在14.3亿~14.5亿吨,其中国内市场消费13.5亿~13.7亿吨,出口继续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

十三、烟草行业

2002年,烟草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呈现出总量供求平衡、税利总额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烟草行业的增长景气指数2002年初延续2001年下半年大幅上升走势,全年运行于100点以上,在4月份到达了当年的高点120.3点,整体水平明显好于2001年。

据统计,烟草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进一步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82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208亿元,上缴税金908亿元,同比增长23%。然而,在烟草行业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行业“散、乱、小”的问题未根本解决,行业整体竞争实力还不强,全年生产进度明显偏快,季节变动幅度较大等。

2003年,烟草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烟草行业的工商利税将在2002年1400亿元的基数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将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质量和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卷烟产量将在2002年3425万箱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卷烟销售量也会适度增长。在卷烟产品结构上,预计2003年一、五类卷烟将维持2002年的水平,二、三类卷烟则将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而四类卷烟将 可能相应有所减少。此外,市场竞争将向中高档烟集中;烟草产业结构将有效调整,市场集中度提高。

十四、有色金属行业

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摆脱了上一年度的下滑势头,出现回暖迹象。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小幅下挫之后,开始逐步升高,年终攀升至105点,创造了2000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虽然上升幅度不大,但全年整体情况明显好于2001年。由于主要产品的价格低迷,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效益出现滑坡,但势头逐月趋缓,据统计,2002年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年减少30个百分点。

对于有色金属工业的各个子行业来说,其运行情况也是存在着很大差别。有色金属行业实现了景气的明显回暖:有色金属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比上年同期大幅度回落;贵金属冶炼业的行业发展很不稳定;有色金属各行业中稀有稀土金属是攀升幅度最大的行业。

2003年,有色金属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稳步上升,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将比2002年有所改善,有色金属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2003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将达1000万吨,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价格将呈现上扬之势,涨幅达6%~10%;中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650亿元,比2002年增长8%左右,完成工业增加值725亿元,比2002年增长6%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5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

十五、食品工业

近年来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在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了整个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一直处于较高的区间,从年初起即一路攀升,在11月达到了130.6的历史最高点,行业运行情况良好。同时,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各项指标均稳步增长。据统计,2002年1~11月我国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122.14亿元,同比增长17.3%,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分别实现了17.7%和16.1%的同比增幅。由于国际粮价持续走高,刺激了我国粮食出口。2002年我国粮食出口情况良好,1~10月出口1098.28万吨,远大于进口239.07Y吨,净出口859.27万吨。

2002年食品工业运行中,有一点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在食品工业内部形成了几个高增长的子行业,从而带动了食品工业整体的景气提升,比如乳品业、水产品业、其他食品加工业这些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的子行业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子行业,对食品工业的拉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2002年总体发展形势和食品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预计2003年食品工业景气指数将持续2002年的上扬趋势,但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影响,发展速度可能有所放缓。鉴于总体快速发展的趋势是由长期因素——消费结构升级所决定的,仍然可以乐观估计2003年食品工业仍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食品工业各个子行业中,2002年在兼并重组中逐渐成长的乳品业仍将是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

十六、医药行业

虽然2002年有很多不利因素,但医药行业经过艰难的自我改革调整后,借WTO的东风,仍表现出了勃勃生机。由于各方面影响因素交替起作用,医药行业在总体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呈现出了较强的波动性。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2002年医药行业景气指数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9月份之前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2001年国家分三批公布了药品降价方案,对我国医药行业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9月后医药行业的改革出现成效,产业集中度提高,积极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景气指数的爬升。

2002年,医药行业效益情况良好。(1)资产负债情况好转,截至2002年11月医药行业资产规模达到3577.09亿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同期的17.1%的增速有所降低。负债规模为2069.84亿元,同比增长11.1%,其增长幅度小于资产增长幅度。(2)销售收入和利润有大幅增长。2002年1~11月医药行业整体销售收入1989.28亿元,同比增长17.3%;资产兼并重组导致全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增高,盈利能力上升,1~11月实现利润175.02亿元,同比增长24.58%。

子行业中,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指数波动较大,主要与近期有关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频频出台有关,但其出口保持了往年的良好势头,对整个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生物制药业受国家政策扶持,是增长速度较快的子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艰难的兼并、重组,经历了多次降价及其国家对药品监管等不利因素,但整个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展望2003年,中药现代化以及生物制药业的快速发展为整个行业奠定了产业基础。另外还有一些外界积极因素将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比如国际市场上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的“转移生产”将为我国的医药行业提供商机,2003年加入WTO的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等。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2003年将是我国医药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一年。

十七、交通运输业

2002年,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拉动下,交通运输业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铁路客货运输、公路客货运输、民航客货运输、水上货物运输等主要指标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对于交通运输业总体,无论是货运还是客运都是上升的态势,但具体到其中不同月份,景气指数存在着上升又下降的反复,说明交通运输业的季节性比较强,不同月份之间差别比较大。货运和客运的增长景气指数的折线图中,波峰与波谷大致相等,说明在一定时期交通运输的总量是相对固定的,客运与货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具体到交通运输业的各个子行业来说,它们的增长景气指数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说明各个子行业在2002年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2003年,交通行业总体的增长景气将保持上升的态势,全行业将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但是在不同的月份行业增长景气差别仍将会比较大,在整个2003年度内,无论客运还是货运,其景气增长指数都将保持波浪式地向前发展。预计铁路货运随着中国WTO政策的进一步调整,煤炭、冶炼物资、石油、化肥、粮食等物资的运量将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运量会超过19亿吨。铁路客运将在2002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水路、陆路和航空客货运都将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

十八、旅游业

2002年旅游业市场需求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分别表现在三大类旅游业务上:入境游出现快速复苏;国内旅游保持快速增长;出境游仍然高速增长。随强劲增长的旅游需求总量,需求的结构和特点也在变化,国内旅游由于国内出游者的结构差别很大,需求上依旧体现为多样性和层次性;出境游继续火爆;入境游最有价值客户群体为外国游客。据统计,1~11月累计,入境旅游人数8999.4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29%,比上年全年增长1.1%;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1544.32万人次(其中旅客1185.11万人次,员工359.2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9.82%。据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预计,2002年国内旅游人数可达8.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可达3800亿元。

各重要的入境客源国入境人数均快速增长,其中,亚洲入境市场全线飚红,日本日元升值带动出境旅游恢复性增长,中国是日本最佳的出境市场之一;韩国伴随经济强势,把中国当做首选出游地;东南亚旅华人数高速增长。美洲旅华市场增速仍然达到两位数,其中美国旅华市场克服恐怖威胁和经济衰退,增速不低。

预计2003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其中,外国人可达1300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可达37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15亿美元;国内旅游可达8.4亿人次,收入可达4250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总收入可达6000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 9%。

十九、房地产业

2002年,房地产业并未受“泡沫”之争的太大影响,投资、消费均快速增长,就连最能反映市场信心的新开工面积、预销售面积,也继续高速增长,整个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736.42亿元,同比增长21.9%;商品房销售额5721.22亿元,同比增长23.7%;商品房施工面积92756.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2259.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6%。

从全国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市场保持了供求两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应结构渐趋合理,住房品质有较大提高,商品房销售价格走势与整体经济状况基本吻合,总体上呈现理性、健康的发展态势。但是,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强,不同地区的市场情况差异较大。目前部分地区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价格上涨过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热”、“虚热”和结构性问题,存在较严重的市场风险。

我们认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长、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期因素看,城市化进程加快、收入水平提高所引起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较长时期内驱动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国际上成熟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30%~60%和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左右时,住房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当前,我国刚好处于或略高于这两个临界点,因此,住房需求潜力巨大。从短期因素看,首先,住房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居民潜在的住房消费需求。其次,危旧房屋改造和住房设施设备水平的提高,也将产生新的住房需求。此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居民购房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外商在国内投资等因素也不同程度促进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长。

住宅发展的规律性很强,据有关专家对世界各国住房发展的比较研究,人均住房面积增长速度呈倒“U”型特征:一旦住房消费开始启动,人均住房水平将快速增长,一般在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时,进入增长拐点,增速开始下降。当前,中国城镇住房发展仍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住宅发展的总量增长型特征较为明显,年均约产生7.2亿平方米的潜在住宅需求。结合以上对2002年驱动因素的分析,预计2003年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速度会有所放缓,增长趋于理性。

二十、邮电通信业

在世界电信运营业艰难度日的时候,2002年我国通信业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邮电通信业以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行业之一。行业增长景气指数继续在100以上运行,但平均水平要低于2000~2001年,可以认为,2002年邮电通信业由高速增长时期转向平稳增长时期。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567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电信业务收入约406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指标虽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却远低于前几年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率。在2002年电信业务收入中,贡献最大的是移动通信,约占47%;较上年有所降低。其次是本地通信和国内长途业务,分别贡献了约三成和一成多的收入。数据通信业务增长最快,收入比重继续上升;国际通信和寻呼收入继续下降,收入贡献分别跌至2%和1%以下。另外,农话亏损额有所下降。

2003年邮电通信业将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运行,但预计不会达到2000~2001年120点以上的水平。

电信运营行业已走过生命周期中高速发展的初期,预计2003年在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保障下,在行业改革和市场竞争深化的促进下,在巨大的通信消费需求拉动下,行业将保持近两年的快速增长势头,电信业务收入将有大约2倍于国民经济增速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4600亿元左右,这样的增长性在全球电信业中仍将表现得十分突出。

各项电信业务的发展方面,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幅度可能会略低于2002年,将分别增加约3300Z和5500万用户,达到2.5亿户和2.6亿户左右,并且移动电话用户数将在2003年中期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2.5G移动数据业务和宽带互联网接入业务的市场已经启动,2003年将形成日益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完善的产业价值链,并获得长足发展;长话市场的竞争将因电信和网通的南北互相渗透而加剧,固网增值业务将得到更多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