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研究

市场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研究

市场研究范文第1篇

声誉

声誉是个综合性的评估标准,良好的声誉包含很多方面,因此它是个比较软性的标准。有些客户认为,那些常在媒体上发表调研报告的市场研究公司一定具备良好的声誉。这种想法虽然没错,但却很缺乏说服力。真正具备良好声誉的市场研究公司应该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能准时完成调查项目

高质量完成调查项目

遵守职业道德标准

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可细分为人员数量、办公室面积、专业设施、分支机构等很多方面。通过对市场研究公司规模的了解,就可以大抵知道这家公司的专长和所属的专业领域,以及调研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市场研究公司的人员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公司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等应是专职人员,而访问员、复核员、编码员、行业专家等一般是兼职人员,实地督导有些是专职的,有些则是兼职的。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是判断公司实力的一种比较硬性的标准。办公室的面积同样反映了一个公司的规模。另外,从办公室的整洁程度与部门设置情况上可以看出一个市场研究公司的管理水平。

不同的市场研究公司要求的专业设施有所不同。比如,一个擅长做电话调查的市场研究公司应该有专门的电话设备,如隔开的电话间;一个常做定性研究的公司应该有为举行FOCUS GROUP而准备的单面镜房间等。

分支机构方面主要指的是其(或在各地的合作伙伴)能够保证它在其他城市的实地执行能够顺利地进行,这里的顺利不仅包括时间,也包括质量。有些公司在外地的执行都由合作伙伴来进行,有些公司则倾向于自已在当地设分支机构。一般来说,大多数公司实行有效控制成本,多采取与外地合作伙伴共同进行的形式。

人员素质

这里所谈到的人员素质是一些基本的素质,如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除受教育程度外,其他的指标都很难量化,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人对个人素质的判断指标不尽相同。

经验

"经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市场研究公司成立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是该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立业较早的市场研究公司对本行业的过去、 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此外,其管理制度及各种规范也很完善。

在评估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经验时,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则十分重要 。具备丰富经验的市场调研人员能够准确地定义客户的问题,对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无论是定量调查还是定性调查,这些经验都十分重要。定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焦点团体座谈(focus groups),一个有经验的主持人能很好的控制座谈的进程、调节气氛 ,从而调动每个参与者的主动性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除从业经验外,主要人员在某行业的市场研究经验也会直接影响到市场调研项目的质量。市场研究公司也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如IT、汽车、消费品等行业,这些行业经验使研究人员对本行业的背景资料、问题以及该行业产品的特性、客户构成、分销渠道,促销手段等都有很深入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研究人员设计调研方案,而且在数据分析时他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数据, 给客户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报价

市场研究范文第2篇

这一交易方式推出后,截至9月底,债券远期交易累计成交60笔,金额87.34亿元,成交较为清淡,这说明,目前金融市场形势下,国内机构仍无法借助远期交易获得投机、对冲或者套利的操作机会。尽管国内将逐步推出西方成熟市场的各种基本工具,但市场表现说明“引进”产品在国内仍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磨合以及被选择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思维模式下,金融市场的行为模式和交易方式。

一、债券市场金融工具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主要存在预发行,回购及逆回购、期权及期货、本息剥离工具等金融工具,这些工具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例如,债券发行前活跃的预发行交易能够提前度量市场需求,便于发行人、承销商对债券的定价;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帮助交易机构实现短期融资;债券的期货及期权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在流动性市场中建立分散化的对冲策略;本息剥离工具产生的零息债有助于实现现金流的重组,满足不同投资群体对不同现金流结构的需求。

近儿年,通过研究西方成熟市场运行状况,国内债券市场逐步引进了一些金融工具,目前已扩大到(质押式、买断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本息剥离工具、远期债、远期交易以及即将推出的预发行交易等工具。从市场表现看,质押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工具存在时间最长,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管理头寸的基本手段,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各交易品种中交易量排名第一,20xx年交易量将近10万亿元。买断式回购与质押式回购类似,能够向市场参与者提供融资渠道,在国内债券市场基础券种较少、尚未建立连续拍卖发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20xx年交易量仅为1200多亿元。由发行人主导开发的本息剥离工具,由于国内市场流动性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参与者的有效需求,交易稀少,国家开发银行也仅试探性地操作了一次。远期债主要为了解决国内资金供给与利率的季节性波动较大的问题,这一安排最早在财政部发行国债时启用。目前,市场资金较为宽松,人民银行在央行票据发行中使用这一制度,用以熨平公开市场操作对资金市场的冲击。而即将推出的债券预发行制度,能够帮助确立价格发现机制,缩短承销时的分销周期,减小承销商的资金占用。

二、远期交易手段及国内发展现状

远期交易是金融市场运用较为普遍的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与现货交易的根本区别在于延迟了标的交割时间。广义上的金融远期合同,包括远期利率协议、期货、互换和期权。在国内债券市场,远期交易在大概念上包括远期债、二级市场的远期交易和即将推出的预发行制度,而曾经出现的国债期货交易由于当时的监管及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被监管机构叫停后尚未恢复。

市场研究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奢侈品;奢侈品消费;消费现状

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奢侈品的消费是一种高档消费的行为,奢侈品这个词本身并无贬义。

中国是全球奢侈品消费的大市场之一。2010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了107亿美元的奢侈品,占当年全球消费品市场的四分之一。

(二)奢侈品市场的消费现状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发展迅速,奢侈品行业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市场容量相当庞大,中国的消费者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对奢侈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毫无疑问正在成为奢侈品消费的大国。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4,稳居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二。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约1.6亿人,奢侈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全球顶级奢侈品品牌也纷纷抢占中国市场。

(三)奢侈品消费者的类别

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并不能用单一的“模型”来描述,消费者在年龄、教育情况、收入水平、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度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而我国三大类主要的消费群体包含:精英阶层、中产阶级以及青少年。

第一类:精英阶层,奢侈品的消费大户

随着计划经济与政府管制的退出,原来单一的社会阶层复杂化,不同社会群体拥有 “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中的一类或多类,成为社会中的“精英群体”。“政治精英”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高级管理者、国有企业当中的中高层负责人。“经济精英”主要包括:私营大企业主,外资与合资企业中的中高级经理人。“文化精英”主要包括:大学教师,各研究团体当中的学者,企业当中的高级研发人员。

第二类:中产阶级,消费能力有限但欲望强烈的庞大群体

以白领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奢侈品消费意识觉醒并不断加强,成为支撑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稳固而重要的力量。在西方社会,奢侈品消费的主力人群平均年龄约为40~70岁,但在中国主力人群为20~40岁以下的中青年。在2007至2010年间,中国奢侈品主流消费群的最低年龄由35岁下降到目前的25岁。世界奢侈品协会的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国青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月收入约10000元的奢侈品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

作为中产阶级,其判断标准主要有如下一些特征。年龄25~40岁,以脑力劳动为主,具有大学(含大专)以上教育水平,有专业技术培训资历以及掌握相应的职业专业技能。收入水平约在全部劳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平均值以上,有能力支付中等水平的费用并可以为家庭成员丰富的文化精神需要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第三类:青少年,有家庭的财务支持,消费大胆而有巨大潜力

社会的变迁导致的代际间消费观念存在巨大差异,青少年心态乐观大胆,是奢侈消费的绝好对象。中国年长一代多成长于政治运动或者社会转型的年代,艰苦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养成勤俭的习惯,拥有更多的储蓄,但却在各个方面节俭消费。而年轻一代成长于社会稳定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的大环境下,加上互联网的普及,普遍受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有强烈的消费意愿。

独生子女政策直接导致现今倒金字塔家庭结构的形成,独生子女成为家庭消费中心。首先,受到困难时期成长经历的影响,父母一代还抱有“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为下一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积累。

进一步的,“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也导致整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消费,且独生子女一代缺乏“预算约束”的观念。

年轻一代自身观念的转变加上父母的财务支持,使得他们青少年时期就乐于、敢于大笔消费,在奢侈品购买方面超出他们本人应有的经济能力。青少年消费者非常崇尚自身个性,不喜欢简单地跟随潮流,在购物选择中强调独特性的同时,也非常在意周边的人对他们的看法。

(四)奢侈品消费分布的区域

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表现最突出的主要集中于几个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奢侈品的消费者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北京周边地区。麦肯锡在2008年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中国的富裕消费者一般聚集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即东部和中南地区。居住在中国四个最富裕的一线城市的富裕消费者占全国总数的30%左右。所以,以中国富裕消费者为目标客户群的大部分国外奢侈品企业将目光放在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富裕的城市。 

除此之外,中国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以外地区的财富增长孕育了大量二、三线城市奢侈品消费者。目前,中国的富裕阶层只有30%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70%以上居住在一线城市以外。二、三线城市作为奢侈品消费未来的主力市场,开发前景广阔。“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的增长中约有67%来自新增消费者,二、三线城市正成为大品牌搏杀的新战场,那里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和消费意愿已接近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消费者。消费金额几乎等同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同等收入的消费者。”贝恩公司合伙人布鲁诺·兰纳表示。

正因如此,100多个国际顶级品牌正在加速中国各地奢侈品市场的布局,专卖店总数已经达到上千家,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西部城市的分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法国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在中国的22个城市开了27家专卖店,其中包括长沙、西安、青岛、厦门、无锡、温州等二、三线城市,宁波、杭州则云集了几乎所有的国际奢侈品大牌。美国顶级奢侈品牌拉夫·劳伦总裁罗格·法拉赫最近在一个奢侈品论坛上表示,中国许多二、三线城市消费者需求正在释放,除了在一线城市增加投入,也必须在这些地方开辟新市场。

二、导致中国奢侈品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整体购买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此外,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催生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高消费人群,他们总体购买力惊人,巴黎百富勤的报告指出:“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2010年达到1亿个,户均拥有资产达到62万元,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的消费率将会不断攀升,2020年将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收入的增加使得这部分人群对奢侈品的需求日趋强烈,这便促使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导致了中国奢侈品的消费市场的日益活跃。

(二)社会因素

随着大批高档消费品的陆续进入,中国与世界的消费差距正逐渐缩短,中国社会更加注重提倡新的消费观念。“奢侈品”早已超越了“腐败、浪费、颓废、不公平”的意味,它以特殊的物质符号来塑造自我主张的个性风格,奢侈品及其消费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可见,社会因素对奢侈品消费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三)消费者的心理

奢侈品消费的增加,有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根据意大利统计学家帕累托的“20/80原理”,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这一小部分人就成为奢侈品牌的消费者。依据马斯洛需求原理,这些人需要有所区别、有所不同、有所展示,因此用顶级奢侈品来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克莱尔·肯特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并认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贫穷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热衷于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

三、中国奢侈品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境内购买呈持续增加趋势

更多世界知名奢侈品牌在中国开店,目前中国拥有全球近2/3的奢侈品牌。同时胡润百富日前的《2011至尚优品——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显示被中国富豪所认知的奢侈品牌中已有八成在中国境内设有门店和体验店。贝恩咨询《201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称因为购物体验更好、售后服务方便等原因选择在境内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比重正在逐年增加。虽然现今境内购买仍不足50%,但呈增长趋势。随着市场和消费者的不断成熟,国内消费的重要性程度在未来将有所提升。

(二)奢侈品市场的增长将主要来自新增消费者

数据显示,2008~09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增加84亿元人民币,其中77亿元来自新增消费者,占总额的91.7%。2009~2010年新增消费者对奢侈品市场贡献107亿元人民币消费额,占新增消费总额的97.3%。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正努力提升生活品质,这是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而这一趋势在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中将继续持续一段时间。

(三)二、三线城市对奢侈品需求不断增加

贝恩咨询在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者调研中显示,众多二线城市的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和消费意愿已经相当接近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消费者。更值得关注的是,家庭月收入在5~10万元之间与超过10万元的消费群体中,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在奢侈品上的消费金额几乎等同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同等收入的消费者。随着二、三线城市经济逐步发展,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奢侈品需求势必不断增加,奢侈品市场也将逐步扩大和发展。

市场研究范文第4篇

除在德国有正式注册的独立认证部门外,它的分支机构(代表处或办公室)和业务活动已遍及全世界;每年超过2万个认证产品和600个进出口商。

据欧共体权威部门统计,2001年,进口欧共体的有机食品中,IMO认证的产品占所有机构认证数量的第二位。

IMO自1995年开始在中国开展认证活动, 1999年与南京新大陆生态产业开发研究中心(现已更名为南京英目认证有限公司)合作, 南京英目认证有限公司作为IMO在中国的唯一代表,负责认证检查和联系等认证业务。

有机产品在进入不同国家时, 需要遵守进口国制定的法律规定, 考虑到不同进口国的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IMO没有制定自己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根据申请者出口产品到达的国家不同, 而参照不同的标准检查,并在证书上说明。

有机食品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并且必须经过具有资质的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如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及调料等。有机食品需要经过24~36个月的有机转换期种植才能认证为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必须通过国家认监委审批的具有有机食品认证资格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并获取相关证书后方可称为有机转换食品或有机食品。有机产品认证是由认证机构根据相关认证标准在对有机生产或加工企业进行实地检查之后,对符合其认证标准的产品颁发证明的过程。认证过程中,认证机构将对产品是否严格按照有机方式进行种植加工、按照指定数量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检查。

如何鉴别有机食品:

首先看有机产品的包装及标签,是否有有机认证机构的标识,通过标识可追溯到该食品及企业的信息。

市场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养老产业;养老地产;需求释放

前言

截至2011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91%,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体规模。科技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延长了人口的平均寿命,把我国提前带入到老龄化社会。[1]研究预测表明,205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来年人将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的30%。[2]中国的人口结构严重失衡,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4:2:1的家庭结构模式日益增加,让养老成为巨大压力,再加上工作和学习的异地化,空巢老人的比例急剧升高,这些都是养老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之处,我国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供需矛盾突出、服务功能单一;政府投入不足,城乡差距明显等有待加强,并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善养老模式,发展养老地产。

1、养老地产需求市场现状

根据现代营销学的理论,市场需求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具有某种需要的人,一定的人口规模是形成市场的前提条件,也是某种产业形成的前提交键;二是为了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力水平,购买力是形成养老地产需求市场的必要条件;三是购买欲,人们需要对某种产品产生购买的欲望才成产生实际的购买行为市场。养老地产的市场需求可以表示为:养老地产市场需求=老年人口+购买欲+购买力。[3]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相关资料统计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未来一段时间老龄人口比重仍将不断增加,我国对养老地产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决定购买力的重要因素是收入水平,老年人口处于家庭周期的空巢期,子女已经成家立业,家庭负担已经明显减轻,且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过去的长期积累、离退休金、子女或亲属的赞助及社会保险和救济等,老年人的这些收入和积蓄基本上可用于自我消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老年人经济收入的稳定性将得到保证。

我国老年人思想观念上开始转变,将传统的观念抛弃,转而花钱为自己消费、为自己娱乐等,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子女成人独立后,经济上的负担有所减轻,老年人随时寻找机会弥补过去因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的消费欲望。

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提升、老人消费能力增加、家庭观念改变、老人对生活质量要求提升等等,这些都是目前利好养老地产的因素,足见我国养老地产市场潜力巨大,有待开拓。

根据2012年中国城市人均GDP排名,我国已有181个城市的人均GDP超过发展养老地产所需的5000美元的门槛。我国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加大和子女及老人的居住观念的不断转变都为养老地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养老地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经济基础。

2、养老地产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养老地产带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因此政府的扶持政策对养老地产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针对养老事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很不健全。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事业领域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但这些都针对具有福利性质的机构,对商业化运作的老年住宅的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具体法规几乎没有。例如,用地方面,只有福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可采用划拔或协议出让的方式供地,而对开发养老地产的开发公司扶持力度相对薄弱。

2.2建设成本高,压缩利润空间

首先,由于养老地产的消费群体特殊性,使得投资者在建造老年社区时要投入比普通住宅项目更多的资金,无障碍通道、慢速电梯、防滑卫生间和其他无障碍设计等,都比普通住宅更高;监测、显示、应急、广播等系统设计方面需要非常全面、周到、细致和实用。这些都是决定住宅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养老地产在配套方面的投入也很大,如医疗保健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大量配套设施设备。最后,由于需要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服务人员培训,养老地产的运营成本也是远高于普通住宅。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养老地产建设成本高,开发难度大,利润空间有限而少有涉足。

2.3开发模式不规范

养老地产在房地产调控似乎远看不到尽头的当下,成为了不少房企纷纷涉足的饕餮盛宴,目前我国有关养老产业的概念十分模糊,亟待确定养老产业经营模式,并在产权、物业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的界定。由于定位不明,现阶段的养老地产只是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以不同形式买房,其并没有躲过卖房的本质。”

3、市场需求释放策略

3.1 增加有效供给,带动有效需求

根据养老模式合理打造养老地产。我国养老模式包含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居家型社区养老、个人养老等类型,受传统家庭组合模式的影响,目前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居家养老模式,但养老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除了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外,社会养老模式正积极与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因此,可以吸取国内外老年房地产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新型老年公寓、新型养老院、老年居住社区等商业化养老地产,以此缓解因家庭结构小型化、高龄化转变所导致的传统居家养老功能弱化的矛盾。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目前老年房地产市场刚刚起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居住需求。财政支持资金有限,解决养老居住问题的能力也有限,因此就需要借助资金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养老地产项目的开发运营,才能切实增加市场的有效供应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扶持与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当从土地、信贷及财税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合理规划养老地产用地,为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保留一定的利润空间,以吸引企业进入市场,增加市场有效供给量,优化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推进老年房地产的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3.2 制定老年房地产发展规划,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

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多层次养老地产体系。养老地产作为房地产业的一部分,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来促进养老地产的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制定养老地产发展规划是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有助于落实政府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引导作用。从短期来看,制定发展规划,可将养老地产的建设与保障型住房建设和旧城改造项目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地产体系以保证养老地产市场的发展。

科学系统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的建立,是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的一大亮点,也是合理运用政府资源的重要手段。完善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应包含:一是针对养老服务对象的评估。建立科学可行的养老需求评估体系,能真正反映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且政府以此为依据进行正确的资金投入。二是针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依据一定的科学评估体系,确定评估的养老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基本服务要求以及服务质量标准,政府也依此来提供相应的经费资助。通过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来最终确保养老资源资金的合理、公平、有效的使用。

3.3 构建多元融资支付平台,解决租购问题

市场主体的多元化融资。建立市场多元融资平台依赖于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保险、中介机构、个人等市场主体共同构建,以独资、合资、入股、联营等多种途径融资,构建政策性与商业性融资相结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补充的多元化融资平台,以吸收社会资金及个人闲散资金进行养老地产的建设与经营,扩大市场供给规模。

消费群体的多元化给付。积极构建多元化支付平台,通过多元化的资金支付方式刺激消费行为的产生。例如,“以房养老”,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进行“反抵押”,定期向政府换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这恰恰能改善“有房富人,现金穷人”的中国“穷老人”现状。除了“以房养老”的方式外,还可进行养老房屋与现有房屋进行产权置换、以租换租或者将工资、退休金直接划拨到养老居住金账户的方式。减轻老年人养老居住的资金直接给付压力,以满足各收入层次群体的老年房地产消费欲望。

3.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转变观念

完善老年社会保障,转变养老居住观念。大力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各项保障制度内容,积极发展养老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住房补助等,切实提高老年房地产需求的可支付能力。随着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老年房地产市场潜在需求巨大,企业需要转变开发投资观念,紧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遇,立足企业自身优势,制定老年房地产项目战略发展规划,抢占市场份额,从而增加市场供给带动需求。

3.5 发展养老产业,推进老年房地产市场发展

养老地产涉及到养老服务、老年医疗、保健、保险等多个行业,行业之间互相联系构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使得相关养老产业的发展再一次延长了养老地产的产业链条,最终将促进养老地产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政策、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是推动养老产业的必要前提。[4]首先,依靠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如专款补贴、减免收费、延长还贷期、降低利率、税收优惠等财政、信贷和税收政策;其次,建立产业发展机制,如以政府调控为指导,市场化的老龄产业运行机制;再次,要完善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出台老龄产业发展的各项规范条例和管理条例等,积极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老龄产业寻求法律法规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粉山.养老地产的市场需求、困境和建议.[J]城市。2012年10月

[2]中国老龄协会.中国老龄化人口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J].人民网2006

[3]张丽. 中国老年住宅项目开发与经营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

[4]温文彬. 关于我国养老地产模式的若干思考.[J].2012年3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