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危害特点
斑衣蜡蝉属同翅目,蜡蝉科。其寄主植物有十余种,其中尤喜食臭椿、苦楝、花椒等。在果树中最喜危害葡萄,也危害梨、桃、猕猴桃等果树。主要以若、成虫刺吸嫩枝、叶汁液,削弱树势,传播病毒.产生伤口还使病菌容易入侵,造成多种病害流行发生。此外,排泄物还诱发烟煤病。由于生产上葡萄以病害防治为重点,对这类害虫的防治较为忽视,而使部分园发生较为严重。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体长15~20毫米,翅展40~55毫米。雄虫较雌虫体略小,暗灰色,全翅上常覆有白色蜡粉。头顶上有两刚毛状触角,三节红色、基部膨大。前翅革质、基部淡褐色、有黑斑20余个,脉纹淡灰色。后翅基部近1/3为红色,有黑斑7~8个,中部白色、端部白色。
2.2 若虫
初孵化时白色,很快变成黑色,体上有许多白色斑点,4龄后体背变为红色。其最明显特征是头尖、体扁、足长、弹跳敏捷。
2.3 卵
长3毫米左右,状如麦粒、褐色。卵粒排列成行整齐,每块有10~40粒不等.上覆土灰色分泌物。
3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卵块于枝干上越冬。在武汉地区3月下旬,卵块开始孵化,到4月中旬基本孵化完毕。初龄若虫多群集在嫩茎、叶背吸食汁液,尔后分散危害。若虫期大约60天,脱皮4次后羽化为成虫,羽化期在6月上旬~7月初。8月开始。9月份开始产卵,卵多产在竹杆、葡萄枝干和分杈处,以在1米以下阴暗而为常见。成、若虫均善于跃,受惊即逃离,不易捕捉,产卵期行动迟缓,尤其是早晨温度较低时,易于捕捉,产卵后从10月下旬开始成虫便陆续死亡。
4 防治措施
4.1 忌种喜食性寄主树木
葡萄园附近忌种植臭椿、苦楝、花椒等喜食性寄主树木。
4.2 冬春清固及时刮除卵块
冬季和在春季卵块孵化前,认真刮除枝干上的卵块,可有效地减少虫源,防治效果很好。
4.3 人工捕杀成虫
产卵期由于成虫行动迟缓,可在清晨气温较低时,人工捕捉成虫,可有效地减少产卵基数。
关键词 自然灾害;相关性分析;阿克苏地区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7-02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 Situation in Aksu Prefecture of Xinjiang
ZHANG Yan-bo YAN Hui-jie * CHAO Zeng-f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arim University,Alae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ksu prefecture.In this paper,the main factor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prevention were put foward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disaster data in 8 counties and 1 city of Aksu prefecture,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reduce local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es.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correlation analysis;Aksu prefecture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时有发生,各地自然灾害频繁不断,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对农作物的影响最大,这对人类已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抗灾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1-5]。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造成损失大。每年都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造成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占新疆自然灾害损失的83%。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对灾害的承受和恢复能力低。因此,分析当前灾害形式和灾害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制订相应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对策,防患于未然,对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12]。阿克苏地区是一个以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近年来自然灾害对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做好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理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并且保障人民财产安全,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13-16]。
1 材料与方法
该文选取《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提供的农业受灾信息,对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了受灾和成灾面积与多个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其中包括风雹灾、旱灾、水灾、霜冻灾、病虫害、雪灾等,为更好地进行农业受灾知识普及和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001―2011年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如图1、图2、表1所示。2001―2011年,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病虫灾、雪灾发生的占比分别为10%、7%、80%、1%、1%、1%。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阿克苏市灾害面积分布比分别为20%、12%、3%、17%、3%、8%、12%、9%、16%。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用所得数据对原序列重新赋值,如表2所示。
编写程序将原数据带入MATLAB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相关程度数据如下:旱灾是0.935 9,水灾是0.745 3,风雹灾是0.778 4,霜冻灾是0.512 4,病虫灾是0.948 4,雪灾是0.809 7。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旱灾和病虫灾数据相差很小,可见和受灾面积关联程度最大的是旱灾和病虫灾。
如表4所示,与成灾面积的相关度分析的数据如下:旱灾是0.529 3,水灾是0.526 2,风雹灾是0.956 3,霜冻灾是0.529 2,病虫灾是0.533 6,雪灾是0.529 4,由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风雹灾的数据明显大于其他灾害的相关程度,得出与成灾相关程度最大的是风雹灾。
如表5所示,灾害面积与产量损失关联度如下:旱灾是0.837 9,水灾是0.689 9,风雹灾是0.859 1,霜冻灾是0.876 5,病虫灾是0.932 1,雪灾是0.740 0。其中,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较其他数据有明显差异,所以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如表6所示,成灾面积与产量损失的P相关程度如下:旱灾是0.810 9,水灾是0.761 3,风雹灾是0.536 3,霜冻灾是0.808 7,病虫灾是0.891 9,雪灾是0.813 3,通过比较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和其他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主要的相关是病虫灾,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严重,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不止一次地目睹自然灾难在全球各个地区肆虐。因此,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发生。要密切监视各种灾情及其发展变化,充实监测力量、改进监测方法、加密监测频次、及时会商分析并且滚动预测预报。重点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并且延长预见期,为抗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社会公众主动采取防灾避险措施。平时也要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准备,细化完善相关预案,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抓好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全力做好灾害抢险和应急处置工作,严格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
4 参考文献
[1] 汪晓银,周保平.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张会,张继权,韩俊山.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41-146.
[3] 宫清华,黄光庆,郭敏,等.基于GIS技术的广东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58-63.
[4] 白丽萍.风灾及其防治[J].城市,2008(2):76-78.
[5] 张庆云,陶诗言,彭京备.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32(4):815-825.
[6] MOREIRA E E,PAULO A A,PEREIRA L S,et al.Analysis of SPI drought class transitions using loglinear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31(1-2):349-359.
[7] ESCALERAS M P,REGISTER C A.Mitigating natural disasters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tsunami early warning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8,74(4):1017-1034.
[8] 温克刚,曾庆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9] 穆尼热・阿布利米提.阿克苏地区香梨生产中气象灾害与预防措施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2004(3):37-40.
[10] 张厚,孙楠.新疆棉花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措施[J].中国农业气象,2000(4):10-16.
[11] 阿克苏地区统计局.阿克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2] 塔依尔江・吐尔浑,安瓦尔・买买提明.喀什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防灾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1-47.
[13] 梁书民.中国雨养农业区旱灾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39-44.
[14] 刘引鸽.西北干旱灾害及其气候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4):113-116.
关键词:云南干旱对策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37-01
1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低纬高原地区,受全球最强盛的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交叉影响,形成了四季不分明,干湿季节分明的立体气候,并且降水变率较大。云南又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山区省份,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海拔高差达6600多米,造成降水后径流量大,有效性不高,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由于当地水资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大。自去年7月以来,云南省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给云南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截至目前,干旱已经导致云南597万人3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30多万人因旱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秋冬播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5%以上,小春粮食(夏粮)将因灾减产50%以上,林地受灾面积达4300多万亩。干旱造成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2干旱灾害成因
2.1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从而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据云南气象局有关数据: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云南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2.2生态环境破坏,物种引进程序不规范
由于历史原因,树林被大量砍伐,云南省内很多高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所以“下雨洪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大面积的砍伐天然林,然后推广引进的单品种桉树经济林,对环境的破坏更是明显,大面积引种桉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种植桉树林是明显的人为的物种入侵。这也反映了我国目前在物种引进管理方面的现状:对引进物种缺乏风险分析,生态意识淡薄的盲目引进,缺乏科学监管体系。
2.3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云南广大农村的水利工程多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设施日趋老化,有的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间,从未维修过,为了保安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云南雨季(5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雨季时大部分雨水都是白白流走,一旦旱季无雨补水,就会出现水资源紧缺,导致旱灾频发!
3防治措施及对策
3.1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并减少单一品种的经济林面积
上世纪80年代初云南大力推行的山地开发,短时间内给山区带来一些效益,但由于过量开发,植被破坏,再加上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桉树经济林,最终酿成目前土壤含水能力严重下降的恶果,现在应加紧采取绿化荒山荒坡,实施山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桉树林种植面积等措施,进行水生态修复,把水蓄在山林草坡的“绿色水库”里??。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强水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3.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供水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水利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丰收的基础,而云南农村的水利基础建设普遍滞后,农民的收成基本取决于天年的雨水多少,还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因此,为解决干旱问题,应结合县情,水情,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方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旱地节水灌溉方法。
3.3制定政策,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
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一是贯彻风险预防原则。二是统一风险分析工作基本原则。可以有关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三是规范风险风析流程。包括风险分析的启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四是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基于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应当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设立跨部门的风险分析专业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对外来物种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4结语
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具体抗旱减灾工作中,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谢应齐,黄华秋,赵华柱[J].云南大学学报,1994第16卷增刊(1):69~73.
②周祖冰,吴汝成.干旱不能全怪天[J].中国防汛抗旱,2006第4期:21~23.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工程区水土流失成因以水蚀为主,人为因素也成为现状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需对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进行分析,并设计合理可行的水土保持设计方案。通过治理,控制防治灌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保护工程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灌区。
关键词:薄山灌区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防治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a)-0025-02
1 基本情况
薄山灌区位于驻马店市东南部,确山、汝南两县境内,薄山水库下游,臻头河两岸,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控制土地410 km2。灌区内土壤肥沃,水源可靠,是驻马店市的主要粮产区和经济开发区,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 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
2.1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实地调查,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河道、堤防区边坡,以水蚀为主,局部河岸处存在水蚀重力混合侵蚀及风力侵蚀。据调查资料,项目区为无明显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容许流失量为200 t/km2・a。项目区无明显侵蚀,土壤背景侵蚀模数为270 t/km2・a。
2.2 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项目区内各县对水土保持工作比较重视,在治理措施上,由单项措施、分散治理转变为生物、工程、耕作等多种措施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治理;在治理方针上,从“防治并重”转向“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在治理开发上,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通过植树造林、四旁绿化工作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平地的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法以来,开发建设项目也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要求,设计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方案,并与项目同时进行了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主体工程中已安排建设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渠道护坡工程、建筑物护坡工程等。
(1)渠道边坡设计采用了护坡防护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运行的同时,可起到有效防治边坡水土流失的作用,满足水土流失防治要求。
(2)建筑物工程设计,通过对穿堤涵洞、倒虹吸进、出口设计适当的消能防冲设施,对与涵洞进、出口相邻段的引水渠、出水渠进行护砌,既消耗了涵洞出口水流的一部分动能,又有效地避免了进、出口水流对引、出水渠的冲刷,同样对其他建筑物易受水流冲刷的部位也采取护砌措施,从而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施工临时占地在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采取平整和复耕措施,避免占用大量土地,体现了水土保持的要求,同时也能很好地减少水土流失。
4 水土流失量预测
该项目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根据各建设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分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3个时段进行预测。各项工程、各分区的预测时段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主体工程施工期确定,其中跨主汛期施工的,不足1年的按1年计,非汛期施工的据实计。植被恢复期一般采用2年。
4.1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的面积和流失总量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土方开挖和填筑,将形成大量地表,主要有新筑堤边坡、清基土堆放区、施工临时用地等。
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量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因项目建设造成原地貌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导致土地侵蚀加剧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二是由项目建设再塑地貌、改变原有地形,使坡度和坡长加大,从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在雨水冲刷下将产生水土流失;三是弃土、弃渣形成新的地表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4.2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扰动和破坏了原地貌,加剧了水土流失,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将对工程和当地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河道淤积、影响河道排洪。
施工中弃土(渣)若不及时有效地防治,在降雨径流作用下,泥沙将直接进入河流,加大河道的含沙量,造成下游河道淤积,不利于下游沿岸地区的防洪除涝。
(2)加速土地肥力流失,降低地力。
土地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土壤有机质流失、结构破坏,土壤中的氮、磷和有机物及无机盐含量迅速下降,从而使立地条件恶化影响农业生产,同时也给以后的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增加了难度。
(3)破坏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
水土流失加剧,破坏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容易造成小气候干旱,影响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随之恶化。
(4)降低水域功能。
伴随着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地表径流夹带进入水体的悬浮物及其他有机污染物数量增加,有利藻类生长而使水中含氧量减少,从而使该水域水体功能下降,对局部生态环境有一定不利影响。
5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5.1 防治目标及责任范围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施工期将会对施工区及周边地区增加新的水土流失,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工程建设与水保措施应同步进行,该治理工程在工程建设区开工后要及时因地制宜,着手布设水土保持工程与植物防护措施,使新增的水土流失量得以及时有效地控制,使水土流失强度逐步恢复到工程前的原有水平,并有所改善。
(2)工程完成后通过工程建设区进行植树、种草及环境绿化措施,使植被率不低于现状水平。
(3)通过各种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落实,保证各类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河道冲淤达到平衡,生态环境有所改变。
水土流失责任范围如下。
根据该治理工程的要求划定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分为施工区和管理所区。施工区包括渠道填筑取土区、弃土区、建筑物施工区。
5.2 水保防治措施设计
(1)植物措施。
堤顶道路路肩两侧各0.5 m、背水坡采取植草的方式进行防护,种草采取撒播狗牙根草籽方式,每1 hm2播种草籽80 kg。
(2)临时拦挡措施。
对加固或新建堤坡施工期采用草垫进行临时防护,以免雨淋产生面蚀,进而形成雨淋沟,产生细沟侵蚀。
(3)建筑物施工基坑开挖土需临时堆放。基坑开挖土表层土就近弃土,除应用于围堰填筑的其余按施工区域就近堆放,用于基坑回填。对建筑物临时堆土场区坡面采用草垫临时拦护。
5.2.1 取土区防治区
该取土区防治区主要是对临时堆土区进行临时防护措施的布设进行设计,防治措施包括取土区临时堆土区防护措施;取土坑四周设置挡水土埂。
(1)临时堆土区防护措施。
取土场表层土开挖后,在取土区内滚动堆放,堆放高度应控制在1~2m,坡度不大于1∶1.5。
临时堆土区根据具体情况,在其堆放过程中用草垫进行临时防护:清除覆盖层开始后,将草垫沿临时堆土区四周,由坡脚向上放置。草垫铺设高度视堆土高度和坡度而定,一般为1.5~2 m。
(2)挡水土坎。
为防止雨水侵蚀取土坑内坡,在取土坑四周设置挡水土坎。挡水土坎采用袋装土挡护,挡土袋高0.25 m,宽0.4 m。
5.2.2 施工临时工程区
该工程对耕地及护堤地的土地平整在复耕及主体工程中均予以考虑。该次在新建临时施工道路两侧采取临时排水沟,排水沟采用土沟,底宽0.4 m,深0.4 m,边坡1∶1。
5.2.3 工程管理区
该次拟考虑在工程管理区采取绿化美化措施,采用高羊茅草皮、小叶黄杨、月季。
6 水土流失监测
水土流失监测的目的在于分析主体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掌握水土保持工程在控制新增水土流失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监测项目包括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形式、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
监测以定点监测为主,流动监测为辅,根据需要,可采用对监测、抽样监测、GPS定位监测等监测方法进行。
加强监测资料整理,为水土保持建设积累经验。
7 结语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灌区工程,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治理,控制防治灌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保护工程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灌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S].1988.
[2]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S].国务院[2000]38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国务院120号令[S].
[4]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S].
1土石坝溃坝的危害
1.1土石坝的兴建情况
土石坝是最普遍采用的一种坝型,其具有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及减少建坝过程远途运输等优点,土石坝的结构设计简单,便于维修和加高、扩建,且由于土石坝的坝身是土石散粒体结构,有适应变形的良好性能,在施工方面的工序较少。因此,不论是在全世界,还是在中国,与其它的坝型相比较,土石坝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与世界土石坝占大坝总数的82.9%,在中国土石坝数量占到大坝总数的93%。
1.2土石坝溃坝的危害
大坝是水利工程中的挡水建筑物,水库的兴利和除害效益主要是通过大坝存蓄一定库容的水来进行调配发挥的。水库溃坝,不仅使工程本身遭受损失,更严重的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灾害,有的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淹没下游农田,破坏公共设施,导致建筑物破坏、停水停电等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夺走下游群众生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重新修建大坝也必将耗费巨额资金。
1.3研究课题的提出
我国的土石坝众多,质量也参差不齐,设计施工标准不一。一旦发生溃坝将对河流下游的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溃坝使水库、水电站的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等一系列产生的效益毁于一旦,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因此,切实搞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杜绝事故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对社会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更好地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确保水库大坝安全意义十分重大,同时,由于溃坝因素的复杂性,更使这项研究成为水库建设和管理的核心问题。
2土石坝溃坝的基本原因
造成土石坝溃坝的原因较多,涉及土石坝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行等多个方面。而且已建成的土石坝安全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洪水、地震及大坝本身存在的各种病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坝安全。
2.1土石坝的渗漏
2.1.1土石坝渗漏的原因
土石坝渗漏按渗漏的部位可分为坝体渗漏、坝基渗漏、接触渗漏和绕坝渗漏等,各类渗漏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多的因素影响土石坝的渗漏。
(1)坝体渗漏
渗漏的逸出点在背水面坡或坡脚。
1)坝体结构设计问题。试验资料不足或未经试验,特别是坝体土石料性质的试验数据;坝身尺寸设计单薄,尤其是防渗设施厚度单薄,由于厚度不够致使渗流水力坡降大于其临界坡降时,或者在反滤不符合要求等情况下,使防渗墙体土料流失,最后使斜墙或心墙被击穿,形成渗漏通道;反滤设计存在问题,未按反滤原理进行铺设或未设反滤层,形成心墙等的破坏,形成渗漏。
2)坝体施工质量差。清基不彻底,坝料填筑混杂,不符合坝料设计要求;施工碾压不密实,使坝身水平向透水性远大于垂直向透水性;缺少特殊季节防护措施,防渗体选在雨季施工而使大坝本身防渗质量降低,或冬季施工而出现冻土等,导致渗漏。
3)管理不到位。坝体出现的渗漏、管涌等情况,未及时研究其产生原因和处理办法,行历时长,产生老化问题。
(2)坝基渗漏
渗水通过坝基的透水层,从坝脚或坝脚以外覆盖层的薄弱部位逸出。水库蓄水后,在水压力作用下,坝基是主要的渗流途径之一。坝基发生渗漏主要原因有:
1)勘测设计不当,由于坝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勘探工作不够详细;未能有效的避开裂隙较多的岩层,未能采用有效的坝基防渗措施或坝基防渗设施尺寸不够;
2)施工地基处理质量差,灌浆浆液浓度或者灌浆压力等控制不好,未能将裂隙充满,防渗帷幕等质量控制不严,未起到较好的防渗作用等;
3)运用管理不当,库水位降落太低,部分粘土铺盖曝晒裂缝而失去防渗作用;因导渗沟、减压井养护不良,淤塞失效。
(3)接触渗漏:渗水经坝体、坝基、岸坡的接触面或坝体与刚性建筑物的接触面在坝后相应逸出。主要是由于设计施工过程中考虑不周全或施工质量存在问题等存在的接触渗漏。
(4)绕坝渗漏
水库的蓄水后,水流通过土坝两端的岸坡从下游岸坡面逸出,这种渗漏现象称为绕坝渗漏。绕坝渗漏可使坝端部分坝体内的浸润线抬高,岸坡背后出现阴湿、或出现水色较清的小量渗流。较严重的将使岸坡软化,形成集中渗漏通道,甚至引起岸坡塌陷和滑坡,影响土坝体安全。产生绕坝基渗漏的主要原因如下:
1)勘察设计不到位,坝端两岸地质条件过差,透水性过大,或有断层通过,而又未提出妥善处理方案。
2)因施工取土或水库蓄水后由于风浪淘刷,破坏了上游岸坡的天然铺盖。
3)坝头与岸坡接防渗处理不当或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坝岸接合质量不好,形成渗漏通道。
4)管理和监测不到位。水库蓄水后,应加强对水库渗流压力等监测,提前获知,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并改进管理方法。
3溃坝防治措施和技术
通过上述溃坝形式及原因的分析,研究土石坝溃坝的防治措施和相关技术,可适当加入溃坝分析计算的方法。溃坝的防治措施可从多个角度阐述。如:坝体自身结构、防洪抗震减灾、科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并注意与第四章的紧密结合。
3.1土石坝渗漏的防治措施
3.1.1防渗漏措施之粘土截水槽法
粘土截水槽常用于透水性很强、抗管涌能力差、隔水层埋藏较浅的砂卵石坝基。其结构视土石坝的结构而定(图3.1)。截水槽一定要作到下伏的隔水层中,形成一个封闭系统。必须注意隔水层的完整性和渗透性。
图3.1截水槽示意图
a-心墙坝;b-均质斜墙坝
3.1.2防渗漏措施之水平铺盖法
当透水层很厚,垂直截渗措施难以奏效时,常采用此措施。其方法是在坝上游设置粘性土铺盖,其渗透系数比透水地基小2-3个量级,并与坝体的防渗斜墙搭接(图3.2)。这种措施只是加长渗径而减小水力梯度,并不能完全截断渗流。
图3.2防渗铺盖示意图
铺盖的长度l一般为坝上下游水头差的5-10倍;其厚度t在上游末端为0.5-1m,与防渗斜墙搭接处应适当加厚。
当坝前河谷中表层有分布稳定且厚度较大的粘性上覆盖时,则可利用它作天然的防渗铺盖。施工时一定要严格禁止破坏该覆盖层。
3.2科学管理防治溃坝措施
土石坝修建后,要防止溃坝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其运行管理。科学、安全的运行管理方式,既是充分发挥大坝综合效益的要求,也是保障大坝持久稳定运行的必要。
首先,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工程安全标准进行管理。这是保证土石坝安全的前提。
其次,对大坝和附属建筑物 以及大坝安全所必需的相关设备应经常维修,包括安全监测仪器设备,使其处于安全和完整的工作状态,对设备还应定期检查和测试 确保其安全和可靠的运行。
再次,要对土石坝大坝进行安全监测,监测项目、观测布置、观测设施及安装埋设、观测方法及要求、观测频次等应按规范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执行[12]。
最后,要对土石坝进行大坝运行管理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1)水库是否按审定的调度规程(或计划)合理调度运用水文测报及通信设施是否完备各项规章制度或计划(或文件)是否齐全落实;
(2)大坝是否得到完好的维修并处于完整的可运行状态;
(3)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是否完备大坝安全监测是否按规范执行并由监测资料整编分析初步结果审查大坝的变形渗流及稳定总体上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4)综合上面3项的分析对大坝运行管理进行综合评价:3项都做得好的,评为好;大部分做得好的,评为较好;大部分未做到的,评为差。
参考文献
[1] 中国水利年监编纂委员会.中国水利年鉴2008[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2.
[2] 田川,李巍.土石坝溃坝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
[3] 何晓燕,王兆印,黄金池,丁留谦.中国水库大坝失事统计与初步分析[J].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2005.
[4] 赵晶,陈世全,张文倬.土石坝若干问题初探[J].云南水力发电,2009.6.
[5] 郭军.欧美国家近期溃坝研究及发展动向[J].中国水利,2005.04.
[6] 高顺锋.土石坝坝区病害成因及处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