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医疗卫生现状

乡村医疗卫生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医疗卫生现状

乡村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第1篇

一、当前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1、乡村医疗资源总体概况:就所到调研地区看,当前乡镇卫生院发展状况不平衡。目前保存下来的卫生院与原先相比,基本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卫生院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基本上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每院10几人至20余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也正在逐步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每个卫生院基本上设立了门诊、病房,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备,如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并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保障了乡镇级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村级看,少量村庄至今仍然没有诊所及村医,就地区而言,目前尚有200个村庄没有诊所及村医,约占村总数的10%,多数村庄均有一所一医(一个卫生所、一个村医),有的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多的大村甚至有两所两医或者更多,这些诊所虽然设备简陋,但基本上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担负着村级医疗和防疫工作。2、乡村医疗队伍人员编制情况: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各拥有10-20名人员,编制分为全民、集体、临时工。全民由大中专院校分配;集体人员由卫生系统招收而来;临时工由卫生院根据工作需要自行招收。村卫生所基本上每村设1-2名村医,相当部分由原赤医担任。

3、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人员层次情况。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目前没有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有少量中级职称医疗骨干,大部分是初级职称或者是无职称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中,大学本科或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的为18.8%,中专毕业的占72.6%,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初级职称或中专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性卫校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而绝大部分村级老一辈卫生人员,是由原赤医培训而成,并非科班出生,基本上无职称、无学历,新一辈村医虽然大部分是科班出生,但基本上仅限于初级职称或中专生,属初级卫生人员,其中不少还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因此,乡村医卫队伍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4、乡村医疗队伍医疗设施配置情况。目前,每个乡镇卫生院基本上配备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设有化验室、病房,能开展基本医疗业务。但这些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导致这些设备实际未投入使用,同时,由于很大部分乡镇医技人员对知识掌握较肤浅,因此,上述设备配置实际应用较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有限的。而村一级卫生所,基本上设备配备简陋、不齐,绝大多数只能做简单的物理诊断。

5、乡村医疗建设方面经费情况。乡镇卫生院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及医疗收费收入,由于其人员较多,医疗收入有限,所以很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是负债运营,不能或根本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卫生事业,且员工年收入基本上在1-1.5万元之间,与县市级大医院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落差较大,影响了乡镇医疗事业的正常发展。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资金大部分是个人投入,他们自己精打细算,开支小,且收入与乡镇卫生院人员相比相对较高,整体医疗运转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6、乡村医疗队伍责任心情况。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中财政承担比例约为30%-50%,其余工资要靠医疗收费自给自足。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导致卫生院中的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医院选调走,而水平低下、工作不积极、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却无法让其离开,这大大制约了卫生院医疗收费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体工资收入水平,造成在相对较为偏远的乡镇卫生院中,多数人员存在“人往高处走”思想,向往城市、向往更好的地方,根本“无心恋战”。反之,多数员工因为收入与县市级医院人员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不平衡,以至于不安心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随便,面对疾病时往往有力无心。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村医大部分是本乡本土人士,经费是个人投资,他们认真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良好,与乡镇卫生院相比形成较为明显的反差,这无形中扩大了村一级卫生所的生存空间,但限于水平,村医面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往往有心无力。

二、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目前,我省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与全国情况大体相同,约有80%集中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乡镇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贫困和偏远乡镇的医院院长普遍反映说: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村来。据了解,我省近年来开展了农村卫生三网规范化建设,设立了乡村医生的门坎,规定村医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但这基本上只是对新申请执业的村医,对有的老村医则按老办法延续。在个别偏远县城,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村医达不到新门坎的要求。

2、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装备落后,人才短缺,难以承担农民医疗保障载体的重任。据永安市卫生部门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摸底调查,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和人员素质都十分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乡镇卫生院中业务用房小于1000平方米约占30%;村卫生所业务用房属危房的约占3%。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学历构成以中专毕业为主,占72.6%,大学本科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为18.8%,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由于人员不足,经常轮流值班,不分科室,内、外、妇、儿全拿,是全科医生。而说是全科医生,技术又都不精,职称也就难以晋升,因此,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很少有中高级职称的。相当数量的村医就更是连职称的门坎都迈不进,因为,这些村医基本上是从各县卫生学校毕业,有的仅参加一期短训班就挂牌行医,许多村医更是子承父业,在村里有些名气和地位,但医技水平只能居于中等或偏下。

3、经费方面的不足对乡镇医疗事业影响较大。目前,由于经费来源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且数额不足,导致农村医疗经费很有限,特别是乡镇一级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负债经营。因此,多数乡镇医院无力引进或留置人才,无力添置医疗设备,无力改善医院病房及员工住宿条件,无力安排更多的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无力提高员工收入水平,而所有这些因素,均会严重影响或阻碍乡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乡镇医务人员思想上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目前,对于乡镇卫生从业人员,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卫技人员来说,由于乡镇卫生院与县一级医院相比,在医技上和经济上存在很大差距,他们在医技上得不到很快提高,在经济上收入又较低,且工作、社交、生活等条件均较为艰苦,所以大多数非本土的医卫人员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他们千方百计想往城里调,为人民服务、为患者解忧的观念较为淡薄,具有得过且过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导致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相对低下,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危机。

5、相当部分乡镇医院的医疗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如,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无专业操作和检验人员,设备使用效果欠佳,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这些设备根本未投入使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抑制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目前,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包括县、乡、村三级,这个网络的现状是:县级力量较强;乡镇级比较薄弱,但能够承担一定的工作;村级相对最弱,基本不能负重。据调查分析,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是产生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具体原因表现为:

1、城乡之间医卫人员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据了解,由于相对较低的收入及相对艰难的生存环境,不要说好的医生不愿来卫生院,就是卫生院现有的技术好一点的医生也是千方百计往外调。卫生院不但承受着人才流失的痛苦,还面临着与乡村个体诊所的竞争,有的个体诊所的执业医生就是在卫生院工作几年,技术有了提高后,辞职出去自立门户的。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镇来。可见,城乡之间医卫人员收入及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是农村医疗水平跟不上的最本质的原因。

2、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巨大。目前,乡镇卫生院设施装备较差的约占一半。而且基层医卫人员学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现有乡村医生中专学历的占70%以上,而且不少是从当年的赤脚医生转过来的,年龄多在50岁上下,接班的年轻人基本留不住。这样的现状使农民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信任,加之现在交通比过去方便,有病到县级和市级医院并不难。因而乡镇卫生院门前冷落,难以为继,不少是负债经营,无法发挥合作医疗载体的作用。目前,不管是乡镇卫生院或是村卫生所,在医技上与县一级医院有很大差距,很多医疗技术在农村还不能开始应用,使不应转院的往上一级医院转,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导致农民对乡村医院产生了一定的信任危机。

3、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财政转移支出差距巨大。由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乡村医卫人员生活、工作环境差,收入相对低;条件差,收入低,留不住好医生;没有好医生,患者不愿来这里看病;患者少,收入少,医院条件改善不了。农村医疗条件太差,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一旦有个大病就得远离家乡到大城市,费用开支呈几何倍数增加,导致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这加剧了农民负担,反过来又压缩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空间。如此这般,形成一条恶性循环链。总之,以政府目前的财政投入比例或扶持力度,必然会出现上述这样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才结构,使得乡镇卫生院处于基本维持状态,缺少资金、设备、人员,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有的卫生院只能应付一般的病,难、重症就可能诊断不出来,甚至误诊误治,导致农民对其产生信任危机。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相当数量的农民收入不高,自身保健、防护意识不强,因此对不是特急的病,他们一般不会单独为看病跑一趟,一般都是等到乡镇圩日时赶圩、看病一起办,有的时候小病就耽成了大病,小钱不花,变成要花大钱。如此恶性循环,成了乡镇卫生院摆脱不了的困境。

四、改进我省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回良玉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因此,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民盟课题调研组针对上述农村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等实际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卫生经费的扶持重点调整到支持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上来。要树立现代人才资源观念,把加快卫生人才培养作为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条件,认真落实培训专项经费,切实抓好现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急救、传染病、妇幼重点进行培训,逐步建立起农村卫生人才的长效培训机制。要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技术队伍建设,开展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程,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如,可逐步由省卫生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启动乡村医生大学生深造计划,从现在开始在全省乡村医务人员中每年招收一定比例学员接受高等医学教育,五年内计划培养1000人或者更多,以提高其知识与业务水平;又如,要切实推行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倡导实施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现在起就陆续从三级综合医院抽调相当比例的优秀医务人员到农村去,通过人力、技术、管理等多种支援形式,施行一年期满后对支援人员进行调整、轮换的办法,将城市卫生资源引向农村,以逐步改变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现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卫生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为农村居民就近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最终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促进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卫生部门要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在三年内,逐步形成城市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农村医院制度。

2、多渠道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发展的软环境。要切实落实各市、县政府财政对卫生院的补偿政策和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的专项经费,同时,要提供财政支出、乡村补助、各界赞助等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合理解决乡村医生的报酬问题,尽量缩小与县市大医院医生之间的差距,为乡村基层院所留人、招人、用人创造根本性条件。

3、大力筹措资金,加大对基层卫生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医卫人员工作及患者就医的硬环境。在国家、省、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的装备任务。按照卫生部要求的房屋、设备和人员进行配套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必须达到34件,逐步满足农村居民的防保和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并将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的财政预算,使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的拨付制度化,保障卫生院持续健康发展。要调整农村中心卫生院布局,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改造薄弱卫生院,巩固完善农村医疗保健网络。要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力争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农民生病到院率,进而提高乡镇医院的医疗收入乃至员工收入。

4、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多形式多渠道选拔录用人才,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发展注入活力之源。为此,要公开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按编制配足卫生院、卫生所工作人员。要从全局的角度优化整合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布局和使用人才,确保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为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必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严把准入关。要切实推行并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农村卫生机构累计工作一年的制度,从制度上帮助和带动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

5、加快改革步伐,科学布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尝试多种市场化经营方式,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目前,可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走医院诊所之间合并、公私资本合作经营、城乡医院联营共建等道路。如,针对人口很少的山区乡村,施行对部分小所、村所进行合并的办法,扩大村卫所。这样既可增大村卫生所人员、资金,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又如,为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公平、公开、有序竞争,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要一视同仁,创造公平、开放、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引导民间投资成为增加农村医疗投入的活水之源。

6、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提高技术,努力扩大农村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为此,要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的清理整顿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取缔不合准入标准的卫生机构和无证非法行医,加强农村卫生院(所)的规章制度管理,将医德教育纳入农村医卫人员年度考核之中,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从制度上、思想上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农村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要提升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既少花钱又能看病。要严格执行药价标准,保护农民群众合法利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必须要有乡镇卫生所服务改善和人才培养相配套,否则难以支撑下去。所以今后应着重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理论及业务素质,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发展乡镇及社区卫生事业,改进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适应今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7、加强医卫人员能力建设,提升医疗队伍人才素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落实省卫生厅“全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全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养、考核和管理措施,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中青年技术骨干等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省卫生厅选拔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各项任务,制定了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的政策、措施。加大卫生支农力度,组织专业技术骨干下基层帮扶,帮助基层开展人员、技术培训。并且对每个骨干均要下发一本下乡服务考核记录手册,以便督促、考核。规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前必须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接受不少于一年的进修培训。对此类相关规定,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使其不流于形式。

乡村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医生 政治思想 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特别是乡村的卫生事业,为了保障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建设医疗队伍可以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医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为了发展壮大乡村医疗队伍,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巩固和发展乡村医疗卫生是事业。

1.乡村医生的发展情况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我国乡村医生的总体评价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几年,乡村医生的发展状况也是比较良好。随着我国一些医疗相关政策的实施,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乡村医生的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包括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乡村医生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等,这些都在随着医德的不断提高而提升,总体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例如我国上海郊区,据数据统计,市郊达到身体健康水平的农民一查过了500 万,这与发达国家的行列相比,与其不相上下。随着一些组织机构部门的共同配合协作,很多县城的医疗卫生状况已达到了城乡的要求,并且在我国相关部门的监督下,一些县城已经拥有了完善的医疗队伍,其中包括的人乡村医师、乡村医士、乡村医生、卫生保健员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是由政府将组织农民到一起,引导并支持他们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与传统的制度相比,新农合通过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形式来满足农村医疗事业发展所需要资金。新农合属于一种合作医疗保险,它已成为我国农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2.乡村医生现状

(1)部分乡村医生的年龄处于老年化,且知识技能比较落后,跟不上新时期的发展步伐。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大部分的乡村医生年龄结构都偏大,加之其精力、体力有限,导致服务质量普遍偏低;另一方面乡村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偏低,并受到工作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以致专业技术欠佳。

(2)乡村医生的收入普遍偏低,导致乡村医生队伍的心态不稳定。据统计,与村干部的平均收人水平相比,约有50 %以上的乡村医生报酬都低于此标准。而且我国的一些乡镇经济发展较落后,乡村医生的劳动保险问题很难落实,这些原因都会使乡村医生缺乏安全感,以致不能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3)乡村医生的工作重心尚未明确,部分医生重视利益,职责划分不明。乡村医生的职能应以预防保健为主,并对一些常见病提供医疗服务。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一些合作医疗制度未落实,很多乡村医生都是变相的只身单干。这主要是受到了利益的驱使,导致工作职责不明。

(4)由于乡村卫生室人员的配备没有定编,加之乡村医生思想不稳固,使得工作岗位调动频繁。这种频繁的调动,造成乡村队伍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

3.乡村医生卫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措施

政治思想工作能够推动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政治思想工作为广大的乡村医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他们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主动投身于乡村的医疗工作,以便更好的为乡村居民服务。

(1)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农村的公共卫生要实现均等化的服务,就要加强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人员要到各个乡村大力宣传工作,让每一位乡村医生对此工作都有所了解,例如可以组织乡村医生进行思想教育、组织开会研讨工作、将学习资料发放到他们手中等方式,这样乡村医生对这项工作有了充分的认识,了解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也了解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感。

(2)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很多乡村也开通了网络。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宣传农村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以便乡村医生和广大农民都能及时的了解国家的政策变化,帮助他们了解并适应新形势。

(3)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我国一些地区的卫生学校有义务为国家、人民培养高素质的医生。因此,卫生学校应该组织乡村医生开展培训、进修的工作,同时对是乡村医生的政治思想进行教育,提高乡村医生思想素质。

(4)采取多种激励方式,让广大的乡村医生提高积极性,提升业务水平。我国的医疗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乡村医生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就要进行自我学习,同时也要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增强乡村医生的基本技能。

4.乡村医生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

(1)乡村医生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乡村医生要不断的更新业务知识,补充医学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更好的做好医疗服务工作。乡村医生要认真学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法规,乡村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对于参合农民,要为他们办理合作医疗的各项手续,在开处药方时,要严格按照新农合的基本药物目录进行开方,从而保证参合的农民都有权利并享受合作医疗的医药费报销。

(2)乡村医生最贴近农民的生活,也了解了广大农群众的心思,只有了解了广大农民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才会针对农民实质关心的问题而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更有利于有针对性的进行具体的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当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才会积极参与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

(3)乡村医生对对乡村居民进行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同时也对自我进行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乡村医生要严格监督参合农民在诊治的过程中,合作医疗证的使用情况,加强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效率。同时,当乡村医生发现新农合作在使用的过程中的问题,应该及时向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并解决问题。这也是乡村医生对自我工作的监督,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可靠的资料,以便更好的完善各项制度。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乡村医生在政治思想上的认识性会越来越高,但乡村医生的岗位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性,因此,在提升乡村医生政治思想的同时也要强化他们的技术水平。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出现,乡村医生政治思想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配合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要明确乡村医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并且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特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乔亮.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J].农家之友(理论版).2011.(04)

[2]徐加明.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健康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07.(05)

乡村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医生;职业技术;医疗卫生;培训方法

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农村地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我国对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改革非常重视,乡村医生肩负着农村地区基础性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工作的艰巨任务。因此,优化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就要增强乡医职业技术,提高其医疗服务的效率。

一、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多由当地的乡镇卫生院主持开展。乡镇卫生院的培训方式一般有脱产、进修、会议、讲座和短期培训班等这几种形式。除了脱产培训之外,其他培训的时间都较短。在短暂的时间段内无法实现系统知识的高效讲解。2.培训方法缺乏针对性由于历史原因,乡医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因此对于大专或者大专以上的学历需求较高。在调查了解中多数乡医对于能够获得大专及以上执业资格的愿望较高,而在实际教学中,培训方法没有针对性,不同学历、年龄、技能差异的乡医往往在一起统一培训,为了照顾起点低、能力较差的乡医,教授的课程一般是基础性的内容。因此培训效果难以达到学历和执业资格提升的效果。3.工学矛盾乡村医生多数由于经济状况的紧张,没有能力支付长期外出进行培训和进修的费用。由于平时还需要务农,无法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对于培训的热情也逐渐降低,而长期的不进行优质教育和培训,其能力无法实现职业资格的提升,工学矛盾严重。

二、乡医职业技术培训方法的影响因素

1.培训体制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体制不健全。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方法方式依赖于体制的管理。目前对于乡医技术培训管理化、标准化的规范仍未形成。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也未对乡医培训管理等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乡医培训的主体、方式、标准并未形成。2.培训保障乡医职业技术培训补助不到位。乡医不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而且是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医的职业技术培训不仅仅是乡医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是农村地区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水平的提升。由于历史原因,乡医不仅学历水平低,其经济状况也堪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提高乡医的培训补贴,缓解乡医培训的工学矛盾才能激发乡医培训的积极性。3.培训模式乡医职业技术培训方法不科学。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由于没有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因此在培训方式的选择方面也有失科学化。不同学历、能力和基础的乡医在短期内参与集体化培训,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也不利于乡医的深入学习。

三、乡医职业技术培训方法的优化

1.健全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体制

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健全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体制、机制,统一培训的标准,明确培训主体;将乡医终身接受教育培训定为乡医的义务,并纳入相关的管理监督之中;出台系统化的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管理指导要求,设计考核标准、考核目标和考核流程;按照激励政策对其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

2.增强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保障

在激励乡医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之中,要建立和完善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保障工作。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乡医的待遇优化政策和平时培训的补贴方式。改善乡医的待遇,特别是提高具有执业资格乡医的待遇,对乡医进行职业化的管理,为乡医提供医保、退休保障、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缓解工学矛盾,鼓励乡医积极参与职业技术培训。

3.优化培训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开展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必须了解乡医的培训需求,针对乡医的基础不同、学历不同、能力不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全科医疗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将脱产和半脱产相结合;将函授、自学考试和临床进修培训相结合;将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乡医培训需求。4.优化师资队伍目前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多由当地的卫生院主持开展,由乡镇卫生院派遣乡镇医生去参与乡医的技术培训工作,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针对农村地区的

医疗情况,依托更加专业的高等医疗院校,优化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师资力量,鼓励具有较高资质的医生到农村支持当地的医疗卫生发展。

四、总结

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重点在于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体制的健全、模式的选择和保障的合理。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优化的重点,是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关注农村医疗卫生管理,关注乡村医生的执业现状,是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常影,姜新,郭翠婷,许娜.“互联网+”背景下乡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09):1112-1114.

乡村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第4篇

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价,是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中最大的亮点之一,作为医疗改革的一项既定政策,药品实行零差价后,打破了基层卫生院以药养医的客观局面,那么药品实行零差价对基层卫生机构收入和队伍建设带来了何种影响,作为基层卫生院将如何来应对,作为每一位基层医疗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这一问题。

1 基本情况

峨堡镇位于祁连县城东部,是北通河西走廊,东南通往门源、西宁等的主要交通枢纽,素有“祁连东大门、青海北大门”的美称。全镇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14个牧业合作社,全镇总人口725户3367人,有藏、汉、回、蒙、撒拉、土、裕固7个民族,镇卫生院有职工8名,其中:公益性岗位1名,中级以上职称3名,占总人数的42%。

2 全镇医疗卫生工作现状

近年来,镇卫生院把加强医疗卫生工作作为经济发展惠及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完善落实政策措施,经过全镇广大牧民群众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镇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初级卫生保健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卫生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加强,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牧民群众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

2.1 完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投资 55 万元,完成了卫生院新业务用房的建设任务,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二是增设和更新了医疗设备。近几年,镇卫生院先后配备了B超机、心电图、X光机等设备,为临床提供了科学的检测诊断依据;三是上级部门为卫生院配备了一辆医疗救护车,从而更好的为广大牧民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2.2 健全了全镇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首先,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设立了村级卫生室4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较好地满足了全镇各族群众的基本医疗、预防急救、妇幼保健等医疗服务需求。其次,加强卫生系统内部管理,整顿行业作风。结合基层卫生院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医疗服务规章制度,严格医疗服务规程,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了无诊在岗,有诊必出,极大地方便了牧民群众的求医问药;第三,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努力为广大牧民群众健康保健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利用“三下乡”等活动,为广大牧民群众送医送药。尤其是今年为牧民群众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发放和免费体检,开展慢性病普查,对居住偏远、行走不便的牧民群众实行送医送药上门服务等,有效地解决了牧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做到了“小病不出镇、大病早发现、急病能抢救”。

2.3 大力推行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切实保障广大牧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效减轻了牧民群众的医疗负担。自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实行以来。发挥卫生院职能作用,广泛深入宣传,健全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行新型牧区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制度对提高牧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镇参合率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70%提高到2009年的100%,充分表明合作医疗制度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欢迎。

2.4 药品零差价直接减轻了牧民群众的负担。自全镇实行药品零差价制度后,做到了“三公开、四统一”即:医改政策公开,药品目录公开,药品价格公开;统一药品配送、统一药品价格、统一账目管理、统一规范处方。目前,此项工作运行良好,药价降幅较大,深得牧民群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药品零差价制度实行两年来,直接减轻群众负担2.5万元,受益群众2000 人。

3 药品零差价销售存在的问题

从实行药品零差价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很多问题:

3.1 品种不齐全。列入零差价率范围的药品有300多种,基本上是都是常见病、多发病用药,难以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3.2 供应得不到保障。由于利润低,配送成本高,商业企业配送的积极性不高,生产零差价率的药品基本上是微利,并且数量难以大幅增加,生产企业积极性也不高,造成了列入零差价的药品经常缺货;

3.3 医院用量不大。对于价格低,补贴少的零差价药来说,基层卫生院用药的意愿也并不强烈;

3.4 对零售药店造成了冲击。药品销售零差价政策实行,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卫生院的收入,尤其是村级卫生室的收入,严重挫伤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引起了从业人员的忧虑

3.5 基层群众看病取药麻烦了。基本药物目录中不包含一些已经普遍使用的药物,如缓释型降血压药在基层开不到,患者只能到大医院开药,作为牧区患者还要进城取药,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

4 给基层卫生院收入和队伍建设带来的影响

每一项改革的成功是伴随着艰难的“阵痛”,药品零差价政策的实行,也势必会对医疗结构,尤其是给基层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4.1 基层卫生院收入锐减,造成经费困难。在未实行药品零差价政策以前,镇卫生院年纯收入为 2 万元,其中药品纯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75 %,尽管不能满足各项经费的支出,但缺口不大,实行此项政策后,年纯收入仅为 0.8 万元,而各项经费支出达 4 万元,虽然县财政也给予了人头3000元的的经费,所拨付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卫生院的经费支出,药品零差价在减轻了牧民群众负担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层卫生机构的负担。

4.2 改变了乡村医生过去等米下锅的问题。牧区乡村卫生室由于区域、交通、医技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过去存在着患者上门就诊少,医疗室业务清淡,医生工资发放难等现实问题。实行零差价后乡村卫生室主要职能是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这种公共服务一方面是免费的,群众逐渐会自觉形成就近接受服务的习惯;另一方面,因执行了药品‘零差价’,群众无需跑多远去买药,‘近水楼台先得月’,乡村卫生室主要是为群众治疗一些小病,一般医生都可做到,业务自然也会逐渐好起来的。由于执行的是财政直接补贴制,所以乡村医生们也不存在工资收入少等问题,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还有其他补助,乡村医生的收入比过去只多不少。

4.3 给医疗技术人员吃上了“定心丸”。实行零差价,使医疗技术人员不再为收入发愁,将使“铁饭碗”更加牢固,服务职能更加强化,使医疗技术人员潜心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技术水平,基层医疗队伍整体水平将会上升,将会为牧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

乡村医疗卫生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基层医院;就诊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0-47-02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是在四川省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中随机抽取8个市,每个市再随机抽取两个县(区)各个乡镇的农村居民做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做了1000份问卷,收回966份,有效回收率96.6%,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对四川省农村居民进行现状调查研究。

2调查结果分析

2.1四川省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情况。

2.3本次调查四川省农村居民的其他情况:(1)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群大都有慢性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慢性呼吸道疾病。(2)农村居民患病后有14.1%的人群在无法容忍后才到医院就医,病情已经超出基层医院医治的能力范围,所以逼迫到上级医院转移。(3)农村居民中有近40%的人群人为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不足,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一般,不能解决一些稍微严重的疾病,所以影响他们到基层医院就诊。(4)在影响因素研究中,贫困农民与一般农民相比,住院,未住院率均高于一般农民,由于收入上的差距差异, 除去医疗服务过多提供的可能因素外, 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疾病差异, 即贫困农民的疾病比一般农民严重。

3讨论及建议

目前四川省农业人口约6700万人,占总人口的74.55%。乡村两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强。农民对疾病及其隐患认识不够,加之医疗费用激增,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重。“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致贫情况的存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曾经发挥积极作用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萎缩解体,农村医疗陷入多重困境,医疗费用较高、效率低下以及卫生服务可及性缺乏公平,使得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探究其原因,可从政府、服务提供方与服务需求方三方面因素着手,针对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三方面展开分析。于是给出以下建议。

3.1鉴于“市场出效率,政府保公平”,各自功能不同,为有效地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享用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兼备,确保农村居民公平享有医疗卫生资源及服务目标的完成,实现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1],政府必须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更多地承担起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构建“能力密集型”医疗卫生可持续运行机制。

3.2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无疑是推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应在保证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让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辐射和转移,实现资源“下沉”,进而增加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储备,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共享。

3.3药物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督力度以减少医疗机构过多的医疗服务提供,控制医疗费用。政府应该对农民进行资金补贴[3],降低或免除贫困农民住院起付线,提高补偿比、封顶线;增加门诊慢病补偿,以降低贫困农民的疾病经济风险。扩大对贫困农民的救助范围,严格救助对象的纳入机制,最终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3],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里程,李一平.建立医保激励机制促进社区卫生发展[j].中国卫生经济,2007(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