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和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数字印刷设备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把拓展数字印刷的传统印刷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将数字印刷作为传统印刷的配套,主要完成一些打样、补版工作,同时也承接一些已有客户的短版业务;另一类则借助数字印刷开展更多的新业务,数字印刷是其重要的订单来源之一。这两类传统印刷企业在开展数字印刷时,在生产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是不同的。本刊记者主要选取了两家不同类型的传统印刷企业,请他们介绍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期抛砖引玉,为大家提供更多参考。
北京新华:小改动,新探索
作为一家老牌国企,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新华”)于2012年8月引进了一台施乐数字印刷设备,作为传统印刷的配套设备,主要完成已有客户的一些短版业务,如样书的印制工作等。数字印刷设备的引进,不仅拓宽了业务种类,也对北京新华的生产管理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印刷业务的特点是印量小、种类多、个性化,而且其客户往往对数字印刷的材料、工艺等也不甚了解。“所以,我们专门制订了针对数字印刷业务的订单管理办法。”北京新华数字印前部部长李良介绍道。在客户下单后,订单不会直接进入ERP系统,而会先由数字印前部门进行核查,检查客户所要求的材料是否与数字印刷设备相匹配等。对于不符合印制条件的订单,数字印前部会和客户进行沟通,客户核查相关内容后,再重新下单,以保证印出的印品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设备安置规划方面,北京新华目前将这台数字印刷设备放置在印前部门的一间室内温度常年为22℃、湿度为40%~50%的半封闭房间内。这样做一方面由于数字印刷业务的电子信息化操作在整个印刷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将其放置在印前部门会使操作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数字印刷设备对生产环境要求较高,恒温恒湿的半封闭房间可保证数字印刷设备一直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印品质量。“这种规划方法无须另辟场地,也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科学合理,还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成本。”
李良欣喜地说道。
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一方面由于目前北京新华仅有一台数字印刷设备,所需操作人员不多;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印刷设备的主要操作与印前图文处理工作类似,都要求有较高的IT技能,所以在引进设备后,北京新华从印前部门选拔出了3~4位具备较强印前文件处理以及色彩管理方面的知识、懂得后加工技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员,由数字印刷设备工程师对其进行多天的数字印刷设备操作的培训,并在之后的工作过程中,再针对实际印刷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
北京新华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传统印刷企业在将数字印刷作为配套时,可充分利用企业原有资源,即所积累的经验与人才,所具备的厂房空间等,以减少投入。同时,传统印刷企业应对原有生产管理流程进行适当修改,以更加符合数字印刷的特点。
国彩数字印刷:多业务,多模式
深圳市国际彩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国彩”)是一家拥有26年历史的传统印刷企业,随着客户需求的转变,短单、个性化等业务的不断增多,深圳国彩逐渐意识到传统印刷已无法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需求,于是开始尝试进军数字印刷领域,并于2009年前成立了深圳市国彩数字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彩数字印刷”),引进了2台彩色数字印刷设备,专门开展数字印刷业务,主要包括配合传统印刷打样、商业小批量印刷、个性化影像印刷以及制卡类可变数据印刷等。因此,对于生产管理与人才培养,他们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1.根据业务特点,合理放置设备
为了能高效、高质地开展数字印刷服务,国彩数字印刷将一台数字印刷设备放置在位于郊区的传统印刷车间中,主要用于配合传统印刷的打样、承接客户的小批量印刷业务;另一台放置在位于市区的数字印刷门店中,主要承接个性化影像及企业标书印刷业务等,以方便客户收取印品,并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
2.根据业务需求,采取不同管理方式
根据数字印刷业务的特点,国彩数字印刷在引进数字印刷设备前期,就引入了适合自身企业需求的数字印刷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控和反馈订单的处理过程和设备的生产状态,以合理分配订单和操作人员。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可对操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客户资料以及售后服务进行在线管理。
同时,由于数字印刷业务类型多样,需求各异,国彩数字印刷针对不同业务实施了不同的订单管理方式。对于打样、客户的小批量印刷业务,接到订单后,其会通过数字印刷管理系统安排到数字印刷设备上完成印刷;对于个性化影像印刷而言,客户可直接下载服务端,自己完成设计制作,再上传到网站并在线下单;对于企业标书印刷业务,其会进行全程跟踪,以防止企业机密的泄露。
3.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彩数字印刷同样下足了功夫,“由于我公司有快印门店,所需数字印刷人才较多,所以,我们除了从企业内部选拔培训人才外,还会面向社会招聘。”国彩数字印刷总经理姚勇说道。选拔或招聘到人才后,深圳国彩会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礼仪培训,主要针对业务人员、前台客服人员等,目的是让新员工尽快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掌握沟通技巧;二是软件技术培训,主要针对市场、印前和印刷人员,内容包括印前图文处理软件的操作,文件的处理方法等;三是印刷基础知识培训,主要针对公司所有人员,邀请精通印刷基础知识的传统印刷人员对其进行相关的纸张分类、印刷工艺以及后道加工方面知识的讲解等。
开展数字印刷需要全能型人才,为此,国彩数字印刷会根据员工自身具备的技能,来确定薪酬水平,如同时具备印前图文处理、印后装订以及生产结算技能的员工,薪酬会比只具备一项技能的员工高得多。
关键词:会计与财务管理 人才培养 专业化 职业化
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内涵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专业通常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专业化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专业化和职业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劳动分工的深化出现并不断发展的。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分工日益深化,完整的生产被划分为许多不同的工作任务,由不同的人专门从事某一类工作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专业以及这个专业所需要的特有的知识、规范与能力,专业的不断形成、发展以及完善的过程就是专业化。
根据《中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定义,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具有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特征。可见,职业是和社会分工相联系,人们通过选择职业来实现生存和自身发展的目的,人们的职业选择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某类职业要满足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各个职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或行为规范,某一职业中的个人会受到他所在职业群体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并体现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部分内容。从职业发展视角看,“职业化”是一个职业从业者掌握了更多专有知识和技能,受到更多职业规范的约束,具有更多工作独立性、自主性和市场垄断性,从而逐渐成为一个成熟职业的过程;而从个体发展视角看,“职业化”体现为职业路径完善清晰,职业台阶衔接有序,职业标准健全完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个体职业成长过程。
专业化和职业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专业化促进了职业化,而职业化的发展又需要更高水平的专业化。专业化更多地反映了生产技术变化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对专业知识、技能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化更多地体现社会发展对从业者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以及个人适应职业化的过程。
二、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必要性
现代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校对社会的贡献,一方面体现在贡献思想和知识,引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是直接为社会培养各行业急需的C湃瞬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需要社会各界提供资源,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向,是高校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领域的专门知识不断分化,形成了很多专门的职业和专门的知识领域,这正是高校按照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人才的基本动力,否则,高校很难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决定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以及社会分工状况。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既需要治国理政的政治家,也需要从事前沿研究的科学家,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从事一线工作的各行业的劳动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掌握一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否则难以胜任这些职业,除了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掌握所从事职业必须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否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进行专业化的培养是一个基本要求,关键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寻求综合化和专业化之间的平衡。从职业化角度来看,社会对各个职业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从业者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自觉遵守职业规范,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自觉维护职业声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职业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的,需要最多的是初级人才,这类人才从事专业领域的基本工作,需要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基本的工作。其次是中级专业人才,他们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复杂的工作,这部分人才是中坚部分。高级专业人才在整个人才队伍中占得比重不大,是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大师,他们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创造性地工作。由初级专业人才成长为中级专业人才,由中级专业人才成长为高级专业人才,需要经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较长时间的实践历练。学校教育主要定位于初级专业人才和中级专业人才的培养,越往上发展,越需要后续教育和实践过程中的学习与提高,因此,需要职业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而且,越往上发展,对职业化的要求更高。
一、区委高度重视对社区管理人才的培养,率先在省内开办社区管理专业本科班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1、组建阵容强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唐建中高度重视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指示,并亲自指导一名学员。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省民政厅刘广忠副厅长、基层政权处王元刚处长、仲锦副处长、法规处夏青春处长等4位领导。我们还邀请了省委党校行政教研部主任黄菡教授、李阳教授、宁凌教授,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冯必扬教授、严翅君教授、尤佳教授、倪洪兰教授,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董连翔教授,市委党校教育长王玉珍教授、副教育长吴抒教授、管怀伦教授等11位知名教授指导学员论文,同时,我们也邀请我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坚、组织部长纪增龙等领导,另外还邀请了区、街中层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21位干部作为指导老师。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每个指导老师原则上只指导一名学员,最多不超过2名学员。
2、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学员选配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来自由省、市委党校专家和省民政厅的领导,区委领导、区委、区政府中层领导、街道领导等37人组成的外聘指导老师队伍,另一位由区委党校教师担任。双导师制对论文写作有着积极意义:一是有效地弥补了区委党校师资限制。区委党校目前只有11名教师,专业结构也有限制,研究社区问题的老师较少。专家、学者、领导的加入,给学员提供了专业对口,造诣深的指导老师,为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智力保证。通过论文指导,省民政厅领导将在全国、全省社区建设大背景下,为*社区发展提供新思路;省、市党校专家、教授将为*社区建设灌输新理念;区委、各部门、各街道参与论文指导的同志也将在指导学员论文写作过程中深入研究社区民生、民主、民和等问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二是扎扎实实地提高学员的素质。这些学员当初都是通过海选担任社区主任、书记岗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但文字表达较弱。通过论文写作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为宣传*社区建设成果提供条件;三是区委党校将通过精心组织好论文写作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研究成果,为社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树立函授质量品牌,切实提高全体学员素质。
三、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为学员提供相对明确的选题
在以往的论文写作中,由于学员来自各个领域,他们的选题往往也是五花八门。主题过于宽泛也给指导老师带来困难,导致老师对于专业外的选题只能做一般性的泛泛指导,论文成果不突出。鉴于学员构成都是社区工作者,*党校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及构建和谐*的主题,整理并提供了社区党建、社区工作、社区教育与文化工作、社区建设论坛、构建和谐社区等5个方面39个参考选题供学员选择和参考。这些选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1、专业对口。选题和学员的专业专长密切相关,使学员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使学有所用。2、联系实际。首先是理论联系实际,很多选题是社区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对社区党建议事会的理性思考”、“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如何创新”、“社区如何解决外来人口的问题”、“如何开展社区内扶贫帮困工作”等。其次,联系专业领域发展的实际。在社区专业领域中选取有较大理论价值的论题。如“利益关系调整背景下如何开展社区党建”,“构建社会中介组织中党建工作新的运行机制”,“论社区自治与加强城市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社区建设”,“如何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等。第三是联系学员自身实际。我们在选题设置时,考虑到社区学员实际工作经验和体验较多,所设论题有利于他们自身优势的发挥。3、操作可行。我们曾专门开设论文写作讲座,重点讲解如何选题、资料收集、论文布局等。我们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写作能力从菜单中选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员的需要。
关键词: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酒店行业所需的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也要实操能力强。但实际上,对于本科酒店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有限,实操能力是他们的短板,与酒店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因而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导致毕业就意味着转行的尴尬。所以想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锻炼出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在高校培养学生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从而培养实操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校企合作指的就是将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模式,资源融合,学校按照企业性质的特点与需求,注重学生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安排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联系与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实现相互渗透,有效结合,培养成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2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2.1培养与酒店人才需求相符合的高校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要求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酒店管理专业属于旅游管理大类,其培养目标方向一致,要为酒店行业培养高素质、实操能力强并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这一目标学生仅靠高校老师在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以及简单的实训课程训练是无法达到的。要把学生带到酒店进行实践学习,真实的面对客人,了解市场需求,体会行业竞争压力,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所以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出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2促进高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教学相长
酒店行业具有让客人体验超前享受的特性,发展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潮流,设施设备科技含量高,技术发展迅速,服务理念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与完善,而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高,不仅需要掌握高水平的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能够具备超前的管理经营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最新酒店市场行情、了事行业最新动态等,从而在学校授课环节中适时调整课程大纲与内容,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而酒店管理人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工作管理水平、综合素质能力等,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做好酒店管理工作。
2.3缩短毕业生在酒店转正所需时间
不管学历的高低,酒店新招员工都需要在基层做起,有6~12个月的见习期,了解工作岗位内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高校如果和酒店建立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可以在酒店不同部门轮岗工作,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就业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岗位,缩短酒店见习时间,提前转为正式员工。另外,对于酒店来说,通过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从中选择适合工作需求的毕业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酒店工作,无需见习就可以自动转成酒店正式员工,并分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为学生今后晋职之路减少时间成本。
3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人才培养定位有待明确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里,在学实习实践环节过程中,一般都是安排学生到酒店的前厅、餐饮和客房实习,从一线基层服务人员做起,这种实习方式,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内容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时,除了基础酒店技能学习,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酒店实习工作中,完成一线工作之后,可以申请领班岗位实习,或者转向二线管理部门,例如人事部、文秘等岗位进行实习。而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根据实习工作总结经验,加强继续再教育研究性学习,既注重基础应用性学习,又要提高研究学习的培养。
3.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三段式”课程模式,也就是“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模式,然后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点,还加入学生实习环节,实习时间为6个月。这种实习,目的性较强,学生为获得实习学分顺利毕业,学校为完成职责工作,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仍有一定差距。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没有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融入进去,导致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远小于理论课程学时,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的真正需要。
3.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时注重学历学位的要求,大部分的专业都已经开始招聘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对于教师的其他职业技能并没有特殊要求,没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其特性,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较高的职业技能要求。而从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师资来看,有些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分出来或者半路从其他专业转向酒店管理研究,整体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应聘到高校担任教师岗位,缺少工作经验,对行业实际发展不能紧密了解,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讲授课程时容易照本宣科,无法将实践有效融入到课程之中,不能培养紧贴行业需求的学生。
3.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性要求很高,而学生实训课程主要是在实习实训基地学习。现阶段,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学校大都建有校内实训基地,但是与高职高专旅游院校相比,实训场地不大,而且很少有校外实训基地。本科院校对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高校领导对专业不够重视以及经费投入有限,建设的实训基地较为简单,实训设施设备简陋,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只能进行基础的实操技能训练,而且校内实训基地一般都不对外开放,学生练习时没有客人一起进行情景演练,实操学习有限。此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些学校都没有与酒店签订,而即使有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部分高校也没有和高星级高水平的酒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没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效果比较差。
4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精湛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继续往“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增加实习实训学习时间,学制上仍然采用四年制,但实习实训时间由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6个月延长为12个月,学期分配采用“3+1”的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突出校企合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可以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领导、酒店合作代表以及行业专家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为专业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市场需求变化等,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可以提出指导意见,促进校企合作的进展。
4.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而对于专业特性,要以“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并采取多方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要重新设计,将基础课程实训、专向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建立实践教学过程,在校内实训课程中重点在于“练”,熟能生巧,而在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而在课程设置也上要注重校企合作,联合知名酒店企业以及高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共同研讨制定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管理知识上的学习,包括英语表达、人际沟通、数据分析研究等能力的培养,形成符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课题体系。
4.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考虑老师学历外还应该考虑其实践工作经验,曾在酒店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员应该优先录取,要注重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多属于教学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教师去酒店挂职锻炼,或者由酒店管理人员组织培训来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再由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酒店行业和学校知识的有效共享。而“双师型”队伍建设除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外,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酒店从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其在实践工作的经验与体验加入到学生实践学习中,进而帮助解决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弱的不足。
4.4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校内实训场所建设,还包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提高素质基础以及能力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重视专业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以外,也可以引入校外企业来进行投资项目,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来共同管理经营,通过实际工作让学生对客服务,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经验,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有更好的效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与知名酒店品牌联系合作,以培养管理人才为诉求,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共同商讨设计学生实训方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申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索——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论坛,2011(6).
[2]吴军卫.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3]陈蜀花.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7(15).
[4]苏洁.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3).
[5]皮平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价值工程,2013(8).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仍存在脱节。
1.1学校与学生之间。
学生已经显示出对学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相反,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1.2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
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但企业大都要求学生从基层操作岗位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后,择优安置到管理岗位。从客观分析,首先是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别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沿袭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傍本科味浓,学科化教学仍然严重,认真学习本科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本科的,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分析都是学科化的,实践性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缺乏实用性。一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二是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三是教材滞后。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案例中看不中用,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工商企业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检验、战略规划等,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非常困难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二、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1.适应区域形势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了解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善于沟通与协作,勇于探索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健康身心,能在工商企业一线从事执行及基层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1改革课程体系。
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是:一是核心课程要精练,不追求广而全,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商业伦理、职业礼仪、艺术赏鉴等课程。三是增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
2.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2.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一,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第二,要走出校园,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4.1拓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
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4.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