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文化的统一

经济文化的统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文化的统一

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构思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日益关注,那些兼具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构思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加经久不衰、高雅脱俗,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笔者注意到,近年来,茶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很多年轻人也喜欢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泡上一杯茶,亲朋好友聚会选择去茶馆也显得很有人文气息,充满魅力,所以,笔者希望能从传统茶文化中获得一些思路,找到更加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构思。

1基本情况概述

环境设计是指人们对于现代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和人工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于外部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自己的想法和满足自己行为需要、审美需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现代化为标准,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与其它艺术种类具有相似的审美特征,要满足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统一、表现因素与形式因素的有机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现代环境艺术构思活动是基于艺术体验之上,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想象、加工、提炼,形成艺术想象、情感以及完整审美意象,是从“眼中之竹”转化成“胸中之竹”的过程。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据说神农氏尝百草之时就发现了茶,中国人饮茶也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茶文化包含:茶艺、茶道、茶联、茶书、茶德、茶具、茶画、茶学、茶精神、茶故事等等,渗透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征,博大精深。茶也作为中国传统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中国人喜欢品尝各种茶叶,喜欢在家中摆放茶具、茶画等,这都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特征和生活习惯,因此,如果我们能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的嵌入茶元素,将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2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的构思

茶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何更加完美和精准地将茶文化嵌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显得非常重要。后文将从城市设计出发,由大及小,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探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茶文化构思。

2.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城市茶文化构思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就是弘扬茶文化。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生态,气候条件又各不相同,种茶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之南广大山区丘陵地带。设计构思主要集中于种茶省份。对于产茶较多的省市、地区来说,可以大力开展茶文化旅游产业,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四大名茶: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这些茶的闻名程度要远远大于其所在地市,因此,各地应当充分的利用当地的茶文化资源,在产茶地区设立茶园生态园区,供游客旅游;设置茶叶加工厂,供人们参观考察,领略产茶到成茶的全过程;成立当地的茶乡特色文化景物和景区,展现民俗风情;建立茶商品流通和出口基地,加大茶叶流通量,强化茶的影响力;宣传传统茶文化节庆,大力宣传茶文化节,开展品茶论道、茶之品德、茶中精神,拜学沏茶技艺、饮茶故事。而对广大茶城市来说,设置茶馆、建立茶商品购买流通门面也是不错的选择。

2.2茶文化构思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庭院设计

我国庭院一般建立在交通便利人们聚居之地,所以设计就要满足人们各方面需要,想要媲美专业园林设计师,我们可以从茶文化上渗透点滴。茶具讲究整体统一,庭园设计也是一样。茶画看中视觉平衡,庭园设计也不忽视。饮茶讲究动静结合,庭园设计也可,既有坐座椅区,也有高阁狭长区,静谧深处不乏动感。另外茶树色泽为绿色,时有红叶,庭园之中也可以采用绿色绿化植物为主基调,红花为辅映衬之上。另外,可以在庭园中设置休息区,供人饮茶赏景。庭园设计可追求一和二静三青四寂,与茶精神所倡导的“和、敬、清、寂”又有相似,现代环境之中渗透着传统茶文化。

2.3茶文化构思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室内设计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茶文化构思从宏观走到微观,从粗线条到细节处,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室内设计的茶文化构思。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是最具前景的实用设计,因为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室内各个方面都要慎重构思,考虑全面。对于室内设计,主要从室内形象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以及室内陈设设计这三个方面渗透传统茶文化。首先是室内形象设计,是一种整体风格设计,室内形象设计可以参照茶文化中的茶艺,因为茶艺讲究协调和优雅,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室内设计也讲究协调和优雅,只不过一个是空间的协调一个是动作的协调,但是都是为了塑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平面或空间形象。居住房间的内部形象首先要达到所有物品相互之间的协调,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可以先从空间形象设计构思入手,对空间结构的主体进行设计,然后再进一步解决空间的尺度、比例、协调和采光问题,这样就能轻松的让室内设计优雅协调,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室内形象设计是为室内设计选择一种风格,当室内的风格选定之后就需要对室内进行装修。虽然在装修设计中只能按照室内空间结构的整体设计来处理,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茶文化中茶学进行墙面、地面、天花板、间隔等之间的处理。茶学中茶树学和茶树栽培学都可以运用于间隔设计。另外地板和墙面交接处可以采用茶树壁纸,养眼怡情,又时刻渗透茶精神。诚然,那些爱“茶”之人可以将生长在自然中的茶树也移植到室内,不过房间的主人就需要充分做好“迎接茶”的准备。因此,我们首先就需要研究茶、茶树的习性,让室内设计和茶相协调、让室内适合茶树的生存和成长。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室内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可或高或低,要做好室内的通风。茶树的摆放要密而不集,必须要将茶树至于通风、阳光充沛的地方,才能保障茶树的茁壮成长。当房间装修完了之后,主人就会按照自己的喜好为屋内摆放很多自己喜欢的物品,这就涉及到室内的陈设设计。除了在室内中摆放茶树,室内的陈设品选择也可以体现诸多的茶文化。陈设品主要包括艺术品陈设、灯具使用、织物剪裁、家具摆放、绿化植物摆放等问题。除了家具用茶贴画简单装饰外,其他陈设都可以用茶文化渗透至精。根据茶道文化,室内在摆设物件之后应还具有一定的空间,用于平时休息,可以在这个空余之地摆设茶书、茶联、茶具、茶画、茶坐等,以便学习茶学知识、了解茶学典故、懂得茶学品德。艺术品选用可以挑选具有茶故事的古茶具或创新茶具,在室内多处都可以安放茶树这种盆栽,既可绿化,又具文化。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室内设计要由环境状况联想到设施情况,由空间开发想到后期装饰,由造型现状考虑构造计划,由材料种类考虑色彩计划,由居住地采光情况考虑布光、补光等一系列的问题,又由实用考虑到审美现象,其中的每一步都可以联系到饮茶中的文化特征。

3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对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环境进行美化的过程,在艺术化处理过程中可以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一种舒适和优美的生存环境。传统茶文化可以融合我们生活周边大小景物:自然风景、名胜古迹;城镇街区,建筑组群;陈设绿化日常小品环境。在这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的不仅是现代元素带来的舒适,更是传统文化带来的洗礼,我们沐浴在基于传统茶文化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阳光下,身体和心情都将美好。

参考文献

[1]叶青.中国传统装饰要素的文化分析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4.

[2]徐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汪乔.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回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7:59-60.

[4]张堃.论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D].河北大学,2007.

[5]陈伟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余沙沙.茶文化旅游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7]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7-18.

[8]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

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1))“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慨当中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自然观是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而存在的,“自然”是作为认识的客体而存在的,既而“自然”自然而然的作为审美主体人所认识的审美客体。“尊礼”和“重道”的中国传统思想使得“言志道情”“情景交融”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的风景。把审美主体即人的情感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利用所特有的审美客体抒发自身情感。这即是传统的园林设计当中强调“自然的人化”,即人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就是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亲和。在中国的古代园林中差不多所有的园中都有水池、假山、花草、树木等等,到处是一派小桥伴着潺潺的流水,荷花伴着淡淡的幽香的自然景观。而在园中还有大量的楹联、匾额、碑刻和书画题记等,身在园中观赏着美丽的自然景观,领略着历史文化知识,使人感受到深处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当中,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古代老子提出了动静观,认为万物以静为根本,进而生成主静为无,宁静致远的思想。随着动静观念在哲学上不断发展,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动静关系。正是这些“主静”“动静合一”等学说,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和审美主导,进而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动静相生”。在我国园林的整体布局,间架结构、景物分布、空间陈设等,“动静相生”观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2)书法元素

传统的书法作品直接应用于室内装饰中,能引申哲理,突破室内的有限空间,它能指引鉴赏者从心里的角度产生人生的,历史的,宇宙的哲学感悟。“屏刻”和“夹沙字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是文字融入室内环境的一种高雅的方式。

不同的线条组合成的字体就不一样。字体与环境相配合是慎重考虑的问题,不同的字体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字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呈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古典的亭台楼阁壮观雄伟,那里的店家、柱廊、所有的牌匾,都有书写苍劲秀美的书法。古老的建筑群,配着端庄神逸的书法,多么地协调、相得益彰。书法在这里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试设想,如果这里写的都是歪七竖八,不成体统的字,再加上错别字,那会是一种什么后果?又如北京的故宫,象征着皇权、雄伟、庄严、肃穆。那里面的字都是规规矩矩的,从没有随意性的字出现。那些规范严整的书体正好村托着周围的一群宫殿式古建筑,有机地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假设其中夹杂着飞龙走凤或鸡飞蛋打式的字,再掺以错别字比比皆是,那将是多么地一塌糊涂,像在漂亮的脸蛋上抹上黑墨一样难看。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明底蕴内涵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指的是一些意象的东西,如建筑、服装、绘画上的意象等。把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与现代艺术设计完美融合,打造出属于自己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建筑环境概念和形式。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范畴,讲究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对于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来说,要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完美结合,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上的建构,做到设计理念与建筑技术的完美契合。

二、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儒、释、道相补充的文化特征。中国人一直把自己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通,这种自然观构成了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的基本思想,如中国园林就是一种把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正确处理技术与传统文化、技术与环境等各种矛盾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设计道路,因地制宜地确立技术和生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并适当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发展趋势。人们应正确对待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悉心爱护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用艺术设计的方式,走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这种自然景观构成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中国园林就是一种使人工美与自然之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处于不同的层面上。人们潜意识被动地改造了自然生存的环境。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存的物质财富。人与环境要有良好的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被人们普遍认同,“把自然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这成为当代的主题。 =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度,有着属于自身的建筑理念,古老的文化必须积极与现代科学技术理念相结合,才能展现在人们面前本土的民族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运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形。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直接应用,主要是将传统文化元素重新依附在一个新的载体上,为其重新设定一种视觉语言环境,继续发挥原有的图形信息。这种直接使用是一种重新整合的概念,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和创造,它需要考虑到与环境具体的工艺和载体相适应的材质等一系列因素的配合,采用最恰当的组合才能增大图形的价值,表现出独特的韵味。

2、用意。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室内艺术装潢中,人们习惯使用较多含蓄的呈现手法来传情达意,从建筑的外部形态设计到室内外空间布局,选择合适的文化图案和陈设,让这些特定环境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环境设计艺术称这些手法为隐喻。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的隐喻,即通过一定的环境构成元素和组成方式来表达环境本体以外的精神,比如文化内涵、寓意、价值取向等较高层次的文化信息。

3、形神并举。用全新的现代审美视点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其神,延其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更新和发展。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长度宽度和方向,更有厚重感,表现出速度和力量,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比如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就是形神并举的最好表现。将诗词落实为具体的环境设计艺术,使环境设计艺术更富有诗情画意,这种将精神构想实现于现实的三维空间设计艺术就如同实现美梦一般极具魅力。如著名的苏州博物馆,其设计绝对有传统的东西,但是又绝对有现代审美概念。从这个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构成的应用。这是一个博物馆内部的情境,充满着中国情调,是用的好几层石板做成这样山水的组合,非常的漂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很自然的流露在设计里面,这是一个古代的山水画卷,形神并举。

三、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1、吸取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精髓融现代观念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理想。我国是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集儒道佛之大成,并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影响极大。我国的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崇尚仁义和礼乐,注重家庭伦理,提倡调和持中。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张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系,讲究审美主体与客体的默契和形式内容的和谐,重人情,重感受,重表现,重意境,以美为最高准则,怡情于志,强调美善的结合,注重审美的认识和教化的作用;求气韵生动,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深深地渗透到中国艺术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独特中国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在我国的传统审美系统中,禅宗意识有其极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禅宗,渗入了浓烈的审美成分,具有深厚的审美追求的内涵,成为审美追求的创构,培养了设计师独特的审美观,因而,形成了禅意风格的当代众多设计艺术流派。

2、培植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土壤,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形成的文化氛围。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处在文化国际化时代,文化的国际性催生了新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等,改变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环境。所谓的全球化,应该泛指经济,而不应该是文化,文化不可能统一呈现出一种格局,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中自然运用到传统的因素,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取二者之精髓。现代与传统的完美契合,来共同促进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

3、加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完美的融入进室内设计当中去是一门必修的课题。将现代元素导入其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中式设计。

(1)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发扬和转化

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上升为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的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形式的形式语言。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距离,表现出创造性。吸收传统建筑的就地取材的特点,尽量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更容易让人接受,产生共鸣。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是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记忆,幻想与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

(2)推陈出新

设计应具有强烈时代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性整合,创造出一个即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

在现阶段创新的前提应当是:我们设计的东西,首先是现代的,同时是中国的,如果是在某一个地区,还应体现那里的地区特点,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对人的人文关怀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点,这促使环境艺术的审美重心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人),同时也促使研究审美的注意力从“美”转到“美感”上,在以人为主体的当代环境观下,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满足构成了环境艺术审美的美感。相对于其它类别的艺术,生理上的舒适是环境艺术审美美感的一大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难以比拟的,因而生理需求的满足在环境艺术审美中具有远远超出其它艺术审美中重要价值。任何艺术总是满足心理、精神的需求为最高目的,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环境艺术中的生理舒适。而将审美热情更多地倾注于在环境艺术中获得心理上的“幸福感”,更看重环境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意韵,情感深度等等,从中获得更感慰人心的精神享受。

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丰富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源泉。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拿来,通常所说的继承传统,是在传统文化多年的积淀下,形成自有的一套建筑手段和技术。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的理念,即创造设计师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进行的创造性的设计文化,目的是为整个建筑的过程和最终效果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要求服务。

创作适合和展现中国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传统元素要与现代环境设计完美融合,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艺术设计中自然体现出来,满足居住者内心对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内心深层次的需求,设计师需要充分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的理念,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美作品。

四、结语

在众多设计元素中,中式风格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设计界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式元素和符号的使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更要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设计体系中展示出民族的精髓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创作适合和展现中国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在传统元素使用和结合的过程中要通过结合其精髓进行相应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措施。所以设计的传统文化灵感更主要的是契合居住者内心深处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是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感情流露方式表现其内心活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于蕾.谈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越来越受到设计人员的重视。设计人员广泛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设计水平的提高。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要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存在的问题

1.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存作品保存不完整

如今,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物损坏较多。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些当地人文物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导致破环、擅自维修建筑物的情况时有发生。

2.一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过于强调

对西方文化元素的运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加强了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一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设计中过于强调对西方文化元素的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3.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过于形式化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部分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过于形式化,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如,体现城市文化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这样便于游客通过具有特色的建筑感悟这座城市的文化。但是由于部分设计人员缺乏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理解,其设计出的艺术作品难以体现传统文化元素,没有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价值。

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策略

首先,我国相关部门要推行政策保护重要的传统文化作品与传统建筑物,使后人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美感。其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需要积极顺应时代,转变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而使设计展现出一种新型的视觉形态。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从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出发,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这样设计出的作品不会显得突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再次,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肩负着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责任。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要认识到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在设计的过程中传承并合理创新传统文化。从我国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可见,设计人员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传承了人文精神。在整体的设计中,设计人员根据材料的特征,使用了现代化的园林设计概念,使苏州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优美,与苏州古城的韵味合而为一。这样,建筑在保持古典风韵的同时,在内部构景中结合了现代化的设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值得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深入学习、研究。其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需要深入钻研,从中挖掘大量的设计素材。这对于激发设计人员的灵感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传统材质元素、配色元素和造型元素极具美感,值得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积极学习和参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基于此,现代艺术环境设计人员需要注重设计质量,同时丰富艺术设计的种类,以此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在材质选择方面,设计人员可以借鉴传统屏风的设计。传统屏风具有的古典美适合被应用于营造隔而不断的意境。在配色方面,设计人员应该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在造型方面,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以借鉴自然景色居多,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可以借鉴传统造型元素,使设计更具有传统文化特色。

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区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充分体现了不同区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而环境艺术设计的不同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及其魅力。区域文化的魅力不断影响子孙后代,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充分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对传统区域文化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加深设计者对传统区域文化的了解。

一、传统区域文化的魅力

谈及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区域的人有不同的体悟,这也造就了不同文化区域人群的性格。如,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温婉细致;北方的建筑群高大庄严,南方建筑精巧玲珑;等等。所有区域的文化汇聚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不断加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民族精神,这是炎黄子孙最根本的精神源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讲究

古时人们对屋、树、水、石等形成的整体环境有较高的艺术追求,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园林建筑设计。北方的颐和园大气、雍容华贵,南方的拙政园、留园精致典雅,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区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和影响。环境的设计还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不同追求。要想展现独有的个人特质,可以融情于景。当然,最重要的是根据功能需求进行设计。北方冬天寒冷干燥,建筑物一般紧密严实,而南方多雨湿润,建筑物一般宽敞通风。

三、传统区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不同应用

环境艺术的构建体现了设计者对于整体的把握,融合了各个方面的参考体系,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当地人文文化的融入。环境艺术设计必须结合传统区域文化才能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同时也展现出环境所应当具备的文化认同感和人文精神。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还应该与人文环境相统一。1.生活方式的影响北方天干物燥,民风较为粗犷,其生活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南方由于滨江临海居多,物产丰富,可以自给自足,多为精耕细作。由此导致的不同生活方式直接表现在建筑等环境设计中,北方建筑与室内外空间设计多为对称的大型建筑,厚实、密不透风,显得大气、沉稳、庄重,很有气派;南方的环境艺术设计则精致小巧,多给人以小桥流水的感觉,尤其是其园林设计,运用透景、移步换景等多种手段,将树木、流水、假山怪石充分结合,显得相当精致,体现出内敛、文静的气质。不同的区域环境设计将不同的生活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一眼就可以区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吸引着不同区域的人对另一种区域生活方式的向往与体验需求,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2.传统绘画的应用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传统文化瑰宝,设计者可将其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房屋的墙梁设计、窗花的镂空雕刻甚至地面石子的铺排都凝聚着艺术的氛围,这在一些景区得到了充分展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体系,西北的敦煌石窟壁画显示出其神秘苍凉,直接作于壁上形成独特的视觉体验;中原士人文化的吟诗作对,用于石刻、碑铭等,形成独特的景观和文化载体;南方绘画很多体现在刺绣、扇面等设计上,用于装饰,极其典雅高贵;北方独具皇家气质的绘画则多见于雕梁画栋,显得气派十足。这些都是不同区域的绘画特色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典型体现,展示着绝无仅有的文化魅力。3.传统习俗的展现不同地区的显著差异当属习俗的不同,这些差异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身上,对于环境设计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江南地区房屋邻水而建,家家户户坐落于水边,将水文化元素融入雕塑,置于城市之中,充分体现了人文特色和地域文化。江南地区不论是园林建筑还是公园广场建设,必须有水才完美。人造湖、人造池塘比比皆是,里面少不了锦鲤、睡莲等动植物,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文化环境,充满地域特色。传统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最鲜明的,这些是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和记录形式,将文化一代又一代铭刻在每一名炎黄子孙的心中。4.本身就具备传统文化的建筑很多建筑物或环境设计元素本身就具备相当浓厚的传统区域文化内涵。如,江南一带多是小桥流水人家,鱼米之乡的地域特色极为鲜明,因此桥梁、房屋的设计精致小巧,可以与周围环境自然而然地融合为一体,且不需多加修饰,因为其本身就可以展现浓厚的区域文化氛围。如福建的土楼,整体建筑就是地域文化、习俗和环境艺术交相辉映的产物,即使仅有一座建筑,周围并没有其他的环境艺术设计,依旧可以充分展现当地文化。这些建筑物可以直接用于环境的构建,不需要再进行加工,只要建成,就是典型地方特色的代表。

四、传统区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中的意义

将文化融入环境并不是人为有意添加,而是文化传承本身的需求。自然地在环境设计中融入传统区域文化,这对民族团结、民族精神认同、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以及民族文化传承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民族团结日复一日地滋养在文化的海洋中,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能加深民族意识,自然凝聚成一股力量。在重要时刻,这种深入骨髓的精神就会促使同一区域的人团结在一起。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也会展现其共性,形成整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这就是文化的重要魅力和强大作用,每个民族都必须具备,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2.有利于民族精神的认同没有文化支撑的国家就没有凝聚力。优秀的文化同样需要环境氛围的支撑。将文化融入环境设计,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不断加强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将优秀的民族文化永久保留,发扬光大。当不同的区域文化升华到民族文化的层面,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展现其共性,这就是文化精神的力量。3.有利于精神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需要介质,这种介质不仅仅指书本或图书馆。要想让更多的人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必须加深环境对其的影响。优秀的传统区域文化不仅能够很好地展现地方特色,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豪感,还能不断地融入每个人的思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必须借助环境对人的影响才能实现的。4.有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环境设计的灵感需要不同区域文化的激发,如此各式各样的文化才能迸发出不同的火花,造就各式各样的环境艺术氛围。中华民族深厚而多样的文化底蕴给了环境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区域文化的特色。结语中国形成了诸多不同的传统区域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应用到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形成了一处处别样的景致,造就了不一样的地域特色,这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给予炎黄子孙最珍贵的馈赠。

参考文献:

[1]崔春,李双.略谈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艺术设计.职业时空,2010(7).

[2]张鑫.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再认识.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8).

[3]王静.传统装饰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2-0089-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凝聚着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智慧,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源头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这决定了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社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党的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延续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特征,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三个层面都可以找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1]。

(一)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传统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追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应的渊源。首先,国家富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管子・形势解》就有记载:“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韩非子・和氏》也有“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其次,民主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尚书・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泰誓》中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古代民本思想都强调对人民的重视和君权的约束。再次,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开化的表现。《礼记》的“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管子・牧民》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所阐释的就是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对精神文明的更高追求。最后,和谐是对良好人际和社会关系的描述,同样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思想一脉相承。“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古代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经典理论。从《易经》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强调,到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再到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遵循,以至逐步推及发展到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上的“人和”的“大同”社会,如《礼记・礼运》中“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对“和谐”理想社会的向往,都能看到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丰富的传统文化渊源。

(二)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传统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体现为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追求,同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由的理解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相对自由而形成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都强调自由的相对性。传统文化对“平等”“公正”等同样重视,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等传统思想。而“法治”的基因,则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管子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家更是将法治推崇备至,如韩非子的“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等思想。

(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传统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体现为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追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战国策・西周策》就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记载,《汉书・司马迁传》“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日知录・正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有相关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敬业,是中国自古以来人之为人的行为标准,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勤劳精神,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等都是这一精神的体现。诚信,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道德标准,《周易》“人之所助者,信也”;《礼记》“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儒家学说的“仁义礼智信”,十分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友善,同样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体现,如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理念,都是古圣贤们对“善”最精辟的概括[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是重大的理论课题,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在培育内容上,重知识轻实践

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来看,主要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实践领会的倾向。

一是从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学习情况看,存在重识记、轻理解的现象。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学习,主要是通过校内张贴海报、校园媒体进行宣传等途径实现,大多仍停留在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应知层面,而未能深化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认识,没有领悟到每个核心价值观都具有的深厚传统文化根基,更未能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共识。这种重知识、轻理解的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是从核心价值观相关课程教学情况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目前高校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思想政治课程、辅导报告等,或以理论灌输、或以热点剖析等方式进行,往往停留在从知识到知识的灌输层面,而忽略了与实践的结合,忽略了从应知到应会的转化,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较为肤浅,从根本上还谈不上能将这种价值理念转化为他们作为一代新人应有的基本信念的问题。

(二)在培育方法上,重形式轻实效

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上看,不否认,各高校在实际形式上确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在实际上却逃离不了重形式、轻实效的老路。

一是主题教育活动时政色彩鲜明,吸引力不足。部分主题教育活动高扬主旋律,在活动主题或组织实施中均明确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且发文要求举办类似“五四”讲话学习、“两会”精神学习的主题活动。但在实际上却忽视了当代大学生较多关注个人成长,很少关心时政主题的问题,导致活动效果不理想。

二是形势政策课、党课团课学习虽然规范,但不少主讲者却难以充分讲授核心价值观内容。形势政策课是大学第一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承担课程的大多是青年教师或辅导员,因而讲解理论热点所需内容受自身理论水平限制难以深入,何况一些高校还将此改为学生发展和就业指导课,所以在实际上难以传授给大学生足够的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内容。因此,部分青年者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严格说来,应首先提高讲授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解读水平。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受众有限,难以以点带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已遍地开花,这是值得倡导的。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活动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聚焦个人层面的活动较多,关注社会、国家层面的较少。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有限,舞台上所展现的往往是多才多艺者或活动积极分子,而那些专注于专业学习、忙于勤工助学或沉迷于个人爱好的学生参与有限,因此活动很难以点带面,往往停留于营造氛围层面。

四是校园新媒体强调“班班有阵地”以持久宣传核心价值观,但在实际上,收效并不可观。近年来,Q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从学校、学院层面走进班级、支部,然而大多数QQ群仅成为学生日常事务和交流的平台,微博日渐式微,加上原本开拓价值观宣教的微信平台,由于较难做到每天优质文章而逐渐受到冷落。

(三)在培育体系上,缺乏系统支持

从培育体系来看,目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存在着多头并进、交叉教育现象,难以形成合力。究其原因,一是以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两课”教育与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节,存在过于强调课堂教学与学分的现象,同时在管理体系、考核手段等方面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二是学校内部工作机制与整合力度不够,如组织部门、学生会、社团等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政,常常因为片面注重活动形式而忽略活动效果,从而出现诸多重复工作而影响教育效果。

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探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力争使教育过程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健全培育体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要找准结合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选修课程中的传统文化课程、心理适应和求职就业课程等四类课程的教育针对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对学生进行国情、国史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要搭建和扩展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平台和覆盖半径,举办各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讲座、报告会,加强品牌建设。还要优化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加强“教”与“学”的良性互动,鼓励晨读小组、兴趣小组以及读书会等课外学习活动。

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应与第一课堂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效仿高校素质教育学分的形式对第二课堂加以规范,让其成为有效补充第一课堂的育人阵地。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面广、吸引力佳的特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还应注重多措并举,这主要包括:氛围营造默化人,建设“尚新、尚业、博雅、博爱”的优良学风、班风;文化体验扬主流,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文化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社团活动凝特色,通过经典作品诵读、汉字听写竞赛、人文风采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砺品格,以社会调研、国情体验、志愿服务、实习见习等为载体,使学生在承习优秀民族品性的同时服务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培育模式,提高培育工作的吸引力

一是加强仪式教育。在思想多元、文化多元的时代,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可让人们有所依托,可唤醒参与者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参与者力量的源泉。因此,应当结合传统节日举行有专业特色的纪念活动,以此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超过1/3,积极建设学生生活园区有助于良好品行塑造、优秀习惯养成。可通过设置楼栋文化墙,设立生活服务、今日历史、名言警句等栏目,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通过评比“书香寝室”、记录“楼层周记”等活动,营造勤学善思、和谐友爱的寝室氛围。

三是加强新媒体手段的运用。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微课堂等方式传播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新闻、文化活动,加强开放式主题教育,打破学院和班级的壁垒,引入全员育人机制,形成全校交流与教育的良好模式。

(三)注重培育效果,强化价值观培育与个人成长的实效性

聚焦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在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人文因子,采用人文关怀、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要答疑释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帮助他们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需要的统一。学生资助工作既要经济援助,也要思想援助,因而应加强爱国主x、自立自强、感恩诚信等教育,辅之以心理健康教育,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贯彻分层培养理念,开展“讲人文、读经典、创佳作、历实践”培养活动。横向上针对大一到大四的4个年级,纵向上针对青年者骨干、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等,制订要求不同的培养手册,量化指标体系和具体要求,开展分层分类培养。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并通过全员、全方位、全流程的培育过程,创新培育形式、健全培育体系,才能真正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黄桥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