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长的情绪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家属;焦虑;心理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后遗症多,儿童一旦罹患此病对家长的心理刺激较大,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和医务人员发生冲突,有的家长甚至放弃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解决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家长的不良情绪尤为必要。我们对2009年5月—2011年4月住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家属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简称SAS)进行调查评估,针对其焦虑状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改善了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

2009年5月—2011年4月入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家长53名。主试者向患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知识和心理干预的观念,使调查者知情本研究内容和意义,再填写调查问卷,所有样本均是知情同意、自愿加入。53名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平均年龄27.8岁。

二、方法

(一)调查工具

Zung自评焦虑量表。此表20个测评项目,每项症状按1—4级评分,统计方法将各题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到标准分。标准分的临界值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重。

(二)干预方法

1.入院24小时内填写调查问卷。对同意接受此项调查的患儿家长进行SAS问卷的自评,对得分≥50分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出院当天再次由同一家长进行SAS问卷自评。并说明两次自评的填写均表达其当天的实际情况。

2.针对焦虑情绪实施护理干预

(1)心理支持疗法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良好的干预关系,理解和同情家长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些是生产时窒息所至,家长往往对医院存有疑虑,一进科可能就存在不满情绪,所以患儿入院时一定要热情接待患儿及家属,医护人员应仪表端庄、举止得体,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耐心倾听家属叙述自己的困难、困惑和不懑,让其释放压力,同时给予相应的安慰,尽可能地帮助家长解决困难,得到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从而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合作。帮助患儿及家属尽快熟悉适应环境,介绍病房其他病友的情况,提出要关心帮助新病友,介绍病房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值班护士、查房时间、联系电话,有事随时取得联系,消除新的环境带来的焦虑。介绍主管医师的精湛技术和高尚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心,放心地配合治疗。②接纳患儿家长疑虑的态度和认知 接纳的关键是不指责、不批评,对家长的不满和冲动行为予以充分理解和包容,把科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清楚,对其配合诊疗的语言和行为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尽量多巡视病儿,使家长感到被关注和重视,从而稳定和改善家长的情绪。③让患儿家长享有知情权,从而减轻患儿家长的不安全感 对孩子的病情应如实告知,讲明病情,解释病情变化的原因,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的病情所定,使家长放心,尽可能介绍国内外治疗前景,介绍治疗成功病例,让其看到希望,增加安全感。④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从而增强患儿家长的信任感 由于新生儿反应能力较低,病情变化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一些医疗手段才能发现,所以必须保证巡视观察到位,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和护理。静脉输液采用留置针减少患儿疼痛刺激,选派技术过硬护士,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家长恐惧和焦虑,增强其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⑤建立家长互动交流的机制 提供家长相互交流的条件,介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患儿恢复的病例,调动应激积极性。

(2)环境支持 改善住院环境

儿科病房陪护率高,相互干扰易导致家长疲乏和加重焦虑,因此应加强病房管理,保持清静、整齐、无异味,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减少交叉感染,谢绝非探视时间探视,加强午休管理,减少互相干扰。同时还要防止患儿亲属之间的焦虑情绪相互影响,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医疗环境。其次,合理收费,一日清单要及时发放,让病人明白消费,增加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进一步减轻其焦虑。

(3)认知重建与行为改变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通过健康教育的手段宣传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以及与疾病有关的表现,使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儿家长不必要的紧张恐惧心理,达到改善患儿家长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告知调整心理状态、促进睡眠的正确方法,帮助患儿家长掌握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以达到释放压力、自我放松的目的。通过患儿家长的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三)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

三、结果(见表1)

通过心理干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四、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100%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家长有焦虑情绪存在,是容易发生情绪障碍的高危人群,对患儿的护理不能单纯地把对疾病的护理作为工作中心,如果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应激,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对患儿的健康恢复有益。而患儿家长的消极情绪,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影响医嘱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3],所以及时有效解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非常重要。从表1看,给予患儿家长综合护理干预后,SAS得分明显降低,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焦虑程度大大降低。其机制为:(1)心理支持:医务人员热情的态度,及时耐心的沟通,周到的服务,是对焦虑者一种极大的精神支持,从而使情绪得到改善,焦虑减轻。(2)环境支持:优越的环境不仅使患儿和家属能得到生活上的帮助,同时还能使心情放松,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配合治疗。(3)认知重建与行为改变:通过认知干预,树立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担忧,采取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为患儿的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

通过综合的护理干预,不仅有效地减轻了住院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而且提高了家长对患儿的护理知识水平,促进了护患和谐,对患儿的早日康复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

家长的情绪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儿科护理质量改进;应用效果

在医院的各科室中,儿科具有特殊性,收治的患者年龄小,自身抵抗力弱,易哭闹,因此,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若患儿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或哭闹不止,家长可能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对医护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医疗纠纷[2]。因此,实施科学管理,改进儿科护理质量是当前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本研究将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现将两组护理质量情况的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9±1.1)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21例,消化系统疾病19例,其他疾病10例;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0~12岁,平均年龄(6.1±1.1)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22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

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患儿病情,遵医嘱给药,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研究组实施人性化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病房环境。患儿年龄小,对医院陌生环境存在紧张心理,对吃药、打针存在畏惧心理。因此,为减少患儿的恐惧紧张心理,护理人员要为患儿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诊室和病房要采光充分,通风好,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患儿发生二次感染,为患儿准备图画和玩具,病房张贴动物、卡通人物等患儿熟悉的图片,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情绪。②加强沟通。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情况等相关信息。护理人员要通过拥抱、抚摸等方式与患儿亲密的接触,实施护理时面带微笑,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缓解患儿的不安、恐惧及紧张等不良情绪。③加强关心。护理人员在护理病情时,要关心患儿的心理状况,结合儿科科室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关注护理细节,加强细节管理,工作中不忙乱,轻重有序。④加强对家长的管理。重视患儿家长在医护工作中的作用,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指导,给予柔性关怀,进行知识讲解,引导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缓解患儿家长的抑郁、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给予患儿家长支持和鼓励,使家长能够为患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照顾,感受家庭氛围,使患儿情绪稳定。⑤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定期考核,提高护理技能,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护理风险、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级。

1.4统计学

方法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儿科收治的患者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对医院、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患儿家长担心患儿,可能会存在质疑医护工作等情况,进而导致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关系紧张等问题。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改进护理质量,减少纠纷的发生。分析原因,人性化管理是以患儿为中心,为患儿提供人性化管理,改进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质量改进中,应用人性化管理能够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不良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楠,陈龙,李霞,伍莉,邓陵,张丽,孙清,曾登芬.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14(33):4102+4104.

[2]李翠花.浅谈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6(2):210-211.

[3]王晶.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6,18(7):128-129.

家长的情绪管理范文第3篇

3~7岁的孩子乱发脾气,通常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更不知道如何加以管理。当孩子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和平相处时,他会更加接纳自己、包容别人,其情商和个性也会同时得到提升。

识别和理解――3~4岁孩子的情绪课程

很多爸爸妈妈反映,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比较容易发脾气,为一点小事情就可以大哭大闹。其实,发怒是人的情感表现形式之一。3~4岁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还不够平衡,兴奋过程超过抑制过程,情绪表现便会极度强烈,这种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情感的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如何协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情绪,顺利度过情绪表达阶段呢?

关键词:学会用语言表达

第一步:识别我情绪

定义:爸爸妈妈从旁提示,引导孩子了解和区分各种情绪。

常用方法:提示法

孩子即便闹情绪,也不太清楚自己闹的是何种情绪,家长在讲道理之前可加以提示。慢慢地,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反应就会有初步的概念和区分。一旦孩子能正确地用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就为良好的宣泄迈出了第一步。

实例:嫉妒小弟弟

妈妈和佳佳在小区里散步,见到邻居家的小弟弟,妈妈想要去抱小弟弟,佳佳气鼓鼓地快步上前,用力推开那个小弟弟。

妈妈发现佳佳情绪不对头,对他说:“看你眼泪汪汪的样子,有点嫉妒了吧!”

“没有!”佳佳立即否认,还把头转向一边。

第二步:理解我情绪

定义:协助孩子把发脾气和可能导致发脾气的原因结合起来。

方法1:搂抱法

3~4岁的孩子仍然很喜欢身体接触。初进幼儿园的孩子,十分希望老师牵他的手,摸摸他,亲亲他。有时只要大人拍拍他的肩膀,也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孩子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家长需要尽量利用各种机会搂抱孩子。

实例:鞭炮好可怕

小区里有人迎娶新娘,鞭炮声震天响。孩子受到惊吓,哭了起来,妈妈温柔地抱起孩子,柔声对她说:“鞭炮声音突然响起来,吓到你了,是吗?”孩子边哭边点头。

当家长以认可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情绪,他便会认为情绪的流露是自然的,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权利。

方法2:概括法

孩子在大发脾气的时候,往往无法连贯表达,家长应努力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获得有效信息,然后加以归纳总结,重复一遍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妈妈理解他,更理解他的情绪。实例:谁抢了谁的玩具

祥祥和小朋友一起玩,玩着玩着,为一件玩具争抢起来。这时,爸爸回来了,祥祥向爸爸哭诉:“我……不要……小弟弟……抢……”爸爸结合当时的场景,概括之后对他说:“你的意思是,这个玩具是你的,不要让小弟弟拿走,是吗?”

祥祥知道爸爸理解他的意思,也就不哭了。

尽管此时家长并没有在和孩子讲道理,但有趣的是,孩子发现大人能理解他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

表达和管理――5~7岁孩子的情绪课程

5~7岁的孩子处于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大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对情绪因果的理解能力也有进一步的提高。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日渐成长的时候,家长的协助手段也需同步提升。

关键词:学会选择和管理

第一步:表达方式的选择

通过“演故事”的办法,运用简单的角色扮演,表达孩子的情绪。

方法1:互换法

利用孩子日常比较爱听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角色互换,体验不同的情绪色彩,使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

实例:乐乐演故事

乐乐吃饭时总闹别扭,妈妈让乐乐扮演故事《不爱吃饭的东东》里的东东,乐乐妈妈扮演东东的妈妈;然后,两人角色互换,由乐乐扮演妈妈,妈妈扮演东东。

演故事的过程中,妈妈清晰地告诉乐乐,“妈妈”、“我现在不饿,过十分钟再吃。”、“我好饿啊。”、“我真的饱了。”……出乎意料的是,等两人将角色换回来,乐乐再度扮演东东的时候,她变得善于表达,而且也不胡乱摔勺子了。

方法2:对峙法

通过真实场景,培养孩子和同伴之间友好合作与相处的能力。爸爸妈妈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他应对情绪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有效。

实例:别碰我的玩具

西西抱住自己的玩具熊,不让别人碰,妈妈没有责备西西,而是扮演起他的小伙伴――亮亮,委屈地对西西说:“你什么都不肯给我玩,我只好去找某某了!”说完,转身走开。

西西一个人抱着玩具,想了一会儿,追上来邀请“小朋友”一起玩。

真实场景的情绪比模拟故事时更激烈,家长可以适时提醒孩子,不懂得分享、耍小脾气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在模拟时,还可引入一些社交小技巧,如“换着玩”、“轮流玩”等,让孩子知道,换种表达方式可能更容易达到目的。

第二步:学会管理情绪

孩子在5~6岁时,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7岁时,就有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了。家长在协助孩子管理情绪时,需要注意以下3点:

1、把握消气的火候

当孩子的表现有点不近情理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确保孩子人身安全的情形下,走开一会儿,并说,“你看上去心情不太好,等你心情好了我再来找你玩。”等孩子的哭闹声轻了,再走近孩子,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不经意地递给他一些好吃的东西或提议去哪里玩等。

2、家长的示范作用

家庭和睦,父母关系亲密会给孩子以良好的情绪示范。家长不开心的时候,不妨清晰地告诉孩子,如“妈妈现在很不开心,你自己玩一会儿好吗?”这时千万不能将心中的怒气转到孩子头上,否则,孩子可能学会迁怒他人的情绪发泄方法,不利于自我情绪的管理,更影响其日后良性的社会交往。

3、适度的宣泄策略

在孩子憋气、窝火时,不妨教他几招安全宣泄的方法,简单的体育运动通常比较奏效。

策略1:发泄球

给孩子一个好看、好玩又摔不烂的“发泄球”,教他在生气的时候,往地板或墙面上砸,没砸几下,他的注意力就被这种造型可爱、颜色鲜艳的乳胶制品吸引了,很可能越砸越开心。

策略2:拳击沙发垫

从小教导孩子,不要把负面情绪郁积在心里。在家中,可以因地制宜地用沙发垫子作为情绪宣泄的工具,看着孩子煞有介事地攥着小拳头击打的样子,真令人忍俊不禁。

家长的情绪管理范文第4篇

我班两教一保,保育老师是有着丰富保育经验、对幼儿关怀备至、深受家长。班里新入园的幼儿 人,其中女孩 人,男孩 人,仅有 名幼儿父母是单职工。有些老人送孩子入园后,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后,人久久不愿离开,幼儿甚至以各种借口中途来接孩子,在门外、窗外、四处张望。常常惹得孩子哭闹不止。XXX XXX XXX3人是上学期来过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入园时间短所以在本年度仍留在小班,家长也较为合作,幼儿表现较为活泼、开朗。而且很愿意上幼儿园。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实施如下工作:

一、将稳定幼儿情绪作为工作重点。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幼儿园后,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幼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甚至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大哭,所以我们将怎样才能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重点,争取尽快使幼儿适应新环境,稳定情绪。可采取:

1、用新颖的玩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2、对哭闹不休,家长难以放下的幼儿,老师将幼儿抱下来,用亲切的态度对他进行安慰,或多搂搂、哄一哄,看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淡化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和焦虑情绪。

3、尽快熟悉幼儿姓名,可亲切称呼其乳名。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近。逐渐将依恋情绪转移为对老师的亲近。

二、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接待家长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对所带物品仔细认真交接,幼儿入园时,一般每个家长都对幼儿在家的情况作一些交待,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热情,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家长的嘱托,要认真听取;对有病幼儿带来的药物,要标记幼儿的姓名、药名、服药时间和服药量,按时给幼儿服用。经常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家长对我班保教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适当组织活动,消除幼儿因等待家长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等,共同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了解,家园的工作目标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孩子的进步。宽容、理解、真诚、将沟通作为处理家长工作的基本方针。家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这样可以让我们与家长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长们也会由此而放心送下孩子就离开的。

三、细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孩子大多数是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并且由老人负责接送,隔辈抚养的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之差,依赖性较强,入园情绪很不稳定,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入厕,新入园的幼儿,因环境的改变,大、小便可能会出现异常。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主动接近幼儿,帮助、教会幼儿穿脱衣裤,协助其入厕,消除其恐惧感,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幼儿掌握正确大小便的姿势,和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2、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入园的幼儿,在家大部分是家长喂饭,有的还养成了边吃边玩的习惯,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观察幼儿进餐情况,及时处理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大小,在以后的进餐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愿进餐的幼儿要进行检查询问,调查其原因并给予解决,注意纠正有不良习惯,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家园共育,使幼儿健康成长组织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平凡而琐碎的,然而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琐碎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家长配合,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常规,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常规管理幼儿生活时注意:

a)、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必须与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

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对其生活给予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悉心照料绝不等于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我会指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幼儿学会。只有这样,保教结合,做到养中有教、较重有养、教养并重。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家长的情绪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6龄儿童在国家计划免疫中须完成最后两针预防接种,而在接种过程中,6龄儿童常常表现出抵触情绪,给顺利接种带来困难,我科通过2012年9月-2013年9月一年间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逐步使接种得以顺利完成,提高了家长、儿童及接种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6龄儿童 预防接种 心理护理

6龄儿童在国家计划免疫中须完成最后两针预防接种,而在接种过程中,6龄儿童常常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情绪失控,大声哭闹,增加当时接种儿童的心因性反应,使哭闹儿童数目增加,家长难以配合,接种场面混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人员的安全接种,因此,加强对6龄儿童心理情绪的安抚,疏导,控制管理,对提高安全接种和家长的满意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就我科对6龄儿童接种时开展的心理护理浅谈如下:

1、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1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1、2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3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

1、4开始掌握认识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并能运用集中注意和有意记忆。

2、初次印象

儿童5岁一年无接种经历,对接种环境,接种工作人员已经开始陌生,初次见面时应温和,微笑,主动与孩子交流,可从带着的玩具,糖果,衣服上的小动物等话题入手,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消除陌生感,与儿童拉近距离,缓解紧张、焦虑。

3、环境

安静,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儿童接种,适当放置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长颈鹿等活泼可爱的卡通图案;保证家长和儿童有一个舒适的候诊、留观环境,接种区宽敞明亮,每日观察温、湿度,夏天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温度不达标时及时加温,营造出一个安静、温馨、舒适的接种环境,有利于儿童接种时恐惧心理的缓解。

4、心理护理方法

4、1理解、尊重孩子

儿童看到注射器,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开始联想,疼痛,不舒服,甚至恐怖,此时应理解、尊重孩子,通过孩子的表情,语言及肢体语言来判断孩子的情绪,鼓励儿童说出心理感受,给以理解、引导、解释,帮助儿童稳定、控制不良情绪,在交流中,动作轻、快、准完成操作,减轻孩子的痛苦。

4、2告知、鼓励孩子

此时儿童正处在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阶段,可根据交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通过观看疫苗的形状,用儿童的沟通方式,告知接种是为了在身体里建立一道自己的保护屏障,避免因感染传染病所带来的更多打针,吃药,难受的经历,疫苗是帮助小朋友打败疾病这个敌人的小兵,接种时可能会产生轻微的疼痛感,但与摔跤,伤口所带来疼痛轻的多,通过接种最后两针检验他是否能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看很多有意思的图片,鼓励孩子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顺利接种疫苗。

4、3分辨、表扬孩子

6龄儿童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和心理活动,通过接触,分析孩子的性格,性格坚强的,给以表扬,性格软弱的,给以鼓励,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用感兴趣事物来吸引他,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通过看其它孩子接种或自己接种给其它孩子看,来展示勇敢;通过孩子喜欢的人,如表现勇敢,妈妈表扬或回去告诉爸爸、老师等等来调动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识;有自主愿望,喜欢自己做事情,不希望别人来干涉的儿童,应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自主配合,完成接种,给以表扬。

5、家长的引导

儿童的家长通常也需要引导,过多陪伴人员不利于儿童的接种,可劝其仅留下一人在接种室即可,告知配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对儿童的支持。儿童的情绪反应与家长的教育密不可分,个别孩子爱发脾气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家长没有原则的迁就孩子,误将民主等同于无条件的容忍孩子,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导致孩子形成骄横的性格,这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可给以满足,对无理要求,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可暂缓接种,让孩子先到休息室休息,用“冷处理”来明确表示你的态度,终止他的无理取闹,避免对其它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增加接种儿童的心因性反应,经过一会儿,针对他不合理的要求,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交流,问明原因,然后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儿童的情绪会有很大改善。当家长用训斥、打骂等方法来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或对待孩子的恐惧时,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家长,通过发脾气来发泄不满,这时让家长暂时离开,以表扬鼓励为主,耐心地说明不能满足他的原因,儿童的情绪会慢慢得到平复,在鼓励,关心下,自己配合接种,儿童接种后及时给以表杨,通常家长的情绪也会随之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