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范文第1篇

一 、选择题:(以下各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要求,请将其代号填人下面的表格中,每题选对得2分,不填入表格、多选、错选不得分,共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我们亚 洲,山是 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象热血流……”听到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我们的脑海中回涌现出一副亚洲壮丽山河的画卷。据此回答1、2题。1、“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这里的“山”如果是世界的“头”,那么这座“山”是指 A、天山 B、阿尔卑斯山 C、 昆仑山 D、珠穆朗玛峰 2、“我们亚洲,河象热 血流”是说亚洲的河流 众多,奔流不息。下面关于亚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都流向太平洋B、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都流向四大洋 C、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 D、“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指亚洲的河流都向东流向大海3、世界是的湖泊和最深的湖泊分别是 A、里海、贝加尔湖 B 、贝加尔湖、里海 C、苏必利尔湖、青海湖 D、咸海、贝加尔湖 4、下列各组气候类型, 在欧洲分布最典型的 A、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5、读右图,下列关于北美洲温带海洋气候面积小的原因正确的是:A、落基山阻挡了西风 B.极地冷 空气势力强C .热带气流北上使降水减少 D.阿巴拉契亚山地阻挡了暖湿气流 6、世界上各种气候类型中,在亚洲没有分布的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7、读“非洲气候类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候类型齐全 B.气候类型基本以赤道为中心线对称分布C.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最广 D.没有高山、高原气候类型8、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 近,但不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而是热带草原气候,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洋远 B、海陆差异显著C、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D、高原地形的影响 9、读右图,关于印度德干高原地势的 叙述正确的是:A.南高北低 B.西北高、东南低 [C.东北高,西南低 D.中间高、四周低 10、原产于墨西哥的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11、球星姚明于8时在纽约(西五区)参加美国职业篮球比赛,那么我们(东八区)应该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电视直播 A、19时 B、20时 C、21时 D、22时12.下列非洲的矿产中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首位的是:A、煤、铁 B、石油、铀; C、铁、锰 D、金刚石、黄金1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A、安第斯 山脉; B、落基山脉;C、喜马拉雅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14、拉丁美 洲的原有居民是A、白种人 B、混血种人 C、黑 种人 D、印第安人15、 东南亚各国家中与我国陆地接壤的有A.越南、老挝、柬埔寨 B.缅甸、老挝、越南C.泰国、文莱、马来西亚 D.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16、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的地区是:A、美国 B、西欧C、东南亚 D、大洋洲17、被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称为圣城的是A、麦加 B、麦地那 C 、耶路撒冷 D、大马士革18、流经国家 最多的河流是 A、莱茵河 B、多瑙河 C、易北河 D、伏尔加河19、发源于南亚的宗教是 A、基督教 伊斯兰教 B、伊斯兰教 佛教C、佛教 基督教 D、佛教 印度教20、读图(24—2), 罗马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该气候的特点为A、终年高温多雨 B、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C、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D、冬季高温多雨、夏季低温 少雨

二、综合题: 21、读下图,回答问题。(每空1 分,共9分)1、海洋:A B 2、大洲:C D E 3、海峡:F 4、G处的地形特点是 5、M是一条 石油运输线,该运输线是将 的石油运往 (国家)。

22、读“西亚和北非地区图”,回答问题( 14分)(1)西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被称为“ ”之地。 (2)该地区具有世界影响的矿产资源是 ,它主要分布在 及其沿岸地区,这种资源主要输往日本、 和 ;(3)图中标注的主要石油生产国①是 ④是 。(4)请你写出该地矿产 输往西方各国的最短运输路线:波斯湾 海峡 海 海 运河 海 海峡 洋 西方国家23.读“南亚”图,回答问题(7分)⑴图中,南亚地区的主要风向是 ,此时为南亚地区热、雨、凉三季中的 季, 它一般出现在哪些月份? 。⑵河流A源于中国,主要流经 国,注入海B 。⑶地区C在气候上难以受北方冷空气侵入的原因是 。⑷D是 海。24、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4分)⑴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名称:A是 洋 ,B是 洋 C是 洋, D是 运河E是 湾,F是 海峡 H是 岛,I 是 群岛⑵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①是 河,②是 河③是 山脉,④是 高 原⑤处是 气候 ④处是 气候。 25、读 欧洲图,完成下列各题(7分)(1) 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最典型的气候类型 是 ,影响该气候的主要因素是③ 和④ 风。(2)欧洲南部横亘着 山脉, 该山脉的走向是 走向,对④没有阻 挡作用。 ( 3)欧洲以 地形为主,北部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峡湾主要是受 作用形成的。26、填表对比:(5分) 流向 注入的海 洋 水量 水位变化 流经的主要气候区尼罗河 亚马孙河 27、将下列东南亚的农矿产品与其主要 28、将南亚主要农产品与其分布出口 国用直线相连。(2分 ) 地区用直线连来。(2分)A.天然橡胶 ①印度尼西亚 A.小麦 ①恒 河下游地区B.椰子 ②马来西亚 B.黄麻 ②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 C.锡矿 ③泰国 C.水稻 ③德干高原西部地区D.石油 ④菲律宾 D.棉花 ④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沿海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导学案;编写;详细;粗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0401

导学案的出现是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杜郎口中学“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理念的灵活运用。要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顺利而愉悦地完成导学案,并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要科学、严谨、简单、适用。怎样才能把握好导学案编写详细或粗略这个度呢?

一、初中历史导学案编写适合细化的方面

1.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编写应细化

三维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预期。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并能提纲挈领地统领课文内容。如果把三维目标全部展现就会拖沓冗长、头重脚轻。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把知识目标细化是合适的,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需要在教师版的导学案中呈现。

2.考试的热点和重点的编写宜细化

导学案要能实现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的功能。要让学生知道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等,保证学生在考试中游刃有余。一些考试的重点如党的重要会议(一大、七大、、等)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宜细,甚至可以用相对固定的模式呈现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等。这样编写既能一目了然地梳理知识脉络又可以使重点知识的呈现比较完整。再如王朝的更替,导学案的基本内容一般为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3.内容导学环节的编写需细化

内容导学环节是体现导学案导学思想的主要环节。导学案不仅是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检测的重要依据,对学生宏观把握课文内容,有效实现教材整合,理清课文线索非常重要。导学案既不是教案,也不是练习册,其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的适当拓展、有益补充。内容导学编写得详细对学生获取关键知识十分重要,反之则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明就里。

二、初中历史导学案适合粗略的方面

1.对于较难理解的课程内容宜粗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但是课本中却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如七年级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一课,涉及许多名词诸如近代化、重农抑商政策、工业革命、股份制经营方式等,七年级的学生因历史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对历史名词知之甚少而感到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种内容,教师写导学案时宜粗不宜细,能让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内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即可。

2.文化科技及美学鉴赏方面的内容应粗略

历史学科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建筑设计、数学、语文、政治、美术等。初中历史课要让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比如北京故宫的富丽庄严,还有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轻盈匀称、美观大方的赵州桥等。要了解这些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要通晓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讲好文化课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素养,历史教师按照其他学科的要求来详细编写导学案也有不够精确或喧宾夺主的嫌疑。因此这类的课程内容,其导学案编写宜粗不宜细,能让学生对其概貌有清楚了解即可。

3.课堂教学总结提高的环节需粗略

总结提高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概括或拓展,对课堂教学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这个环节在导学案上不好编写也不需详细编写。对于课堂小结,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总结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时的实际情况来处理。

导学案是推进有效教学、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探索科学有效编写好导学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范文第3篇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新的《课程标准》新增设的第六条内容是:“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鉴于此,教师有责任对其写法进行指导、传授。在此,笔者就个人在课文教学中渗透缩写、补写、扩写、续写和改写的点滴尝试跟各位同仁进行商榷如下。

说到底,缩写、补写、扩写、续写和改写均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因此,我侧重从缩写、补写、续写、扩写、改写方法的渗透来谈。

一、操作步骤:

第一步:认真研读教本,选取可训练的“材料”。例如:

借某些小说篇目的阅读教学进行缩写、补写、续写方法的渗透和相应地习作练习;

借某些诗歌散文篇目的教学进行扩写、改写方法的渗透和相应地习作练习。

第二步:精心设计教案、学案,将课堂教学和写作训练相结合。

第三步:再组织学生对“二次作品”进行研讨,并与课文相比较,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内蕴,从而培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第四步:优秀习作展示。

二、具体做法:这里只谈第二步的点滴做法和体会。

1、抓住文本精髓之处,学会缩写

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个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么缩写呢?以七年级下《登上地球之巅》这一课为例: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全部内容之后,让学生尝试缩写。教会他们缩写方法:一要删减次要人物、次要事件,以及说明、交代等地方。主要把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的登山过程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而刘连满的情况和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交代只需要一句带过;二要把人物的语言转换成叙述性的语言。文中有一些人物之间的对话,缩写时变成叙述性语言即可;三要简化语言,去掉描写性的文字。文中对攀登第二台阶的情况做了详尽的描述,缩写时,采用简化语言,削枝存干的方法进行概括性地叙述,使语言简洁明了。

2、善用文本的留空点,进行补写

“空白”是一个文学的审美概念,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读者从中可以透过情景去思考、去联想,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解和把握。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空白”处巧设训练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想象力去填补“空白”,将蕴储在字里行间的意蕴尽显出来。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文中对韩麦尔先生讲话处省略号的多次运用和一个小细节――即将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小弗郎士)听见他(韩麦尔先生)在楼上(教室在一楼,先生住在二楼)收拾行李、走来走去的脚步声的描叙,都是留给读者的“空白”,让读者引发无限的遐想:韩麦尔先生到底想说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说些什么?他纷乱的脚步声表现了他内心的什么?我就趁势激发学生补写的欲望,并授之于补写的方法和要求,还在课堂给出时间将补写内容采取“说”和“写”两种方式进行练习。通过补写,把人物激动自责、内疚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展示得更加充分,以此来更加深刻地表现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像这样,在文本的“空白”处填补情节,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了共鸣,课文也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3、延伸文本思想内容,进行扩写

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使篇幅“加长”。这就需要从文本的思想内容上去进行延伸。 “延伸” 时,要展开想象,而想象要紧扣原文重点、要联系现实生活、要合乎情理。

适合训练的“材料”,莫过于古诗歌或散文诗了。例如:在教学散文诗歌《与朱元思书》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或文中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人物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和向往。然后,用通俗明白的现代记叙性语言取代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进行“二次创作”。扩写,使原文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富有真情实感。

4、深究文本结尾悬念,引领续写

有的作品写至时,便急峰直转,戛然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创作给我们的语文课文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因为它给读者创造了一个无限遐想驰骋的天地,也为学生课堂练笔提供了一方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做续写的起点,联系生活经验,放飞思绪,续编故事,使之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

例如:九年级的《故乡》、《杨修之死》、《范进中举》、《孤独之旅》、《变色龙》和《孔乙己》等都是可以用作续写训练的“材料”。从这些篇目的结尾都能“二次开发”出写作的资源:

《故乡》:结尾提及的“新的生活”水生、宏儿是否一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样等到了呢?水生、宏儿是否再次相见了呢?相见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杨修之死》:曹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又会怎么做呢?

5、挖掘文本深刻主题,着力改写

针对课文思想内容特点,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再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和改变编,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我引导学生从小令描写的景物上体会凄婉萧瑟的意境的同时,深入挖掘作品寄予的感情――“断肠人”伤心欲绝的感情,以及背井离乡的游子思乡悲秋之情。基于此,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断肠人”身份、地位、什么原因成为了“断肠人”?然后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人称、顺序进行改写。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地理教学 资源库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如何用好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将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料变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展示这些地区相应的民居景观图及简介),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或通过网络平台演示),得出结论,实现意义建构(总结出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课后再利用平台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创新意识;合作交流;利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二、要善于借鉴、积累与创新,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此需要建设与我们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其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还应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素材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但其容量有限,制作困难,且所耗的存储空间大;而文字材料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通过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选取、分析、综合,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我在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借鉴。地理多媒体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互联网上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各个章节,种类也五花八门。因此我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设计课堂整合案例时,总要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大量浏览并借鉴,其中的很多素材、资料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在浏览、借鉴的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我最近上的八年级地理上册《长江的开发》一课,其中大量的资源都来源于互联网,而且通过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教案,使我在课件的设计上大量运用了九江长江段以及九江98抗洪的图片,这些在实际的上课中不仅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做出的回答也更有创意,令人惊讶。

其次,多积累、善管理。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库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资料多了,管理时就要注意分门别类,我在管理资料时就分了课件、图片、影片、声音、论文和文摘六个大类,大类中资料多的再按年级、课程或制作时间分小类,这样管理更规范,查找、使用也更方便。我在上《黄河的治理》一课时,发现平时积累的我校和其他学校教师制作的关于黄河的课件非常多,在对它们进行重组、再加工后,就很轻松地完成了该课的整合设计,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

第三,要善于创新。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但要借鉴、积累,还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敢于创新,让资源库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在建设资源库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对于自制的课件必定配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整合案例文字材料,以便以后使用;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大量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请他们提出建议或参与,这不仅实现了多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很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三、吸收了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电脑图画、动画、电子报刊、科技小论文等)进入资源库,让资源来源于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整合教学最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建立。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合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我在上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知识材料,而后与信息技术教师联系,让他简单介绍以下网络搜索的知识,使学生的搜索更有针对性,这个建议不仅信息技术教师乐于接受,学生也非常配合,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加工,更加丰富了课本原有知识,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变得生动直观起来,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教学 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进入地理课堂,打破了“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图、文、声、像、情、境与看、思、读、写的有效结合,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优化组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地理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及优势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图文声像并茂,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地理的求知欲。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中东》中,通过播放一段有关中东地区的新闻创设情境引入,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欲望,这样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 变静态为动态,便于学生形象感知

在进行地图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形象生动地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便于学生的形象感知。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动感”很强的教学内容,如“地球的运动”“季风的形成”“雨带在我国的移动”等。而教材是以静态的插图来帮助解释其过程及原理,缺乏直观性和生动性,给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刻。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就可以将这些静态插图变成动态画面,使学生获得连续、形象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也更直观理解地理插图的含义,更好地掌握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3. 打破地理时空界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打破地理时空界限,增加了教学的系统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几大圈层,联系资源、工业、农业、人类、城市和环境。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张黑板”的教具很难把这样繁杂而大量的知识清楚、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往往为了清楚的板书而误了教学进度。运用电脑编写多媒体教案上课,就可以把跨越时空的知识连成一线,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和授课的系统性,而且还节省了板书所浪费的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4.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在进行授课小结和巩固练习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训练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例如在授课的尾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巩固练习中把地图和问题一齐展现在屏幕上,“图”“文”配套练习,打破了传统上“图”“文”分开的练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淡化难点,优化课堂教学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和生态环境问题时,将黄土高原的一系列变化逐个制成幻灯片放映给学生看。这样,学生既了解了黄土高原的成因,还明白了黄土易流失的原因。特别是在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情况,即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教师利用静变动的放映,给学生一个动的感觉,使学生看了更加明白、清楚。这种教学集声音图像为一体,图文并茂,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和思维,也化解了教材的难点,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能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牢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地理知识点特别多,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接展现基础知识填空,便于学生巩固记忆基础知识;同时可以清楚的展现相关地图,并可以引导学生点击地图直接提出问题。这样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