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堆场;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运营性成本动因分析
引言
战略运营一体化成本管理,是基于日常运营和战略视角,通过对具有战略相关性的成本进行分析,将成本管控空间从企业的内部拓展到企业外部,从企业的日常活动拓展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成本控制方法。
一、课题报告内容
本课题理论依据:战略运营一体化成本管理注重综合运用管理学、系统学、运筹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能,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如价值链分析、战略和运营成本动因分析等,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及经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性态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说战略成本运营管理理论是个开放的系统理论,它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成本管理。
二、旨在解决的问题
拟通过运用战略运营一体化成本管理相关理论,分析探讨堆场应采取的战略类型和如何配置资源才能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如何从战略和运营层面对成本进行管控,提高堆场效益。
三、应用方案
(一)价值链分析
1.外部价值链分析
出口货物价值链分析:(见图1)
货物物流链分析:工厂生产的出口货物,通过货代订舱后,安排车辆到堆场提取空箱,集装箱装货后重箱返回堆场,或者工厂直接安排将货物送到堆场装箱,堆场根据船期安排集港。
集装箱物流链分析:见图2。
集装箱物流链分析:船公司进口空箱码头卸船后,堆场安排车辆将集装箱运到堆场,工厂需要用箱时,堆场根据船公司指令将空箱发放给工厂,待工厂装完货后,将集装箱返回堆场,或者工厂直接将货送到堆场,在堆场装箱,以上重箱根据码头要求进行集港。
2.内部价值链分析(见图3)
市场(箱源、货源):箱源来源于船公司,货源来源于工厂或者货代,箱源和货源直接决定堆场的市场规模,决定堆场的收入水平。
战略资源配置:通过整合场地、机械、人工、信息系统等资源,在靠近码头的位置,建立集装箱堆存堆场。基础设施是进行空重箱堆场保管发放等操作的基础。
系统流程设置:通过先进的生产系统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实现空重箱的有序堆存和发放,通过对业务流程的科学管理,提高生产作业效率。
生产操作:从协调车队将空箱从码头拖回,到进场检验箱况,对空箱进行堆存保管,从外点发箱或内装摆箱、重箱返场归垛,到集港等操作,为客户提供出口货物装船前服务。
客户维护:一方面协调船公司,确保根据船公司的要求及时提供疏港、修箱等服务;一方面协调货代和工厂,及时准确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3.价值链导向图(见图4)
堆场通过配置场地、机械、人工等资源进行生产,为了获取上述资源需要承担租费、人工和折旧摊销等成本,这些成本一般占堆场总成本的40%,这些资源投入后,短期内很难进行调整。因此,根据未来业务量的预算对上述资源进行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
堆场在生产过程中,集装箱需要集卡车进行运输,运输成本是堆场最重大的变动成本,约占堆场成本的29%,燃油维保成本是因堆场操作机械对集装箱进行堆存搬移产生的,约占堆场成本的5%。
(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战略成本动因是与企业的战略定位和组织架构密切相关的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明确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找出提高组织资源利用率的办法,最优化堆场组织资源配置,降低成本。
堆场组织的战略成本动因:
规模:堆场的规模主要受制于靠近码头的场地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场地、人工等要素要与业务量匹配。业务量既定的情况下,提高场地的周转率和机械的使用率,能显著降低成本。
信息化系统:通过车号、箱号识别技术、无人出场技术等的运用,能够显著提高空重箱进出场的效率,提高闸口通过率,降低成本。
市场开发:市场开发至关重要,在场地、机械等生产要素既定的情况下,要保持业务量的稳定。业务量增长过快,不能保证客户的服务,业务量达不到预期,影响企业盈利。
(三)运营成本动因分析
生产能力:场地、机械、人工决定了堆场的产能,也决定了堆场的固定成本,场地、机械的租费、人员的工资,资产的折旧摊销等成本是堆场最主要的固定成本,约占堆场总成本的40%。
员工技能:拥有技能娴熟的员工,一方面可以规范操作,降低操作风险,一方面能够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成本。
信息化系統:信息化系统决定了堆场集装箱的堆存,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减少集装箱的搬捣,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成本。
全面质量管理:一是服务的及时性,能够及时为客户提供服务,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二是提高服务的准确性,出口环节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只有减少错误和失误,才能降低操作风险。
技术优化:无人闸口、验箱手持终端、财务自助收款开票终端等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员工数量,降低人工成本。
四、通过建立标准成本模型,优化资源配置
(一)出口业务量-机械-驾驶员需求模型
思路:本模型拟通过建立出口业务量、机械需求量和驾驶员之间的关联,用来根据堆场未来业务量预测叉车和驾驶员需求量,准确进行这两项关键资源的配置。避免配置不足,影响对客户的服务,配置过多,增加堆场的成本。
叉车操作系数是用来衡量每出口一个重箱,需要的叉车操作动作数。短期来看,叉车操作系数相对稳定。
1.叉车操作量分析
通过对不同月份不同车辆的叉车作业量进行比对分析,每台叉车每月操作动作数多少不一,最高的高达18000个动作,本模型选用正常月份正常工况下的操作量15000个动作作为基数。
2.司机作业量分析
通过对司机作业量统计表进行分析,每位驾驶员各月操作动作数多少不一,最高的高达7000个动作,本模型选用月均操作量5000个动作作为基数。
3.叉车操作系数分析(见表1)
通过以上叉车操作系数表可以看出,叉车操作系数随业务量波动,但相对稳定,本模型选用叉车操作系数3.20,也就是每操作出口一個重箱,需要叉车操作3.2个动作。
4.作业量-机械-驾驶员需求模型(见表2)
通过以上分析,每台叉车月均操作量15000个动作,每一位驾驶员月均操作量5000个动作,操作系数3.20。表2中的模型根据下半年的业务量预算,测算出了每月需要配置的机械和驾驶员数量,目标堆场下半年配置7部叉车和21名叉车司机能够满足预算的业务量,和目标堆场6月底的10部机械和27名叉车司机配置比较,可减少3部机械和6名驾驶员,每月降低成本20万元。各堆场存在业务外包和数据口径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但不影响本模型在各个堆场的推广和使用。
(二)业务量-场地配置模型
万平场地月操作箱量指标是用月出口箱量除以场地面积,主要用来衡量场地利用率的指标,根据实际数据分析,在场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万平场地月操作量指标主要受到堆场操作的船公司数量影响。
不同的堆场单箱场地成本差异巨大,从最低的单箱38元到最高的单箱96元,万平场地月操作量从最低的783TEU到最高的1895TEU,是什么原因造成以上的巨大差异?通过对C、D、E、G公司的分析,以上堆场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资源配置过剩的问题,场地等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造成场地成本过高。另一个影响因素是船公司数量,船公司数量越少,箱属越少,越可以集中堆存,提高场地利用率。
通过上表数据分析,船公司超过30个的A公司,万平场地月操作箱量参考值为1300TEU,船公司在6-10个的堆场,万平场地月操作箱量参考值为1450TEU,船公司为1个的堆场,万平场地月操作箱量参考值为1800TEU。
通过以上分析建立的出口业务量和场地需求量之间的配置关系,为堆场配置场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堆场成本。
如果C、D、E公司能够根据万平场地月操作量1450TEU配置场地,上半年月均可节约成本31万元、41万元、31万元;G公司根据1800TEU配置场地,月均可节约成本5.65万元。
五、效果分析
1.通过对堆场外部环境分析,明确了堆场经营层面需要采取成本领先战略,也就是成本管理与堆场经营结合,通过战略成本管理,提高效益。
2.通过堆场外部和内部价值链分析,明确了堆场主要产品货物和集装箱的流通链条,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找出了堆场的关键生产要素和关键生产环节。
3.通过对战略和运营两个层面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理清了堆场的主要成本及其动因,明确了优化堆场成本的方向。
4.通过构建业务量和重要资源的配置模型,明确了驾驶员、机械、场地等重要资源的配置原则,并对配置效果进行了量化,对降低相关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变电;运维一体化;应用
1.概述
在以往电网企业运营中,电网生产工作都是按照职责分工,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电网调度、运行、检修等业务分类,这种分工方式在电网业务专业化发展、保障电网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电网的发展进步,但多年的运营模式已经逐渐固化,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电网运营发展,不能适应电网发展和生产现代化要求,同时也造成了生产作业效率较低,已有的人力资源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尤其在变电生产作业中,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人员分属不同的部门(工区),专业、岗位、职责相互独立,在变电站进行设备检修时,所管理的对象是同一变电设备,且业务交互十分紧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运维一体化既在对一定范围的变电设备开展一定内容的维护、检修工作时,将传统的由不同部门、人员所承担的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的职责,经过合理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同一部门或人员承担传统的变电运行和检修的双重职责,从而达到释放资源效能,提高运营效率的目的。
2.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的基本条件
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建设,不能盲目跟从,否则会造成生产体系混乱局面。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1)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必须要有完整的组织体系,成立相关机构,建立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各级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明晰,运转正常有效。还要准备齐全得基础资料,收集人员、设备、车辆、办公场所、备品备件等基础数据作技术支撑。
(2)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应结合“五大”体系建设同步开展,基本工作内容包括:前期调研、基础信息收集、方案制定审核、方案批复与实施、试运行及正式运行、评估验收、总结等环节。前期调研工作应全面深入,要把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所涉及的单位、班组全部调研到位,做好思想渗透和教育培训工作。基础信息收集应全面准确,收集内容包括人员信息、设备资产信息、车辆信息、备品备件信息、办公场所信息、生产装备、工器具信息、检修能力等。
(3)开展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还应健全保障措施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管理单位应根据“大检修”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预案。完成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配套措施,落实规章制度保障、业务交接保障、信息系统保障、装备工具保障、宣贯培训保障等保障措施。
3.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思路、目标及基本原则
总体思路:以“五大”体系建设总体思路为指导、结合电网装备和生产管理实际,以管理创新为主线,以生产精益化为重点,通过精简规范组织架构,创新生产管理方式,优化调整业务流程,统筹配置生产资源,做强做精变电运维运检业务,构建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变电运维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变电专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
建设目标:统筹变电专业人力、技术、装备资源,通过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实现变电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
基本原则:在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所创新。由于运维一体化对班组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职责界面会有很大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1)确保安全,稳妥推进
在实施运维一体化工作时要首先保证人身、电网、设备的安全,在实施方案中明确各级人员安全职责,避免出现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避免变电站运行和维护工作出现空白期。
(2)制度先行,提供保障
应制定本单位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和相应管理制度、细则,明确工作部署和保障措施,明确分工界面,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和保障。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要把变电站设备的各种维护类检修工作进行细分,将C、D类检修项目详细列出,结合实际确定变电运维班的阶段性维护项目及时间节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通过持续培训来提升运维人员的工作能力,逐步扩大维护项目范围,最终达到全面实现运维一体化的目标。
(4)做好培训,严格考核
运维一体化是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工作模式,在新模式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班组人员只有掌握变电运行和维护性检修业务技能后,才能顺利开展相应的运维一体化工作。因而,人员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各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按照培训方案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合格后方能开展相关工作。可根据不同岗位职责,重点掌握人员岗位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安全生产职责等内容,对转岗或专业交叉等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和考试,未经培训和考试合格,不得从相关岗位工作。变电运维一体化的绩效评估结果还应纳入生产管理绩效考核范围。
4.变电运维一体化组织与建设保障措施
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必须首先调整规范变电专业生产组织架构。操作模式有两种。一是可将原变电操作队直接向变电运维班过度,经过培训使其具备实施C、D类维护检修、分析评价等工作能力。二是对原变电操作队和检修班组进行整合,从而保证变电运维班具备变电运行维护,C、D类检修能力的综合班组,实现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在机构上可在检修公司成立若干个变电运维班,每个运维班下设四个值,主要职责是负责各电压等级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巡检、运行操作,C、D类维护检修、分析评价等工作。
(1)组织保障
为统筹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工作,首先要成立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明确责任人员,落实工作要求。
(2)工作机制保障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组要及时向“大检修”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向基层班组传达领导小组指令。建立周例会工作制度,及时沟通,及时掌握基层工作动态,随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规章制度保障
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生产管理模式要求,全面梳理、修订各类生产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业务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和业务有序开展。坚持“不立不破”原则,在新的制度体系没有确立之前,仍然按原有的制度体系运行,确保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
(4)信息系统保障
根据“大检修”体系建设中出现的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流程调整和人员调整情况,同步调整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中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设计、基础数据、人员权限,以适应“大检修”体系建设的需要。
(5)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管理人员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培训,强化班组人员新岗位、新设备、新业务培训,确保业务平稳过渡;制定适应“变电运维一体化”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一专多能”和“双师型”人才考试晋升机制,为有效实施“ 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6)装备保障
积极配备和应用满足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所需要的先进、适用、高效的检测仪器和作业装备,建立起满足设备运行状态巡检、异常诊断分析、应急抢修、供电保障所需要的现代化电网生产装备体系,提高设备运维检修工作效率。
5.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应遵循的实施步骤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五大”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变电运维建设工作终极目标计划在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应依据“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持续完善”的总体步骤。
(1)统一部署
根据“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意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组建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然后组织制定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细化方案、管理办法和工作推进计划,进一步明确变电运维一体化和修试专业化的相关作业项目和责任分工,组织编制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等。
(2)分步实施
①启动阶段:正式启动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明确思路、目标和建设原则。
②组织实施阶段:编制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工作推进计划和管理办法,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建设工作验收细则,期间应完成人员集中培训和变电运维一体化机构调整。在建设初期,可通过对现有变电运维业务进行梳理分析,将原本需运行专业和检修专业双方配合的简易、低效作业划归单方全程负责。把变电站维护性检修业务和现行变电运行巡视操作业务进行整合,实行变电运维巡视、操作、C、D类检修维护等工作的一体化运作,达到人员精简、作业高效、成本合理的目标。
③试运行阶段:变电运维一体化试运行期一般为3个月,主要任务是磨合、暴露问题并进行整改,试运行期间变电运维班开始执行规定的运维业务。试运行前,应完成相关生产准备工作,完成记录、档案等资料建立。
④实际演练阶段,结合“春、秋检”工作正式执行工作职责范围内的运维业务,开展各项C、D类检修作业。期间可对执行C、D类检修作业进行作业现场进行检查指导,随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宜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查缺补短,完善整改。
⑤验收评估阶段:结合“大检修”体系建设评估工作对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进行评估和自建验收,形成自检报告。
(3)持续完善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经过实际运行后要接受上级验收,并完成整改获得批准后方可正式运行。每月及时对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反复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工作流程更加畅通,形成制度化,长期贯彻执行。
6.变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效果分析
实施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管理后,通过生产管理职责的适当调整,实施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业务的“双向渗透”,减少了检修与变电交叉、重叠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具体工作实现了四个方面的提升。一是提升了状态检修的标准化水平,使状态检修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形成了标准化业务流程。二是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益,变电运维人员查找缺陷后自行处理缺陷,倒闸操作完毕后进行简单维护,这样不但节省时间,更免去了中间传递出现的误解和遗漏。三是大幅度提升了变电运维人员的业务水平,运维人员将从简单的办理工作票向实际的检修作业转变,明确了各类设备的机构机理,为以后的巡视、验收提供宝贵的经验。四是提高了运维工作效率,C、D类检修项目转入运维一体化之后,检修试验专业可迅速向专业化检修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程、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7.结束语
关键词:变电管理;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三集五大”体系中,变电运维一体化是“大检修”体系中的难点与重点。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业务联系紧密,倘若遇到停电检修或从发现缺陷到消除缺陷,双方人员往往在接到通知到达后还需互相等待,耗费较长的时间,工作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而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在变电管理中的成功应用,能够有效加强人员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运行,提高变电运维工作效率,已经成为困扰电网管理人员的难题。因此,文章针对变电管理中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应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概念
变电运维一体化是供电公司的综合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对电网的设备资源、技术以及人力等实施变电运行、检修和维护一体化合作发展,进行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一体化运维,创建按照电压等级进行运维的生产体系;是对传统生产作业方式的重大变革,将传统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业务的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协调、安全控制、生产质量、人力资源效能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同一部门人员承担传统的变电运行和检修的双重职责。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将集控中心一分为二,一部分负责电网调度、监控管理,一部分负责对变电站的巡视及维护管理,实现对变电运维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变电设备检查、一般性维护的共同进行,在保证变电设备与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变电管理中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应用分析
2.1 变电管理中应用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优势
2.1.1 强化人员管理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对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一专多能、一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养一支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能够有效解决目前人才素质较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以此提高变电运行的综合效益,为实现变电管理的规范化、精益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1.2 优化资源配置
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化变电运维值班方式。精简夜间及节假日值班人员,推出了“3+1”运维模式,即从运维站原先的甲、乙、丙三个运行班组中各抽调1人组成维护检修班,更名为“丁班”。丁班作为运行班的储备力量,上班时间为周一至周五8:30~17:30。运行班组值班方式为“上一休二”,即当值1天,休息2天。丁班人员定期轮换一次,每28天为一个周期。调整之后,白天开展运维工作的人员职责也由单一的设备维护扩展到设备运行、维护检修为一体,运维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3+1”运维模式下,运维人员可分组全天候待命,确保夜间及节假日充足运维力量,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配置,进而释放大量的劳动力,即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始终坚持资源最优化配置原则。因此,在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时,应该加强对变电运维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技能水平的专业化培训,特别是运维一体化108项项目的培训,以此实现直流、自动化、保护、试验、检修以及变电运行等专业的融合。
2.1.3 提高工作效率
变电管理应用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时,优化变电运行管理。简化变电站操作形式、步骤,优化操作规程、操作顺序,优化工作票、安措票、作业卡、巡检记录,优化许可终结手续办理流程,优化停送电流程,优化状态检修及巡视工作,剔除冗余环节,提高运维人员工作效率。
另外,管理人员承担巡检、发现以及消除维护类问题、缺陷的职责,这就要求变电运维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日常巡视、维护工作计划,尽可能的多算消除缺陷的时间。而检修试验工区的管理人员,不仅仅应该从事简单、传统的维护类检修工作,还需要从事专业化检修工作,以此降低变电运行故障发生率,进而保证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2.2 加强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运行的策略
文章以某电网为例,该电网区域内多江河湖泊与山地,电网结构非常复杂,变电设备种类和数量众多,输电通道密集。该电网管辖4座35 kV变电站、64座110 kV变电站、17座220 kV变电站,变压器140台。近年来,区域用电量显著增加,电网运维管理人员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显著增加,但是变电站人员数量增长速度跟不上变电站增长数量,并且该地区的地理条件复杂,电网管辖面积为1.9万km2,检修行程多达3 980 km,电网巡检、运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如果采用传统检修方式,运维管理难度相对较高,通过电网管理人员的综合分析,决定采用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为了提高运维管理工作效率,采取了以下强化策略。
①强化变电运维一体化控制和管理。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对运维工作人员素质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想要强化变电运维一体化控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应该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根据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为变电运维管理人员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其次,综合考虑各方面,转变变电运维管理理念,创新变电运维管理方式;再者,变电运维管理人员应该提高运维工作效率,保证运维工作的安全性。
②加强变电运维一体化安全管理。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前提是安全,应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进行变电管理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以此保证电网生产、巡检和维护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进而实现变电运行的规范化、标准化运行,可按“先易后难,逐步融合”的原则,分步实施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专业的“双向渗透”。同时,还应该创建科学的管理制度,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保证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安全、有序的进行。
③强化人员培训。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工作人员素质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应该强化人员培训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应该根据变电运维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深度和广度,提高变电运维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技能水平,例如蓄电池带载测试、交直流回路检查、蓄电池充电放电、主变呼吸器更换等;其二,制定合理的培训周期,通常以一个月为周期;其三,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让变电运维管理人员在培训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相互沟通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水平。
④建立设备台账、设备巡视数据台账,整合优化电力企业生产门户及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等软件,使管理软件更加人性化,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建立设备缺陷经验库,优化物资采购流程,使消缺工作及时顺利开展。
3 结 语
总之,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对于实现变电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电网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以此保证电网能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鹏.变电专业化管理中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探析[J].中国 新通信,2015,(3).
关键词 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手术器械
在临床上对于手术器械进行正确的清洗、消毒、包装以及灭菌等能够充分发挥出器械的作用,减少病菌的感染发生率。近年来许多医院对于使用后的手术器械采用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的管理,显著提高了手术器械的灭菌的合格率。本文主要探讨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手术器械的运作模式及临床效果,对我院使用过的手术器械进行分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集手术室使用过的止血钳、持针钳等手术器械等200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手术器械100件,保证两组手术器械的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证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1。
方法:①观察组的手术器械的处理统一运送到医院的供应室进行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和发放等一体化的管理。当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对于使用过的手术器械进行冲洗,将器械卜的血块、黏液等比较明显的污染物清除干净,然后对器械的数量进行清点,同器械配置单相同后放置在密封箱中,然后供应室的专门人员采用密闭式污染物品运输车通过专用的电梯运送到供应室的去污区进行处理,所有使用过的手术器械都必须在1h内进行回收。在供应室中,由经过医院培训的工作人员对手术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和包装,然后送到供应室中进行对应的灭菌,最后让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将灭菌后的手术器械运送到手术室的无菌物品存放室中。②而对照组的手术器械在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室准们的护理人员进行清洗、消毒、包装,然后送到供应室进行杀菌处理,最后再由手术室护理人员将手术器械运送到手术室的无菌物品存放室中。对比两组手术器械经过清理后的清洗效果以及灭菌效果。
评价标准:对于手术器械的清洗效果检测:对于清洗后的手术器械进行采样,在无菌环境下,利用蘸过中合剂的消毒棉签对手术器械进行采样,主要采样部位为表面、轴关节以及齿槽等,每1个手术器械就是1个采样单位。如果手术器械的表面光滑没有污点,且关节以及齿部没有血渍,利用白纱布擦拭,纱布没有绣渍,则表示器械为合格;如果器械的表面存在血渍和斑点,利用白纱布擦拭后,发现血渍以及各种污垢等,则表示器械不合格。
灭菌合格率的检测:在器械灭菌后,包装严密,没有湿包现象,利用化学指示胶带检测,变色合格,则表示器械合格;如果包装不严密,存在湿包现象,且化学指示胶带检测变色不合格,则表示器械不合格。
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主要采用SPSS10.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结果
两组手术器械清洗效果对比:观察组手术器械清洗的合格率达到99%,而对照组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仅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手术器械灭菌效果对比:观察组手术器械灭菌的合格率达到98%,而对照组手术器械灭菌合格率仅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对于使用过的手术器械统一运送到供应室进行一体化的运作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出供应室在医院中的中心作用,不但充分提高了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降低了感染率,还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医院中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和支出,更好对手术器械进行管理。减轻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将时间还给护理人员,这样护理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对围手术期的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护、理:手术室护理人员还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学习专科理论知识,提高擘业理论水平,从而提高对于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能是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能源之一,涉及全国各个行业,遍布全国各地。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掀起了各个行业的改革浪潮,应时代要求,电力行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电网的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电力行业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引进,并且要对电网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调控一体化基于当前背景应运而生,在电力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在调度电网的同时,与变电站的监控相结合,最后实现三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技术基本科学内涵
较新兴的调控一体化技术来说,传统的电力系统管理模式存在某些缺陷。传统的电力系统监控由调度监控班完成,电网的调度工作由调度班来完成,运维管理由运维班来完成。这样,造成工作量非常大,浪费人力的现象,且还存在分工不均匀、不明确等问题,导致部分工作环节不能实现完美的衔接。调控一体化实质上是由调控班进行设备监控、调度指挥工作,最终实现一体化,进而实现对电力系统监控、调度以及运维的管理。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明确、细化了电力系统的分工,而且实现了各个部分之间能够相互良好的配合和衔接,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电力系统中应用调控一体化,不仅会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最终也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
2调控一体化系统顶层规划设计
电网系统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网系统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保证整个电网有效的运营,对调控一体化技术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必不可少。对调控一体化技术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应首先对实现什么的功能,怎样实现功能,包含哪几个流程、需要哪些硬件设备及软件设施等关键环节问题进行重要技术进行回答。形成完整的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运营体系,进而保证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安全有效的落地。调度控制中心、运行维护操作是电力调控一体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在进行顶层规划设计中,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总体方案关键之一是要保证这两个部分安全有效的实施,离不开搭建硬件平台和配置相应软件系统。调度硬件平台的建设是指利用硬件平台接收传输信息、数据,对运行维护操作下达调度指令。因此,硬件配置必须备有SCADA服务器、历史服务器、网络服务器、PSA服务器、前置服务器等设备,形成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数据及调整传输数据一体化功能。硬件设备的配置对整个调控一体化后期运营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调控一体化的基础,只有保证硬件设备性能良好的情况下,才会使电能系统运营稳定,进而实现资源共享、数据采集整合及其他功能。最后不仅可以成为搭建软件系统的良好基础,还保证了调控一体化稳定高效的运营。除此硬件配置外,调控一体化也离不开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调控一体系统的支撑。要想实现数据分析,报表服务,软件构架必须具备以下设备才能满足以下功能。主要由图模库、图形服务、数据服务、报警服务、曲线服务、报表服务等组成。硬件是承载软件的基础,软件则是作为实现调控一体化功能的支撑。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软件调控一体化系统应当是重中之重,要保证电能系统调控一体化,软件系统必须具备智能化、开放化以及灵活化的特征才可实现电能系统智能化。
3调控一体化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际应用
综上所述,可知调控一体化通过数据库信息采集及交流层、建模层几个层级实现了整个电力系统智能化。下面将对各个层级中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进行具体论述。3.1建模层中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电力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电力系统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对电力系统中设备及相应技术进行更新换代势在必行。传统的设备层设备落后,功能机械,不能胜任系统业务需求。因此,对设备层实行调控一体化必不可少。建立设备层调控一体化模型,要对当前设备水平进行深入分析,对电力系统设备进行模拟控制,降低可能会发生的环节及风险,以免实施过程中,系统运行不稳定。了解其具体情况后,才可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建模技术,实现设备层、站控层和间隔层智能一体化联动响应。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控制关联测量点和装置信号点,只有这两者实行一体化联动响应,二次开发模型的功能才可得到充分发挥。3.2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采集和分流数据信息的应用调控一体化技术除了在建模中有所运用,提高了设备层工作的效率,还可在电力数据信息中进行运用。传统的电力数据信息通常依靠电力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其工作复杂繁琐。调控一体化技术通过对站点端数据进行自动收集,并作出相应的响应,进而保证这一环节的正常运营。因此,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流的主要应用是对电力数据进行收集,并进行整合、分析,最后作出综合判断,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决策。3.3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人机展示层的应用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涉及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电力系统中关键技术环节人机展示层也有所应用。传统的电力系统需要对电力信息显示、分层及管理进行操控。然而随着现代化对工作效率要求的提升,传统的人机信息展示技术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对人机展示层进行提升,并引入调控一体化技术,使电力系统传统管理模式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拓了电力系统发展新领域。人机展示层中需对监控和调度工作进行整合,将整个工作融为一个系统,继而进行处理才可保证系统内部各个信息分流到位,保证各个功能按其职责顺利的运行。除此以外,还需对电力系统中数据进行分层处理。主要包括:系统处理工作、系统内容备份工作等分类工作,以保证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的运营,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不出现纰漏。
4实施调控一体化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4.1缩短事故处理时间电力系统中运用调控一体化技术后,使原本复杂繁琐的电力工作流程得以简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电网发生故障时,监控站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调度员可在第一时间对电网进行复查,快速对电网当前情况进行了解,并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出是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进而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有利于电力系统恢复正常运营的决策。除此以外,调控一体化的运用还在设备抢修,用户断电抢修等环节起到重要作用。总体而言,调控一体化技术提高了电力系统事故应对能力,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 4.2提高工作效率结合调控一体化技术分析,不难得知调控一体化技术对电力工作效率进行了大力提升。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调控中心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调整,使业务流程更精准,管理模式更集中。从人员配置上,调控一体化使人员分工更明确,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提高了人员工作效率。最后调控一体化技术对电力核心数据资源进行优化调整,通过科学设计为电网数据安全提供更有有利的保障。4.3提高电网安全性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对电力系统安全性能的提升包括三个方面。①对事故处理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其主要表现在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各项设置参数了解更深,因此,发生异常情况时,监控中心可在第一时间获取故障信息;②对电力数据核心资源进行监控后,其安全性能得到提升,发生数据泄露的可能性大大降低;③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完善了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使电力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提高,从而保证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营。
5结束语
智能电网的大力推进使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运用非常广泛,解决了传统电力系统中存在的各种故障,进而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为推进我国电网智能化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未来的电力行业发展的道路上,电力行业人员应针对调控一体化技术当前运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争取让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李红蕾,戚伟,陈昌伟.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陕西电力,2010,(5):90-93.
[2]韦平.全方位管理提高变电站安全运行水平[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254-255.
[3]王天一,汤泉.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管理观察,2015,(18):57-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