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模式选择;路径;玉林
玉林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历史上曾有“广西乌克兰”、“广西粮仓”之称,在目前600万人口中,88.38%为农村人口(2005年末统计数),农业总产值占GDP的40.32%(2006年初步核算数),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本文拟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以玉林市为例,对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能级的基本态势、产业升级的模式选择及其路径对策要点,作初步的研究。
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能级的基本态势
玉林市作为农业大市,历来对农产品加工、销售都比较注重,其产业能级的分析,应突出其基本特征和态势方面。
(一)基本特征
1、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水平居广西前列。据统计,目前,玉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突破5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在广西已处于前列。近年来,随着旺旺、燕京、晨光、思味特、豆之家、高峰人造板等知名农产品加工集团纷纷落户玉林,使玉林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市级以上的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4家,其中自治区级13家,国家级3家。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均列广西第一。
2、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群体开始显现。目前,在各项农业生产指标中,玉林至少有十项在广西名列第一,玉林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已位居广西前列,这为农产品加工业优势群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广西一半的肉鸡市场份额在玉林,春茂集团建成广西第一家肉鸡包装速冻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1.1亿元;富英公司年加工400万张猪皮,产值2.89亿元,创汇363万美元,是广西最大的皮革生产和出口企业;食品罐头共有17家企业,产量占广西的65%,出口量占广西同类产品的60%以上。
3、一批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发展良好。截止2005年底,玉林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3.8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额的38.2%,比2000年增长125.2%,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3家,产值超千万元的65家。13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17家龙头企业、5个协会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9家龙头企业的多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龙头企业通过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1家龙头企业获GMP(良好操作规范)认证。另外,还拥有两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广西名牌产品,13个广西优质产品,1个广西著名商标。1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出口经营权,2005年创汇额(供货出口)11986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266.8%。玉林已成为广西农产品出口最多的地级市。
4、产业中的品牌影响力在提升。除了旺旺、燕京、晨光、思味特、豆之家、高峰人造板、广东温氏等外来品牌的巨大影响外,玉林本土的品牌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如东方食品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现代化罐头食品加工企业,也是广西唯一产品全部外销的罐头企业,年创汇超过400万美元,其蘑菇罐头被美国商务部裁定税率为0%,而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税率却高达198.63%。
5、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含量明显提高。近年来,玉林大力发展“三品”(品种、品质、品牌)精致农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如春茂集团就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典范,目前1000多员工中50%以上有大学学历,集团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自主研发了蒸汽孵化鸡苗技术,并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养殖模式,带动养殖户6000多户,年出栏肉鸡3000多万羽。公司还实施多品牌战略,实现总产值5亿多元。
(二)基本态势
1、虽然进入21世纪,玉林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要求。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必然相应地带来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偏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资源利用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价值不高等问题。
2、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应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玉林的农业产值在不断增长,但农产品加工业所占的比重却增长缓慢。农产品加工业的相对落后,直接带来了农民增收缓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快、农产品工业化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间接地影响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城镇化进程。
3、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玉林的“三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迫切需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升级,而且玉林已初步具备了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条件:从行业类型看,根据国家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12个行业基本已形成,而且大多数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从企业发展看,在农产品加工的众多行业中,已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其中皮革、食品、饮料、木材竹藤制品等行业已出现了省级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从外部环境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加快,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导向已经出台,交通及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这一切,都促使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能级提升摆上了议事日程。
二、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的模式选择
(一)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工业与农业的特殊产业,而与农业的联系更为紧密
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升级模式主要有三种:
1、商品基地改造重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走向是,在某一地区,根据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应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之形成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在形成较大规模和水平的商品生产基地后,再培育和形成相应的加工和市场营销企业。这种模式的开发特点是,以商品基地建设为依托,通过产品规模和特色的改造重组,形成加工和销售的地方支柱型企业。
2、产业链双向延伸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走向是,针对现有企业和商品基地的可开发价值,通过资本、技术、市场资源的再输入,引导投资商对企业进行改造和整治,同时扩展和延伸加工企业和商品基地,使产品链拉长,实现产业扩张。这种模式的开发特点是,立足现有地方性企业和生产基地的整合,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双向延伸,从而实现企业扩张和升级,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3、中心市场带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走向是,根据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求,由政府牵头,利用财政低息贷款或引导投资商建立各种中心市场。这些市场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可以是多样的。尤其是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可以具有合伙人企业性质,并建立由生产商(农户)、经销商、加工企业三方代表组成的市场管理委员会来实现管理,政府只履行税务管理、卫生检疫等国家行政职能。这种模式的开发特点是,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众多的生产商、经销商和加工企业对市场的共同开发而形成的中心市场为核心的利益团体,通过市场的带动来提升产业的能级,促进产业的新发展。
(二)从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特征和态势来看
目前,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模式仍处于商品基地改造重组这种低端模式,部分行业正在向产业链双向延伸模式转移。为此,其产业升级的模式应确定为:在继续完善商品基地改造重组模式的基础上,同时向产业链双向延伸模式和中心市场带动模式突进。
1、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快速发展,客观上为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并提出了要求。玉林依托丰富的农产品生产资源,目前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仅地方性商品基地的发展,就已对农产品加工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推动力。
2、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水平,尤其是龙头企业群体的形成,已具备了产能升级的实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玉林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600多家,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有近80家,其中超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有13家。在这些企业中,不仅开始注重品牌作用的打造,而且开始注重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
3、机遇叠加的利好环境,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玉林正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叠加:向东是“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心,向西是“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向南是“4+2”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向北连接珠江航道,背靠大西南腹地,自身又是广西唯一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玉林不仅早已建成排在广西前列的工业品服装市场、在全国排第三位的中药材市场,而且正在筹建更大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700亩,总投资额12亿元)。
三、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的对策要点
实施玉林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其路径对策要点应涵盖基地重组、企业整合、政府扶持几个层面。
(一)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做大做强商品基地
对农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条。基地的重组,需要促进土地合理流转,要加大政府的组织和引导力度,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加快土地向农业园区集中,向种养大户集中。目前,玉林已出现了“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委托承包”、“季节性承包”等土地流转形式,但其规模和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二)树立市场意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消费者热衷于绿色环保优质产品的消费倾向和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决定了实行标准化生产、解决安全卫生问题成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玉林的农产品要走精品、特色、生态的高端市场,就必须创造条件,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绿色农产品认证,以及推行农产品无公害征税模式图编制和农户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在这方面,玉林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需加大推进力度。
(三)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的双向延伸
要进一步完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形成“企业+物流运送+市场”的相对固定的产销网络。在产业成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以肉鸡、皮革、水果、中药材、优质谷、芒竹编等优势加工企业为突破口,打造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航母。
(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突出标准化经营这个打造品牌的关键,一方面要抓好农产品原产地登记和产品认证工作,为创建品牌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抓好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如沙田柚、龙眼、荔枝、中药材等。另一方面要抓好加工企业的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名牌价值。目前,除了旺旺、燕京等外来品牌外,本地的众多品牌如“美凰”鸡、“金大叔”鸡、“凉亭”鸡、“参皇”鸡、“富英”皮革等都在朝精深加工方面拓展。
(五)加快专业园区建设,突破增长瓶颈
要依托现有的玉林市经济开发区等专业园区和特色区域,加快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等新老园区的建设,通过园区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提高产品的利润空间,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面临的土地、能源等瓶颈问题。
(六)发展行业组织,抵御市场风险
要鼓励和引导行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增进行业内的交流和合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同行业间的无效竞争,保护和提升行业内企业的整体利益,从而促进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七)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过程中,服务型现代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要结合当前作风转变和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从资金、政策、税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等各个层面,全方位地服务于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施宇箭,李国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黄岩专题报告[R].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润清,李崇光.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10).
2013年8月,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调研组一行在辽宁省考察调研了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补助项目落实情况及2013年的进展情况。
2012年,辽宁省13个实施县(市)共完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1473个,其中马铃薯储藏窖538个,果蔬通风库114个,果蔬冷藏库816个,多功能烘干窑5个,可增加储藏量5.8万吨,当年可促进农民增收1.21亿元。
2013年,实施县(市)增加到14个,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申报、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据初步统计,纳入程序的项目达1800个左右。预计10月底前建完,12月底前全部补助资金发放到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手中。
一、主要做法
(一)下力气抓好前期准备工作,为顺利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打好基础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既是利省利民的好事,也是一件新事难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此辽宁省着力做了三件事:一是全面深入地开展调查摸底,做到胸中有数。二是积极争取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三是联系了省级技术依托单位,为以后有关技术和培训工作的开展争得了主动。
(二)严密制定本省实施方案,使全省实施工作有了明确遵循
能否顺利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至关重要。按照农业部北京会议的部署精神,根据国家《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结合辽宁省调查摸底情况,和省财政厅共同研究,按照力求全面、具体、明确、职责清,可操作性强,能反映辽宁的实际和特色的原则,制定了《2012年辽宁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成为各实施县操作的依据和制定属地方案遵循的蓝本。
(三)充分发挥技术依托单位的积极性,制定好属地化的建设技术标准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品与加工研究所对马铃薯、果蔬储藏颇有研究,有一批这方面的专家和成果。该所被确定为省级技术依托单位后,充分发挥其技术方面的专长和积极性,对全省各地马铃薯储藏窖、果蔬储藏库以及烘干设施的建设技术需求、历史发展特点、地区差异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农业部制定和下发的各类设施的技术建设参数标准和形式,进行了属地化设计,形成《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辽宁省奖补设施建设技术方案和验收标准》和《辽宁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奖补设施建设指导图》,以此作为全省设施建设的技术指导规范,并编写了相应的培训材料,委托他们开展省级和实施市、县(市)的培训,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四)因地制宜,推进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设施建设
辽宁省是水果、蔬菜生产大省,全省水果产量730多万吨,蔬菜产量2700多万吨。其中80%的水果和蔬菜需要贮藏和预冷,而现有的贮藏能力只有20%~30%。因此,辽宁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建设实施的重点是水果和蔬菜的冷藏库,兼顾马铃薯储藏窖的实施建设。同时按照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分别推进的原则,对13个县(市)选择了不同的建设重点。如在昌图、建昌马铃薯产量大、经济欠发达的县,重点推进10吨、20吨的马铃薯储藏窖建设。昌图富有传统特色的地下小型马铃薯储藏窖建设,造价成本低、不占用土地、储藏效果好,很受小户农民欢迎,并易于联排成片建设。在该县重点建设10吨连片的地下马铃薯储藏窖。该县建设383个设施,其中10吨的地下马铃薯储藏窖就占380个。在大连瓦房店苹果产量大、农户收入高、经济发达的县(市),重点推进50吨、100吨的简易和组装式冷藏库。该市97个设施中,50吨、100吨的冷藏库有91个。在北镇这样的鲜食葡萄集中生产、农户收入较高的县,重点发展50吨的简易冷藏库。该市120个设施,全部是50吨的简易冷藏库。
(五)坚持实施原则,严格检查督察,坚决将部、省精神贯彻到位
2012年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的开局之年,辽宁省坚决贯彻农业部反复强调的有关精神,坚持实施原则不动摇,并将其贯彻始终。为此抓了5个环节。一是安排部署环节;二是检查督察环节;三是调度环节;四是验收环节;五是抽查环节。
二、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2年底,辽宁省13个实施县(市)有11个已全部完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验收完毕,奖补资金全部发放到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手中。有两个县只完成部分奖补项目的建设、验收和奖补资金兑放,其余部分延至2013年5月完成。13个县(市)共完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1473个。其中马铃薯储藏窖538个;果蔬通风库114个;简易冷藏库639个;组装式冷藏库177个;多功能烘干窑5个。
辽宁省13个县(市)通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马铃薯储藏窖、果蔬储藏库,有效提高了设施水平,减少了马铃薯、水果、蔬菜产后损失,为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13个县(市)建设马铃薯储藏窖538个(规格10~60吨),可增加储藏量12060吨;建设果蔬冷藏、通风库930个(规格10~100吨),可增加储藏量46690吨。从减损增供、延时增效两方面测算,当年可促进农民增收12125万元,成效十分明显。
关键词:社会责任;反贫困;农业加工企业;利益机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4503
0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责任也逐渐兴起,企业追求的不能只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还得提升社会公益、树立企业形象,即企业的目标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从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出现到现在,研究者将企业社会责任概括为对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其中包括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经济责任和公益责任等。
近些年来,贵州省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达到反贫困的作用。2010年,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已达到418万人,解决贫困现状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通过利用自身优势,有效的对资源进行整合,将有力地改变农村贫困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能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美誉度,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1 农产品加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其自身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伴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地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范围、经济制度、消费层次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仅追逐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将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对于贫困问题,单一依靠“救济式”的解决方法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企业进行扶贫,不仅可以打破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还能促进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可以实现企业多方面的价值,比如,企业履行农产品的服务责任,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服务质量;履行生产中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企业社会形象,吸引更多消费者;企业履行产业链中的责任,不但可以提高价值链的安全,也能提高整体价值链的竞争力;加工企业通过对农户履行相应社会责任,如对贫困地区种、养殖业提供技术指导,投资贫困地区的原材料生产,帮助企业构建起稳定的、有竞争力的、抗风险能力强的供应链;企业履行捐赠社会责任,能够提高企业美誉度,从而为企业形成良好的无形资产。
从加工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价值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如企业投入贫困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贫困地区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政府优惠等要素相结合,将会从各个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贫困地区商品经济观念的形成。国发2号文件提出,贵州省将继续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根据企业的长远绩效和长期利益来指导企业的行动和战略,很多龙头企业已经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核心经营方式融入企业的管理之中,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各种缺陷和政府难以完成的事情,如企业放弃部分经济利益,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需求,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企业参与扶贫已经成为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资源的利用视角看,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扶贫的过程中,又能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作为投资要素,而农户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适合农产品种植的土地,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地有效结合。同时,贫困地区要想得到企业的支持,就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造血式”的扶贫效果。同时,加工企业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不仅能真正实现其经济效益,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 农产品加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问题
贵州省农产品加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是实现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是实现贫困人口和企业之间的平衡,即不仅要赋予贫困人口最大的利益,又要使企业有充分的收益来进行再次投资。农产品企业可以利用资源和生产技术来帮助发展农业价值链和促进小农户参与,但是目前,加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扶贫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2.1 索取式的开发资源,缺少社会责任的认识
由于贵州省农产品商品化的现象逐渐出现,农产品供给特点发生了变化,从而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农产品供求关系不再是以数量为主,高质量的追求成为农产品市场发展的主线,因此部分以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忽视社会责任,将会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要兼顾消费者需要和企业利润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效应。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味的开发土地、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依旧存在。企业没有做到统筹各方利益,特别是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谋求企业与环境、社会、经济的统一发展。如果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会导致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
2.2 松散型的经营模式,农业企业缺少有效监管
由于农产品加工拥有一个系统的过程,所以对加工进行供应链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经营中,虽然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实现产业化,改变经营过于分散、生产园区规模过小的状况。但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其中大部分采取的是随意采购,没有稳定的种植基地,虽然部分加工企业拥有自身的生产园区,但由于管理不善,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企业间没有构建稳定的产销关系,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体制,出现分散的农业生产者在原料的品质、品种、规格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加工企业要求的问题,导致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2.3 不健全的利润分配,农户缺乏生产积极性
在农业生产中,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形成了一定的产销关系,但是两者都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它们的利益趋向并不一致,在利益获取和分配中,都想利益多占,风险少担,加上利益分配的主动权被加工企业控制,而由于企业过重的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导致分配给提供原料的农户的利润则相对少之又少。由于存在这种信息壁垒和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户没有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的优惠,于是致使大多农户宁愿外出务工也不务农,劳动力大量流失,土地闲置现象频繁出现。农户种植生产的积极性没能得到激发,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基地无法形成规模。
2.4 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缺乏专业技术支撑
企业重使用、轻培训,从而使农户陷入种植生产能力贫乏的困境。进行种植、生产的农户专业生产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运用科技的能力,生产方式停留在务农过程中的经验,从而出现许多种植和养殖农户仅凭借主观的意识,随意使用添加剂或农药,没有科学地统一用药安全意识,对添加剂用药剂量或病虫防治没有标准添加剂和针对性,出现农药等过量使用,致使农产品中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过量的添加剂和农药毒性残留等现象对消费者健康都会构成很大的威胁。另外,加上缺乏专业的、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存活率低下的现象屡屡发生,从而使得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不足,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受挫。
3 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减缓贫困的措施
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贵州省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效益将是最明显的,特别是对于减缓贫困现象,它将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农业经济是雇佣劳动就业和自主经营就业的来源之一,同时它具有独特的二元性特征,也就是低附加值和高附加值企业并存,低技术和高技术工作同行。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率,从而成为解决贫困的有效手段。
3.1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的现状,很多企业仍然不惜以牺牲农户甚至环境为代价,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于是,加强宣传教育,让农产品加工企业认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成为首要任务。在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工单位以及进行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的企业广泛进行多种形式地宣传,使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和各个部门都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同时对加工企业进行市场经济特点宣传,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从传统的以生产为重点转变到以市场营销方式为中心,实现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使得企业树立长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观与价值观,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相关,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形成加工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国内新农产品市场与农户联系起来,为农户提供高报酬的就业机会。
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风险共担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地引入,农产品买方市场逐步出现,同时龙头企业的规模也逐渐扩大,结合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当地农户的基本情况,企业与农户之间松散的关系已经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紧密型的利益机制,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才能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的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联结模式,走产业化经营发展道路,实现规模经济,将农户和公司利益联系在一起,使双方在劳力、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进行规范化生产。这种模式一方面帮助农户提高抗避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户有效地适应市场,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种植园区形成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加工企业的原料供给得到了保障。
3.3 实现信息分享,激发农户积极性
加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与农户形成了生产、加工、配送和销售等各种流通,也就形成了信息流。但是往往很多信息滞留于企业手中,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所以阻断了整个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各方。农户无法了解农业生产的经济价值,交易过程中长期处于弱势和被动状态,导致大量田地闲置,外出务工现象严重。因此企业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部分信息共享,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巧,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让农户真正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将提高他们利用科技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而企业为农户提供的技术信息又切实提高了农户的科技水平,从而为农业生产的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4 建立培训机制,实现专业化生产
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具有高技术和低技术工作并存的特点,所以通过专业的培训,掌握基本的种植生产技术对于农户来说难度不大。企业在进行农户培训过程中,应该以介绍农化知识为主,同时以介绍基地建设的经营管理方式为辅,向农户传授正确有用的农化知识,从而达到科学种田,提高专业化生产。农户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企业通过对农户进行培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从分散的生产转变为规模化的生产,同时提高农户自主创业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同时通过各种专业化培训,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可以帮助农户转入快速增长的经济领域。另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和农业非农经济收入来履行社会责任、减缓贫困,从而一方面减少了社会保护的依赖性,另一反面可以调和经济增长和贫困之间的矛盾。
4 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减缓贫困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贵州省,农业的发展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有力动力,然后,城乡差距大、贫富悬殊大,贫困问题在全省农村地区仍然较为突出。面对这样一种矛盾的经济发展现象,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也显得尤为重要,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该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同时也是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达到“造血式”的扶贫效果,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鹰,张红宇.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1999,(12):510.
[2]马晓河.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供求前景与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0,(2):134152.
[3]韩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选择[J].商业时代,2001,(11):1012.
[4]颉燕,王海霞.甘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问题浅议[J].社科纵横,2006,(8):3637.
[5]何春辉,周发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10):435.
[6]缪鹤兵.转轨时期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观[J].企业研究,2008,(8):1012.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lca);农副产品;食品工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x822.1;n9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7-1493-05
1969年美国中西部资源研究所(mri)对可口可乐包装类型选择的研究开启了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1990年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setac)首次召开了lca国际研讨会,随后出版了纲领性报告《生命周期评价纲要:实用指南》,为lca方法提供了基本技术框架。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生产涉及的环节多、范围广,不同产品产生的不良环境类型和程度差别很大。lca方法在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应用领域可主要分为渔业、畜牧业、种植业、其他食品工业、包装和废弃物处理等6个方面。综述了lca方法在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1 生命周期评价在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1 渔业生命周期评价现状
李君等[1]对扇贝的两种利用模式进行了对比评价,显示模式二(产品为扇贝柱、复合氨基酸、鱼虾饵料和贝壳工艺品)在资源消耗、温室效应、酸化影响、潜在健康影响方面比模式一(产品为扇贝柱、食用贝边、鱼虾鲜饵料和饲料添加剂)低,而在固体废弃物和富营养化方面比模式一高。vázquez- rowe等[2]采用lca方法评价了鳕鱼的捕捞、加工、运输等环节的环境影响后发现加工环节环境影响最大。vázquez-rowe等[3]运用lca 方法评价了两种捕鱼方法后,获知拖网捕鱼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程度比钩叉捕鱼高,通过降低拖网捕鱼的燃油消耗量能降低不良环境的影响。地中海贻贝加工和运输过程涉及到酸化、资源消耗、全球变暖、生态毒性、人体毒性、富营养化、破坏臭氧层和形成光化学氧化剂等多项不良环境影响因子[4]。ziegler等 [5]将塞内加尔两种捕虾方式对比后发现两者主要环境影响环节差别很大,拖网捕虾为捕捞环节,垂钓捕虾则为加工和贮藏环节。
1.2 畜牧业生命周期评价现状
生产牛奶会排放温室气体和引起富营养化,从而造成环境恶化。运用lca方法评价欧洲牛奶后,发现通过降低牧场营养过剩程度、减少进口浓缩饲料和牧草饲养量、增加本地牧草供给比例等措施,可以降低不良环境影响程度[6,7]。thomassen等[8]采用lca方法对比了荷兰传统牛奶与有机牛奶的区别,结果表明生产等量牛奶,其中有机牛奶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更小。秦凤贤[9]利用lca方法对中国产牛奶分析后指出,其潜在环境影响因子依次为富营养化、固体废弃物和全球变暖与酸化。乳制品加工业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耗水量、有机污水排放量和能源消耗[10]。
karen等[11]运用lca方法研究了加拿大西部牛肉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饲养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排放量80%,另外20%来自饲料环节。peters等[12]对澳大利亚3种牛肉生产系统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评估后发现,两者数值均低于国际平均标准,提高生产和运输效率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量。nathan等[13]通过对比美国爱荷华州的3种牛肉生产方式(①采用爱荷华州的饲料饲养肉牛;②采用爱荷华州以外的其他州的饲料圈养肉牛;③在爱荷华州肉牛培育中心的牧场放养肉牛)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在产生等量牛肉条件下,第三种牛肉生产方式温室排放量最少,提高饲料利用效率能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肉牛育肥环节中饲养时间、饲料类型、畜舍建设和粪便储存等均会产生不良环境影响,其中饲养阶段是最主要的环境影响环节,其时间越短,环境影响程度越低[14,15]。有机方式饲养肉牛虽然能减少药物使用量,但需要更大面积的牧场才能满足饲养要求[16]。英国肉鸡有室内圈养、室外散养、有机喂养等3种喂养方式,leinonen等[17]评价后指出与室内圈养相比,室外散养和有机喂养的能源消耗量较少。在拓宽调查范围后,发现农业阶段是猪肉生产中最主要的环境影响环节[18]。采用有机方式比常规方式生产猪肉排放的氨和磷酸盐更少,采用密集种植和多添加氮肥的方式种植草料能减少
猪肉生产中产生的环境影响[19,20]。以蛋白质为功能单位,最高效环保肉制品为鸡肉,其次为猪肉,最后为牛肉。然而,当以能量为功能单位时,最高效环保肉制品为猪肉,其次为鸡肉,最后为牛肉。在两种功能单位下,牛肉效率都是最低的,可能与其饲料转化率低有关[21]。
1.3 农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现状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25%~30%。研究发现通过减少农业生产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欧盟农业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可减少3 200万t[22]。thomas等[23]采用lca方法评价了农业和环境负担之间的关联度。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按照生命周期研究,水稻可分为收获前和收获后两个阶段。phong等[24]通过调查湄公河三角洲3种种植类型(o-lf、r-hf、r-mf)在土地利用率、能源消耗、废物产出等方面的区别,结果显示,当r-hf效率较低时,不良环境影响最大。过量或低效使用肥料和ch4排放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breiling等[25]评估了日本水稻生产温室气体(ghg)排放后,指出其数值与种植规模、品种和种植地点密切相关。roy等[26]运用lca方法评价了小规模生产蒸谷米的环境负荷类型,发现其会随着生产进程而发生变化,且比其他品种变化更大。sakaorat等[27]分析了泰国水稻种植及其加工的环境影响,显示获得1 kg大米会产生2 927 g co2(全球变暖)、3.187 g so2(酸化)、12.896 g no■■(富营养化),95% co2产生于种植环节,3% co2产生于播种环节,其余2% co2产生于碾磨工艺。中国太湖水稻种植会引起酸化、富营养化、水源枯竭、全球变暖和能源枯竭,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气排放量[28]。 栽培方法(温室或常温、有机或常规、水培或土培)、品种、地点、包装和运输均会影响番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29-34]。据报道,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番茄品种和温室结构有关[31]。温室内栽培番茄产生的温室气体高于常规栽培[35],塑料薄膜大棚比温室栽培消耗资源少[36]。种植方式、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废弃物管理等对番茄环境效益都有影响[37],化学防治害虫比综合防治产生的温室气体更多[38]。加工和包装是番茄酱生产中的环境热点,可通过改变番茄酱类型或降低番茄酱浓缩程度来降低酸化程度[39]。
point等[40]评价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750 ml瓶装葡萄酒的环境影响,结果显示其种植、运输和消费是最大环境影响环节,通过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种植高产有机品种、采用轻质玻璃瓶能降低环境影响。 humbert等[41]比较了滴滤咖啡、特浓咖啡胶囊、喷雾干燥速溶咖啡环境负担,显示50%的环境问题是由种植、处理、加工、包装、销售和广告等环节产生的,另外50%的环境问题是由制造、购置和使用生产工具、废物处置等产生的。
与常规品种相比,转基因甜菜品种因为使用除草剂量少,从而减少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42]。以单位面积(hm2)和单位产量(t)为功能单位,比较德国阿尔高地区3种耕作方式(密集型:n 80.1、p5.3 kg/hm2;粗放型:n31.4、p4.5 kg/hm2;有机型:n31.1、p2.3 kg/hm2)的环境影响区别后,发现粗放型和有机型比集约型化肥使用量更少,能源消耗量也更低[43]。
1.4 其他食品工业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现状
面包是欧美国家的主要食品之一。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人员运用lca方法评价面包加工的环境影响[44],评价范围包括小麦种植方式(常规和有机)、小麦磨粉工艺和面包生产流程(包装工艺和清洁剂类型),结果表明采用有机方式种植小麦、工业化磨粉和大型面包厂联合生产面包为环境负担最小的生产方式。烘烤和运输阶段是面包生产中环境影响的最大环节,烘烤阶段环境因子为光氧化和能源消耗。
啤酒酿造也是lca方法评价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啤酒系统边界不同可能导致最终结果差别很大。若啤酒边界只考虑啤酒生产、运输、啤酒容器、废物处理,环境影响只考虑温室气体排放量[45-47],啤酒生产过程的最大环境影响环节就为麦汁生产,其次为过滤和包装,最次为发酵和储存[45]。扩大系统边界后,koroneos等[46]确定啤酒瓶生产为最大环境影响环节,其次为啤酒包装和啤酒生产阶段。hospido等[47]发现啤酒生产、包装和大麦收获与运输是最大能源消耗环节。任辉等[48]发现啤酒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影响潜值依次为:富营养化(0.061)、工业烟尘和粉尘(0.015)、固体废弃物(0.003),建议通过废水处理设施、改进物料
碎方式和回收利用废硅藻土降低环境影响。
roes等[49]评价了速食食品的环境影响,发现最大环境负荷环节为获取食品原料和固体废物处理环节。zufia等[50]调查了番茄金枪鱼环境影响,并提出改进方法以减少潜在环境负担。
1.5 包装生命周期评价现状
包装能使食品与外界环境如氧气、水分、光照和微生物等隔离,并为食品运输和储存提供缓冲和保护作用。食品包装是造成食品环境负担的主要根源之一。提高食品包装回收利用率,降低主包装重量能降低环境负担。hospido等[47]研究表明玻璃瓶生产和运输造成的环境影响占全球包装系统总量的 1/3,回收再利用玻璃瓶能显著降低环境负担[51]。采用多层塑料袋代替金属罐包装小袋咖啡,虽然不利于包装材料的回收,但对环境影响更小[52]。对比鸡蛋两种不同包装后发现,聚苯乙烯包装产生烟雾、粉尘和环境酸化等不良环境影响,而再生包装纸的不良环境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和产生致癌物质[53]。 ross等[54]研究表明制定和实施塑料包装回收和再利用政策可以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mourad等[55]探讨提高牛奶无菌包装回收再利用可行性后发现,当回收率增加70%时,其不良环境影响可降低48%。hyde等[56]认为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包装原材料使用量可以减少12%。humbert等 [57]对比了玻璃瓶和塑料瓶包装婴儿食品在环境影响方面的区别,发现塑料瓶环境影响更小。sonesson等[58]报道大量使用包装材料给瑞典牛奶供应链造成巨大环境压力。
1.6 食品废弃物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食品工业通常产生淤泥、有机污水和固体废料。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可以减少原材料使用量和水资源消耗量[59]。ramjeawon[60]认为把甘蔗糖厂废水中的重污染水与冷凝水区分开能降低废水处理规模和费用。hirai等[61]运用lca方法评估了4种食品废物处理方案(①焚烧;②生产生物燃料后焚烧;③生产生物燃料后堆肥;④直接堆肥)造成的环境影响区别,表明方案3潜在环境影响最小。lundie等[62]研究表明在有氧操作处理食品废物情况下,家庭堆肥对环境影响最小。焚烧已经生物降解的固体废物比直接焚烧食品工业废弃物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更小[63],从源头减少废物或污染源对环境影响更小[64]。食品废物处理方法与环境负担密切相关,采用食品废物综合管理系统能更好地降低环境影响。
2 结论
lca方法能有效评价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的环境影响状况,研究表明通过变换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和消费模式可以减少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的环境负荷。预测或衡量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的环境负荷,需要深入地了解研究系统范围和应用程序。lca方法引入到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评价中,将为具有环保意识的决策者、生产者、消费者选择环境友好型农副产品和食品提供可靠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李 君,孙恢礼,吴园涛,等.海洋贝类利用模式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7,26(4):70-75. [2] v?魣zquez-rowe i, moreira m t, feijoo g.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fresh hake fillets captured by the galician fleet in the northern stock[j]. fisheries research,2011,110(1):128-135.
[3] v?魣zquez-rowe i, moreira m t, feijoo g. estimating global discards and their potential reduction for the galician fishing fleet (nw spain)[j]. marine policy,2011,35(2):140-147.
[4] lozano s, iribarren d, moreira m t,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efficiency in mussel cultivation[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0,54(12):1269-1277.
[5] ziegler f, eichelsheim j l, emanuelsson a,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southern pink shrimp products from senegal [a]. davis j. an environmental comparison between artisanal fisheries in the casamace region and a trawl fishery based in dakar[c]. italy, 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ik report 789, 2009. 234-237.
[6] williams a g, audsley e, sandars d l. deter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s and resource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commodities[m]. england, london:cranfield university an
nd defra,2006.
[7] cederberg c, mattsson b.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milk production-a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farming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0,8(1):49-60.
[8] thomassen m a, calker k j, smits m c j,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milk production in the netherlands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8,96(1-3):95-107.
[9] 秦凤贤.生命周期评价在牛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 乳业科学与技术,2006(5):224-226.
[10] berlin j, sonesson u, tillman a m. a life cycle based method to minimiz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dairy production through product sequencing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4):347-356.
[11] karen a b, janzen h h, shannan m l,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beef production in western canada: a case study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10,103(6):371-379.
[12] peters g m, rowley h v, wiedemann s, et al. red meat production in australi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nd comparison with overseas studi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44(4):1327-1332.
[13] nathan p, rich p, rebecca r. comparative life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ree beef production strategies in the upper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0,103(6):380-389.
[14] erzinger s, dux d, zimmermann a, et al. lca of animal products from different housing system in switzerland: relevance of feedstuffs, infrastructure and energy use [a]. halberg 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the agri-food sector [c]. denmark, horsens: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3.55-63. [15] n■ez y, fermoso j, garcia n, et al. comparative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eef, pork and ostrich meat: a critical point of 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ecology,2005,4(2):140-151.
[16] poritosh r, daisuke n, takahiro o, et al. a review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on some food product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9,90(1):1-10.
[17] leinonen i, williams a g, wiseman j, et al. predict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hicken system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rough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egg production systems [j].poultry science,2012,91(1):26-40.
[18] foster c, green k, bleda m,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 final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m]. england, london: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2006. 15-18.
[19] basset-mens c, van der werf h m j.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contrasting pig farming systems in france [a]. halberg 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the agri-food sector [c]. denmark, bygholm: 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3. 45-54.
[20] basset-mens c, van der werf h m j. scenario-bas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farming systems: the case of pig production in france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5,105(1-2):127-144.
[21] roy p, orikasa t, nei d,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ife cycle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at [a]. haugen t i.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lca society research symposium [c]. japan,nagoya:international house of japan,2008.74-79.
[22] wirsenius s, hedenus f, mohlin k. greenhouse gas taxes on
animal food products: rationale, tax scheme and climate mitigation effects [j]. climatic change,2011,108(1-2):159-184.
[23] thomas n, david d, olivier h e,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swiss farming systems: i. integrated and organic farming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11,104(3):217-232.
[24] phong l t, boer i j m, udo h m j.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food production in integrated agriculture-aquaculture systems of the mekong delta[j]. livestock science,2011,139(1-2):80-90.
[25] breiling m, tatsuo h, matsuhashi r. contribution of rice production to japanes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pply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as a methodology [m]. japan, tokyo:university of tokyo,1999.24-29.
[26] roy p, shimizu n, kimura t. 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 of rice produced by local processes[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05,67(1):61-67. [27] sakaorat k, woranee p, phanida s,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milled rice production: case study in thailand[j].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2009,30(2):195-203.
[28] wang m x, xia x f, zhang q j,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a rice production system in taihu regio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2010,17(2):157-161.
[29] andersson k, ohlsson t, olsson p. screen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of tomato ketchup: a case study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998,6(3-4):277-288.
[30] niaes.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ject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for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 japan,ibaraki: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3.83-87.
[31] ant?魷n a, montero j i, mu?譙oz p, et al. lca and tomato production in mediterranean greenhous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ecology,2005,4(2):102-112.
[32] williams a g, audsley e, sandars d l. deter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s and resource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commodities [a]. williams a g. main report, defra research project is0205 [c].england,london:defra,2006.177-189.
[33] shiina t, roy p, okadome h,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food supply chain: a case study for inclusion of quality change aspect[a]. john p c, attila e p.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ooperative program in natural resources (ujnr) [c]. america,hawaii: food and agriculture panel,2004. 211-214.
[34] roy p, nei d, okadome h, et al.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 of fresh tomato distribution systems in japan considering the quality aspect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8,86(2):225-233.
[35] carlsson-kanyama a. climate change and dietary choices-how can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from food consumption be reduced[j].food policy,1998,23(3-4):277-293.
[36] ant?魷n a, castells f, montero j i, et al. comparison of toxicological impacts of integrated and chemical pest management in mediterranean greenhouses [j]. chemosphere,2004,54(8):1225-1235.
[37] mu?譙oz p, ant?魷n a, montero j i, et al. using lca for the improvement of waste management in greenhouse tomato production[a]. halberg 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the agri-food sector [c]. danmark,horsens: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 2003. 205-209.
[38] ant?魷n m a, castells f, montero j i, et al. most significant substances of lca to mediterranean greenhouse horticulture[a]. halberg 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the agri-food sector[c]. danmark,horsens: 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3.199-204. [39] andersson k, ohlsson t.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aspects in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omato ketchup[j].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32(3):134-141.
[40] point e, tyedmers p, naugler c.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win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nova scotia, canada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27:11-20.
[41] humbert s, loerincik y, rossi v,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spray dried soluble coffee and comparison with alternatives (drip filter and capsule espresso)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5):1351-1358.
[42] bennett r, phipps r, strange a,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mpacts of grow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herbicide-tolerant sugar beet: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j].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04,2(4):272-278.
[43] hass g, wetterich f, k?魻pke u. comparing intensive, extensified and organic grassland farming in southern germany by process life cycle assessment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1,83(1-2):43-53.
[44] braschkat j, patyk a, quirin m,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read production——a comparison of eight different scenarios[a]. halberg 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the agri-food sector[c]. danmark,horsens: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3. 9-16.
[45] takamoto y, mitani y, takashio m, et al. 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 of a beer production process[j]. master brewers association of the americas,2004,41(4):363-365.
[46] koroneos c, roumbas g, gabari z,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eer production in gree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4):433-439.
[47] hospido a, moreira m t, feijoo g.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beer produ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ecology,2005,4(2):152-162.
[48] 任 辉,杨印生,曹利江.啤酒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2006,37(2):80-83.
[49] roes a l, patel m k.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a sugar cane bagasse food tray produced by roots biopack-results of a shortcut-life cycle assessment[j]. 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2011,5(1):140-152.
[50] zufia j, arana l.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 eco-design food products: industrial cooked dish case study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8,16(17):1915-1921.
[51] ekavall t, person l, ryberg a,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n packaging systems for beer and soft drinks (environmental project 399)[m]. danmark,copenhagen: the dan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1998.127-139. [52] monte m d, padoano e, pozzetto d. alternative coffee packaging: an analysis from a life cycle point of view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5,66(4):405-411.
[53] zabaniotou a, kassidi e.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lied to egg packaging made from polystyrene and recycled paper[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5):549-559.
[54] ross s, evan
s d.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reusing and recycling a plastic-based packaging system[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5):561-571.
[55] mourad a l, garcia e e c, vilela g b, et al. influence of recycling rate increase of aseptic carton for long-life milk on gwp reduction[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8,52(4):678-689.
[56] hyde k, smith a, smith m, et al. the challenge of waste minimisation in the food and drink industry: a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 east anglia, uk[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1,9(1):57-64.
[57] humbert s, rossi v, margni m,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two baby food packaging alternatives: glass jars vs. plastic pot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09,14(2):95-106.
[58] sonesson u, berlin j.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uture milk supply chains in sweden: a scenario stud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3):253-266.
[59] antonio d, pilar c, fatima k, et al.the sustainability of communicative packaging concepts in the food supply chain. a case study: part 1. life cycle assessment[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11,16(2):168-177.
[60] ramjeawon t. cleaner production in mauritian cane-sugar factorie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0,8(6):503-510.
[61] hirai y, murata m, sakais,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for foodwaste recycling and management [a].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balance [c]. japan,tsukuba:society of non-traditional technology, 2000.313-325.
[62] lundie s, peters g m.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food waste management option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3):275-286.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2013年,福建省在10个县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重点扶持特色水果(重点柑橘)、蔬菜、食用菌的冷藏保鲜和烘干设施的建设。项目惠及95个专业合作社和40个农户,共建设完成初加工设施328座,其中组装式冷藏库257座,简易冷藏库12座,普通烘房1座,热风烘房53座,多功能烘房5座,增加冷藏能力2.3万吨、烘干能力200吨/天,带动近3亿元投资。
一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著。福建省新建的大部分补助设施已投入使用,初显成效。据初步测算,10个项目县通过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果蔬食用菌冷藏保鲜和烘干加工增值超过20%以上,产后损失率下降10%,大大促进了农业减损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的目标。如,福安市帝田水果专业合作社建设3个100吨的组装式保鲜库,6月13日正式建成,赶在葡萄收获季节投入使用。经过近两个月的运行,为社员及村民预冷葡萄鲜果3760多吨,比运到5公里外的赛岐镇保鲜库进行预冷节约成本25万元;每斤葡萄经峰期保鲜后可增收0.61元,赢利25.7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闽清县海西汇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建设5个100吨的组装式保鲜库,冷库建成后,已保鲜储存柑橘250吨,平均收购价每斤0.71元,保鲜两个月后批发价每斤0.95~1.05元,入库前后价格相差30%~35%,损失腐烂率比往年下降35%,增加利润20%~30%;保鲜储存西兰花200吨,平均收购价每斤0.82元;储存两个多月后,批发价每斤1.8~2.10元,增值十分显著。该合作社下属十几个分社,共联结1000多农户,都希望明年能继续得到冷库建设的扶持。古田县兴源食用菌合作社建设100吨组装式冷藏库3个和50吨组装式冷藏库1个,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4个库可以贮存杏鲍菇干品35吨,通过冷藏库保鲜干品价格基本可以翻番,扣除电费人工等成本,增加经济效益50%以上;通过补助项目建设的冷库,预计每年可以增加收入60万元。漳浦县规模较大专业合作社冷库建成后,将部分的冷库租给周边的农户使用,既方便了农户也充分发挥了冷库的使用效率。
二是均衡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明显。通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明显地改善了果蔬菌产后初加工条件,使得田间水果、蔬菜、食用菌采收后能有条件迅速进入冷藏保鲜。农民能够根据市场行情决定采收和上市时间。避免了集中采收,集中上市,引起市场价格波动、物溅伤农现象的发生。
三是提升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设施和技术水平。新建的冷藏和烘干设施标准高、质量好,通过初加工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不仅改善了福建省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同时,带动农户形成了“学技术、用技术、建设施、促增收”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农户掌握了果蔬、食用菌产后初加工适用技术,提升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水平。
四是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良好。通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奖补对象示范带头作用,让广大农民意识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重要性,调动了大家建设冷藏库等产地初加工设施的积极性,很多专业合作社农户纷纷要求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
二、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强化政策配套和机制建设
2013年是福建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第一年,福建省对此高度重视,农业厅分管领导及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多次向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有关领导和处室负责人进行了沟通汇报,加工局领导也多次来福建省调研指导工作。为加强项目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省里成立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财政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用于组织方案制定、政策宣传、本地化设计、技术指导培训和项目验收督查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为省级技术依托单位,具体负责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同时积极向省领导、省级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争取相关的配套政策,省委省政府9月份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13〕9号),其中明确了“对于农产品初加工项目用地,符合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条件的,将免于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据此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和农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规范设施农用地服务的通知》,该政策的出台,简化了初加工设施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各项目实施县也都加大了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力度,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农业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部分县采取了整合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经费等措施,用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提高了设施的补助标准,减轻了建设单位负担,不少地方还安排了必要的工作经费,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近两年的调研情况,立足福建省实际,本着突出重点,扶持优势主产区等原则,省农业厅和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确定2013年中央奖补资金全部用于补助当年新建水果(重点柑橘)、蔬菜、食用菌冷藏保鲜和烘干设施。按照福建省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分布情况,结合各地现有的工作基础、当地政府重视程度和农户及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等情况,确定闽清县、福安市、古田县、仙游县、惠安县、漳浦县、平和县、连城县、建宁县、顺昌县10个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县为2013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试点县。10个项目实施县也都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县的实际,制定了突出本县特色的项目实施方案。如平和县重点扶持溪蜜柚主产区的4个乡镇的7个专业合作社建设蜜柚100吨组装式冷藏库,闽清县以柑桔和食用菌为主导产业,重点扶持6个专业合作社建设100顿和50吨组装式冷藏库,体现了突出产业特色和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
3.精心组织,做好宣传培训和项目启动工作
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程技术要求高,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至关重要。2013年4月份,按照农业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统一安排,福建省组织10个项目实施县农业局负责人和技术骨干20多人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培训班。紧接着福建省农业厅在福州召开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安排部署会,部署启动了2013年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对参会的项目实施县农业局局长、农产品加工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省里还统一印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设施建设申请表》并发放给10个试点县,制定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示范点统一牌匾(规格70cm×50cm),在福建农业信息网上举办了一期在线访谈,就“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有关问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广泛宣传补助项目的政策内容和重要意义,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引导,切实做好内容讲解、答疑解惑等工作。7月24日,在福州举办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培训班,邀请加工局、省财政厅领导和有关农产品加工专家、教授对实施县农业局负责人、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就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政策和果蔬冷藏保鲜、干燥加工技术、设施及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培训。各项目实施县也围绕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政策及初加工设施的技术要求等内容,对项目试点乡镇、村负责人、工作人员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户代表进行了培训,并采取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走村入户,印发培训材料、明白纸,组织项目现场会,报纸、电视、广播专题专栏宣传报道等形式,进行广泛的思想发动、政策讲解、技术培训和舆论宣传,达到了很好的宣传培训效果。初步统计,全省产地初加工项目培训达到3000人次左右。
4.规范操作,做好项目组织实施工作
指导督促10个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县制定本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设施的本地化技术方案,同时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管理办公室成员分组分赴10个实施县考察落实补助项目的实施情况。各县农业局和财政局也积极配合,在组织项目申报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摸底调查,力求充分掌握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建设意向,在此基础上组织申报,本着尽量向主产乡镇集中的原则,进行筛选优化,确定补贴对象,多数县优先安排果蔬、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提高了项目集中度和推进效率,在申报审批过程中,各地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逐级上报、逐级审批,并在村级实行公示制度。
5.严格验收,发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资金的补助效益
为全面实施好2013年福建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严格项目验收,规范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建设任务的高质量完成,省农业厅和财政厅联合印发了验收考核方案(闽农计[2013]285号),明确了验收考核的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召开了全省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验收考核部署会,成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省级专家组,各项目县结合实际制定本县具体的验收考核方案,成立由县农业局、财政局和省级专家组的成员组成的验收组,通过实地测量、核对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措施,对补助设施进行全面验收,验收合格的及时兑付奖补资金。同时福建省正在组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和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编写《福建省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干制加工技术手册》,加强设施使用的技术指导,确保建成的设施管理好,使用好,使其真正在农产品减损、提质、增效方面发挥作用。
三、存在问题
1.奖补建设资金相对不足
合作社、农户建设冷藏库的积极性很高,申请数量大,但限于项目额度,相当部分有意向的合作社和农户没有得到建设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2.奖补设施规格存在局限
福建省果蔬、食用菌主产区的专业合作社种植规模都较大,且南方气候的原因,需要的冷藏量也较大,最大100吨的冷藏库规格偏小,无法满足冷藏需要。
四、政策建议
1.增加奖补资金
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奖补资金的投入,扩大实施的区域,满足更多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