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市场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一、财政的债权风险

随着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就解决北京水泥厂和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债务问题与有关部门债权转股权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财政出资设立的金融管理公司正式开展业务。债转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国家为其顺利实施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和程序。但据统计资料显示,债转股的企业户数约为500家,平均资产负债率为80.3%,其中长期负债1882亿元。如此庞大的债转股市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否驾驭,成为债转股政策实施过程中财政必须正视的挑战。

(一)财政的产权风险

由于存在巨大的不良债权,“债转股”之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取得控股地位。但是,这些股权是一种虚幻的所有权,因真实的所有权与企业决策权是同一实体,密不可分。而在现实环境中,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受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垂直领导,政权与股权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孰重孰轻?尽管债转股的企业必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方案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但现有体制下,这个控股股东并不是国有股份派驻企业的“全权代表”,不掌握实际的控制权。最为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权仍被把持在上级单位手中,而且企业经营优劣的评判权掌握在主管部门。正是由于这些关键的制度因素还存在,这些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是流于形式,经理头脑中的行政权利大于股权的思维定式仍有生存空间。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大面积抽样调查显示,67.3%的国企经营者认为他们最关注的评价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另有4.5%的经营者认为出资者的利益是最值得关注的。这种扭曲的产权关系实际上架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被行政权利排挤,使董事会的管理名存实亡,由此导致财政面临严重的产权风险。

(二)财政的套现风险

金融管理公司所持有的经过债权转换成的股权具有阶段性和过渡性的特点。它进入企业董事会也是一种中期行为,并不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债转股的最终目标是要使这部分股权依据市场交换原则有序撤出,实现股权套现。套现的方式有三种:通过场外交易的形式出售;在证券二级市场通过协议收购或转让,实现股权流动;企业自身股权回购,缩股注销。从信达管理公司对几家企业实施债转股方案看,北京水泥厂的债转股采取的办法是信达公司所持的北京水泥厂的股份将由北京建材集团分期分批回购;梅山集团公司债转股采取的办法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宝钢集团公司承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退出的条件,即由宝钢集团提供回购期权的安排。同时,宝钢承诺注入一定数量的资本金,以巩固债转股的成果。这种套现有较强的关联交易色彩,只适用于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背靠实力雄厚的大型母公司,而对更多的没有此类背景的企业,股权的盘活与变现只能靠在资本市场上采取其它途径加以实现。非国有实体持股是未来资本市场的重要生力军,而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力量还很薄弱,大规模出售不良资产缺乏足够的国内市场,产权交易大多属于买方市场,而在这方面对于国际市场全面开放也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推进不良资产的证券化,需要考虑非国有经济的承受能力。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是套现的重要前提。市场投资者对企业投资预期充满信心,会推动股权流动;企业经过高质量经营后才可能有实力完成股权回购。如果企业因债转股,经营状况大为改观,那么,原有的金融风险变为财政收益,皆大欢喜;反之,不良债权变为不良股权,股权套现的通道受阻,财政也将被拖入债务的泥潭,金融风险可能进一步演变为财政风险。

(三)财政的保全风险

债转股的成功意味着高收益,高收益背后也孕含着高风险。债转股实施之前银行的不良贷款以呆帐形式存在,利息也是帐面虚增,但这只是“呆”,并没有“烂”,一旦企业资不抵债破产清算,银行债务拥有法定优先清偿权,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债转股之后,原有债务的利息刚性支出变为股权的股利弹性支出,企业亏损后的零股利将成为一种经济现象而不必再承担法律责任,助长了“惰性经营”。更为严重的是股权所对应的国有资产不仅不能增殖,就是保值也成了问题。企业破产清算时根据股份制“一股一票、同股同权”的原则,平等分割企业剩余财产,国有资产萎缩将在所难免。同是一笔国有债务,只是财务帐面变更,原有的政策优势就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财政面临的保全风险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

(四)财政的交易风险

资产证券化,在西方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收益比较稳定,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把这组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

资产证券化对标的资产的要求比较高,即要求银行持有该资产时期内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而且金融资产具有标准化、高质量的合同条件。与其相比,尽管我国对实施债转股企业具备的条件中明确规定:产品销售对路、有市场,债权债务关系明晰。但这似乎还不能完全符合债转股这一市场行为所必须的公平、自愿的原则。债转股的交易双方分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以国家财政为后盾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交易的对象是国有债务,这就需要确定交易价格。债转股的债是银行的不良债权,如果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交易,市场化价格必然使债权与股权的转换比例十分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银行转让债权的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银行不良债权风险会因此转换而在财务上显现化,进一步危及银行的信用基础,这有悖于债转股初衷。国家为了防止政策弱化效应,不会一方面发行特种国债以增加国有银行的国有资本,另一方面又允许债转股自由定价而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政策性很强的债转股不可避免地掺入行政权利,行政介入又会破坏交易的公平性,财政必然面临人为定价的交易风险。

二、财政的债务风险

1993年,财政体制改革彻底取消了财政向银行借款,赤字全部以发行国债弥补,使财政内部矛盾过度集中于国债,加剧了财政在资本市场的举债风险。

(一)市场发行风险

改革开放初期,每年几十亿元规模的国债面临的发行风险是如何把债发出去,发行主要靠分配任务和政治动员,发不出去的风险使行政权利硬性干预市场化的发债行为。随着国债一级市场的逐渐活跃和二级市场的初步建立,普通百姓对国债的理解也由过去的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转到把国债看作一种回报稳定、安全可靠的投资方式。国债逐渐由买方市场发展为卖方市场,国债的发行风险也集中在如何降低发行成本上来。发行成本主要包括即期发行费用和未来利息支出,而降低两项开支的关键在于选准资本市场内外环境的最佳切入点。1994年2月我国发行10亿美元全球债券,年利率6.5%,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美元利率正处于最低点且将逐步回升的时机,降低了未来利息支出;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认购热情异常高涨,当日就被抢购一空,大大缩短了发行时间,降低了发行费用。

(二)国债的使用风险

国债的使用领域应该是具有明显外在社会效益的项目,不仅包括非盈利性的公共工程,还应包括一些特殊的竞争性行业。主要指两类竞争性领域:一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竞争性行业,如邮电通信行业。民间小规模的投资不足以满足其资金需求,又不便让外资介入,财政利用国债投资是出于扶持此类幼稚行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一外在效益考虑;或者说今天国债投资是为此类行业在未来开放经济中的竞争储备能量。二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财政在分配国债投向时应兼顾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也是新时期财政支持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应有之意。既然上述领域充满竞争,国债的使用必然面临风险。

市场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一、全面认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现状是银行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1 公司治理机制尚不完善,内控管理机制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随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崛起,原来银行业内部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方面,国内商业银行虽然有许多有益的实践,但整体效果和个体实效都不甚理想,无论是公司治理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还是治理机制,都处在新旧控制体系交错的状态下。其次,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定义,合规风险指的是: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有关准则、已经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表明,银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风险所困,甚至被压垮。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违规案件频繁发生,给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 缺乏全面的风险意识,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约束机制。首先,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其次是忽视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最后是不能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为风险管理会阻碍业务发展,同时又不能认真研究市场变化的规律,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业务不但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其次,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社会经济调控者的双重角色,对国有商业银行提出的经济目标在事实上也是双重的,这就使得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进行清晰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同时,由于缺乏人格化的产权和清晰的选择标准,管理人员的选择基本上采用行政化的干部考核运用制度。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薪酬体系类似于公务员,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事前确定的,与业绩水平的相关程度不明显,对其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

3 激励约束机制与银行文化不相融。银行文化是指银行在长期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就是银行的目标和企业信念。绩效考核机制体现了银行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思路,对于银行风险管理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并且,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跟银行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对员工行为有重要影响。

二、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好运行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银行整体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应当有利于促进有效的业务运作,提供可靠的财务和监管报告,促使银行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内部的制度、程序,确保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1 商业银行应当避免其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与市场风险管理目标产生利益冲突。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避免薪酬制度具有鼓励过度冒险投资的负面效应,防止绩效考核过于注重短期投资收益表现,而不考虑长期投资风险。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薪酬不应当与直接投资收益挂钩。

2 为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各职能部门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相关职能适当分离。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市场风险管理职能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在交易部门应当将前台、后台严格分离,前台交易人员不得参与交易的正式确认、对账、重新估值、交易结算和款项收付,必要时可设置中合监控机制。

3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充分和有效性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应当既对业务经营部门,也对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进行。内部审计报告应当直接提交给董事会。董事会应当督促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采取改进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跟踪检查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

4 建立符合金融市场业务特征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并由独立的风险监控队伍进行实时的风险监控。系统运行的初期目标应能从授权和授信管理内容全面覆盖金融市场活动,明确对资金及资本市场交易的总量、比例、交易权限等风险监控指粝;在监控环节,风险监控部门应能对接市场交易部门的风险监控职能,可采取风险监控人员派驻交易室方式。

5 改变商业银行现有的分行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建立总行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支行风险管理部三个层面的专业垂直管理层次,提高和增强风险政策的贯彻力度和速度。总行风险管理部主要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决策,制定和修改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计量、监测和控制系统,确定银行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并对分行以及风险管理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绩效考评考核;分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贯彻执行总行的风险管理战略决策,明确细化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明确尽职、问责和免责的标准,定期监督和检查基层行风险管理的落实情况和执行结果,并将其结果直接纳入行长绩效考核;支行风险管理部门做为最基层的执行者,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行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完善专职审批人员和风险经理制度,建立重大风险事项和应急处理机制,以积极的态度经管风险、管理风险、处置风险,努力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实现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

市场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风险管理 新资本协议

随着各国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产品的持续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蓬勃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重大风险事件,最明显的莫过于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随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多项利率管制措施在逐渐放松,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受到汇率与利率双重风险的冲击。同时,为缓解世界金融危机,我国商业银行积极融入国际资本市场,并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这些势必使我国商业银行暴露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而由于现阶段我们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低,专业人才缺乏,所以,加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难点

(一)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的确立

一个独立、高效、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是商业银行稳健运行的重要保障。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履行相应市场风险管理职责,成立专门的市场风险委员会,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承担市场风险的资金部门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近些年,在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成立市场风险委员会及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职能横向交叉与垂直管理缺失的难题。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其相关部门职能存在横向交叉。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专业人员比较缺乏,而新成立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多数是从资金部门中分离出来的,往往管理人员也来自于这些部门,这必然造成部分职能还不清晰。又由于关注风险的视角和层面不同,市场风险管理与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在管理汇率和利率风险中也存在一定交叉,职责定位还不明确。

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纵向分支管理机构。我们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只限于总行层面,在分行层面大多还没有设立相关分支机构。有些银行建立了相关机构,但存在既报告给上级行市场风险管理主管,又报告给本级行资金业务主管的“双重报告”问题。他们在薪酬考核机制上也基本依赖本级行的经营绩效,这种独立性的缺失可能影响其对市场风险的判断。

(二)账户划分与投资组合结构设置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制定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管理办法,明确两类账户划分标准和管理要求。交易账户记录以交易为目的而持有以便出售、从实际或预期的短期价格波动中获利或锁定套利交易的账户。其余交易一律划入银行账户。

西方主要的商业银行交易账户规模较大,投资组合结构设置全面、细致、清晰,一般由总行层面进行统一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机构管理较为松散,各个交易台或有交易权限的分行。特别是境外分行,一般自行设置各自投资组合结构。不同交易台或分行的层级设置颗粒度不同,没有完全覆盖账户、产品类别、国家、机构、货币、交易台、交易员、交易对手等信息:或者这些信息的层次顺序并不统一,这对全行层面的市场风险集中管理和数据整合带来巨大的困难。

(三)金融产品交易数据整合

交易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是市场风险管理的基础要素。无论使用的管理方法有多么先进,计量模型有多么可靠,如果基础数据来源出现问题,都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的结果,可能导致整个市场风险管理的失效。

西方先进银行的数据管理非常严格,有专门的团队负责交易数据储存及核对。而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储备不足且质量不高。我国大多数银行的各类资金产品的交易数据储存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不同系统的交易管理方式各异,缺乏各个系统间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对这些数据分类、筛选、整合的工作非常复杂。

(四)金融产品定价估值能力

金融产品定价估值是计量市场风险重要指标一风险价值(Value-at-Risk)关键也最困难的环节。西方银行一直以来把产品定价估值模型作为制胜法宝,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定价估值的方法。并且一直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不具备结构性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交易也以代客交易为主,单纯依靠外资银行的报价。另外,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采用国外金融风险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成熟软件产品,这些外购的软件产品的定价估值模块往往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黑盒子”,即我们只知道系统输入和输出是什么,无法知道其中的原理究竟如何。而且这些解决方案对有关人民币的金融产品往往也是“水土不服”。

(五)市场数据管理

市场数据的选取和使用是定价估值的基础。只有收集国际国内金融市场数据,将金融产品与相应市场数据匹配。完成对所有组合中所有产品的估值,并计算出按照市值计算的各投资组合的损益情况,才能为监控市场风险提供有力的支持。若直接使用不加清洗和加工,这些市场数据存在缺失或严重失真的可能。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的主要商业银行在选择市场数据时尤为慎重。他们成立专门团队对这些输入定价估值模型的数据进行管理,研究市场数据对其风险计量模型产生的影响。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使用数据源相对单一,主要是来自世界两大数据供应商(路透和彭博),以及小部分国内数据供应商。这些来自外部的数据在一般情况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甄别,甚至在银行内部各相关部门在制作分析报表时使用的市场数据都没有统一,这给市场风险分析带来很大的障碍。

(六)“后危机时代”市场风险管理的新兴课题

各国银行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间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巴塞尔委员会在2009年初针对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提出了一系列的市场风险管理新概念,如引入增量风险计提(Incremental Risk Charge)、压力风险价值(Stress Val-ue-at-Risk)等。目前,西方主要银行还没有真正实践这些新概念,我国商业银行对它们还处在研究阶段。

二、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横向理顺部门间职能关系,纵向延伸分支机构进行管理

我们应进一步梳理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其相关部门的关系,将职能进一步明确,创建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互为补充的共赢管理模式。在必要时我们还应做好对银行治理结构进行调整的准备,真正形成一套完善高效的传导――执行――监督――控制――回馈机制,建立详细明确、具体可行、覆盖全面的组织管理体系。同时,还要从薪酬机制上彻

底切断市场风险管理与资金交易绩效之间的联系,建立真正独立、集中、垂直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

(二)统一设置全行账户和投资组合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起步阶段就要夯实基础,全盘考虑账户划分与投资组合结构设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由粗到细、由高到低的账户和投资组合结构,全面准确获取不同层级、不同业务条线和不同机构之间的各类风险信息,并形成统一的结构设置规则与命名方式,以满足不同层面日常市场风险分析报告的需要。

(三)加强交易数据管理

由于资金产品交易要素千差万别,数据来源渠道不同,数据处理量极大。逻辑极其复杂。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强大的数据整合与统一管理信息平台,以免错误的交易数据影响到我们对市场风险的判别。

(四)提高金融产品定价估值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在引进国外的成熟软件产品时,要选择国内有经验的实施商,并由金融和IT领域的专家进行共同指导,实施本土化的二次开发,甚至多次开发,在实施中摸索和总结经验,建立一套成熟的系统实施策略和差异分析方法,以指导今后的市场风险信息系统建设奠定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只有真正的掌握定价估值的核心技术,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银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引进国外产品的目的是加强自身学习,积累经验,最终我们还是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

(五)加强市场数据管理

我们可以通过执行相应的市场数据处理程序,包括数据储存、异常值检测、数据选择、验证、根据预先指定的规则估算缺失的数据和市场数据控制报告等。为尽可能减少市场数据不准确对市场风险分析的影响,我们可建立全行统一的市场数据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全行市场数据的与管理。

(六)积极研究实践“后危机时代”的新兴课题

市场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及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与国际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起步相对比较晚,还没有构建科学完善的资本市场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主体还未树立良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现有的系统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以及措施还有待完善。其中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频频出现,极大的冲击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为了确保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影响要素,深入分析资本市场之中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现实条件,针对问题出现的实际原因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管理思路。高效解决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所存在各种问题及矛盾,确保资本市场综合实力的稳定提升。

一、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的原因

为了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我国的稳定性发展,国家开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基础,不断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计划经济的历史遗留因素还非常常见,这一点使得资本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金融业的稳定运作最为关键,这一行业的稳定建设及发展不容忽略,直接关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复杂的资本市场环境中金融风险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建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践行。学术界在对资本市场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分析时,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一)国债投资主体也不够明确

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同时发展比较曲折,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国债投资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略。国债投资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关乎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综合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不难发现,国债投资主体不够明确,存在随着模糊性,最终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够理想,严重影响了资金的正常流转以及迅速回收。国债投入非常关键,为了彰显国家的重要作用及优势,在投入的过程中需要以银行资金的有效配比为基础,确保银行资金能够参与进投资领域之中,一般为国债投入的2倍~3倍。因为国家投资主体不够明确,最终导致社会投资备受阻碍,可能性极大降低,难以确保资金向社会资本的有效转化,工作效能率停滞不前。因此资本市场面临着许多的金融风险及压力,资本金融市场的运作速度持续下降,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建设及发展,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资本累积不够理想

在市场经济快速改革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人群消费水平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都不够理想,这一点使得前期的资本积累工作备受阻碍,积累度相对偏低。通过对资本积累度的分析及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开发力度还有待增强,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和传统,难以实现多元化的稳定运作。在资本累积度持续降低的今天,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增效及发展面临着诸多冲击以及压力,无法实现稳定运作,金融杠杆逐步加大。因此金融风险持续产生,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同时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繁荣建设,导致一部分建设资金管理资金被浪费,与预期目标差距非常显著。

(三)长期短期资金失衡

资本市场之中的资金量比较大,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最为关键,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不容忽略。但是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国家之所以会出现许多的金融风险,实质的金融风险管理质量不够理想,主要在于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发展持续平衡。其中长期资金所占有的比重偏高,增长态势较为显著,相比之下,短期资金占据较小的比重,同时发展速度相对偏慢。这一点导致两者严重失衡,长期贷款难以收回,不良资产持续产生,金融风险的产生概率有所提升。严重偏离了经济市场发展的主干道,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建设,导致我国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及压力。

(四)大量货币未转化为资本

尽管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存在许多问题及矛盾,其中货币量比较大,但是无法实现资本的有效转化,因此我国资本严重不足。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国外资本直接进入我国,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货币主体越来越丰富及复杂。在国外资本正常运作以及参与国家竞争的过程中,国内资金在转化为资本面临许多困难及障碍,无法实现顺利转化以及稳定运作,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经济综合实力不断下降,出现了许多的发展问题及矛盾冲突。

二、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国际资本冲击国内金融体系

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时代下,国家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越来越频繁,国界逐渐被消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地球村。这一点使得国际资本直接进入我国,严重冲击了国内金融体系,导致国家的货币发行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国际资本对国家货币发行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改进,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证券市场的稳定运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本国资本市场中流入了国际资本,那么外汇储备就会持续上升,最终导致国内基础货币的供求失衡,出现了供应过大或者是供应不足等问题。难以确保货币供应量的稳定运作,无法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持续扩张,出现了供应量紧张等问题。国民收入实际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国民的收入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那么社会需求也会有所提升,这一点会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严重还会出现通货膨胀问题,证券价格波动较为显著。在通货膨胀的初期阶段,证券市场会有所上涨,商品价格也水涨船高,这一点会使得各种社会矛盾应运而生。其中供需矛盾最为典型,政府为了稳定整个市场,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发挥国家的调控作用,严格控制资本市场的流动资金,资本市场中的资金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价格也会有所下调。如果通过膨胀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持续发展,那么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之中,企业的资金成本会越来越高,严重甚至会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这一点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最为直接。上市公司的实际效益会越来越低,利润空间被极大的压缩,严重阻碍了证券交易活动的顺利开展,导致资本市场失去平衡,证券价格急剧下降,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建设以及宏观发展。

(二)出现了严重的市场泡沫

市场泡沫的出现备受关注,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主要在于有价证券的公司失衡。在全面促进资本市场开发的过程之中,外国资本对国内有价证券的影响显而易见,国内有价证券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需求量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但是有价证券的供应量平衡不容忽略,如果供应量比较有限,就会导致有价证券的价格出现明显的上涨。对于股票市场来说,股票的投资价值分析不能忽略,通过对这一价值的深入分析及研究,积极了解不同的概括性指标,比如市盈率。如果市盈率水平较高,则代表股票投资时所面临的风险较大,同时投资风险会持续下降,这一点使得整个市场的稳定运作备受阻碍,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性,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建设。

(三)市场稳定性急剧下降

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外国资本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这一点使得国内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持续失衡,波动较为明显,国际资本实际流出量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但是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却无法得到保障,绝对波动比较显著,其中绝对波动以及相对波动的影响有所区别,如果政策市场的实力比较强,已经构建了相对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那么对于新兴证券市场来说,收益波动性比较显著。新兴债券市场的发展速度较快,实质的信用风险比较明显并且变动较为显著。流动性相对较差,迎来了繁荣发展阶段,具体的规模还有待提升。对于巨额国际资本来说,如果集中进入我国,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就会直接影响我国资产的价格,出现许多的波动性风险,导致市场的稳定性被破坏。国家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策略,关注对不同影响要素的分析以及研究,了解自身在参与市场竞争做过程中的真实地位,确保市场的稳定性。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以及统筹管理,保证我国能够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三、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针对上文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国家需要反其道而行,关注对管理策略的有效调整以及全面突破,了解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问题,抓住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及难点。在进一步改进以及优化升级的基础上保障各类金融风险的有效规避,真正实现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突破以及有效改进,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稳定运作做好前期的铺垫。

(一)明确国债投资主体

国债投资主体的明确最为关键,这一点直接关乎和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在管理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国家需要以国债投资主体的进一步明确为基础,全面促进金融体制的有效改革,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在改革金融体制的过程中积极营造良好的资本运作环境,确保全国市场的统一运作。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提升,集中资本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其中证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最为关键。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企业债券市场以及股票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有所扩大,企业所获得的融资渠道以及投资渠道比较多元。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企业可以灵活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加强和发展资金的有效筹集以及管理。国家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以国债投资为主体,为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以及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加强对通胀率的有效控制以及管理。国际收支平衡最为关键,市场经济主体需要以外贸顺差的进一步增强为依据,关注对外汇储备的深入分析及研究,着眼于宏观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确保总量平衡,真正实现内外有效互动,逐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有效控制以及增强,积极提升自身的抵抗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金融冲击,规避各种金融风险,实现自身的努力运作。

(二)全面促进资本累积

资本累积的全面促进以及优化升级是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的基础及前提,良好的资本市场运作秩序有助于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以及合理规避,实现稳定运作。我国需要着眼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具体冲击情况,以构建完善的国内金融体系为依据,关注对市场泡沫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着眼于资本累计工作的相关要求,在进一步改进以及全面突破的基础上真正应对时展的挑战及压力。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资本市场中的资金额度越来越大,这一点有助于促进经济的稳定建设及发展,但是各种风险也应运而生。资本市场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无法规避的损失,因此在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以资本的有效积累为依据,关注对这一工作的全面改进以及有效突破,了解时展的趋势。着眼于市场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在综合分析以及考量的基础上,以资本管制的自由化运作的基础,充分凸显资本累积工作的重要优势以及价值,保障我国在积累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了国家资本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中货币与资本的转化不容忽略,这一点直接关乎资本市场的长效发展,国家需要着眼于资本市场运作的具体规律,了解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关注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分析以及调整,积极利用现代化的调控政策以及手段,在全面突破以及有效改进的基础上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调整,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又好又快发展。杠杆作用的发挥非常有必要,这一点直接关乎资本的前期累积,国家需要确保企业获得更加丰富的融资以及投资渠道,以全面统筹以及合理安排为基础,了解外贸顺差的合理性以及针对性,确保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维持。注重内外部之间的有效交流及沟通,逐步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抗击能力,有效规避各种发展风险以及发展压力,在全面调整以及改进的同时保障各类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践,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建设打下扎实的制度基础以及资金基础。另外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产生了明显的变动,不管是哪一种资本模式,都离不开资本的原始累积。国家需要抓住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了解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以及工作要点,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通过对重难点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积极规避各种通货膨胀问题,保障整个证券价格的稳定性以及合理性,确保社会供需平衡。尽量规避各种供需矛盾,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秩序,加强对不同影响要素的深入剖析以及研究。一方面提升国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具体变动完成前期的资本累计工作,这一点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建设及发展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三)平衡长期与短期资金

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注重对内外部因素的深入分析及研究,确保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合理比重。资本管制工作不容忽略,这一工作的难度系数相对偏高,对管理工作人员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在全面落实自由化的资本管制工作时,许多的国外资本直接进入我国,导致国内资本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中储蓄缺口以及投资缺口的出现使得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大打折扣。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缺乏顽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导致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严重失衡。对此,国家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解现阶段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具体占比,积极关注各种金融危机出现的规律以及实质原因,加强对货币的有效管控,主动规避各种金融风险,尽量避免盲目信贷。着眼于股票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出现的现实问题,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定运作,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制度支持以及资金支持,充分彰显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及平衡价值,保障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突破以及全面改进,积极规避资金出逃以及账户赤字。

(四)促进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向资本的有效转化最为关键,这一点是资本市场得以稳定运作的基础及前提。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国家需要深化对资本市场运作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抓住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及重难点,了解金融风险产生的实质原因,在全面协调和宏观管控的基础之上确保货币顺利的转向资本。其中企业的资金成本提升较为显著,企业资金的缺口问题非常严峻,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实际利益,同时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这一问题的出现与货币向资本的转变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一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及障碍,对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巨额资本的有效控制,了解社会主义资本市场发展的特殊性要求。以构建稳定有序的资本管制机制为基础,进一步提升资本管制的质量以及水平,坚持自由化的发展方向,确保货币向资本的顺利过渡,提升资本市场的综合实力。让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的凸显自身的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为金融市场的宏观管理及风险规避提供相应的参考。

四、结语

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金融风险频频出现,其中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不容忽略。国家需要意识到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各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具体影响要素,采取与之对应的解决对策,积极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充分保障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改进。

参考文献:

[1]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2(62):30-35.

[2]李红权.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与金融风险管理——一个基于非线性动力学视角的分析原理[J].财经科学,2006(10):9-16.

[3]鲁炬,谷伟,万建平,等.VaR和CVaR在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对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08):26-27.

[4]徐延利,王玲玲,刘丹,等.基于动态Copula模型对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探究[J].中国软科学,2010(S1):105-110.

[5]黄海峰,马弘毅.MainMethodsforChina'sFinancialRiskManagemet[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09):31-36.

[6]凌晓东.受险价值管理——国际金融业风险管理的新规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04):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