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洪灾害防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洪灾害是由强降雨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一些坡降大或者洪水陡涨陡落的流域地区,大部分山洪灾害频发流域都是地形破碎,每年的汛期一般是山洪灾害的高发期。现在山洪灾害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我国今年因山洪灾害带来的人员死亡占洪灾的50%以上。为贯彻落实防洪精神,需要在全国范围开展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1.小流域山洪灾害的原因
导致小流域山洪的因素很多,大概分为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危害程度由包括降雨和地形地质在内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1)地形条件影响。地形地质条件的好坏是影响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势整体西高东低,山丘面积大,占总面积的高于2/3,而且呈阶梯状形态分布。在阶梯过渡地带以及山系边缘地带,山地坡度可以达到30°~50°,河床陡瀑布多,非常容易形成山洪灾害。此外,如此多的山丘区导致地质构造变得复杂,纵向构造以及歹字形构造非常多,对泥石流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小流域越多为源短坡陡或者水断面窄的地形,这就为洪水快速汇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形条件,所以使得山洪更容易发生。
(2)水源条件影响。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就是降雨,山洪和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与降雨量以及降雨强度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情况下降雨量大就是意味着降雨的激发能力强,容易产生泥石流、洪水灾害以及滑坡灾害等。雨水强度大的时候会迅速汇聚在地表形成径流从而引洪水,降雨时间多时径流量相对就大,因此雨水对岩体土壤的侵蚀就相对加强,山洪、滑坡以及泥石流产生就更加频繁。小流域洪水的要在大量、快速的水源下才能发生,一般在降雨充沛、暴雨或特大暴雨出现频繁的地区容易产生灾害。
(3)植被条件。小流域山洪灾区一般处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山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有的地方将植被废除从而改种收入好的经济果林,这样就造成了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山洪更容易产生。
(4)经济社会因素。为了发展经济,很多山丘区资源开发活动非常频繁,受人多地少的制约,人类活动已经剧烈扰动了地表环境,加剧山洪灾害。而山丘地区居民房屋一般在河滩边,遇到山洪滑坡或者泥石流暴发就极易给人员以及财产带来损失伤亡。而在山丘区的城镇同样也由于经济因素经常受淹损失严重。山丘区的水库虽然数量多,但是分布广标准低、质量低而且管理落后,很容易失事造成下游毁灭性的灾害。
2.小流域山洪灾害的主要特点
山洪灾害随着不同区域的降雨以及经济活动和地形的不同会表现出时间分布以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很大的不同。我国小流域的山洪灾害特点有下面几点:
(1)可预见性小,突发性强。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灾害突发性强而且预测预报的难度大,我国山丘区一般坡高谷深而且汇流较快,导致洪水暴涨暴落,降雨的高强度使得从降雨到山洪灾害形成一般只要几小时, 甚至小于一小时,再者短时暴雨没有分布地域性规律、科学设施的落后,给山洪预测预防预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破坏性大。山丘区大多溪河密集,山高坡陡,人口和财产分布在一些较低平地上,这导致短时间的洪水过境就能造成很大的灾害产生。洪水汇流快使得产生的泥石流冲毁能力很强,当大中型的泥石流暴发时,所过的地方遭受的就是毁灭性打击。滑坡体的下滑尽管需要一定时间,有的一昼夜只有几厘米,有的几个月几厘米。但如果有外界条件的诱发,滑坡速度可能会突然增大,坡面径流快速汇集流速大,造成无法预料的巨大损失。
(3)山洪灾害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山洪灾害在暴雨的激发下产生,因此与暴雨的发生时间有关系。我国各不同区域的降雨有不同的特点,这就使得山洪灾害有很强的区域性。西南、秦巴以及江南丘陵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山洪灾害较多,而干旱的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山洪暴发频率相对较低,发生暴雨及大暴雨从而导致山洪灾害的时间主要是6-7月梅雨期。
(4)分布广泛,发生频繁。我国降雨集中在夏秋季,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地形地质复杂,人们居住相对分散,洪水、泥石流以及滑坡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也比较频繁。
3.小流域山洪防御的对策
(1)推进小流域山洪防御工程设施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增强工程措施力度。此外,要抓住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机遇,加大山丘区水利建设的资本投入,突出山洪防治工程。提高小河流的防洪标准。由于山区经济较为落后,河道的护岸存在标准低以及质量差等很多问题,要根据防洪避洪的要求,进行加固,提高防洪避灾能力。
(2)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小单元、小流域的山洪灾害的预警体系。把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重点转移到“自防自救”的建设上,建立村级预警系统。确定适当的预警员在降雨期负责观测雨情和水情,认真巡查可能出现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地段,遇有大暴雨或者台等预警要及时发预警信号。定期检查周边山体,发现情况要做好观察记录,及时上报。村单元还要明确本村的危险地段,方便有灾害时的人员撤离。
(3)加强山丘区管理,建立科学防灾体系。除了针对灾害本身,提高山区群众的躲灾避灾意识、宣传山洪防御知识,指导山区居民摒除侥幸心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对重点防护地段做好汛前检查工作 ,对防洪设施以及机构设置的落实要全面检查,各部门的责任落实要到位,明确工作的目标任务。山丘区的各种社会活动一定要规范化,让山区居民适应自然的规律,避免因为不合理的活动而导致的山洪灾害。加强河道管理,加大执山洪相关的法力度,加强监控山洪灾害地区的土地开发管理,充分考虑山洪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控制人员财产继续向山洪灾害潜在区继续发展,已经开发的地区也要加强相关活动的监控管理,防止一切可能导致山洪灾害的活动。
此外还要完善已有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在完成的体系基础上不断的细化完善。努力实现组织健全、预案实用、响应迅速、全民参与、保障有力等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完善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方案并检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4)保持水土的综合治理。主要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降水入渗程度,改变小地形,将坡地改成平地,改善地面糙度增加树冠的截留,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当降水抵达到地表后首先被地表的植被截留,然后再可能在产生径流,对流域的降雨起到缓冲作用,延长洪水的汇流时间。在一些流域可以实施了梯田林草措施,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增加了流域植被覆盖度,减轻了雨滴对地面的击溅,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减轻了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减轻和消除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现象,减少灾害发生。
建立水生态保护基金,保证水库在供水发电以及旅游渔业等方面的收入稳定,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从这些资金中提取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基金来进一步加强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对水库水生态问题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广泛听取意见做好水库管理规划工作,将不同水生态环境问题划为不同的课题来研究,为水库发展做好基础理论以及技术支撑。
(5)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科普宣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保证下,制定相应的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发展规划。在政府的配合下,贯彻执行各种防御措施并严格监督检查,使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的科普教育工作,强化群众在这方面的环境意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各种山洪灾害防御以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防御措施。
4.结语
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包括自然科学气象、水利、地质林业以及人文意识、等多个部门,所以小流域山洪防御工作要有一定的灾害防御管理体系,由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赤峰市松山区 非工程山洪防御 监测 预警
一、松山区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松山区位于东部赤峰市南部,属燕山山脉七老图山东麓。全区地势西高东低,呈波状倾斜,海拔高度由2067米逐渐下降到436米。境内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川三种。西部中山地貌区,占总土地面积的34.8%,中部低山丘陵地貌区,占总土地面积的48.3%,东部河谷平川地貌区,占总土地面积的16.9%。
地理坐标为北纬42°01′~42°43′,东经117°47′~119°39′。东西最长152.5公里,南北最宽77公里。东与敖汉旗相望,西与河北省围场区(县)毗邻,西北与克什克腾旗搭界,南与喀喇沁旗、红山区、元宝山区接壤,北与翁牛特旗相连。
全区总面积5618平方公里,总人口53.5万,辖7个街道、29个社区,14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松山区位于蒙、冀、辽三省区的交汇处,是东北、华北地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赤峰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气象水文
松山区属中纬度温带半干旱区,其特点是多季风,少降水,富日照、辐射强、寒暑变化强烈、干湿周期明显,全年平均温度6.8℃,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零下29℃,全年日照2800—3000小时,≥10℃有效积温2800--3300℃,无霜期120—135天,年降水量350mm左右,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十年九旱,尤其是每年的春季干旱十分严重,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海拔高(600—1000m),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备生产各种粮豆的优越条件。
松山区有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24条,50至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4条。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6797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7197万m3,多年平均重复水资源量7655万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6338.79万m3。地下水资源利用总量为10456万m3。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分布面积广,厚度较大 ,裂隙发育;此外还有玄武岩成岩裂隙水和风化裂隙水、玄武岩裂隙水、花岗岩裂隙水、变质岩裂隙水,分布在区境部分地区。
二、山洪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一是地质地貌因素。我区地形为山区、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众多,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土壤多为棕壤土,其下部为半风化碎屑岩石,遇水易软化、易崩解,一遇到局部暴雨形成较强的地表径流冲击时,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二是气象水文因素。山丘区小气候影响形成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汛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部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
三是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陡坡开荒、削坡建房,改变了地形、地貌,破坏了天然植被,加之乱砍滥伐森林,失去水源涵养作用,均易发生山洪。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河道的不断被侵占,河道严重淤塞,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也是山洪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区山洪灾害特点是:
季节性强,主要发生在6-9月份,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频率高,每年汛期都有山洪灾害发生。
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山洪主要发生于山区、丘陵区及山地,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上述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来势迅猛,成灾快。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大,降雨后几小时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破坏性强,危害严重。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坏性很大。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
我区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荒山荒坡上进行坡改梯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在沟道内修筑谷坊、淤堤坝等拦蓄工程,在主要河段修建堤防工程等。这些工程措施的实施大大减少了地表径流的汇聚,降低了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抗灾减灾效果显著。
三、松山区监测预警站点布设
一、尽快科学划定山洪泥石流灾害危险区域,设立警示标志
各地防指要立即组织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专家,迅速开展全面排查工作,尽快科学划定危险区域。对于排查出的危险地段、区域,要立即设警示牌。同时要在用于抗震救灾指挥的地图上予以明确的标识。特别是对人员较为密集的受灾群众安置区,要加强对安置区周边环境的检查,如位于危险区域内,要尽快重新选址搭建安置点。
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强化临灾避险
按照以防为主,以避为先理念及时制定本地区当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防范应急预案。预案制定要细致,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除了包括常规的应急响应规程下的内容,还要特别注意细化发生灾情时如何通知、按什么路线转移、转移到什么地方等内容,确保一旦接到预警,相关责任人能按照预案及时到位,受灾群众能在责任人组织下按照预案快速转移至安全地带。
三、加强预测预报,强化灾害预警
要尽快恢复震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使其正常发挥监测、预警作用。气象、水文、防汛,国土等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强化会商协作,加密监测频次,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做到定点测报,及时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逐级传达到位。对威胁较大的重大隐患点要实行24小时监测,发生降雨时,要加密监测巡查频次,随时掌握现场动态。要合理调整、确定临界值,出现灾害征兆或监测数据达到临界值,要果断发出临灾预警,并采取各种方式将预警通报至相关责任人、相关区域群众。
四、逐级落实各类防汛责任人,强化措施落实
有条件的地区要进行公示,确保责任落到人头。各类责任人要及时上岗到位,按照职责分工立即开展相关工作,保障每一环节、每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按照责任分工,要落实人员对灾害易发区等重点部位特别是群众安置点进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特别要强化雨中的巡查观测,一旦发现灾害隐患,要迅速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按照预案规定,果断、有序组织群众撤离。
一、基本情况
我乡山洪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以崩塌、滑坡、危岩为主,其中较为严重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有4处。
二、2013年趋势预测
(一)降水预测
在汛期(3—10月),集中降雨和持续强降雨是导致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主汛期(4-6月)全乡的降雨量略多于去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降雨相对集中期,局部特强降雨引起的局面洪涝和衍生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高。后汛期(7-9月)降雨量与去年基本相当。
(二)山洪地质灾害发展预测
由于长期干旱,导致地表开裂严重,一旦降雨,必将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就变大。全年各时段均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地质灾害以群发突发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三)山洪地质灾害分布的主要区段
村10、11组;高龙8、9、10、12组;清水4、5组;红旗3、11、12组;以上4个村组的部分地带为防范重点。
(四)重点防范期
今年,我乡山洪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4-7月的主汛期。8-10月的后汛期,受暴雨等影响,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很大,尤其要加强连续集中降雨时期及此后数天内重点区段、重要灾害点的防范,必要时应采取临时紧急避让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村(居)委会应成立以村委会主任为组长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辖区内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所在国土资源局及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牵头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乡安办、经发办等部门各自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明确人员
各村委会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月报制度。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值班责任,做到人员到岗,向社会公布联系方式和联系电话,确保联络畅通。乡政府汛期山洪地质灾害值班电话:各村委会、各部门要按照山洪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规定,做好山洪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的速报工作。
(三)立足防灾,辅以治理
1、国土资源所及各村委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洪科普知识的宣传培训,要进村入户宣传,让广大基层干部及受威胁群众懂得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切实增强山洪地质灾害和防洪防范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
2、各村委会要在汛期对辖区内山洪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各隐患(危险)点、危险区段的情况,对重点防护区段和重要灾害隐患点落实防灾责任人。
3、各村委会要对重要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对需要理沟排水的,组织人员完善排水系统。国土资源所要向上争取项目,对危险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对由工程建设引起的山洪地质灾害,责任单位要及时做好治理工作。
(四)完善机制,群测群防
重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由所在村委会明确防治责任人。完善村、组二级群测群防网络,及时报告和调整网络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国土资源所要及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落实巡查监测和报告责任;发现险情有扩大、加剧异变情况,或其他明显征兆,要及时上报并立即组织人员撤离。新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落实群测群防责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五)强化责任,明确主体
为了使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后治理工作能及时开展,防治在灾害治理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诿。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结合我乡实际,现再次明确防治主体和责任。
1、因采矿引发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诱发山洪地质灾害矿山企业。
2、因建校开挖山体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学校。
3、因建房开挖山体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建房户。
4、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主体为当地村委会。
关键词:山洪灾害;应对措施;防治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情况
1.1 西平县概况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驻马店市北端,东临上蔡县、西接舞钢市、舞阳县,南依遂平县,北临漯河市。地处北纬33°11′~33°32′,东经133°36′~114°13′之间。县境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32公里。
1.1.1气候
西平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属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区。冷热适中,四季分明,夏热多雨,冬寒晴燥,春旱多风,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涝转变较为突出。年平均气温14.8℃,最低月(元月)平均气温0.9℃,极端最低气温-15.3℃;最高月(七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43.1℃。
1.1.2 地形地貌
县境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0多米,最低53米,平均59.9米。伏牛山余脉自县境西南绵延入境,形成山区向平原过度的地带。西部为山丘区,有大小山峰10余座,面积55.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85%,西、隧交界的龙泉寺山海拔553.2米,为境内第一高峰;中部和南部有师灵、蔡寨、金刚3个缓岗,占全县面积的5.5%;平原占全县面积的85.65%。平原中有号称西平“坡”的洼地。其中最著名的是东部的老王坡,面积140多平方公里。
1.1.3 水文
西平县多年平均降雨量881.7毫米,多集中于汛期(6-9)四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年际变幅很大:据资料统计,最大年与最小年年降水量比值可达3.65至3.82倍,最大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值为1.54至1.89倍,最小年降水量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小1.9至2.4倍。
1.1.4山洪灾害分布
西平县境内山洪灾害主要分布于西部出山镇,由于该地区属山丘区,因此发生山洪灾害区域占相当比例。出山镇受山洪威胁的有韩堂、李孟银、刘清管、李元沟、菜坡、朱仓庄、月林、大苏庄、任庄、牛昌、狄庄、酒店12个行政村,其中韩堂、李孟银、刘清管、李元沟、菜坡、朱仓庄、月林、大苏庄、任庄9个行政村的38个自然村处在历史洪水位线以下,受山洪灾害威胁严重,为重点防治区,其他3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为山洪灾害一般发生区,属一般防治区。
1.1.5历史山洪灾害
西平县地处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的两个过渡带。降雨年际、年内变幅很大,暴雨突发性大,山洪灾害发生频繁。据《西平县志》资料统计,自明代(146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西平县发生特大水灾两次:一次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另一次是在1975年。至解放前夕(1949年)西平县境内所发生大的水患灾害有40次。1949~2009年60年间,发生洪涝灾害的年份有32年。
2.建设目标及任务
.2.1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
.2.2建设任务
在西平县山洪灾害防治区出山镇的12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的划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责任制组织体系建立、防御预案编制和完善以及宣传、培训、演练等。
1、普查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出山镇20个行政村155个自然村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人口分布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人口、住房、耕地及主要经济设施分布情况等。
2、根据普查结果,在受山洪灾害威胁的行政村划定危险区、安全区。
3、根据历史降雨及山洪灾害情况,结合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等,确定每个受山洪灾害威胁行政村的预警指标。
4、建设西平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雨水情监测、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等子系统建设。其中雨水情监测系统包括新建12个自动雨量站、2个多要素自动雨量站、41个简易雨量站、9个简易水位站;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包括在县水利局搭建防汛计算机网络、组建市到县防汛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编制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软件;预警系统建设包括县及出山镇、12个行政村配置各类预警设施设备。
5、根据山洪灾害防御特点和现状,在西平县1个镇(出山镇)12个行政村分别编制和完善县、乡(镇)、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
6、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对各级责任人、技术人员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和技术培训,在重点山洪灾害防治区组织开展1-2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3. 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投入。如宣传、培训是一项常态性工作,人们的主动避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仍需加强,人为诱发的山洪灾害日益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避灾意识,提高自救能力,少部分群众仍在滥砍乱伐林木,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修路、开矿、河道弃渣、占河建房、开挖坡角、削坡取地建房等行为,破坏了山坡原有的稳定性,并且无任何防护措施,给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留下了隐患。只有持续加强宣传培训,才能使广大群众的防御意识根深蒂固。同时,对深山区的乡镇、村庄应建立多种通信措施,如微波通信、大功率对讲通信等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建立运行管理经费来源长效机制。尽管我县多次要求落实运行管理经费,但我县财政困难,经费难以真正落实。水情设施设备、监测预警平台设备都属于技术含量高,更新较快的产品,并且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其养护、检修、更新比较频繁,运行费用及配件更新费用较高,因此应将其运行维护费用纳入正常经费,确保其有故障时能得到及时检修,从而在山洪灾害防御中充分发挥作用。请国家象安排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经费那样,每年给地方补助一定数量的运行维护经费,确保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长期发挥效益。
三是我县的水库工程管理单位、河道工程管理单位、滞洪区工程管理单位要配备必要山洪灾害预警、预报设施,实现信息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及全县的防汛抗旱工作。
四是加强工程措施建设。我县现有小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2座,河堤253千米,对防御山洪灾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县开展了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加大河道治理及堤防工程建设力度,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了抗灾能力。但由于基础条件差,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仍然滞后,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不相适应。多年来,我县主要防洪河道及防洪工程得到广泛关注,但忽视了山地、山洪沟的治理,山丘区所有村、小流域无堤防,一旦山洪暴发,无可依托的工程防御措施。目前虽然完成了谭山、竹园、黄湾、任三楼四座水库的加固处理,但还未经标准洪水考验,其他五座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正在进行。总体上看,我县现有的防洪工程没有完全达到设计标准,山洪沟、泥石流沟以及滑坡急需治理,防灾形势十分严峻,急需加大工程建设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