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畜牧业发展史

畜牧业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业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畜牧业发展史

畜牧业发展史范文第1篇

(一)严格“防、检、监、管”一体化管理。坚定不移的实施好“防疫天字号”工程,着力开展好春秋两季畜禽集中强制免疫和平时补防工作,确保全市畜禽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力度,力争全市畜禽屠宰检疫率达到100%,产地检疫率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严格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确保用药用料安全。

(二)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积极探讨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场区的管理模式和有效机制,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全市各类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提高到65%以上。认真实施好“奶业富民工程”,加强在场区建设规划、疫病防治、奶牛引进、良种改良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推进品种质量和饲养效益的共同提高。到2008年底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生猪出栏50万头,禽类出栏1460万只。

(三)加快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深入实施好“全国生猪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力争连续第四次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工程实施县。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对乡镇技术指导员和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畜牧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养殖科技含量,畜牧实用技术入户率提高到90%以上。

(四)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步伐。依托银宝、八戒、永大龙头加工企业,继续抓好我市生猪、禽类传统优势养殖项目的扶优培强。依据养殖基础和优势,积极发展肉鸡、肉鸭生产基地和特种养殖,重点抓好五个乡镇北部城矿区沿泰临路一线的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搞好粪便污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快畜牧合作社的建设步伐,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

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到年,预计全市牛存栏6.4万头,出栏2.4万头,其中奶牛存栏达到3.7万头;生猪存栏51万头,出栏100万头;羊存栏28万只,出栏44万只;家禽存栏610万只,家禽出栏172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4.4万吨和10万吨。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1、建立协调统一的畜牧业布局结构。依据各乡镇的畜牧生产传统和优势基础,形成不同畜禽种类的区域性主导产业。重点培强壮大等乡镇的生猪产业以及的禽类生产,加快庄的牛羊基地建设,突出北部矿区奶牛产业带发展。

2、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通过扩、改、建、联、引等方式方法,加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畜牧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完善畜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积极推行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流通形式,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同时,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努力开发名优畜产品,提高我市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3、建立现代化的畜禽饲养方式。根据国际卫生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加大畜产品的质量检测监督力度。大力推广“自然养猪法”等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建立起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品种突出、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规范的现代化生态型饲养方式。全市无病害、无药残、无激素、无污染“四无”畜禽产品达到70%以上。

畜牧业发展史范文第2篇

1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技术储备

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农学院、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等近年来在山羊克隆领域、肉牛胚胎移植以及转基因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同时具有一支积累了大量的成熟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从事克隆、转基因技术等育种技术研究和良种畜禽饲养、繁育的科研队伍。目前,天津市有3个原种猪场,其中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是国家级种猪核心选育场,有较完备的育种设施设备和试验猪舍、化验室等;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负责为天津市培育优秀种公牛,是我国最早的主要种公牛站之一;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肉羊良种的引进、扩繁、选育和推广工作,是中国首家引进杜泊绵羊原种的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进行选育的公司;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建有先进的实验基地和现代生物实验室,并在试验室配备了显微操作仪、二氧化碳培养箱、凝胶成像系统等先进仪器;这些畜牧种业企业和研究中心均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储备,为畜牧种业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天津市拥有丰富的畜牧种质资源,为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生猪有世界三大名种猪,即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奶牛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和娟姗奶牛。肉用羊为杜泊绵羊、波尔山羊和澳洲白绵羊。蛋鸡有海兰褐、海兰灰等鸡品种。肉鸡有爱拔益加、艾维茵品种等,还有一些地方猪种、地方鸡品种以及长毛兔和狐、貉等品种。

2畜牧种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畜牧种业和种业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一些优势品种方面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1]。但就整个行业而言,仍存在着种业企业实力不强、种业科研创新机制和创新水平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产业化程度低和引进品种优良性状保持不佳等问题。

2.1畜牧种业企业实力不强,龙头企业少

目前,天津市畜牧种业企业规模较小。由表2可见,天津市主要畜牧种业企业的基本情况是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仅有2家,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等在业内较知名的畜牧种业公司年销售收入均不足千万。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种畜禽龙头企业还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种畜禽场的数量、档次、单体规模,还是总体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调研中发现,畜牧种业科研实力不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偏少,且产业化程度不高,种业育、繁、推产业链条较为松散,且规模小,缺乏竞争实力。畜牧种业中仅有3家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育繁推一体化”的畜牧种业企业,不适应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2畜牧种业科技水平和创新机制不适应种业发展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畜牧业种业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特别是生猪、奶牛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如:每头母猪年提供断乳仔猪头数和年提供出栏商品猪的头数:养猪发达国家普遍在22头和20头以上,例如:2009年,丹麦为26.1头和24.3头,荷兰24.5头和23.4头,法国为24.2头和22.4头(表3);天津市能提供的商品猪仅为15~18头,差距较大。2010年天津市奶牛平均单产虽已达到6904kg,还远低于北京、上海奶牛业平均8000kg的生产水平。从整体来看,天津市畜牧良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科技研发能力相对薄弱,集中表现在:天津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牧优良品种或品系,畜牧优良品种、育种关键技术、设备主要靠引进;尚未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体系;畜牧种业科技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包括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研发设备以及实验室能力的提升。当前,天津市还尚未真正建立起商业化的农业种业研发体制,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协作机制还不紧密,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还不健全。企业科技创新实力不足,80%的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绝大多数育种企业仍采用常规育种技术,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成果转化速度慢的现象仍然存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还没有被广泛采用。

2.3引进良种的优良性状保持不佳

近年来,天津市每年从国内外引进大量的畜牧原良种,但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引进———维持———退化———再引进,即引进良种的优良性状保持不佳,从而也导致了畜牧种业的低效生产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第一,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系谱建设、体型鉴定等选种技术和管理滞后,转基因、体细胞克隆、胚胎移植、性控等生物技术相对落后,导致良种选配效果不佳,繁育的后代或配套系不能保持原种或良种的优良性状;第二,由于对引进原良种(种猪、种牛)的饲养模式落后,如养殖设备不先进、养殖环境不佳、疫病防控技术落后、饲料营养不能跟进等原因,导致原良种生产性能不断退化,目前天津市种母猪的繁育年限仅为3~4年,种公猪为4~5年。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在对引进良种的利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调研的基础上,会加大对育种选配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支撑,确保引进良种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4种业科技人才缺乏

当前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人才普遍缺乏,课题组调研了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天津市农夫种猪场、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畜牧种业企业的科研人员情况。调研结果为,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3.1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39%;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67%(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天津市种业企业科研人员尤其是高端科研人员普遍缺乏,人才缺乏是制约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瓶颈。调研中还发现,天津奶牛发展研究中心、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天津市农夫种猪场等种业科研实力较强的畜牧种业,其科技人员占比相对较高,拥有的高学历和高职称科研人员比例也高于其他企业,进一步印证了种业企业的纵深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

3推进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发展的对策研究

3.1提升畜牧种业科技创新水平

3.1.1创新科企合作模式目前,天津市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形成,科研与生产、应用推广相脱节,是制约种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一方面,种子企业优势表现在具备市场推广能力,在组织生产、推广营销、构建渠道等方面得心应手;劣势表现为企业规模较小、不具备建立育种研发机构的条件和能力,另一方面,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则具备育种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但在品种的产业化、市场推广手段和经验上却明显欠缺,由于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转化和推广,积淀了大量的科技资源[3]。在这种背景下,为迅速提高畜牧种业整体竞争力,最现实、最有效的捷径就是推进科企合作,把科研院所的优势与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强强联合。天津市应在借鉴国内外成功范式基础上,把科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推向深入,探索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新模式[4]。同时,还要通过政策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的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行业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创新;鼓励龙头企业承担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3.1.2加强畜牧业育种关键技术及种业基础研究首先,强化畜牧育种关键在于技术攻关。不断培育动物新品种,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创建目标基因高效转化平台;加强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选育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物新品种[5],鼓励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成长性好、有望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其次,要加强种业的基础研究,开展动物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动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研究,为养殖业遗传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以种猪、肉牛等主要畜牧为重点,开展以功能基因组为核心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获得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最后,要强化种业高技术研究,加强畜牧分子标记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家畜体细胞克隆等高技术研究,创制畜牧优良种质,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生长点,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撑和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6]。

3.1.3培育畜牧良种生产龙头企业结合天津市畜牧种业建设规划,遴选基础设施较好、人员队伍素质较好(如天津嘉立荷有限公司、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集成先进的良种育种、扩繁、繁育和健康苗种生产技术和工艺,打造种猪、种奶牛、种公牛、种羊等良种扩繁、健康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开展良种检测技术研究和扩繁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制定良种扩繁生产管理技术,提升良种质量,为天津市及周边地区的畜牧养殖业提供优质健康良种。推动各种子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强化企业自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此外,还应加强畜牧种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进生猪育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奶牛育种繁育基地、以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优质肉羊良种基地、顶级种羊(牛)体细胞克隆基地和转基因畜禽新品种培育及繁殖基地建设,为种业科技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3.2加强现代种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科技和人才是引领现代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科技又依托于人才,因此,人才是现代种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于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普遍缺乏,已成为制约种业科技创新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加大种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现代种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核心。首先,天津市应围绕现代种业发展需求,加强畜牧种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种业人才高地。其次,畜牧种业企业应不断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种业企业通过组织各级农业部门、科研、教学单位,采取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加强对企业检验、生产、加工和贮藏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养;同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队,为种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天津市种业从业人员整体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最后,还要发挥天津市高等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引导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设置、课程选择、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现代种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促进高等院校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符合现代种业发展需求的高等人才。

3.3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及机制创新

畜牧业发展史范文第3篇

一、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确立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依据“适度规模、规范生产、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的原则,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本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确定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加强宏观调控,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三是坚持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畜牧业产销一体化经营;四是坚持依靠科技,鼓励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畜牧业竞争力;五是坚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推行清洁、规范生产,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六是坚持政府扶持,鼓励多元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生产,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提出总体目标。到2010年,*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目前的58%上升到70%以上,生猪市场自给率达到25-30%,家禽、禽蛋和鲜奶平均地产保有量率不低于5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目前的20%上升到25%以上;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禽生产规模化比重达到80%以上,初步形成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二、加快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四)优化区域布局,稳定畜牧业生产基础。根据*建立生态化国际大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及《*“*”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确定现有的畜禽生产区域布局,加强标准化集约型生态养殖基地建设,稳定畜禽生产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挖掘生产潜力和发挥比较优势。利用本市资金、技术、人才和服务的优势,加快推进发展种畜种禽业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

(五)推进种养结合,提升畜牧业生态化水平。对中远郊等农业相对发达地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在成片农田区域内建设适度规模的养殖场,实施种养区域一体化平衡管理,强调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化,采取既养畜又种田的模式,实现畜禽废弃物有充足的耕地可以利用和消化。到2010年,郊区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与种植业、林业相匹配的专业化、区域化、生态化布局。

(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创新畜牧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种源畜牧业,力争稳中求进,做强做大;重点扶持和发展奶牛优势产业,加强良种奶牛基地建设,提高生产水平,增加鲜奶产量;稳定生猪、家禽生产,压缩污染严重的水禽生产,充分利用好地方品种资源,提高质量安全水平;适度发展食草动物和特种养殖业,在崇明、嘉定发展肉羊生产。

(七)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畜牧业健康养殖。开展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改善养殖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抵御疫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畜禽养殖场建设的重点内容为动物防疫设施、环境保护设施和饲养新技术应用设施等。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为奉贤区、*区、南汇区、崇明县以及青浦区、松江区、嘉定区部分境内的规模化养殖场。有关区县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粮田、菜田和林地的区域分布情况以及连片程度,对现有畜禽场规模作适当调整,以适应区域内种植业对有机肥的总体需求。到2010年,全市制订20余项畜牧业技术规范。

(八)坚持科技创新,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畜牧兽医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培育畜禽新品种。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结合技术引进,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强化畜牧业科技教育和培训,继续做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作,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运用经济、控制、信息等多学科理论、多方面技术,开发研制畜牧业风险和公共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检验方法、检测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畜牧兽医检验检测水平。支持畜牧业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联合,发展畜牧业高新科技企业。

(九)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知名品牌的畜牧企业,让其迅速成长为具有相当竞争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畜牧产业化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人、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鼓励企业开发多元化的畜禽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聚焦政策和财力,重点发展和扶持50家畜牧专业合作社,维护其合法权益;通过畜牧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及行业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农民利益。

三、建立健全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

(十)进一步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原种场和优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场,建立符合本市生产实际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开展种畜优良个体登记,普及和推广畜禽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创新利用,以保种场为依托,利用现代技术,进一步搞好地方畜禽品种的选育提高。建立畜禽品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强化种畜禽性能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制定引进国外畜禽良种的计划,把重点转向引进品种后的选育提高和良种辐射。深化种畜禽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联合育种,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机制。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合理布局和完善家畜改良点,调动畜禽良种场和推广单位的积极性,采取扶持引导、示范应用和配套服务等方法,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的步伐。

(十一)进一步健全畜牧业投入品的安全生产体系。做强做优饲料、兽药工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兽药企业,建立优质安全的现代化饲料、兽药生产示范基地。饲料、兽药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合格率位居国家前茅。重点支持新型环保饲料添加剂和蛋白质饲料原料以及安全、高效、绿色兽药的研发生产。建设饲料、兽药质量安全检测和安全评价体系,加快研究饲料、动物饮用水和畜产品中违禁物质及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及标准,强化饲料、兽药质量监测部门的职能,加大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领域的全程监控,杜绝使用“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物质,基本控制兽药残留超标现象,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十二)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牢牢抓住动物疫病防控这根主线,以保障本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认真开展免疫、检疫、检验、监测和监督等各项防控。一是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区县两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三类工作机构。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防疫人员业务素质。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采用由乡镇畜牧兽医站直接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或在村级为民服务站中设立一名村级动物防疫员等方式。二是加强动物防疫基础建设,强化市、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卫生监督,完善病死畜禽收集网络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科学调整和增加道口动检站数量,有效监控外来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保障机制,提升应对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预备队,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做好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稳步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强化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加强免疫和监测,确保全市存栏畜禽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到100%,实现“力求不发生,确保不流行”的防控总体目标。五是以推进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逐步实现对动物饲养、运输、屠宰到市场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目标。

四、加大对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

(十三)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着力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体系、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畜禽养殖诚信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规范饲养管理,强化免疫标识制度,完善畜禽养殖档案,推进档案信息化,加强对畜产品质量的检测和监控力度,建立完善饲养日志和用药记录,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

(十四)加强畜禽屠宰加工环节监管。强化屠宰检疫检验,在继续搞好生猪定点屠宰的同时,完善对牛、羊的屠宰管理,建立完善屠宰场检疫检验员上岗制度、检疫检验工作联络员制度和检疫检验斥品无害化处理制度,实行检疫检验记录档案制度。推行屠宰加工企业等级管理制度,开展畜禽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认定工作,扶优扶强。全面开展屠宰加工技术人员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技能培训,继续实行屠宰加工技术人员、肉品品质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肉品品质强制检验制度。坚决关闭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的屠宰场(点),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

(十五)加强畜产品市场监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确保畜产品运销畅通。加强对外地畜产品进沪的管理,强化道口监管,完善外省市进沪畜产品联席会议制度和进沪畜产品对接推荐备案制度。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衔接产销的作用,实行产销合同备案制度,促进畜产品合法流通。落实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保证上市肉类的质量。加强对液态奶和其他畜产品的市场监管,完善液态奶标识制度。

(十六)加强畜产品进出口管理。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努力扩大畜产品出口;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出口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模式。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备案制度。加强对大宗畜产品进口的调控与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严厉打击走私,有效防止境外畜产品非法入境。强化对进口畜产品的检验检疫,完善检验检测标准与手段,防止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传入。

五、进一步完善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七)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大市、区县建设财力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加强畜禽养殖场动物防疫、生态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完成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崇明及浦北动物无害化处理站等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积极推进畜禽场粪尿综合治理和利用,搞好郊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项目建设,促进郊区畜牧业健康养殖;继续实施全国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明确的建设项目。

(十八)扩大对畜牧业的财政税收支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增加政府对畜牧业的投入,增加动物防疫投入,重点扶持规模化生态养殖场、畜禽良种推广和种质资源保护等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研、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时,对畜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继续实行对饲料产品的优惠税收政策,减轻养殖农户负担,降低生产成本。“*”期间引进优良种畜禽、牧草种子等,继续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九)加强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运用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金融部门要结合畜牧业发展特点,改善服务,提高效率,探索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手段,对符合信贷原则和贷款条件的畜牧业生产者与加工企业、饲料、兽药生产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由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规模化健康养殖。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保险政策,在推进基本保险的基础上,增加政策性保险的品种和范围,逐步完善政策性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做到主要畜禽品种的保险全覆盖,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十)加强畜牧养殖场用地管理。依照《土地管理法》、《畜牧法》和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220号),搞好畜禽养殖场用地管理。本市实施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在郊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畜禽养殖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管理和生活用房、疫病防控设施、饲料储藏用房、硬化道路等附属设施,属于永久性建(构)筑物,其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畜禽养殖场用地使用期限届满,需要恢复为原用途的,由畜禽养殖场土地使用权人负责恢复。

六、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一)把发展畜牧业摆在重要位置。各级政府要把扶持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畜牧业发展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畜牧业;重要作用;明确方向;快速推进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23

1充分认识畜牧业在地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1加快畜牧业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在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植业生产要保持稳定发展,要解决粮食转化和结构调整问题,其中畜牧业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畜牧业所具有的上连种植业,下连加工业的功能,加快发展成为大产业,就可以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壮大农产品加工规模,牵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加快畜牧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近年来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情况看,受耕地资源和粮食产出阶段性水平的限制,加之国内粮价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以上的实际情况,农民靠种植业增加收入的空间和潜力越来越小。而畜牧业在很多地方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增幅逐年加大。农民人均收入的新增部分有50%以上来自畜牧业的发展壮大,而且 专业养殖大户的收入水平还要更高。这种发展势头将会强有力地持续下去,增长幅度也将进一步加大。畜牧业必将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3加快畜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畜牧业发展不仅直接吸纳了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而且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生产和发展。尤其是促进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合作经济组织、防疫、饲养等技术队伍的壮大,为农民增收和转移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时间再利用提供了巨大的增值空间。在连接种植业和加工业,促进城乡二元社会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技能化中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明确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2.1转变饲养方式

一是由散养向舍饲转变。各乡地要积极引导农户利用农闲时节,新建、维修畜禽养殖棚舍,做到户有棚舍,棚舍内有畜禽,尽快转变靠天养畜的生产格局;二是由粗饲向精饲转变。要引导农户克服粗放饲养方式,积极推广直线快速的精养新技术,有效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养殖效益;三是由杂牌向品牌转变。要鼓励引导农户走精品养殖之路,靠品牌抢占市场;四是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养殖大户、规模养殖户,不断提高模经营在牧业发展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化,园区牧业不仅解决了人畜混居问题,同时也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2.2突出抓好标准化养殖园区基地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能源清洁化、环境卫生化、园区整洁化”的新产业、新农村形象,实现饲养方式与畜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要求相和谐。牧业部门要指导乡镇村屯做到科学选址、符合防病防疫要求,贴近道路、水源、电力和草场、饲料地,方便劳作。同时要加大对园区发展中的监督指导和服务管理,促使各牧业园区尽快形成规模,发挥效益,真正成为引领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

2.3实施畜禽产品安全卫生计划

一是建立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一方面要加大对畜产品产地环境、兽药饲料等投入品安全使用的执法检查力度;另一方面要规范畜产品标识,强化标识标签的监督检查。同时要加强对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企业的管理,建立长效常态管理机制,形成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日常化;二是严格执行养殖环境技术操作规程。畜牧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指导,引导农民自觉地按照养殖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科学饲养;三是建立健全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要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原则,加大防控力度,确保重大疫病的免疫率达100%;四是全面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大检疫工作力度,加大饲料、兽药、添加剂的治理力度,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五是进一步规范完善畜禽定点屠宰、定点加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所有上市畜产品定点屠宰、定点加工,跟踪检疫。

2.4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培育大户和典型户。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功能的养畜大户和典型户,提高其在牧业发展中的比重,通过传帮带模式,逐步形成大户带小户,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屯的大户效应;二是壮大经纪人队伍。建立经纪人联席制度,探索经纪人培养机制,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三是组建以能人为核心的合作组织。通过培养、招引、聘请等多种方式,发掘和起用能人。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引领一方的畜牧业发展,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聚合体;四是发展以龙头为纽带的合作经营。依托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加农户、农户连基地,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五是组建种畜种禽交易市场为主的联产联销联供组织。建设种畜种禽交易市场,发挥中心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六是强化以基层畜牧站为依托的技术组织。采取技术指导、技术嫁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服务指导。

3加强领导,形成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发展氛围

3.1切实强化组织领导

目前,常规农业已经上路。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下政府在资金的分配上应向畜牧业倾斜。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强有力的领导体系,保证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3.2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畜牧业发展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工程;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土地工程与畜牧业的现况

1.1 土地工程,就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整理来提高土地质量,以及增加土地数量的工程。一般来说,提高土地质量是通过农田整治的手段,而增加土地数量往往是通过迁村腾地来达成。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而我国当前的建设路线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让不可再生的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我们做了许多工作。然而在过去的这些工作里,往往忽略了土地的生态效应,既罔顾了大自然的平衡性,又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路线。比如出现了土地污染、土壤侵蚀等许多土地退化的现象。因此,当前土地工程应该以实现生态化的效益为目标。

1.2 畜牧业既是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和重要途径,更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项农业基础产业,畜牧业已经逐渐发挥出其他产业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在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在合理配置农村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方面等等。畜牧业已然成为壮大农村经济的生力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型产业。由于畜牧业和种植业相关,又跟加工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变成商品后又进入到市场经济的范畴。因此,大力发展畜牧业就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1.3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当前的畜牧业发展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畜牧农户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正在逐渐恶化。例如:农户家庭养殖规模的扩大就意味着牲畜与人争空间,而较多农村家庭畜禽养殖户环境较差,对于畜禽粪便不能够有效地加工处理导致粪便满地,臭气熏天。尤其是夏天天气较热,苍蝇、蚊虫肆虐,污水横流,容易造成浅表水源污染,导致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2 土地工程以及畜牧业发展

说起畜牧业,我们不难回忆到还在中学时就学习过,人类社会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化,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畜牧业的发展在过去并不是全然没有缺点的。它既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经济的繁荣而恶化,甚至在某程度上加剧了地球的负担。畜牧业称得上是全球土地资源的最大占有者、使用者以及破坏者。它占有了全球非冻土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其中,牲畜饲料的生产用地占了全球可耕地面积的33%。举例来说,著名的世界之肺亚马逊原有森林的70%就为了发展畜牧业,而被夷为牧地,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5兆2910亿吨。另外在世界各地,如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巴西、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等等国家,为了种草养牛也对雨林进行大量砍伐。我国也同样出现过因畜牧业而导致出现土壤板结退化,荒漠化的现象。

那么畜牧业是不是就只能成为破坏生态破坏土地的元凶呢?实际却不然。在已经出现退化的土地上,采取劈石造田、引导水源等方式,栽种经济林木并在一定区域内封山育林,再同时发展畜牧业和多种经营。一段时间后检测科发现,生态系统的物种正重新丰富起来,结构逐渐完善,生物量逐渐提高,水土流失大为减轻,土壤肥力也明显得到改善,地表径流增加且趋于稳定。可见畜牧业的发展同样有利于使退化了的土地重新走上生态良性循环的轨道。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需要对他们进行合理适配才能达到相互促进。

3 合理流转土地,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土地资源实施合理的调配,让土地工程对畜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在进行土地整理和调配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3.1 调配应符合自然客观规律

即整个土地流转过程必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比如说,在构建退化生态系统物种的时候,应符合地域性的特点,尽可能以乡土种为主,并且应考虑种群密度与互补的作用。

3.2 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双线发展

要知道单纯地抓经济建设,或者是孤立地搞生态建设,在发展道路上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坚持“生态与经济二元中心”论,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创建生态、经济双优的土地工程系统。

3.3 因地制宜,分区域实施

不同地区的土地,因为会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将土地资源流转给畜牧业时,应注意结合当地的各种环境条件,其中还要包括经济状况以及当地居民生活的水平等不可忽视的因素,目标明确地设计出适宜本地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土地工程管理模式。

3.4 政策与技术的可操作性

具体的措施大概有如下几点:

3.4.1 进行规模化养殖,实施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并不是单门独户一家一院就能做到的事情。集约化经营不仅能使畜牧产业规模化,更有利于技术的先进性发展,也更有利于生态保护手段的实施。除此之外,由于规模化后在经济实力、管理水平以及养殖技术上都具有优势,就更能推动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的发展。

3.4.2 构建“企业+农户”的土地流转联结模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土地集中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养殖小区与绿色种植园区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鼓励农户转包土地给养殖企业,使得养殖企业能更好地建立成有规模的生态养殖小区,而农户除可得到转包费用外,还能实施监督的作用,并且养殖企业也能从本地吸纳富余的有经验的劳动力,实现双赢。

3.4.3 建立现代化的环境保护标准和设施。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实行集约化经营,畜群规模增大,比传统养殖方式更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按照现代化的标准来处理畜禽粪便、废物、动物死尸以及污水等,养殖场内要设有一定的环保设施,保证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先进的同时,也要保证环境指标达标。

3.4.4 在强调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和土地的实际承载能力,切忌盲目地、片面地一味强调扩大规模。

4 总结:

畜牧业将成为 21 世纪畜牧业的主导模式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畜牧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消费生态食品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随着世界生态畜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生态畜牧业将会成为 21 世纪世界畜牧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权,朱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畜牧业科学发展[J],湖北畜牧兽医,2010 (12)

[2]李玉杰,王伟,李佳阳,徐爱霞,论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