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文化发展

经济文化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文化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文化发展

经济文化发展范文第1篇

 

在集群与联盟、网络与竞合视角下重点分析了三地大学城如何通过集群与联盟的耦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认为大学城与区域经济联动, 是推动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新增长理论揭示了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人力资本对一国或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作为专业化人力资本生产和供给主要部门的高等教育,对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高作用甚大。因此,发展高等教育是明智之举。

 

但经济社会的存在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高等教育不可能离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为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创新,归根到底,都要通过融入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实现其最大功能和核心价值。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专业化分工的知识积累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教育的专业结构如果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互适应,则人力资本积累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就会相互强化,这不仅有利于“边干边学”的人力资本积累,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如果二者不能相互适应,则教育投入的一部分会成为人力资本的专业转换成本,从而产生资源浪费。

 

大学城的评价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问题。因为大学自身定位不同,那么他们的发展重点必然不同,必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一样,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大学的校园扩建和多个大学的综合建成的大学城他们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不一样。

 

发挥集聚功能,汇集高素质人才,吸引优势高校入城发展。大学城不仅仅是本地高校的集聚地,更应吸纳国内甚至国外名校的加盟。发挥大学城的辐射功能,满足地方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等教育的愿望和要求。

 

大学城除了常规性的高等学历教育外,还可利用园区内师资和教育场所的共享优势,举办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大学后续教育;也可借助城内的办学条件和潜在的培训市场,吸纳各类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国际技术、技能认证机构到城区内设立或联合开设分支机构。

 

各类培训机构在城区及附近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学术交流,将加速中心城市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为中心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大学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城区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城市文明程度得以提升,促进了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新建的大学城一般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在大学城内修建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比在老校区上建设要容易得多。新建校园的人文景观使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园区内整合、升华,一方面可以陶冶在园区内就学的学生,培养其人文精神、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中心,吸引更多的市民和周边地区的人群来参观,如果做得足够出色的话,可以集教育,旅游于一体。

 

现如今对于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目前理论界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由于阐述的角度不同其概念和内涵也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吴志攀教授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趋势[1],沿海地区展开教育资源竞争,以带动人才战略、技术升级和产业换代及文化发展。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背景下,教育被列入第三产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可能也有必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研究北京地区高教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以及高教向边缘发展,向沿海发展,向企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的趋势。

 

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新一轮资源配置,高等教育走廊和远距离校区就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表现。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与交通及通讯事业发展的相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宋宏教授则认为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高等教育学等多门学科所一直关注的学术命题[2],也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跃升为大众化之际有关大学改革的实践命题。我国的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共生系统的建构需要从再造共生单元、创新共生模式、完善共生界面三个环节着力尤其需要以具有系统性的战略思路和方案加以推动。

 

刘志民教授提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互动程度不高,表现在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乏力等方面[3]。

 

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提供环境保障;高等院校应主动出击,发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主导作用;企业应积极配合,促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在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日益紧密的今天,我们通过对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现状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紧随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大学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大学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让长三角地区大学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如何将长三角地区的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等问题,进而提出高长三角地区大学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达到区域经济与长三角大学共赢发展的长远目标。

经济文化发展范文第2篇

此次会议,在深入领会贯彻十三中全会精神下,对金融、贸易、能源、环保、文化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资金扶持项目进行了解读,为与会企业提供了深度的经济咨询。

会上原国务院参事郎志正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对“五位一体”当中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释。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指导,引出2013年中国进出口首破4万亿美元、中美投资协定、世贸区、孔子学院、等经济文化现象,共同探讨了2014年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新方向。

研讨会期间, 各驻华使馆对十三中全会关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双方合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埃及驻华大使提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与埃及就信息咨询、培训、展览交易会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合作协议的签署应被提上日程。并对进一步发展扩大未来中小企业的合作前景提出“就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两国信息沟通、经验分享;鼓励中国中小企业对埃及的海外投资;为两国贸易投资营造最佳发展环境;支持南南合作的经济政策”等建议。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交流促进会执行会长李海先生在会上指出“未来10-15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接近或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国际市场秩序,中国今后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依存性更加密切,这就使中国有可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扩大新的空间。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

经济文化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 经济发展 主要内容

一、经济发展以文化为主要内容

经济过程是经济因素包括文化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化决定了资源的价值。在文化经济时代 ,文化内涵能改变资产的价值含量,例如喜来登酒店的一餐饭,决定其价格构成的将不再是它的原材料,而是附加上五星级品牌、特色配方、品位、情感和信仰等饮食文化含义。引入文化因素可以增加资源的内在价值,通过资产增值引发经济总量的扩张。文化含量是决定企业商品价值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企业间的服务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将主要表现在文化含量的竞争,文化品位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人们在消费上更侧重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商品价值构成中文化含量必然会越来越大,文化附加值逐渐成为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文化在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中实现了自身的繁荣与发展。以强大的物质为基础支撑的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实力,通过提升现代服务业中的文化含量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 以文化资源开发积淀为基础的品牌战略是现代服务业占据竞争制高点的关键,这一趋势彰显文化力正成为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的动力与源泉。金融保险业、物流运输、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远程教育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分支产业无一不是以知识、技术为支撑,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渗透,从中可以看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文化创造通过新产品或品牌标识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

二、文化可以展示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经济发展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有他们的风味饮食、服饰、婚俗、礼仪、节庆、歌舞等特色文化,这些特色文化可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因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而旅游的实质和最高层次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而这些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所在。近几年民族旅游热的出现,正反映了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追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发掘它并且使之市场化,这样必然带来民族旅游业蓬勃发展,推动我国各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由此,将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形成经济发展中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相互涌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展文明、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俗,灿烂的文化,这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层次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文化将进入市场、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商品属性释放出来,这就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将迅猛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高。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从而使我们可以开辟出一条从历史到现实又延伸到未来的成功之路。可以预见,文化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没有文化内容,旅游、娱乐、餐饮等许多行业会大为逊色,没有文化内容,工业品的附加值会明显减少。世界上的自主品牌中,一半来自技术研发,另一半是文化内涵形成的。如法国香水、意大利领带、美国卡通形象等,科技含量并不高,但在文化内容的支撑下却形成了工业产权。因此,文化产业将产生巨大的关联作用,它的发展,无疑会带动旅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园林建筑、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还会带动文化商品制造工业等第二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三大产业不协调,第二产业过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经济的良性发展。这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经济文化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困境;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61

1引言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发展渗透在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使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共同协调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

2农村文化的作用

农村文化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协调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当前,在全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顺应形势所需,不断充实新内容,以变迎变,以新迎新,在载体上求特色,在实效上求突破,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以能动的反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新农村文化真正成为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发展的核心动力。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等功能,这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3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地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虽然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就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文化自身具有的宗法性、保守性、封闭性、迟缓性、单调性等特点制约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态度导致文化建设滞后。从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政府对此并没有足够认识,没有建立起文化建设的全局观、整体观,不仅缺乏将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也缺乏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当中的意识。三是农民自身的主体意识缺乏,对文化的认同感不高,文化主体意识缺乏。四是目前农村由于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尚不健全。五是农村文化消费能力不足。

4农村文化发展的对策

41尊重农民的主体性

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村文化发展要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靠农民参与、让农民满意”。[1]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发展农村文化就是让农民感受到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结合农民自身的特点与不足,来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或开展相应的文化教育,针对农民群众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与耐心,并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在活动或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农民是农村文化的需求者,他们既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文化的参与者,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文化的主体意识,让农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既是农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又是其受益主体。另一方面,农民又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创造者。要广泛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精神,让他们在文化建设中创造历史,创造文化。使新时代的农民由“传统型”向“时代型”转变,由“盲从型”向“技术型”转变,由“愚昧型”向“知识型”转变。[2]转变农民传统的封建思想,使他们切实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在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文化教育使民众转变传统的封建思想,使他们树立起健康的思想意识,自觉地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对传统的文化知识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通过讲解或教育的方式来大力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革除传统文化中的陋习,使他们对新型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认识,从而保障农村文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42提高文化消费力水平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是基础,文化消费奠基于物质消费之上,是更高层次的消费。一般来说,只有基本的物质消费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首先,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其次,创新农民文化消费观,提高农民消费品位。向农民提供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抛弃消极保守的文化消费观,最终引导农民优化文化消费结构,实现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

43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在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具有传播功能、防御功能、服务功能、扶持功能、监督功能和发展功能等。当前,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加文化投入,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比重。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支持”文化发展模式,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问题,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44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资源,建立完善农村文化市场机制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是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稳定和发展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就地取材,整合农村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善于挖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拉长产业链条,把文化特色转化为文化产业,用文化特色支撑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彰显文化特色。建立农村文化市场,活跃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富农。农村文化市场要利用附近城镇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步缩小与周边城镇的文化差距。制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域主体网络,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和整体效应优化的村域文化。最后,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要建立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快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建设,完善农村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农村文化市场调节与管理,遏制农村文化市场上不良文化的泛滥,政府在净化农村文化市场的前提下,在制度和政策辅助下,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资源,建立完善农村文化市场机制,为农村文化健康向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经济文化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林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Sholin Culture

QIAO Bei-y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Shaolin culture, we conclude that we should use tourism as the bridge to realize the favorabl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economy. In the mean tim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Zhongyuan Culture, we think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Dengfeng City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developing tourism on the basis of Shaolin Culture and pursue the strategy of moderately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Keywords】 Shaolin Culture, tourism economy, developing strategy

1研究目的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其内容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长期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又能促进经济的不断进步。“兴国之途,首在经济之道。”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囊括儒、道、释三教的少林文化,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促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子。本研究旨在将少林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出以旅游为桥梁,实现文化和经济良性互动的规律,同时,为促进中原文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调研目的和内容,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论著,以此为本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2专家访谈法

针对少林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其走向访问众多相关专家和领导,以期提供某些建议与对策。

3结果与分析

3.1少林文化的博大内涵

嵩山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重要发祥地,驰名中外,嵩山少林文化的产生与嵩山少林寺密切相关,它包括民俗传统、宗教、哲学、文学、历史、考古、经济、科技、教育、人物、医药等方面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时代性和阶段性,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1〕

3.1.1嵩山少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是特殊而具体的文化。中国是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多民族统一的文明之国,但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文化发展也很不平衡。也正是在这种不平衡中,经济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长期积累起来的各民族的文化精髓,铸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凝聚着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各具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伟大的中华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而位于黄河南岸的嵩山少林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呈现出独特的风韵,成为中国文化的缩影,拥有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中岳嵩山不到10公里的距离内,就可以看到中国释、儒、道三大文化1000多年发展的轨迹,这里不仅有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的少林寺,而且有中国道教文化的主要圣地之一中岳庙,更有中国宋代儒学的中心活动场所嵩阳书院。〔2〕从嵩山少林区域文化的特殊性里,可以找出中国文化的统一性。

3.1.2嵩山少林文化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从少林寺孕育出的众多英雄豪杰,可以归纳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现象,总结出“尚武报国、振兴中华、助善惩恶、崇尚武德、精益求精、注重美学”的武术精神。同时,在少林寺的大组建筑群中,“少林山门景平分”,从佛教建筑的“对称”,可以联想到儒家的中庸,道教的和谐,以及政治家对矛盾的协调、平衡,进而体味出生活的哲理。

3.1.3嵩山少林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从汉三阙以至当代碑刻中,可以看出中国诸年代的政治经济发展风格;从嵩山大法王寺的兴衰史,可见佛陀东来,文化融浸,巧为无形赋新形的历程;〔3〕从清朝初年的中岳《庙会图》中,则可以找到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备忘录”;“少林秘方”作为中国医药学跌打救治的科学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中华医药文明的不断发展。

3.2少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

登封市的发展起源与嵩山少林文化,得益于旅游。其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旅游名城这一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促开放、促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其中历经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此阶段文化处于纯文物和自然状态,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及政治运动的影响,多数文物景点均未对外开放,潜存于历史的尘封之中,主要服务于政治活动和外事接待。同时,开展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庙会高峰期,参会者多达几十万人,对文化、经济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1979~1991年)。一部《少林寺》电影揭开了登封旅游的序幕。一夜之间,“天下功夫出少林”家喻户晓,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使慕名者蜂拥嵩山少林,每年到此参观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突破200万人次。登封党政领导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1984年提出了“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全面振兴登封”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排上了议事日程。以少林寺为重点大规模进行景区、景点建设,并举办了九届少林武术节,持续不断地加强对外宣传,使少林寺成为全国的旅游热点。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以来,登封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动力,确立了建设现代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龙头”、先导性支柱产业来抓,制定了先建卫生城、再建园林城、最后建成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同时,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至此,登封市以少林文化兴旅游,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3.3少林以文促经的发展战略

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登封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岳嵩山巍然屹立,儒、道、释三教荟萃,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涉及历史文物、文学艺术、科教经济、天文地理、山水风光等领域。依据丰厚的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登封市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追求。

3.3.1加强领导管理,实施“旅游立市”

旅游是登封兴市之本、成市之基。登封市委、市政府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明确提出了“旅游立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全市发展的“龙头”和主导产业,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把全市旅游活动分为武术、登山、考古、宗教、天文、地质六个系列,落实具体措施,加快进行开发建设。

3.3.2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旅游促销

以《少林寺》的播映为契机,坚持不懈地加强舆论宣传。仅第五届国际少林武术节上,就邀请了国内外126家新闻单位、280多名记者参加报道。近年来,塔沟武校的表演频频出现在央视春晚、奥运会等大型节目中,无形中又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诚邀海内外作家、艺术家到嵩山采风。文学艺术界的专家、学者满怀激情登临中岳,写嵩山、画嵩山、拍嵩山、唱嵩山。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拍摄嵩山少林题材影视片、历史文化资料片30多部,分别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映。《少林寺》又被翻拍成电视剧登上了荧屏。

3.3.3制定优惠政策,扩大投资渠道

通过独资、合资、拍卖、股份、承包、租赁等各种投资形式,共同开发,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制定投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吸引中外客商。开辟新的投资途径。1998年以来,登封市开始积极筹组嵩山少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抓紧包装上市,以期在更大范围内融通社会资金。

3.3.4弘扬少林文化,营造旅游热点

坚持把开发少林佛教文化、武术文化作为全市旅游的重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打好少林品牌,实行“武术搭台,经贸唱戏”。从1988年以来先后举办了8届国际少林武术节,以武术比赛、武术表演为载体,引来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往登封观光旅游,进行经贸洽谈。同时开展广泛的“武术外交”活动。〔4〕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登封市派往国外进行武术交流和武术教学表演的专门团队有80多批,涉及亚洲、欧洲、美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少林寺开放以来,已拥有海外弟子200多万人,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有少林武术组织。

3.3.5拉长产业链条,发挥带动作用

在开展历史文化旅游的基础上,登封市推出自然风光旅游,大力发展旅游购物、食宿、娱乐、健身、休闲度假等配套项目,不断培植新的旅游业增长点。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旅游开发与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业经济发展结合,和农业经济发展结合,和外经贸结合,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同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使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3.4以旅游促进中原经济发展的建议

河南地处中原,位置优越,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华夏7000年文明史的缩影,是中国地下文物第一大省、地上文物第二大省。全国古都的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四大古都都在河南。同时河南有以名列五岳的嵩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独特资源优势。〔4〕因此,本人认为,河南应借鉴推广登封市依托嵩山少林文化发展旅游促经济发展的经验,实施文化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3.4.1拓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新路子

政府应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真正把文化旅游业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理顺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同时,要在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估工作的基础上,论证一批开发价值大、投资回报率高的旅游项目,制定优惠政策,适时组织旅游招商活动,吸引国际国内众多投资者共同参与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形成以股份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大型股份制文化旅游企业,并尽快上市,广泛融资。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尤其要抓好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星级宾馆和休闲度假设施建设等薄弱环节,使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成龙配套。

3.4.2加强文化旅游业的软件建设

应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着力引进和培养一大批本科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对现有的服务人员、导游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坚决做到持证上岗。并且要集中精力做好旅游区和景点的治理整顿,解决市场秩序混乱以及坑骗游客的不法行为等问题,创造文明、安全、卫生的中原文化旅游新形象。

3.4.3实施文化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

河南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众多,中原城市群相对密集,交通便利,发展城市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可以把文化旅游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各项硬件建设上应强化文化意识、旅游意识、园林意识和环境意识,用“旅游无限化”的新理念指导硬件建设,大到一个街区,小到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在建设的同时赋予其旅游功能。同时,应加强城市内在文化素质的营造,培育城市精神,规范市民行为,实现社会环境的安全有序、经济环境的公平合理、人文环境的热情好客,保证旅游与城市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

3.4.4努力实现和国际旅游大循环的全面接轨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原文化旅游业必须走向国际市场。要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尽快掌握旅游业营运的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加快实现旅游业的现代化。要跨出国门,加入国际大型旅游集团,在国外主要客源地设立促销机构,宣传促销、组织客源,研究掌握市场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取得驾驭国际旅游市场的主动权。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密切同各个国家、地区的友好合作关系,展示中原文化的价值,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少林文化的产生与嵩山少林寺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它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并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发展。

(2)少林寺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登封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少林寺》的播映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旅游名城这一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促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4.2建议

(1)河南地处中原,位置优越,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独特资源优势。应借鉴推广登封市依托嵩山少林文化发展旅游促经济发展的经验,实施文化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

(2)应拓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新路子。加强文化旅游业的软、硬件建设,实施文化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大力发展中原城市文化旅游。面向21世纪,努力实现和国际旅游大循环的全面接轨。

参考文献

〔1〕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59-163.

〔2〕无古,刘志学.少林寺资料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