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感恩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所崇尚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感恩教育的文化价值所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点。感恩教育就是最佳的对接点。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由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但是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受到来自不良文化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大学生则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抛掷于脑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尊师重教、感恩自然等思想,在他们的视野中失去了吸引力。目前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缺失、知恩不报、不讲信用等不良现象,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感恩价值观,才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善”的品质,使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恩教育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品质。
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志也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感恩教育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新生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称的现象:无视父母的辛劳、老师的付出和社会的关心,不能承担对自然恩惠的保护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以感恩之心回报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和祖国的培养,培养他们具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品质,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时代新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感恩教育,把感恩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怀感恩之心,留感恩之意,存感恩之情,行报恩之举,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梦
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知道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祖先传承下来的极具价值的精神遗产。青铜鼎上的铭文,龟壳上的甲骨文,凝聚着几千年前祖先的智慧,散发着远古原野间的迷人的气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百家,纵横捭阖,恣肆,更是中华文明之轴心时代;《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引领着后世人风雅之传统;及至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离骚,更是穿越古今,为后世人所想见。而后,文明的长河一路蜿蜒向前,有汉赋的厚重典雅,奇文丽采,有曹操的古直苍劲,沧海横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有将进酒,杯莫停的李太白,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工部。有宋一代,苏辛豪雄,秦观婉约。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众所周知,小学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重大。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首先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三千多年前,《诗经·小雅》里就有描述父母生育和抚养孩子艰苦辛劳情景的动人诗句,认为这种恩情,是像高远深邃的苍天那样无穷无尽的。
关于孝敬父母,《论语》记载了一个著名故事。孔子学生宰予曾经抱怨说:“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宰予退出后,孔子叹息说:“宰予不仁啊!孩子出生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三年守丧,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宰予对于他的父母,难道连三年的爱心也没有吗?”这个反问,其实也是对天下所有人的告诫。儒家就是这样通过自然性血缘关系原初情感,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
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并没有想着孩子如何去报答他们,这是人类最朴素、最无私、最自然的感情。孝敬的根源是爱,是子女回报于父母的爱,同样也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我们必须感恩父母,铭记父母的养育、支持、鼓励,感恩父母无私的爱。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去爱他人,才会去爱自己的祖国。
其次要感恩师长。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诲,这里饱含着深忱无私的爱。我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古代,老师是“天地君亲师”五伦中的重要一伦。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这就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说,尊重自己的长辈,进而尊重别人的长辈。这种感恩师长的情感,根源仍然是爱。
还要感恩社会。北宋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岳飞精忠报国,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故事不胜枚举。社会和祖国给予了我们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当从学生本体出发,从小处着眼。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应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比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关心国家时事,争当“环保小卫士”。关爱同伴,牵手同学,共同进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向灾区捐款献爱心,清除公路边的垃圾,清扫街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背景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多视角、多方位让幼儿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幼儿尊重民族文化的意识、激发了幼儿对传统文化兴趣。它包括: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学、书法家字画、以及我们的民间传统游戏(斗鸡、推铁环)等等。
对孩子而言,爱国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具体化就是爱家乡、爱父母,爱老师,爱身边的人,因此,我们在主题教学大的框架设计上着重渲染本地区传统的文化特色。开封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享有钟灵毓秀北方水城的美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它可以和汉唐文化、明清文化相媲美,因此,我们利用这些神奇的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智慧设计,引用到了幼儿教学活动、大型活动、环境创设之中。在主题的引领下,各领域知识相互渗透、有效迁移、相得溢彰,交相辉映。
一、家园合作,利用有效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直是古人津津乐道的善行。因为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如果这种情感被唤醒,那么以后它就会被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个社会。因此,让孩子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德,绝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太阳”,父母宠,外公外婆爱,爷爷奶奶亲, 所有人只为他一人而动,单方面由家庭实施这种感恩教育,可行性不大。需要家园合作,幼儿园主要负责教,家庭主要负责实施,这样才能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幼儿园开设了“感恩经验你我共享”专栏,老师和家长经常互相交流、探讨。在家园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或利用三八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强化孩子们的感恩意识。母亲节活动日,我们把孩子的妈妈请到幼儿园,让孩子为妈妈送上节日的祝福,给自己的妈妈唱首歌,献上自己用小手做成的稚嫩的礼物,一句感恩的话语,让妈妈们流下了幸福的泪花。
人常说,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将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让孩子们从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做起,对他们善加引导,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
在卓越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校德育建设工程着力打造并践行着“一二三四五六”模式,即坚持一个德育理念—卓越品质成就卓越人生,落实两个德育目标—培养良好习惯、铸就卓越品格,认真践行三条德育实践路线—主题化、课程化、活动化,打造四种有效德育途径—活动育人、习惯育人、心灵育人、环境育人”,逐步丰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良好习惯教育、感恩教育、国防与时事教育、生命时空教育”五方面内容的德育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元式突显“小、近、实、细、艺、情”的德育工作特点。
卓越教育观下的德育建设工程的核心是多元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其宗旨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拒绝平庸、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人生信念和“身心健康—享受成功—造福社会”的价值追求,从而为学生成为卓越人才提供多元文化给养。
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民族文化精髓
为弘扬国学经典中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开设了“走进国学”特色课程。百善孝为先,通过传唱《跪羊图》,使师生领悟“孝”的深刻内涵,读懂父母恩;诵读《弟子规》《论语》《菜根谭》等国学经典,则荡涤、净化、升华了师生的心灵,使师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文化归属感的人,从本质上提升了人文品味。传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以“听、诵、唱、悟”等形式去传承传统文化,去品味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宝贵价值。此外,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以“铭记、弘扬、传承”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好习惯铸就卓越人生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从小事着手,从细节抓起。学校开发了“如何搜集、整理学习资料”“如何预习与复习”“如何质疑”“如何读书”等学习习惯训练课,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视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姿与三善”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礼仪课旨在培养学生日常的文明礼仪习惯。学生通过一系列好习惯微型训练课的规范与强化,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经历、思考和内化,提高修养,努力成为言善、视善、行善之人。
实践中,学校将核心校园文化融入到班级的文化建设中,打造一班一精品。孝文化、感恩文化、乐文化、制度文化、责任文化等文化品牌不断生成,这种“无声的规范、有形的熏陶”,使班级文化成为每个学生的精神家园。
“感恩”活动课程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
学校将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系列活动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设计实施了“给妈妈的一封信”“老师,我想对您说”“给妈妈洗脚”等活动,将传统的说教变成触及心灵的感动。
主题为“迎新、畅想、立志”的迎新一课与“感恩、祝福、传承”的毕业一课,让学生在美好憧憬中学会了齐心协力,树立了迎接更大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在振奋人心中完成了使命的传承。
“与你同行,爱在心中”校园义卖会,是师生向他人、向社会表达爱心的平台,如今,“让爱心传递充满七中的校园”已经成为校园义卖会的知名品牌。多种系列化、整体化,具有艺术性、实效性、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爱”正在为学生的卓越人生增添光彩。
批判性思维让卓越人生有方向
国防与时事教育课程将“爱国、研学、励志”融为一体,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了基础。
“走进军营”实践课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军旅生活,磨练了个人的意志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学校还开设了“卓越大讲坛”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各行业精英人士围绕习惯养成、家庭教育、青春励志、军事科技及社会文化等话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将视野由校园扩展至全社会,甚至是全世界,个体卓越发展所需的综合素养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与感染中得到提升。
学校—社区—海内外,为造福社会奠基
假期是学生自主开展综合性研究活动的大好时机,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开展主题(地理、历史、生物、政治、历史、音体、美术、信息技术)的课题研究,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对身边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开展调查与研究。
“神奇、丰厚、精彩、美丽的大连”系列春秋游活动中,学校精心设计了实践活动的路线,深挖大连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资源,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拉近了与家乡的心理距离,更将传承家乡文化的神圣使命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感恩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29-2
一、感恩和感恩教育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念
对于“感恩”,《说文》中曰,“恩,惠也,次心,因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它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理论
中国主要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培养,提倡修身,“仁爱”本身就是存在感恩的思想的。感恩是对自己道德生命的要求,克己修身,提升自我道德,必须有感恩的心态。感恩的形式可以是行动,也可以是思想或者精神上的。孟子扩充了孔子学说,将父子间天然的亲情扩充推延成人际间公享的道德同情,通过社会化的伦理制度来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频繁的利益冲突,从而把血缘亲情、宗法观念、等级秩序结合在一起,形成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随着历史的发展,董仲舒在五伦的基础上又详细论证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凌驾于“五伦”之上,达到了不可逾越的神圣境地。在上位者对在下位者的关怀和帮助是慈爱和恩宠,在下位者对在上位者的顺从与关怀是敬爱与报恩。儒家文化认为个体要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道德品质,通过忠、孝、节、义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其内在本质就是感恩。
二、青少年感恩教育所面临的现代社会的挑战
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全球化影响,现有的道德教育所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方的与西方的、传统的与现代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道德文化与道德精神同时影响着、冲击着我们现实道德文化和道德精神,当前的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双刃性”
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对当前的感恩教育提出了挑战: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容易是青少年产生价值选择的困惑,从缺乏感恩意识;市场经济促进了国人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陈旧观念,促进形成竞争意识,形成开拓创新精神,但同时也容易产生冒进、浮躁心态、缺乏同情心与人情味;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但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但同时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所以,感恩教育只有利用市场经济积极的一面,抑制消极的一面才能取得实效;市场经济也只有通过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社会教育才能张扬其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激发体制性的活力,促进人格的健全与优化,从而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感恩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现代化,才能有效地迎接来自社会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跨越式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这对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有相当大的冲击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指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的压缩,通过反应灵敏的国际市场、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科技流,特别是各种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手段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整个世界正在逐渐变小,不同经济活动主体创句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市场化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己经使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企业成了一个经济共同体,它们之间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这一方面有利于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导致一些错误、落后甚至腐朽的思想或价值观念趁机渗透进来,冲击我国文化阵地,对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这是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以及德育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