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民族文化沉积深厚,民俗乡村文化表现为浑、纯、厚,所以在旅游项目中应突出原汁原味,突出当地特色,突出地域特色。其次我们不能把旅游只局限在“农家乐”这一块,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深入发展文化的内涵,建设一些新型的旅游项目,要将观光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相结合起来。也可以根据概念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保证乡村旅游市场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做足乡村民俗文章,开发精品品牌旅游产品,我们就可以开发以下旅游产品。

(一)陕西乡村民居建筑游。

陕西的民居由以“陕西十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为代表的关中民居,陕北的土窑洞,陕南的石板房为主组成。不同地域的民居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有不同的建筑样式。关中的房子较之于一般房子屋顶皆为人字形,只是人字的一撇。这种房子省料,不要大梁、大立柱,面积小,省工。从风水上来讲,以这种形式组成的四合院雨水流向院内,正应了“风水不外流”的吉言。陕北的土窑洞,倚势而建,取材方便经济,冬暖夏凉。陕南的石板房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二)陕西传统艺术游。

陕西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各地都有闻名遐迩的代表,目前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在旅游规划中以关中的木偶戏、皮影戏、农民画、秦腔、陕北的锣鼓、秧歌、陕北民歌、剪纸、面花、陕南的紫阳民歌、商洛花鼓、汉调等为主构成旅游线路,突出传统艺术的历史性、观赏性、艺术价值。同时选取脍炙人口的秦腔选段、民歌,以及简单易学的手工艺术,鼓励游客参与其中,提高参与性和娱乐性,改变陕西旅游产品重观赏轻参与的弊端,同时宣传陕西传统艺术。

(三)陕西传统民俗节庆游。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样的节庆、纪念日,在陕西各地的庆祝方式有所不同。以婚俗为例,关中、陕北、陕南三个地区的婚俗基本上都围绕着“六礼”而进行,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关中地区重媒妁不重庚帖、重礼仪不重钱财、讲究婚后习俗,不但注重经济往来,更注重婚姻的社会意义;陕北地区重缔约轻迎娶、买卖婚,尤注重婚姻缔结的经济往来,而轻其社会意义;陕南地区有明显的荆楚特色,同时又保存了一些原始色彩。其他节庆、纪念日也同样存在地区差别。

二、改善基础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

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予以支持,重点打造关中地带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民俗乡村旅游,农民是主体,但其素质低下、观念陈旧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要把民俗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就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首先要让农民在对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并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其次是对他们进行乡村历史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再次是要培育以当地村民为主的导游队伍,体现乡村旅游的自然性、淳朴性,农民可以穿着民族服装,让游客在视觉上真正达到焕然一新的新鲜感。所以加强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和引导需做到以下几点:因地制宜灵活授课。根据不同的民俗旅游文化进行培训授课,突出特色。课程内容结合农民和游客的需求,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游客的心理得到满足。建立当地奖励考核制度。带动农民的积极性,让旅游服务更加规范、文明。

三、举办民俗文化节,打造乡村旅游民俗品牌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傈傈族主要的聚集场所在云南,至今为止这里仍然保留着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傈傈族民俗文化。丽江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地址所在,其最初是从2009年黎明景区统一进行规模化的整理时开始的,文化旅游村有着较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刚成立之初便把自身定位为民俗文化旅游村,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积极宣传傈傈族民俗文化,打造傈傈族民俗文化品牌。虽然,丽江市傈傈族民俗文化尚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但是民俗文化旅游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已经有目共睹。

一、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开发现状

(一)传统饮食的开发

人类实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饮食,它是人类在世上生存及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便会产生出不相同的生态饮食资源,久而久之便会发展为形态各异的饮食民俗文化特色,如今旅游业飞速发展,传统饮食逐渐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用性及文化性在旅游业中尤为突出。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业中自然是以傈傈族传统饮食为主,其中最具当地民族特色及最受游客们欢迎的主要有:苦荞粑粑、籼米粑粑及包谷饭。傈傈族位于高山之上,有着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因而来此观光游览的游客们不仅可以观赏美丽的风景,而且可以品尝当地的野生菌类、山茅野菜及用中药材做成的美味菜肴。

(二)特色住宿设施的开发

旅游业中最能够体现出当地硬件设备建设的就是住宿,旅游建筑在旅游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特色设施的建设可以反映出特定时代、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背景,有些甚至会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同时,它承载着整个民俗文化旅游业,为旅游业提供了功能设施方面的保障。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最核心区域是红石街,其因全部采用当地特有的红岩为路面而得名,在街道两旁建立的客栈共有二十余家,均采用当地特有的红岩堆砌而成。住宿设施中,除了红石街上的客栈,在村内还有许多村民自家开办的农家乐设施,这些建筑主要以木楞房为主,具有傈傈族古老的居民建筑形态。

(三)旅游交通设施的开发

开展一个地方的旅游业,交通设施的开发是重中之重,这样才能满足旅游者在旅游场景中的自由选择,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其旅游交通设施也具有当地民俗特色,比如:从住宿地红石街到周围各个旅游景点的这段路程,包含了特色的芦笙文化走廊及河谷生态走廊,但是有些较为偏远的景点,仍还未建成通路,尤其是一些偏远的乡村及森林内部,道路越往前走越是难行。

(四)娱乐表演节目的开发

民间娱乐活动在社会生活当中广泛存在,其中有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也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发掘和创新的,但它们有着共同之处,即:可以娱神的同时也可以娱人。在民俗文化旅游业中,民间娱乐活动有着较大的研发价值和旅游价值,作为游客们较为喜爱的当地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在民俗文化旅游业中有着重要的宣传作用。傈傈族当地的民间娱乐节目主要有:民间节日及民间音乐舞蹈。来此旅游观光的游客可以切身的体会到当地热情似火的歌声和舞蹈,许多游客被这开心热情的舞蹈带动,会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其中较为特色的活动主要有“百人吹奏葫芦笙”、“上刀山、下火海、舔火型”等活动。

二、旅游场景对傈傈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使民俗文化广为人知

在传统民俗文化的开发中,一些逐渐被人们忘记或逐渐消失的民俗文化被慢慢激活,同时使民俗文化广为人知,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开发和发展中,复兴最为明显的民俗便是当地的民间乐器及传统歌舞。以前当地的年轻人都是往大城市里跑,很少有在傈傈族工作和生活的,自从成立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后,许多年轻人便选择在当地工作,他们一般白天在景点工作,晚上没什么事情后便到“诺玛底之声”参加歌舞排练及表演工作,这样的话,便为民俗文化的宣传作了更为深厚的当地民众基础。

(二)使民俗文化更加丰富

在进行旅游业开发时,地方民俗中一些有特色、有价值的东西会被挖掘出来,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会发生新旧因子的相互叠加,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文化会同时呈现出来。在景区中可以看到柏油马路与乡间土路、传统服饰与现代服装等等古今元素的同时呈现。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开况来看,旅游资源主要有传统的地方民俗特色、一直进来的民俗特色,和复兴后的传统特色,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多样化的加工,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体现出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中的居民,很多人借此契机参入到了旅游行业中,促进了当地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村的经济形式由原来的农业经济逐渐转变为旅游经济。

三、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到节庆活动中

作为地方性节庆活动来说,举办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向来参观的游人们展示出自己当地的文化特色。而向人们展示当地的风俗文化,当地居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使风俗文化更加生动的展现在游人面前。当地居民是这种地方性节庆活动的缔造者和最原始的参与者,可以更加具体和透彻的展现出当地节庆活动的灵魂和魅力。就拿我国举办的青岛啤酒节为例,青岛啤酒节上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但是当地民众的参与仍然具有主体作用,青岛啤酒节是一个游客和当地民众举杯狂欢的节庆活动。它以“品饮百家啤酒,参与万众狂欢”为节庆活动的主题,可以看出当地民众在其中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民众参与的节庆活动还有日本的樱花节,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地参与其中,因而把樱花节打造成了一个举国狂欢的节庆活动。

从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地方性节庆活动是当地居民日常活动聚集的场所,这个时候会有许许多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同时,地方性节庆活动是传统文化和当地风俗习惯的凝聚地,对当地的风俗文化不了解的民众,可以更加深刻的熟悉自己家乡的地方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所以当地政府或者是节庆活动的举办者,应该邀请当地民众参与到节庆活动的规划和举办中。同时,可以让当地民众集思广益,为节庆活动出谋划策。这样当地民众才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从地方性节庆活动的角度出发,节庆活动本来就是一个民众参与的活动,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民众积极参与是一个节庆活动的灵魂。一个规模浩大的节庆活动如果没有民众的参与,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只有民众的参与才能使地方性节庆活动更加的热闹,更加的具有人气。毋庸置疑,政府是地方性节庆活动的倡导者,但是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做到节庆活动的独特性,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当地文化的有效利用

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持续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并展现出自己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吸引更加的游客。旅游业是由许许多多的节庆内容及当地的地方特色构成的,在这繁多的内容背后应该有一个地理文化的主线内容,这样地方性节庆活动才不会虚有其表。想要做好这个主线内容,就应该充分的发掘当地的地方文脉。这里所说的文脉就是,为了使傈傈族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而发掘的当地的地理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脉络。发掘和了解当地的文脉之后,可以顺应文脉的发展进行设计,也可以与当地的文脉背道而驰,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同时可以把顺应文脉发展和对文脉出奇制胜相融合,从而使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可以持续发展。

正如:在2003年的时候,陕西省举办了“金庸华山论剑”的地方性节庆活动,这个节庆活动就是以华山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金庸先生对华山的渲染而进行的;同时,日本在赏樱节的时候,当地居民都积极地参与,同时拿出当地的特色服饰和特色的手工艺品展示给来游玩的人。游人们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特色的小吃,观赏到具有当地特色的歌舞表演。许多的风俗活动使樱花节彰显出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使樱花节充满了浓浓的民族气息。

(三)策划新颖创新

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要想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做到策划方面的新颖和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因而,在节庆活动的策划时一定要做到新颖和独特,只有自己的活动差别与其他的活动,才能使民俗文化村在种类繁多的旅游胜地中脱颖而出。比如:在文化村有一个经典的节庆活动:玫瑰花节,在玫瑰花节上,举办方要求每个花车每一年都要有一个不同的主题,这种新颖的策划方式使玫瑰花节的举办很成功,吸引了很多外国的游客前来参观。做到新颖的同时,玫瑰花车巡游和玫瑰碗的比赛这种经典的项目被一直保留着。还有田阳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也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使得节庆活动持续的发展。节庆活动上比较传统的节目是田阳狮舞,改革开放后,主办方对田阳狮舞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增加了狮舞表演的可看性和艺术性,使这种田阳狮舞更加的吸引人的眼球,因而,田阳狮舞才能吸引更加的游客。

(四)有力的推广

一个成功的民俗文化旅游村是离不开有力的推广的,通过广告媒体等形式可以使这种旅游业更加的广为人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主办方可以借助报纸和网络把自己的节庆活动宣传出去。提高当地知名度的同时也促进了丽江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五)特色地方性纪念品的开发

地方性纪念品可以伴随着游客分布到全球各地,纪念品是地方性节庆活动宣传的最有利最直观的方式,通过这些纪念品的发放可以有效的宣传当地的文化,同时吸引来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的经济效益。纪念品是当地文化的标志和象征,透过富有特色的纪念品可以看出傈傈族的文化底蕴,和当地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不同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因而,主办方应该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并融入到开发的纪念品中,使这种纪念品成为当地文化的载体。因此可以看出,纪念品对于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纪念品是一个文化的标志,纪念品到达的地方,那这种地方性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到达了那里。如果有经济能力的主办方可以举办一些纪念品的展览会,这样可以更好的宣传傈傈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使其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四、结论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094-02

1 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热点。

2 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2.1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活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2.2 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韵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消费,这和观光型景区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来说,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社会收益。

3 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否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3.2 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

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肤浅,缺乏内涵。

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一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游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文章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族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入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摘 要】餐饮民俗文化的表现方式有两种,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文化即从感官上让消费者感受一家餐馆的民俗文化特色,无形文化则是从特殊寓意及精神寄托等角度提升餐厅的文化内涵或彰显特色。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走出去”的中国餐厅不仅可以宣扬中华美食,还可从民俗餐饮角度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在这一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在异乡生存发展,还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翻译的技巧。

【关键词】中国餐饮业;民俗文化;有形文化;无形文化;走出去

餐饮行业作为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面临国外餐饮抢占国内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本土餐饮业更要进行推陈出新,吸引顾客。与国外西餐、日韩泰式料理等相对应,中国本土餐馆从传统民俗文化入手,以最地道的全方位民俗文化餐饮体验来吸引顾客,成为中国餐饮业的亮点。像云海肴、南京大排档、湘粤情等民俗文化类的主题餐厅以服务之上,融入文化元素,唤醒顾客对传统文化的情怀。

一、有形的民俗文化

人们在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餐厅用餐,不仅要品尝特色菜肴的色,香,味,还要体验纯正的地方民俗文化,体味其中的精髓。因此此类餐厅招徕顾客的方式不仅限于特色菜肴,还有独特的就餐环境,主要包括装潢布置,服务人员和烹饪方式,这三点可归结为餐厅的有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餐饮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餐饮空间除了满足用餐的需要,它已成为人们休闲、享受、交往的场所,其精神功能已上升为主要需求,人们要求环境幽雅舒适、有文化品位、有个性特色,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在这一方面,南京大排档就为顾客打造了不一样的用餐体验,这里除了有地道的南京小食和家常烹煮,它的装潢布置更吸引眼球。南京大排档的招牌是一块刻有烫金大字的木匾,繁体字更显古典怀旧;室内装潢体现了江南古朴的风格,古色古香的木质桌椅,原木打造的游廊、台阶犹如南京的民居。灯笼是室内照明的唯一光源,屋顶悬挂着写有菜名的纸糊灯笼,更具小镇情缘。开放式的厨房设计成街边的小吃摊,厨师用南京话吆喝叫卖,场面热闹非凡。最具亮点的是在餐馆中心位置搭建的一个戏台,时常有艺人在此演奏琵琶,表演南京评弹,生动地再现了金陵的繁华。室内布置的细节也足以体现南京人的细致,比如每张桌下都放置一个藤制的背篓,供顾客放置随身物品,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

其次,餐厅的服务质量是决定餐厅受欢迎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服务人员直接决定了服务质量的好坏。南京大排档为例的服务人员无论着装,还是服务态度都展现了清末明初南京酒馆的风格。迎客堂倌身着长袍,头戴圆帽,用南京话迎接每一位到来的客人;女服务生身穿蓝布大褂,笑容可掬;就连收银员都是一副民国的装扮,置身其中,犹如来到清末明初的南京市井。民俗文化的有形部分还体现在烹饪以及食用的方式上,如广为人知的兰州拉面,这里的厨师在开放的空间向顾客表演拉面的制作过程,以招徕顾客。又如北京烤鸭,其烹饪方式不仅考究还分为不同流派,主要有挂炉烤鸭和焖炉烤鸭两大类。挂炉烤鸭的代表是全聚德,这一烹饪方式是从宫廷流传至民间;焖炉烤鸭则以便宜坊为代表,这一烹饪方法可追溯到明朝,发源于南京。烤鸭的吃法甚为讲究,以全聚德为例,在以前,顾客在选完鸭子后,要用蘸有红糖水的毛笔在鸭子上画一个记号以免混淆,这最后发展为全聚德的特色文化。另外,不同的地区得菜系以及独特的烹饪方式也是地方民俗的体现。各地烹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

二、无形的民俗文化

无形的餐饮民俗文化主要指餐厅内的看不见的蕴意有趣或深刻的饮食现象。无形文化主要体现在吉利美好的菜名,经典菜品的传统做法以及对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传承等。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美食皆有其独特风味,甚至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地区的叫法也不同,如云吞,馄饨和抄手。中国人喜欢点一些名字好听、吉祥的菜品,如年年有鱼、锦鲤跃塘(水煮鱼)、大珠小珠落玉盘(杂肉丸)。这些菜名的使用就比一些生硬的西餐名称有韵味的多,比如fish and chips(炸土豆条和鱼),pepper steak(黑椒牛排)。

掌握某些经典菜品的秘方是许多餐饮企业制胜的法宝,这一法宝也是一种无形文化的体现,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餐厅越来越注重这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西贝莜面村花费600万巨资购买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中挂面爷爷张世新老人的空心挂面做法。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的收视神话表明了国人对各地传统美食的期待和向往,西北莜面村的做法也轰动一时,吸引了很多食客。这就是运用无形民俗文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除了菜名和秘方的传承之外,一些有历史渊源名菜肴也是无形文化的一大体现,比如过桥米线,它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汉族小吃,以其高热的盖有滚油的大骨汤为特色,以一段佳话传说为起源而闻名。传说清朝时在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有一秀才到岛上读书,他的娘子常常做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但到了岛上是,米线已经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的厚厚的鸡油可以保持汤的温度。于是她把肥鸡、筒子骨等煮好成汤,其上覆有厚厚的鸡油;米线在家烫好,配料切成薄片,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众人纷纷效仿,因为到岛上要经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把它称作“过桥米线”。中国这样有渊源的名小吃不在少数,比如山西臊子面有庆祝及祝福长命之意;腊八粥的故事是为了教育后人勤俭节约;状元及第粥有好兆头等。民俗文化的无形部分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了一种情结,是一种情感寄托,将这种美好的希冀融入到现代餐饮经营中不失为一种好的经营理念。

三、“走出去”的民俗文化

如今中国餐馆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她不仅为生活在国外的中国同胞提供了家乡的味道,更让外国人体验了一把中国风味儿。国外的中国餐厅价位各不相同,菜品风味也存在巨大差异,随着上世纪以来的移民浪潮,中国社区成为国外越来越大的重要团体。从经济利益角度看,中国餐馆只需在企业经营中加入中国元素,菜品有中国特色,就可以吸引顾客;从文化角度看,餐饮的“走出去”也可以将中国文化带给世界人民。为了更好地宣扬历史悠久的中国饮食传统和理念,“走出去”的中国餐馆不妨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企业经营中,将地方特色展现给地球村的人们,让翻卷的中国浪潮更有韵味。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餐厅要十分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翻译造成的文化传递失误。

从专业角度看,中餐比西餐品种多、口味丰富;中餐注重色香味形,以味为主,西餐重味重营养;中餐饭大于菜,而西餐菜多饭少,以副食的肉类为主。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对一些动植物的文化意象不同,比如“龙”在中国代表着吉祥,而在西方则是罪恶的象征。另外,宗教或者其他因素也是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渊源。在中国餐饮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又是一个难关和重要因素。中国菜品种类丰富,菜名也蕴意深刻,在一定意义上“寄寓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伦理理念和艺术理想”(林少雄:1997),比如“鸳鸯戏水”、“游龙戏凤”等。有些菜名如“狮子头”若翻译不当则会令人生疑,不仅无法通过“口碑”将饮食文化宣传出去,还会影响食欲(熊力游:2014:3)。因此,菜名翻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从菜品原料、烹饪手法入手,或通过适当解释和图片来尽可能地传递菜名含义和历史渊源。

2013年湘粤情集团于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首开海外分店,为适应中外食客需求,该店集简餐茶点、专业中餐正餐出品、酒吧休闲于一体,是消费者就餐和社交的好去处。另外,该店实现了中西餐结合,传统的“宫廷烤鸭”由中国烹饪大师负责,选材和工艺都一丝不苟、恪守传统;特聘的新加坡厨师和悉尼本地厨师打造正宗的南洋风味和西餐。海外店在装修上十分注重中国元素,比如正餐区融合了中国北方胡同和南方弄堂的设计特点,辅以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精湛技术。就餐者还可以亲眼看到道道食材的准备,饭菜的烹调,近距离观察厨房和手工垒砌的烤鸭炉。这恰恰体现了以上所说的餐饮业中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

四、结束语

餐饮业中的有形和无形民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可以帮助中国传统餐饮企业在竞争中如虎添翼,站稳脚跟。出色的餐饮企业总是能通过菜品吸引顾客,通过服务留住顾客,民俗餐饮企业正是这样让顾客找到老家的感觉。“走出去”的中国餐饮企业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责任,若能适当地融入优秀的民俗文化元素,将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乔志华.我国老字号餐饮企业的体验营销策略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

[2]王辉.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D].吉林:吉林大学,2007.

[3]姜晨,许海燕.论民俗文化因素对餐饮企业国际市场开发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1,36:133.

[4]林少雄.口腹之道[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37-40.

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民俗文化 综合实践 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因此整合学校所在地的乡土资源,特别是具备一定趣味性特征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研究。优化资源的配置,弘扬地方特色,发展学校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成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亲近民俗,在感悟中培养文化自信

1.挖掘地域特色,感受乡土文化的亲和。常州民俗有数千年历史,民间流传的各种有趣习俗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近年来,随着社会开放和新市民的迁入,一些新的民俗随之诞生,极大地丰富了常州民俗的内涵。因此,因地制宜,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出体现地域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不仅能继承传统的语言文化,感受乡土的亲和感,而且能重温前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典范和价值,更能为自己生活学习在这一片土地上而感到自豪。

2.培养鉴赏能力,打开学生审美的大门。丰富多彩的趣味民俗文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美感的重要途径。其可以为学生打开审美之门,陶冶性情,进而转变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创造美的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寄情端午点击民俗——蛋壳画》活动中,活动的内容是选用蛋壳作为材料,通过设计、粘贴制作画面。蛋壳是生活中被遗弃的东西,但是如果充分利用,则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能装饰美化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叩问民俗,在探究中提高实践能力

1.趣味传统游戏,增添课间活动的乐趣。每位学生几乎都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如何在玩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玩中得到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为此,我让学生简单了解民间趣味传统游戏与现代校园游戏的共同和差异。通过对课间游戏的调查,同学们学会了有选择地游戏,从而激发了设计、创造游戏和改编传统游戏的热情,在玩中学,在玩中长知识,玩出花样、玩出新意。课间时分体验游戏的精彩与快乐,体验合作的快乐、参与的满足,拓宽学生的思维面,丰富学生的生活。

2.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技能教育的良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尤其节日文化更是纷杂繁多。小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但受年龄限定只能选择一些较简单的激发兴趣的传统民俗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人人动手,人人实践”的机会。一个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必然有许多相关的民俗活动,为学生提供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不仅使得学生学会了一些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耐心的习惯。

三、传承文化,在反哺中提高学习水平

1.在体验中领略快乐成长。一个主题活动开展前,无论指导教师还是学生,兴致都很高。似乎看一切都很简单,真正是做起来才发现问题重重。但无论学生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对这次活动积极性很高。很多活动,只有亲自参与了,才能产生新的问题,研发出探究的活动模式。成功或者失败,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最重要的是,我们——包括学生与指导老师——从活动中收获了什么,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的成长而言,这才是重要的。成长是快乐的。

2.在领略中体验文化交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乡而走向全国各地,任何一个地方都已经找不到纯粹的本地人。学生生源的复杂化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却给综合实践学科带来了探究的良机。学生来源地复杂,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相同民俗在不同的地方的不同的过法。由流动学生带来的丰富的外地民俗文化让本地学生目不暇接,本地的趣味民俗文化同时也引起了流动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有效延伸主体研究活动,在文化交融中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第二故乡”的爱乡情感,增强学生的寻根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情感归属。

四、注重评价,在鼓励中追寻自我进步

1.学习技能评价,让学生在能力中进步。学习技能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课上,指导教师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指导学生反复实践,直至独立地掌握正确的方法。劳动成果的评价,能促使学生对自己从事的劳动保持持久的热情,体验劳动的快乐。在主题活动中,我不仅在课上给予学生高度的评价,还颁发特制的端午节奖状,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2.学习成果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进步。我们不仅注重劳动成果的评价,更注重师生在活动中的反思和成长。学生在相关活动中,根据现有的可能资源、自身的已有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访问等。这种开放性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有利于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因为,他们已经学会在活动总结中反思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得失并分析原因。即使他们失败了,还是有很多收获。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做到课内外资源整合,以课堂为立足点,使“民俗”这一特色辐射到第二课堂,继续巩固和发展民俗文化中的趣味本色。整合民俗文化活动资源,有效地挖掘、利用,势必会为课程实施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