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和监督的不力所造成的,不仅缺乏健全的内控和监督机制,同时责任人也缺乏受会计监督约束的意识,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和监督的约束力不足,从而达不到约束的效果。
2建立科学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体系的有效措施
当前单位会计监督中若干问题的存在,不仅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所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和监督进行强化是当务之急。本文经过研究分析,建立科学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体系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下。
(一)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感教育。当前在新会计法中规定单位的负责人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化,所以作为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负责人,其应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及会计法律法规熟识,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培训,对每年新出台的关到事业单位的会计内容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从而在工作中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履行监督的职能。
(二)提高会计内部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工作效率。据了解,现阶段单位内部会计工作还不具备独立性,由于利益、权利等关系,会计部门大多依附于单位领导,这就严重削弱了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
(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建设,提高法规建设。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要不断加强会计工作有关立法。明确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科学的界定监督工作的范围与程序,来为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做保障。(2)创新会计监督模式,即改变传统的事后监督、事后会计检查的落后形式,建立与时展相适应的事前预测、会计控制、检查分析、总结评价的全方面立体工作体系。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职能的再认识。(1)要彻底转变事业单位原来那种重核算轻监督的思想,充分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制约、参与、预防、反馈的职能作用。(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会计监督体系,注意发挥各自的功效,加强协作,形成监督合力。
3结语
(一)理论分析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1865年在热力学中引进了系统的态函数———熵,用来度量系统的无序度。此后,熵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从自然科学拓展到了社会科学领域。任佩瑜、张莉、(2001)[2]提出“管理熵”的概念来度量管理效率的递减;屈耀辉、曾五一(2004)[3]提出“治理熵”来说明治理效率的递减。借鉴前人的研究,我们提出“内控熵”的概念,内控熵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效率递减。在企业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在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控熵越来越大,内控规范制度的效率不断下降直到不能发挥作用,也可称之为内部控制效率递减规律。这个规律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由于受到利益驱动,为了获得自身效用最大化,执行内部控制的个人存在背离控制的动机。同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初始有效的内部控制要素会变得不适应环境、膨胀老化、发生扭曲、出现排斥和抵触、惰性增加等,从而使内部控制要素之间运作的摩擦系数增大,内控无效能耗增加,有效能量减少,控制效率下降,控制机制反映迟钝,监控和制约的能力变得严重不足,以致内部控制缺陷增多,最后导致内控失效。基于已有文献①,我们从公司特征、公司治理结构及其他内部因素,来解释内部控制熵增加,进而引起内控效率下降的原因。首先,关于公司特征。公司的复杂程度、财务情况与内部控制的投入息息相关。研究发现小型的、成立年限短的、业绩不好的公司,由于可能会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维护的投入不足,出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4]。经营业务比较复杂的公司(如分支机构较多、有对外贸易业务、正在进行重组等),存在内部控制问题的可能性也较大[5]。随着企业的高速成长,企业交易的复杂程度、公司财务报告的复杂程度也会不断地提高,但是由于内部控制的发展、改进速度不一定能够跟上企业的高速发展,此类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也更大[6]。其次,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根据内部控制的定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负有直接法律责任,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则有义务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并督促管理层修正内部控制缺陷。因此,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治理特征会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比例和董事会规模[7-8]、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中是否有会计和监督经验专家[9]、CFO的职业能力都与内部控制缺陷相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国有控股、股权集中度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有负面影响[8]。李颖琦、俞俊利(2012)[10]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控股(制衡)股东性质、股权制衡效果能够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最后,其他内部因素。除了公司特征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效率产生影响,管理层的其他动机和收益也会影响内控效率。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和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出现的可能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持有公司股权能够激励管理层加强公司内部控制[11]。此外,2009年1月,COSO发表内部控制监督指引,呼吁公司重视内部控制监督技术,其认为利用内部控制监督技术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保证内部控制流程目标实现。Masli、Peters和Richardson(2010)[12]实证发现,实施COSO所主张的内部控制监督技术,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效率和外界对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效率。
(二)数学模型的建立除了前面分析的相关原因,影响内部控制效率下降的内部因素还有很多,并不是它们不重要,相反,很多因素也许是更重要的。基于我们的文献检索,选取前面所述相关指标,是因为它们在实证中已得到检验,得到了大样本的支持,提供了支持它们影响内部控制效率的证据。其他的影响因素,也正是我们可以继续研究的对象。以下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内控熵增”的过程。借鉴任佩瑜、张莉、(2001)[2]及屈耀辉、曾五一(2004)的模型[3],引入内控熵函数SicI,构建内控熵递增模型和内控效率递减模型。我们假定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孤立系统②,较少与环境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由于系统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能量的差异,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符合以下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其中:i为影响内部控制熵值的各种因素,Ki为内部控制效率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Si为各种影响因素所产生的熵值。系统内部熵值的大小表示了内控无序度的大小,熵值的增加过程是企业内部控制逐渐由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变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熵值随着时间而逐渐增加,内控熵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增函数,则“内控熵增”定律可表达。式(3)、式(4)中,YI是内部控制的效率,R表示系统的常数,X是影响内部控制效率因素的函数。如前文所述,影响的因素(x)包括公司特征(公司规模、成立年限、财务状况、成长性、业务复杂程度等)、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管的治理能力)、其他内部因素(高管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监督技术),等等。t为时间因素,a表示每一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在一定时间内,时间t和权重a可视为常数,此时,内部控制效率YI就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上述式(1)、式(3)是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描述了同一过程,即“内控熵增”过程,揭示了企业内部控制效率递减的趋势,从而为我们揭示了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根本原因。这为解决内控失效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阻止或延缓内控熵增加的速度。
二、耗散结构:内控效率递增规律
(一)理论分析如上文所述,如果不可逆引起的“内控熵增”一直持续下去,内部控制系统将会走向失效。普利高津(IlyaPrigogine)①提出“耗散结构理论”,通过引入负熵流来抵消熵产生,说明了开放系统可能从混沌无序状态向新的有序状态转化。任佩瑜、张莉、(2001)[2]提出“管理耗散”和管理耗散结构的概念,来说明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管理效率递增的过程。屈耀辉、曾五一(2004)[3]提出公司“外部治理耗散”和耗散结构的概念,来说明公司治理效率递增的过程。借鉴前人的研究,我们提出“内控耗散”的概念,所谓的“内控耗散”是指当企业内部控制系统通过不断地与企业外部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引入内部控制负熵②,使内部控制有序度的增加大于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而内控耗散结构就是内部控制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企业组织系统。除了监管层的监控以外,SOX法案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为了防止企业内部控制陷入封闭而最终失效,都要求公司必须对外披露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获得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注。同时,外部审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发现的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从而促进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修正。通过建立这些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交换的渠道,企业引入控制负熵,使控制失衡的状态逐渐趋于一个新的平衡,并且通过控制系统的自组织形式,达到一个更高级别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抗干扰能力更强,抵御内部控制熵的能力更强。内部控制从无序走向有序,控制效率不断提高,最终形成内控耗散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内部控制效率递增规律。基于已有文献③,我们主要从企业外部因素来说明引入负熵流带来的内部控制效率提高的过程。首先,关于制度因素。这方面的研究较多,诸如投资者保护环境、内部控制政策的变化等都会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发现SOX法案的实施提高了公司透明度和内部控制质量。而母国投资者保护力度的强弱也会影响管理层对内控缺陷的披露[13]。同时,市场化进程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越低,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14]。其次,关于外部审计师的作用。审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进行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盈余质量[15]。对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被审计企业,事务所可能会增加审计收费,但是会在审计时投入更多的资源。即使管理层由于乐观主义,在进行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分类时,倾向于低估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性,但审计师通常会这种不准确的分类,当企业出现错报时,审计师倾向于执行更严格的重要性分类标准[16]。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聘请有关联的和无关联的前任审计合伙人在审计委员会中任职,并不会降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相反,由于他们的专业程度较高,对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有着积极的监督作用。再次,关于外部债权人。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债权人会增加对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债务契约约束,适当提高借款利率和担保要求以获取更高的安全保护和价格保护,促使公司修正内控缺陷,从而降低债务成本。最后,关于治理层的更换。为了修正内部控制缺陷,提高内控的效率,公司往往会进行治理层的替换以引入负熵流。特别的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的有效性,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①,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修正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内控耗散的数学表达式借鉴任佩瑜、张莉、(2001)[2]及屈耀辉、曾五一(2004)[3]等人的模型,引入内控负熵函数SicE,构建内控效率递增模型。我们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开放②的,这是因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形成是由监管部门、企业、高等院校、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和咨询专家,共同研究制定的,内部控制的披露与评价都要求外部力量的参与,所以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能够与外界交换能量的系统。同时,由于企业内部不同利益相关人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不同,以及不同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冲击,使得系统远离平衡态。内部控制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满足叠加原理,而是非线性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过程,不同目标之间的竞争,以及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都会导致内部控制系统产生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系统的随机涨落,它的随机小涨落有可能迅速放大,使系统由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从而形成耗散结构。以上这些条件使得内部控制满足耗散结构判定定理的条件,因此我们构建以下内控负熵模型。式中各符号含意与式(3)、式(4)相同,其中影响内部控制效率递增的因素有投资者保护环境、内部控制政策的变革等制度因素、外部审计师和债权人的监督作用,以及更有效治理力量的引入等内外部因素。上述式(5)、式(6)是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描述了同一过程,揭示了内部控制负熵随着时间推移流入强度不断增加,内部控制效率递增的过程。这也为解决内控失效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加大内控负熵的引入力度。
三、熵、耗散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根据上面的模型,我们可以计算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总熵值:内控熵揭示了企业内部控制效率递减的原因,表明了内部控制最终将从有序发展到无序进而走向失灵的规律性。内控负熵则与之相反,它揭示了企业内部控制效率递增的原因,表明了内部控制在一定条件下将会实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规律性。同时,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熵”的综合作用下,内部控制总熵的不同性质可能会导致如下三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出现:内部控制系统在内控熵与内控负熵交互影响、互相作用下,进入了控制有效—控制失效—控制有效的循环。运用熵、耗散结构理论,不仅揭示了内部控制演变的过程,而且为我们从理论上找到了解决内控效率低下的方法:(1)阻止或延缓“内控熵增”。如前文所述,通过提高董事会、高管团队的治理能力,增加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增加内部控制的资源投入;积极改革内部控制监督技术等方式来减少或延缓“内控熵增”的过程。(2)加大内控负熵的引入力度。如前文所述,及时披露并修正内部控制缺陷,加强外部审计师的作用,加大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及时更新内控政策,发挥债权人的制约作用等。如上所述,我们似乎发现了解决内部控制失效的灵丹妙药,如果企业的内控缺陷增多、内部控制效率下降时,只需引入足够多的内控负熵流,企业又可以回到有序状态了。但是理论上的完美在实际中可能会遇到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外部负熵流的滞后性与交易成本的存在。比如,一方面,外部监管政策的制定需要经过充分酝酿与讨论(SOX法案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讨论),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虽然外部审计师确实能够促进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但是相应企业支付的审计费用也有所提高。因此,基于成本的考虑,内部控制效率的提高,需要在适当引入外部负熵流的情况下,通过协同的作用,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形成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从而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级别的、有序发展的和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四、结论与启示
股东需要股利和资本增值,因此传统意义上公司的业绩是用它所创造的利润来衡量。但如果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公司的运行就必须包括:提供公平的报酬和可接受的工作环境、及时的支付购货价款、最小化由于公司行为而引起的对环境损害和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或其他方式等对公众做出贡献。
其中出于环境因素对于公司运行措施的影响,环境报告应运而生。
一般来说,环境报告是指在公布的年报中或是在其他什么地方,披露公司的运营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有关信息。现在有相当多的激励措施,鼓励公司采取控制污染、使用再生资源、选用可更新物质以及发展对环境有利产品等保护环境方式。
研究表明,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热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公司经营:公司可能会为自己的行为遭受直接的损失,比如他们可能受法律规定性或推定性的强迫而支付弥补环境损失的费用;或者当他们引起污染时,他们不得不支付额外的税收或遭受财务惩罚。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实体被确信引起了环境污染或有其他不道德的行为,它一定会应起相当多的公众敌意,这将导致顾客的减少。相反,积极方面可能是:一个实体如果有"绿色"的形象,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顾客,这也就是现在为什么会有很多商品都打上环保品牌的原因。
作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国外大公司已经披露或是正在积极准备有关自身经营对环境影响的信息。
实际操作中公司主要用两种方式的环境报告手段来公布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影响的信息:
1)在公布的年度报告(包括财务报表)中披露
2)公布一个独立的环境报告
IAS1鼓励管理当局在相信环境信息将帮助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时应该披露环境报告,但并不是强制要求所有公司都这么做。
在1996年《CorporateReporting》这本杂志发表了题为《香港的公司环境报告》一文,列示了对大约700家香港主要公司的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这些公司中,71%是一点都没有披露关于环境的信息,剩余的29%中,几乎有一半也只是在总的报告中大致提到了一点。被抽查的仅仅只有18%左右披露了他们的环境政策、收益和损失。并且即使在这些中,还有很大部分也只是陈述了他们的环境政策,而没有试着去量化他们达到的目标或遭受的损失。他们常见的是用一些非货币性条款,如:"我们在美国的工厂已经节约了70%的皱纹纸包装"、"我们已经改装了225辆运输卡车,从使用含铅汽油到使用清洁气体燃烧剂,并且我们已经装了催化剂转化器"等作一些抽象性的说明。被调查到的公司中,几乎没有谁披露了环境成本或是已经提取的环境准备,披露遭受罚金或是承认有与相关规定不符事项的公司也很少。但不管怎样,这项研究毕竟可以表明,或多或少做出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公司数量在1991到1996这五年间已经差不多是翻了一番的,这点比较令人欣慰。
1999年还有一项调查表明,《金融时报》证券交易所100种股票价格指数中有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都在年报中作了某种形式的环境信息披露。最常见的是在董事报告中涉及,其后才是财务审计内容。
公布独立环境报告的公司也在逐渐变多。许多大的上市公司现在都在年报和财务报告之外,还单独披露一份环境报告。这份报告通常都和其他社会和环境事项相连,如联合银行、英国电信公司就采取了这种方式。
一家公司公布环境报告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以示和竞争者的区别、承认对环境所负的责任、为了证明与规定的一致性或是为了获得社会对其行为的肯定等。
大部分的环境报告都采取把对政策的论证和对自身行为的审视联系起来的格式,他们覆盖到以下一些论题,如废料管理、污染、对能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正面影响。通常来说,报告通过对公司的目标和成就在许多种情况下的直接比较来披露两者或是其中之一。他们有可能也披露财务信息,如对环境储备的投资数额等。许多报告特别详细,有的甚至长达五十多页。
因为这种情况下的环境报告是独立于公布的年报,所以没有规定的内容和统一的操作代码。公司可以任何他们愿意的信息,并且环境报告并不是一定要求审计的。然而,许多公司其实在他们的报告中还是服从于某种独立的观点或是审计程序的。
据统计,公众和媒介的兴趣更倾向于关注独立的环境报告而不是在公布的年报和财务报表中披露环境信息。这种分离反映出这样一种事实即这两种报告是针对不同读者群。股东是年报的主要使用者,而环境报告主要是被设计服务于一般公众。
正如下面关于环境信息在年报中披露的例子所示,虽然它只是财务评论的片断,但在其间公司已提醒读者关注他们将要发表的环境报告。《英国电信公司1999年度报告》:"''''''''环境'''''''':英国电信公司非常关注它对环境承担的责任。我们是最早制定出环境政策和环境报告的英国公司之一。我们还是最早引进复杂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在此基础上组成对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公司之一。我们自信在此领域处于领先行列,并且已使我们在香港的英国电信公司通过了1999年3月公布的世界环境管理系统准则ISO14001的认证。英国电信公司拥有长期的和广泛的能源管理的可辨认纪录。到1997年4月,我们在过去的五年时间内已减少了13%以上的能源消耗,现在的目标是争取到2002年3月时进一步减少11%的消耗。我们有大量的程序用来循环和再生资源,包括从多余的交换单元、电缆、调色剂夹头提取金属、新闻用纸和电子废物等。"
如果说最初的环境报告大部分都是公众关注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说明公司对环境的保证,而且现在有些公司仍持这种观点,但还有许多公司已经注意到环境报告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可以说明公司的行为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有些人认为"说说而已"的环境报告不可能替代在财务报告中详细披露环境成本。如果一家企业在赚取利润的过程中,不恰当的使用了自然资源且没有披露这种行为造成的损失,其一般不可能被视作成功的典范。当然,关于披露环境成本是否将有利于鼓励公司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争论还在继续。
不管怎样,环境报告作为一种披露环境信息的手段,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我国也是如此。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山西兰花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都已付诸于实践,我们盼望将来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
参考文献:
1.FoulksLynch《ACCA》Textbook2000
2.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会计研究》1998.5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推动了酒店企业的蓬勃兴起,但是在我国很多的酒店企业中的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并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转变,甚至有的酒店管理者的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从而导致对酒店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滞后。酒店管理者总是希望有更多的消费者来消费,对酒店的会计信息数据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往往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对酒店的运营管理和利润的最大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可能是酒店的管理者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内部财务控制对酒店利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果酒店企业的管理者疏忽了内部财务控制,长期会降低酒店的管理效率,不利于酒店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现今我国绝大部分的大型酒店都设置了会计财务岗位,财务人员一般都具有比较的专业的会计财务知识,但是缺乏对酒店运营的一些基本认识,关于酒店的内部财务控制理解的少之甚少。财务工作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往往比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也不太注重实务操作,甚至不按规章制度工作,造成业务上的混乱、权责不明,有可能致使逆向行为,会计失真的可能性增大,直接造成酒店的收入流失。
(二)内部控制执行力度薄弱
酒店是一个综合服务型的企业,一般涉及到的业务种类繁多,以及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异,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特性,就要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升工作效率,增强其执行程度,财务核算做到细致化、规范化、科学化。而在我国酒店的实际管理活动中,财务人员对酒店的财务工作的理解性有着很大的不同,工作标准也不尽相同,那么职责分工就有可能很模糊,岗位设置不搭配,往往会使得内部财务控制执行力并没有得到很强的落实,这样就会在酒店内部控制管理中,有可能会发生、弄虚作假,造成酒店资产的不安全性和财务会计信心失真。有的酒店内部财务控制岗位并没有遵循相关的制度设计安排,形同虚设,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也很低下,以及缺乏相关的奖惩机制,这些都会促使酒店的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产生薄弱。
(三)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酒店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确保酒店的资产完整,以及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作为酒店的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对其内部控制体系认识的缺乏,使得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不完善、不健全。比如,有一些酒店的财务人员并不是遵循相关的会计章程,就随意地登记固定资产,不完善的相关资产保管明细账和资产管理卡片,这样就会对酒店资产安全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我国酒店企业的日常收入主要是通过单据控制的方法,倘若单据凭证的设计不够合理或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整个收入的内部控制就会出现偏差容易造成跑单、走单、漏单的不良行为的发生,有可能出现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勾结,共同舞弊,给酒店的收入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内部控制体系就变为如同虚设,走过场。另外,在我国酒店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有一部分的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往往会忽视内部稽核制度,诸如对酒店日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收支活动是否按现有的规章制度来实施,并且缺乏相关的第三方监督;各个计划指标与环节是否具有相互的连接程度;对酒店的财务报告缺失相关的审核,以及不能很好地表达其他部门员工的诉求与建议;对酒店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变动情况比较隐蔽,操作性不透明等,这些由于忽视了内部稽核制度而容易导致的财务操作上的不规范,使得进一步将加深财务信息失真,以及遇到的不确定风险加大。
(四)内部控制硬件设施滞后
由于酒店行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经营范围涉及较广,结账方式和客户群体也都是截然不同的,以及管理流程相对复杂性,这就需要在客观上要求酒店能够及时地更新其硬件设施。但是我国大部分酒店很少关注酒店的硬件设施,也不会在这方面花费足够的资金支持,总是更多关注酒店在一定会期内所获得的利润大小。比如有一些酒店的收银系统仍旧滞后,甚至有的还是人工结账,或者是缺乏相应的控制软件系统,无法适应酒店复杂的经济活动,就会间接地致使采购的原材料产品的结算都具有一到两个人完成,易形成滴、跑、漏、走等行为的发生。
二、酒店企业内部控制强化对策
(一)重视内部控制的认识
在酒店的经营活动中,酒店的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已经逐渐认识到其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仍然不太重视内部财务控制,强调酒店要开展多项经济业务活动,努力地追求酒店利润最大化,没有协调好内部控制与其发展管理的关系。所以酒店管理者要在未来的市场中处于核心的竞争地位,站稳脚跟,就需要加强对酒店内部控制的重视,提高其意识,是保护酒店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减少失真性发生的可能,间接地维护酒店股东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能规范酒店的经营管理流程。一方面,酒店的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要及时转变和更新发展观念,与我国市场经济的调结构政策相适应,对其内部财务控制要有充分的认识,不断加强学习内部控制的知识,让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与深化。在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使得内部控制机制成为提升酒店经济效益的有力助推器。另一方面,酒店的管理者不仅在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意识,还要引导酒店其他部门员工的内控意识,并在酒店内积极宣扬和提倡内部控制文化,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让全体员工保护内部控制会计信息。
(二)落实内部控制的执行力要求
当酒店的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意识有了足够的重视,接下来就是要落实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在实际工作中,提升酒店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这就需要酒店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酒店内部考核制度。作为酒店的管理者需要对员工的考核制度纳入到内部控制的执行标准中,对及时改进在执行中国所遇到的会计财务问题有着指导性作用。例如,核查酒店每天的业务收入;营业收入是否按照规范的操作以及如实上缴到财务部门;对原始凭证单据的审核且更改业务项目需要遵守管理者的签字制度等。另外,酒店的管理者对那些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力度很强的个人或者部门要给予一定的表扬或者是奖励,并且在酒店内部大力的宣传,成为其他员工的正面教材和学习榜样,并起到示范的作用。对于那些执行不力的或者随意的个人或相关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加大惩罚力度,做到奖惩分明,把其内部财务控制的执行要求彻底落实好,来提升其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三)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第一,酒店企业餐饮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收入控制环节关键是要明确其收入。无论是酒店的记账联、入厨联等单据凭证,需要统一交给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审核,检查两联之间的业务项目是否一致,以及对消费者的收费情况,对于出现偏差等不合理的情况,应该要明确其责任,并且及时加以改正,这样可以防止贪污舞弊等现象的发生。第二,酒店的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建立采购成本费控制制度,对每一项的采购原材料、辅料、烹饪分量等等都需要进行登记备案。财务工作人员对这些成本核算,控制采购成本,做到尽量节省采购资金。财务人员在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前提下,还需要定期地对采购原材料进行市场价格咨询、预测、货比三家,降低采购人员和原材料供货商相互勾结以及瞒报价格的现象发生。第三,在我国现阶段的酒店管理中,需要引入全面的内部预算控制制度,可以使酒店的经营效益采用资金的形式控制,把整个目标分配到各个部门或者个人的小目标,这样能够约束到微观主体的作用,以及有助于实现总体的经济效益。例如,当酒店的收入水平变化时,预算控制可以根据收入水平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如果其他部门的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及时向财务部门进行反映,由财务部门将进行执行,来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定期将财务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分析其原因,做到心中有数,使得财务预算得到很好的控制。第四,对酒店的内部监督应该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二者应该有效地结合起来,对酒店的各项收入和成本支出的全过程都要有监督机制的存在,贯穿到酒店的整个经营活动中,形成监督和评价报告,对发现内部控制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地修改,有助于酒店的长远发展。
(四)提升内部控制的软硬件自动化设施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一、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压力
据调查,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银行工作人员意识到了内部控制工作对银行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内部控制工作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依旧没有达到完美的效果,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内部资产的控制工作不严格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相对不足,资本不够充裕,容易给银行的发展埋下潜在的隐患,而在资金控制上由于受制度不严谨、人员素质不够高等因素影响,内部控制力度还不够大,进而增加了经营的风险;此外,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率比国有商业银行要高得多,贷款的集中度增高,投入多、产出少,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仅降低了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业绩,而且影响了银行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来完成,更多的工作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所以配合程度不够高,甚至出现抵触心理,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够高,在账务处理、借贷款项目稽核、流动资金处理上都不够严谨,容易出现错帐、呆账,坏账,进而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配套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就笔者的调查研究和工作经验来看,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配套的制度规范还不够健全,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督控制机制还有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即便有也存在形式化和模式化的现象,监督机制的价值不能充分的体现,反而由于监督机制部门的存在而增加了银行的日常营业成本,增加了内部控制部门的负担,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上述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问题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利于银行内部绩效的提高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所以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能够引起业界人士的共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标准,对于内部控制工作同样如此,为有效的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绩效,建立和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所以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符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其次,要遵循全面性、审慎性、有效性和独立性的原则,严格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优化的流程,精简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尽量减少工作人员不必要的负担;此外,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坚决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加强各个岗位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的力度,尽量做到全员参与,以增加内部控制制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二)提高银行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高效运行与否,所以为了增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效果,对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培养和任用上都要有比较好的方案,首先要严格准入机制,银行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选用要选择专业技能较高、综合素质较高、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分层对内部控制人员进行培训,加大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此外,要定期举行会计内控知识竞赛、会计技能比武、观摩参观、会计内控理论研讨和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内部控制氛围;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和优化配套的奖惩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力度
监督力度的加强是减少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提高其内部控制监督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严格银行会计内控运行监控体系,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的特色设立专门的会计内控工作领导协调部门,该部门的负责人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严格监督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第二,完善银行的会计内控监督考评体系,要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行业状况具体设置内控考核评价指标,对会计部门内控运行情况、会计人员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衡量和评价,以提高内部监督的绩效;第三,要善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定期聘请外部中介机构从第三者的角度出发对本行会计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独立审计和评估,以弥补会计内部控制的不足,使得银行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进行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工作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金融资源的优化和培养,以及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推进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现在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内部控制工作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依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行业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措施是需要业界人士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得以在稳步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刘爱民 单位:河北唐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丰润支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