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

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

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范文第1篇

仡佬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俗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冲击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仡佬族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以仡佬族民俗文化的内容为依归,探寻保护和传承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有效措施,以期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所裨益。

二、仡佬族民俗文化的内容

仡佬族民俗文化既有同一性,又存在差异性。下面就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如服饰、丧葬以及民族节日进行梳理,以呈现出仡佬族民俗文化的基本概貌。

1.服饰

(1)男女“筒裙”在服饰方面,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仡佬族服饰出现了很大变化。从唐至清代初期,无论男女,仡佬族人皆穿“筒裙”。筒裙在唐、宋时又称为“通裙”,编织裙料用染色羊毛线,通裙为用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做成或将两幅料横连而构成。裙腰没有褶皱,穿时从头上贯通而下。一般男子所穿的“筒裙”较短,在高寒山区的居住者还常外披毛毡一幅。而妇女所穿的“筒裙”较长,做工更为讲究、美观,且花色繁多。同时,妇女还在长筒裙外披长袍,此长袍通常用数尺长的青布从中间剪开口子后,自头笼下,前短后长。清代至民国初期,仡佬族男子已极少穿“筒裙”了,一般穿无领对襟、斜襟长衫,长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带,干活时撩衣前后各一角扎于腰间。(2)不同支系服色仡佬族支系不同,所穿服色亦有所不同,故人们按其服色不同,将仡佬族分为红仡佬、青仡佬、白仡佬和花仡佬。譬如:衣领、衣袖和裙边用红色绣织的就称为红仡佬。花仡佬用五彩色绣花边,且周身还饰以蚕茧,累累宛若贯珠。有些仡佬人衣服长仅尺余,在上衣外还套袍一件。袍既无领又无袖,宛如布袋,在袋底中部及左右分别开一孔,穿袍时,头和手从孔中伸出,通常前胸短而后背长,袍上缀海贝以为饰物,下身仍穿五色羊毛桶裙,此即为“披袍仡佬”。近代以来,服饰汉化现象严重。现在,完整、成套的仡佬族传统服装,特别是衣裙、披袍,已很罕见。

2.丧葬

当跟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辞世时,仡佬族活着的人深感沉痛,为了寄托哀思,总要心怀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这样就产生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1)丧事礼仪颇繁一般来说,仡佬人死后其丧事礼仪比较繁琐,大致要经过洗身、换衣、装殓、开路、跷棺、择地、安葬等仪式。(2)墓葬朝向特殊在古代,仡佬族有头向天、脚站地的葬式,即所谓“竖而埋之”的竖葬。史曰:“僚……死者竖棺而埋之。”[1]“僚在牂牁、其妇人七月生子,死则竖棺葬之。”[2]还有脚登山、头枕空的葬式,即所谓的“横苗倒仡佬”,这是与一般墓葬以头枕山峰、脚朝山脚的葬式相反的。不论是竖葬还是倒埋,其喻义都是让亡灵升天或从山顶上天。在清代以前,仡佬族不立墓碑,仅在坟前栽树一棵,其树种类有泡木树、松树、柏树和黄杨树。有的在坟前垒三块石头作为标志;有的在坟顶立一块露出顶部为一尺的长方石。清代以后,逐渐才有仿效汉族立碑者,并且墓室建造精良,墓门墓碑雕工细致。(3)墓葬结构特殊仡佬族人是大山的儿女,生生死死都不离开大山,因此,在古代,仡佬族人死后的埋葬地与山洞、石框、悬岩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产生了奇特的民族墓葬结构。在早期,仅仅把棺木放入洞中,自清代始,渐出现垒坟于洞穴者。据《华阳国志》记载“:有濮人冢,冢不闭户。”[3]由于亡人无穷,而天然洞穴有限,从而出现了在绝壁上开凿洞穴放置棺木的葬式。通常,在溪河之滨的悬岩绝壁上,打孔钉木桩一排,再将棺木横贴着绝壁放置在木桩上,此谓“悬棺葬”。史书云“: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巅崖之上,以先坠者为吉。”[4]此外,还有个别支系的仡佬族采用火葬“,剪发仡佬……人死则积薪焚之。”[5]近现代以来,由于受汉人丧葬的影响,仡佬族逐渐放弃了以上费力耗时的特殊葬俗,改为土葬。

3.民族节日

仡佬族人在开发这片土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异彩纷呈的节日,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仡佬族的发展历程、社会形态、价值取向、道德伦理观念等,是研究仡佬族历史的重要资料。(1)年节喂树这是仡佬族过年的风俗习惯。“喂树”又谓“祭树”或“拜树”,与仡佬族相信万物有灵的古树崇拜有关。例如:广西隆林自治县的仡佬族,每逢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各户都准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携带红纸鞭炮,相约以亲友关系上山拜树。看见树之后,首先鸣鞭炮,接着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焚纸烧香跪拜。跪拜完毕后,就给树“喂”祭品:其中一人操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人将一些酒肉饭“喂”进刀口之中,最后用红纸封住刀口,给树除草雍土。针对不同的树,“喂”饭时,还要对答不同的话。譬如:对水果树,应该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意为预祝硕果累累。在“喂”完树后,人们通常还欢聚畅饮。(2)祭山节通常祭山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分别组织。倘若一村只有一姓,就由长房世袭主持祭山;如果为多姓杂处的寨子,那么祭山依次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一起当值,用抓阄方法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时,庄重、虔诚地献祭,吁请山神前来享用祭品,并祈求山神保佑全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男子会耕田耙地、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因为仡佬族的祖先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6]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所,备受保护,人们不得在此放牧牛马、砍伐树木,这就在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效果。“当两种文化相互接触时,特别是两种文化存在很大的文化势能差异时,往往造成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其结果是强势文化赋予弱势文化某些特征,产生民族文化移入现象。”[7]仡佬族也不例外,强势的外部文化对仡佬族民俗文化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其民族特征渐趋模糊。因此,如何搜集、整理和传承仡佬族民俗文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三、仡佬族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对策

仡佬族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对它们进行保护与传承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还对于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极具现实意义。根据目前我国实际情况和仡佬族民俗文化遗产的内容,需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1.扩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仡佬族民俗文化遗产的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意识正确与否决定行动的效果和价值。在国内外旅游日益盛行、民族文化研究异军突起以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可借助举办国内外旅游展览会、仡佬族文化研究会,以及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向国内外广泛宣传仡佬族民俗文化,从而加强公众对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唤起社会各界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2.科学合理认定、立档和保存

在已有的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驻仡佬族生活之地,进一步开展仡佬族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的实地调查,并借用文字、图片、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技术,让它们以档案、书籍和数据库的形式真实地长期保存下来。与此同时,还需对仡佬族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层次,对于那些独具特色、影响重大、蕴含传承意义以及濒临消亡或很快就要失传的民俗文化,必须重点抢救发掘和优先保护。

3.加强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活态式保护

活态式保护,是指民族民间文化在不断保持民族气派和民间特征的基础上,不间断开展活动,以适应和满足民间文化需求,在开发利用的状态下得到传承和保护。为此,可通过以下方式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态性:其一,举办地方文化艺术节。如遵义县平正仡佬族民族乡每年定期举办的“仡佬族吃新节”。其二,举办主题性文化艺术演出。如务川自治县举办的将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按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组合在主题演出之中的“黔北风仡佬情”、“山情水韵仡佬风”。其三,保护和配合区域内少数民族特定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仡佬族的祭牛节。

4.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

仡佬族民俗文化是一项公益产品、公共产品,对其抢救和保护,当地政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由政府进行积极引导,明确保护工作的方向;二是由政府主导立法,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三是由政府在资金方面提供支持,并借助各种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四是对于通晓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民间艺人,要给予帮助和支持,鼓励他们把技艺传承给后代。

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9-01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精神支柱和重要依据,同时还是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发扬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一个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要根据山西省的战略优势、文化特点以及文化现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展民俗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工作,为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

一、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山西民俗文化专业人才体系的建设

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重点在于要引进对民俗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才,以保证山西民俗文化中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此外,如何让山西民俗文化得以生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专业人才必须将民俗技艺推向市场,体现其经济价值,并获得社会与民众的认可,才能使其得以生存。这就要求由当地政府或部门挑选,或者是经过社会民众推举出来一些擅长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人才,同时构筑经营管理人才体系,发挥这些人才自身的优势,将山西民俗文化与市场相结合,体现其经济价值,并提高经济收益,扩大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解决山西民俗文化与相关技艺人员的传承与生存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建立健全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制度

山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促进其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条件。对相关的保护工作者而言,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要开展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主要要做到以下两点:1.成立以政府和民间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保护部门;2.加快保护制度制定工作的开展并利用现代设备与技术全方位推进民俗文化宣传[1]。为了开展保护工作,山西省可以成立相关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组,为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山西省还可以成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督促相关部门与机构共同开展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

山西是一个具有多种民俗文化资源的省份,因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山西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山西省民俗文化保护的法规与制度,能够使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文化部门,包括相关的新闻媒体,要在深入了解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加强对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宣传,以增强社会民众的法律意识及参与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识。

(三)加强政府专项资金对山西民俗文化的投入

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需要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支持,才能开展以下工作:1.民俗文化传承人的补助与补偿标准制度的确立,可以使传承人的基本生活与日常开销得到保障,以促进其对民俗传承与创新相关工作的开展;2.山西民俗文化相关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能够使民俗文化宫、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得以创建和发展,从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3.山西省政府部门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以鼓励单位、个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作出贡献,并促进该工作的顺利进行。山西省政府只有落实这三项专项资金的投入,并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最大程度促进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

(四)推动山西民俗文化基础配套设施的创建

要想真正实现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要加快创建其基础配套设施。具体的做法有:1.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展览馆的建设,以增加民俗展览馆的数量。民俗展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加强对珍贵民俗文化的收集与保护,并且在修复、还原民俗文化时,民俗展览馆也能发挥一定的功效;2.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表演厅的建设,定期进行民俗文化的表演。民俗表演厅的建设能够吸引民众定期到固定的地点观看表演,长期如此,民众就会形成习惯,这样就可以扩大民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3.加大对山西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广场的建设,可以为民众的娱乐活动提供场所,也可以为以单位或个人组织的民俗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或借助民俗文化广场的平台为民俗文化作品的展览提供便利。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西民俗文化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其的保护与开发是传承与创新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前提,虽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全社会民众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对此,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为山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系统 非物质设计 交互性 文化现代性

检 索:.cn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non-material design theory act on the Tianjin folk culture, digging out the culture of modernity, economic value into a series of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non-material design services to the global, proposed the idea of building Tianjin folk culture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latform. Find a new way for the heritage of Tianjin folk culture.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s, Non-material Design, Interactivity, Cultural Modernity

Internet :.cn

引言

早先在天津举办的“纪念妈祖旅游文化”研讨会上,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指出:21世纪将是全世界从经济高温的时代转向文化高热的崭新时代,我们应尽快把握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予以弘扬光大,以适应这个时代的潮流。[1]时至今日,乌丙安先生的推论已被天津乃至整个中国推动保护民俗文化的浪潮印证。对天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更关乎天津城市建设与发展及构建天津品牌文化与地域性特色能否顺利进行等决策研究。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与发展趋势

天津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间信仰广泛庞杂,特殊的自然经济、人文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造就了天津特有的津味儿文化。其民俗文化产品讲究“巧而得体,精而合宜”,强调物质因素与人文因素、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外观形式与内涵意蕴、装饰纹理与质地结构、人工意匠与天然情趣的结合[2],是对“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美学与哲学的诠释。

如此丰富的民俗艺术宝库,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迅速被国际主义“再造同化”。虽然政府制定很多保护性的举措,但市场的缺失让那些治标不治本的“药方”回春乏力,民俗文化发展难掩颓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产品存亡皆由市场规律决定,任何政策措施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俗文化资源运用不当的产品出路问题。民俗文化正由人们传统价值观的改变与民俗观念的淡化逐步丧失其原有市场,为天津民俗文化谋求适应时代步伐的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二、基于物联网系统的天津民俗文化资源整合

(一)运用物联网系统实现天津民俗文化现代性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民俗文化的良性发展需要首先对“核心文化资源”有清晰地认识。林亭口高腿子高跷、汉沽飞镲、挂甲寺庆音法鼓等荣列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瑰宝既然是“优质的”又为何陷入“曲高和寡、少人问津”的尴尬呢?引用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的话,人们需要被满足“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需求”。实现文化现代性是关键。文化现代性是传承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存在价值认定的基本标准。人总会利用一切条件参与到各种文化圈层中,实现分享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的愿望。[3]现代人对文化传统有区别性对待,提升某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性价值,使其中许多民俗不再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是实现文化现代性的重要意义。实现文化现代性,不能一味的单向传递“文化需要被保护”,更需要现代化科技知识、理论创新,能动性的辅佐、推进文化的现代性进程。

物联网技术主要解决物品到物品,人到物品,人到人之间的互连。利用计算技术监测和控制物理设备行为的嵌入式网络化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可以将完全分割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通过虚拟世界的信息交互,构成一个高效、智能化的物理世界。[4]物联网的特性决定了以此为技术支持的天津民俗文化经过设计转化而成的物品与非物质产品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将能够实现与用户人群的顺利交互,最终完成对天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物联网系统为天津民俗文化信息传递提出新设想

物联网系统不同于单纯的互联网,物联网有虚拟网络,同时也要有实体“物”作为信息载体。而完善的物联网系统,是对非物质设计在内容上的扩充。对载体物的关注,将能为天津民俗文化元素表达提供更多可能。用可触及的物承载一部分文化信息,这种可触可感使用户更愿意和更顺利的去接受非物质形式的信息,进而主动接受物联网系统提供的新型文化信息服务。如图1天津理工大学学生设计的“银鱼”天津旅游信息导航仪,运用天津四珍之一的银鱼造型结合杨柳青年画两大民俗符号整合而成的旅游信息导航仪,作为物联网的信息终端,承载部分民俗信息的载体使用户能更加直观的了解、认识天津民俗文化。

三、天津民俗文化的非物质设计理念

天津民俗文化很大一部分精髓是技艺者制作或表演的过程,这种文化的非物质特性决定其传承与发展将遇到更多困难。如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戏曲,有许多原本只允许出现在特定的节日或场合,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这些民俗文化最终沦为程式化的表演,被庸俗化和商品化,甚至出现将时间、空间跨度极大的民俗歌舞、戏曲、服饰等汇总于一个庞杂的“伪民俗村寨”,[5]传承文化成为娱乐大众的跳梁小丑。可见,缺少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认识;专业系统的策划与经营;宏观、可持续的发展策略方针的制定,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其经济价值合理性转化将难以成功。

非物质设计是以信息设计为主,基于服务的设计。它跳出了传统意义的对单一物的考虑,而是对由该物组成系统的全局性照应。非物质设计以其服务于全局的系统性理念特征,合理化运用于天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能对天津民俗文化宏观格局制定出清晰、长远的发展战略。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将天津民俗文化融合进这种新时代的产品中,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将会呈放射状传递给用户,并且这种信息传达更具有时代感、易于被用户接受甚至主动引导用户接受,对天津民俗文化的传承将做到能动、主动。网络信息平台将为天津民俗文化更加合理、可持续的挖掘出经济潜质,顺应时代与全球化市场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信息化、交互性、对各方信息反馈与策略制定、修改的高效性,结合物联网系统的非物质设计理念为天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经济价值挖掘开启了崭新的大门。

四、天津民俗文化的非物质设计策略构想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系统化非物质设计策略

天津民俗文化的表达,一种方式来自“物”,非物质设计的前提仍要有“物”作为载体,承载非物要传达的重要信息,如产品设计表达中应用文化元素,在产品的形态与意义中使人体会到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达到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如图2天津理工大学学生设计的“连年有余”茶具产品,运用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造型理念,将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要素进行整合、创新,在能够突显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底蕴的同时达到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茶具成为传承天津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

另一种方式则可利用“非物质”的网络、服务等一系列形式满足人对文化的认知。利用具有“物质”载体的非物质设计方式实现文化传承。既考虑到对载体物形态、功能的开发,也将由载体物承载的非物质要素的设计系统化,提出完整的设计开发策略方法。在此基础上,发挥物联网的特色,将各个“物”与“非物质介质”系统、层次的联系、统一,实现设计单体的细致深入与设计系统整体的全面、多元化表达。

(二)天津民俗文化物联网信息平台

通过电脑、手机、公共设施的交互平台、旅游纪念品结合数字化技术等一系列电子终端,运用网络技术共同构建出天津民俗文化物联网信息平台,在结合非物质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能够实现完全不同于传统民俗文化信息网页的功能飞跃。

首先,电子信息载体物的形式设计的多样性,使用户在视觉与使用感受上更加直观具体的加深对天津民俗文化的认识。提升载体物造型的美观度、易用性、增加时代感,将能够吸引潜在用户,扩大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拓展其经济潜质,最终实现文化传承。如前文提到的银鱼导航仪,作为终端在形态与使用方式上都使用户感受到天津民间绘画艺术的特色,直观且深刻。

其次,物联网系统将更好的实现民俗文化信息的分众传播,也就是民俗文化信息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点有选择的进行传递。更好的实现用户、企业、市场、民艺家之间的信息交流,突显出物联网系统的交互性、高效性特征。

第三,非物质设计理念的运用使网络信息平台所具有的功能更全面、具体、人性化。源于其服务于全局的系统性理念特征,以实现天津民俗文化资源传播最大化为目的,非物质设计理念将会把网络信息平台如何实现易用性、交互性、高效性放至首位。细化到各个人机界面、功能分区、按键反馈、链接方式、用户操作方式等细节的设计中。

由物联网系统结合非物质设计理念,构成的天津民俗文化信息平台如同敏感的神经系统,各个神经节点上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实体物”,非物质信息则通过各个神经节点不断来回往复穿插,传递各种民俗文化信息。天津民俗文化物联网信息平台的建立将能使以前人们对某一民俗文化的单一理解升华为由某一文化点引申、拓展出放射状的文化信息网,文化知识将能够触类旁通。文化传递的同时实现文化类产品的创新、创意产业链升级,最终实现文化类产品功能的超前性与能够通过物联网络不断升级的目标。

结语

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范文第4篇

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能够通过民俗文化来丰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体现出世代相传的文化习惯。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着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音乐文化以及民俗歌舞文化等。而幼儿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就应该从小班开始了解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传统,从而能够在将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培养幼儿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丰富教学方式,从而对我国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

一、挖掘民俗内涵,还原民俗特色

每一个节日背后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我内心世界的和谐。虽然每个民俗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但是节日中承载的文化底蕴与传承的理念和意蕴都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春节要吃团圆饭,主要是体现出合家团圆的理念;给长辈拜年与发压岁钱,能够体现出互敬互爱的美德;而在清明时给先人扫墓和祭祀,都能够体现出对于生命的颂歌等。在进行幼儿的节日民俗教育时,只有抓住了民俗内涵,才能够更加深入的让幼儿了解节日的意义,从而达到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今后起到传承与保护节日民俗文化的作用。

首先,幼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应该先突出以人为主体的节日,充分的了解到不同节日的民俗文化内涵,才能够找出更多可以开展教学活动的素材,从而能够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形式来帮助幼儿更加深刻的理解节日的内容与习俗。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选择春节拜年作为教学内容,先让幼儿模拟日常拜年的方法,再创设一个情景教会幼儿怎样拜年才是正确的,教会幼儿多种表达祝福的方式,比如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给长辈打电话或者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

其次,由于现在的节日民俗都是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节日中间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幼儿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就不能够脱离这些节日民俗本来的文化内涵,应该把传统节日的文化还原出来,体现出节日中原有的民族特色。例如,在元宵节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制作灯笼、猜灯谜等活动,在中秋节让家长带着幼儿一同赏月,能够在幼儿学会了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节日的民俗乐趣。

二、丰富民俗形式,体验民俗趣味

由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民俗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有很多节日当中都包括着特定的活动与饮食,例如,在元宵节应该吃汤圆猜灯谜、在冬至时吃饺子、在端午节划龙舟等,通过带领幼儿领会到这些具有趣味的民俗活动,不仅能够在民俗节日中增添更多的色彩,也能够让幼儿真正的体会到节日民俗中的乐趣,促进节日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承。

首先,由于幼儿的天性比较爱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把节日民俗改变成为适合幼儿参与的趣味游戏,吸引幼儿积极的参加游戏。例如,幼儿教师在讲解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时,可以先给幼儿讲述划龙舟的具体操作规则,然后把游戏改编成为用长木板绑住五个幼儿的腿,通过五人两足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精神。

其次,在为幼儿讲解节日民俗习惯时,最直接、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幼儿真正地参与到情境体验当中,从而获得更加真实与全面的认识。但是因为真实的情境一般都比较随机化与生活化,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创设更加适合体验民俗活动的情境,使幼儿更加真实的体会到节日民俗的特点与乐趣。例如,在讲解元宵节时,教师就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猜灯谜的情境,虽然幼儿的知识还不够全面,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而在讲解春节时,教师就应该创设一个与春节相关的情境,比如教会幼儿贴春联、挂鞭炮等,真实的还原出过年喜庆的氛围。通过营造这些活动,能够让幼儿体会到更加丰富的节日民俗内涵,提高对节日民俗的喜爱度,从而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

三、寻找民俗传统,传承民俗魅力

我国传统的节日民俗往往具有非常丰富的仪式,具有传统性、多样性与群体性相结合的特点,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外来文化与时尚流行文化的冲击,加之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很多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都已经淡化。例如,传统春节中晚辈需要当面给长辈拜年,现在都逐渐被短信、电话或者外出旅游所替代;原来在春节需要放烟花炮竹,出于对环境保护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考虑,也逐渐的被禁止;而在传统的清明节中,出了扫墓还有放风筝、踏春等活动,都已经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这些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消失,也会造成后人对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理解,从而逐渐的丧失对于节日民俗文化的尊重和敬爱之情。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者是询问当地的老人、专家,对当地的节日民俗习惯做出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这些节日当中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便于场景模拟操作的节日民俗活动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真正的感受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意义。例如,幼儿教师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幼儿去烈士林园扫墓,并且组织踏春和放风筝的活动,让幼儿理解和感受到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内涵,传承淡出的民俗文化。

结束语

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湖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民俗文化受到威胁,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移民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都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起了挑战,保护民俗文化并传承是当务之急。湖北民俗文化繁荣多样,如何利用网络推动其传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传播现状

湖北有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24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5%。现有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①

(一)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

传统媒体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报纸在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本地发行的报纸,主要有恩施日报和恩施晚报承担传播本土文化的重任。此外广播对于当地文化、信息的传播依然起着巨大作用,主要的广播电台有恩施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五峰人民广播电台、长阳人民广播电台。传统媒体中,电视、电影的传播效果最为显著。各县市州的电视局通过创办民俗文化节目或电视剧等传播民俗文化。恩施广电局依托民俗文化办的节目《幺妹带你耍》,融合了相亲、美食等民俗元素。而《长阳土家讲坛》电视节目也是介绍土家族文化的电视节目。电视剧《血誓》展现了婀娜旖旎的鄂西风光和独特质朴的土家风情。电影《妹娃要过河》呈现风光绮丽的清江山水、土家传统的民居吊脚楼、热情奔放的土家歌舞,充满了浓郁的鄂西地域风情。还有本土电影《我不是贼》,也表现了土家吊脚楼群里的土家儿女生活、土家八宝铜铃舞、土家特制腊肉等。

(二)网络传播发展带来的机遇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给传统媒介带来压力,但也促使其不断创新;网络传播虽然颠覆了原有的传播环境,但也推动了媒介融合时代。网络传播让人们看到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应把握机遇,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力量。1.扩大了湖北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湖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分布在鄂西南地区,长期以来,受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传播范围扩大,让民俗文化打破地域限制,走出当地、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推动了当地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网络传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被传播出去,也使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业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被开发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3.增强了人们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网络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播活动中去,人们接触到更多的民俗文化,了解更多民俗文化的历史和内涵,随着认同感的加强,人们也开始慢慢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也不断增强。

二、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未能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多种形态,其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网络传播具备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双向沟通等特性,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播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一是互联网能够使用户共享全球信息资源,可在各种数据库中存储大量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用户可对历史文件随时检索;二是传播快捷,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限制,可以做到对各种少数民族民俗活动的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统一;三是可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图像、数据、视频、三维动画等各种方式进行立体生动地传播;四是超文本这种非线性的数据链接更加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和联想规律,大大增强了信息内容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五是开放的互动传播使用户可随时互动并展开讨论,表达意见。目前湖北乃至全国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与网络传播的特性并未形成有效的匹配度,应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开挖并广泛传播少数民俗文化的资源。

2.未能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方式

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都是可采用的传播方式。而各种网络社区、企业和单位的网络平台传播也可以聚集各种人群,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传播和讨论;网络大众传播则包含政府、传统媒体和民间建立的各种网络平台,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或权威、或传统、或专业的传播,但力量较为分散,还未形成合力。

三、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策略

利用网络传播技术手段,推动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

1.进一步凸显网络媒体传播的作用

对民俗文化进行网络新闻报道。网络传播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产生的一种新型新闻传播形态,在推动湖北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网络新闻传播对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播状况,笔者对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新闻门户网站2016年刊登的恩施州七个县(市)(除建始县外)的新闻报道数量进行统计,恩施州通过新闻报道向各大门户网站的网民至少展示700次,如果乘以每篇新闻的点击量,将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对民俗文化进行网络视频传播。网络视频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大致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网络电视新闻对民俗文化的传播,二是网络电视节目对民俗文化的传播,三是依靠民俗文化性质的电视剧、电影在网络上的传播。相比于网络电视新闻,网络电视节目对传播对象报道更具深度。近年,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不少具有民俗特色的电视节目,如《远方的家,北纬30°行》栏目组拍摄了“秘境巴东”“仙居恩施”“有利之川——利川”“山中聚宝盆宣恩”“巴土风情,神往咸丰”等,对巴东纤夫文化、恩施民歌、利川山寨文化、宣恩三棒鼓等民俗文化均有介绍,其视频在优酷上的点击率都达到万余次。对民俗文化进行网络电视传播。近年来,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纷纷与网络接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广播电视局改名为恩施网络电视,成立了恩施网络电视新媒体,于2012年12月28日正式上线开播;恩施广电在原恩施传媒网基础上全面改造升级,已初步完成整个平台建设和内容的全新改版,为网络电视新媒体配置的3G直播车,满足新媒体业务需求,具有现场实时电视和网络直播功能。少数民族地区各县(市)的电视媒体单位也纷纷改革,长阳、五峰、巴东等县(市)电视台与网络融合发展,成立网络电视台,加大投入,配置直播设备,在恩施“女儿会”、来凤“一节一会”等民俗节日上,以影音视频形式将这些节日影像传播出去。

2.充分运用其他新媒体进行传播

其他新媒体的传播主要包括个人传播和大众传播。湖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是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山区,新媒体的使用者主要是18岁到40岁的青壮年,他们在空间、朋友圈、微博上转发、分享家乡的民俗文化,形成一种个人传播行为。此外,多家微信公众号运营机构和新媒体组成“恩施微信联盟”,每周推出综合影响力排行榜和阅读数排行榜,促使新媒体更好地运营和宣传恩施文化。很多政府单位和公众媒体如五峰新闻网、恩施晚报、中国硒都网等也都与粉丝有互动。

3.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资源的使用力度和范围

互联网技术虽然在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了一定的应用,但发展水平不高,还有很多偏远山区没有实现移动网络覆盖。要想通过网络传播技术和手段推动湖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设备及网络资源的使用力度和范围,有了技术和人才支持,才能使网络传播更好地服务于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网络电子学习资源

网络传播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更加依赖于网络,养成了在网上学习和娱乐的习惯。因此,要注重民俗文化网络资源的开发,如加强湖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网站建设,开发如摆手舞、撒尔嗬、土家吊脚楼建筑过程等的网络视频,制作介绍民俗文化的电子书等,构建湖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数据库,方便人们在网上浏览、学习,人们的分享、转发等行为也可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

5.促进湖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结合

网络传播的盛行催生出网络文化,如网络用语、网络词汇、网络歌曲等,以其大众化、娱乐性使其更易流行和传播。促进民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结合将有利于民俗文化传播,如开发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网游,创作以民俗文化为背景的网络小说,结合湖北恩施民俗中“女儿会”,开发与此相关的App手机软件等,都是将民俗文化和网络文化结合的举措。这种文化呈现方式,符合网络人群对文化的接受习惯,利于在网络环境中传播,这种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渗透,也是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演变过程。

6.加大新媒体在民俗文化传播方面的应用

新媒体推动了湖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播,但从目前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对新媒体的应用情况看,多是政府单位、公众媒体、公司等在利用新媒体,多用来传播信息,传播文化的少之又少。因此,挖掘新媒体传播内容,如做跟民俗文化相关的手机报、彩信及微博、微信推送,将少数民族的民歌、山歌开发成彩铃等,发挥新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将有力助推湖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7.以村、镇为单位进行网络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