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化学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积极情感的生长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感、自尊和自我悦纳。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促使积极情感的生长,避免消极情感的生长。积极的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和珍惜它能引人振奋、富于爱心,成为幸福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活的麻木、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价值的漠视。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涵养积极的生命情感。
1提升自我意识。“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要靠人自己寻找和发现的;而人寻找和发现自己生命及其意义的过程,也正是人的生命及其意义得以生成和觉解的过程。”所以,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意识,积极、主动地“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凸现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
2激发责任感。目前,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个人在为社会、为集体尽责任时,以索取回报为前提;(2)将本属于个人责任内的事情视为高尚的行为;(3)将为他人、为社会尽责任视为傻瓜的选择。这种责任意识淡漠的现象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不负责,是一种漠视生命的态度,所以,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坚强意志,生命态度教育
1培养坚强的意志。生命意志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机能,它鲜明地体现着生命的主动精神。意志力强的人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意志力弱的人最终成为不幸的人。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不断得到强化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的学业、人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大学生的人生经验还不足,心理承受力相对比较弱,一点小挫折都可能引起心理的巨大波澜,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和做法。因此,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在生活的挫折中磨炼自己的生命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失败,引导他们建立起执著的信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时,能够迎难而上,能够经得起生命的各种考验。
关键词: 明尼苏达州 《科学课程标准(化学)》 特点 借鉴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明尼苏达州是美国内地7州之一,重视文教卫生事业是该州的传统。其科学课程标准在2009年重新修订,于2010年5月24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使学生能够依据科学原理和方法指导个人选择或者参与影响社会发展的科学问题讨论。本文通过对该州《科学课程标准(化学)》的特点介绍,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借鉴。
一、结构介绍
明尼苏达州的化学课程包含在其科学课程中,分为选修、必修两个模块。必修内容包括一级主题“自然科学”下的二级主题“物质”的相关内容。该州学生从6年级开始学习物质中的化学,9―12年级除学习必修课程外,还可根据兴趣爱好选修化学或物理,学分要求为1分。
二、特点浅析
纵观明尼苏达州2009年修订的《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化学部分,发现以下突出特点。
1.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明尼苏达州在《科学课程标准》“引言”部分明确指出该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体现在内容安排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表2),重视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表3),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达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要求。
2.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具有可评价性。
明尼苏达州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丰富具体,例如identify、describe、relate、measure、explain、compare等,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更有助于教学评价的落实。
3.适应不同学生发展要求。
在课程标准的解读过程中可以发现,其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兼具宽度和深度,对不同年段、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均有指导作用。
(1)内容螺旋性递进。
该州化学内容设置以“物质”为核心,以“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和“物质变化”为线索,逐层展开,重视知识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具体而言,一是在课程标准编写中刻意突出新、旧知识的关联,引导教师和学生建立知识链接,完善知识结构(表4)。
二是不同年级对核心概念的学习要求各不相同,例如在必修模块中对“化学变化”认知水平要求,从7年级到12年级逐层深入(表5)。要求水平从对物质组成的基本认识,到对化学变化的了解再到对化学变化的本质探讨,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宏观到微观,既符合学科的发展脉络,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2)“具体要求”逐层深入。
对每一个内容标准,有不同水平的具体要求,反应为对同一知识点,要求跨度较大,以6年级介绍的物理变化为例(表6)。行为动词为辨别、描述和应用,要求水平依次加深,且要求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拆分学习任务,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标准要求。
(3)设置选修和必修模块,尊重学生兴趣爱好。
标准中规定,在9―12年级学生可选择继续选修化学的选修模块,这种课程设置反映出明尼苏达州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心理学指出,处于此阶段的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故而,为他们提供适应自身发展的化学课程设置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三、思考与借鉴
通过对明尼苏达州《科学课程标准》特点的解析,对照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我国教师教学提供几点借鉴。
1.行为动词具体化。
在我国的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要求行为动词一般为知道、了解、理解或应用,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上述特点解析,我们知道明尼苏达州的行为动词要求更为具体,那么在我国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尝试根据学生情况,扩充行为动词,使其具体化、层次化,使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具针对性。
2.注重科学方法指导。
明尼苏达州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的编写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课程标准不仅需关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应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标准此部分内容的扩充就变得异常重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引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课堂教学落实STSE。
学习者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灵活地适应世界。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看知识的数量,更应注重知识的质量,即知识可否灵活地被迁移运用到各种相关的生活、生产的情境中。相对其他学科,化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教师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丰富课程标准的“条条框框”,赋予知识鲜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1]Minnesot aacademic standards science K-12 2009 version,.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韩惠宇,王祖浩,吾慎之.美国田纳西州《科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内容评析[J].化学教学,2005,(9).
[4]吴先强,王祖浩.让化学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评美国哥伦比亚地区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活动特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9).
[5]周青,张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评介[J].化学教育,2010,(11).
[6]曾涛,肖伯灵,王祖浩,白美玲.俄罗斯中等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评价[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对策
引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增加。学生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突破自身障碍,激发出潜能,同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与此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连接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和人民建功立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是,很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为单薄,职业规划能力差,没有明确今后的目标,没有对今后从事的职业做出充足的准备,在职业价值取向上面存有一定的偏差;而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存在不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因此,解决以上问题,是当前高等院校必须执行的战略措施。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定义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总体归纳起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自我剖析和环境分析为基础,同时,可分为几个阶段:自我定位;确定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确定的目标,制定出职业生涯行动计划;通过积极实施行动计划。其中,自我剖析就是指,借助一些特定的测评工具,对他人交往中、自我感受的信息进行测评,对自身的人格特点、职业兴趣以及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等,进行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环境分析,是在自我剖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住专业前景和社会需求进,充分的认识清楚环境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以上的自我剖析和环境分析两点,便可以确定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最后,制定职业规划并落实实施行动计划,特别要注意的是,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给大学生的未来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反馈信息,因地适宜的对计划进行调整。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行动力
职业规划做得好坏与否,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在于计划书写的有多完美,文采多丰富,而真正决定职业生涯规划成效好坏的,是能否将思想付诸于行动,只有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体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价值。所谓行动,包括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积极的进行探索,并且能够切实按照确立的目标进行实践。目前,普遍的问题是,的确有很多学生对职业规划理念是十分认同的,上课时能主动配合老师,认真听课,课后能积极的完成老师不知道任务,做出的职业规划书相当的完美,但是,只要有关实践、付诸行动的时候,便开始打退堂鼓,理论知识只能挺溜在纸面上,无法通过实际行动进行实践检验。
(二)主体意识模糊,依赖性强
规划师,是以学生清晰认识了解自己和职业环境为基础,作为学生进行适合自己职业规划的一种辅助存在的,同时,需要个人积极的投身参与到职业规划的制动中来。规划师,是不无法代替学生做出决定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对他人存有过分的依赖心理,对于有关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够自己做出抉择,总是存有侥幸心理,希望有人能替他做出最后的选择。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个性,才是职业规划的最大特征。因此,职业规划的制定、未来职业不是规划师、父母或朋友能够替代选择的,必须有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客观的进行规划。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应充分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夏令营等各方面的资源,通过深入社会,对各种职业进行体验,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外部环境。学校还可以还建立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让大学生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借此,来达未出校门便有在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的机会。大学生通过具体实践累积一定的经验,大大缩短了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使自己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才能及时的进行调整和补充,对自己职业的未来有个合理规划,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强化主体意识教育
必须要明确职业规划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中心在大学生进行规划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的过程中,仅仅是以提供方法、思路、工具、课程的形式存在,保证大学生是主体才是根本。因此,必须重视树立大学生主体意识,职业规划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由大学生自己做最终的抉择。
结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看出,提高大学生事业生涯规划教育高度重视度是势在必行的,必须把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一个人若看不到未来,就把握不了现在”同理,如果一个人握不了现在,也就无法看到未来。因此,高校务必要抓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对未来发展与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了解,只有明确住职业前景,树立较强的职业规划意识,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教版;大纲教材;课标教材;绿色化;实验改进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最近一段时间,环境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化学实验又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绿色化学的概念早就已经随着教育工作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而提出。随着化学教育工作者对“化学实验绿色化”认识的逐步提高,新一轮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已将“绿色化学”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将其落实到化学实验中。改革体现在对化学实验的目标、内容、设计以及教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1]就实验内容而言,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课标教材”)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以下简称“大纲教材”)做出了较多调整。笔者以两版教材第一、二章为例对比来说明两版教材的差异。
二、大纲教材与课标教材实验内容变化的对比(以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一2007年第3版,大纲教材2007年第2版为例)
三、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
(一)大纲教材实验存在的问题
1、药品用量模糊化、药品用量过多;
例析:在大纲教材第一册第15页[实验1-2]离子反应中,药品用量只用“少量”形容,并没有标注出明确的药品用量。不同人对“少量”的界定不尽相同,用量过多会浪费药品,而用量过少则会使反应现象不够明显,造成实验的失败。
在第一册55页[实验3-1]配置500ml 0.4mol/LNaCl溶液中,配置溶液的药品用量过多,不仅造成了浪费,还违背了化学中药品取用最小量的原则,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及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发展。
2、反应控制系统较差;
例析:在大纲教材第一册第177页[选做实验二]制取蒸馏水中,实验装置极为简单,只是将大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酒精灯对着大试管直接加热,不易控制玻璃长导管的稳定性,得到的蒸馏水也不能确保纯净度。
3、化学用语不够详细规范;
例析:在大纲教材第三册第16页[实验2-2]丁达尔效应中,实验在描述如何观察实验现象时仅用了“从侧面观察现象”的字样,“侧面”一词笼统不明确,容易造成不同读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无法清晰详细界定“侧面”的概念。
4、实验现象不明显
例析:在大纲教材第一册15页[实验1-2]离子反应中,实验用CuSO4和NaCl以及CuSO4和BaCl2作为反应物,因为CuSO4溶液中含有铜离子而呈现蓝色,用含有铜离子的溶液作为反应物,显然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
(二)课标教材实验“绿色化”的改进
1、药品用量规范化、药品用量减少;
相应的,在课标教材第31页[实验2-1]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中,药品用量明确标注为2ml,这使得实验操作有了明确具体的方向,容易得到较为精确的实验结论。
在课标教材第16页[实验1-5]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中,将原教材中的500ml的药品用量改为100ml,并且增大了配置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这样的改进既节约了药品,又增强了实验效果,符合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原则。
2、反应可控性较强;
例析:相应的,在课标教材第7页[实验1-3]水的蒸馏中,实验装置将大试管换做了圆底烧瓶,同时底部垫有石棉网加热,可以随时撤去酒精灯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同时增加了冷凝管来确保实验产物的纯净度。
3、详细规范了化学用语;
例析:相应的,在课标教材第26页[科学探究]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中,将“从侧面观察”改为“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详细的描述了观察的方向,使操作方法一目了然,易于读者操作,加强了语言的严密性,规范了化学用语。
4、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例析:相应的,在课标教材第31页[实验2-1]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中,实验用Na2SO4代替了CuSO4,BaCl2代替了KCl,发生如下反应:Na2SO4+BaCl2=BaSO4+2NaCl这就使得整个反应在无色溶液中进行,更易于读者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更准确的得出实验结论。
四、结语
中学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如何“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已经成为化学教育工作者现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与环境相关的化学实验内容的绿色化改进也因此成为改革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进已经提倡多年,但是改进之后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切实执行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的当下社会,化学实验的绿色化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和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好化学实验,通过对实验的绿色化改进来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化学这门学科能够继续长足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阎红梅,盖立春,刘敬华.从绿色化学视角例析高中化学教科书实验设计的变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2007-1-17.
关键词:大学化学;非化学专业;实验教学
1教材内容“面面俱到”,专业针对性不强
从知识面和知识层次而言,大学化学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层次较深,科技的发展和各学科间的日益交叉和渗透融合,已使化学的研究范围己扩大到众多的交叉及边缘学科,例如能源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等,在这种背景下,对应大学化学教材的编写只有做到面面俱到,乃至包容万象,才能被称之为合格的教材。虽然对于这些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大学化学。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化学素质十分必要,但过分求多求全的教材内容,不仅不能拓宽这些学生的化学视野,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同时,在这种求大求全的背景下,大学化学教材的编写往往不具备专业针对性。对于这些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其专业方向也各不相同,包括材料、化工、采矿、地质、生物、环境等各个方面。各个专业都有其特点,因此不同专业的大学化学教材的编著也应有所侧重。但现实是,大学化学教利的编写往往忽略掉不同专业的独特需求。与求多求全的教材编著相悖的是,完成课程讲授的理论学时不仅得不到扩展,反而被逐年的压缩。于是大学化学的教学就出现了一种“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讲越少”的奇怪现象。
2授课内容脱离实际,授课方式简单枯燥
笔者在我校对100名学学化学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80%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在大学化学的教学中最为重要。化学知识的发展非常快速的,也就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化学知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新成果的转化也非常及时,学生很希望了解目前国内外化学最前沿的知识,包括理论和实践。而目前,我们的大学化学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不能有效结合实际,无法在化学世界日益更新的先进成果和和其所依据的基础化学理论之间搭起桥梁,往往使同学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之授课缺乏交流与互动,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授课方式的呆板单一,也严重影响了大学化学的授课效果。目前,大学化学授课多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不可否认,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板书讲授的单一性,而且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清晰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然而,正是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方法(黑板、挂图、模型等)无法比拟的优点,使之愈来愈受到大学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们的青睐。加之教学内容与授课学时的双重压力,使得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摈弃现象越来越严重。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回避。多媒体教学虽然扩大了教学信息传输量,缓解了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但是无形中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强度,使学生陷入强制接受的模式而无暇思考,抑制了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无法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学生戏称多媒体教学“上课花花绿绿,下课一片空白”。
3实验课程设计僵化,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它是化学理论产生的基础,可以说所有的化学规律和成果都建筑在实验成果之上。因此,实验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在大学化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大学化学实验可能是非化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最早的一门实验课了。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操作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树立科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化学实验的开设都是沿用实验教材上所设置的内容,且基本都属于不具备创新性的验证性实验,有限的实验学时长期以来被这固定的几个实验所填充;实验内容毫无新意,以至于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已经预知到会发生的现象和出现的结果:实验教学中大多采取“教师讲授一学生实验一报告书写”三段式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实验和报告书写这两个环节无法开展合理有效的监管,易滋生学生的惰性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僵化的课程设计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针对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使讲授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对多年大学化学授课心得的总结之后,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3.1结合专业特点。优化知识结构
学学化学的学生,其专业分布包括材料、化工、采矿、地质、生物、环境等各个方面。由于各个专业的知识内容和研究重点各不相同,不可能要求他们象化学系学生那样,面面俱到,学习较深的化学理论知识。这样就会永远陷入“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讲越少”的泥潭中不可自拔,教师精疲力竭,学生也不买账。而应主要结合听课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取舍教材的内容,详其该详,略其该略,优化知识结构。这也符合工科大学化学体系新颖,内容精炼,联系工程实际的特点。例如:对于化工和材料专业的学生,可以就陶瓷材料、液晶材料、纳米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作重点讲解:而对于生物专业的学生,可以就基因计划和基因工程等方向作重点阐述。有时甚至同一内容在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3.2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与时俱进,丰富授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