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化工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一、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专业建设上的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塑造一支专兼结合、行业背景浓厚的教学团队,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紧紧围绕石家庄“药都”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将本专业建成制药技术及相关专业准技师、准工艺师培养基地;成为石家庄地区中小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成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示范。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2006年制订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要集中精力抓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的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的特色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466亿元,全市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化工支柱产业建设人才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学过程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学生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优化组合课程体系。本着“人文课程、社会课程、技术课程并举,核心技术为主线,专业主干课为中心的教改方针”,破除“老三段”课程编排观念,按照实践教学占50.0%,技术等级为中级工的要求,实现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技术应用能力三提高的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以生产型校内化工中试车间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型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生产型实习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和1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型实训占实践课时50%以上。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完全按照工厂实际设计、安装,是一个小型化的化工生产车间,实现了我院与企业工厂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校内教学平台。车间设计安装合理规范,涵盖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化工原理”“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机械”“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概论”等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15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2.积极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调整学习时间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型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训课程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部分学生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石家庄制药集团、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健民制药集团等企业进行。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内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该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3.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做好与石家庄化工化纤厂、河北正元集团等不同企业的合作项目,细化和完善订单培养计划,使订单式培养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建立用人单位对订单培养学生的质量评价制度,提高培养水平。在此基础上,增加订单培养的企业数量,经过3年努力,到2009年使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达到3个,每年订单培养学生数达到30人以上。

4.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量。在将“化学检验工”和“制图员”融入教学计划,通过率在97%以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研,根据河北省地方化工行业特点和企业人才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政府部门(如劳动局)共同开发一系列化工类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化学检验工”、“化学制药合成工”、“发酵工”。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案,在选用教材等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沟通。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

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如今,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各个专业都要围绕这一人才培养核心开展工作,化工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的专业分支之一,更要突出实践性,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一、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概述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化学、数学原理及有关专业基础知识,对各种化学及其相关过程和化学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过程模拟和过程设计。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化工过程综合与分析、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传递过程、分离工程等。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与企业必须紧密相连,使学生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跨越式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培养具有从事化工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化工装置的设计与放大,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二、化工生产企业对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与现代化工生产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这就需要了解化工生产企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化工生产企业人才的现状

目前,我国石化行业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在职人员的总体素质与整个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石化工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对现有职工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现有在岗职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尚未更新,企业也缺乏对在岗职工的专业培训,造成人才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化工生产企业对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的要求

根据化工生产企业对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的要求,现阶段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应培养牢固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的人才。化工生产企业要求具有从事化工生产的控制与管理、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开发、化工产品的销售与管理,具有化工岗位群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化工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化工生产企业需要的是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是对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组织能力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干、创新、创业精神。

三、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对策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这一专业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实际意义。为了更好的实现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要多渠道实施仿真培训,增加动手操练的机会。

(一)增加化学实验,增强实践教学内容

要想增加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就要从改进教学内容方面入手。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六门课程构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专业课的主体。就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而言,化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如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我们可安排①常见阴离子未知液的定性分析;②常见阳离子未知液的定性分析③黄河水质分析及评价等综合性实验,通过增加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的训练, 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对实验操纵的能力。

(二)仿真实训

仿真实训是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所谓化工专业仿真培训,主要是指化工专业教师利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向学生模拟和讲授化工专业的各个流程和具体操作程序等等,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复杂的化工知识。

比如,“化工原理及工艺”这一仿真软件,就可以在虚拟环境下,模拟化工原理及工艺仿真操作。在计算机上逼真的模仿化工原理及工艺过程完整的工艺流程,如完成合成氨、尿素、甲醇合成、甲醇精制、二甲醚、化工单元操作、仪分仿真、聚丙烯生产、聚氯乙烯和生产仿真等等,甚至可以进行人机交互式学习。为了增加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实践性,还可以是使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化工厂生产控制情景,让学生模拟工业过程环境,对各个开关、阀门、调节器进行模拟操作,对各个工艺参数进行控制和调节,并进行开、停车对各种事故状态进行处理等各种仿真操作,同时具有成绩评价功能,使学生可以得到非常逼真的操作环境,对实际生产过程有更深的认识,增强实战性。

(三)分岗实习,加强实践教学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在校实习仅仅是参观化工企业,而短暂的观摩难以真正理解化工企业的流程。为此,应分岗实习,使学生深入到工厂深入学习。可以将学生按照生产工艺岗位分成若干组,在学生完成安全教育及考核后分岗到位,然后定期轮岗循环学习,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对整个工艺流程进行学习。在分岗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按实习岗位记录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单元操作设备工作原理、各岗位操作规程、工艺参数等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及心得体会。

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在下班后对笔记进行整理,积极讨论,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团队精神。大多数同学都因现场实践能加强对工艺及设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对理论知识理解更深刻,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积极性较高,实习效果较明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掌握一定技能水平的人才尤其受各企业的欢迎,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性与自主性的特点,也加大了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望。因此,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罗言.探讨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06).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半工半读;专业教师;角色转化

教育部根据中国的国情和职业院校的特点,要求各职业院校大力推进半工半读教学模式,这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同时要求各高职院校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1]。许多高职院校根据以上精神在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多数高职学院难以及时聘请到相应数量的技术能手,另外,企业提供的师傅往往理论基础不足,缺乏表达能力,无法很好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准确地传授给学生[2],所以,加快高职学院半工半读模式中专业教师角色的转化,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现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探讨专业教师角色转化的内容和途径,力求为半工半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保证。

一、专业教师角色转化的内容

1.专业教师是教学方法的改造者。我国的国情,确定了绝大多数院校半工半读模式的实施环境,主要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不可能仍在校园[3]。实施半工半读模式后,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专业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传统的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将变成次要的教学方法,而主要应用于技能培养的演示法、练习法、学徒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将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因此,专业教师要加强适应新环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各专业的专业教师要针对具体的实施环境,努力寻找适合专业半工半读模式的新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学时,教师在教学基地对植物造型进行阶段性教学,要利用有关植物顶端优势或根系发生规律对植物进行造型,方可达到教学目的。

2.专业教师是应用理论的探索者。职业院校的教师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应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学以致用,因此,专业教师对专业应用理论的掌握,不但要有系统性,而且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专业教师除了广泛及时地查阅文献外,还要经常到一线从事调查研究,在生产企业有必要地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以完善具体技术问题中的理论缺陷,正如古诗所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时,专业教师要善于学习,向企业的技术能手学习,向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学习,以事半功倍的学习策略,不断提高应用理论的水平。我院牧医教研室和水产教研室各有一位老师,由于他们经常在乡村的畜牧养殖场和水产养殖专业户出诊,同时积极向农业大学的教授学习,现已成为比较有名的“双师型”教师,并成为多家养殖企业的技术顾问。

3.专业教师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推行半工半读模式后,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需要,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日趋频繁:过去以整班安排教学实践时,多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联系和落实有关教学实践事宜,现在,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安排,涉及的行业多,范围广,这些工作只能落在专业带队教师的身上。专业带队教师首先要从院系方面明确带队的责任和任务,然后,和多家企业协商安排学生的工作任务,在单位实习的过程中,有许多关系校企双方的问题需要协商。专业带队教师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要学会弹琵琶,既要坚持原则和方向,又要善于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具体事务,不能发生因噎废食或因小失大的问题。所以,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教师,要改变书生清高、自傲的面貌,勤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4.专业教师是技术能手。推行半工半读模式后,企业希望得到的是服务和效益,不可能派更多的专业人员来指导学生的工作,专业带队教师到企业后,应当成为师傅或技术人员,来带领学生完成企业的部分工作,因此,专业教师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同时要放得下架子,不怕苦,不怕累,有时还要不怕脏,真心实意为企业搞好服务或生产,这样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笔者曾带学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从事棉花生产,冬天开垦荒地时,由于教会学生使用团部的测量工具,使开垦的农田既方正又平坦,实习班级受到了团连干部的好评。

5.专业教师是维护校企双方利益的管理人员。推行半工半读模式后,校方注重的是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企业更注重效益问题,正如马美兰在旅游专业实习时提到的:实习要顺利进行,既要让学校实现预期目标,又要使饭店收到预期效益,做到互惠互利[4]。这一矛盾要求专业教师是一名双重高效管理人员:既要代表学校做好学生的管理引导工作,又要站在企业的立场协调好学生管理工作;既要有较强的说话艺术,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既完成了企业的生产任务,又使学生完成了专业学习任务。

二、专业教师角色转化的途径

1.以人为本,营造专业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职业院校中,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主要任务是由专业教师完成的。因此,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重点都要以专业教师为中心来制定和考虑。为营造有利于专业教师成长的环境,现结合我们的工作和实践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对专业教师多采取奖励措施,少采取处罚措施,多奖励容易使专业教师产生进取的动力,少处罚有利于专业教师人格的全面发展;二是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专业教师应当有良好的办公条件和必要的办公经费,包括必要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的经费,对于新进专业教师,要安排好“传帮带”的人手,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多进农场,企业(下转第50页)(上接第48页)和乡村社区,在差旅和生活方面予以保障;三是根据每个专业教师的特长,建立高职学院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专业教师的培养机制,培养有高职特色的名师。

2.专业教师要敢为人先,勇做专业实践的带头人。高职学院培养的学生应当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引头羊”,是各单位的班组长;专业教师要有敢为人先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高尚情操,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在工作中打开局面,创造佳绩;另一方面,高职学院的教学强调实用性,最忌讳专业教师过多谈论大道理和条条框框,实践出真知,只有在专业中反复实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3.从政策上提高专业教师的待遇。高职学院专业教师角色的多重身份,表明了专业教师具有繁重的工作任务,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要充分尊重专业教师的劳动,提高专业教师的工资待遇;在岗位津贴上,参照同级行政职务津贴,根据专业教师的业绩来提高1~2档技术职务的津贴;对于专业教师的对外服务的收入,学校要让个人得大头,甚至可以免收管理费。总之,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院的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教师待遇偏低,他(她)们不满足现状,也没有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作为上级和学院的政策管理部门,要积极制订相关的有利于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的制度,以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姚会平,唐小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障碍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 模块化 教学实验

2009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其中规定: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

中职学校开展数学模块化实验教学,能够优化中职数学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并将所学的专业和兴趣相结合,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笔者以秦皇岛技师学院2012级电工专业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课堂教学实验,以便检验中职数学模块化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一、数学模块化课程教学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是秦皇岛技师学院2012级电工专业,即电高12班(44人)和电高13班(45人),两个班都是男生班,在电高12班按照笔者所设计的新方案实施教学,在电高13班仍按原来方式教学。教学实验时间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了基础模块实验,第二学期由于学生校内专业实训课程的干扰,只进行了职业模块教学实验。

二、数学模块化课程设计案例

1.数学基础模块:子模块实数

(1)教学目标。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按要求对实数进行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对实数的两种分类。难点:对无理数的充分认识。

(3)课题分析。本课题旨在令学生了解数系扩充,体会其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发现能力。

(4)教学策略分析。该课题属于知识型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从生活中常见到的数过渡到生活中罕见的数,从数学亲近生活,从生活感受数学。每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数学领域里各种各样的数,从而产生浓郁的探究热情。

(5)教学反思。在准备过程中,预设内容比较抽象,所以留给学生思考的内容比较多,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练习的时间,课堂内容没有及时消化。满意之处:在无理数建立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操作、思考、分析,让学生不仅有行为上的参与,也有思维的参与;对学生分析产生的问题能及时反馈;例题讲完后,引导学生解后反思,加深对实数分类的理解。

2.数学职业模块:子模块余弦定理

(1)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

第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体会余弦定理的内容,体会使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过程与方法,发展用数学工具解答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索利用直观图形理解抽象概念,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余弦定理的应用,感受余弦定理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的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证明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解三角形及求解有关问题。难点: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

(3)教学流程。

第一,设置问题,知识探究。

我们可以先研究计算第三边长度的问题。从哪些角度研究这个问题能得到一个关系式或计算公式呢?

考虑用向量的数量积或者还可以考虑用解析几何中的两点间距离公式来研究:引导学生运用此法来进行证明。

余弦定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完整。

第二,典型例题剖析。

例1:在?ABC中,已知b=2cm,c=2cm,A=120,解三角形。

教师分析、点拨并板书证明过程。

例2:在?ABC中,acosA=bcosB,试确定此三角形的形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求解。

(4)课时小结。运用多种方法推导出余弦定理,并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的两种类型及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问题。

(5)课堂教学反思。立足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在教学中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模块化教学实验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验,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方法、学业成绩测验方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比较,以检验教学实验效果。

1.数学学习态度变化

实验前,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同学占23%,感兴趣的占31%,不感兴趣的占46%。实验后,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同学占32%,感兴趣的占57%,不感兴趣的仅占11%。

可见,经过数学实验,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达89%),表明数学模块化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数学学习的自觉意识比较

实验前,能积极学习数学的学生比例为28%,一般的为44%,没有数学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占28%。实验后,能积极学习数学学生的比例提升到73%,一般的只有23%,没有数学学习自觉性的学生下降为4%。

可见,实验前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意识有了明显提升,70%以上的学生积极地要求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的自觉性得到了明显加强。

3.完成数学作业方式的变化

实验前,通过自己思考、动手完成作业练习的学生比例仅为28%,抄袭作业答案或他人作业的学生比例高达53%,不完成作业的学生的比例为19%。实验后,通过自己思考、动手完成作业练习的学生比例仅为77%,抄袭作业答案或他人作业的学生比例高达18%,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比例仅为5%。结果表明,数学模块化课程可以有效改善学生数学作业完成方式。

4.数学学习成绩比较

学期初,两个平行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基本相同,数学模块化课程教学实验后,第一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期末数学成绩如下:

实验班的平均分为85,最高分为100,及格率为91%;对照班的平均分为78,最高分为90,及格率为73%。

根据这两个班入学时考试的成绩分析来看,当时这两个班的成绩差不多,平均分最多不超过2分,现在实验班的数学成绩比对照班有了显著提高。

可见,数学模块化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

综上所述,数学模块化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效改善学生数学作业完成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表明,数学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也能适应模块化课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吴峰.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数学课程模块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大众科技,2009(9).

[2]汤娟.关于职业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在相应增长,全国各高校为顺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已经成规模化状态。特别是近年来,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走向市场,市场已从IT人才的需求饥渴型转化为理智的选择。当前,一方面是大量的用人单位对可以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的“一将难求”,另一方面是大量应届毕业生专业操作技能薄弱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多年来被人才需求掩盖的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显现,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与教学进行反思。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1.学生基础偏弱,参差不齐,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越来越普及,学生的生源越来越少,导致招收的学生普遍基本功较差,不愿意主动接受理论专业知识。显然,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实状况。

2.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机房为场所组织教学,学生缺乏操作能力。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大都是在机房完成的,社会实践环节较少,学生接触不到企业项目开发的实际流程和相关的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

3.专业内容过于广泛,学生的就业目标不明确。随着IT行业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需求从每样都懂一些转向精通某一具体方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开设大量的课程,采取“大锅饭”似的教学方法,导致在就业上没有凸显自己的能力。

面对以上现存问题,如何应对呢?我们尝试建立“工作室制”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这将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前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需求是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精英人才,“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化解计算机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能够填补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空白。下面着重介绍构建计算机专业工作室的设置形式、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

1.工作室的设置形式。通过对专业培养方向、专业岗位群的职业工作岗位分析,在确立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与专业职业岗位方向相对应的,以教学、科研、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以个人负责制或项目负责制互为依托的专业教学工作室。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我们将分别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室、网站开发与维护工作室、动漫开发工作室和多媒体制作工作室。各个工作室以项目中不同岗位和顶岗实习为主要教学内容,建立以具体项目案例为主轴,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岗位角色鲜明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各环节的作业要领、作业内容和考核办法的明确化,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化。

2.工作室的运作方式。在进入工作室学习之前,建立“工作室制”专门领导小组,向师生推广“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工作室制”实施办法及各项管理制度。

首先,开展“工作室”导师申报,组建工作室。工作室的申报内容包括工作室建立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工作室的基本思路、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开发、“工作室”年度工作计划、聘期内应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室预期成果等。

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申请加入工作室。工作室教学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工作室在学生进入前应向学生宣传和公布工作室的职业岗位方向及教学课题项目。

具体的组建过程如图1所示。

3.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在构建工作室之初,需要制定工作室的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制度,对项目建设的管理、绩效评估、奖惩等方面进行细化,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工作室制”提供制度保障。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要从原先担任一到两门课程的教学转向全面负责或协助指导项目设计和企业实践。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地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一线兼职和挂职锻炼,让这些教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掌握本专业方向较新的技能和方法,为有效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

2.项目来源的保证。在计算机专业中应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充足的项目作为工作室运作的基本保障。这些项目应该尽量采用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项目,只有通过真实项目的设计和分析,才能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工作情境,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3.工作室实践环境建设。工作室的实践环境建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工作室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初期,学院应提供教学、试验场地、办公等基本运作条件和一定的启动经费支持,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四、结语

“工作室制”这一教学模式是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信息工程系经过一年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有了很多变化,2013年毕业的12级学生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了一个层次,教学互动明显增强。由此可知,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无疑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111-112.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题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