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宵节的民俗文化

元宵节的民俗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元宵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元宵节的民俗文化

元宵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邕宁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2013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最好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元宵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

1、根据上级要求,学校迅速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2、在休学典礼上组织全校学生认真学习本次主题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意义和具体活动内容。

3、利用家校通告知学生家长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和感恩励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寒假德育作业表的填写。

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学生发展中心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创编节日手抄报活动,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的节日手抄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2、要求学生观看春节、元宵节文艺节目,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同时又结合学校特色,要求学生以书画形式表现节日的喜庆,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春联且诵读,并在开学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春联、创作春联、书写春联。

4、开展学会感恩 奉献温暖美德实践活动,号召全校学生利用寒假休息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如为辛劳的父母敲一次背,道一声新年快乐合理使用压岁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使学生懂得了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长做些些家务,主动帮助老人做些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豫南花鼓灯;历史;民俗;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69-01

一、历史文化价值

豫南是我国东西南北文化的衔接地带,既有中原文化的特征,也有荆楚文化的色彩。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信阳多方位、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奠定了豫南地域文化的基本格局。从豫南花鼓灯这个歌舞形式的发展脉络中可以感受到它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信阳是文物大市,出土了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的文物。如楚漆锦瑟乐舞彩图、战国刻纹椭形杯、编钟、建鼓和鼓等。出土文物上刻画的长袖舞人和建鼓和鼓这些历史遗存说明在春秋战国之际,“舞”、“巾舞”、“鼓舞”已在流行。再者,信阳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南阳紧密接壤,在当时属南阳郡管辖,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南阳汉画像石中有大量“巾舞”、“舞袖”、“盘鼓舞”相结合的画面。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舞蹈已于普通人民的生活紧密结合并仍在延续发展。唐代是我国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时代,著名的歌舞戏“踏摇娘”与地灯的表演形式十分相似,都是一丑一旦两个角色。在宋代的宫廷对舞中,“竹竿子”(手执竹竿)与花鼓灯中的“老竿儿”(手执竹竿做成的岔伞灯)相同,都是起着指挥舞队、领舞、念白的作用。明清时期,大量的民间歌舞向戏曲这个方向转化、发展,包含一定戏剧成分的民间歌舞花鼓灯也渐渐完成了向戏曲形式的过渡。

豫南花鼓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正是由于历代文化的积淀,豫南花鼓灯才能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保存下来,成为豫南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民俗文化价值

(一)岔灯的民俗内涵

豫南自古就有元宵节玩灯的习俗,据万历《光州志》记载:“‘元旦’,鸡初鸣拜天地、祖先。随辟门迎喜神,宗族宗邻交贺。‘上元节’,自十三夕始,张灯连五夕。”岔灯是豫南正月十五元宵节使用的一种灯,它在豫南的民俗活动中有三种用途,分别为:插在祖辈坟地上的“祭坟灯”;儿童在十二岁用来告别童年的“告岁灯”;豫南民间舞蹈花鼓灯中老竿儿所用的“岔伞灯”。

“祭坟灯”是豫南每年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的这天下午,每户人家都要到自家坟地烧纸送冥钱,请上辈亡灵回家过年,到正月十五吃过团圆饭后,长子长孙带着祭坟灯、鞭炮、纸钱到坟前烧纸、点灯、放炮,俗称“送年”。豫南民间有祖先崇拜的习俗,在豫南人的认识当中,人死后灵魂是不会死去的,所以有了祭坟灯等诸多的祭祀仪式,人们认为祖先会保佑子孙后代,祭坟灯承载着一种精神和信仰,代表着晚辈的孝心和怀念之情。

“告岁灯”是豫南元宵节孩子们玩的一种花灯。在正月初十前后,舅舅要送给外甥一盏龙、虎灯或羊灯之类,特别是十二岁本命年的孩子,舅舅要送一盏“告岁灯”,标志着孩子已经告别儿童时代,已经“成人”,以后的人生要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当这种民俗活动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人们内在的思想和精神的时候,人们就将其引入到花鼓灯这种舞蹈中。“于是,‘告岁灯’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民俗意义,而成为一种大众性的具有美学意义的民间艺术约定俗成的外显,这种外显在豫南民间歌舞‘花鼓灯’中,就演变为‘灯心’手中的‘岔伞灯’。”

(二)岔灯与豫南花鼓灯的承袭关系

“岔灯”在豫南花鼓灯中被称为“岔伞灯”。在豫南花鼓灯的表演过程中,“老竿儿”手中的重要道具就是“岔伞灯”。“岔伞灯”就如同指挥家的指挥棒一样,不同的动作代表着不同的曲牌,不同的摆动频率代表着不同的锣鼓敲打的速度。可以说,“老竿”手中的“岔伞灯”是整个豫南花鼓灯团队的灵魂,是豫南人民心中沟通鬼神的神器。“岔伞灯”作为豫南民俗文化的载体,从不同的层面反映着豫南民间元宵节所包容的一种心理寄托。豫南花鼓灯成了一种民俗文化的代表,折射出这一群体人们的民俗心理。

豫南是我国东西南北文化的衔接地带,这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民俗心理具有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双重习尚。正是由于这一双重习尚,才使得豫南的岔灯民俗具备了敬人与念祖的完全合一,豫南民间舞蹈花鼓灯就成了豫南民间祖先崇拜和子孙昌盛的中介。“豫南人之为则是以‘伞’为天,以‘灯’喻人,以‘鼓’敬神,寓意出豫南民间对天、地、人所独有的认识,这种认识以消灭一年来不合人意的各种天灾人祸为目的,外化出豫南普通人的一般心理。”由此可以看出,豫南岔灯民俗与豫南花鼓灯有着一种潜在的承袭关系。岔灯作为人们精神的物化物,来表达豫南人们精神上的认同,它折射出豫南人民的民俗心理,成为豫南民俗文化的代表。

本文属江苏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科研计划项目(编号:CXLX11_0906)成果之一。

元宵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蔚县元宵节民俗活动打树花介绍: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这种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绝不亚于燃放烟花。后来,暖泉镇每逢元宵佳节期间“打树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打树花也作为一项古老技艺,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以前的打树花是在暖泉镇的古堡城墙上进行的,因为场地狭小,又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赶来看热闹,于是,镇上专门新修了“树花广场”用于表演。

打树花实际上是一项颇费体力的活儿,三位表演艺人为了让观众保持高昂的兴致,会接连轮番出场。在休息的空当,有位女士好奇地凑上去,想亲自打一回树花,没想到一勺铁水沉得她根本端不起来,只能佩服几位艺人在挥洒自如中体现出的一身超凡功夫。

据说,20xx年整个暖泉镇总共只有4人会打树花,除了这三位师傅,还有一位不太熟练的年轻徒弟。打树花作为一项古老年俗,对艺人的臂力和泼洒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蔚县暖泉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部,因镇中心有一四季长流、冬暖夏凉的泉水而得名。除了花灯会、剪纸等汉族民俗文化外,该县暖泉镇人还传承了全国仅有的300多年绝技——“打树花”。春节期间,蔚县出现了“十万人次赏树花”的盛况。“打树花”表达人们欢度节日和向往甜美生活的美好愿望。

蔚县元宵节“拜灯山”民俗介绍:

宋家庄镇上苏庄村的拜灯山是蔚县民间社火活动的另一个种类。据介绍,拜灯山源于民间祭祀,注入了百姓敬神尚贤、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上苏庄的拜灯山民俗社火形式独特而且保存完整,非常稀有。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五)晚,踏着积雪,笔者在上苏庄村观看了拜灯山表演。

元宵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元旦、除夕、春节、元宵节、春龙节、国际妇女节、植树节。

春天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