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项目工程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
0前言
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数据进行信息化实时采集、传递和共享,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决策提供给可靠的依据,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该也使监督检查等实时控制工作以及信息反馈变得及时有效,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组织更加科学化。
1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江苏省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信息化工作起步于“十一五”初期,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目前在江苏省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中主要利用的信息化手段有工程管理系统、基于物联网的管控一体化技术、视频监控、移动互联网、GPS定位技术等等,下面介绍下各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1.1工程管理系统
江苏省的工程管理系统从功能和应用主体来分,可以分为省级工程管理系统和地方工程管理系统。省级工程管理系统。省级工程管理系统以行业管理为核心功能,利用全省干线公路建设计划为主线,按照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对全省干线公路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从前期工作至竣工验收阶段的全面管理。各级管理单位根据权限通过省级系统可实时或了解各类项目的计划、进度、拨款、质量等情况,从而有效提高了全省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地方工程管理系统。随着干线公路建设重心的下移以及干线公路建设规模、标准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行业管理为核心功能的省级工程管理系统已不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管理者的需求,部分市、县开始建设以项目现场管理为核心功能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地方工程管理系统一般都设置有进度、计量支付、试验、安全、质量、资料归档等管理功能,在项目现场管理中利用上述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同时使资料归档更为规范完整。
1.2管控一体化
管控技术在现代工业管理中的应用已有20多年历史,历经几次技术革新后发展为现今的管控系统。许多发达国家已将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在石油、化工、土木工程等行业,建立了完善的生产管控系统,运用较为成熟。“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在部分地区干线公路建设中开展了基于物联网公路工程管控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沥青混合料拌和楼生产后场、沥青路面施工前场、水泥混凝土拌和楼及其工地试验室。与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相比,管控一体化技术主要是对施工机械工作状态、施工条件以及路面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实时采集生产施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并形成趋势图,便于查询和统计分析,同时建立预警机制,通过预警功能及时告知参建管理单位,采取纠偏措施,使得公路工程施工过程得到有效监控,施工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1.3其他新技术使用
各市除了工程管理系统和管控一体化的研究应用外,还在积极探索和使用一些新的信息技术,来用于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目前已在全省多个建设工程管理中进行了应用,主要是通过手机等手持终端,访问办公平台,实现远程移动办公。视频监控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是通过在施工现场重要部位安装监控摄像头,如桥梁施工场地、工地试验室等,对施工过程进行影像监控,从而掌握施工现场的进展情况,并保证现场数据采集的真实性。GPS定位技术。GPS定位技术目前已在多个建设项目中进行了使用,主要是利用GPS定位技术,掌握现场人员位置、设备的运行轨迹等,更深入的应用是通过集成GIS地图,了解当前位置的地理信息,比如在建项目标段在地图中的所在位置等。
2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探索、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干线公路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也对工程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新需求。
2.1工程管理系统推广障碍
省级工程建设管理系统虽然在全省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推广成效,各地在项目级的管理系统建设中也做了很多尝试和实践,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管理系统实际使用效率不高。首先,缺少资金的持续投入,造成系统维护、更新以及培训跟不上要求;其次,工程建设人员往往流动性较大,长期规范使用工程管理系统有一定难度,造成管理系统的使用熟练程度降低;各类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不够。各类工程管理系统虽然丰富了数据采集点,覆盖了更多业务,但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很少,未能形成有效的互联互通。
2.2管控一体化发展困境
管控一体化技术尚处于研究和应用初期,在后期研究推广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解决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成本较高。管控一体化主要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传感设备、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实现生产施工的实时监管,现阶段应用成本较高。系统功能有待完善。从管控一体化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系统功能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是,根据工程应用实际需求,新增了碾压遍数、附属材料投放动态管控、智能振幅振频等关键参数作为下一步计划实现的管控系统功能;二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在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管理者最为关注的是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管理平台的层次感有待提升。管控一体化系统应充分考虑不同参与方的需求,建立一个涵盖拌合楼生产管理、施工现场管理、项目远程监控和项目多方协作等多层次的软件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根据参与方的需求、权限、级别等对系统的架构进行分级梳理,分省市管理级、项目管理级和公司管理级等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管控平台能够自动生成面向不同主体的数据,实现各种资源的信息化。
3“十三五”发展展望
针对上述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瓶颈,提出相应的思路、方案、展望,为“十三五”的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3.1明确发展思路
工程管理信息化将是干线公路建设管理提高效率,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也是现代工程管理的必然要求。在江苏省干线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转型发展之际,工程建设者也应当与时俱进,提高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工作应加强顶层设计,从省级层面进行统一规划,既可以避免地方对新技术的重复探索和建设,也可以形成规范、系统的管理体系,便于进一步推广、衔接与维护。省、市各级应制定适当的政策对工程管理信息化进行引导,对信息化新技术提出一定补助和考核激励措施,对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形成保障机制。
3.2提高工程管理系统使用效率
工程管理系统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其使用的效率、使用范围和深度,按照“一个平台、三级管理、多业务覆盖”的建设框架,在原来的省级工程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使系统在技术和功能上满足各层级管理需求,推动地方管理系统的统一规划、合理开发、高效使用,实现各类管理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同时建立系统推广应用的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以及技术保障,为系统下阶段的推广保驾护航。基于云服务理念,升级改造工程管理系统。基于云服务理念,将省级工程管理系统打造为涵盖行业监管、项目建设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多方位一体化平台。对现有的行业管理功能进行信息化业务再造,增加地市行业管理应用,提高功能的灵活性和易用性,实现行业管理应用的全面推广;基于大数据思维,实现各类工程系统的数据交互。基于大数据思维,逐步形成工程管理的数据资产。通过省级系统的升级改造,为地方系统规定数据格式、预留数据接口,便于数据交互,获得更多的数据来源;围绕核心业务需求,构建数据间的关联关系,提高数据检索的全面性。基于现代工程管理理念,规范省级系统的使用。基于现代工程管理理念,建立省级系统应用标准,从而规范省级系统使用。制定省级系统业务规则,明确业务逻辑、勾稽关系以及元数据格式,实现与地方系统的交互规范,形成全省统一的业务使用规范;规范省级系统的服务体系,建立长效的培训及沟通机制、规范系统使用手册、明确系统技术标准及运行环境,形成标准化的服务流程;
3.3推广应用管控一体化技术
在继续研究和完善管控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十三五”应逐步开展其推广工作。推广总体思路。以《江苏省干线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江苏省干线公路建设标准化指南》等相关规范标准为依据,制定颁布《江苏省干线公路施工管控一体化技术推广实施细则》,各地级市交通主管部门和相关项目建设单位主导,施工、监理和检测单位配合进行管控一体化技术应用。管控一体化技术的完善。一是,进一步提高硬件设备的集成度,降低设备使用成本,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二是,通过继续研究完善管控一体化技术的各项功能,如实现碾压遍数、附属材料投放动态管控、智能振幅振频实时监控等功能,提高其推广使用的价值。推广实施步骤。在继续研究和完善管控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实施管控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首先,不定期组织研发单位深入生产一线,举办科技讲座、人员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推广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其次,建立管控一体化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召开建设现场观摩会,组织各级单位实地参观考察,通过典型引路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推广工作的开展。
4结语
此次研究对江苏省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做了总结,同时对“十三五”江苏省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行展望,为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工程管理信息化是适应工程现代管理的产物,切实发挥工程管理信息化在江苏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中的作用,为江苏省全面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担当应有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加明,张智慧,丁力行.公路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3(03).
[2]王业宝,梁宇航,王捷.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在城市道路改造中的应用[J].公路与汽运,2015(03).
关键词:电力工程;可视化技术;三维仿真技术;GIS技术
现阶段,国内GIS技术、三维仿真技术已成熟,基于高压输电线路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已在线路规划区和风景区、污染区等敏感地界实现数据三维成像的目标,便于设计人员直观、多维度地观测电力工程建设现状。多维度平台涉及地理数据、影像数据、矢量地形图以及云数据等。
1电力工程建设可视化技术应用现状
1.1电力工程建设特性
电力工程主要以控制线为前提,通过计划和组织、控制与协调等手段的运用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并对其采用全过程监管的方式,即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其中,电力工程管理涉及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造价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与信息管理、项目协调以及工程招投标管理等。而电力工程建设可对输电网数据处理实施有效控制,不仅可落实可视化技术及软件选择的重要性,还可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展提供数据参考,也可对数据上传、通信等环节起到制约作用。
1.2电力工程建设可视化技术应用现状
现阶段,国家电网建设已从规划设计、运行维护等多个层面实现数字化发展,但因对数字软件认知和应用的误区,致使电力工程建设面临数据精准度低、信息连贯性差等问题。对于信息模型,从整体上来看,电力工程建设信息模型差异较大,虽然在某些环节对数字化软件予以利用,但仅以档案存储的功能存在,甚至针对重难点建设项目,数据信息仍以人工录入为主,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对于信息建模和交换,电网信息模型具有抽象性特点,可对整体电力工程信息予以记录和存储,从而实现“即插即用”和“无缝链接”的目的。
1.3可视化功能需求
电力工程建设宗旨为对空间范围内电力线路、通讯线路实施有效管理及组织,并以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为前提,便于为后期输电线路的建设提供参考。其中,关于电力工程建设可视化技术功能需求,可从以下几点予以阐述:①管理能力。通过可视化系统的构建,利用专人值班和实时监控的方式,对工程现场数据信息实施全方位监督,从而避免电力工程建设不规范行为的发生,用以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水平与质量。②管理效率。业主以可视化系统为核心,对电力工程进行有效整合,即由分布式处理演变为集约处理,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项目集约运作的目的。③安全质量。依据可视化技术相关标准,通过对施工图纸的系统化分析,将施工危险系数控制最低界限,并以三维图形作为设计交底准绳,使电力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处于受控范围。
2电力工程建设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2.1可视化技术应用价值
关于可视化技术应用分析,主要涉及信息交互、质量控制两方面。前者主要将CIM(公共信息模型)作为信息交互媒介,通过模型包和模型内容的融合编制建模语言,以此达到电力工程建设数据信息交互的目的,其中,CIM模型包包括核心包和拓扑包、SCADA包、电线包与保护包、财务包以及量测包;后者主要以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RealityTechnique,简称AR)、可穿戴技术(Wearabletechnology)为基准,对电力工程建设安全事故予以模拟/预判,在加强安全风险防控的同时,保障事故人员的生命安全,尤其是针对高危和高空作业人员,应定期开展无风险安全培训工作。
2.2云计算
云计算(loudcomputing)作为分布式技术,以互联网数据处理功能为前提,通过程序拆分的方式对子程序进行分析与处理,并通过特定计算方式选择,将数据结果传输至用户终端系统。云计算分为4个概念体系层,即管理中间层、SOA构建层、资源层以及物理资源层。云计算技术主要在图像搜索(ImageIndexin)中较为常见,其利用图像/视觉特性,为用户提供图像检索服务。具体操作流程为:结合图像类型、分类、属性、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对其进行判断,并利用上下文本(context)的差异,比如关键词、颜色、形状和纹理等信息完成图像提取工作。
2.3物联网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属于当前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核心,主要利用互联网物、物间相互沟通的方式实现互联网延伸、信息交互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物联网技术涉及感应技术和感知技术、识别技术,利用数据自动化获取与分析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可对智能标签、智能控制两种模式进行分析。智能标签是指利用特定电网建设对象的标识(RFID、NFC和二维码等技术)完成物体数据传输,便于电力工程建设对象的区分,以此推进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智能控制是指基于对网络平台与云计算平台的融合,结合网络传感器数据分析结果,对其信息处理实施决策,用以达到建设对对象优化及改善的目的,比如调节台灯、智能交通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国内电力工程建设事业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导致关于可视化技术的运用仍处于萌芽时期,加之可靠性、完整性、规范性以及统一性可视化系统的缺失,导致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可视化技术难以落于实处。对此,电力部门应逐渐加大电力系统理念的更新工作,通过对电力工程管理有效性与科学性的强化,对其可视化技术应用问题予以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电力工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成.关于“可视化技术”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浅析[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5(11).
[2]杨建元,夏松林,张云青,等.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海上平台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项目管理技术,2016,14(07).
[3]周薇薇.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未来展望[J].江西建材,2014(16).
张安平
山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山西长治 046011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计算技术快速发展,同时也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工程管理信息化是越来越
不可避免的趋势,更是迫切追求的趋势。本文从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要、体系、完成途径,并且分析了目前国内的背景以及他的优点,和未来的
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得出了在信息化的时代加快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
一、工程管理信息化概要
要讲明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就要将其分为工程,管理,和信息化三
个部分去理解,然后我们才能谈工程管理信息化和他的应用。
对于工程的定义和他的范围,也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在何继善先生
《论工程管理》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
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
性状的集成性活动。而所谓信息化,我们认为就是在政治、文化、经济、社
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内,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与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导致的
结果就是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更便捷,更舒适。这个信息化过程有很多领域,
工程管理信息化就是其中一部分。
二、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体系
目前,信息化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主要有企业管理,金融领域,电子商
务等,因此对工程管理信息化内容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在
以上领域中的应用实例。信息化在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实现主要表现在,把一
项具体特定的工程项目和要完成它所有相关的人员、组织、设施等等纳入到
整体的组织结构信息框架中,然后制定统一的规划,并且都按照该规划实施,
最后完成该项工程。
研究工程信息化的途径,我们按照工程交付为节点,分为两个部分。在
工程交付前,有图纸设计、招标投标,工程建设等环节,而这其中的招标管
理、风险管理、成本控制,楼宇建模等理论已经大量应用于实践,别且也得
到了现代工程信息化研究的关注,我们把以前成功案例总结整理,留其精华,
去其糟粕,再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加上本工程实际的特点,就是建立此阶
段工程管理信息化模型的最好方式与途径;工程建完交付后,其中的基础设
施建设,施工设备的管理,物业管理,环境绿化,后期人员配备等信息化应
用,这些也需要从其他相关领域已有的成功案例中总结经验,在相似的应用
范畴上给予整合与借鉴,从而形成工程管理后期运行中信息化应用的有效途
径。
三、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信息化背景与现状
在我们国家,推广应用计算机是工程管理信息化开始的标志,目前,许
多工程建筑公司都已建立自己的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他们在实践生产中的
应用为公司的管理带来了巨大便捷,比如有些建筑项目在项目招投标,工程
预结算,开工竣工等资料的备案与审查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互联网或
者电子介质的应用,大大节省了时间与开支。此外,在施工现场安装摄像头,
采用摄像监视系统,增强了现场施工人员、消防电力设施的安全系数,再加
上无线电技术的应用,管理者坐在办公室即可看到全现场情况,通过无线对
讲指挥现场,安排人员调动。但是我们也看到,我们的信息化只是刚刚起步,
比如,现场报送监理的质检资料,开工报告依然需要纸质资料,摄像监视系
统也只能应用于现场,无法远程传输到更远的地方,因此我们说,我国的工
程信息化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想要达到完全的信息化管理与办公还
需要努力,同时,也要不断地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或者引进国外先进
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四、应用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在竞争劲烈的现代化社会里,时间就是金钱,所有管理者追求得目标都
是利益最大化,工程项目上也不例外,减少工序,缩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
每一项的成功实施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为了追求高效益,信息化的应
用就是必不可少的。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某建筑公司因为引进了ASP服务
器,在混凝土供应商的系统中,监理部门系统中增加了自己的数据库,同时
在现场安装了万维网的摄像头,是管理者们有效的控制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与
进度,在与监理、甲方的交流中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工程提前完工,为公司
创造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不仅如此,摄像头的安装也给管理者在对工人和现
场的安全管理上也带来了很大帮助。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优势归纳为三点:一是工程质量上更有保障,随
着时展,现代工程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确,例如上海某桥
梁建设,功能上需要通过磁悬浮列车,这项就要求该桥梁整体跨度的高差不
得大于2毫米,这些数字上的精确就要求高科技设备技术的加入,这正是信息
化的重要体现;二是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在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工程
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涵盖了从业主、甲方、监理、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工程
相关的运营伙伴以及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各单位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添
加彼此的数据库,就可以轻松达到远程办公、无纸办公、从而达到高效办公;
三是有效的缩短工期,降低了工程成本,工程建设中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有
效增强人员、设备的最优化配置,更加科学的制定出施工计划与网络图,很
大程度上减少了窝工,返工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加强了应急预案的管理,有
效的缩短了工期,在质量保证的情况下工期的缩短就是企业的效益,就是成
本降低的体现,当然,应用网络招标系统,可以减少采购成本,现场的摄像
装置可以减少人员安全成本,工程资料系统可以减少纸质成本,等等。
除此之外,应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的不对称,也可以
为企业塑造一个良好形象,要知道,互联网技术的覆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
向。
五、未来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与方向
我国现阶段,工程管理行业的信息化已经开始从硬件向软件设施逐步转
变,可是这样的转变时缓慢的,从认知到推广普及再到建立自己企业的信息
化系统,是需要时间的。但是适应新时代的信息化战略,是每一个建筑工程
行业一次管理层次上的巨大飞跃,应该值得每一部门的努力、协作。
首先,呼吁建设部在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尽可能建立并推广信
息化进程,建立工程管理行业信息化交流平台,提供简单规范的人机操作界
面,开发更适合中国本土的工程行业软件,淘汰质量低下软件产品,在工程
全生命周期阶段努力实现无纸化;
其次,需加强工程管理各方面组织机构的联系,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技
术的上的革新,新软件的应用,更是管理模式的一场变革,要让管理者抛弃
以往的思维方式,陈旧的管理方法,逐步适应新型信息化模式,同时改革的
不仅仅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领导机构,应当全员行动,上下一致,思想
统一,共同推进信息化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最后,公司要建立适合自己,或者适合当前工程项目的信息化数据库。
各个企业机构不同,管理不同,优劣势不同,所以不同的企业类型就要根据
自己本企业的需求,确定本企业的信息化主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目前
大多数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还只是局限于财务管理,工程招投标等系统,集
成化程度较低,整合性较小,所以,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立足于已有的信
息化应用上,加强推进与完善,此外,结合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开发引进
新的信息化软件设施,为自己的企业不断注入新鲜活力,从而保证企业最大
效益的产生。
六、结语
工程管理信息化是传统的工程建筑行业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也是
未来社会工程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这已成为建设系统的共识,我们相信,
只要全行业共同努力,国家政策技术给予帮助扶持,那么,未来几年,我国
的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与整体竞争能力都将得到巨大提高,为我国国民经
济建设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强.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258.
[2]周锡平.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5:
188-189.
[3]储元明,邵才宝,颜奇,刘长青.试论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J].科技与
企业,2013,18:39.
[4]张大昌,石大志.关于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几点思考[J].商,2013,19:
63.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109-02
1 BIM技术的特点
1.1 模拟性
建筑工程在进行设计时,需要采用模拟实验,进而建筑物可以模拟出具体情况,而这都离不开BIM中的模拟性。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建筑工程中的紧急疏散及日照等多个方面进行模拟,并且还可以在进行造价控制方面进行BIM管理,这也促使建筑工程在各个方面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1.2 协调性
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中,最需要的就是协调性的应用,这是因为,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有着众多部门,并且要所以部门进行配合及协调,才能将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但如果出现较为复杂的问题,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会议,并且将整体管理层的相关人员对其问题进行研究,使其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探讨,但这种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而随着科技发展,BIM得到一定的运用,这就可以更好运用BIM协调性,将其内部构造进行有效的安排及布局,并且也可以将其他的建筑构件进行布置。
1.3 可视性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这使得建筑所选用的方式也呈现出多种多样,这也使得建筑施工要求不断的提升,这就导致了传统的施工图纸出现一定的漏洞,甚至只能依靠建筑施工人员依靠对建筑构造的想象的状况进行建筑,这种情况下,不单单会使整体建筑工程的施工受到阻碍,要会将工期被迫延长。而随着科技发展,BIM得到一定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将工程建筑之前,将建筑物的三维立体实物进行展示,并且还可以通过可视性的特点,将建筑物中的内部构造展示给人们,进而可以知道施工人员顺利开展工作。
2 BIM技术简介
BIM的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近啄暝诠こ探ㄉ璧敝泄惴菏褂玫拇葱率字化技术,其主要是将相关的建筑工程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合并,成为信息模型基础,它的特点主要有可视性、一体化、参数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以及信息的完备性,总体来说BIM表示建筑工程管理的生命周期。BIM把建筑工程带入三维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为建筑构建工程信息库,包括建筑物的专业信息、构建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等资源,并对空间、运动行为等不属于构件对象的状态信息以三维模型进行展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把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以可视化控制状态进行展现,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有效减少建设成本。
3 BIM技术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3.1 利于工程项目的总体规划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BIM技术,可有效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更为明确和详细的步骤规划,使建筑工程的相关内容如设计图纸的审核和施工组织、施工过程的监控、资金控制、经费预算等环节以及整个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让建筑工程项目的总体任务进行数据模型、功能模型以及数据分析库的建立,实现总体战略的合理规划,进行有效布局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3.2 利于建筑公司完整构建信息系统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BIM技术,可有效促进建筑企业完整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信息资源系统管理准则,保障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能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组织信息。公司建立信息系统,可对相关的原始数据实施有效的整理与合并,精简细化为执行原则,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同时还能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全面、详细、有用的原始参考信息和数据,为资源配置以及相关工作的调整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3.3 有效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BIM技术,对于物流供应或是采购等环节,可以将互联网作为媒介,通过网上平台、电子邮件以及B2B等形式实现供应商以及需求商等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借助互联网了解市场供给需求等情况,对相关产品的价格进行有效对比,跟踪售后情况,这样既能够有效实现采购的目标,又能大大降低其采购管理成本。以清晰化的形式打造共享数据平台网络,有效维持建筑工程项目采购供应市场的良好秩序,推进市场的快速发展。此外,在建筑施工管理环节,将BIM技术应用在材料设备的合同、动态以及人事等环节的管理中,对其是否按标准进行施工的状况实施有效监督,减少了“人材机”等诸方面的浪费,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4.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4.1 设计阶段
(1)BIM技术可以对工程项目的建筑、机构等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实现每个环节之间的共享。例如设计方按照客户要求完成建筑模型的建立后,设计方可以将建筑模型转交给结构设计师,让结构设计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设计。设计之后,再转交设备设计工程师,工程师将设计数据录入。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衔接顺畅,且效率较快。
(2)在传统的手绘图纸中,一般需要借助二维软件完成工程设计图,二维设计图完成后再导入SDMax软件进行三位模型构建,这一设计过程不仅浪费时间,更浪费资源。而利用BIM技术可以直接跳过二维图纸设计,利用BIM相关技术直接完成三维模型构建,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重复工作。
(3)使用BIM技术软件可以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审核和纠正,也可以自动地将三维数据导入各个分析软件中。如可以对绿色建筑等进行模拟分析。
(4)BIM技术除了可以快速地建立工程模型,更可以预算工程所需要成本,可以协助工程造价师完成工程的预算、估算等。
4.2 施工阶段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理念务必放在第一位,这对安全管理的工作意义重大。实践证明,将BIM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结合BIM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实际特征,构建了如下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型。在该模型中,主要分为数据源、模型层以及应用层等三个层次,其中数据源主要来自于Revit系列软件所创建的BIM模型以及3DMax等软件所创建的3D模型等;模型层是在BIM综合信息数据库平台的基础上,基于施工阶段的实际情况的需求所生成的信息模型;而应用层中能够通过对Navisworks的4D施工模拟和碰撞检测功能来对施工阶段场地的规划、安全分析、碰撞检测以及方案优化等来达到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的目的,从而有效避免了人工现场巡视以及手动检测的低效率。
4.3 BIM在工程验收阶段的建筑工程管理
在建筑工程竣工之前,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验收阶段,只有验收阶段严谨完成,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在传统的验收方式,不单单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还导致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有所增加,并且在审核阶段也存在一定的不透明状况。随着BIM的应用,这使得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上,可以提供完整的工程资料,进而使得工程验收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保障了工程可以顺利的竣工。
5.BIM管理优化
5.1 采集施工数据,构建BIM管理技术框架
采取实地考察和实地勘测等方法,采集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数据,构建BIM管理技术框架,建立BIM管理模型。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建立数据平台层。在完成数据读取、数据保存和数据集成等工作后,创建BIM子信息模型。
5.2 调整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系统结构
采用BIM管理系统进行房屋建筑施工管理,还要重视项目综合管理系统和软件工程管理系统的建立。这2种管理系统通过数据管理和模型参数实现无缝连接,还要创建3D集合模型,建立项目组织浏览表。同时,房屋建筑工程的BIM管理施工系统还要对技术资料进行编辑和扩展,实现查询编辑和扩展属。
5.3 建立动态系统,进行分析对比
技术人员可以使用编辑器和工序模板创建建筑工程进度的管理系统,通过3D动态图形展示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建筑工程的人力资源、经济投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工作。
5.4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分析系统
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施工前,可以采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以达到模拟现实功能的目的。另外,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单位要改变建筑工程的结构,还要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情况采取动力学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以便更好地评估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
5.5 细化应用流程,交付设计成果
采用BIM技术对信息库中的数据进行离散化分析,实现计算机模拟和施工进度及资源场地的系统优化。对各种工序和参数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施工的工序和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在使用BIM技术进行4D施工模拟的过程中,还要对工程数据的集成和施工过程进行可视化模拟。
结语
BIM管理技术是对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将BIM管理理念应用到房屋建筑中,不但能优化房屋建筑的设计,还能确保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提高房屋建筑的施工效率,更有助于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实现长远发展,带来建筑产业的一次技g变革。
参考文献
[1] 田润禾.基于BIM的建筑工程管理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6,13:262-263.
[2] 庞永师,杨植,王亦斌,刘景矿.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运营管理研究[J].工程经济,2016,04:30-34.
[3] 张静晓,李慧,翟颖,李洪涛.工程管理BIM教育课程建设与融合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6,03:153-158.
[4] 李雅婷.BIM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6,07:52-57.
[5] 焦丽丽,陶方红.基于BIM技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3:49-53.
关键词:现状; 成功经验;应用
1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企业信息化现状
目前,国内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都不高,手段仍然相对落后,对于现场的监控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的同类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1.1 计算机和工具软件在一定领域得到了应用
OA系统在建筑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如广州穗监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提出在实现内部业务管理和办公管理信息化、电脑化、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同时,要能够与客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进行网络连接,实现数据共享。
有小部分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在一些要求较为严格的项目上,针对一线现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例如,广西区四建广西日报社高层住宅建筑工地在高清晰摄像头的覆盖之下,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出现在监管人员的电脑屏幕上。又如,在某市建管局的监控调度室看到,透过监控系统,全市主要建设工地的现场环境、物料堆放、工程进度等情况一览无余,随着焦距的变换,工人的安全带是否系好、钢筋捆扎是否规范,这些细节也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而对于发现施工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监管人员也可以利用这一系统,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施工现场进行整改。
1.2 在局部工程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以及整体爬升脚手架的提升、幕墙的生产与加工、建筑物沉降观测、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部位中,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北锚碇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地下连续墙垂直沉降、平面位移、纵向变形、墙体钢筋应力、内支撑轴力、立柱桩内力、坑内外地下水位、坑外孔隙水压力、坑外地基沉降、长江大堤及附近建筑物变形等进行监测,共埋设测点1800多个,汇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建立现场信息分析小组,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做出了空间模型计算反演分析、神经网络反演分析预测、结构安全复核计算等。
1.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现有软件应用范围不广,相关软件的开发合作不理想
现有软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前期,如招投标、造价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软件较少;软件开发缺乏统筹规划、选题雷同,多属低水平重复开发。再加上软件开发方在短期内难以熟悉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细节,过分追求软件开发项目进度、追求市场利润,难以为企业量身订做。
(2)人才匮乏
工程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开展,需要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且相对稳定的信息化队伍,这些人不仅要掌握企业的管理知识,还应具备扎实的信息管理理论。目前,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应用与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3)制度的落后
企业缺乏一套“系统的、与企业管理结合紧密的、并且操作性强”的信息管理制度与运作机制,最终导致信息化系统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持而进展乏力。最近,某大学研发出用于工程质量监督的PDA系统,实现了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技术,对施工技术、施工管理、质量监控等领域,进行动态的、实时的、符合客观性标准的监督控制。但目前要推广起来,尚有难度。
2 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功经验
2.1 日本
近年来大力推进的CALS/EC,即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系统。其主要是以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对象,信息全部实现电子化;利用因特网进行信息的提交、接收;所有电子化信息均储存在数据库实现共享、再利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和增强建筑业竞争力的目的。
2.2 香港
在香港主要应用有:设定通用的标准和发展通用的数据基础设施,便于参与建设业务者能以电子方式通信;采用因特网和电脑技术进行有效地获取和交换工程项目资料;利用电子方式进行工程图纸、资料及图纸审查管理;利用数码摄像头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适时动态管理;在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中采用“绿卡认证”(绿卡中包含有职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就业、技能等信息)等。
3 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措施
3.1 政府应支持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创新,并在制度上保障工程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政府对信息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制订相关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工程管理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
首先,政府应加大信息化技术开发方面的直接投入,包括对科研方面的政府补贴、资金、支持和生产应用方面的鼓励;其次,是对管理企业创新活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银企关系,消除企业因信息化向银行融资的各种障碍。
(2)创建适合建筑工程管理企业信息化的良好市场秩序
规范建筑工程管理市场,完善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改革投标方法,建立网络招投标体系,实行电子政府和管理信息化,增加投标中信息技术的比重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客观上促使企业适应信息化管理。
3.2 企业自身应把信息化技术当作企业发展的一部分,让信息化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方面
(1)根据本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制定战略计划
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一向以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落后而著称,前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强调,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建设领域的工作,不是赶时髦,更不是点缀,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紧要问题,特别应加强在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建筑业已成为大势所趋。以中国长城铝业公司为例,该公司过去由于工程项目多、地域分布广、管理跨度大,分散作业和集中管理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2000年,公司的产值仅仅1亿元, 10多个项目管理起来非常吃力,通过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同样规模的高层管理团队,2005年,公司的产值已达到7亿元,远程项目达到50余个,目前已具备10亿元的工程项目能力。
(2)应用信息共享平台及网上办公系统进行全过程管理
现代工程管理项目规模大,参与单位人员多,有些项目还涉及国内外,信息量巨大。传统的管理方式效率低、费用高,极易因信息交流沟通失误造成损失。美国BRICSNET公司的调查显示,项目成本中的3% ~5%是由于信息失误导致的,其中使用错误或过期图纸造成的占30%。在美国,每年为了传递项目管理的文件和图纸而花在特快专递上的费用约5亿美元,项目成本中的1% ~2%都用于日常的印刷、复印和传真等。
(3)开发的系统应具有能在Internet为平台的
网络上应用的适应性建筑工程管理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重点,是研发应用于Internet为平台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以互联网技术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联结,实现网上投标、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网上采购等。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组织这一概念,变纵向信息交流方式为平行交流方式,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改进沟通与合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在工程施工阶段,利用以Internet为平台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专项技术软件,实现施工过程信息化管理。
(4)提高工程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消除信息化
瓶颈建筑工程管理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最终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接受程度。由于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不具备新业务流程所需要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给全面推行信息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通常,每个部门里越忙的人,越要参加信息系统的建设,这是一个矛盾。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前,根据本企业员工知识水平和素质状况,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知识强化培训,使其充分了解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方能从根本上克服推行信息化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