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

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当今,人们不再只满足房屋的精致装修,开始关注居住区景观环境。从景观规划设计学角度来说有其必然性,其一,追求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其二,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提高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景观设计师,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从视觉景观形象、人的行为心理及环境生态绿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设计出舒适宜人的居住区环境。

2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现状及问题

现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越来越关注景观建筑的营造、活动设施的选择、照明及室外小品的设计,这大大提升了住区环境质量,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基地环境景观及现状景观的考察力度不够、设计流于形式忽略使用功能、植物配置,未能实现生态化布局、活动场地忽略人的使用特点等现象。基于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现将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为了营造山水环绕的住区景观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一些居住区“挖湖堆山”大动土方。这样的大手笔会导致地表径流改变,造成景观要素营建与维护的障碍,此外基地现状景观的改变使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缺乏景观衔接。

第二,有的开发商和设计师为了住区景观设计主题的独特性,通过营造磅礴气势的景观或者通过抽象图形造成的视觉冲击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追求壮观视觉效果的做法,忽略了为居民着想,未能根据人的尺度营造亲切的生态及人性空间。例如运用笔直的景观大道或世纪大道、加大步行道的宽度并在道路两旁种植高大乔木、摆放花钵、放置大型雕塑的方法来体现居住区的大气,这种做法忽略了景观细部处理,从而使其景观效果不明显又缺乏实用性。

第三,某些居住区内集中布置面积过大的活动广场,忽略了使用群体的差异,违背了营造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设计师为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提高居民的使用率,集中布置广场以满足社区人们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娱乐等需求,从而导致硬质景观设计面积过大,软质景观面积减少,硬质铺装与绿化不能相融。如果广场内部再缺乏绿化,那么炎炎夏日无庇荫之处的广场必然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应该兼顾个人和群体使用的需要,也就是说要兼顾景观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集中布置的活动广场不能平衡各居住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步行距离过长会限制人们的出行,尤其是对使用广场频度较高的老人和儿童造成不便。

第四,就现在的居住区景观来说,没能充分发挥绿化的作用。一方面景观绿化见缝插针未能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空旷的草地、单调的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不能实现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目标。另一方面没能借助绿化有效组织居住区的风道、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绿化在美化环境、构筑空间、组织视线、改善小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水景是高尚居住区的必备条件,一些居住区甚至加大水体面积以博得买家的喜爱,偌大的水面空无一物,硬质驳岸的僵硬与水体的柔美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在于设计者过于追求人工硬质景观而忽略了生态软质景观,显然,这种仅关注功能而忽略了生态性的设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水景设计应关注水体形态和生态理念的引入。

3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1)顺应地形,依山就势。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地形条件进行设计,根据地形坡级安排各功能分区,对各种活动内容进行划分,从而形成独特的居住区景观。若原有地形起伏,那么居住区所有建筑的正负零标高,建筑群随着地形起伏而起伏,各居住区之间以台阶或坡道连接,依地形特点布置水景,挡土墙结合雕塑或廊架设计以丰富竖向景观层次。若基地内地形较为平坦,可以小范围的改造地形创造微地形,结合植物布置丰富竖向层次,作为人们聊天聚会、体育锻炼、开展邻里交往的场所。

(2)步道宜窄,以曲代直。居住区内的游步道处理应该考虑居民使用的舒适性,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步道宜窄使之更贴近人的尺度。此外步道宜曲不宜直,步道两旁应种植体态优美、枝叶舒展的乔灌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座椅或亭廊,布置一些尺度宜人的雕塑,线性婉转的道路令人们步行速度减慢,更加关注于景观空间内的细节,从而放松心情,使得住区环境可游可赏。

(3)广场宜小,化整为零。居住区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小空间。首先应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在绿色组团中,使其更好地融于自然,这样不仅尺度适宜,也为单位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如果小区面积较小,集中布置的广场则应结合绿化设计,运用树阵化整为零,这样可获得更多的绿茵也会使广场的形式美感得到加强。其次,广场的形式不应过于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例如以圆为母题的广场,这样的形式极易与周围的建筑轮廓线产生冲突,会形成一系列难以处理的尖角空间,不利于植被栽植、材料铺装以及景点布置,应多用一些不规则的灵活构图方式,如利用折线形使植物景观与硬质景观穿插,尤其是广场与周围环境衔接部分宜隐不宜显,以此来减弱边界过渡的生硬感,更好地与居住区环境结合。

(4)绿满全景,密植分层。从居住区视觉景观出发,应该利用绿化多作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可将绿化与基地内起伏的地形、蜿蜒的道路、自然的水体结合来布置活动游憩场地,也可做集中的带状绿地布局。从环境生态方面看,应该多种乔灌木,增加绿量,提供绿荫,多做立体化绿化,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到高为草皮、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结合地形布置,围合出自然而层次丰富的绿色空间。从人的行为活动方面看,可将绿化与活动场地结合,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如在绿荫下布置老人活动区与儿童活动区、散步聊天的林荫小道以及休息座椅等。

(5)师法自然,巧用水景。居住区水景设计应该师法自然,所谓“师法”,蕴涵两重意思,一是在设计中有意识的模仿自然水景的形态,如自然河、湖、溪、涧。然后通过新材料新工艺重新诠释自然水体,这样可使居住区水景设计更贴近自然,有利于形成舒适放松的氛围。具体运用中应尽可能地用缓坡和植物营造出自然坡岸,水景旁的步道与水面若即若离、时隐时现,除了亲水平台,邻水步道与岸线应保持大于1.2米的距离,种植不阻挡视线的乔灌木丰富沿岸植物群落。二是在设计中有意模仿自然的渗透系统,发挥大自然的自能动性,补给景观用水,使之符合“生态主义”的设计原理。例如引入“雨水花园”的理念,经过合理的设计和维护来改善居住区景观环境。

4 结语

居住区景观应该满足人们的家园感、花园感和归属感,它的自然宁静、舒适宜人是钢筋水泥城市的缓冲器,设计师要认真对待实地考察、构思立意、推敲形式和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使设计的每一步落于实处。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主题;文化

1 主题与文化的概念与意义

1.1 主题与文化的基本概念

主题最早是应用在音乐中,成为音乐固有的一种术语,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主题被广泛的应用在文学领域中,主题基本的理念和内涵是:主题可以看成是主体,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主题产生的解释,主题的含义就是公共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解释学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也是实现创造的最强大动力,所以,针对于我们所了解的主体,需要适当的时间和认知去感受,并且可以根据世界上对主题的解释,来明确实际上所认知的结果。文化是一个较为广发的用语,在任何的领域都能够运用到文化,文化的概念也非常的广泛,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就是指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遗留下来的物质和财富;狭义文化就是指人类的行为习惯。所以,无论是从广义上讲还是狭义上讲,都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灿烂文化和民族历史。

1.2 主题与文化的重要意义

园林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其设计成为让大众耳目一新的景观,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得到历史的肯定,体现出文化的内涵。通常情况下来说,园林景观主要的欣赏价值就在于景观,通过观察来得到欣赏价值和意义,并且通过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来反映园林景观的价值所在。

2 国内外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2.1 国外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历程

日本园林:日本是一个文化气息非常浓郁的国家,具有显著的群岛生活的特点,日本对于园林的建设非常的重视,并且无论是那个角落都建造的非常精细,所以在建造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大自然景观的浓郁风情。“栗林园”是日本独具特色的园林之一,已经拥有400多年的历史,“栗园林”是日本最大的园林之一,并且凸显出了日本的独特魅力。美国园林: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由于没有任何宗教的约束,使其园林的建造体现出了一些自然、淳朴的文化气息,在美国的这种发展趋势下,形成了美式的园林景观,体现出了一种浪漫的情怀。法国园林:法国是一个特别浪漫的国家,法国园林艺术也延用了这种烂漫的气息,彰显了法国古典文化的内涵,法国被称之为浪漫之都,进而通过园林景观体现出来,法国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则属凡尔赛宫,可以透过凡尔赛宫的整体建设,看到法国的整体浪漫的气息和整体韵味。

2.2 国内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历程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东方园林,我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由于我国的古代园林是随着历史而沉淀进化而成的,所以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历史。从秦汉到魏晋在到唐宋至明清,都体现出了不同运维的园林文化,并且始终在传承和延续着我国历史的发展。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品质,主要采用的手法就是情景交融的方式,让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出一种精神文化上的美,象征了品德高尚的情怀。

3 现代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

关于现阶段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主体与文化设计,通过对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分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因地制宜设计理念

对此,要求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时,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弘扬时代精神,而且还要体现地方特色。比如,现代城市的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极易使人产生一种疲劳感,因而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尤为强烈。千年历史的扬美古镇,是全亚洲最大的专业性药用植物园,该景观的规划来源于刘三姐的故居。骆驼山、象鼻山、蝴蝶泉等景观规划,则是根据当地自然地貌的特点,进行合理加工,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 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设计

在主题与文化设计的过程中,可从主要景观与辅助景观相结合,促进整体与部分和谐发展。比如,园林景观通过假山瀑布、小桥流水、亭廊花架等科学设计,从而形成一个和谐舒适的整体空间,这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中,在园林假山的规划中,要充分地分清主次假山中的山石风格、纹理以及脉络等。山峰的高低起伏、山脚的迁回曲折等,都能够良好地体现假山的特色。享有“堆山叠石”之称的狮子林,则是园林景观中以堆山作为典型的案例。狮子林不仅具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走廊等人文景观,而且还有各种湖山奇石,素有“假山王国”之称。假山的合理规划,成为了狮子林的一大特色。

3.3 中西合壁设计理念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吸取西方园林设计的优秀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从而创造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园林景观。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金鸡湖,湖岸上的“圆融”雕塑成为了金鸡湖的一大特色,不仅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标志,而且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象征。城市广场以对称的形式与苏州市核心区域遥相呼应。水巷邻里则彰显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特色。我国传统文化崇尚与自然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西方园林则更多侧重的是一种对称美,讲究规则均衡的布局思想。

4 结语

通过对全文的分析,能够看出在园林景观规划的进程中,对主题与文化的设计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此,在对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借助于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与理念,打造出更加完善的园林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海云.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探究[J]. 现代园艺. 2012(04)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字:全球化;景观;自然;生态;人类;文化;技术;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ep change of landscape form and connotation in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f idea and method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uts forward the solve measure facing the predicament and opportunity of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landscape; nature; ecology; mankind; culture

1、全球化

1.1 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的概念来自于经济学,最初是指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高速流动,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生产和贸易中实现综合和协调的全球性分工。至1980年代,全球化演变成一个概括未来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指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的过程。由于在经济实力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全球化往往就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即“西化”的过程,而西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消除差异的过程,尤其是会对“缔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着消耗和磨蚀作用”(1)。由此引发人们反思全球化,促使多元的全球化概念产生,这种全球化肯定特殊性、地域性与差异性的价值,强调动态、双向的交流,而非静态、单向的统一,认为跨文化地域的交流是促进全球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但外来文化只有与本土环境条件相适应才能被接受,本土文化只有进行广泛的对外交流、吸收,才能保持青春和活力。

1.2 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使世界资源实现了最佳配置、最有利条件下生产与销售,使科技成果和文化遗产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日益完善的全球化正在融合地域性、民族性与国际性,使地方的、民族的文化继续为全球文明作贡献,而全球文明又反过来推动民族、地方文化的更新和发展。随着生产、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全球意识正成为全人类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共同价值取向。这种全球意识既增进同一,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也鼓励差异性,构成人类社会的多样繁荣。多样的文化并存、紧密相连、综合乃至整合是全球化的主题,也是新世纪的大趋势。

1.3 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正导致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的深刻变化。首先,高速迅捷的信息网络正在构筑另外一个人类活动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科技的幻象和虚实相间、奇幻壮丽的景观,实现了人类远距离但高感度的接触;其次,全球化促使国际人出现,他们的活动超越国家、地域和民族界线,一方面获得生命体验的极大拓展,另一方面也承受着生命的种种危机;第三,社会变革接踵而来,人类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深刻,并因为观念、思想、政治、制度的碰撞冲突,激发出一系列变革、创新。既使人类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遵循一些有益的社会规范,也使多样化的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发展。世界文化显现出既统一又多样,既国际又本土的面貌;第四,作为人类活动背景的自然也在弹性恢复健康。一方面,自然的承载力借助高科技手段有了更大的发掘,可以对人类活动有更大的容纳,另一方面,人类也在约束其行为的范围与强度。全球化下的统一协调活动和共同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逐渐达到一个良性、协调的状态。

2、景观的发展

2.1 景观的概念

景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视觉、美学意义(与风景、景观、景色同义),又有地学意义(与地形、地物同义),用来描述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还有生态意义(指其作为生态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的载体),此外还有文化意义,指其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的载体(2)。

本文所讨论的景观主要是从人类对环境的认知角度,针对人类活动阶段的自然与人工环境,研究其外部审美形式与内涵意蕴。

2.2 自然与景观

2.2.1 新自然观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自然始终是一个沉默的背景和不可逾越的对话者,它在成为文明开拓对象的同时,为人类的活动提供着资源和能量,时间和空间。早期人类的发展一直依存于自然,工业时代生产和技术的快速增长使人类的中心感和权威性膨胀,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随心所欲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进而造成生态失衡、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发的依存转向对立。

全球化发展使人类社会以统一协调的步伐行动,在利用技术文明极大丰富物质世界的同时,以冷静态度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使自然得到合理、适度的开发,以健康方式融入人类环境,逐步形成了全球化时代新的自然观。它具体包括:

(1)自然是人类才智的源泉,人类的发明创造大都是从自然获得灵感,再转变成大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大部分错误、破坏性行为都是藐视大自然的结果;

(2)自然界存在着高度的智慧,一直在运用着可持续、创造性、实用性的原则,展示着自我调节能力,体现着生动的多样性、差别性、活跃性规律;

(3)在越来越人工化社会里,自然作为唤醒人类意识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从自我禁锢、环境压力、被忽略的情感世界中解放出来;

(4)自然是人类活动的永恒背景,保护自然实际上是保护人类自身,使人类能在自然环境的支持下可持续发展;

(5)自然和人工是可以协调的,他们共同构成健康环境,满足人类物质、情感、生理和精神上的诸多需求。

2.2.2 健康景观

在全球化新自然观基础上衍生的景观注重生态化和资源化,强调自然本身的健康状态和存在质量,是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其特征具体表现在:

(1)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考虑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实现现代技术与地域环境、资源的结合;

(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的特征,使用地域性自然材料,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肌理的破坏;

(3)通过保证一定的生态庞杂度,实现自我维护和低度管理;

(4)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作为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节点,协调于自然的变化;

(5)挖掘环境潜力,体现自然对人类活动更大的包容性和承载力;

(6)借助自然模式,与气候、土壤、遗传学、生态学等自然过程规律相协调,具备新的、地方的,实用的,如同自然生命体的形式。

2.3 人类与景观

2.3.1 新人类观

人类是既构成社会关系,又强烈展示个体生命的地球生物。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既获得了集聚的力量和智慧,又逐渐成为社会机器运转的一个部件,尤其是工业社会以后,权力斗争和工作压力对人性的压抑极大,人际关系日渐疏离,人生体验趋于片段化。

全球化带来人性的巨大解放,技术发展、思想交流,价值共享使社会从利益的运作提升到关怀与呼应人类生命的层次,人类有了更自由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全社会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念转向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不再把物欲的膨胀作为得到精神满足的主要手段,而是主张节制消费、生态意识和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全球化造就了新的人类特征:

(1)信息迅捷传播和充沛提供既使人类视野开阔,也使人类增强批判接受各种信息、迅速决策的能力;

(2)人工智能对人脑功能的补充、完善使人类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状态,人的工作、娱乐、交流方式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网络。一方面,高技术导致高情感,人类之间的交流更丰富、多样;另一方面,网络交流减少人们面对面的机会,人类自我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有失真的危险;

(4)信息网络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向分散化发展,越来越普及的SOHO(3) 工作方式将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导致人性价值观回归;

(5)随着在职工时锐减及寿命延长,人类有更多时间从事艺术和创造性的工作;

(6)人类作为整体更统一,作为个体更丰富,他们正成为健康的“世界人”,活动跨地域,思想跨界限,生命意义获得充分拓展。

2.3.2 人性景观

与全球化时代新人类呼应的景观必然趋向自由与人性化,体现个性与创造力,借助技术使人类与自然、历史、文化产生多元的高感度接触,将有限的实体环境转为无限的生命展开。具体表现为:

(1)不仅在功能上解决问题,而且在伦理上表现人性的意义,以外在形式对应人类心灵,处处体现对人生命的关注与尊重;

(2)体现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展示健康、高效和信息丰富;

(3)具有多功能的潜力,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4)表现人与自然平等的主题和协调发展的方式;

(5)呼应人类的审美生存观和艺术化人生体验,作为人类高品质生活状态的外显。

2.4 文化与景观

2.4.1 新文化观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括,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所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自然地理、经济方式、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地的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近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地理空间的拓展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意义上的地域概念,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倡导社会化、标准化和单一化,使许多独特的地域文化日渐被销蚀。全球化在发展初期同样因为片面强调生产、金融、技术方面的同步与一体化而造成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衰微,从而促成文化全球化概念产生,主张全球融合和交流的同时,保留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新文化观可以概括为:

(1)全球化时代互相依存的关系和技术的发展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成为可能和有利的事;

(2)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也必需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竞争,既差异又互渗,既竞争又和谐,才使社会勃勃有生气;

(3)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重点要寻求地域传统的当代延续,既包含时代精神,又保持和继承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

(4)要以演进、发展的观点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反对消极、静态的保留,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现实生活及未来发展相结合;

(5)要培养当代的场所指向的文化,创造基于“世界文化”的地域性文化;

(6)文化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强的整合性,将现代与传统,人与社会,自然与技术多样统一。

2.4.2 共通与多元景观

在强调文化多元与整合的全球化环境中的景观必然朝着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既表达世界性的共同主题,又展示地域文化特征,既具有时代性,又承袭历史传统。具体的发展方向包括:

(1)包涵更多的全球文化特征,能为更多人所理解欣赏。专注于那些能引起所有人共鸣的文化开拓,表现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和与时代同步的生活真谛;

(2)更多地体现科技文化、生态文化,揭示高科技与人类感情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人对自然的再认识等;

(3)以一种与新时代结合的方式体现传统复兴,体现地域文化的当代延续;

(4)与地域文化传统的特殊性相结合,展示独特的面貌,用以确立地区、民族赖以获得存在的文化认同性。

2.5 技术与景观

2.5.1 新技术观

技术是产生物质存在的手段,也是思想改变的重要基础。传统技术源于经验积累,工业时代的技术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结合,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发展,但也逐渐演化为一种超越社会实际需求和地域条件许可的超级结构,带来很大的破坏性。

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人们在积极主动地接纳和倡导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认真反思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认为要因地制宜地确立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保持技术与艺术、生态、社会经济之间的平衡,尤其强调当日新月异的技术在人们眼前展现出无穷可能的时候,更要谨慎冷静地选择,选择以地域社会的需求为立足点,与地域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及经济发展状态协调的适宜技术(Apropriate technolegy),它既可以是现代的高技术,也可能是传统的低技术。这种新技术趋势与观念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由于技术流通共享,发展中国家迅速走向现代化,但高技术的普及并不意味着抛弃与地方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技术;

(2)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巨大变化,甚至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途径,但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仍应由人类控制;

(3)要破除技术崇拜和技术恐惧,运用各地区人类的智慧理解技术、驾驭技术,将技术的发展纳入到为人所需、为人所用的轨道中,在技术与地域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中,创建人类的理想家园;

(4)技术所创造的无限可能性,促使人类反思其行为方式、文化模式,深入认识自我;

(5)技术正改变以往冰冷、单调、生硬的面貌,而趋向情感蕴含,参与现实世界人类认知建构;

(6)生态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了解更深,利用与保护手段更有效,为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进一步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持;

(7)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思想,使人类活动突破地域界限,审美方式从物质审美转向信息审美。

2.5.2 创新景观

技术是景观的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得以实现的基础,是推动景观发展的动力,许多景观本身就是技术存在的表现。与全球化时代技术发展相呼应的景观表现为创新特征,不仅体现在材料更新、结构先进、设施齐全,而且有崭新的理论和观念基础,充分展示新技术所提供的可能和蕴含的精神。其发展趋势具体包括:

(1)生态化与自然过程规律相协调,如同生命模式那样,其能源和材料可以充分循环再生;

(2)数字化利用信息技术与环境技术设备对环境物理条件进行参数化和数字化精确调控,并估算出能源与生态效益;

(3)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其功能可对环境作出反应,根据气象、温度、湿度及风力等自然因素的变化而自动调节,创造出高效、舒适、节能和安全的环境;

(4)仿生化不仅在形态上仿生,而且在技术上仿生。利用新技术及材料模拟生物高度完善的性能与自组织进化过程,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的保障系统及其内在机理,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5)虚拟化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4)技术使人在电脑合成的环境里获得进入角色的体验,超越传统空间经验,构造真实和虚幻交织、永恒变化、无限开放,与人互动的环境效果;

(6)信息化成为目不暇接的信息符号贮存地和净化器,通过展示技术的运作方式和揭示技术的内在逻辑,将信息融进人的生活理念和审美需求之中;

(7)低价化借助电脑技术使非批量生产、非规格产品简便而且廉价,从而有条件选用更丰富多样的材料。

2.6 景观形式与内涵的整体趋势

全球化不是同一化,它最大意义在于整合,通过科技使人与自然整合,通过文化使人与社会整合,使人类共享科技的伟大成就,拥有积极的价值观,实现社会共同进步发展。这种整合是动态、不断向前的。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人类、技术与自然正表现为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处微小的技术进展就可能导致各方面关系的大调整,但有些事物和价值是永恒的,如对人与自然生命的尊重,人类情感的交流,生活质量的提高,自我认知的深刻,创造力的展示,文化的持续等等,这些正是现在和未来景观形式与内涵所要表达和追随的。

相对于全球化整合趋势,景观也日益成为一种综合呈现,包括自然被感知的状态,人类经历的环境,技术的展示形态,文化的承载物等。随着自然、人类、文化、技术的拓展,景观正朝着生态、人性、多元、创新方向发展。对环境的关注促成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景观发展;对人类的关怀促成富有情感与精神内涵和舒适、可及、弹性的景观发展;对文化的重视促成国际性、民族性、地域性多元共融的景观发展;对技术的吸纳促成开放、流动、智能化、信息化、仿生化的景观发展。当然在全球化完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阶段性的碍障,带来景观发展的新问题。尤其是技术的拓展容易失控,超越社会实际需求和地域条件的许可,成为自主系统,以至景观与人类真实生活疏离或人类在真假莫辨的虚幻景观中混淆体验,迷失自我。因此,景观的发展在开放性的同时还需具有批判性内涵,充分表现其作为人类自我认识深化,社会行为价值共通,多元文化保护与创造的外显。

3、景观规划设计拓展

3.1 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随着景观的发展,景观规划设计概念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从规划角度,它注重土地的利用形式,“通过对土地及其土地上物体和空间的安排,来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5)。”从设计角度,它注重对环境多方面问题的分析,确立景观目标,并针对目标解决问题,通过具体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一般包括宏观的景观环境规划,中观的场地景观规划和微观的详细景观设计三个层次,其涉及对象大到地域综合体,即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形成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小到城市开放空间、道路和建筑物周围空间。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自然与人工交叠的环境,并针对所有形式的外部空间:大尺度或小尺度,城市或乡村,“硬质或软质”材料构成。本文所讨论的景观规划设计侧重于对人类生活环境面貌的计划,即将景观视为一种资源,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使人与景观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生理上的基本需求,是一个充分提升人类生活环境品质的过程。

3.2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的拓展

全球化趋势中景观形式与内涵所呈现的变化和特质展示了景观的灿烂前景,要使景观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规划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 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师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1)不仅考虑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于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3)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人的生命,也尊重自然的生命,体现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4)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 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由人类推动的,人类始终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1)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关注与尊重,使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认同;

(2)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支持;

(3)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性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 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与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1)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2)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3)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4)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 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要求。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观念。具体包括:

(1)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场所;

(2)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3)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4)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 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1)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对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2)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3)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4)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 创新设计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所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1)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语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2)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3)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 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的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1)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2)将审美的生存观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把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3)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4)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3.3 规划设计方法的拓展

观念刺激方法的产生,方法保证观念的落实。规划设计方法的拓展具体包括实现全球化景观发展的相应手段、工具、程序等。

3.3.1 设计手段拓展

应对于生态、人性、多元、技术等设计观念,设计手段拓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

(1)数量化手段分析环境潜力与价值,实现设计的精确化、数量化、严密化,以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

(2)互动式手段借助技术创造微气候环境,根据人的舒适度调整日光辐射、气温、空气流动、湿度等环境条件;

(3)智能化手段设计出可模仿生态系统的过程的景观构造,通过动力装置、光纤传感、电脑程序和“智慧型”材料对环境作出相应反应;

(4)生态工程手段维持生物多样化环境,通过保证一定的庞杂度,实现景观的自组织成长和低度管理;

(5)交叉手段以大量信息、新材料、构筑技术、艺术观念交叉、融合,生成不断发展的景观形式与内涵;

(6)弹性手段以模糊、不定性的多样构成,贯穿从设计构思到发展至完成、建设过程中,不断吸取新颖想法和根据环境现场作调整。

3.3.2 设计工具拓展

近年电脑的普及应用导致了设计工具的大进步。随着全球化发展中信息流通和共享的加强,电脑将发挥越来越大的设计辅助作用,不仅打破静态空间的有限性,拓展设计视野,而且配合人工智能模式,建构奇特复杂的空间和绚丽夺目的色彩,使设计师迅速游走于电脑模型与实体模型之间,成为刺激设计灵感的重要媒介。近年发展起来的虚拟实境(Visual Reality)和虚拟空间(Oyberspace)(6)技术以多媒体形式储存、重现模拟空间,更将促成设计工具的大拓展,它们有以下特征:

(1)永恒性可在电脑上以三度空间再现、复原、创造环境景观,作为设计深化、修正、发展的有效直观工具,而且所有相关设计信息能轻易压缩在光盘中,做长期稳定储存;

(2)无限性虚拟空间建立在电子环境里,可以无限扩张,多样变化,并从互联网络获得大量资料、信息补充;

(3)层次性可层层分离、自由组合,使设计者创作构想有千变万化的组合;

(4)自由性设计所采用的材料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反射性、弹性程度、运动惯性等几乎所有属性都能数值化,并且精确设计和轻易更改,使设计者获得极大的创作实验空间;

(5)回馈性设计信息可迅速深入每一家庭,使设计师与业主及使用者有更多交流,获得回馈意见,进而修正设计;

(6)模拟性可模拟景观建成后环境,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空间效果和现场体验,帮助设计师前期判断和把握发展方向。

3.3.3 设计程序拓展

拓展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方法要求有一个动态与充分回馈的设计程序,具体包括基础研究、过程回馈和后续调整等方面。

(1)基础研究拓展在相当长时期内,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这是因为采用原始的直接观察、访谈记录方法难于迅速收集完整有效的环境行为资料,而样本有限更难以归纳出有代表性、令人信服结论。如今利用电脑的数位特性,可以使研究者通过预设统计程序自动记录环境使用频率、行为轨迹等资料,轻易积累大量行为记录,并以此分析使用者活动、反应模式,作为设计修正的参考。此外,利用虚拟空间环境的再生性,可随时重现特定时空的使用情况和提供追踪观察的充分机会,也成为设计的重要依据。

(2)步骤安排拓展传统的设计步骤是先验式的,即从完整的设计分析再进入到功能布局安排。全球化世界的文化资源共享为后设式设计步骤提供了支持,即可以先提出设计来源,以跨越多领域的哲学、艺术、媒体、科技等内容作为设计主题,然后发展出有机的设计功能。

(3)回馈过程拓展全球化时代信息的充分沟通能迅速将环境中使用者反应传达给设计师,甚至在设计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虚拟空间试探使用者的反应,以及时调整设计方向。设计完成后,也可以继续汇总使用意见,以进一步修正设计细节,及为其他设计积累经验。

(4)使用对象拓展传统景观存在于一定范围内,受到可及性、使用时间和空间容量的限制,只能服务于特定时空的一定数量使用者。全球化时代的信息通畅、迅捷及虚拟空间的实现,使景观可及性和共享性增大,其使用对象可超越国家、城市疆界和时间限制,人们在家中借助网络就可感受到遥远和过去或未来的景观。面对众多的使用者,优秀的设计作品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而低劣的作品则会遭到迅速淘汰。

4、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拓展

4.1 中国优秀的园林传统

中国拥有丰富无比的古典园林传统,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巧,反映了中国人对自我及自然的认识与思考。它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不断变化、无比丰富的大千世界,并以独特的方式再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虽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的形式逐渐趋于稳定、程式化,但其精神内涵仍是独特而有启示意义的。这种独特性使中国园林能代表东方园林系统长久地屹立于世界园林舞台中,也使它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中仍然独树一帜,成为全世界人类共享的文化和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的源泉。

4.2 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困境与机遇

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方面拥有巨大丰富的传统园林资源可供借鉴,一方面又面临着与传统全然不同的现实环境问题,尤其在目前全球化所造就的历史经济与文化环境中,既陷入困境,又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4.2.1 现状困境

(1)传统的中断由于难以找到沟通传统园林情趣与现代审美思想的途径和将传统空间转换为现代生活场所的方式,加上对传统园林技法规范缺乏了解,目前,许多中国设计师正与传统日渐疏离,或者在形式上弃绝古典式样,对传统的造园理论不屑一顾;或者简单地采用仿古形式,不顾环境与功能要求,既忽视对尺度和比例的掌握,也缺乏对古典材料和细部的运用,更谈不上意境营造;还有冠以体现传统神韵的美名,生搬硬套,在传统的海洋中寻章摘句,拼凑局部和变换符号,使景观显得生硬和不协调。

(2)外来冲击国外的各种设计思潮纷至沓来,使很多设计师对外来园林式样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更在具体的设计中随心所欲地借鉴各式各样西式设计语言,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了自己所土生土长的人文环境,遗忘了本土园林文化的滋养。虽然西方富有特色的景观符号和丰富的造型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活力,甚至在理论上开辟了新的方向,但由于缺乏针对环境的具体分析、应用,中国目前景观设计实践变得面目难辨,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西化风格和东拼西凑的怪异形式,导致很多区域、城市景观失去地方风格,既不与当地环境发生关系,也没有历史文化的继承。

(3)市场影响由于1990年代以来中国建设市场的全面拓展,大量的景观建设需求带来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空前繁荣,设计师以积极的个性化语言给设计注入活力。但市场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化运作的负面影响,一些设计师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急功近利,迎合业主与大众,逐渐失去了创作的动力和激情,设计心理趋于投机取巧和操作至上。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景观规划设计虽然在向前发展,日益表现得丰富、多元,但仍然处于困境之中,主要问题是缺少理论,缺少评论,缺少好作品,设计师普遍地存在浮躁心态,浅尝辄止,对景观深层的精神内涵和表层形式结构缺乏真正深入持久的探索和追求,陈旧的保守观念和生吞活剥的西化模仿时时干扰着规划设计创新的步伐。

4.2.2 巨大机遇

(1)文化碰撞全球化正突破世界不同文化的隔阂,中外文化大碰撞,为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带来一个更为广阔的借鉴和比较的视野,使设计师可以用新思维、新角度审视传统,并将其精神、形式转换入世界的当代景观语境;

(2)开放社会全球化中的信息高速流通使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国以各自富有特征的设计语言对话。中国传统园林富有地方性的特征和悠久传统,可以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获得延续、发展;

(3)公众参与全球化导致“全球意识”的成长,使公众认同公共价值和批判标准,并对社会事务积极参与。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必然大大提升其景观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反过来影响设计师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准,创造高品质景观环境;

(4)先进技术全球化发展中信息的广泛交流使中国设计师拥有广阔的视角、丰富的素材库和新锐的观念,而新材料及结构的应用又激发设计师创造新颖的景观形式和追求崭新的视觉效果;

(5)广阔市场景观设计的市场化虽然会带来利益化运作,但扬长避短,也可以通过竞争促使设计进步,并使景观设计朝向更符合人性、更多样、更有特色的方向发展。

4.3 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全球化背景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一个空前复杂、充斥着各种干扰的创作境遇。中国景观设计师要在新世纪拓展设计方向,就必须了解传统,继承和发展传统,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国景观规划设计优秀品质,致力于在当前世界多元化图景中建立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现代中国景观,而非仅仅以古典园林的存在,作为一个僵化和单调的文化他者的标本。

4.3.1 继承与发展传统

中国传统园林经历漫长的发展时期并达到过高度成熟阶段,它的许多设计观念与手法是有恒久启示意义的,例如与诗、书、画结合,追求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结合人的视觉规律所发展出来的小中见大、步移景异、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结合自然山水环境的挖池筑山布局方式等。当然继承传统是一个领悟传统并参与到传统发展之中的过程,今天的设计环境毕竟与古代有很大区别,在继承传统中必然要有所取舍,要留取那些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质,有恒久意义和对今天设计有启示的方面,而舍弃那些阶段性、片面的、僵化的方面。寻找到适宜新时代的载体去容纳传统园林特质,将传统园林中最具活力的设计观念与现实环境及未来发展空间相结合,将传统园林最具特色的设计手法转换成现代视觉表象下的崭新空间形式,最终把传统园林的内在精神、地域形式转换入世界的当代设计语境。

4.3.2 融入全球化

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融入世界,以开放的心态提升理念,发展设计工具,共享信息资源,吸纳一切有益的外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为我所用。但是,融入全球化并非意味着一体化,吸纳的前提是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与纯洁性,要反对抛弃中国优秀园林设计传统,肤浅西化,极力模仿外来景观设计表象的“拿来主义”,而以自己的本色特征与其它设计思想相交流、对话、碰撞,并激发出创造的活力。

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只有融入全球化才能意识到地域性的存在和意义,也只有保持地域性特征,才能在全球化世界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全球化和地域性因开放的设计观念而实现辨证统一。

4.3.3 积极创新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高科技、大量信息及崭新的观念和生存、生活方式,全球化社会中充斥着更多机会、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的自由度,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可以从这里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藉此创造出一条全新之路,即通过发掘现代丰富的生活资源而创造出更有活力和个性的新时代景观,使景观更多地涵盖自然、生命、健康,体现美感、伦理、想象。可以针对现代社会迅捷密切的互相联系,将景观设计的重点集中于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观念;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有力支持,使景观形式更多样化、更具弹性、容纳更多功能,实现人类与景观环境多元的高感度接触;可以在设计中提供更多的参与创造的实验性空间,满足现代人类的个性发挥与想象力的填充;可以通过人性化的环境塑造,强化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空间的融合,体现生命与自然的永恒互动,回归中国人文精神中“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

总之,全球化趋势中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必须依托于对本民族园林遗产的反思,对当前境遇的洞察以及对日益多元化世界的体认,它对古今中外景观形式的借取、转挪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创造或通过借用这些形式创造出更有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风格,并以此去面对中国的现实文化、环境问题,去透视中国人的生存本质和未来理想。

5、结语

全球化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它已经在发生、进行着,并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动。人类的文化、技术及其所影响的大自然在日新月异地拓展,相应的景观形式与内涵也在拓展,人类需要重新认识、界定其面对的景观,通过规划设计为其现在和未来的呈现开辟新思路和方向。结合全球化的特征,使景观符合人类的根本需求,体现自然生态机制的平衡,表达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展示全球文化整体发展中的地域变化特征,揭示地域文化的真实根源。并由此发展出实现上述观念与目标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法、手段、工具、程序。

对于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而言,更需要主动地应对全球化,正视问题,抓住机遇。一方面积极接受外部信息、资源和能量,借鉴国外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与手法,利用最新技术大胆创新;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固守中国特色,以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园林精神,按照中国人的审美取舍与欣赏方式,表现情景交融的内涵、精致细腻的风格和独具一格的形式。以开放性和独特性营造出更具持续性和良性循环的中国现代景观。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而且在现实中是不均衡发展的,其中充满了渗透与被渗透,覆盖与被覆盖,影响与被影响的动态变化,虽然其进程逐渐被理性修正,内涵越来越丰富,精神越来越宽容,方向越来越多样,但仍然会有许多东西被同化、吞并乃至消失,因此,要及时去发掘它的价值,使其有全球共享的基础。尤其对于那些经济文化水准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不仅是技术与方法问题,更多的是愿望和个性问题,只有主动走出去,拓宽视野,带着新奇并加以分析,才能独创性地融入世界,与时代同步。

[注释]

(1)[德]汉斯·彼特 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张世鹏等译,冯文光校,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俞孔坚,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国外城市规划,2/1999

(3)SOHO:意为小型化办公和家庭办公,指通过电脑网络技术实现工作环境分散化,工作过程个性化的一种趋势。

(4)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借助直觉式人机界面,将主观意识融入电脑建构的虚拟三度空间环境,及与其中的虚拟图

象、物体或人格产生自由互动的一种行为经验。

(5)Simonds, J.O., Landscpe Architecture: 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 New York: McGram-Hill,1977

(6)虚拟空间(Oyberspace):通过人为技术建构,以多媒体形式储存、重现,以人类感官体验和模拟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胡咏、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2)[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陈峰译,创造一个新文明,上海三联书店,1996

(3)[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3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涉及水利、环保及农业等多部门,其协调难度非常大,在管理工作中极易出现管理职责交叉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协调与支持。湿地公园建设应充分遵循生态规律,延续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将城市湿地特色景观展现在大家面前。城市湿地园林景观设计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结合湿地公园的立地条件与生境特点展开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旅游规划一方面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另一方面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

1.1景观设计是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滨谊在《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一文中指出,旅游规划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

与旅游规划三元性相对应产生了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规划流派:(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3)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其中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的景观流派,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1.2景观设计理论是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

园林是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欣赏的环境综合体。其规划设计必须同时满足科学性和艺术性。园林学具有十分丰富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东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追求天人合一,再现自然山水的思想,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与人工巧于结合,从而作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即强调人工美。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为了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就必须准确合理地综合应用形式美法则和造景手段。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比和微差、节奏和韵律、比例和尺度、稳定和均衡、统觉和错觉、主从和统一等。造景手段主要有:隔景、对景、障景、添景、夹景、漏景、框景、借景等。

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必定涉及到景观设计、建构筑物布置、色彩搭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就必须应用园林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来加以指导:

(1)旅游规划设计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应具有连续的时空动态性:这就要求所规划设计的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等不但具有空间体量感,而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晨昏各异、晴雨殊一、冬夏不同的各种景象,另外当景物与观赏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能产生步移景异之效果。

(2)能创造多种审美内容和多种审美途径: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审美内容,并能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途径来感染游人,给游人以多种感觉器官上的审美享受,即眼一画境;耳一声境;鼻一香境;舌一味境;身一爽境。

(3)要能和谐融合多种艺术:把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盆景花木的栽培艺术、园林植物的配置艺术、叠山理水的造型艺术、唱歌跳舞的表演艺术等和谐融合在一起,提高其美学价值,使之更好地满足游人多种多样的审美情趣和游览需求。

2.景观设计在不同层面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发挥

根据刘滨谊的旅游规划三元论可以将旅游规划分成三个层面、三个阶段。其中三层面是:区域一景区一景点;三阶段是;发展规划一总体规划一详细规划;而本文则根据旅游规划不同的三个尺度层面加以认识,即区域一城市一小城镇。

2.1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与景观文脉整合

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侧重空间关系分析,侧重在区域内视觉体系的构建,即旅游景观的布局和建设,完成从理念定位到空间定位的实现过程。景观生态学把空间划分为不同尺度的等级体系,空间由点、线和面要素组成,不同要素完成不同的功能,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格局。

(1)节点。观察者可以进入或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是认识观察区域、形成印象并便于记忆的参考点(标志)。典型如道路的交叉口、广场、地铁站或核心景观、标志等。参照生态学中物种迁移等战略点选择,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节点。

(2)景观轴。是区域内游客可感受到的线性成分,可以是核心景观系列,一般沿主要交通线或游览线向两旁延伸,从而连通节点和敏感区。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旅游交通体系和解说系统。

(3)敏感区。指观察者可以在区域内随意进出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区域。敏感区具有鲜明的主题,经过人们的想象领悟,便形成了人们对敏感区性格的意象。如景观资源集中的景区、建成区。

目前世界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由表及里逐渐转向深挖景观文化内涵,因此旅游景观的文脉整合就是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地景观文脉整合就是将旅游的发展融入区域社会发展的整体策略中,维护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色并体现这个特色,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部分构成有内聚力的整体,强化其区域特征,以此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区域旅游规划中景观设计前期的文脉整合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目的地的本质优势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区域旅游的竞争本质上是区域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因素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文脉是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升华,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而造就了文脉的独特性,通过在旅游规划中文脉的整合,可以明了区域发展旅游的文化优势及其在更大区域中的地位,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

(2)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和本质就是旅游文化的开发,即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生命力。而旅游规划中景观文脉整合可使规划者在旅游产品开发时明确目的地景观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其本质特点。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就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以目的地的文脉为基础来设计旅游产品,深挖文化底蕴,注入文化内涵,只有这样的产品才会具有地域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3)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重要依据是人们对该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目的地历史印象,现实感知与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这实质上也是对旅游地文化的理性综合。可以认为,文脉是旅游地本身第一性的,是核心,而反映在事物外表的旅游地形象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是文脉的外在体现。因此,文脉是旅游地形象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旅游规划中通过文脉整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旅游地形象建设可以引导潜在旅游者建立或重构旅游地的本底感知形象,进而触发其旅游动机。

2.2城市旅游中景观塑造的作用

随着城市旅游研究的兴起,城市景观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并逐渐出现城市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理念。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 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

城市景观结合城市建立旅游形象、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好客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城市旅游景观塑造时,以下景观设计及其概念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景现场(field)。“场”是一切事物共有的属性。景观场是由构成景观的视觉事件及其位置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整体。景观场主要体现为城市整体环境。具体来说,城市环境又由城市实体景观和城市空间景观构成。从本质上看,城市实体景观主要是可见的景物,城市空间景观则主要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心理感受。城市景观场的本质是城市旅游景观的有形构造及其相关的无形表现。城市景观场作为一个系统,可从肉眼可见的物理景观(Physical landscape)和肉眼不可见的意境景观(Mental landscape)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评价。这是城市旅游景观概念与经典景观概念的不同之处。

城市空间景观根据平面景观、立面景观和顶面景观3个指标进行塑造。构成平面景观的基本要素是点和线,具体包括景核(一般为城市中人流集中、景致独特、风景优美的地段)、景节(次一级的密集区或景致独特地段)、景廊(平面廊道,一般为交通道路)、景基(除景核、景节、景廊以外的构建城市景观的要素)等4个次级指标。立面景观是三维概念的景观,具体包括视点(旅游者观察的立足点)、视焦(在视点上看到的主要的视觉吸引物)、视廊(视觉通道)、视域(视域质量较高的视域地区叫做主体视觉空间)4个次级指标。顶面景观是指在建筑物 顶层构成的趋势面(顶面)之上的景观,具体包括天际线(顶面在远方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顶面实体景观(主要有电线、烟囱、电视传导收发塔等)等2个次级指标。

景现流(FlOW)。在现代城市中,“流”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观流主要体现为城市活动。在实际表现上,城市景观流主要有人的活动(人流)、物的活动(物流)、经济活动(价值流)和信息活动(信息流)等形式。其中人流是城市旅游景观流的中心,人流与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完整的城市活动系列。按照景观流是否直接体现为实物,可以划分为实物流(包括人流、物流和价值流)和非实物硫(主要是信息流)。从景观生态学来看,正是这些景观流的存在,使得景观得以正常的维持、发展和变化。因此,城市景观流是城市旅游景观功能的客观物质基础。

景现形象(Image)。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直接表现形式,城市景观形象是指城市所表现出来的、被旅游者所感知的一种印象,其构成要素包括城市形象客体、城市形象主体和城市形象实践。从城市景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形象是城市景观场和城市景观流在城市居民及外来旅行者头脑中的综合体现,是经过人脑的接受而形成的一种理念。作为城市景观形象的综合结果,城市旅游形象是区域旅游形象在城市这一特殊区域的体现,具体包括人一地感知要素和人一人感知要素两个子系统。

具有城市个性形象的城市旅游景观的设计应该集中在代表城市历史的文化遗迹的保护与旅游功能的设计、城市绿色景观的设计、城市休闲环境的创造(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等方面。从空间上划分,城市中心地段的旅游感应气氛和城市郊区的休闲项目设计是城市旅游规划应该主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2.3景观设计在小城镇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小城镇景观的二元素。小城镇风景资源虽知名度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与水指的是自然风光,仙与龙则指蕴含的文化韵味,两者有机地融合便达到“虽由人作,苑自天开”的效果。

(1)自然风光:山、水、林、田构成了自然环境空间的主体要素,共同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自然生态格局。规划设计者应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小城镇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景观资源,研究确定小城镇的景观特色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