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规划与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居住理念;现代居住区规划,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based on the fresh county qingyuan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within the example analysis and to modern living concepts and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residential planning design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changes, and puts forward a modern residential planning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design of a few questions.
Keywords: living concepts; Modern residential planning,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举止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来其目标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是:邻里单位布局应不跨越城市道路;住宅区内应有良好的绿化和充分的日照、通风;内部应实施人车分流,最大步行距离不应超过1/4英里,应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等。
邻里单位思想成为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该思想引入中国后,对中国住宅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出现了众多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居民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单从居住区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来看,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建居住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以下结合清远市清新县北江新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例来探讨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地块东邻振威皮革及双汇等厂区,南临北江支流水系,西邻村庄,北临G107国道,扼守交通要冲,地形相对规整,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规划总用地约29万平方米,约450亩。本项目定位为未来城市核心上,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高品质住宅社区。除建设有多类型的住宅产品外,还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及物业管理服务。 项目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商业、社区会所、小学、幼儿园等。设计总建筑面积为1348366.9平方米,其中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1046785.3平方米;不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301581.6平方米,基本上达到居住区的标准。
清新北江新城项目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大型居住小区,该项目的成熟之处和特色正是现代居住区规划所欠缺的,我们结合该项目来分析现代居住区规划存在的几点问题:
1 已建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清新北江新城作为一个容积率达到3.5的大型居住小区,绿化率达到30%,公建配套齐全,配有24班小学和12班幼儿园,以达到服务周边的社区,居住小区内还配有医疗门诊、卫生站、肉菜市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这些公建配套这是已建居住区所一直欠缺的。
1.1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已建的居住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和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1.2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2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及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社会特征。清新北江新城摒弃了传统的行列式的规划形态,以自由和曲线结合的布局方式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形态更为丰富多样,南北贯穿的水系使地块与北江支流联系更为密切,为打造大型园林社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置身于高层住宅的居民们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和园林。这种逐渐变化的规划形态正是现代居住区所需要的。
2.1居民居住行为的变化。
居民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居民的日常行为轨迹,比如上班、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购物买菜、接送孩子、娱乐游憩,计划经济时代居民的这种神火规律性往往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是已建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则有很多变化,比如生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神火闲暇时间增多、小汽车时代的来临等都会对居住行为产生影响,大型超市开始增多,生活服务设施呈现集中趋势,小汽车、出租车开始增多,人们上班不再完全依赖公交车等。
2.2家庭结构和社会成员的变化
现代家庭平均人口数量呈减小的趋势,“核心家庭”数量越来越多,表现在同一居住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会发生变化,家庭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生活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家庭劳务也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社会成员在同一住宅区内也呈异质话的倾向,社会成员在经济能力、教育程度、生活居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居住习惯的居民集聚给现代居住去规划设计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2.3规划设计理念的变化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住宅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对现有环境的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问题,使居住区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植物和其它生物多样性发展。
(2)“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人地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根本目的,居住区规划不仅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要求,同时要满足居民教育、文化娱乐、健身、邻里交往等多种精神需要,要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创造条件,对居民未来的需求也要作相应考虑,规划要有弹性。
(3)“共享社区”思想的建立。居住区规划设计无论从布局结构或是空间处理上都要体现均好性原则,应为所有住户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空间。
(4)“生态社区”思想的建立。生态社区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生态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连续完整的绿地系统,为社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尊重社区的地形地貌,尽可能地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充分考虑城市的气候特征,有意识地通过绿色空间引导空间流动以减轻社区的热岛效应,绿化种植应充分考虑植物的不同生长习性要求等。
3通过对清新北江新城项目的了解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3.1体现“以人为本”目标内涵
基于居住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地贯彻规划思想。在居住规划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居住区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居住区的人文因素。将重点放在居住区内居民的需求上,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创造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3.2不同类型居住区设施、服务需求的满足
针对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可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套,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社区公园;设计引导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28
社区公园是在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内建设营造的公园,能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并为其提供游览观赏、休闲娱乐、文化健身和防灾避险的场所,是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1]。社区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优美安闲的环境,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有条件就近参与到各式各样的休闲和健身娱乐项目中去,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给人们带来欢乐。
但由于我国社区公园的发展起步较晚,在许多城市的用地规划中土地利用混合度较高,使得在许多城市别是这些城市的老城区中很难实现“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三级社区公园体系。同时,在许多社区公园体系中由于其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得社区公园公共性较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在许多城市的老城区中,社区级公园绿地数量极度匮乏,使得人们的休闲活动距离增加或者只能在环境嘈杂的街旁绿地上进行。因此,研究城市中社区公园的构建成为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改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课题。
1 南京市中心城区社区公园现状
1.1 南京市中心城区社区公园概况
南京市是国家园林城市,以绿色为城市名片,社区公园规划建设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居住小区的建设兴建了一批社区公园,通过改、扩建发展了一批社区公园,截止2009年,中心城区329个公园中社区公园占三分之一,共109个,面积占中心城区公园总面积的3.7%,面积偏小(表1)。
1.2 南京市主城区社区公园的现状
1.2.1 主城区社区公园数量匮乏 由于受历史城市规划的影响,南京市中心城区中的社区公园数量极度匮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休闲活动需求,导致居民的休闲活动距离增大或只能使用环境嘈杂的街旁绿地及距离较近的其他公园绿地。
1.2.2 社区公园的使用率较高 社区公园的使用者一般都是周围的居民,覆盖各个年龄层次,尤其是中老年人及儿童居多。使用频率高,几乎从早到晚均有人使用[2]。
1.2.3 空间设计单一,景观性不强 许多旧小区的社区公园空间设计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体育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为主,缺乏丰富的空间环境变化及人性化设计,景观性不强。
1.2.4 管理养护不到位 许多社区公园树木需要修剪,设施损坏严重无人维修。有水域的园内,水环境养护不到位,虽然每年都会清理,但还存在卫生问题,有时气味不好闻。
2 社区公园规划设计引导探讨
199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是我国公园设计的规范性文件,社区公园在2002年9月1日实施的绿地分类标准才提出,因此,设计规范中并没有针对社区公园的具体章节。参照综合性公园(G11)的设计规范,通过社区公园与综合公园的设计对比(表2),结合南京中心城区社区公园设计建设现状,可以为社区公园的设计作出一定的引导。
2.1 社区公园设计原则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园的设计应当从城市整体的规划、布局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所建立位置的周边环境要素,做到与整体城市绿地系统和周边环境融为整体[3]。对于社区公园自身的设计,从设计、风格、材质选择、色调等方面都应注重协调统一,使整个公园形成有机的整体。
2.1.1 引入生态理念,遵循美学原理,构建绿色宜人空间 生态原则是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首要原则,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园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通过营造乔、灌、草多层种植结构和生态型的植物造景系统,将绿化围绕居民生活空间构建绿色宜人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周围环境小气候,同时实现社区公园自身的可持续发展[4]。社区公园点状分布于社区场地中,将生态理念引入设计当中。
2.1.2 适应社区居民行为模式,构建和谐便利空间 社区公园充分适应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及需求,通过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活动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5]。同时创造一定的社交空间,给人们提供聊天、下棋、打牌等休闲空间,实现社区居民的回归感。
2.2 社区公园的设计引导
2.2.1 选址及功能分区引导 社区公园的位置应位于社区中心,既要交通便捷,又要满足社区公园中对居民出行的设计规范要求,一般要让社区居民不需要穿越城市主干道并且步行15 min内抵达,又要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成为人行通道[6]。
社区公园设计要结合本社区人口年龄组成比例按照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分区,能够满足居民休息、交往、娱乐的需求。表3列出了社区公园常见的功能分区及内部要求。
2.2.2 社区公园内部要素设计引导 (1)地形、空间设计。地形作为构成公园的骨架,对所有承载在地面上的因素都会产生影响,同时,地形以其多变的形式在对公园整体景观的构成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公园为了方便各类人群的休闲、娱乐需求,故多以平坦地形为宜,稍微加一点地形的起伏变化,可以使游览增添乐趣,也可以营造富有变化的景观。
(2)道路设计。社区公园道路的布局要从居民的“日常健身休闲”实用功能出发,根据出入口、地形、空间场地的分布综合考虑,统一规划、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引性。社区公园道路一般分为3级:主干道、次干道和散步道。公园面积在5 000 m2以上,主干道宽3~4 m,可兼作成人跑步、骑车锻炼活动场所,次干道宽2 m左右,散步道宽1~1.2 m;公园面积在5 000 m2以下,主干道宽2~3 m,次干道宽1.2 m,散步道宽1 m[6]。
另外,园路设计还需满足婴儿车、轮椅等通行的一些特殊要求:路面宽度大于1.2 m,回车路面宽度大于2.5 m,纵坡小于4%,且坡长不宜过长,在适当距离应设水平路段,在台阶处设无障碍通道等[6]。
(3)种植设计。社区公园的优美环境主要依靠植物造景的效果来体现,以乔木为基础,按照植物姿态、体形、高度等要素进行搭配,构建以乔、灌、草、藤复层结构为形式的植物空间[7-8],形成有层次、有起伏、有空间设计思想的植物群落,打造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有色的特色化社区环境。
(4)建筑、小品设计。为提升社区公园的人性化及文化品位,公园内可以设置各种景观小品[9],如休憩设施、垃圾箱、标识系统、宣传栏、雕塑等,这些小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能提升社区公园的景观质量和文化品位。
(5)水体设计。水对游人,特别是儿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水体设计应本着节约型园林精神,避免大型水景的营造,可采用更易于亲水的设计,比如缓坡水池和地喷泉等,水深15~30 cm为宜,以便能安全、自由地戏水[10]。
3 结 语
社区公园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现代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应从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多种表现手法,将众多园林要素融会贯通,通过创造不同的园林景观,体现社区公园的特色,提升公园的环境质量,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11-13]。园林工作者要从现有的社区公园建设现状中积累经验,找出不足,结合国内外社区公园的优秀案例,通过遵循科学的社区公园设计规范,创建更多优美的社区公园,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添写重要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安・福赛思,劳拉・穆萨基奥.生态小公园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陈妙如.论深圳社区公园的现状及发展[J].广东园林,2010(2):32-35.
[3] 何晓倩.社区公园植物营造[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4] 石中贵.重庆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规划设计的途径与方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 徐军.浅谈社区公园的设计与养护[J].现代农业科学.2008(3):35-37.
[6] 北京市园林局. CJJ48-92 公园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 刘中华,曹绪峰,孙丽娟.南京八字山公园景观改造工程中植物造景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53-156.
[8] 张公保,刘俊娟.郊野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作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4):72-73.
[9] 徐永献.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及其建筑策划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10] 熊启明.社区公园中老年人活动场所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11] 刘正瑛.现代城市社区公园人性化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关键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景观建设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绿地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和服务功能对居住区环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就是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居住区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绿地在丰富生活、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卫生、避灾和保持坡地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原则
1、注重生态设计的原则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居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学的发展,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运而生。所谓的生态设计就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遵循“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简单而言,它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场地进行规划设计,着重营造体现自然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景观的空间。居住区绿地设计就是要融入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一方面满足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促进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发展,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2、体现人性化的原则
居住区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的原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居民的户外活动逐渐丰富,对休闲、健身、交往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进行环境设计,体现空间的适用性和多样性,从而为住户提供多样化的室外休闲公共活动空间。
3、塑造场所精神的原则
场所精神从广义方面可理解为所在地方的地理、气候、风土等自然精神和它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狭义方面则是指景观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的利用及表现。很多人在设计过程中将居住区绿地看作是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物”来看待,设计的形式浮华空洞,没有气质。实际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的内涵特质,这种内涵特质是在自然与人文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只有充分尊重所在场地的内涵特质,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避免当前居住区设计中盲目地追求洋设计。
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
1、合理的组织空间
充分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而用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
2、合理的小品景观
合理的布置园林小品,以丰富小区绿地的内容,增加游憩趣味,使空间富于变化,起到点景的作用,也为居民提供停留、休息、观赏的场所。在居住环境中,小品不起主景作用,在景观构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它是完善居住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品造价低,见效快,对居住环境起到点缀、陪衬、填白等绿化景观的辅助作用。小品的设置宜精不宜粗,体量不宜大,要根据居住建筑的形式、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居民的文化层次及爱好,空间的特性、色彩、尺度以及当地居民的民俗习惯,选用合适的材料。小品的形式与内容要与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成为有机的整体。精致而小巧的花架、流动的喷泉、体现生活情趣的雕塑小品,能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同时也能很好地体现文化主题。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园林小品不仅要有形式美,还要有深刻的内涵。只有表达一定意境和情趣的小品,才能具有感染力,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因此,园林小品的设计要巧于构思。
3、重视水景设计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的,因此,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叫苦连天。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做到真正的“活水”。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高低起伏,即体现自然,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等,让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因此,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不断创新,不拘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4、合理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在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不仅仅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营造视觉效果的景观,同时追求生态化与多样化,以植物学、环境学、生态学等为基础,根据生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创造舒适、卫生、宁静的生态环境。
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义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在自然界中,植物之间的存在竞争、共生、寄生、他感等关系,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考虑植物种间的关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以及群植、片植、孤植等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通过多样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结构达到植物群落的稳定,营造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同时,突出特色种植,采用主题园形式,形成主题化的绿色景观。
植物配置还要注重地域特色,考虑观赏性与乡土化的关系。以当地优良的乡土树种作为绿地植物配置的主体,合理使用外来树种,点缀少量各类观赏性植物,通过常绿、落叶植物相结合,观花、观叶、观果、观干植物结合来形成多样性、艺术化的景观。
在植物品种的布局上,还要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植物造景的前提下,适当的多运用松柏类植物、香料植物和香花类植物,这些植物的叶片或花,可分泌一些芳香类物质,不仅对空气中的细菌有杀伤作用,而且人呼吸这类芳香物质,有提神醒脑、沁心健身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必须将艺术文化内涵和生态园林的科学内容充实到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既体现居住绿地景观的个性与差异性,同时满足人们不同的,多样化的需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立艺.浅探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艺术化[J].农家之友.2010(07).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生态设计;景观设计
一、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功能与形式统一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同来进行。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
(2)设计需经济实用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建筑周围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经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碍植物生长的环境,须采用耐瘠薄、抗性强的树种。而且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物业管理也跟不上,导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良,因此更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
(3)美化环境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有平面构图,也有立体构图,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4)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居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5)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以人为本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5,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绿化设计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另外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
二、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思路
(一)居住区的生态设计
1.因地制宜配置各种植物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我们的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2.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在居住区内不透水的部分(道路、建筑广场)比例较大,而绿地面积已经很少,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各要素,(如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如同样是道路地坪,石板嵌草道路要比纯铺装的道路地坪好。同样是景墙透空,栽植攀援植物景墙要比无攀援植物透空景墙更能发挥生态效益。同样是休息、绿化功能的建筑小品,花架要比亭子更能提高绿视率。
3.提高居住区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单位面积。园林绿地中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
4.提高物质、能量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CO2,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适当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减少对危害性大的害虫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二)居住区的景观设计
1.意境创造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美丽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漂亮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利用美丽的姿态。松象征坚强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气概;竹象征“虚心有节”;梅象征不屈不挠,英勇坚贞的品质;柳象征强健灵活,适应环境的优点。
(2)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枫象征不怕艰难困苦,晚秋更红。
(3)利用沁馨的芳香。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幽香;荷花:清香。
2.植物配置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及功能要求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此外还应考虑到落果少、无飞絮、无刺、无毒、无刺激性的植物。
3.空间处理
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乔灌结合,常绿和落叶,速生和慢生相结合,适当地配置和点缀一些花卉、草皮。在树种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绿化率要达到50%以上,这样才能创造出安静和美丽的环境。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和开阳县的气候特征可分为:
(1)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银杏、樱花、玉兰、桂花、栾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等。
(2)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适合于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紫薇、龙爪槐、金银木、垂丝海棠。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红叶小檗、红叶李、金叶黄杨、紫薇、小叶女贞、红花榉木。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海棠、紫叶李、紫薇、月季、迎春、牡丹。
(3)适合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金银花、草坪草、常春藤。
三、结论
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重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雨水;生态;规划;设计
引 言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水循环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建筑区占据着城市近70%的面积,并且是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起端。建筑小区雨水利用是城市雨洪利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雨水利用的贡献效果明显,并且相对经济[1]。小区是城乡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因此只有城市的每个细胞(小区)健康,才能维持整个城市系统的健康。随着环境时代的到来,,建筑与小区对雨水的简单利用渐进为对雨水高层次的开发,为充实与更新城市风貌特色,雨水环境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今日城市设计的重点。本文正是以小区理水为研究对象对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进行初步探索。
1 当前我国雨水环境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的雨水环境问题包括雨水径流等非点源污染引致的水质恶化问题,因过度开采而不及时补充地下水及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引起的城市地面沉降问题,防洪能力下降引发的洪涝灾害问题。
从水质恶化,地面沉降,洪水泛滥三种水环境问题成因分析可得共识,水环境问题的产生都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小区规划与设计过分强调建筑形态和主体结构的建设而忽视了针对雨水利用的整体性研究。雨水利用工程是一种新的系统工程,我国的雨水利用工程还只是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因此,在未来小区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小区大环境和雨水环境的共享性,做到小区规划与设计同小区雨水专项规划与设计同时进行,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将“雨污”“雨洪”变废为宝,加以利用。
2 对小区雨水利用规划与设计进行思考
小区雨水循环利用的理念与实践正在逐步为我国开发商和居住着所接受,但目前人们对雨水利用方式了解程度的差异,许多新建设的城市住区住宅项目雨水环境建设仍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科学技术。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以本国或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为研究基础,结合当前国内水环境问题,选择合适的“本土化”的发展模式。“本土化”的发展模式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制定小区雨水环境规划基本思路;二是规划基本思路支持下的工程设计。
2.1 制定小区雨水环境规划基本思路
与传统的雨水径流管理模式不同,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源头进行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和管理,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物的控制,并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调节蓄流等多种方式来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开发后城市的水文功能尽可能的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水定规划,即以水系为骨架的网络格局,以影响雨水环境因素和雨水利用方式的不同,通过道路红线、城市绿化绿线、河湖水面蓝线确定整个规划区为“建设区域”、“交通区域”、“绿地区域”和“水域”;以水定规模,“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以建设工程硬化后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水总量为标准”[2]。以构建雨水利用系统作为小区给水排水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与小区内其它给排水系统一样进行雨水总量平衡分析、综合计算。准确的水量平衡分析是决定雨水利用系统规模和优化方案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根据水量盈亏平衡情况(采取地下水与地面水联合措施,在丰水期以雨水资源代替地下水为水源,并通过人工回灌地下水,蓄养地下水资源)对雨水直接利用、渗透、排放等进行合理分配;以水定布局,小区雨水系统应根据城市规划布局、地形结合竖向规划和城市雨水受纳置,以居住小区为单位因地制宜建立集中生态雨水处理系统与分散生态雨水处理系统相结合的布局,通过建立滞留池、渗透沟渠等以利就近排放、处理与回用,提高雨水处理效率。
2.2 规划基本思路支持下的工程设计
居住小区的土地利用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建设区域、交通区域、绿地区域和水域。其中建设区域包含组团建筑和,交通区域包含主干道路和停车场等,绿地区域包含渗透沟渠和洼地等湿地系统,水域包含生态蓄水池等水域。在绿化带、植被缓冲带规划中考虑对城市水文的影响;在地面硬化中增加渗透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使用低势绿地、渗透管渠等渗透措施,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促进雨水环境的生态健康。
2.2.1 建设区域土地利用设计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屋顶绿化在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许多城市的地方政府也都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屋顶绿化。因此,以建筑物为主的建设区域可以通过屋顶绿色来利用雨水。
屋面雨水污染负荷包括降雨过程中雨水和空气中污染物接触所形成的污染负荷和雨水在屋面冲刷过程中所形成的负荷,屋顶绿化可以通过植物截留吸收部分雨水并利用植物根系降解所蓄积的污染物;在靠近雨水收集区域要考虑溢流口,遇到暴雨时超出土壤渗透能力的降雨可通过溢流口直接下排,不会造成屋顶过量积水。
2.2.2 交通区域土地利用设计
道路、停车场和步行广场是人和车辆比较聚集的场所,雨水径流水质容易受到污染,如果地面材料均采用不透水材料很容易断绝雨水入渗土壤的机会,无法循环回大地来滋润土壤,同时造成土壤失水、植生环境恶化、洪水量大增的现象,这是一种十分不经济、不生态的做法。为了改善城市的渗透功能,必须进行人造环境的全面透水化设计。
地表铺面透水化设计法就是以多孔质的透水混凝土、嵌草砖、透水砖等来铺设地面的方法。人工补助入渗设计法是在道路、停车场和步行广场路面设置倾斜微小坡度,不仅保证水体下渗、路面排水,同时还能将雨水冲刷道路时所含有的金属离子和其他无机污染物通过植物吸附[3]。切忌用不透水混凝土作为在渗透路面的下垫面,硬化的下垫面无法达到渗透的效果,使一切设计成为形象工程。
2.2.3 绿地区域土地利用设计
绿地区域包含渗透沟渠和植被洼地等系统,绿地区域不但是雨水汇水面和天然的渗透设施同时还是雨水污染物处理单元。渗透沟渠设计的关键是控制调整好周边道路和沟渠底部高程关系,雨水冲刷道路、停车场和步行广场未下渗部分沿地势流渗透沟渠,由于初期径流的污染严重,若降雨强度不高,流在渗透沟渠中的水经土壤过滤和下渗;若降雨强度较高,渗透沟渠中的水体则溢流进入生态蓄水池,经过植被的滞留、吸附处理再进入河流。
绿地系统是一种有效的径流截污净化设施,还能起到调蓄雨水和增加下渗的作用,但对于渗透沟渠的使用有一些实际的限制,这包括土壤的渗透率、随时间增加潜在的渗透率的降低以及对地下可能的污染.必须对这些情况进行检查以确定渗透设施是否恰当,包括地下水的深度、地下水位季节性的变化、地下水流动方向和坡度等。
2.2.4 水域土地利用设计
水域的设计主要是生态蓄水池的设计,国内很多城市小区的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处理和回收系统,收集的雨水仍与污水一起排走。生态蓄水池能起到地表中用来调蓄雨水的作用,它可以使水分慢慢的渗透入地下,补充地下水位;生态蓄水池也能在水位较高时溢流排除多余的雨水。生态蓄水池的设计遵循水量平衡原理,总径流雨水量是下渗雨水量、调蓄雨水量、排放雨水量之和;在降雨强度不大的城市,排放雨水量设计为零,调蓄雨水量即是进水量和下渗雨水量之差。
生态蓄水池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岸可恢复和改善滨水地区生态环境。可抑制地表径流,截留地表垃圾,防止垃圾进入河道污染河水;可绿化环境,提供舒适宜人的景观;可控制护坡土体流失,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使被破坏的生物链又逐渐形成,从而慢慢恢复到原始自然环境。这是传统的硬质化护坡所无法比拟的。
3 结语与展望
传统的城市发展对雨水问题多采取排放的作法,对雨水资源化和污染控制考虑得不够,亦即对自然的生态平衡、城市水系统整体环境等未作细致分析。事实上,在城市规划时,在宏观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同时,合理对雨水问题加以论证,把土地利用计划与雨水利用、径流污染控制相结合,会对总体上控制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带来许多便利。
小区雨水的利用是维护自然界水循环环境的需要,节水的需要,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抑制地面沉降、洪涝灾害的需要。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系统以其良好节水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适应城市的现状与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背景。
参考文献
[1]赵世民,赵锂,王耀堂等.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