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部分 2020年工作回顾
2020年生产技术设计科以矿井三年开拓方案和每月生产作业计划为主线,认真分解、落实、完成每月设计任务,确保全年实现“一工程、一设计”,为矿井安全生产垫定坚实基础。
一、主要工作亮点
全年累计完成设计项目48项;编制工作面设计说明书5本,并报送主体企业审批备案;起草各类文件、方案17篇,牵头编制矿井三年开拓方案和五年开拓方案。其中重点工作有一是优化二采区强力皮带安装方案。二采区强力皮带安装作为全矿年初重点工程,为确保在工期紧、任务重的前提条件下,按期完成相关安装工程,本科室积极与强力皮带厂家、矿相关领导沟通,不断优化机头段扩帮、卧底工程及强力皮带安装前基础施工方案,通过增加假底盘、修改强力皮带机架结构等措施,降低现场矿井工程量,并紧盯现场基础施工定位,确保了强力皮带安装工程如期完成。二是对矿井各采区重新划分,各系统进行优化。根据掌握的黎霍高速公路规划占压煤柱及三采区东翼工作面布置困难等问题,积极与设计院、美锦集团相关领导沟通、商讨,对矿井各采区进行重新划分。将原三采区单翼开采调整为双翼开采,三采区首采面由原布置在采区西翼调整至采区东翼,减少两顺槽掘进工程量;对三采区巷道进行优化,三采区矿井通风系统改造完成时间较原设计提前约2个月左右。五采区划分为五、六两个采区,确定了五采区采用采区式布置,并初步确定采区煤仓及三条开拓大巷布置层位和首采面的位置等相关内容,为五采区按期开工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对采区工作面切眼长度进行调整。将三采区工作面切眼长度由200米调整为240米至260米,将五采区工作面切眼长度由200米调整为240米,提高了单个工作面的可采储量,间接的提高了掘进工效,减少了工作面“搬家倒面”的次数。四是对工作面顺槽支护参数进行局部调整。在保证顺槽巷道支护强度的前提下,在矿井三类巷道支护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顺槽内的支护参数的进行局部调整,将原帮部、顶部锚杆排距由1000mm调整为1050mm,锚索及注浆锚索排距由2000mm调整为2100mm,按照目前综掘区队的施工进度,每天约增加综掘进尺2米,全年按11个月进行组织,约增加综掘进尺660米。五是对2104工作面进行优化设计。编制了2104胶带顺槽联络巷设计,优化2104工作面各大系统,减少综采面设备布置、简化通风、煤流等系统;同时对2104工作面设计说明书(修改版)及时进行修改,并报美锦集团相关部门备案,为2104工作面施工创造了条件。六是对矿井巷道支护参数进行调研、收集。按照山东科技大支护设计方案已在2207、2210回风顺槽、2104胶带联络巷进行试验,前期配合山东科大做好矿井支护参数优化设计的先期现场准备工作,对加强对该段巷道的支护参数进行重点观测,收集相关数据,为后期相关资质单位编制三类巷道支护设计提供基础数据。七是做好矿井通风系统改造工程质量认证工作。针对矿井通风系统改造初步设计中存在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支护材料、安装设备等不一致的情况,对《矿井通风系统改造初步设计》、《2#煤三采区设计》等文本内容及相关图纸进行审查,并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到设计院进行二次修改,确保设计与施工的一致性。按照矿井通风系统改造工程质量认证的时间节点,分阶段提供工程认证所需资料,并将长治市质检站反馈的问题及时整改完善,确保了通风系统改造工程认证工作顺利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矿井主要大巷及主要机电硐室无专项支护设计,需找有资质单位进行编制,目前主体企业已联系资质单位进行编制,设计文本尚未到矿,影响下一步五采区开拓施工进度。
第二部分 2021年工作打算
一、2021年工作思路:
二采区:2209综采工作面综采设备安装设计、2211工作面设计、2211两顺槽无极绳绞车基础安装设计、2211胶带顺槽400KW皮带机头基础安装设计;
三采区:2301综采工作面综采设备安装设计、2306回风系统巷设计、2306胶带系统巷设计,2306工作面设计、2306工作面两顺槽无极绳绞车基础安装设计、2306胶带顺槽400KW皮带机头基础安装设计;
五采区:五采区轨道大巷、五采区回风大巷、五采区胶带大巷(上段)、五采区煤仓的施工。
二、2021年工作措施
1、提前规划2021设计项目。根据矿井三年规划及2021年年度作业计划,将计划分解到每一个月,确保设计项目的超前性,指导现场施工。
2、认真组织编制施工设计,杜绝因设计参数失误,造成返工浪费。严格执行“一工程,一设计、一措施”的规定,加强沟通,提升工作效率,避免做无用功,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设计项目。同时要突破设计思路,提高设计眼界,不要只局限于当前,把握整体设计方向,处理好细节,要大胆尝试多种设计方案,将多种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多种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接到新的设计任务之后,先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商议,经过商议后,再形成一整套规划方案,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设计,避免因考虑不周或与现场不符等情况造成的翻工浪费。
凡符合规定,在我省企、事业单位,国有、民营、个体及三资企业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士,以及离、退休、离岗退养专业技术人员),符合资格申报条件,均可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经同意后,由主管部门按规定上报有关评审材料。
二、评审专业范围
1、电子类(无线电技术、电子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2、通信类;3、信息与电子科学类(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信息科学、无线电波传播);4、计算机科学技术类。
三、送评材料的填写和报送要求
(一)申报人必须对照通信工程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要求提交下列材料:
1、提交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前公示情况表
2、评审材料目录1份(贴于档案袋封面)。
3、《广东省普通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录入表》1份。内容要求填写准确,无空白格,并提交电子版。
4、《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1份。
5、《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一式25份,全部加盖公章,不附件,不装订。
6、《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期满考核登记表》每年/1份。
7、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与现任技术职务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书,由申报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验证后在复印件上注明“与原件相符”并加盖公章。(以下简称“经验证盖章”)
8、提供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的合格证书原件、复印件或符合免试条件的提供证明,装订好。
9、任现职以来的主要专业工作成果、业绩证明材料、鉴定证书、奖励证书,或其它证明材料等复印件各1份(经验证盖章),装订好。
10、提交符合数量要求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以及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或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的原件、复印件各1份。
11、任职期间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1500字以上字),一式5份。
12、《贴资格证相片页》:贴大一寸近期免冠正面相片。
(二)送评材料的报送要求
1、申报人应按要求认真填写有关表格,文字表述要清楚,提交的评审材料必须真实可靠。
2、所在单位对申请人任职以来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表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成果、工作表现及填报的真实可靠性出具准确客观的评价意见(不少于150字),填入《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和《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材料审核鉴别时必须将不符合资格条件及有争议尚未核实的材料剔除。
3、两个或两人以上共同完成的发明创造、学术技术成果、专业技术项目,申报材料必须如实注明本人在其中所做的工作内容,所起的作用及排名顺序。
4、对发明创造、学术技术成果以及完成的项目等的奖励、表彰,申报材料要注明授予的部门和等级(单位应对所提交业绩、成果材料、证明证书材料、论文、著作等材料认真审核,审核人签名,盖公章)。
5、送评材料要装在不易破损的档案袋内,档案袋和资格评审表左上角要填写清楚主管单位的名称。
6、材料不完整、不齐全的,不予受理。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科学研究;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结合了认知科学、信息学、控制科学、生命科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将成为21世纪信息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和信息产业价值的主要提升点。
在国外,许多著名高校都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并授予智能科学专业学位:世界多数知名的理工类院校都设立有人工智能研究所或实验室,进行智能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及科研工作。在国内,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起步则较晚:2003年12月5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这标志着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诞生。
厦门大学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已经有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师资储备。2006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厦门大学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7年6月6日,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经学校批准成立,并于2007年9月迎来了第一届本科生。本文将简要介绍近几年来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情况。
2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进展
厦门大学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已开展了多年。早在1988年,学校就成立了校级科研机构――“厦门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研究所”,目前,经厦门大学批准,正式更名为“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它是一个以实用智能技术研究为主、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于一体的研究机构,是厦门大学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主要基础。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面向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利用人工智能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逐渐确立了语言信息处理、认知计算、智能信息检索、中医信息处理、视频图像处理、智能机器人等主要研究方向。在语言信息处理方面,现设手写汉字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语料库技术等研究领域;在认知计算方面,现设觉知计算、脑机接口、机器感觉、隐喻逻辑等研究领域;在智能信息检索方面,现设文本信息过滤、信息检索、信息提取、智能数据挖掘、Web挖掘等研究领域;在中医信息处理方面,现主要研究开发多媒体中草药智能查询系统、基于舌象中医智能体检系统;在视频图像处理方面,现设图像数据库、生物特征识别、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领域。2008年,系里引进了被称为“人工大脑之父”的著名学者Hugo de Garis教授,并以他为首组建了人工大脑研究室,该研究室的目标是,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中国首个人工大脑。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在上述研究领域均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我国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获得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经费的支持。目前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863子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项。在汉字识别、词语切分标注、语法分析、词义消歧、指代消解、语言神经基础、汉语理解策略、网上信息的选择翻译、统计机器翻译、语音识别与合成、计算机音乐、计琴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特色的研究,形成了具体的算法,并且还提出了一种系统性的协动计算理论,出版专著5部,数百篇,其中近三年被EI、SCI等检索的论文达200余篇。
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智能科学与技术系还十分注重产学研结合,先后与北京德威特电力系统自动化有限公司和深圳名人电脑等公司进行合作研发,广泛开展应用系统的研制开发,主要包括:手写汉字机器识别系统、汉语分词和词性标注系统、机器翻译系统以及网上汉语文本分类和信息过滤系统。其中,手写汉字机器识别系统获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机器辅助汉英互翻系统获福建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汉语分词和词性标注系统获得2003年863中文信息处理评测第二名:机器翻译系统(包括XMMT汉英机器翻译系统、Matrix英汉机器翻译系统、Light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和Neon英汉双向机器翻译系统)在863智能接口评测中多次名列前茅,形成多项产品,技术授权国内多家单位使用。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发挥厦门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联合人文学院、外文学院和海外教育学院华文系的学术力量,于2003年成立了“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其中,汉外多语言机器翻译为主攻方向之一。2006年获批了“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目前,以人工大脑相关内容为研究核心的“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也已获批。
3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情况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现有一个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三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专业(人工智能基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培养方向(智能工程及网络安全方向),一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人工智能基础)。现有在校本科生近90人,硕士研究生80多人,博士研究生25人,博士后2人。本系教职工近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80%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博士在读,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2/3。
3.1 本科生专业建设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和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比较深入地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理论;培养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能够承当智能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任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毕业生适宜到科研机构、学校、技术或行政管理部门、公司、厂矿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技研究、应用开发、信息管理和教学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该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遵循“宽口径、厚基础、抓关键、重实践”四项基本原则,制定了较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本科一、二年级安排公共基本课程、校通识教育课程、院系通修课程;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结束院系通修课程,转而推出部分学科通修课程,向专业化过渡,三年级开始加入方向性选修课程。其中,公共基本课程621学时、33学分;校通识教育课程262学、15学分;学科通修课程1544学时、90学分;方向性课程120学时、分;学科跨方向性课程108学时、6学分。这样的安排能真正使学生在获得扎实而宽厚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和强调实践环节的训练并倡导理论与实际 相结合,已经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实验室――“仿脑认知与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可支撑仿脑认知与智能机器人两个方向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验,总经费预算100万元。依托该实验室,结合相关课程,高年级本科生可以进行“心理物理测试实验”、“眼动测试实验”、“面部表情与脑电对照实验”、“行为学与智能关系测试实验”、“机器人避障行走路径规划”、“机器人目标识别与跟踪”、“机器人声控实验”、“机器人智能语言翻译”、“机器人足球比赛”等众多特色实验。
3.2 研究生专业建设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研究生培养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加强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教学、论文创新写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重点,包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培养层次。其中,硕士研究生层次又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工程硕士两种类型,分别进行培养。
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智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适应国家社会发展与进步事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具有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高级专门人才和能适应未来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之人才。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到计算机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应用与管理等工作;可以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目前包含“人工智能基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专业。其中,“人工智能基础”专业包含如下培养方向:认知科学理论、认知逻辑学、计算语言学、智能计算方法、艺术认知与计算、脑高级功能成像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包含如下培养方向:计算机视觉、机器翻译系统、智能中医诊断系统、机器音乐、模式识别、音频信息处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包含如下培养方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智能信息检索技术、多媒体综合应用技术、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目前智能系招收“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B方向(智能工程及网络安全)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力,掌握现代智能与网络科学前沿知识,在智能工程与网络安全方向具有一定研究深度和项目研发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包括:嵌入式智能家居、视频图像处理、网络视觉监控、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网络内容监管、黑客与网络攻防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信息检索与信息过滤、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与合成、智能中医信息处理、人工大脑、虚拟现实技术等。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设有“人工智能基础”博士学位授予专业,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对某一领域有全面深入了解或对某一应用领域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科学问题或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其研究工作对科学技术或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贡献,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新的基础或新技术、新方法。培养方向包括:人工智能以及应用技术、艺术认知与计算、数据挖掘技术、认知神经科学、软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智能多媒体信息处理、脑功能成像技术等。
4 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