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文化发展

民俗文化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俗文化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俗文化发展

民俗文化发展范文第1篇

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民族文化沉积深厚,民俗乡村文化表现为浑、纯、厚,所以在旅游项目中应突出原汁原味,突出当地特色,突出地域特色。其次我们不能把旅游只局限在“农家乐”这一块,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深入发展文化的内涵,建设一些新型的旅游项目,要将观光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相结合起来。也可以根据概念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保证乡村旅游市场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做足乡村民俗文章,开发精品品牌旅游产品,我们就可以开发以下旅游产品。

(一)陕西乡村民居建筑游。

陕西的民居由以“陕西十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为代表的关中民居,陕北的土窑洞,陕南的石板房为主组成。不同地域的民居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有不同的建筑样式。关中的房子较之于一般房子屋顶皆为人字形,只是人字的一撇。这种房子省料,不要大梁、大立柱,面积小,省工。从风水上来讲,以这种形式组成的四合院雨水流向院内,正应了“风水不外流”的吉言。陕北的土窑洞,倚势而建,取材方便经济,冬暖夏凉。陕南的石板房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二)陕西传统艺术游。

陕西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各地都有闻名遐迩的代表,目前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在旅游规划中以关中的木偶戏、皮影戏、农民画、秦腔、陕北的锣鼓、秧歌、陕北民歌、剪纸、面花、陕南的紫阳民歌、商洛花鼓、汉调等为主构成旅游线路,突出传统艺术的历史性、观赏性、艺术价值。同时选取脍炙人口的秦腔选段、民歌,以及简单易学的手工艺术,鼓励游客参与其中,提高参与性和娱乐性,改变陕西旅游产品重观赏轻参与的弊端,同时宣传陕西传统艺术。

(三)陕西传统民俗节庆游。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样的节庆、纪念日,在陕西各地的庆祝方式有所不同。以婚俗为例,关中、陕北、陕南三个地区的婚俗基本上都围绕着“六礼”而进行,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关中地区重媒妁不重庚帖、重礼仪不重钱财、讲究婚后习俗,不但注重经济往来,更注重婚姻的社会意义;陕北地区重缔约轻迎娶、买卖婚,尤注重婚姻缔结的经济往来,而轻其社会意义;陕南地区有明显的荆楚特色,同时又保存了一些原始色彩。其他节庆、纪念日也同样存在地区差别。

二、改善基础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

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予以支持,重点打造关中地带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民俗乡村旅游,农民是主体,但其素质低下、观念陈旧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要把民俗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就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首先要让农民在对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并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其次是对他们进行乡村历史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再次是要培育以当地村民为主的导游队伍,体现乡村旅游的自然性、淳朴性,农民可以穿着民族服装,让游客在视觉上真正达到焕然一新的新鲜感。所以加强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和引导需做到以下几点:因地制宜灵活授课。根据不同的民俗旅游文化进行培训授课,突出特色。课程内容结合农民和游客的需求,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游客的心理得到满足。建立当地奖励考核制度。带动农民的积极性,让旅游服务更加规范、文明。

三、举办民俗文化节,打造乡村旅游民俗品牌

民俗文化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群众文化;功能

民俗文化一直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塑造了民族性格,强化了民族精神。在创建和谐的群众文化时,民俗文化具有其特别的意义。

1 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它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和大众性等特点,如我国的春节、腊八节、中秋节、重阳节、二月二等。群众文化则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显然它也具有集体性特点[1]。从历史发展看,民俗文化可以被视为群众文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同时群众文化也包含民俗文化,由此可见他们有着天然的联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他们两者的创造者和需求者都是人民大众,而且都是非物质文化,都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或民族特色。其次,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有着相同的社会功能,他们都通过文化活动,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民族心理与感情。最后,就表现形式而言,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开展过程中,离不开对当地文化资源、民俗资源的利用。因此,发展群众文化,就一定要发展与群众文化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创造新的群众文化。

2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功能、作用与发展

2.1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民俗文化的功能体现

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领域,充分认识其功能,有助于文化传承以及新的群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社会认知功能。群众文化首先必须具有大众性以及一定得社会性,否则就不符合“群众”要求。而民俗文化是在一定地域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本身为群众所创造,并为他们所利用,它具有一定得社会认知功能。如春节的年画多以鲤鱼、莲花、蛟龙、彩凤为素材,它们符合群众追求吉祥如意、走向富裕昌盛的心理;端午节吃粽子、祭祀等,也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文化。民俗文化的这种社会认知功能是群众文化不可缺少的,它具有民俗性,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并代表前进的方向。(二)道德规范功能。群众文化是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它不是低级趣味的文化,它具有一定道德规范功能。我国的民俗文化追求对真、善、美理念得以弘扬,对假、恶、丑则的唾弃,如精忠报国、邻里和睦、知恩必报、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夫妻恩爱、父慈子孝等,这些都是群众文化的精髓。

2.2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民俗文化的作用体现

民俗文化的功能是其本身属性所决定的,其作用则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得以展现,且最重要的就是传承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任何文化都不是与生俱来的,群众文化产生于过去及现在,它有一定的时代烙印,而民俗文化形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当下,开展、发展或创新群众文化,离不开对民俗文化的展示,如生活习俗、民族节俗、民族服饰、民间传唱、古典诗文之类等。如我国丹东地区的笑话大赛、每年正月十五的灯谜擂台赛,壮族人民在农历二月二举行的对歌活动,蒙古族的在婚礼庆典上的“婚礼歌”等,还有众多民间歌舞乐、竞技、杂役、游戏等活动,都是群众文化的体现,但是根本上还是民俗文化的展示[2]。相反,通过传承这种民俗文化,群众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开拓和创新。

2.3民俗文化随着群众文化发展而发展

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种沉淀,且伴随着群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一)群众文化的不断创新,让一些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自然变成“昨天”的民俗文化。社会在不断发展,而群众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代甚至几代人通过继承、改造、创新、积累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新的文化元素加入,也有旧的文化元素的祛除,这使得群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得到创新。如舞龙舞狮等文化在思想上由传统的祛邪驱恶、祭祀神灵转变为今天的表达丰收喜悦、预祝吉祥,又如端午节,在我国和韩国其表现内容就有很大区别,这都是民俗文化被不断创新的结果。(二)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随着群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受到其影响甚至限制,这使得部分民俗文化会消失,新的民俗文化会呈现[3]。本质上,文化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生产力的某种社会反映。虽则经济基础的变化,有些会被保留,有些会消失,有些会新生,这是历史的必然。如我国的古诗、词等尽管保留,但生命力大大被削弱,某些群众文化,如民间文学、山歌、烹饪、武术、杂艺等也因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但是新的群众文化,如广场文化(大秧歌、健美操、京剧团体),团体文化(腰鼓队社团,演唱团体),馆类文化(群众艺术馆)等不断涌现。这些文化随着岁月流逝,也可能形成一种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纪.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学术论坛,2005(10)

民俗文化发展范文第3篇

民俗文化,指的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事项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某一特定地域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并借助于一定的旅游设施开展旅游活动。地方性、特色型、神秘性等满足了游客猎奇、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民俗文化旅游从发展伊始,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是一种高品味、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满足了游客全方位的旅游需求,比如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休闲养生等等。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湖北宜昌长阳民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为研究视角,探讨该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一、长阳县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称。长阳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旅游强县,被誉为“梦幻土家,巴土天堂”。长阳文化三宝为山歌、南曲、巴山舞,流传至今的哭嫁等众多奇风异俗,成为古代巴人遗存在清江画廊的活化石,也为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长阳也是人类文明、巴人故里和土家族的发祥地,多文化交融汇聚,合生共存,文化底蕴厚重。巴文化在这里传承,使长阳县成为一块文化的沃土,如距今18.5万年的“长阳人”化石洞遗址,香炉石遗址、白虎垄廪君陵、石柱观、始建于唐朝的著名道教宫观天柱山景观等。长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歌舞文化之乡”的美誉,2006年,长阳“撒叶儿嗬”入选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阳山歌、薅草锣鼓、都镇湾故事入选省级第一批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先后举办过“中国巴人先祖廪君文化旅游节”和“缅怀巴人先祖,弘扬巴土文化”座谈会。长阳独特的白虎信仰、服饰习俗、居住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饮食习俗、茶文化等,无论在审美还是在求知、尝新方面,对于外来游客具有难以抗拒以及难以复制的吸引力。

二、长阳县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特性

民俗旅游的表现形态千差万别,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美学、文学等多学科交融并存,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它还包含有以下一些特征:

1、地域性和文化性。“由于各民族在地域空间分布的不同,民族发展历程、社会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生产生活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人生礼俗、婚葬习俗、居住习俗、饮食习俗、服饰习俗等,经过世代传承与传衍,存在一定的发展和变异,不同地域创造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氛围,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正因为如此,才形成民俗文化旅游的垄断性。”[1]各民族在繁衍过程中,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他们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原本就是鲜活、动态、真实的民俗文化展示,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也让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可能。

2、神秘性和独特性。民俗文化是在长期传承的过程中,世代流传下来的,它保持了最初的原始色彩和神秘性,在漫长的传衍过程中,虽然外在形式发生些微的改变,但其内核和母题并未流变,并以一种固定的形式,纵深发展,每一种民俗事项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的,应时而生,不断传承,生命力旺盛,作为长阳地区的丧葬习俗,与白虎信仰有机结合,特别的唱词、独特的丧服以及独特的动作,使其保持了一贯的神秘性和独特性,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进一步提升。

3、发展性和参与性。民俗文化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纵深演变,它是一定地域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当下的民俗文化旅游,观光型旅游已经明显滞后于游客的心理需求,加强旅游服务的参与性和旅游体验的参与性,符合游客求知求异的特点,也成为外来游客了解和认知长阳民俗文化的窗口。让游客近身体悟土家文化,或者能亲自参与编制西兰卡普、唱一曲山歌、跳一段撒叶儿嗬等,民族文化的原初性和不可替代性,会让长阳民俗文化旅游保持恒久神秘的魅力。

三、长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长阳民俗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会刺激当地经济发展,为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唤醒旅游地人民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通过开展旅游活动,提供旅游服务,加深与外来民族的了解,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伴随长阳民俗旅游开发,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民俗旅游稳健发展。

1、民俗旅游事项开发庸俗化、商品化趋势明显。“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了吸引游客,有些开发商,摒弃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脱离当地民众的生活,随意改动民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采用现代光学、影音等技术,使得民俗文化展示过于舞台化、屏幕化、艺术化、瞬间化和庸俗化,失却了民俗的本土和乡土气息。”[2]观众能较直观感知当地的民俗,却未能深谙其间蕴藏的内涵,也不知其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民俗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中,不能一味迎合游客猎奇心理,追求热闹、回避精华,流于媚俗,甚至加入一些不健康和落后愚昧的内容,忽视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漠视民俗固有的形式、内容和基本特征,扭曲民俗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内涵,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

2、民俗文化开发同质化严重,缺乏深度和创意。目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单一,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创新性产品较少。对于山水、文物古迹旅游资源,民俗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略显单一,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集民族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民族旅游产品的挖掘,这种粗放式经营方式日益成为民俗旅游发展的瓶颈,从而影响了游客在长阳的逗留时间,长阳欲打造优秀旅游目的地,一定要注重建设能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服务设施和场所,还应加大民俗文化精神环境的挖掘与保护。“民俗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道统,在传承、开发、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联系受众群体存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3]同时要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理念,在旅游路线和景点之间进行区域联合,但各景点又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3、民俗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民俗旅游开发,打破了长阳固有的封闭落后状态,多元文化交融共生,旅游者与当地民众的价值观、消费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激烈碰撞,大量信息进入,干扰了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和发展进程。在异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外来的语言、服饰、食品、习俗等,会对长阳已有的民俗文化产生冲击,使其产生变异,导致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神秘性逐渐消失。开发民俗旅游,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比如每年黄金周,长阳沿江人满为患,食宿短缺,交通拥堵,停车位紧张,旅游垃圾等会影响长阳本地居民原有的生活秩序。伴随民俗旅游的推进,长阳民俗文化生态将会受到更加强烈的冲击。

四、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对策

1、发展民俗旅游,应加大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政府调控力度。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策、法律及资金上的支持与保障,政府部门及旅游开发者应有选择性的扶持具有一定历史社会价值的民俗文化事象的生存与发展,鼓励优秀民俗文化的开拓与创新,比如对民间艺人进行调查、登记,并能提供时间、机缘、场所给他们表演,并为他们提升技艺以及传授技艺提供条件,注重开发原始的土家村寨,尽可能给予财政扶持,倡导全社会及个人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活动。

2、发展民俗旅游,应注重静态与动态双向结合,使民俗旅游开发更加完备。加大对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力度,尽快建立能吸引国内外游客的观赏性民俗旅游项目,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村镇两级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展馆、土家古村落的保护等等。作为长阳想打造优质旅游目的地,需要进一步加深旅游地的流域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发掘,比如当地的农耕文化、狩猎文化,展现当地的生产活动,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等等,增强旅游行为的参与性,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增进该地旅游资源的稀缺性。虽然长阳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旅游相关产品,但仍存在与景区文化关联性不大,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与吸引力,旅游产品的推介与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一定程度也成为长阳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3、发展民俗旅游,应注重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民俗旅游,应保护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使其在个人、群体、社会中得以现实延续和有序发展,确保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过程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与张力。例如传承至今的婚丧习俗以及独特的白虎信仰等文化形式,存在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台歌舞或一个展馆的形式展现,民族文化形式包罗万象,应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展现。长阳工艺独特的西兰卡普、用作婚庆、丧葬的哭嫁和撒叶儿嗬等,植根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古朴而独特,应避免将民族文化过于商品化和舞台化,而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应加强当地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觉了解土家文化的渊源,注重对民间自发性传承方式的尊重,营造一种全员保护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不能随意添加、篡改长阳地区的民间文化,遵循民俗演变的规律和特征。开发的民俗事项,应植根于长阳的社会生产生活中。

4、发展民俗旅游,应注重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环境是实现民族风俗旅游的载体。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4]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使其永续利用,是长阳地区发展民俗旅游的基本前提和生命线。在生态环境系统相对脆弱的山区,民族风俗旅游的发展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更要加强调保护与管理,坚决反对任何以牺牲旅游地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观念和做法。

民俗文化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068 — 0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不仅是个人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样,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体育文化的繁荣必将对其他各个因素的完善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民俗体育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俗体育也是民间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在具备民间体育文化特点的同时有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作为体育文化新的挖掘热点,民俗体育由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着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民俗体育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根据其生存环境因地制宜而创造出来的,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环境。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部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特征正在消失,有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文化甚至正在消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当前,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开展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加快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对加强民族团结、政治统一,实现富民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俗体育文化的特性分析

(一)民族性和与地域性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现象,一定的体育文化形态,必定存在于一定的民族范围之内,并呈现出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体育文化的地域性就赋予了其民族性。各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必定反映本民族的体育特点,从而使每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得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民俗体育活动能起到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的作用,如赛龙舟、舞龙、舞狮、踩高跷、赛马、拔河、摔跤等活动,以极大的吸引力、聚合力,使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集聚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道,整合为一个普通文化现象的运动势态。因此,通过举办大型的民俗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们的群体意识得到加强,培养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共同性和传承性

民俗体育文化的共同性即同一民族内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共同的民俗体育文化现象,虽然不同阶级、阶层所从事体育的手段和条件不同,但其民俗体育的本质功能则是相同的。此外,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性的体育文化,随时代不断变迁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在反观今天的体育文化中有很多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渗透和积淀,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性是指民俗体育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和在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它在时间上是可以世代延续的一种社会文化,在空间上也可以传播和扩大的,即民俗体育的横向传播过程〔1〕。

(三)模式化和生活化

民俗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或流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同样,民俗体育也是一种模式化的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活动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并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项目,民俗体育的结构、程式在一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并被他们所共同遵循是现实生活中人民对自己熟悉的农耕生产劳动的模拟。同时,民俗体育也是生活化的,它是依托于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所传承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文化,例如,达斡尔族每年一次的“库木勒”节,以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贝阔、摔跤、颈力、赛马等体育活动来庆祝节日,来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侃族、傣族在新房落成后要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并在这种喜庆的仪式中欢乐地跳歌、表演武术技艺;西双版纳布朗族主要是泼水,临沧地即朗族主要是堆沙,澜沧县布朗族主要是插花;各地布朗族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也伴有丰富多彩的歌舞娱乐,整个活动内容都是体育和歌舞活动的有机结合。

民俗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修身养性,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提高生命质量。民俗体育中开展的竞技项目,如木球、珍珠球、徽球、疆球、押加、秋千、抢花炮、射臂、马术、龙舟、打娜等对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能全面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像拔河、打手疆、跳绳、跳皮筋、爬杆、荡秋千以及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娱乐游戏类项目作为健身的手段更适合广大群众进行锻炼。

二、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

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产物,在当前现代化转型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一)民俗体育文化生存环境的困境

张国栋等〔2〕认为,各种民俗体育的源泉和土壤是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但是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民俗体育的这种生存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碰撞,威胁着其生存与发展。首先,地理环境是民俗体育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俗体育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原地理环境的天然屏障的保护,随之而来的是民俗体育要直接面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其次,生产方式是民俗体育产生的源泉,而全球化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其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到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

(二)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目标的困境

民俗体育的发展主要是指民俗文化的产业化,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民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使得民俗体育原有的祭祀、娱神、自娱功能不断弱化,宗教感情与宗教意识不断减弱,取之以代的是加上经济利益在内的娱人功能。此外,产业化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就导致民俗体育在商业开发中急功近利而人为造成浅表化、商品化。

(三)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价值取向的困境

从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奥林匹克运动来看,体育的全球化始终没有改变和走出‘古希腊’和‘西方’体育的文化挟制之中。奥林匹克运动从组织机构人员选拔到项目设置、举办城市的选择等,无不表现出西方体育主导化。〔3〕我国在各民族聚居区所设立的专门的民俗文化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很少,影响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很多民俗体育工作和民俗体育项目展受到冷落,虽然一些专家学者在民俗体育理论研究上有所收获,但是这些极具操作性的理论难以得到实践;学校教育是传承民俗体育的最佳途径,但是在我们的学生课堂上很少有民俗体育的影子,而西方现代竞技体育几乎充斥整个体育课堂。

(四)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才的困境

优秀的民间艺人是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障。但是在现阶段,民俗体育传承途径出现了严重的断裂现象。主要通过老一辈对年轻一代“言传身教” 的传承方式,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相继去世,后备人才的严重匮乏,由于地域民俗的广域化发展与都市文化的冲击,使得某些民俗体育面临消亡的困境。

三、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政府行政部门的支持,事实证明,政府所支持的民俗体育项目,必将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较大影响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体育组织的社会功能尚不健全,无法独立承担挖掘、整理与弘扬民俗体育的工作,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此外,民俗体育文化根植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如果离开了当地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强化民众的民族自觉意识,这是保护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二)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进行有组织的挖掘与整理。民俗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发掘、复原、记录保存和研究提炼不仅需要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工作,而且需要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的支持,此外,政府还要在资金、人力方面加大投入,以及加强对相关法规的制定。 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首先应该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者的保护,应该重点保护民俗体育文化继承人,有计划培养传统民俗体育的接班人,衣领、鼓励民众参与民俗体育活动。

(三)加快把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之中

要注重加强学校体育中的民俗体育文化教育,学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文化与文明传递过程的最优化的形式之一,也是集成民俗体育传承性的最好途径,必将促进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发展。〔4〕既要有计划地把民俗体育项目纳人学校体育课的教材中,开设知识性、表演性、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实现民俗体育活动在学校的积极开展;又要在高等体育院系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推广民俗体育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与掌握当地主要的民俗体育项目。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较少,这可以解决我国社区体育公共体育设施匿乏的困境。通过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丰富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大众体育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所以,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今天,民俗体育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其纳人全民健身体系是目前民俗体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四)借助大众传媒,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

要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段,如网络、电视、电影、音像制品等,在民众中大力宣传,介绍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对民众的健身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行科学指导,使民俗体育在群众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五)营造基础环境,保证传统民俗体育存在的环境

体育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沃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到“在原始氛围内保存民族传统活动,使其充满活力”〔5〕。我们应努力保护传统节庆、民俗礼仪等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力争为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确保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的活力。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民俗体育活动中来,建立良好的群众参与基础,保证民俗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12—20.

〔2〕张国栋,刘坚,李运,康瑶,陈斌,郑国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3〕王岗.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4,(01).

民俗文化发展范文第5篇

安排刘市长对全市民俗文化产业进行调研。昨天,前一段。和刘市长到合水又作了专题调研。今天,召开全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主要是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研究对策和措施,把民俗文化产业培育成富民支柱产业之一。下面,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和困难需要正视面对,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效果值得充分肯定。

文化竞争力是构成区域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市立足激进民间文化的传承、开发与创新,把做大做强以香包陇绣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的重要举措,依照“四个一”思路,着力打造以香包、陇绣、剪纸、皮影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探索出了专业团队设计、艺术大师及能人带动制作、千家万户参与生产、龙头企业组织营销”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起步早、发展快,从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看。态势良好,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已经成为推介、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全市有15万人参与香包陇绣生产大军,从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看。已形成了100多家生产企业、35个基地、86个营销公司。

民俗文化产品达到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从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看。年生产民俗文化产品900多万件,销售额3.8亿元,人均增收500元。

先后与上海东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从民俗文化产业研发体系看。联合进行香包民俗文化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发出了岐黄保健、中医养生、激进民俗、时尚礼品等一系列产品。

各位民间艺术大师和民俗文化企业功不可没,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功不可没。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市场竞争力差,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带动千家万户参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局面尚未形成;

大都是小农经济型的作坊生产,现有的民俗文化企业、公司。无法形成规模生产,难以发生强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有产品没市场、有市场没产品的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生产的产品销售半径小,有产品没市场。没有完全走出,市场占有份额低,产品商品率低;

由于生产企业、生产大户、营销企业各自为阵,有市场没规模。产品雷同,相互压价,恶性竞争,没有成批量的主打品牌,形不成优势,提升不了效益;

贱卖低卖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产品价值与价格严重背叛。增收效果不明显,带动性弱。

没有卖上好价钱,民俗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市场认可度低。与大师的职称和产品价值严重背叛。

品牌效应不够明显。四是民俗文化产业缺乏统一规范。

新产品研发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绝大部分产品基本上都是激进作品的重复制作。缺乏新、奇、特、优产品;

甚至参杂使假,产品整齐不齐。侵权问题严重,影响市场信誉。

五是缺乏健全和有竞争力的市场营销网络。

覆盖面不广、销路不畅。营销网络不健全。

六是缺乏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缺乏专业化人才,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低。特别是高素质的设计研发、创作、营销、技师人才更少。

二、必需统一思想,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大有可为。理清思路、大力扶持、转型提升。

(一)进一步提高民俗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1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对厚重历史文化的传承、挖掘和发扬。

香包、剪纸、道情皮影、陇东民歌被称为“四绝”悠久厚重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珍贵财富。发展以香包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正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挖掘,更是对先进文化的发扬光大。

2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打造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局部。

市确立了建设全国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的战略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文化部挂牌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十二五”规划中。民俗文化产业不可或缺、占比很大,必需加强以香包、陇绣、皮影、民间剪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使民俗文化名片更加亮丽。

3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

市的民俗文化产品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年销售收入3亿元。十二五”末,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以上,增加值占到GDP2-3%

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4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陶冶群众情操。

不只可以传承历史文化,群众参与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生产。更可以陶冶人们情趣,引导人们向善向美、崇德崇智,建立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观念,促使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从构建和谐家庭做起,促进社会和谐。实践证明,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孕育和催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产业不只可以释放人们危机中压抑的心情,而且可以使人民在提升物质文化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5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俗文化产品,做大做强以香包、陇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推动品牌战略,对于弘扬激进文化,宣传、推介、扩大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提升软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极大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

(二)依照“四个一”思路。

系统思考、组装配套、一条龙”开发。发展民俗文化产业要按照“四个一”思路。

必需依托有经营头脑的人和艺术大师在全国各地设立营销网点、接订单。市上正在全力培育壮大民俗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营销公司,组建一批国际化营销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民俗文化产业。准备在全国各地及香港、澳门、日本设一些直销网点,使民俗文化产品生产加工公司和销售公司形成一个系统网络。

二流的企业卖品牌,建立一套国际化生产规范和设计研发体系。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三流企业卖劳务。民俗文化产业要当仁不让地做一流文化产业的规范制定者”民俗文化产品的省级规范已有,下一步要申请国家级的规范,继续把上海东华大学和中央美院作为我设计研发和制作标准的智力机构。民俗文化产业主管部门要及时把艺术大师在制作、销售中提供的信息反馈给研发机构。同时,积极鼓励艺术大师兴办的文化企业搞研发,形成高层次研发团队和艺术大师自己研发相结合的研发体系。

大力传承和发扬以香包刺绣、陇东民歌、民间剪纸、道情皮影等“四绝”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品牌。加强文化遗产维护。突出地域特色,努力做大做强,形成拳头优势,打造一批独树一帜、独具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组织艺术大师参与国际性展览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把市级申报为省级、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培育一大批以国家级、省级艺术大师为领头人的生产销售企业。加大民俗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挖掘培养力度。提高艺术大师的级别和层次,带动广大妇女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资金制约,参与民俗文化产品生产,家家都是车间”人人都是工人”一个艺术大师就是一个企业家,一个香包刺绣企业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无烟艺术工厂。

(三)加大政府对民俗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集设计、生产、包装、展览、营销、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基地建设方面:市上明年开春动工修建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城。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营销中心和集散地。

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民俗文化产业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加大艺术大师培养和专业人才培训力度。财政补贴培训资金;抓好外乡人才培养,把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申报为省级以上,着力培养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能手。

财税政策方面:由财政局和税务局研究对民俗文化产业企业和制作销售的个人免除一切税费。

对民间艺术大师带动100人以上的给予适当补助,激励机制方面:市财政每年拿1000万的专项经费和2000万周转金用于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一是人员带动奖励。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依照带动规模大小可适当提高补助比例;二是设点营销奖励。对在国内外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的企业给予奖励补助;三是参与会展奖励。对参与国内外重要会展,宣传推介的龙头企业或营销公司给予差旅费补助;四是设计研发创新奖励。对设计研发适合千家万户生产,并占有市场份额的企业或个人予以奖励。五是收藏维护奖励。对在收藏维护民俗文化产品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

印制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宣传册;二是积极组织民间艺术大师到各地宣传民俗文化,宣传推介方面:一是由市财政列支。市财政给予适当补贴;三是加强民俗文化品牌维护,做好商标注册。四是维权方面,一要联合打假,二要做好侵权后的维权工作,三要进行产权维护。

(四)围绕民俗文化产业、产品上下游组装配套。

实行组装配套,从研发设计、品牌建设、产品生产、产品包装、包装彩印、营销网络、制作技法、旅游纪念品开发、原材料供应等9个方面。一条龙开发。以民俗文化核心产品为重点,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的制高点和关节点,1研发设计。依托科研机构、发挥大师作用的基础上,要培养形成自己的研发体系。

市场竞争的命脉,2品牌建设。也是无形资产,必需打造一批金字招牌和靓丽名片,提高产品价值。

产业发展最根本的环节,3产品生产。必需严把质量,统一流程、精益求精。

围绕民俗产品的生产,4产品包装。发展包装业,提升包装的档次和品位。

创新包装形式,5包装彩印。发展彩印等高端包装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产业发展的终端环节,6营销网络。通过组建一批国际化的营销龙头企业,使民俗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以市场为导向,7制作技法。博采众家之长,注重原生态和制作技法,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