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85-02

2011年,“城乡规划学”由建筑学的二级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课程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设计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明显增大。有计划的、高质量的课程设计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也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实施好课程设计的考评,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关心和认真钻研的一个课题。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199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1999开始本科招生(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2005年经批准实现学制转型(由四年制本科转变为五年制本科),并获准按重点批次招生。该校的城乡规划的设计类课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等,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而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分标准还未形成一个较完善、统一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成绩评定过程中难免受人为和随机因素影响,最终的误差常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城市规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原理和有关知识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内容、方法和程序。本文以《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为例,旨在给出成绩评定的指标体系,使以往不尽合理的评价方法更为合理和科学。

一、构建评分指标体系的原则

1.多元化原则。首先体现在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这是由评价主体的不同教育理念、多元化的价值观多样化特点所决定的。课程评价不应仅仅关注认知方面的目标,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在实践层面,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表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上,评价主体不再以单一的知识标准来评判课程,而是将课程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作为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

2.可操作性原则。课程评价体系必须具备简便性和可测性。简便性要求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评价项目的完整性,同时还要注意尽量简易、方便、明确。在保证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体完备性的基础上,必须控制指标项目的数量,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使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简单易行,能够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导向性原则。课程设计评分体系应突出反映高等教育的特点,要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还要将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因子,比如口头表达、辩论、技能等课程考核评价因子,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反馈也应该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效果。

二、构建评分指标体系

课程设计的评价综合技术指标是评分的依据。实施对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组对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所包含的内容要能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对基础理论掌握程度,对专业知识和技术规范运用能力;工作的计划性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案设计、图面质量;计算机技能、文献检索与使用技能;方案答辩阐述及回答问题时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工作态度,出勤及纪律等,据此及评分指标构建原则,从目标层、准则层和因子层三个层面建立评分指标体系。

该体系较为综合地考虑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评价。总评价可以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分为五等,表示本次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优良程度。该体系可按设计小组评价,同时从评价体系中也能得到某个学生的评价等级,以此为该学生的最终成绩。各项评分的权重系数由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和专家来确定。

三、结语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课程设计评分标准体系能够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管啸天,陈英姝,李春书,秦玉霞.课程设计成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

[2]李星云.试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及构建原则[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3]谢斌,谭,杨柳.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11).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功能;城市综合体;吾悦国际广场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以常州吾悦国际广场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0日

一、城市综合体发展概述

1、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城市综合体,从功能业态视角观之即酒店、写字楼、公园、购物中心、会议中心、会展中心、公寓等城市生活的三项以上功能在空间上进行组合,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建筑。城市综合体适合经济发达的大都会和经济发达城市,通常星级酒店、商业写字楼、商业购物中心以及大型公寓是最基本的功能构成。

2、城市综合体的分类。近两年,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地产开发转向商业地产开发。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城市综合体也在不断发展,种类不断增多,概括有以下几类:以城市CBD为中心的城市综合体,如北京的万达广场;城市副中心城市综合体(城市副中心,是城市经济新增长点),如上海五角场、沈阳铁西城市副中心、重庆南坪商圈等;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如北京国瑞城;城郊结合部城市综合体,如世茂·蝶湖湾。

3、城市综合体的特征。城市综合体与一般建筑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超大的空间尺度。城市综合体是与城市规模(主要是人口、面积、经济规模等)相匹配的,与大尺度的城市干道相联系的,因此综合体的室内外尺度均是超大的。二是通道树形交通体系。这种交通系统将地下层、地下夹层、室内公共空间、地上的交通等形态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形成丰富多变的街道空间。三是地标性建筑。由于城市综合体的规模较大,功能丰富决定了城市综合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均在所在城市作为地标式建筑存在。四是高科技集成设施。城市综合体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科技,可以说一个综合体就是一个高科技、高智能的集合。例如,室内交通方面有垂直高速电梯、步行电梯、自动扶梯等;通讯方面有电话、电传、电视、联网电脑等组成。

二、常州吾悦国际广场地块规划设计解析

1、项目概况。本项目地块位于常州市钟楼区中心地带,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化古城,同时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常州市地处常州三角洲金三角中心,与上海南京两大城市等距相望,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区。地块四至范围:延陵西路以南,早科坊以西,怀德北路以东,西赢里以北,总面积30,110平方米。住宅结合市场需求、结构形式等各方面因素,充分利用城市运河等景观资源,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为城市居住刚性需求分担压力。商业部分地上六层、地下一层,以大型shoppingmall模式,形成新型城市购物体验中心,办公楼设计为满足常州日益增长的办公空间需求,建成后将成为常州市标志性建筑,并将承担起提升常州城市形象的责任。购物、休闲、娱乐、商务、办公等多种功能空间相互融合,结合城市交通换乘,树立居住、办公品质标杆,成为常州城市形象新窗口及新门户,实现便利交通与环境人居的完美结合。

2、建筑业态研究。本案紧邻常州市著名文化景点蓖箕巷,依托京杭大运河、古城墙等城市优质资源,从开始就具备了浓厚商业氛围与城市景观完美结合的特质,并注重传承与融合地方文化。规划将“商业活动、城市休闲、运河文化、择水而居”融合,打造集购物、休闲、文化、办公、居住、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档次商业中心和高品质新生活区。设计中充分利用运河资源,开发了和谐的河岸住宅,结合水街,加上商业和办公等配套因素,完美的诠释城市综合体的含义。整个项目造型简洁、自然,强调参与性,整体感和地标杆强,同时也填补了常州市高档综合项目的空白。

3、空间形态规划。单体体量变化丰富,城市立面有起伏,建筑轮廓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相邻地块单体通过连廊相互联系,城市立面更整体。本方案中,连廊结合两侧建筑形成取景框,视线从中穿过直达近端文亨桥,形成框景及借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形态,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多层次空间立体绿化为居民和城市提供了一个有大自然元素的绿化带,沿水街塑造一条有活力的体验性商业街,进入街区的人可以欣赏到花草树木、峡谷、流水及室外露台上人的活动。

4、户型设计导则。考虑到住宅自身组团的空间关系以及立面公建化等原则,要求住宅户型在满足内部功能的前提下做到形体规整,避免出现凹凸过大从而对城市风貌造成影响。南侧住宅为三个单元拼接而成,由于面宽较大,为满足规划要求,中间作开洞或局部断开处理,拼接单元出现少量200平方米以上的超大户型。户型设计导则,为满足住宅退界、日照及间距等规划条件的前提下,住宅总体布局如左图所示。由于地形限制,为满足住宅相互间距,并且最大化利用城市景观。西侧及南侧住宅住宅各单元必须设计成小面宽大进深户型,北侧住宅由于贴近下部商业中庭及入口,宜设计为小进深户型,同时结合市场和周边环境影响的考虑,住宅户型设计如下:北侧:都市家园采用两梯三户及两梯四户;西侧:国际公寓(内廊式),南侧:城市豪宅;两梯两户及两梯三户。住宅户型设计尽量减小对下部商业的影响,户型轴线应该尽量拉齐,提高结构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减少凹凸,形体保持规整。

5、住宅结构研究与选型。住宅下部1~6层为商业,从使用功能考虑,可采用型钢混凝土柱以增加重要结构构件的延性抗震性能,同时也能减少柱尺寸。地块内各住宅及公寓高度低于120米,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建议结构采用框架抗震墙体系为较经济结构方案。为使对上部住宅影响最小化,需尽量减少柱尺寸,现可采用方法包括:(1)较高表号混凝土(墙柱C60)在住宅起始层柱尺寸约600×900,此方案较成熟经济;(2)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住宅及公寓均采用框架抗震墙体系,经结构专业初算,结构布置如下:户型层高3米,混凝土强度等级:梁Cb=40,柱Cc=60,墙Cc=45,柱子最大尺寸约为600×900,主梁尺寸约为300×700,均沿户型外沿和横墙布置。剪力墙厚最大约为300,次梁高约500~600,能够满足室内空间对净高的要求。

6、消防设计。沿水街的应急消防通道最小宽度5米,购物中心的电影院设置在六层,根据高规4.1.5高层建筑内的一个观众厅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400平方米。国内的购物中心将影院放置在顶层已经是很成熟的做法,例如上海正大广场的星美影院在八层,上海八佰伴的新世纪影院在十层。本案是一个功能复合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对常州的城市化建设的贡献将不可估量。但是项目地处市中心,用地紧张、商业业态复杂。在消防通道扑救场地和人流疏散方面,有待和消防部门沟通以满足使用要求。

7、景观与建筑风格。基地内引入水的概念:下沉水街设计前提:保持天然河道的水流畅通:下沉的商业入口和水街,创造多层次的商业体验空间,以确立项目的城市中心顶级购物中心地位,提升购物中心的档次:下沉商业水街,对通向文亨桥的视线毫无阻碍,与历史巧妙融合。下沉水街设计要素:光、风:下沉的商业街为地下商业带来光和风的通道,可提高商业的均好性,使地下商业同样具有明亮、宜人的购物环境,以提高购物中心档次;视线:下沉商业街的展示面与一层中空边缘的关系经过仔细考虑,保证该商业展示面的视线可达;广告牌:广告牌向外延伸以增强下沉商业街的整体形象;水景:动静结合的水景成为吸引人流汇聚的一大亮点。

三、展望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一个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必然会成为一个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者,一个城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体现,一个城市的明信片。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在城市圈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城市综合体在未来的前景将更好。作为一个建筑师也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研究运用最新的城市综合体理论,为我所在的城市、为国家建造更多更好的城市综合体。

主要参考文献: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1 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2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1.3 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色

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而社会文化特征正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依托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寻求地域的特色,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规划设计应承继城市当地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的艺术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现代城市要更加注重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1.4 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

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对于历史文化古城,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应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的模式,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与环境整治绿化、以及旧城改造和古城文脉复兴的关系。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2 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

2.1 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合理划归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的规模和布局;其次要努力做好生态城市的内容设计,其基本的内容有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同时要用生态建筑的科学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2.2 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城市规划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作为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改造。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最终要追求的目的,社会发展过程除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2.3 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手段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手段也由传统的画图和利用木头、纸板等制作成精细的城市模型,发展为电子沙盘和虚拟城市模型等,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新技术都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先后提出了虚拟城市、赛博(Cyber)城市和数字城市等全新的概念,这为实现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奠定了技术基础。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指计算机根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据,生成交互式三维虚拟的环境,继而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感觉的形式,这样不仅能使参与者感受到由景物或模型组成的虚拟环境逼真的存在,也能实时准确地响应参与者的操作和行为,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它的优点是既方便设计人员的审查、讨论,又可面向决策者和公众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

计算机流体力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筑区域规划时,是一项必备的技术支持手段,计算流体力学(CFD)是用于模拟现实中流动现象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CFD本身理论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精度的不断提高,CFD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在内的许多流体流动相关领域。CFD的优点是为使规划方案更趋合理,它能够提供大量的附加信息。

3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批准的城市规划应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防止认为地对其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会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的牵扯而违反规划,应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3.2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的试金石和重要标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道路先行,水电气跟上。不能顾此失彼,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配套、完善。

3.3 城市的社会公益设施必须得到有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开发商投资行为会受利益驱动,造成规划中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停车场地、文化体育场所等。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有力地保障城市社会公益设施依照规划来建设。

4 结语

良好的城市规划在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更加体现人性化、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科学研究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科学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2] 涂军飞.浅谈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3] 赵志庆 ,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音乐学;课程;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91-04

保山地处滇西边疆。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紧跟音乐教育的时代步伐,秉承学校“立足保山,服务滇西,建设边疆”的理念,积极探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5年,音乐学专业获得云南省教育厅转型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立项,依靠多年来音乐学专业改革的前期成果,探索转型背景下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和新定位,在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管理与运行等方面,阐述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对实践能力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发展概况

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5年的“电视师专”音乐教育脱产班,在省教育厅的批准下,1999年招收全日制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2010年招收全日制本科音乐学专业学生。目前,音乐学专业有毕业生94人,在校学生196人,办学经验丰富,注重与地方企事业文化单位的合作和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滇西片区教育行业、文艺团体和企事业文化单位的领导和主要文艺技术骨干,为滇西边疆音乐教育行业和文化艺术行业培养了合格的音乐人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音乐专业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突出,如“专业导师制模式”、“地方社会项目引入课堂的培养模式”、“修为与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模式”、“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模式”、“植根于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土壤服务地方社会模式”等。2007年以来,音乐专业拥有“声乐”省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等7项省级质量工程,在云南省内同类院校同等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二、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定位与规划

1.理论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建立了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实践音乐教育观”,是对传统音乐教育观的超越,引起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反思与重视,其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倡导的是实践性音乐教育,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00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在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学学科的重新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众音乐素质提升与普及任务――音乐的社会化教育”等问题,被各高校及音乐教育界广泛关注。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音乐人才培养的新发展动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必须寻求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在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

2.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规划。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山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紧密结合学校区位优势,积极做好国门大学建设以及学校转型发展,创建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学校总体的要求,音乐学专业结合前期成果与新时期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定位为:一是整合学校艺术、人文学科的资源,加强声乐、键盘乐器、民族器乐、舞蹈、合唱、理论作曲等主科方向的协作,体现音乐专业五大能力的综合性,并在音乐教育教学、舞台操作与表演、社区文艺三大职业模块给予指导,使培养的音乐人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需要。二是加强艺术实践在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比重,使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设置、实施等环节中获得关注和体现。例如,从第四学期至第七学期,每学期有1周的专业见习实践,学生可根据自选的职业方向模块申请到学院艺术实训基地去见习,深入当地文化馆及乡村文化站见习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指导,深入地方文化传媒机构以及演艺团体见习舞台表演实践与舞台操作实践,深入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做音乐教育教学见习,深入村寨进行音乐采风汲取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营养,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回校后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以满足市场对音乐人才的要求,成为合格“产品”。三是探索“双导师”■制度,具体为校内专业课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聘请校外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舞台表演行业专家与舞台操作专家、社区文艺工作者)共同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导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技能习艺修为,另一方面走进社会到中小学校、文艺团体、文化传媒公司、文化馆等单位,了解社会和中小学校对音乐师资、文艺团体、文化公司、文化馆等单位对音乐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努力方向。四是“双实践”■制度。即职业岗位实践(学生结合音乐专业三大职业模块方向中自选一,进行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实践、舞台表演与操作实践或社区文艺组织与排演实践)和专业舞台实践。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音乐表演实践大舞台,如独唱(奏)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师生教学音乐会、新生入学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毕业音乐会、送艺下乡演出以及与校外天籁演艺公司、金马中运易东文化传媒合作演出等各种艺术活动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通过双实践,旨在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多方面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基层文艺工作中,基础音乐教育和群众文艺的实践需要以及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是音乐学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核与动力。因此,在双导师、双实践环节促学生能力培养之外,每学期还举办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专家讲座或演出、与省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音乐会交流,“邀请一线优秀教师来校介绍经验、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通过观摩与交流等途径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敢于表现的兴趣和热情”。■

三、音乐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1.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21世纪滇西边疆地区的音乐艺术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音乐文献阅读、听赏、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基础和进行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创作、群众文艺辅导与表演、舞台操作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也就是说,既具有基层音乐工作者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和较好的音乐表演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如音乐教师要有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实际能力,舞台操作者要有舞台调度、灯光音响使用等舞台操作的实际能力,基层文艺工作者要有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排演的实际能力)和较好的职业素养。

因此,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音乐技术应用能力、课外音乐活动与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规划等进行了修订,成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方案已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按照学校教务处应用本科转型教学方案的模块,结合音乐学专业的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须修满150学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5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必须修满4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必须修满10学分;专业教育平台78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必须修满36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必须修满2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必须修满5学分,专业拓展课程必须修满12学分,职前强化课程必须修满3学分;独立实践环节必须修满20学分;德、智、体综合考评合格,计算机、普通话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通过论文考核,方能毕业;达到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要求的,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应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音乐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音乐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声乐、钢琴、自弹自唱等专业小班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并结合音乐学人才培养的特点编制一套较为完善、稳定的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总体上分为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前强化课程)、独立实践平台三大部分八个模块。

通识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即包括必需的政治、人文素质课及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等。通识必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选修包括“文学作品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是学生提升综合文化和知识修养而必修的课程。

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中外音乐简史、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基础和声、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电脑音乐基础等,是音乐学专业的必备基础,特别指出,视唱练耳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应连续开设两年。

专业主干课程全部为必修课,是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必需课程,包括声乐、键盘(钢琴、手风琴)、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形体舞蹈、手风琴伴奏等。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任务;内容;编制成果;编制程序;论述

Abstract: urban overall plan for the discussion, in recent years in planning circle has never stopped.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engaged in the planning from a design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planning workers of urban planning tasks, content, prepare results, some programming on this paper. For communion.

Key words: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The task; Content; Prepare the results; Programming; discuss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总体规划是通过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引导和控制社会实践来干预城市发展。具体方式是提供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控制土地使用及其变化。下面就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编制成果、编制程序展开了几点论述。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说明书、有关专题报告及资料汇编、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等几个部分。

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1.1说明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1.2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点。

1.3城市规划区范围。

1.4城市性质、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及用地规模。

1.5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6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

2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的主要内容

2.1市(县)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00~1:200000。

2.2城市现状图。图纸比例一般大中城市为l: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

2.3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4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5城市总体规划图。表现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规划内容,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6环境保护、防灾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2.7近期建设规划图。

2.8各项专业规划图。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1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1.1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的收集,应根据规划内容要求,结合城市特点,拟定调查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最终形成资料汇编。

1.2调查城市各项用地的分布和面积,并要求经过实地踏勘,查明各种用地的界线,在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形成城市用地现状图。

2城市性质的确定

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城市的主导职能就是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建设的总纲,是体现城市的最基本的特征和城市总的发展方向,科学地确定城市性质是充分发挥城市作用的重要前提。

2.1确定城市发展性质的依据。a.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城市建设的要求。b.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任务。c.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包括资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建设条件和历史及现状基础条件。

2.2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确定城市性质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确定城市性质应当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如区域规划尚未编制或编制时间过久,应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依据,结合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性质展开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3城市规模的确定

城市规模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3.1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人口发展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对规划期限末城市的人口总数作出判断。我国目前常用的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综合平衡法、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环境容量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可完全信赖,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校核。一般的做法是以一种方法为主,以其他方法进行验算以弥补不足。对根据各种预测方法所得出的城市人口发展的数量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考虑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城市发展的政策、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与水平以及财政能力、城市的环境容量等,最终确定规划期末的城市人口规模。

3.2城市的用地规模。城市的用地规模是指到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在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规划用地标准》(GDJ 137-1990)确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可以计算出城市的用地规模。城市的用地规模=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总体布局的确定

城市总体布局反映城市各项用地和空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通过合理组织城市用地和空间,保障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城市安全和整体运行效率,塑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形象。城市道路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确定城市总体布局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网的基本框架。城市用地布局模式是对不同城市形态的概括表述,城市形态与城市的性质、规模、地理环境、发展进程、产业特点等相互关联。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型:

4.1集中式的城市用地布局。特点是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可分为网格状、环状、环形放射状、混合状以及沿江、沿海或沿主要交通干道带状发展等模式。

4.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用地布局。一般有集中连片发展的主城区,主城形成若干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团,主城与组团间布置绿化隔离带。

4.3分散式城市用地布局。城市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组团,组团间被山丘、河流、农田或森林分隔,一般都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变革年代多变的城市总体规划剖析和对策[J].城市规划,2002. 2.

[2]杨保军.直面现实的变革之途――探讨近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城市规划,2003.3.

[3]常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成果分析[J].城建信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