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第1篇

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入门要求就是能够编程,包括企业内部覆盖销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软件,也包括企业各层次网站系统开发。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则以网站系统开发和工作流管理为主[2]。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来说,软件开发技能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而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则是其未来成为企业CIO的奠基石。笔者将探讨如何进行信管专业计算机课程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2信管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总体规划

2.1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结构的前提条件,如何理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的关键问题[3]。根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应的计算机教育理论体系应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信息管理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开发核心课程模块和信息系统应用模块4个层次。(1)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2)信息管理课程模块,包括信息加工、管理、使用方面的课程,如信息化概论、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或根据院校特点开设有领域特色的信息化概论课程,如医院信息学等。(3)计算机软件开发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学习各种常用的系统开发技术,包括C#应用编程、Java网络编程技术、Web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4)信息系统应用模块,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2.2专业方向的设置

本专业的社会岗位需求多层次。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实施中,既需要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也需要信息化工程管理人才,信息化系统实施后还需要网络管理和维护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设置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系统开发方向、网络管理方向、信息管理方向。3个方向的知识结构有所不同:系统开发方向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掌握各种系统开发技术;网络管理方向培养工程型人才,主要掌握网络工程管理和信息安全维护;信息管理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学习如何用信息系统支撑先进的管理思想。3个方向都必须将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将管理思想和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机地协调配合起来。与前两类人才相比,复合型人才更具有竞争力。他们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是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发展方向,无论哪种类型人才,掌握一种系统开发技术都是进入企业就业的敲门砖。根据以上两点,我们设计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每一层开设具有代表性的课程。

3建立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

3.1创新基础课程教学,注重程序设计逻辑思维训练基础课程是一个专业的基石,基础是否学好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定位。因此要强化基础教学,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引入先进可行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所谓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从事软件开发职业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软件开发工作的兴趣等。在基础课程中,程序设计课程是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成败,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软件工具应用者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设计思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陷入一个误区:过于注重语句、语法等程序设计语言所涉及基本概念的讲解,忽视在构建程序过程中应用于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忽视对整体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就是造成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直接原因。因此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把握两个方面的平衡:(1)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要清晰。教学不仅要注重单项知识的讲解练习,更要加大对应用整体知识的能力训练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2)专业技能教学要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吸纳软件企业的工作模式应用于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应把持知识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实践的双环节中,也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构建自主工作行为。

3.2以项目驱动教学法来设计应用类专业课程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4]。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无缝衔接的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中,网络编程技术、Web数据库应用等课程比较适合项目教学法,这些课程直接面向应用,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偏重于实践,学生比较感兴趣。首先选择合适的项目。教师所选的项目要贴近实际,可以从科研课题、技术开发项目或社会实际需要中选择,项目规模适中,太大或太复杂都不利于教学。所选项目最好是教师熟悉或亲自开发过的,这样对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有利于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开展。其次制订教学计划。教师要制订教学计划,案例项目中要包含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供学生在项目开发中查阅,拓展其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然后实施项目教学法。在开展一门全新课程时,学生一定是感到抽象和困难的。教师先将项目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功能应该类似,选取其中一个模块逐步进行分析、演示其开发过程;学生进行项目模仿开发。模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学生从中既可以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又可在项目的成功中增强自信,激发创作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并拓展知识面。在一个完整的模块演示教学完以后,大部分的课程知识点也已经完成教学,学生将参照模仿或自我创新来完成其他模块的编写,然后把各个模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快速完整地学习到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还可以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案例项目上。最后进行项目总结和评价。项目完成后,组织教师对学生项目进行评价,给出指导和建议,并进行项目总结和知识的归纳,鼓励学生对项目进行完善和扩展,扩充知识点,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将一个应用课程的教学建立在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上,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特点,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潜力,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一次有实际意义的工程实践。学生不但获得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还锻炼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也通过项目的成功开发增加了软件开发的兴趣,利于日后选择从事软件开发或相关行业的工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3.3建立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在这里指毕业生在最后一年或两年所进行的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这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决定毕业生能否获得真正的实践经验,胜任工作岗位,赢得就业。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大多数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种种缺陷,以致就业比较困难。那么症结就在于将毕业生推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没有做好。为了改变现状,建立一个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与企业无缝衔接是指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如订单式培养或岗位性培养,用真实的项目或工作环境打造、锻炼人才,使其既有理论又有管理实践经验,同时具有本专业的职业关键能力和发展潜力。建立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的途径有:1)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学生,缩短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目前社会上有许多培训机构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技术培训,价格不菲,但还是很受欢迎。因为培训机构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带给他们实际的实践经验,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甚至可以推荐就业。尽管学校在教学和体制上做了许多改革和努力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尽量找到工作,但社会的需求是多变的,技术的进步是变化的,学校的脚步总是落后的,当然也包含个人对自我要求,因此技术培训机构才会盛行。与社会培训相比,有些软件培训机构则和学校进行合作办学,帮助培养学生。由于培训机构的项目实践环境比较真实,甚至是培训机构所接项目的一部分,而且师资是来自一线的开发人员,所营造的实践教学环境自然比学校教师所营造的要好,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工作环境。与培训机构联合办学是“双赢”的,首先,培训机构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生源,可以降低同行业的培训费用,这对学生是有益的。其次,学校通过培训机构合作,首先促使本校教师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教学水平,第二,使本校学生更好地就业或发展,树立荣誉,发展更多生源,促进本专业的发展,第三,可以监督培训机构使其保持高质量的教学培训水平,否则不继续合作。此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应该是灵活的,学生可以依据所选的专业方向自由地选择参加或不参加。校企合作办学是一个趋势,例如青岛大学计算机学院就与印度IT公司合作,订单式培养软件开发人才,学费每年高达9000元,招生人数多达350人。所以作为学校一方可能要更多地考虑自身在职业教育上的缺陷,为本校学生提供多方位的选择,特别在教育费用上,社会机构培训比校企合作办学的培训费用肯定更昂贵。2)培养“双师型”教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发展接轨。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要有接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还要有教学经验丰富和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与培训机构合作固然好,但专业的发展不能依靠外力,还要提高自身的软硬件实力。长久来看,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是必需的,这是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3.4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例如管理类竞赛、计算机软件应用大赛等。对于参赛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和奖励,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辅导,无论获奖与否都给予教师一定的工作量奖励,从而形成一个积极进取的科技创新环境。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证书。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工业与信息化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人才(高级/中级)”证书、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软件管理)(中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证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职业证书表明了一个行业的职业标准,通过考取职业证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市场对就业者的劳动技能要求、促使自己提高职业修养,建立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体系。

4结语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TD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0-0055-0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监控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与矿山机电设备完成了科学的结合,这是因为现代机电设备的本身就密集了大量的电子元件和信息,而现代机电技术也已成为了促进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首先就必须要取得技术上的领先,因此,安全监控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上的应用前景是光明的,仍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继续发展。

1 技术条件

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清洁型能源、低碳经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矿山作为一个污染和浪费都比较严重的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降低损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益是这一时期矿山发展的主要任务,安全监控系统在矿山机电设备中的应用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目标的需要。首先,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通信交流更加简便、快捷,矿山井下的生产作业情况以及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都会在第一时间传输到地面的管理者那里,为及时处理相关问题赢得宝贵的时间;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同时监控各个机组的运行情况提供了横向联系的平台,地面调度指挥系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远程遥控指挥,将机电设备的安全故障及时通知给井下作业人员,迅速做出妥善处理;第三,监控技术的发展为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电子技术元件的更新换代让监控画面更加清晰准确,实时效果更加明显突出,因此,井下机电设备的工作情况被置于全天候的严密监控之下,这一切都为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选择与设计

机电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是矿山生产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矿井中,机电设备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所以要对它的监控系统进行科学设计,并不断升级改造,及时调整优化,为矿山安全生产服务。

2.1 安全监控系统的选择

常用的安全监控系统通常有两种,简要介绍如下图:一种是将公线连接到井下的分站,借助电缆连接分站和传感器,如图1所示,另一种是将总线与传感器直接连接,如图2所示,第一种由于线路铺设复杂,不便维修,应用的较少;第二种维护方便,但是控制性能不太好,因此需要增加分站以提高系统的集中控制能力。

2.2 地面主机系统的选择

地面主机是井下监控系统的核心,事关井下各个监控分站的运行情况,所以在计算机主机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安全规则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井下分站的具置和分机的配置资源情况,同时,为了提高监控系统的运行速度,保证屏幕的清晰,保证通讯信号的有效传递,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借助总线型系统的功能,因为该系统可以进行各个分站不同机电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整体监控工作的一体化。此外,从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在传感器的选择上以红外传感器为佳,这主要是因为红外传感器不仅监测范围广泛、且信号性能强大、预警效果突出,非常适合在矿山机电安全设备中使用。

2.3 设计要点

在矿山机电设备安全监控系统设计中,既要考虑矿山的地质环境又要考虑矿山的生产作业条件,在此基础上布设好地面总调与井下各个分站的网络通信结构路线,力求对机电设备运行状况的全面监视。

第一,要在监控点的选择上做好充分调查,把每一台机电设备都置于监控系统的覆盖范围内、克服监控死角的存在,让监控点的方位尽可能的接近故障多发区,侧重对重点监控对象的监视效果。

第二,要考虑对设备运行信息的捕获,因为设备发出来的信息是分析故障位置及成因的重要依据,如噪音、温度、应力状况等等,要对这些信息做好记录和分析,为后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参数。

第三,要建立针对机电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库要具有兼容的功能,主机及各个分站的运行信息、故障概率、诊断参数等数据都要及时输入到数据库中,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利用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判断,制定合理的故障排查方案。当然,预防才是最好的安全措施,事后的维修是不得已而为之。

3 应用策略

①巡回检测必不可少。矿山的生产作业主要集中在井下进行,井下的地质条件、水文环境、空气流通等自然因素比井上地面要恶劣得多,对安全监控系统的损坏是巨大的,所以要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检制度,定期巡检要全面有序,不定期巡检要重点突出,检测结果要及时汇总到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做出预估判断,防患于未然。

②设立专人负责制。受矿山机电设备地面总调与井下分站之间的特殊自然条件所限,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外的人为沟通比较困难,且易延迟,所以对安全监控设备的运行检测情况要设立专人负责制,由专业技术人员分别负责不同的责任区,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地面总调通报设备的运行情况,这样不仅杜绝了事故责任的推诿而且还防止了个别设备的漏检。

③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生产大于天”的口号在矿山建设中作为警示名言家喻户晓,其意义就在于时时刻刻提醒工作人员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只有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才有生产上的安全保障。监控系统属于精密电子设备,一个细微的误差就可能导致整个运算结果的偏离,生成错误检测报告,误导指挥中心,形成安全隐患。

④完善管理机制。设备的安全运行、故障的预警报警以及维修后的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有赖于高效完善的管理机制。设备再先进毕竟只是机械原件,人才是安全运行得以保障的灵魂所在。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的防范甚至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延长设备的运行周期和使用寿命,保证地面与井下之间的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便于领导层适时的协调好各个分站之间以及分站与总调之间关系,步调一致,协同生产。

⑤做好风险总控。机电设备安全监控系统运行风险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不论是人为因素还是数据计算因素或者是设备自身的因素都会给运行工作带来无法预知的隐患,因此,有必要建立风险总控应急预案,由矿山主要领导负责对应急预案的管理和实施,一旦设备发出预警信号,可以即刻实施防控,防止风险扩大。同时,在没有预警、报警的情况下,风险总控还可以兼顾对安全监控系统的预控和规划管理,把机电设备井下运行的风险等级降到最低。

⑥加强技术培训。安全监控系统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属于新技术,科技含量高,升级换代快,矿山原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虽然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因为长期在生产一线的缘故,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了解会有所滞后,甚至无暇顾及,为此,矿山应建立专门的技术培训机构,让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轮流到培训机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给他们充电,利用新的科技成果为系统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监控系统在矿山机电设备运行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设备运行期间的监测,还有对风险故障发生前的预警和事后的跟踪检测,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监控的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董哲,李冰.关于矿山机电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J].商业文化:下

半月刊,2012,(25).

[2] 郭旭东.浅议矿山机电设备的安全监控系统[J].教学探索,2011,(16).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人力资源 培训

1999年我国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小国逐步跨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一岗难求”的局面也日趋严峻,人们对高学历也开始了盲目的追求,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从2009年起连续4年增长超过10万人,仅2012年一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就达到了51.7万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物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背景掌握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技能,“万金油”就业方向口径宽。但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打破了金饭碗、铁饭碗的传统观念与局面,就业方向由教育行业逐步转向了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毕业生选择在公司、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相关工作。

本文总结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面的有利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公司中人力资源的培训方式,提出目前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近年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方面取得了整体性的进展,但实际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怎样进一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本论文是对目前教育技术学应用研究文献的一种充实,是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的一种积极的探索。

1 教育技术在学科建设中已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储备了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以能力为导向,符合企业挑选员工以能力为导向的需求。位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具有学术和地域代表性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八所高校。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中都明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进行组合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参与企事业单位或培训机构中的管理工作。

2 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培训,可使教学更加接近工作实际。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能提高HR充分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远程教育还可实现即时培训和终身培训的无缝结合,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创造令企业员工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之获得与环境相互体验的虚拟世界,形象生动地表现企业培训内容,让HR培训经理能更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教育技术人员还可利用VR技术根据不同的企业培训要求,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市场运行价值规律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创建模拟市场让企业员工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发现、探索利用,巩固员工的专业知识,培养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2.2 利用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商业大亨软件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模拟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企业技术培训实训环境,问题解决情景设计等,让员工通过输入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实训操作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由计算机仿真系统运行生成各种评价结果,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让员工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或问题处理方法所带来的不同运行结果,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实践能力。

2.3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践性的研究方法,解决企业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与员工实践的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内在联系达到和谐统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这与的传统教学方法不约而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因行业、职业而变得多种多样,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应切合转变,才能培养出“用得成”的人才。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将培训“形而上”的理论引导与“形而下”的实践研究相结合,将教育技术深厚的教育学、传播学、教学设计、媒体技术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进行深度结合,厚基础、重实践,讲效率,人力资源培训将会事半功倍。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技术的专业教育更专注于本专业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人力资源方向课程,人力资源知识基础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鲜见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这为下一步两个学科的深度结合与研究埋下了隐患。

3.2 企业对教育技术学了解不多,很多人将教育技术理解为“教育的技术”,教育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断被泛化和分化,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甚多。无形中减少了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者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部门深入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红春.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结构与培训研究.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赵登攀.关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探讨[J].企业观察.2011(2)

[3]陈韩梅.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

[4]邱立姝.现代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3(5)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第4篇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革的重要力量。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早在上世纪90年就制定了具体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克林顿政府于 1993 年 9 月提出的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 NII)建设计划,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①,其主要目标是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社会大系统组成部分的教育,自然也是深受影响。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在推进社会信息化方面必须“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②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里耗时最长、学时最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关系到几乎每一位大学生。近三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革新,但改革力度最大的当属 2004 年初以来由教育部直接推动的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③显然,在这一改革中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庄丽娜④,李淑萍⑤,陈伟红⑥,杨发青⑦等调查都表明,我国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化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正是本文想要探讨和关注的。

二、外语教师在信息化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育信息意识薄弱。有些教师没有随着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的推进而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仍然以教材、黑板和粉笔为主,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课堂活动,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现代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这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大学英语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提倡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倡个性化教学、交互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导师的角色和助学者的角色。还有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在于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仍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存在“五重五轻”现象,即重视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课堂的控制而轻视对课堂的开放,重视统一化培养而轻视个性化培养,重视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而轻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⑧

第二,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素养,即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包括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含义:从技术层面来说,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面对信息的修养。⑨部分教师因为早期的知识结构不同而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足,又因为年龄或兴趣等其它原因而不愿重新学习,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对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在教学中会回避甚至拒绝使用网络化信息技术。另有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信息化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在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以及信息化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信息化活用技术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信息资源高速膨胀,出现了信息爆炸、信息危机的局面,教师如何才能给那些随意而无结构的信息赋予结构和意义,如何为学生设计学习环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才能保证学生拥有查找、获取、接受、判别并和别人交流他们所获取的信息的能力,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第三,硬件条件限制。根据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 2009-2010 年对全国 530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所做的调查⑩,53.2%的高校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网络机房,平均每校有 343 个座位;有 78.2%的高校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语音室,平均每校有 467 个座位。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提供物质条件,但这些机房、语音室主要针对听说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之用,精读课程还是在普通教室进行,很多教师只有在要参加竞赛时才能使用上多媒体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运用。

三、提升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改革是大势所趋,要保证这场改革顺利地开展实施,外语教师信息化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转变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意识。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整个社会都融入到信息化当中,传统的以黑板、粉笔为主的单一教学环境正在逐步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普通教室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环境所替代。混合学习原有含义是指各种学习或教学方式的结合,其理念和思想在以往的教学中已经存在。Margaret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她指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技术结合(或者混合), 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 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的结合, 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 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 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混合学习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教师则主要起到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要主动面对,与时俱进,转变旧观念,了解信息化技术在现代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培养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大学英语改革当中,学习和灵活运用各种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以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第二,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传播、更新速度是其他工具所不能比拟的,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对信息进行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全球化网络就是一个巨型图书馆,对外语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教师了解信息检索的专业知识与各学科的知识,让他们知道采用哪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获得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信息,从而具备信息理论和信息实践两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信息知识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使他们能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三,建立长效稳定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学校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面应该建立长效稳定的制度,例如规定每个新进教师都必须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并获得经过考核颁发的合格证;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者其它空闲时间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同时学校也要扩大培训面,使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参与进来。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两年左右学校就会有一次信息技术培训计划,但涉及的对象主要是网络中心的专任教师和各系部推荐的骨干教师,其他教师则再由这些受过培训的教师进行培训,但最终这样的间接培训只是走走过场,并未起到任何实际性的作用。

此外,培训的内容也应做适当调整。笔者也曾参加过几种不同形式的计算机培训,在培训之时感觉收获很多,可在实际运用中却时常无法自如运用。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培训主要侧重于计算机技术本身,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了计算机技术,便能自然将其运用于语言教学。显然,这种单纯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培训内容,对外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难以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培训机构或高校需要及时更新教师发展项目的内容和方式,将技术培训与语言课程设计整合起来,将重点转移到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主的方面来,将培养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积极接受信息化教育。学校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聘请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深入到学校,并以专家讲座、示范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等全方位的指导,使教师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第四,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运用提供保障。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为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正如之前提到的,大部分高校都建有专门的网络机房和专用语音室,但与学生的总数相比还远远不够,可供实施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教室也远不能满足需求,高校在硬件建设方面还需加强建设,为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平台。软件方面,除购买相关出版社制作的软件或学习系统外,还应鼓励和组织信息技术人员和信息化能力较强的教师自行制作课件、开设网站,建立外语学习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源。

计算机技术培训机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评价标准;途径

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瞬息万变和信息量极剧增加的当今时代,当今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当我们的学习速度小于改革速度时,就意味着落后甚至于失败,快速把握信息的能力和终生学习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它们的必要条件;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教育打破国别和地区的限制,教育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形式,为尽快地汲取营养,使自己进步更快,要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首先我们先来看信息素养的含义:它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应该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和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中国的教授何克抗指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其中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和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和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生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而言,教师“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

一、目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技术能力水平欠缺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知识普遍比较抵,就老年教师队伍中有决大多数老师不会使用计算机,更谈不上应用它去处理日常工作。网络知识严重缺乏,不能很好的利用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年龄段的老师由于过去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而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信息面不够广泛,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系统,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就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而言,他们有很熟练的信息技能,但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上学老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定式授课方式。

(二)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

从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到我们的教育领域,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有了显著的变化和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的有部分老师上课,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甚至离开了这些就不知道怎么上课,艺术院校有些课程视频资料或者数字资料是相当大,有些老师上课就是一个电影片放到底,一个PPT反映到底,和学生没有任何的交流,进了电影院,放映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睡的实在是“香”。关键的问题,一旦电脑不能启动,音响没有声音等一些简单故障他们都不能解决。

(三)硬件设施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

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他们工作中都要有硬件的支持。硬件设备的配置会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城市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是落后的,多数是滞后于社会其他相关产品、网络速度的快慢和稳定性等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工作和上课需求。电子形式的教学文件便于存储传输和交流,现在已经被广泛采用。有一部分老师电脑甚至都不会用,对网络的利用更是一筹莫展,主要原因就是硬件设备滞后造成的。

(四)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艺术院校的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雕塑、陶艺、动画原画、写生等)的老师是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更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在他们的观念中学习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甚至是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在学校要求授课要有课件时,常常看到的简单文字和图片的堆砌就敷衍了事。“收集教育教学资料”虽然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应用方式,教师还不能充分认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不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许多教师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因。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我们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就是要使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素养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基础和关键所在。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和重视程度。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识不够超前,信息素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直没有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加以硬性规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教师一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思维能力,不能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改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培养教师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加强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做好新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职能,这一职业职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新教师的需求量也相应的增大,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养内容体系之中,在教师职业的入口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对提高新教师的信息素养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进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课程的培训。

(三)加强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

教师进行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的进修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行短期培训;借助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组织教师进行校内的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包括学校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或教学研究等;教师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自我提高信息素养。

(四)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条件,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和鼓励教师自学是提高其信息素养的方法手段。如何来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建立高标准的评价体系结构具有显得尤为重要。标准从信息素养的含义出发,建立技术层面标准,应用层面标准和理论知识层面标准。针对不同的人员制定不同的标准,一般教师的评价量表和专业人员评价量表。

(五)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学习掌握新技术和网络工作可以得到职位提升的机会。开展课程信息化技术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优秀课堂评奖等形式,增加老师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六)建立优秀的培训团队和机构

由于受我国息素养教育起步晚,各个方面都仍未完善的影响,在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在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聘用相应课程的优秀人员进行上课,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果。聘用此领域有较高素养的老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进行分组培训,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

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保障,教师良好信息素养是高素质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技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方法也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徐梅林,等.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J].华东师大学报,1996.

[2]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3]杨晓光,陈文勇.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人[J].中国信息导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