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的观点

教育的观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的观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的观点

教育的观点范文第1篇

关于行业

1.多空论战尚未尘埃落定。在众多行业分析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多空论战的现象。空方观点对网络教育的未来预测是悲观的,有的观点即便承认了网络教育的未来,但与此同时又不看好新兴机构的发展能力。而多方观点则从各方面极大看好网络教育市场发展,认为其“春天到来了”。当我们分析观点来源时可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即,持有空方观点的评论者(即唱衰者)多来自于已具规模的现有教育机构;持多方观点的评论者大都来自在线教育的新兴企业;而观点媒体及投资人仅仅关注创新模式,并就此给出各种预测。所以目前就形成了空方说 A 论调,多方说 B 论调,投资人说 C 论调各执一词的现象,但任何一方的观点均出自逻辑推演,并非市场的数据支持。

其实这现象很正常,坦率地说,网络教育的发展多多少少会冲击固有的市场格局,因此对于现有的大型教育机构,出于习惯性思维、累积经验惯性以及利益格局的需要,在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难免在潜意识中希望维持现状。但同时不得不承认,多方观点大都引用国外的网络教育发展趋势,而国外的教育环境与国内迥然不同,因此多方观点在逻辑上缺乏“接地气”的说服力,新兴的机构也还不能为其观点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

因此这一论战中,多空双方的观点都难以完全占据上风。正因如此,在目前的局面下,谁说什么其实都不重要,真正在一线创业,获得最有价值的用户反馈和观察结论的只有创业者自身。在一个众说纷纭的市场里,用户群体才是最终的专家。另外,我们其实可以把这种论战局面看作投资领域心态矛盾,如果多方胜利了,投资圈肯定会活跃起来。

2.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2013 年,从多个媒体可以看到,由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体制内高校发起的“网络教育”的发展研讨和实践已经开始,这说明国家对于网络教育这一新兴教育方式的重视程度,这股力量对于从业者已经不可小觑。

但与教育行业类似,当前国内的网络教育也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条线。体制内以传统高校和教育专家为主,体制外以培训机构投融资机构为主,这两股力量目前基本处于自说自话、互相无视的局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体制内的教育媒体报导教育新闻、组织社会活动的名单里,很难出现培训机构的名称;而基于市场的创业媒体及名人观点,也很难看到体制内名人的声音。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体制内的推动力,肯定会极大地提升市场对于网络教育的认知,代替体制外的培训机构教育市场,扩大潜在的客户群体。

3.一些伪命题的讨论把问题搞复杂了。 “在线教育是否取代传统教育”,“网络教育与传统线下教育的优劣讨论”等讨论都是伪命题,这个观点笔者已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分析(这篇也是),真切希望各方能够停止这方面的讨论。

4.网络教育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课程以几何量级增长。且不说最近创业媒体圈定的 2013 年创业热点中,明确标有“网络教育”这一方向,就网校网在市场研究中统计发现的新兴网络教育机构,迄今为止已经超过 100 家。这 100 多家网校还是指具有一定的 SEO 能力,能够从搜索引擎发现的,其他诸多在搜索引擎中暂未发现的,或者存在固有招生渠道不对外宣传的网校数量,目前尚未得到准确数字。同时,一些传统的考试论坛、代招生网站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课程,开始向网络教育转向,这都具有标志性意义。特别指出的是,网络课程比较特殊,其班型衍生能力极强,在班型的作用下,当前网校提供的课程数量估算超过 10 万已经完全不成问题。

关于市场

5.后浪推前浪的市场。教育机构的市场每年都有相对封闭的用户群体,虽然这个用户群体基数不如生活类服务基数大,但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学生、考生乃至考证者出现,这就是教育培训行业长青的主要原因。只要社会不发生重大变革,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是不会衰亡的,在某种意义上,在这样的领域里,能否做一个赚钱的企业,这完全取决于机构自身的能力。

6.“课程完成率”不能评判市场。“课程完成率”是教师主要关心的内容,但从企业角度,课程是“先付费服务”,这与线下的“健身房”,“汽车美容卡”道理是一样的,而且网络教育课程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又是网络教育的一大优势。因此,只要用户付费了,企业的财务任务就完成了;第二年还会有大批的新用户到来,还会重复这个过程。这听起来对用户有些残酷,但这恰恰是网络教育机构得以生存的原因。当然,我们并非支持那种“收到学费就 OK”的做法,只是想借此说明“课程完成率”不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这个观点的前提是“企业真正提供有价值的教学服务”,对于那种忽悠型机构,提供劣质课程自损品牌者除外。

7.N多小众群体组成的大市场。教育培训市场与传统电商截然不同,课程学科繁多,每个学科面向各自的小众群体,再由众多的小众群体组成统一的大市场群体。这种客户的组织特征下,机构的主动性消息推送难度很大。例如商家推广“化妆品折扣”,那么会有百分之五十的受众(女性)感兴趣;而教育机构推广“雅思课程保过班”,只有在学雅思的小部分受众才是潜在的需求者,即便同为用户,“日语”的学生都不会对此感兴趣。因此,在传统教育机构耕耘多年的市场上,网络教育机构的市场推广,仍然在于占领用户主动性获取信息的通道,优质的 SEO 是绝对难以避免的。

8.广阔的市场蕴藏在不发达地区。如果中国人的教育目的是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网络教育这一高效的教育方式的目的,就是“快速升级人生”。时至 2013 年,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仍然匮乏,尤其是对较为冷门的学科,更是鲜有靠谱的教育机构存在。网络教育通过远程的方式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把全国各地的用户通过互联网与真名实姓的教师联系在一起,省去了远途奔波进入大城市求学的成本。因此,在互联网基础建设越来越发达的今日,广大的不发达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网络教育需求。

关于创业

9.网络教育创业的门槛更高。网络教育创业的门槛比线下机构高很多。开办一个小型的培训班,也许只需要在小区里租房请教师发传单,就能让这个培训班存活下去。而开办一个在线教育网站,需要互联网设计能力、网络推广能力、用于支付带宽成本的充足资金;除此之外,因为网络教育产品暴露在互联网上,因此机构还需要有高等级的师资及教学组织能力。这些都是创业者难以逾越的门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懂教育的人不一定能做好网络教育机构,互联网的从业者做网络教育,倒不一定没有机会。

10.投资人其实在观望。虽然进入 2013 年后,来自各媒体社区内关于在线教育的讨论异常活跃,天使级的投资消息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但我们仍然难以看到网络教育里活跃的 VC 案例。投资人关心的是与“退出盈利”相关的两大问题,一是“最终的市场盘子有多大”,二是“商业模式是否新颖”。显然,只有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有说服力的数据才可以让投资机构怦然心动,才可以让他们为此承担风险,这是所有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在前文中,关于多空论战的描述,其实也是投资人心态的客观反应。坦率地说,在线教育是个旧概念,市场现状是个新局面,众多投资机构的分析师在投资问答中的关注点与创业者也往往不同,因此网络教育创业 BP 在融资闯关中能够到达合伙人的桌面,这其中的难度不小。

教育的观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组织;矩阵;协调;变革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14年教育科研基金项目一般项目(2014Y653)

G640

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著名学者伯顿・R・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是一部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经典名著。作者从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组织的、文化的观点等八个视角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系统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其中,克拉克从组织的观点阐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变革方式和协调机制。

一、用“组织的观点”分析高等教育系统的缘由

组织分析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社会学学科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和医院等各种机构进行研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及企业管理和政府机构的分析家们都纷纷撰文阐述组织的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开始用组织的观点分析高等教育系统。组织的观点作为一种一般的方法颇受人们青睐,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其次,以组织的观点探讨高等教育系统,和其他章节的历史的观点、政治的观点、经济的观点、科学的观点等相辅相成。此外,从组织角度进行研究,通过确定组织的重要内部特征,把组织的主要特征纳入统一的结构中去,对用其他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有用的帮助。以组织的观点从内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分析,运用得当时可以成为公正客观地评价该系统的一种方式。

二、高等教育系y的构成要素

在“组织的观点”一章中伯顿・R・克拉克探讨了高等教育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主要是工作的结构、学术组织的信念和文化、组织权力。

1.高等教育系统内围绕学科的组织的第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工作的结构。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有结构严密的劳动分工,协调一致的专门化,以及学者的具体定位,因此,结构成为他们比较物质利益的首要决定因素。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至少可以从四个不同的横断面和纵断面来对其人员进行划分。这四个断面是:在各高校之间,横的划分称部门(sectors),纵的划分称等级(hierarchies);在高校内部,横的划分称组合部门(sections),纵的划分称层次(tiers)。部门是指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院,包括开办继续教育和中学后教育的院校。在每所院校中,也有同样的横向和纵向的区分:横向的组织,即系、讲座和研究所;纵向的是层次,例如研究生是较高的层次,本科生则是低一级的层次。在所有这类区分中,工作结构到处都是一个基本因素。学者们就是在这些工作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2.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二个要素是学术组织的信念和文化。

高等教育以追求高深学问为使命,高等教育组织便是围绕一门门专业知识(即学科)建立起来的学术组织。在学术探索的过程中,学者们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术思想风格,有专门的符号及其意义,形成学术领域的 “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专门的学术交流和探索的氛围及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些学者在自己的学术探索中对高等教育组织的信念和文化甚至显现出狂热,因为学者们在很大程度上会把自己的学科和分支学科看得比其他学科高深。此外,学术领域也会产生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又常常相互冲突,例如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学人员之间与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文化冲突。目前较为突出的现象是学科文化和亚文化的出现。

3.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三个要素是组织权力。

组织是集中和分散合法权力的一种方式。在高等教育组织集中和分散合法权力的过程中,通过集团内部和外部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形成“集团合作主义”(corporatist)和“半集团合作主义”影响模式。高等教育组织的权力构成如图1所示。

通过集中探讨这三个基本要素,实质上已经把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看做是决定学者甚至学生的行为的一种主要因素。参与者在系统中从事各自承担的任务或角色,各有其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各有其工作动机、行为制裁。

三、总体矩阵

大学教师具有多种成员资格,学者们常常既归属于一门学科,也归属于这一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他们常常同时属于一门学科和一个多学科单位。学者们属于一门学科,又属于更广泛的学术专业。他们既归属于一所特定的大学或学院,同时也归属于全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归根结底,学者既是一所大学或学院的成员,又是特定学科的专家,这两条成员资格线的交叉就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总体矩阵,如图2所示。

高等教育的矩阵是有一定差别的,主要是由于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相对重要性在各国高教系统系统内部和相互矛盾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差别的其中一个根源是重研究轻教学。伯顿・克拉克通过跨国比较来说明此问题。德国高等教育系统自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的又一主要职能,便形成了以研究占主导地位,达到了忽视教学甚至排斥排斥学院标准的程度。而英国大学又极其重视教学,此外由于科研经费少,对学者的学术造诣酬劳不多,更重视从院校内外控制院校的人们。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研究性大学非差重视专业和专业中公认的成就,大学作为学科中心,并且教授起主导作用,而社区学院则比较注重教学,排斥研究。导致高等教育的矩阵差别的另一根源是重视普通教育或自由教育而轻视专业教育。

四、高等教育矩阵组织的协调模式及其变革

1.高等教育矩阵组织的协调模式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在地方和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把学科和高等教育机构以及有关人员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协调的方式主要有政治的、官僚的、专业的和市场的这四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协调模式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情况。高等教育中的国家权力分成政治的形式和官僚的形式,这两种协调模式的力度都在加强。各种官僚化的规定多得数不胜数,行政管理人员趋向更加专门化,分配和监督工作也更加专门化。立法委员会、执行机构的高级官员、法院和各党派的正规政治渠道,越来越多地卷入了高等教育领域。此外,专业寡头组织在国家高教系统一体化进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学者们对自身的利益进行讨价还价和游说活动,从而加强了学术组织及其代表性。此外,学校外部的利益集团对高等学校也给予更多关注,并且逐渐介入政府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从而形成“集团合作主义”模式。

在上述四种模式中,专业模式是影响最深刻的模式。在国家的协调和地方的控制中,教授们所研究的学科专门知识到处推动地方群体实行自治。学者们在学科和事业单位的双重影响不断扩大。市场调节模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模式。在国家影响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消费市场到处都在起作用,都存在着某种消费者的选择权。在院校市场中,声望基本上成为了交换的主要商品,相对的声望不仅影响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判断,同时还对院校的行动起主导作用。得到高度评价的院校立于整个结构之顶,它们常常引起强大的学术潮流,致使其他院校纷纷效仿它们,走它们的办学之路。在竞争性较强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各院校还努力在消费市场中开辟一块受保护的自留地,以确保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吸引广大的生源。

2.高等教育组织的变革

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和一体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产生这种复杂性的根本原因是高等学校承担的任务和有关群体的日益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的核心是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矩阵。对于高等教育组织的变革,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变革是运动中的矩阵,其运动是源于围绕学科和院校形成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总体矩阵和各种协调方式。克拉克指出,变革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基层变革,是一种在以基层为主的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矩阵中,通过学术事业自我推动的方式进行的变革,其是一种关键的变革方式。第二,通过劝说进行的革新,由上层机构发起,通过与下层利益集团的支持来推行,因此,上层任务必须与地位同等的人协商,以贯彻他们的意旨甚至命令。第三,渐进的变革,由于高教系统的任务和权力相当分散,因此全面的变革很难进行。更为有效的变革是从无计划的行动中产生的点点滴滴的变革,渐进的适应是变革的普遍形式。第四,边界渗透的变革,总体矩阵确保边界角色分散在各大学或学院的不同基层单位,这些边界角色可能与一个更大系统内外的同类角色建立联系,变革是静悄悄地渗透院校的边界,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发生。第五,无形的变革,知识作为一种材料和产品具有不可见性,这是认识学术系统内发生的变化的最大困难,因此,发展思想(如研究中)、传播思想(如教学中)、吸收思想(如学习中),都很难直接在它们发生时看见并做出评价。

五、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组织观点的启示

1.高等教育系统研究应当以学科和事业单位(大学和学院)为重点

当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系统时,它是由围绕一门门的知识的“学科”所组成的学术组织构成,而事业单位则是高等教育工作结构的载体。高等教育组织是围绕学科和事业单位组成的巨型矩阵组织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必须抓住院校与学科这两条主线,特别是要注意学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长期以来要解决的主要是体制问题,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研究不够重视对学科和院校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上,即是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没有重视微观层面的研究。

2.平衡好教学和学科的关系

由于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相对重要性在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有一定差别,所以高等教育的矩阵也各有不同。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需要的是:学科全力以赴从事学术研究,大学和学院集中力量从事教学和传播知识。如果教学不再成为必要的话,高等教育领域可能就会停办院校,把每个学科集中在少数学科点上,就像法国研究院的结构,研究工作与大学分开,放在若干研究所里进行。如果研究成为不再必需的话,那么高等教育中的学科门数就会减少,一般性的主修科目就会增加。高等教育的使命是探索高深学问,主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正如伯顿・克拉克在文中描述的一样,“由于大学教师培养了社会中几乎全部的专业干部以及在其他地方从事科研和开发工作的人才,因此把高教系统看成是关键性专业,即训练所有其他专业的这样一个专业的老家”。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主要有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三种类型,各有侧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教学和学科的关系。

3.高等教育组织的变革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渐进式的变革

用组织的观点来说,高等学校是一种“底部沉重”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在基层的学科和专业集中了绝大部分的学术事务和学术权力,学院和大学只不过是将众多学科专业进行松散联合的组织。如果改革是合乎规律的行为,那么改革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放在基层的学术组织,如学系或学院。先从高等教育系统来看,尽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中央高度集权的惯性依然强大,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次,高等教育系统变革的形式应是渐进的、稳妥的,而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激进变革。我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的国家,在制高等教育政策时采用积极的赶超战略无疑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但是改革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必须是高校内各学科和专业可以承受的区间之内。这对我国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动有重要启示。虽然政府的大力资助、政策的适当倾斜对建设一流大学非常必要,但是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形成不是依靠这些外部的经济刺激和人为的干预一蹴而就的,在很多时候是在学科知识的点滴积累、学科建设的日益完善,是在不动声色的过程中完成的。

4.高等教育组织和社会是密切联系的

从组织的观点探讨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四种协调模式可知,在专业模式的基础上,市场模式、政治模式和官僚模式也在发挥着作用。此外,各种外部的利益集团逐渐渗透到高等教育系统之中,与高等教育内部系统形成“集团合作主义”或“半集团合作主义”模式。高等教育组织已不再是完全独立的“象牙塔”,而是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受到社会力量的广泛关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105―129页.

[2] 郑勇.组织变革视角中的高等教育改革――读《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P15―17.

作者简介

刘明维(1984―),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教育的观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观点 校长 管理

在大力推行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今天,所有适龄儿童都有义务和权力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也以已成为共识。全社会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教育不断走向民主化、法制化及普及化;教育内容日益综合化和个性化;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这给学校的一校之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觉与时俱进,主动应对,不断学习管理理论,总结管理经验,探索管理艺术,从而提高管理水平。现就新形势下农村山区中学校长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略陈己见。

一、创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在"21世纪教育论坛"上专家指出:"一所学校能否办好的关键是校长的观念、教师的素质",校长的观念和教师素质的转变和革新往往是学校不断推行素质教育水平和创新教育水平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实践动力。所以山区的校长绝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有创新的头脑、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思维,积极稳妥的处理教改中出现的新课题不断进行摒弃落后吸取新进,大胆探索管理艺术,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如此才能在未来人才争夺战中取得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才能从本质上改变地区落后的经济面貌。

二、品格、意志是学校发展的引力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的指示、命令能否产生作用,取决于被领导者的认可,这就需要领导者及其组织的权威。一个品格优秀的校长首先体现在品格和人格卓越;其次是意志坚定、自信,包括自我的坚定、信任和对学校、教职工、学生的信任;再次,要沉着、镇静、坚定、顽强、主动进取。因此山区中学校长更应该有卓越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不断的情操,锻炼意志,将权力与品质意志有机统一,这样才能赢得教师的信赖,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三、以人为本是学校发展的导向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学校的发展也需要以人为本。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根本,没有学生的发展就谈不上学校的发展。在山区教育中应当尽快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师、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力量;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管理就是服务,是校长工作的核心;学校校长的管理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育人理念来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既不搞一步到位也不搞一刀切;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实行精神感化而非强迫或人治。 实行以人为本能是全校师生员工意识到领导与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而且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从而是学校管理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四、制度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山区中学由于整个办学时间不是很长,各种制度还不是很健全。但是如果没有制度作为校长的管理保障,一所学校不会是什么好学校,里面的学生也不会是什么好学生。所以在山区农村中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很重要。

1、建立社会、学校、学生三维关系网。

以社会为力量,学校为载体,学生为目标全力推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实行社会监督,学校管理教育,学生宣传学习的管理制度。

2、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

学校要管理得好,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要法治,不要人治。若要人治,必定会脱离群众,必定会政令不通,曲高和寡。要以德服人,而非以人治人,做到在困难面前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利益面前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廉洁方面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待人方面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努力使自己成为品德高、作风正、修养好的校长。这样,就一定会产生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就一定会把我们的学校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3、理顺关系,搞好全校教师的团结。

理顺好各种关系,搞好团结是当好校长的关键。校长的能力再强,教师的水平再高,但如果不善于搞好团结,那也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所以,一名优秀的校长,首先应理顺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非教学因素与学校的关系。作为校长不可事事插手,但也不可事事不问,一所学校有副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等等,校长必须理顺与这些部门的关系,并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另外要处理好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要尊重教师的人格,以理服人,作教师的知心朋友,理顺人际关系,就是校长与教师心心相融,心心相印、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学校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但也不是世外桃源。它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周围的其它组织、教师家属等的关系都需要校长去做理顺。

五、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由于山区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七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所以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六、现代教育信息是"校校沟通""校际沟通"的桥梁

山区中学由于离城市比较远,好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快速的利用,这样有必要在这些学校里搭建现代信息平台,让教师和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技术快捷的获取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以达到共享的目的。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在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搭建信息平台,经常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这样可以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育的观点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下中学哲学教育不重视哲学概念的追溯及相互之间的逻辑推理,不重视引导学生对哲学思想史的探索,更不重视反思性思维的培养与熏陶。本文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为例,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语言若干角度阐释笔者所理解的哲学课堂,努力追求哲学教育的本质,打造注重智慧的课堂。

关键词:哲学 反思 智慧课堂

作者简介:臧衍杰,男,浙江宁波镇海中学,中学二级教师;黄凯妮,女,浙江金华浦江三中,中学二级教师。

到底怎样的哲学教育才符合哲学的本质精髓,这个问题萦绕在大多数哲学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时候,我们教材教了好几遍,其中的知识点烂熟于心,教学方法也运用得游刃有余,却忘了为什么要教授这一门课程。哲学不同于具体学科,哲学的教学也应别具一格。然而,我们的中学哲学教育却往往把哲学当作一门普通的学科甚至技术来教的。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中学哲学教育不重视哲学概念的追溯及相互之间的逻辑推理,不重视引导学生对哲学思想史的探索,更不重视反思性思维的培养与熏陶。相反,重视的是如何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既定结论,重视的是训练学生如何“火眼金睛”地发现一个材料中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哲学课堂没有了哲思的味道。因此,如何回归哲学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2013年11月,浙江省政治学科建设与学习力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期间,笔者开设了“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的哲学公开课。笔者将以此堂课为例,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语言若干角度阐释自己所理解的哲学课堂。

一、教学思想:遵循学科特质,将反思进行到底

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有了思想这堂课就有了生命。遵循学科特质,是指根据学科的特有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是唯物主义在教学上的贯彻与体现。“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方式。”①反思活动,简言之,即人类思维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就是认识“思想”,认识“认识”。既然哲学是爱智,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在整堂课的设计及教学中,笔者借助一环接着一环的设问,将教学过程一个板块接着一个板块流畅地连接起来,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整堂课的教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求知的气息。具体设问如下:

1.大家看了一些同学初中时的照片,你有什么感想?2.大家以此时此刻为界点,与“初中时的自己”相比,有了哪些变化?(可以多角度思考:例如身体的变化、学习的变化、心理的变化、能力的变化等)3.请大家尝试将自己的变化进行区分,它们分别属于“量变”还是“质变”?4.根据发展的实质及新事物的内涵谈谈,与过去相比,你觉得自己“发展”了吗?请说明理由。5.你觉得怎样的“我”,才称得上“新我”或“发展的自我”?6.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一件事情,当时你比较或者十分想做,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做。试着分析一下原因,希望和大家分享。7.大家在剩下的一年半多一点的时间里,最大的目标或愿望是什么?倘若高考结束了,你们最想做点什么值得回忆,些许有些“疯狂”的事情呢?8.(先观看“陈景润:‘1十2’的选择”的视频)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树立新目标并不断超越的过程。大家觉得我们该怎么做来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从而不让自己留下遗憾呢?

笔者通过这8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将教学的三维目标熔铸在思考的过程之中,通过思考体会认同知识,通过思考体会培养探究意识,通过思考体会升华情感态度。例如,第1、2、3个问题,通过对自我成长的反思,自主学习“量变”与“质变”的知识;第4个问题,了解新事物的内涵,辨析自我的成长,体会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第5个问题,是对第4个问题的深化,探究何为“发展的自我”;第6个问题,通过自我成长的回望,体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的分享意识;第7、8两个问题,是对自我发展的一个规划,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并说明已经学过的哲学道理,设计意图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引导情感态度的升华。另外,对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笔者突出强调对“自我”的反省,从问题的设计中可以感受到。并且,以论语名句——“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标题,开门见山,点出主旨。

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高于学生生活

中学哲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课程内容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正如杜威所说,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毫无疑问,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简言之,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来源于生活。但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描述与再现,它又是高于生活的,因为它要追问思考、启迪智慧。

在“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这一框的教授上,笔者问题的设计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经历,交谈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故事”。但在回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渗透哲理的教育。例如,将自己的成长区分为“量变与质变”;探究何为“发展的自我”;成为一个“新我”或“发展的自我”又该怎么做。不仅再现自己的成长经历,又在“反思”中体悟哲理,启迪智慧。

三、教学结构: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教学结构,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结构形式。本堂课在教学结构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顺序打破教材模式。所谓教学结构模式化,即教学顺序一味按照教材知识的呈现顺序来实施教学行为,这容易使教师缺失主体创造性。教学结构作为形式,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教材的知识点呈现顺序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以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笔者在教授“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时,通过对自身变化的反省阐释量变质变的道理;通过“你认为自己发展了吗”及新事物内涵的了解揭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理;通过回望及分析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遗憾”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总之,课堂教学的顺序是由课堂思想及课堂内容决定的。

2.板块教学彰显构思精妙。“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本堂课的设计分两个部分,五个板块。第一部分为:认识你自己,又分梳理自我、追问自我两个板块,梳理的是自我成长中的变化,追问的是自己有没有发展,什么是“发展的自我”。第二部分为:成为你自己,又分剖析自我、规划自我和超越自我三个板块,剖析的是成长中的遗憾,规划的是未来的自己,超越的是过去的自我。而且开篇有序言,收尾有结语,起到迅速引人人胜又回味课堂的作用。之所以分“认识你自己”和“成为你自己”两大部分,是因为既然用发展的观点看自我,首先就是要拿“过去的我”作为关照的对象。其次就是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设定符合自己的目标,克服前进的重重障碍,完成自我的超越,实现“自我的发展”,成为真正的自己。笔者认为,这样才符合“发展的自我”或日“新我”。最后,梳理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规划自我和超越自我,这五个板块也是层层深入的,符合哲学的反思批判思维,对自我的过去进行梳理、剖析、扬弃,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堂课的教学以上述的八个问题展开,整堂课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自己成长中的点滴故事和大家分享。时而欢声笑语,时而陷入沉思的宁静。对话如同谈心,教师更多是引导与倾听。

四、教学语言:蕴含哲理,充盈思辨

教师、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中如果散发着哲理的味道,流淌着思辨的气息,教师引经据典,以理服人,这样的课堂才是一个令人向往、富有生命的哲学课堂。例如,笔者在开场白引用《论语》中的名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点出哲学的精髓在于反思,营造哲学氛围;在介绍“认识你自己”这一部分时,笔者这样解说:“这是一句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有时候,我们不明白自己,自己却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在介绍“成为你自己”这一部分时,强调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物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丝毫找不到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是别人的影子和事物的一架机器而已。最后总结道:“一堂课很短,但人生的路很长。在实践中磨砺自己,发展自己,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也需有脚踏实地的坚持。既要有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豪迈,也需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潇洒与淡然。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育的观点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开展教育教学的时候,人们也也越来越重视德育。德育对于人的一生都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怎样有针对性的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开展的时候,将什么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多真少伪的进行德育教学,是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关注的问题。现在学校对于德育的投资在不断的增加,可是效果却不甚明显,这要求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出发点必须正确,并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

关键词 德育;小学;出发点;活动

小学生接触的事情比较少,比较单纯,开展德育活动的时候,可塑性也比较强,所以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小学德育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一生,现在的德育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这也是德育效果迟迟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应该从什么样的方向出发,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这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

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是保证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德育进行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德育教学的主体,若是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根本无法保障德育的效果。所以老师在展开德育的时候,必须注意和学生的互动,改变以往那种进行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方式,尽量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时候多讲一些真实的例子,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进来,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感悟和道德素养,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

想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重要的便是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应该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的进行生活化的对话,从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更好的体现出自然、轻松以及民主。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更加愿意参与进来,和老师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必须努力避免两种倾向的出现,首先是,德育的时候,老师不能够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让学生对道德习题进行解析,老师只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一定的评判,并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老师的观点,这样是无法真正的起达到德育的目的的。还有一种倾向是,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放任自流,没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思想混乱,并且也无法达到德育的目的,小学时期对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老师这样进行德育教学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二、将德育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小学生存在好奇心比较强的情况,特别是对于自己的生活则更加的好奇。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将德育教学的内容和生活中的实例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改变德育比较空泛的情况,将其具象化真实化,并且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除了生活中的实例,老师还可以将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讲给学生听,在进行举例的时候应该举和生活相关的例子,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并且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还必须注意现在德育中存在的不足,并且针对那些不足找出适合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不断的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在进行德育活动开展的时候,有必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合作探究对于小学德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小学生自身存在能力、认知和知识比较缺乏的情况,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合作。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德育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更好的吸取别人的优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德育教学活动中,使用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群体的方式展开德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并且学生之间说的例子也大都是生活中的,能够提高德育例子的真实性,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道德水平。

三、对德育进行新的策略创新

根据时代的需求,想要保证德育的效果,创新已经成了一个必要的手段。此处的创新,主要是指对以往的德育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改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进行道德选择方面的能力,在进行德育活动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充分分析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选择,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求异和质疑,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进行教学创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是保证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进行选择,多方面的去思考一个现实中的问题或者事物,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所以,根据需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打破以往德育的模式,多方面的评判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让学生更多的思考,进行思维上的创新,不断地激发出自身的潜力。

现在很多学校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比较注重学生的集合思维,而忽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属于自己的个性。老师在德育教学的时候,必须让学生多进行思考,多发问,对于我们生活中的道德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答,而老师在评判学生的想法的时候也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绝不能草率,因为老师草率的评价很可能会打击到学生思考发言的积极性。

结语:

在进行德育的时候,老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老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必须按照多真少伪的原则进行,根据实际的需要,创设意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不断提高小学德育的实际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