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数据的学习计划

大数据的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数据的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数据的学习计划

大数据的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大学生评价是高等教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是整个高校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总体来说,我国高校采用的学生评价方法单一,更新速度慢。各高校自主建立学生评价系统,使用的方法多以综合素质测评为主。自1985年来,各高校为了迎接评估,需要从多方面来突显实力;此外我国高校启动课程改革,学生评价也要作出调整;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资助,各高校需要提高综合水平,因此从多方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引入新的卓有成效的学生评价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生评价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对学生的优秀程度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模式。作为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美国对学生的评价有着比较成熟的观点和经验。美国学生评价研究专家SerbreniaJ.Sims曾在研究中指出:“自高校学生评价产生以来,在有关学生评价的研究文献中,学生评价的发展历史这个主题很少引起学者的关注。”[1]很多学者分析认为没有得到重视的原因是至今没有很好的方法来准确测量学生在学校取得的成就。然而,另一学者Pace质疑了这种说法,他在1984年发表的《学生评价的历史性瞻望:评价发展的未来》一文中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高校已经形成和发展了很多学生评价方法。能够准确地评价学生在高校中获得了什么[2]。事实上,早在1977年,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心的Lenning根据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指出,在美国,已有80多种试图测量学生成就的评价方法[3]。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出现了泰勒评价模式[4]、综合测验模式[5]、价值增值法[6]、教育目标分类学[7]、核心技能评价。

20世纪80年代后,学生评价在美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检验“高校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高校广泛应用的学生评价方法有档案袋评价、课堂评估、对具体技能的评价、价值增值法、毕业生追踪调查。

(1)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evalua- tion)方法用来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进步。这种评定技术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重视发展的过程,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判断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可能性[8]。尽管档案袋评价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收集的过程耗时长,给教师增加了学习任务,班级的规模不能太大,20人左右为最佳,缺乏评价的标准,导致材料之间可比性差,属于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

(2)课堂评估是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组织教学的教师为确定学生在其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而持续进行的小规模评估。具体分为3种类型:评估学习者与课程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评估学习者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意识;评估学习者对教学的反应。课堂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简便、易操作的特点,但需要耗费教师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属于形成性评价[9]。

(3)具体技能评价是评价学生在校学习和进入社会工作时必须具备的技能,包括交流能力、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等。主要方式是通过“交流、口试、论文写作、实习日记、海报制作、评论写作、报告、角色扮演”等实现对学生具体技能评价。具体技能评价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和今后的社会工作,但是同样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而且能力的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可比性也不是很高,属于形成性评价与总结。

(4)价值增值法是一种评价学生在校期间发生变化情况的方法。价值增值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与学生入学初时之间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该方法能较好地评定学校的成果和学校质量。但学术界对其提出质疑,该方法对高校有着巨大的挑战,花费高昂,程序设计复杂,属于总结性评价。

(5)毕业生追踪调查法。利用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改M教学。它的主要优点是与毕业生保持联系,有目的地改进教学,缺点是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反馈效率低,属于形成性评价。

近年来,中国大学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对考试和测验的改革进一步加强。高校的考分等级得到了很大的转变,试题库建设以及考试科学性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科学经验。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学生评价功能单一,主要表现在高校通常只重视发挥学生学业评价的管理功能,单纯地依据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了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其他功能的发挥。②形式虚化的形成性评价,大部分高校的教师缺乏学生形成性评价的专业培训和指导,缺乏对形成性评价知识的了解,不能正确地实施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导致形成性评价在实际运用中被简单化。③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过分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忽视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别,教育的结果是千人一面,培养的学生是工业产品式的学生,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④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当今高校在学生学业评价中,学生充当被评价者,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上,产生很多不利学生发展的消极因素,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虽然也有学者呼吁加强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加相应的学生互评和自评,但是由于这种评价在整个学业中占有的比重很小,且评价标准具有随意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使其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反思。

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学生评价模式探讨

根据目前国内高校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分析学生信息。大数据分析技术要构建海量、多样化学生信息模型,采用这种高新技术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多维度信息的特征,能够为数据评价提供更全面、更完整、更科学的数据基础,有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模式,是一种研究技术手段的创新。

学生管理大数据的来源种类繁多,渠道多样,如学生使用的微博、微信、QQ等网络中产生的记录、浏览信息;高校的师资、学生资料;学生的专业背景、家庭条件、生源地;学生的社交、消费、情感等资料等,这些形成学生评价信息的多维度结构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能提出科学的个性化评价机制模式、自我评价机制等。

(1)探索和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的多维评价模式,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必须成为评价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因为评价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更应该是主动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从而获得发展,因此必须让被评价者心悦诚服地认同评价结果。而要做到这点,必须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实际特点和个人的实际需要来评价学生,使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大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标准。同时,评价标准不能单一化,要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化,让不同风格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认可、被赏识的机会。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评价,获得健康和持续发展。

(2)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个性化多维学生评价机制,大数据技术是在基于掌握了庞大数据量的基础上对多元化数据进行专业加工。构建海量、高增长和多样化的学生信息模型,能使评价模式更加科学、完整。学生管理大数据的来源种类繁多,渠道多样,如网络使用中的产生的记录、浏览信息;高校的师资、学生资料;学生的专业背景、家庭条件、生源地;学生的社交、消费、情感等资料等,这些数据具有海量性、多维性,它们往往是传统的评价模式或体系中被忽视的数据。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可以描绘出学生鲜明的个体特性、角度更全面,可以为高校的个性化、多维度评价模式提供强大基础。

(3)大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强调学生为评价的主体地位,让评价从外部转化为内在主动模式,真正激励学生自我良性发展,有必要建立合理、完善的大学生自我评价体系。而自我评价方式是否有效需要有效地管理机制,如何对自我评价进行管理,不至于让学生的自我评价流于形式,必须合理地建设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自我评价激励和管理机制。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掌握了大的学生管理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比较全面地分析学生信息,可以对多样化的学生管理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可以构建多角度、多维度、个性化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传统方法相比,采用个性化评价模式能够提高被评价者的认可程度、参与的积极性,避免了传统评价方式中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侧重于成绩,无视学生个性化特点的较为单一的评价模式带来的有失公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SerbreniaJ.Sims.Student Outcomes Assessment:A Historical Review and Guide to Program Development[J].Accountability,1992:168.

[2]Pace, C.R.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student outcomes: Assessment with implicaitons for the Future[J].Naspa Journal,1984(22).

[3]Lenning,Q.T.Previous Attempts to Structure 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outcomes Related conceptc: A Compilation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lassification,1976:266.

[4]瞿葆奎.教育学文集(第16卷):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HD prehensive examinations in a program of general educa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52.

[6]MeClain,Krueger.Using outcomes assessment:A case study In institutional change[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iond Research,1985.

[7](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91- 200.

大数据的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内涵;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B

一、大数据时代对教学的影响

大数据目前成为当今时代的关注热点,数据已被列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后的另一类重要的生产要素,未来如何利用大数据将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大数据的内涵和本质上,以往就已经出现过“大规模数据”和“海量数据”等概念。大数据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既包括各类组织数据库中实际、有限的数据集合,也包括虚拟、无限的数据集合,如微博、微信和社交网络上的全部信息。目前的“大数据”概念,已经不仅仅指规模庞大的数据对象,更包括对大量数据对象的处理、应用等动态活动和过程,大数据是数据对象、技术与应用的三者的统一。

大数据背景是一种冲击,让信息和知识以更快速、更平等的方式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学习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增加速度的上升,而数据获得和存储处理成本却大幅度降低,使发生在各个地方的实情都可以变成数据。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个性化手段,摄取并分析信息,随时随处进行“学习”。

大数据时代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冲击。一方面学生面对巨大的信息量和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习的理解、心态和期望都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一是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于数据获得的简便性,随时随处可以获得信息,因此课堂学习只是学生理解周围世界的一部分来源。二是学生的学习心态发生了变化。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和自我需求满足程度可能高于课堂学习,导致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时间出现争夺。三是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发生了变化。大数据时代信息和数据获取的平等性,使学生不再依赖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期待能在课堂中得到不一样的教育体验。

大数据背景同样也引发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完成新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引发课堂主体即学生对课堂学习重视度的降低。第二,教师新教学方法使用的限制,评估新教学方法效果的长期性和评估角度困难带来的革新难度。第三,大数据背景使教师自身定位发生变化,教师的内涵变化和如何去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教师做出行为调整。

二、教育对大数据的积极利用及局限

面对大数据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冲击,教育界积极思考了如何对大数据时代中的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应该在教育数据的挖掘、学习和数据分析方面开展,并据此改进自适应学习系统,最终实现个性化学习。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建立更好的模型来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行为进行预测。

目前教育界对大数据具体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技术设计新式教学系统,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或企业来收集和挖掘学生的自学数据,自动为每位学生提供个人学习计划。第二,开发了新的课堂模式,如在线学习、智能辅导系统、虚拟实验室、仿真教学等新课堂形式。第三,利用数据发现学生异常行为,如分析学生日常行为中的异常信息数据,发现学习中断、学生退学、辍学等或其他的学生个人的异常行为。但目前在实践上述手段上还存在着各种问题。第一,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在新式课堂中全面普及终端机。第二,教师对新软件接受度不高,研究显示教师们很少使用开发的新教学软件中的功能,教师对系统设计的培训内容评价不高且不会把数据使用当作课堂实施中的必要部分。

通过以上方面我们发现,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如果仅仅引入数据对象和技术,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使用数据主体的人即教育工作者必须发挥新作用,否则对于数据的应用仅仅是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或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只是“锦上添花”却没有直面大数据时代教育教学的真正困惑。在新的教育系统和新式教学手段普及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渐变的教学系统中实现持续性的教学,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教学中应该实践新理念。

三、大数据背景下教师的内涵变化和新定位

(一)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内涵的变化

大数据背景下的深刻变化,需要社会和教学管理者用一种新思维来重新理解教师,理解课堂中教师的内涵。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和重点已经发生了改变,即由原有的知识传授导向转变为学习指导导向,大数据时代教师教学的重点将在于设计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并在课堂中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师的作用将更加侧重为设计、引导和交流。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度和学习分辨及获取信息的方法也是教师应着重加强的教育教学重点。这种作用的变化,相应地使课堂重点也发生转移。

(二)课堂中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新定位

1.培养和建立学生的适应性学习行为。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应侧重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课堂教学的比例会随着新学习手段的加入而逐步减少。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目标,引入自下而上的目标管理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协助下对自主参与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通过目标分解,让学生清晰学习动机,完成自己个性化学习目标的设计和执行等过程。

2.加强数据获取和分辨的训练。苏迎特分析,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是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学生用得到和必须学的:第一是阅读;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别真伪。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重点应该是数据取向的训练。大数据时代信息数量虽增多,但数据的本质仍要通过数据的辨识步骤体现出来。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数据,用数据完成什么,否则就会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之中。要在学生离开课堂之前教会学生未来如何独立的通过个人力量完成对数据的利用,并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

3.完成个性化学习设计,引入新教育手段。由于社会转型,需要的不再是工业时代的标准化人才,个性化人才会更有市场,未来的教育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以受教育者个人需求为导向。统一的教育标准只是教育人员对个人的一种自我要求,个性化的时代背景不会要求把人才都按照统一的标准培养出来。个性化人才需求,使相应的个人成长和受教育阶段也应该是个性化的,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和教学软件所起到的智能分析和设计作用应该被充分的利用,通过智能分析和设计,加上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了解和判断,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个人学习计划和未来成长规划,这个步骤在学生、教师及智能分析软件的相互激发下完成,交流程度越高,个性化设计的效果越好。

四、学校组织形式和教育系统协调一致的变化

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的变革,即是教师需要参与的工作,更是学校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诸如学习管理系统的研发人员、教师和管理层多方的参与者将出现作用和分工的调整和整合,引起学校组织形式的变化。在分工与合作方面,学习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人员需要探索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育数据来挖掘和分析学习过程,提高教育和学习中的数据应用。而如何建立一个与变化相配合的新式学校组织体系,将是学校管理者的思考重点。教师在开发学习管理系统方面,需要与研发人员通力合作,或出现教师同时担当设计者的情况。

综上可见,大数据时代引发了教学方法、教师和课堂的转变,也会带动学校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的革新。这种革新将完成教师角色的再造、教学模式的再造、学校组织机构再造和教育管理方式的再造,并同时伴随着各种突破式的创新方式的引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和交流者,教师应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思维,在创新教学方面进行持续的思考和实践。

[参 考 文 献]

[1]张杰,王慧,吴成良.专家学者论大数据价值[J].现代管理,2013(8)

[2]张渝江.迎接大数据给教育带来的挑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

[3]江伟硕.信息很热,数据很忙,畅想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5)

[4]孟小峰,李勇,祝建华.社会计算: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1)

大数据的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智能云系统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索,以期为相关教育学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

 

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都将计算机专业纳入大学生教学的一部分,通过开设计算机专业,培养现阶段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如果国家开放大学不能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那么培养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需求。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下,配合专业的技术产业需求,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整合资源的优势。将这个信息资源整个并共享使用,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创新。这种模式的改在离不开云计算智慧校园的建设和使用。

 

智慧校园采用了云计算技术来共享资源,物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通过构建符合校园应用的服务方式来为智能化的教学系统提供能为完善的实现方式。这种集各种应用于一身的智慧云教育系统的使用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为方便的学习教学环境。

 

通过这些不可感知的教学资源创建开放式的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进行科学的教学实践和国家开放大学的应用便捷服务。

 

一、智能云教学系统概述

 

智慧云教学系统以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为基础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层,平台即服务层和软件即服务层。实现在智慧云教育系统中的表现分别是云基础设施支撑平台、云系统支撑服务平台、智慧云服务总线和云应用支撑服务平台。

 

①云基础设施平台。该平台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应用基础支撑平台。②云系统平台。通过系统中间件和应用服务器进行系统支撑。

 

③智能云教育系统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是云教育系统的数据交换中心,包括数据整合、加工变换、数据管理等,通过学生的需求对服务进行感知、反馈消息、响应事件、任务调度、服务的调度、服务质量反馈、安全认证等功能。④云应用平台。该平台通过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资源、课程任务,并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学生学习计划提供基础。

 

二、智能云教学系统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智能云教学从数字校园演变而来,但跟传统的数字校园相比,智能云教学系统表现的优势在于:(1)在物联网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教学、科研、管理整合为一体的智能环境;(2)为学生提供快速、准确的教学资源;(3)根据教学活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4)资源的共享使各应用系统达到数据、服务和教学能力的共享。

 

(一)共享资源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学资源只要在交流的状态下才能进行流通发展。在不断的共享和反复的讨论中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资源的共享能把分散的零星的知识资源组合成完整的体系架构。通过智能云计算系统的资源整合,能够方便学生获取想要的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移动的教学平台,方便阅读和收藏。

 

(二)反馈学习成果及时。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智能云教育系统能有效的将学生的疑问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哪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解决学生的诉求,发挥学生的优势所在。传统教学的反馈一般都是教师反馈,云教育系统还可以实现学生自我反馈、亦或是同伴反馈以及基于自我目标的反馈。

 

通过在个人的学习空间上设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基于云教育系统,可以这些内容进行跟踪,获得阶段性学习目标的反馈结果。根据研究表明,阶段性的学习反馈越及时,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效果越明显。

 

一方面教学人员能够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定制化个人的学习计划,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改变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完善自己的不同。

 

三、运用智能云教学系统提高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

 

(一)利用云教学平台丰富学习资源。学生、学习资源、管理员、云服务、与云平台是云教学平台五大要素。云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与教学资源提供者的明显供应关系,资源、管理者、云服务与云平台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资源而运作。

 

资源、云服务、管理者与云平台相辅相成、相互关联。资源是云服务开展的基础;管理者主要是指:平台服务的管理员和资源管理员;云服务是整个平台的目标主体,是资源与学生的接点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为用户提供云服务、为管理者实施云服务的外在基础设施环境及构建云平台的软硬件环境。

 

学生在智能云教学系统使用学号登录,通过关键字的搜索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及历年考试试题,这些学习资源是管理员经过整理,将电子文献或微课视频按照类别划分,提供给学生学习。云教学平台的资源也会根据当前的搜索热度进行不断的更新。

 

(二)运用云课堂定制化学习课程。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按需服务,定制化学生的学习课程。(2)能支持大量的学生的在线教学活动,因为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通过海量资源中进行资源的索取,而不会出现资源的冗余。

 

(3)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推动云课堂的学习模式的不断更替创新。(4)为学生在移动设备的进行课堂学习提供了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线课堂平台是为支撑学生开展在线学习活动的软件系统,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云课堂是在教育云和教育大数据的背景下,利用云理念和云技术打造的一种在线开放课堂。其特点包括:(1)可有效利用IT资源,包括充分利用历史遗留IT资产和实现IT资源的按需服务;

 

(2)可支持同时开设大规模课堂和海量用户同时开展在线教学活动;(3)可利用云存储技术实现学习资源的统一存储、组织、管理和访问服务,支持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支持个人云存储业务;(4)可利用云计算开展教育大数据分析,推动在线学习模式和学习情景的创新,最终实现智慧课堂;(5)可较好支持多终端接入,尤其是对于移动学习终端,实现云端一体化的云课堂平台。

 

(三)通过云存储同步学习资源。云存储系统的出现使用户个人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时,不再需要购买价格高昂的存储设备,只需要支付较少的费用向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申请存储空间,便可以享受方便的在线存储服务,节约昂贵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投资,方便用户的工作和生活。国家开放大学智能云教学系统可利用云存储技术实现学习资源的统一存储、组织、管理和访问服务,支持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支持个人云存储,如学生网盘或教师备课空间。

 

总结:现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拥有计算机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家开放大学在教学的时候也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在了解计算机课程特点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帮助成人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技能和方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智能云教学系统是以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为基础的服务体系。这种集各种应用于一身的智能云教育系统的使用能为学生和教师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更为方便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些不可感知的教学资源创建开放式的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进行科学的教学实践和国家开放大学的应用便捷服务。

大数据的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MOOCs;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养;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49-06

一、问题提出

目前,国内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一大批高校加入国际国内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平台,其中比较有影响度、代表性的主要有四大类平台:国内高校自己创建的平台, 涵盖内地、港澳台(如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优课联盟、Ewant、Sharecourse等);开放大学创建的平台(如成人高校MOOC 联盟);校企合作创建的平台;企业独立或合作创建的平台,涵盖学分课程、通用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如中国大学 MOOC、网易云课堂、智慧树、开课吧、顶你学堂)。同时,国内大批高校与职业院校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教师开展MOOC教学,MOOCs(一般指多门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学习在国内各级各类学校中均有较高的投入与热情。但由于MOOC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自定学习步调等特性,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参与程度不够,学习者自我控制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习者之间合作交流不够,这些因素最终将直接或间接影响MOOCs的学习效果与质量[1]。

在MOOCs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直接影响其是否能顺利学习该课程的最重要因素。个人特征直接指向学习者的学习素养[2]。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MOOCs学习者的学习素养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其学习素养及差异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MOOC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养提升路径与建议。

二、学习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素养是从事相关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础与能力。不同素养对应相应的需求,主要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动机、价值观、情感等多种元素。学者齐菊红指出学习动机的能力、自我识别能力、自我培养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是远程学习者的关键素养[3]。黄如花等人认为,在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内容正在泛化,素养教育也出现宽泛化、定制化、碎片化特征;信息素养在原有基础上现已包括了媒介与信息素养、视觉素养、数据素养等内容[4]。钟志贤等人指出有效的学习过程管理是远程学习者获得较好学习绩效的重要因素,并将远程学习过程管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习之前,即学习计划制定;二是学习之中,即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的调控与弹性管理;三是学习之后,即学习效能评估、总结[5]。陈江鸿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远程学习效能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其与学习者维系学习过程和状态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效度[6]。

本研究将MOOC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养归纳为信息素养、知识建构学习、学习过程管理、学习关系维持、学习态度5个维度,见表1。

(一)信息素养

MOOC背景下学生的信息素养从6个方面进行分析。

(1)信息意识和基础知识,包括了解信息素养能力在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指实用计算机、网络等工具设备,检索、浏览、保存所需信息。

(2)信息获取、管理与组织,包括能有效获取所需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组织、利用,具溆胨人交流信息的能力。

(3)信息改进、信息创新,包含利用已有信息促进新认知能力、利用已有信息构建新的概念并具备信息整合与创新能力。

(4)媒体素养,指根据需求图书馆等数字资源从数字出版物、移动应用、网络广告、社交网络等不同媒介中获取有用信息[7],包含不同媒介中获取信息能力、鉴别新媒体假新闻与信息能力、新媒体的利用、加工、传播等能力。

(5)数据素养是指对数据的理解、应用、创造的能力,是对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概念的延伸。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数据素养包含对数据的敏感性、对数据的搜集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利用数据的能力、对数据的批判性思维等多种能力[8]。

(6)视觉素养是指有效发现、理解、评价、使用和创造图像和视觉媒体的能力[9],包含图像、视觉媒体信息的获取,视觉媒体信息分析应用等。

(二)知识建构学习

知识建构创造性学习是指基于现有知识体系,从需求(或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去学习知识,达到知识的创新或知识重构。MOOC的问题导向性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能动性的建构知识、完善知识,最终更有益于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建构创造性学习不仅从意识层面、认知层面实现了知识的运用与内化,还是素质培养最根本的内容所在。

(三)学习过程管理

学习过程管理是学习者获得较好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MOOCs的远程学习过程管理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为主线,对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结果等方面进行管控与评价。有效的学习过程管理包含三部分内容:学习之前(即学习计划制定);学习之中(即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的调控与弹性管理);学习之后(即学习效能评估、总结)。

(四)学习关系维持

远程学习的成效不仅取决于网络技术的支持,还需学习者利用网络相关技术开展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MOOCs学习者学习关系维持包含交互(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学习关系(营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开展协作学习)维持两方面内容。

(五)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10],学习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动机)等因素组成。动机因素对学习者影响最大,也是重点研究对象,因其能确保学习者持续开展MOOCs学习。

针对上述内容,本研究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三级学习素养模型,以支撑数据调查、研究分析。

三、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对象为MOOCs学习者,研究数据来源于智慧树MOOC平台152门在线课程、好大学在线MOOC平台355门在线课程2014、2015年高职学院学习者的调查。调查内容选取能够表征MOOCs学习者学习素养的组成维度,并进行定量描述。这些定量描述涵盖信息素养、知识建构学习、学习过程管理、学习态度、学习关系维持5个维度。基于定量描述对5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MOOCs学习者的学习素养特征。

图1通过分析2014年、2015年学习者对MOOCs的学习情况可以看出:2014年共有7 508名学习者参与调查,其中75.76%的学习者接触过慕课, 70.39%的学习者学习过慕课;2015年9721名学习者参与调查,其中92.13%的学习者接触过MOOCs,85.15%的学习者学习过MOOCs,相比2014年其参与度有所上升;MOOCs学习完成率整体不高,部分课程达到了40%,同时也有部分课程还不到10%,参与调查学习者数据显示,2014年MOOCs结业率平均水平为8.69%,2015年慕课结业率平均水平为13.23%,较2014年略有上升。

图2统计了在不同教育层次中的MOOCs学习者的分布比例。在2014年接受数据调查的慕课学习者中,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最高,达52.3%,其次为普通高职院校,占34.6%,中职院校和高中学生参与度占13.1%。在2015年接受数据调查的MOOCs学习者中,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占48.1%,普通高职院校占40.9%,中职院校和高中学生参与度占11%。总体来看,示范校(骨干)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较高,这类学校在资金投入、政策等多个方面优于其他类型学校,其学生参与度较高。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数基于智慧树、好大学在线MOOC平台采集到的调查数据,以MOOCs学习者学习素养表征为切入点,从信息素养、知识建构学习、学习过程管理、学习态度、学习关系维持5个维度进行定量描述与分析。

(一)信息素养

MOOCs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体现为网络学习环境下利用在线学习辅助资源。由于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差异性导致其在信息技术使用上与操作上的不足。“信息获取、管理与组织”体现为有效信息获取、分析与利用。“信息改进、信息创新”体现为利用已有信息促进新认知并整合信息与创新。“媒体素养”体现为从不同媒介中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利用信息。“数据素养”体现为对数据的搜集、分析、利用。“视觉素养”体现为图像、视觉媒体信息的获取,视觉媒体信息分析应用等。

将学习者信息素养统计进行差异分析,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层次院校(本研究特指示范校、普通高职、中职)学习者的学习素养存在明显差异(p=0.000)。表2显示,参与调查的MOOCs学习者中,男性MOOCs学习者的平均素养得分高于女性。表3针对不同层次院校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方差显示: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p=0.021)明显优于普通高职院校,普通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优于高中学生(p=0.015)。这说明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引导方面优于普通高职院校和高中。在学习过程管理、自我管控等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优于高中学生。

(二)知识建构学习

知识的获取、内化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建构过程中MOOCs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同化新知识。知识建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MOOC学习过程中这种互动体现在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方面。同时,知识建构学习还包括创造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本研究调查了MOOCs学习者对“混合环境下知识获取”、“交互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45.3%的MOOCs学习者对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环境下,有效获取所需知识、同化新知识比较满意,38.9%的学习者对MOOC的交互式学习和协作学习表示比较满意。12.9%的学习者认为不能有效及时的建构知识;24.6 %的MOOCs学习者认为,MOOC平台本身提供的交互途径、方式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等方面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三)学习过程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是MOOCs学习者学习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采集的数据显示,65.2%的MOOCs学习者会制定学习计划,4.2%的W习者会制订详细学习计划,25.8%的学习者认为不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女性学习者认为需要制定学习计划比例占52.3%,高于男性MOOCs学习者。综合统计分析,MOOCs学习者普遍缺乏制定详细学习计划的习惯,如图3所示。

(四)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与学习过程和状态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学习效能。学习动机决定学习者是否能持续学习MOOC。调查数据显示,学习者学完某门课程的主要动机取决于该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与有用性(82.1%)、平台资源的易用性(52.3%)、师生交互行为的趣味性(48.6%)、课程的考核方式与课程弹性方面(44.5%),而课程难度(12.3%)、学习伙伴(12.9%)、证书(21.7%)不是影响学习者是否持续学完该课程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MOOCs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是其学习的主要因素,如图4所示。

(五)学习关系维持

由于MOOCs学习的在线、开放、自定学习步调等特性,致使部分学习者在与教师、其他学习者之间的意愿有所降低。但是,较好地完成MOOCs学习离不开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维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师生交互、生生交换、人机交互、学习资源分享、学习经验分享、协作学习等等都是学习关系维持的组成部分。图5显示,89.23%的MOOCs学习者愿意通过各种渠道(如QQ群、微信群等)与教师进行交流分享,51.3%的MOOCs学习者愿意在学习者之间分享经验、探讨问题。58.8%的MOOCs学习者愿意通过论坛讨论、微博答疑、实时答疑等方式参与师生互动。23.2%的MOOCs学习者愿意教师进行单独指导或答疑。数据分析显示,多数MOOCs学习者愿意通过MOOC学习构建较好的师生、生生学习关系。

五、MOOCs学习提升与建议

从调查数据整体上分析可以看出,在MOOC学习过程中,职业院校学习者的学习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具体体现在:

第一,MOOCs学习者不能充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由于MOOCs的开放、在线、协作、碎片化等特点,大部分学习者还是采用传统线下学习方式,不能充分利用各类学习工具、在线资源、同步异步媒体技术开展学习与交流。

第二,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环境下,学习者不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知识和获取各种资源,从而重构知识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习者愿意却不善于和其他学习者进行团队协作学习等。

第三,由于MOOC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及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特点,职业院校MOOCs学习者在学习环节中缺乏严格的监控与有效的过程管理,导致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能。

第四,大部分MOOCs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动机,但继续进行MOOCs学习的动机有待提高,降低MOOCs学习中途退出率。

第五,MOOCs学习过程中,教师参与度不高、实时参与不够;在课程学习和论坛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够,未能有效提高学习效能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基于上述分析,对MOOC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MOOCs的质量进行提升。

第一,完善MOOC平台功能。在交互方面,丰富学习者交互途径,支持观看视频的同时与其他学员的交流互动,支持创建、浏览、分享学习笔记等功能;在课程资源方面,教学资源应富媒体化,能从易用性、可用性、好用性角度向学习者呈现或定向推送相关资源。

第二,完善、拓展MOOC课程内容。从学习者需求出发,将教学资源富媒体化;MOOCs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W科专业的学生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即针对性的定制教学内容)。

第三,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加强合作化教学。MOOCs的大规模化,同一门课程学习者成百上千甚至过万人,加上教师自身因素限制等因素导致单个教师无法胜任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加强混合式教学。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者,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混合、多种教学方式混合。同时,加强游戏化教学和趣味化教学等。

第四,提高教师参与度,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指导、参与MOOCs学习,不仅要在师生互动、论坛答疑积极参与,还应在线下提供情感支持等非技术。同时,还应建立激励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MOOCs建设提升整体教学能力。

第五,重构课程考核评价。根据MOOCs特点,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全息评价、自主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结合起来,以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创新化发展。

总体而言,本研究从信息素养、知识建构学习等五个维度对高职院校MOOCs学习素养进行了调查研究,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养分析结果来看,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当然,由于调查数据获取的局限性,目前的素养分析不能完全展现高职院校学习者的整体特征,本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讨MOOCs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以完善学习素养内涵与变革。

参考文献:

[1]孙洪涛,郑勤华,陈丽.中国MOOCs教学交互状况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72-79.

[2]唐孙茹.MOOC学习者学习现状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3]齐菊红.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2):41-43.

[4]黄如花,李白杨.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J].图书情报知识,2015(4):14-25.

[5]钟志贤,刘朝霞.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管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9(3):63-66.

[6]陈江鸿,周忍,钟志贤.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管理[J].中国远程教育,2011(8):46-51,95-96.

[7]黄如花.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J].图书情报知识,2015(4):14-25.

[8]张静波.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J]科学,2013(7):29-32.

大数据的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动机 学习行为 学习心理

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学习行为是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具有开放性、互促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征。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1.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商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 980份,回收 952份,回收率97.14%,有效问卷为930份,有效率97.69%,符合调查要求,结果有效。样本的具体构成见表1。

2.调查内容

问卷由 19道客观选择题以及涉及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的附加问题组成。客观选择题中,多选题 8题,单选题11题,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学习动机:共有 3 题,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涉及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学习的目的;第二,学习需求:有4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了解课堂课外学习状况、课外时间安排,以及学生乐意参与的活动;第三,学习行为特点:共有 6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调查大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认识,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计划以及存在的旷课情况;第四,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共有 6题,涉及本校教学质量、校园班级学习风气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二、数据统计和分析

1.学习动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动机比较复杂,除“其他”项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个人、为家庭、为国家。而在学习动机排序中,前三项主要反映在个人方面:“找一份好工作”(93.80%),“对知识的追求”(68.01%),“证明自己的价值”(62.92%),说明,大学生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在家庭和国家方面,占比则比较小,选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选项的调查对象占比46.33%,而因“报效祖国”进入大学的更是仅有23.27%。可见,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找一份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表2数据,纵向比较不同年级发现,虽然四个年级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个人方面,但不同年级的选择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相对于其他年级,四年级同学在“找一份好工作”方面占比偏高,而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销祖国”方面占比较低,由此说明,不同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是不同的,相比其他年级,四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体现了更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2.学习需求

(1)大学生花费精力的方面

根据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四个年级的学生花费精力最多的方面为“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以及“自学感兴趣的专业”,有些同学也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博览群书”。可见,在学习方面,大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具体分析表3可看出,在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方面,四个年级比例呈抛物线形状,然而,在博览群书方面,虽然四个年级的比例都在20%以下,但却呈上升趋势,由12.44%上升到19.13%。以上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学习需求逐渐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从课堂转到了课外,学生从“跟着老师走”逐渐转变为“跟着知识走”。

(2)大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

表4显示,一年级同学课余时间投入中选择在图书馆看书或寝室学习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二位的参加社团活动所占比例与前者接近。说明了大一学生对于学习和参加校园活动很热衷,而且在纵向对比中,对于校园活动,大一同学是积极性最高的,相对二、三、四年级的12%左右,投入了接近四分之一的课余时间量。

二、三、四年级同学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同样多种多样,上网看视频或游戏的同学比例持续增加并排在了首位,选择在图书馆或寝室看书学习的同学比例下降,但是上网浏览学习视频的比例却持续快速上升,与此同时,一到四年级逛街聚会时间的投入也逐步地在增加,四年级的比例近五分之一。

综合上述分析看出,虽然同学们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游戏看视频以及逛街聚会的同学的比例却是较高的,甚至超过了学习的同学的比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习态度

(1)大学生学习计划执行度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大学生需要制定合乎自身的恰当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四个年级的大学生都有近30%的同学没有制定学习计划,随意的进行学习,说明,大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学习的计划性不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中,每个年级有仅只有部分同学能够按照学习计划执行,每个年级会有40%以上的同学无法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这显示了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

根据表5,具体来说,一年级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比例最高,达到73.06%,有学习计划但很少能完成的比例达到了49.68%。可见,一年级同学虽然有较强的学习计划性,但自控能力却不高,无法按时完成计划。而四年级数据显示,没有学习计划且随意学习的同学在四个年级中占比最高,为13.33%,反映了四年级同学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高。

(2)大学生缺课原因

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除了体现在学习的计划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待上课的积极性上。表格显示,大学生缺课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即大部分学生缺课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而不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根据一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因其他事情耽搁和身体不舒服缺课的同学占比最高,分别为34.67%和27.25%,二三年级则由于对课程不感兴趣和想自学课程,21.79%的四年级同学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上,四个年级同学所占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由一年级的6.01%上升到四年级的18.97%。由此说明,随着年级的变化,大学生缺课的原因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迫不得已”变为“主动放弃”,一年级时是由于事情耽搁等迫不得已的原因,二三年级则因不感兴趣放弃上课,四年级则由于不喜欢老师的方式。可见,不同的年级在对待上课的态度是不同的。

4.校园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与学生所在的年级具有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评价进行分级并赋予一定的分数:很好4分;还不错3分;一般2分;差1分。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出各个选项的得分,如表6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一年级得分最高,为3.1688,说明总体上,一年级班风处于“还不错”水平,但二、三、四年级班风评价得分却在3分以下,即三个年级的同学对本班级的班风评价介于“还不错”和“一般”之间,且四年级更偏向于“一般”。以上反映出,一年级班风较好,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四年级时同学们对班风评价则降低,学习环境逐渐变差。

在班风对同学们的影响方面,70%左右的同学表示有影响,但影响度却因年级的不同存在些差异,一年级感到有影响的同学比例达到80.84%,高于四年级的75.56%。由此说明,虽然一年级班风较好,但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大学生活,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班风对一年级同学们的影响很大,学校应提高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调查结果及思考

1.学习动机从理想向现实转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也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变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改变,学习动机也逐渐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型,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大学的原因也主要是从自身的长远发展方面考虑。

2.学习需求从课堂转到了课外

学习需求方面,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其次,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调查反映多数学生对于生活娱乐需求超过学习需求,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也存在着不科学性,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生因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而缺课成上升趋势

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大学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成了很多心理不太稳定成熟的大学生滋生懒惰放纵心理的温床。随着年级增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断发生着改变,由重视学习转变为随意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在缺课方面,不仅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更多的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成为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

4.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共享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班级学习风气对学生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

此外,学习环境对不同年级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低年级同学抗诱惑力较差,受学习环境影响较大,相反,高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呈递减趋势。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学校目前的教育体制、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不具有吸引力。

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各个学校也普遍存在,也存在其合理性。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来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更多的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但是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获取知识的方式的变化方面来说,从传统的纸质化学习到现代的电子网络教学,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书籍得到广泛的推广,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知识的即时获取,但是绝大数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师大班面授的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的需要。教育体制等方面,中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是“批量化生产”,缺乏个性的塑造,师生的教与学是剥离开的,老师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而不是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这些都需要广大社会和相关教育部门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3]朱丽姣,王贝贝.大学生学习行为结构现状分析——基于对南京农业大学社科学生的调查[J].文教资料,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