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考点

高中数学考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考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数学考点

高中数学考点范文第1篇

一、高中数学应用题的特点

高中数学的卷面分数分为三个大类,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为,选择题,填空题,与应用题,其中单个应用题或者应用题的总分之和在数学试卷上的分值分值都是最高的,单个应用题大约在十四分到十六分不等,出题人将单个应用题设置为三个小题,依次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经对题型的研究,将分析总结出来的高中数学应用题特点分为三大点:

(一)涉及已知条件多,需要使用的数学公式多,求解复杂初等数学中的应用题往往只涉及到几个常数或者自然数作为自变量,只需要套用一两个公式便能成功求解出答案,而高中数学则将自变量的数量增多,解题流程步奏也随之增多,这无疑加大了解题的难度,对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作出更高的要求。

(二)需要结合设立未知数,与现有的已知数条件进行函数建模,建立公式高中数学应用题中涉及到大量自变量与应变量,它们之间的的对应关系都较为复杂,需要考验学生画图并根据图形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还需要考验高中生一定的建模能力,数学公式有许多种,函数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无数种,因此应用题考验高中生的建模能力,如某高校试卷中出现的经典应用题:某森林出现火灾,火势正以每分钟100平方米的速度顺风蔓延,消防站接到警报立即派消防队员前去,在火灾发生后五分钟到达救火现场,已知消防队员在现场平均每人每分钟灭火50平方米,所消耗的灭火材料、劳务津贴等费用为每人每分钟125元,另附加每次救火所耗损的车辆、器械和装备等费用平均每人100元,而烧毁一平方米森林损失费为60元.(1)设派x名消防队员前去救火,用t分钟将火扑灭,试建立t与x的函数关系式;(2)问应该派多少消防队员前去救火,才能使总损失最少?必须对进行数学模型上的构建,建立函数关系式,并列出多个等式,才能求解答案。

(三)题型问题多,往往一个应用题要求解出三个或以上的答案高中数学试卷中的应用题通常出现在试卷最后面的部分,在选择题,填空题之后,这类题型是高中生失分最多的题型,因为题型中不仅涉及到已知条件多,需要大量的公式进行求解,对于一类应用题型,学生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求出答案,并要保证答案的正确率,在如此多的提问中,学生需要转换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数学思维解答。

(四)在应用题试题中结构类型比较多。在二零壹陆年的四川省高考数学试题中,在填空题、选择题与解答题里面都有应用题,而且试题的难易程度不一,分值也不相同,但是它的表现的形式非常的灵活多变,有表格、图形、符号等等。从表面上看每一道试题考查的内容都有区别,但是仔细研究,题目的本质却是一致的。

(五)在应用题的考试过程中,它注重考查的基础知识点不同,例如有方程式、数列、函数和不等式等等。在要写出全过程并计算的应用题当中,比如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还有三函数的知识点都要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解答。这些都是新课标下高考数学的重要考点。我们要发动思维,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分析问题,构建正确的数学模型,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的问题再来解答。

在贰零零五年的理科高考数学的试题76题中,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在三个层次上构建抽象思维的模式:如果把两千年当作是第一年,那么设n年末北京汽车的拥有量是dn万量,每年新增加的汽车是x万辆,要求求证当n+ 1年和n年汽车拥有量之间的递推的关系,怎么样才可以把这个城市的汽车拥有量维持在60万辆之内。第一步我们要用字母来表述一些相关的数量,再来计算出题目要求解出的答案。我们在解答的时候要先建立模型,用曲线图的方式来表示汽车的拥有量和时间,便于找到解答的关键点。

高考试题的应用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题型都是开放型的,并且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这些题型不仅考查了我们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而且还有自由发挥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历年高考中数学应用题考查的启发

以上分析了?v年高考数学应用题的特点,在我们做题考试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并且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要关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认知的水平。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们要想抓住解题的关键点,就要先阅读题目的给了的材料,正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找出隐含在题目中的已知的条件,我们解题能力的强弱与这部分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同学们在解答与社会背景有关的题目类型时,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新的概念与专业术语的意义。对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作出梳理、提取和重新组织以后,全面地分析题目所要考查的目的。

一是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抓住题目的已知条件与需要求证的目标。应用题的难度比较大,一般在解题中都要建立模型,这时要根据给了的已条件来建立表格与关系图形等,举个例子,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建立的表格如下:

二是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数学思想,应用题的解答能力主要是体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我们要先训练概括抽象文字、建立数学模型还有找出隐含条件的转换能力,再来分析、解答转换后的问题,在对题目进行分析的同时要关注运算、数学公式的变形还有逻辑推理和创造性。

高中数学考点范文第2篇

旧的教学模式中,教育对象是少数能升到高一级学校的“优生”,是一种极端的选拔教育,使大量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上成为教育淘汰的对象,即使能升学的“优生”,也多为智力和知识的选拔和达标。由于培养对象是少数人,学生掌握的只是知识,发展的只是解题能力,他们并不能真实地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能提高其整体素质,学生是题海的战胜者,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未必强,因此缺乏长期发展的后劲。这种教育模式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围绕学生的素质潜能的开发进行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所有学生的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教学的改革的行列中去。所谓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准确、全面、具体。教学目标不仅要有认知目标,还有德育目标和情感目标等。目标是教学的主线,是课堂活动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目标进行。因此目标应贯彻整个教学的始终。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确立科学目标,就是实现现代教学中的目标导向性原则。布鲁姆指出: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在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和地方给以帮助,如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如果对学生的掌握规定明确的目标,那么所有的学生事实上都能够学得很好。因此教学中要向学生指出明确目标和学习任务。明确目标能给学习者以学好的信心,同时明确目标能给学习者以明确的思维导向,即以目标为起点和终点的思维导向。有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就能使学生围绕目标积极主动思维,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避免教学中的“启而不发”的现象。目标也是上课的依据,现代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益,必须实施目标导向原则,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总原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以教学大纲的实际和要求、教材的重难点为实际,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身心特点为依据。例如,高中数学概率的两个基本原理,大纲要求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这两个原理是否掌握,直接关系以后内容的学习,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对“做一件事情”不能深刻理解。给出本节教学目标:两个基本原理的特征和区别。区别一个是一步做完,另一个多步做完。在教学中弄清楚这个区别,学习后的反馈教学效果就可能非常理想。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态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若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出同一号令,使用同一把尺子,就容易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进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使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就必须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基础、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的差异进行分层,以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实施分层教学。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预习、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在分层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数学成绩。如在复次函数的值域时,我在例题方面配备了这样三个层次的题组:A.求二次函数f(x)=x2-3x+1在下列区间上的值域:(1)x∈R;(2)x∈[-2,+∞);(3)[-1,4]。B.函??f(x)=x2-4x+4在闭区间[t,t+1](t∈R)上的最小值记为g(t):(1)试写出g(t)的函数表达式;(2)作函数g(t)的图象并写出g(t)的最小值。C.已知函数f(x)=ax2+(b-8)x-a-ab:当x∈(-3,2)时,f(x)>0;当x ∈(-∞,-3)∪(2,+∞)时,f(x)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许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或认为课前预习就是把明天要上课的内容看一遍,记住结论就行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要求学生看书时应头到尾把教材阅读一遍,并边读边思考本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这个思路的道理是什么,读过之后懂不懂。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就在句子下划线打问号,来日带着这些疑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预习完后,学生要合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通过这样的检查,可以看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以便及时进行调整、改进。

2.课堂认真听课和做笔记。课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认知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其要求学生要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力争在课内把这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内容记录下来并记住。

高中数学考点范文第3篇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数学理答案

一、选择题:1~5 DCCDB 6~10 CCAAC 11~12 AB

二、填空题: 13. -121 , 14. , 15. , 16. ④

三、解答题:

17.(I) 由正弦定理得:,即--------3分

因为a=2 且b=2 所以c=2 ---------------------5分

(II) 由(I)知 ,则 ------------------7分

因为a=2,, ------------------10分

,此时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12分

18.(I)以DA为x轴,DC为y轴,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1分

点M是的中点,,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 ----4分

,则直线BM//平面 ----------7分

(II) 由题有,,

, ----------10分

直线EM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12分

19.(I) 表示三次掷得的点数可以为1,1,4;1,2,3;2,2,2这三类 ------2分

---------------5分

(II);---6分 ;----8分;

表格到位10分,则 -------12分

20.(I)解: 所以,. ---2分

又由已知,c=1,所以椭圆C的离心率 --------4分

由知椭圆C的方程为. ----5分 设点Q的坐标为(x,y).

(1)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直线l与椭圆C交于两点,此时Q点坐标为---6分

(2) 当直线l与x轴不垂直时,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2.

将y=kx+2代入中,得 ①

由得. ---------7分

设点的坐标分别为,由①可知 ②

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M,N,Q,三点一定在y轴的同侧,则有,9分

将 ②带入上式,则有 ③ 点Q(x,y)在直线l y=kx+2上,则有y=0.5

由③及,可知,即. --------11分

又满足,故.

所以点q的轨迹方程是,其中,. ----------12分

21.(I)

-----2分

--------4分

-----6分

(II)

又 ----------8分

------9分

------11分

正整数k的值为3. --------12分

22.(Ⅰ)

,则PB=3;-------5分

(Ⅱ)∽,,则AB=4.-------10分

23.(Ⅰ)由得,

或即或

所以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是:x=0或;-------5分

(Ⅱ)曲线的普通方程为,

又与与曲线C都相切,则有,所以r=3.-----10分

24.(Ⅰ)当a=1时,不等式为,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得;(也可分段处理)

高中数学考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效果 提高

为了更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作为老师必须要从数学教学的实践出发,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教学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接近与学生距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由衷的热爱和关心自己的学生,用爱去感动学生,用心去尊重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对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十分敏感,且很容易被环境影响,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一句轻微的责备,都会让他们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对自己漠不关心,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抱有偏见甚至害怕老师,长此以往,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并讨厌这门课程,更不会主动参与学习了,成绩也会一落千丈。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经常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喜欢和老师相处,喜欢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二、利用有效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提出有效问题的重点在于“有效”上,所谓“有效”,就是指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提问能够为学生营造有利的学习情境,激活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积极、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经历从“糊涂”到“明确”的思维过程,使他们产生灵动的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有序数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课件中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到“有序数对”的知识情境中,然后教师再提出几个有效问题:①如何确定你的座位位置呢?②座位排数与列数的先后排列顺序对座位位置有什么影响?以此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质的飞跃。由此可见,课堂提问不但要贴近学生生活,而且要明确指向教学重点和难点,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数学王国,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三、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标准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所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自身综合能力,都可以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收获,所以互动游戏不失为一种高高效的学习方法,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很多学生认为它枯燥,所以对数学有种排斥甚至厌烦的情绪,学生们更希望通过生动形象的趣味教学来学习知识,所以教师要抓住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把原本乏味的数学教材转变为形象新颖的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时,请十几位同学上台,给他们一人一张卡片,并在卡片上写好xy,6xy,-3y,5等等代表不同类型的数,然后让同学们互找同类,然后找到同类的同学站到一边,没找的站到另一边,随后让台下同学进行检查,学生们会因此展开讨论,最终学生们自己达成共识,这时教师在提出自己的建议,纠正错误,并对找对朋友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的游戏教学,既让同学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并让同学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提高七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作为老师,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更有效的帮助初中生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考点范文第5篇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紧迫性

数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顺势而为,向上快速发展思维。从初中到高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与现行高中教材有一定的脱节现象,加之高中教学内容突然增多,高中一年级整体教学内容远超过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另外高中的数学语言更抽象,要求学生思维方式发生质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迁移。此外,学生学习环境变化、基础知识的差异、学习方法的不同步等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困境,顿感前途渺茫,认为数学深奥、高不可攀、不可接近,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厌学心理。

为了使每个学生很快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问题值得数学老师研究探索。因为这将有助于初中高中教材脱节现象早日得到解决,有助于解决初中、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观念、目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统一认识,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年龄、心理、智力、习惯等个性特征对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进行数学衔接教学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综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形成数学意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所以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 研究教材,平稳过渡

1.注重知识点的衔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初中、高中教材有很多内容需要做好对接工作,如函数概念、映射对应、方程的求解、无理不等式、指数、对数概念、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方程及方程组的解法和线性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三角函数关系;简单几何体的点、线、面与平面几何中的点、线的关系;抛物线图形与二次函数关系;配方、换元、待定系数法、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等。这些内容有的是高中新知识,有的是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在教学中不仅要复习旧知识,还要对新知识进行比较和学习,渗透类比转化、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方法以达到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2.立足教学大纲,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数学是知识连贯性很强的一个学科,如果有一个环节知识点的遗漏,都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那么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就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补全学生过去学习的遗漏,以缩短学生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跨度,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3.从实际出发,自编习题,因势利导

在数学教学衔接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小步子、低台阶、勤反馈、重矫正”的原则,自编一些练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二)研究教法,培养能力

1.开始较慢,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由于初中生学习内容不多,高中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2.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课改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在数学知识的讲授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要求教师在初中高中教学衔接上,注意创设问题情况,充分发挥表象作用,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情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热点,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以及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化抽象为具体,由难变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函数性质的教学讲授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反复利用图象的翻转与旋转,让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函数的性质后再给予证明。学生既感兴趣又更好理解。

4.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的时间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课下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采取组织阅读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能力以及自觉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

5.做好课后小结,培养探索能力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章末小结,让学生自行编织知识网络,使其知识更加系统化。在学生做完题之后要求学生反思,即在一道习题解完后,引导学生想想有无别的解法,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式多变、有无规律可循,还要求学生试着改变一下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的命题,并就新命题的正确与否进行论证。在小结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长此以往,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使学生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创造性,使其将掌握的现存知识结构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爱因斯坦说过:“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概念、命题是思想的凝结点,是静态的方法技巧,是具体的程序化;而思想则是发展的、动态的,它比具体的方法更宏观、更抽象,概括性更高,因此只有以数学思想方法统领教学过程,学生才能从本质上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各种具体的解题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应加强这方面的渗透,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开端。

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注重数学语言训练,有助于简明地表述数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因此衔接阶段,教师应注重从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及文字表达语言几方面进行训练教学。

7.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听课、消化、整理、巩固作业、考试等多个环节,对于每一个问题要独立思考,在学生遭遇挫折后要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分析,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加强个别指导,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会学习。

(三)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1)初中生与高中学生相比,高中生注意力集中,自觉性增强,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对所学的内容在课前形成一个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有成就感。

(2)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高中生认识事物更加深刻、全面,善于分析思考,善于质疑探索。因此在衔接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甄别性。

(3)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高中生学习目的明确,独立意识更强。因此在衔接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集体讨论问题时敢于发表独到见解。

(4)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高中生更加具备“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这一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衔接中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意见,而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地为各类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胜利的喜悦,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心。

三、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1.防止负迁移发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其今后的学习具有某种迁移作用。如果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不正确、不全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且先入为主,就会产生负迁移。因此,在教学衔接中,可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出新知识,将新知识顺利纳入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完成同化过程,同时认真剖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揭示新知识的本质,顺利地将新知识转化为熟悉的旧知识,强化巩固新知识,发展认知结构。

2.实施开放式教学,克服思维定势

人的思维具有定向性即思维定势,高一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也会不自觉地表现为因循守旧,由简化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因此,在教学衔接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一题多解,一式多变,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的思维方法、不同的运算方式给予对比评价和表扬,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