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管理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TU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1-63-2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脚步逐渐加快,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从传统的舒适改变成便捷、实用性较高等。而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也无法满足现今大众的需求,这就使得在建筑管理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从而为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后期的安全保障带来隐患。本文通过对工程管理现代化内涵、目标和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实现现代化工程管理,提高建筑的整体水平。
1 工程管理定义及现状分析
工程管理主要就是指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在这里工程主要指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到运营的全过程,其包括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勘查设计、招标采购、施工运行等进行有效的管理。良好的工程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工程项目安全性。而当下我国的工程管理还沿用传统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1]。
工程管理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并建设,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这也使得当下我国的工程建筑管理体系还不成熟,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就是政府的影响,在现今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一般都有建筑承包者自己制定,这也使得在建筑管理模式上较为单一,其次就是在我国的工程管理中都有第三方合同进行限制,这就会使管理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使得建筑施工中,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措施,从而使得工程项目的质量受到巨大的影响。最后就是工程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在当下的建筑工程中,管理人员思维较为固化,不能与当下的时代进行有效融合,仍然沿用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和施工技术,这就使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较差,不能够很好地对工程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2 工程管理现代化内涵
工程管理现代化主要就是把握住工程项目重点核心,核心极为施工、投产和营销。然后再以核心为基础,围绕其进行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将工程构建成为一个系统性较强的项目。通过对工程的前期规划制定、组织,后期的施工和投标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调度,充分地将专业性较高的管理方式在工程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其他过程的应用,以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为基础,尽可能地减少工程用时,将经济损耗降至最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优经济工程建设。
3 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
工程管理是工程施工质量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想构建现代化工程就必须要进行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只有不断地改革管理理念,改善管理的机制,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式让工程管理具备科学、高效的特点。而要想建设现代化工程管理就需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就是国家政策的完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工程管理的最有效保障,因此要想实现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就需要自身适应国家的体系,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有效地对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其基本规律和制度,从而制定满足国家需求的科学的工程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确保施工可靠安全。其次就是要有一定的规范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筑行业也有其规矩那就是建筑规范,要想实现房屋建设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就需要提高工程项目施工前后的规范性,通过对施工情况有效分析制定针对性、规范性较强的管理内容,如果出现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在施工中,最主要的就是材料的选取方面,在当下很多建筑承包者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使得建筑质量出现巨大问题,所以要想实现现代化管理一定要保障规范,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保障工程质量。然后就是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理念。通过实现工程建设管理的现代化,改变传统的理念,不断进行工程管理思维上的创新,针对不同的施工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进而保障工程顺利的实施,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最后就是通过建设工程管理现代化,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专业素养,让其管理、设计等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还要增加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让员工更加主动地投入工作中,激发员工的穿凿性思维,从而为工程的整体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的目标分析可以明确现代化功臣管理的实现,能够有效地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为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有力的支撑[2]。
4 工程管理现代化内容
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建筑发展也使现代化工程管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必然要求。本文综合文献的搜集和自身的经验积累,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对工程管理现代化内容进行分析。
4.1 现代化管理方法
当下工程的管理方法主要分为施工管理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以及建造-运营-移交模式等。首先施工管理承包模式是具有很大的风险管理模式,其在施工时间上较短,通常其是高薪聘请一些资历较高的管理对项目进行管理,然后通过合同签订的形式对项目的成本和实践进行控制,但在风险上面较高。其次就是工程总承包的方式,该方式是在合同签订后,所有的工程管理等均有承包者进行管理,建设者不用参与其中,其只做总体调控。最后就是建造-运营-移交的模式,该模式是通过私人融资为施工的经济基础,通常具有一定的施工特权,在施工后结束后才会对其进行运营管理[3]。
4.2 现代化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保障工程管理不断进步的基础,也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想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就必须要对理念和建筑文化进行不断更新,尽可能地分析客户的需求,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工程项目各方之间的利益协调,进而使得工程质量以及工程安全得到最优的保障。同时管理理念还包括这文化构建创新,只有让员工树立其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提供完善的工作氛围,才能够使得企业欣欣向荣,员工更具有积极性,进而实现创新,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
4.3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技术创新
工程管理科学化的实现还需要尽可能创新管理制度,通过对国内外现代化企业制度进行借鉴,分析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责任、目标、文化等进行管理,实现真正意义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化工程管理。同时在技术管理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先进的技术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部分,只有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才能够制定合理的工程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为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提升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4.4 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21世纪以来,人才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化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此必须要对人才管理进行创新。现今形式下,人才资源逐渐的代替经济资源,成为了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资源。企业只有把握住“人才”才能够在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工程管理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分析,不断引进和培训具备加高专业素养的人才,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整体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工程管理是建筑行业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工程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而要想实现现代化管理,就需要企业改变传统的理念,不断对技术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因素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工程管理的目标,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史庸.工程管理现代化内涵、目标及内容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5(6):104-105.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G642.0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旺盛,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各高校设置率最高的专业之一。专业的大发展导致了该专业的培养对象及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却未能及时跟进,这使得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直接导致了高校的“就业难”现象。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解决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各工商管理专业院校都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但从实践来看,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一些理论问题尚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在许多研究中,教育教学实践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的理解还不够具体。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探讨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具体内容。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人才培养效果也截然相异,因此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构成要素理论的研究进展
在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研究中,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出发,形成了不同认识。如朱晟利(2005)[1]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合乎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照做;成中梅(2008)[2]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狭义论、泛化论、中介论、状态论等四种观点。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即“两要素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三要素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四要素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多要素说”――培养目标、选拔制度、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与学科设置、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校园文化、日常教学管理等多个要素。以上四种观点,“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没能包含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部要素,而“多要素说”只是对有些要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所以,“四要素说”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们的认同(成中梅,2008)[2]。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进展
不少学者通过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应可福等(2004)[3]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岑丽阳等(2007)[4]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视角,从创新能力的要求、存在的问题等入手,分析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工商管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途径和措施,以上的研究都从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不同侧重点或视角,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点。
在关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中,阎军印等(2002) [5]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了能力型和素质型,尤其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张正堂(2004) [6]认为目前各个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体现为宽口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但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值得商榷;蔡月祥(2006) [7] 指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当将职业经理人作为其目标。他认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当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三个方面。
二、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及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纵观理论及实践界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稳定的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风格,它体现着一定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价制度,形成的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特定方式。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因此笔者认为四要素理论能较好的区分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及培养评价四方面可以体现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核心内容
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在以上培养模式的构成四要素中,其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在四要素中,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要求的纲领性表述,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内容及方向;不同的培养目标不仅定义了学生今后的培养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包括明晰人才培养的层次如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基层、中层及高层管理人才;还明晰了人才具有的知识、技能、培养的口径大小、工作的去向及培养特色。这些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尤其关键。一是由于目前在专业设置中,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置了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使得作为二级学科而存在的工商管理具有较宽的口径,例如我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并列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比,在求职的针对性上较弱,因此如何体现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特色,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体现异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优势,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的问题;二是由于目前全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及其类别专业的学校众多,因此如何寻求各学校的特色,走差异化的办学之路,这些都是各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确定中的重要问题。
2.培养过程的设计
培养过程包含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培养过程是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而设计的一系列知识、技能教育的环节和实现途径。不同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及排列顺序,不同的培养方法和实现途径,会决定学生最终所拥有的知识类型和技能水平;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限制,不同环节设置的比重,不同的培养方式会决定着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侧重,从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工作包括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选择适宜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及学时的选择、课程的设置顺序;课内与课外培养过程的安排及学时、培养方式选择;授课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及培养方式选择等。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口径比较宽泛,因此在有限的校内时间里如何选择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侧重点,形成培养特色非常重要;此外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对人才的高复合、强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如何通过一定的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实现这一目标,也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3.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基本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模式。学年制高度结构化,课程有严密的层次划分及先后顺序,课程修习以学时、学年为计算单位;学分制弹性化,以选修制为前提,以学习量为计算单位,其变化样式有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等。组合制度原先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计划外安排,意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如双学位制度、主辅修制度等。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正常运转而制定的各种规章、规则等制度体系,如教考分离制度,补考制度及各种惩制度。
在目前的高校中,培养制度受学校整体的培养制度选择的制约,例如对我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由于目前学校的培养制度处于从学年学分制向学分制的转变过程,因此培养制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在学分制和学年制两种制度安排下,保障培养计划的实现;并在条件允许时(如培养制度改革后),进行两种培养制度下培养效果的评价。
4.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对培养目标、制度和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前几种因素进行反馈、调节与优化的行为。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的研究中,一是应从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以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点为基础,研究目前对于学生培养过程质量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包括人才评价的理念、评价方式:一是关于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二是学生培养目标整体实现的内部及外部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教育评论,2005(3):28-29.
[2]成中梅.学习型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2008,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3]应可福,石兴国,宗蕴璋.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42-43.
[4]岑丽阳,黄河,魏格坤,黄媛.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篇[J].高教论坛,2007(4):52-54,67.
[5]阎军印,孙班军,郝英奇.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6):648-650.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精细化
水利工程是我国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工程类型,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水利工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和提升,所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通过精细化管理、现代化管理等多种措施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成效,进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对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精细化和现代化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实现精细化和现代化的途径。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概念与内涵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内涵与概念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水利工程管理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革。而为了创建科学、高质水利工程服务体系,则需要进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数据化只是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内容之一,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水利服务平台的创建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不仅需要操作流程规范化、监控软件现代化的完善,还需要相应内部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目标、管理人才、管理制度是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体制的五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其中高素质人员的运用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核心,他们负责水利工程正常运转,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巨大。通过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体制的划分,不仅能够使得水利设施正常工作中的效率得到提升,对于工作任务的合理分配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水利工程管理精细化概念与内涵的分析
产品调配和服务运营是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有赖于此。通过信息化保障平台、数据化管理模式、技术达标操作员工、规范化操作流程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保障是精细化管理的意义所在。为了实现水利工程正常运转的目标而掌握要点、抓住关键是精细化管理中的“精”的本质,有效治理和监督水利工程的流程并对流程进行细化是精细化管理中“细”的追求。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建设以水利工程精细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有效结合为基础。
二、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主要内容
(一)管理体制方面的建设
应当将运行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并对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有效拓展。还应当对人才管理体制进行建立健全,实现人才分配、人事奖励、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另外对于设备维修体制进行强化,进而实现管理体制各个方面的发展完善,进而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成效[1]。
(二)管理设施方面的改革
第一,完善监测监控管理系统。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以健全的监督系统为前提,要想及时发现水利工程运行中险情等威胁因素,就要具备科学的监督管理制度。视频监视系统是水利工程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够有效掌握河流运行情况、闸门、大坝、水势,实现监控水平的提升。在监督系统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保证监控点的均匀分散,并从监督需要的出发适当缩小特定区域监控点的布置密度,并对图像、语音、商品等各监控点的处理和接受装置进行完善,为监控的全面性、有效性、实时性提供保证。
第二,完善维修体系。水利工程长期接触河水、湖泊等,经常会因侵蚀等外界因素产生损坏,所以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维护养护工作也十分重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需要组建专业的维修养护队伍负责日常清理和维修设备,并将典型堤防区域作为维护养护重点。这些地点是产生运行故障的多发区域,有必要强化该地段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途径
(一)强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近几年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资金逐年增加,而要实现水利工程的有效运行,就应当提升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水利工程服务水平的提升。但内部管理体制当前还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这不仅会对水利工程的长期发展造成影响,还会对其职能的发挥造成阻碍。所以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应当强化对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先进有效的管理体制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将我国家投入建设资金用到实处,实现我国水利工程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2]。
(二)强化管理队伍水平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人才管理,因此应当开展针对水利工程的实施者的培训,进而有效提升和管理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利工程部门应当强化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并对现值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提升他们的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实现管理人员岗位适应能力的增强。另外,对于管理人员的思想管理也应当给予重视,要让内部管理的重视作用能够被他们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保证自身的行为在日常工作符合规范要求[3]。
(三)齐抓管理、通力合作
在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其安全良性运行难以保证,进而对其防洪减灾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应当强化同网络、通信、水保、防汛、水政、人事、财务、建设、规划设计等部门的合作,进而形成对水利工程的全方位多教务管理。例如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之初,应当对工程管理现代化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将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设施融入到设计之中。又如在开展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从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出发,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符合要求,最终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全面推进[4]。
(四)强化工程日常管理和调度运用管理
管理人员应当从工程管理要求出发,做好过程的检查监督工作。具体操作中应当组织人员认真检修、检查水闸、水库大坝、堤防等工程设施,在汛前隐患排查工作中,应当保证设备正常、完好运行。对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应当进行明确落实,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具体工作中应当充分贯彻应当执行的调度方案,通过科学调度的实施保证工程良好的运行。
(五)对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进行强化
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因此应当将管理考核工作科学充分的贯穿于工程日常运行管理中。具体操作中应当从我国相关规定出发,根据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的目标任务,提升指导、沟通、协调、组织水平,形成合力实现建设国家级水利工程的目标,最终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精细化、规范化发展建设[5]。
结语:
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精细化和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探索了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的途径。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水利工程精细化和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晖.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探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3,(07):24-26.
[2]魏旭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J].北京农业,2014,(07):212.
[3]李毅,张耀文.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7):93.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作者:方国华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指导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全面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江苏若干典型水利工程进行现场调研;并参考、借鉴有关研究成果[1-4],建立了系统、先进、实用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典型水利工程中[5-6]。
1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1.1构建原则
为了能够客观、准确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区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先进性、系统性与可能性相协调;(2)除了有反映“管理水平”的指标,还有反映“管理效果”的指标;(3)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4)具有层次性和可比性,同一层次内各指标应具有可比性;(5)兼顾代表性与可操作性;(6)具有导向性。
1.2一级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评价指标有9个,分别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合理性与先进性水平,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程度,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水利工程管理法治环境良性化水平,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管理水平,水利工程设施完好和功能达标程度,水利工程水环境保护水平,水管单位经营管理绩效和发展能力,人力资源科技水平和结构性合理程度。其中,前5个指标为定性评价指标,评价全面,但人为因素较多;后4个指标为定量评价指标,评价客观且人为因素较少,数据来源稳定。
1.3二级评价指标
上述9个一级评价指标可分解为32个二级评价指标,其中定性评价指标21个,定量评价指标11个,见表1,表中括号内数字为指标权重。
1.4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是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权重的合理性、准确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和总体要求,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非见面形式的专家意见收集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7]。笔者设计了问卷调查,邀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水管单位共7位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各级指标权重分值给出意见。在第一轮征询时,基于层次分析法,请各位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提出意见,综合专家意见,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再次征询专家意见,使意见相对趋于集中,将反馈结果汇总并加工整理,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见表1。
2评价指标的内涵及定义
通过对典型水利工程进行调研,并参考、借鉴有关研究成果[8-17],分别针对21个定性指标和11个定量指标给出各指标的内涵或定义。
2.1定性评价指标的内涵
a.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合理性与先进性水平。该一级评价指标可细分为4个二级评价指标:(1)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准确合理性:为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应明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类别和性质。(2)管养分离方案先进性及实施程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开展维修养护项目的招投标,推进管养分离和合同管理,积极培育维修养护企业和市场,择优聘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主体。(3)管理维护经费落实到位程度:按照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等规定,对管理维护经费进行测算,并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将公益性工程的管理维护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保证落实到位。(4)管理机制先进性:建立竞争机制,实行竞聘上岗并优化组合;建立合理、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探索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
b.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程度。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6个二级评价指标:(1)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工作制度完备和执行规范化:建立规范的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工作制度,包括对水利工程进行观测、巡查和检查的制度;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工作制度,监视运行期间水工建筑物的运行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工程安全运行。(2)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制度完备和执行规范化:建立规范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制度,包括合同管理、质量管理、监理管理和验收工作制度;建立并严格实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项目的实施、结算、验收程序,确保维修养护项目的工期、质量和安全,合理利用维修养护资金。(3)水利工程控制运用方案和操作制度执行程度:水利工程的控制运用方案应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本着局部服从整体、兴利服从防灾的原则选用最优调度运用方案,综合利用水利资源,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并建立水利工程调度考评制度。(4)水利工程各类预案完善程度: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应制定超标准洪水防汛、应急供水、水污染治理等应急预案,工程管理部门要提高预案的执行能力。(5)单位行政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完善程度: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根据所管工程的工情、水情和人员结构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6)人才培养机制及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程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教育机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规划,并加强考核和效能评估。
c.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4个二级评价指标:(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为加强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库建设,应建立水利工程管理数据库系统,包括机构设置、职能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安全巡护、工程调度、效益统计等,同时规范基础工情信息的采集、管理和上报,并利用工情采集、水文自动测报、远程监控、大坝安全检测系统,将整个工程的管理纳入信息化管理的轨道。(2)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先进性:依据实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建设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浸润线监测、渗流量监测、变形位移监测、结构缝张合度监测、坝基扬压力监测等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必须在线不间断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处理和维修硬件设备故障。(3)闸站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先进性:依据技术先进、实时有效、操作方便、稳定可靠的原则,构建闸站工程自动化监控与视频图像监视系统,实时监控各个站点的闸门开度、水泵启停状态、电机状态、机电设备实时运行数据、内外河水位流量等参数,全面提升水利工程自动化管理水平。(4)水情预报和水利工程运行调度系统先进性:依据实用、可靠、先进的原则,设计并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全面、性能稳定的水情测报及洪水预报调度自动化系统。系统采用现代化的雨情及水情自动采集、传输、处理设施并实现洪水预报和调度的自动化。
d.水利工程管理法治环境良性化水平。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4个二级评价指标:(1)管理范围确权划界完成力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完成水利工程的确权划界工作,明确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2)依法管理完善程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执法手段和监管能力,强化涉河事务管理。(3)水政监察人员素质建设力度:加强水政监察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4)水利工程管理公众参与程度: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水利工程和河湖水域的意识和自觉性,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水利工程和河湖水域的活动,并加强社会监督。
e.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管理水平。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3个二级评价指标:(1)水利工程反事故预案完善程度:加强与完善水库安全鉴定、注册登记、汛期调度计划审批、除险加固竣工验收、涉河涉堤建设项目管理等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各项行政或非行政许可工作;着重抓好工程运行安全、消防安全、信息安全、特种作业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水利工程反事故预案应急机制,避免事故发生或扩大,确保水工程运行安全。(2)报告制度完善程度: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请示报告制度、检查报告制度、事故处理报告制度等,并严格执行。(3)责任制落实程度: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网络;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制度,严格安全责任追究。
2.2定量评价指标的定义
a.水利工程设施完好和功能达标程度。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2个二级评价指标:(1)工程设施完好率,即水利工程中技术性能完好的设施数量占全部设施数量的百分比。工程设施完好率是工程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基本上决定了水利工程的运行服务能力。(2)工程设计能力达标率,即水利工程目前实际防御洪水(蓄水、泄水、输水、调水改善水质)能力达到设计防御洪水(蓄水、泄水、输水、调水改善水质)标准的百分比。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将邻近江河水或跨流域水引至本地区河网或城区河道,增加水体循环自净能力,以改善本地区河网、城区水质。
b.水利工程水环境保护水平。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4个二级评价指标:(1)保洁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持续保持洁净的水面和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应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保持河面、岸边护坡、河道周边环境洁净,确保河道保洁率达100%。(2)绿化覆盖率:即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绿地面积占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它是衡量水利工程绿化水平的主要指标。(3)水土流失治理率:即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已经得到治理的水土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它是反映水利工程生态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4)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即水质达标的认证水体及断面数量占全体认证水体及断面数量的百分比。
c.水管单位经营管理绩效和发展能力。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3个二级评价指标:(1)水费及其他费用征收率:每年实际征收的水费额占每年按水费标准应征收水费额的百分比。除了水费,其他费用包含经批准的河道堤防占用费、水管单位自管船闸的过闸费、水管单位自管的水力发电电费。其他费用征收率为每年实际征收的费额占每年按其他费用标准应征收费额的百分比。这里的水费标准及其他费用标准是指能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收费标准,反映了现代水利的客观要求。(2)可开发土地资源利用率:即已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占水管单位管理范围内可开发土地面积的百分比。(3)水管单位经营项目盈亏率:水管单位经营项目盈亏额占总成本的百分比,其中,水管单位经营项目盈亏额为经营服务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再减去税金后的金额。在计算总成本时,必须考虑工程良性运行的要求,即保证水利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以满足现代水利的经济运行要求。
d.人力资源科技水平和结构性合理程度。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2个二级评价指标:(1)在岗人员业务技术素质、结构及人数与职能要求适应率:该指标主要考量在岗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与岗位职能要求相适应的程度,以及人才结构的合理性程度。(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在岗人员大专以上人员数占在岗人员总数的比例。
3评价方法、步骤及标准
3.1评价方法
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即分层逐级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与评价指标体系二级结构相对应,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水平和效果的评析分二级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总体现代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
a.定性指标评价。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实践和现代化建设情况,对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的内涵,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进展进行评价,依据评析意见确定定性指标所达到的等级,即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相应分值分别为0.9~1.0、0.8~0.9、0.7~0.8、0.6~0.7和0.4~0.59。按照指标达到等级所评定的分值被定义为该指标的实现指数。
b.定量指标评价。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实践和现代化建设情况,对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的定义,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进展进行评价,计算定量指标现状值。此外,依据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目标,参照相关的法规、规划和科学研究成果确定定量指标目标水平,或根据专家意见汇总确定。在确定指标目标水平及指标现状值的基础上,以现状值/目标水平作为该指标的实现指数。
c.分层逐级综合评价。一级指标评价方法:根据二级指标的考核值、指标权重,采用算术平均加权法确定一级指标的实现指数,对一级指标的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综合水平评价方法:根据一级指标的考核值、指标权重,采用算术平均加权法确定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对该系统综合建设水平进行评价。
3.2评价步骤
步骤1选择评价指标和权重。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可对表1中的32二级评价个指标有所取舍,并修正指标的权重。
步骤2确定定量指标的目标水平。目标水平的确定是对定量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并具有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价值取向特征,兼具阶段性和地域性。因此,对定量指标确定目标水平值,是评价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步骤3对二级评价指标进行评析、考核。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二级评价指标是具体的考核对象,对于定性指标可根据其内涵进行考核以确定其所达到的等级,对于定量指标可根据其定义直接计算求得;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二级指标的实现指数。
步骤4对一级评价指标进行评析、考核。一级评价指标是根据二级评价指标的考核结果、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在此基础上确定该一级评价指标的实现指数。
步骤5对系统总体进行评价。根据一级评价指标的考核结果、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
3.3阶段评判标准
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全面实现阶段。拟定了不同阶段的现代化评判标准:初步实现阶段,要求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超过90%,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的实现指数分别达到90%和85%;基本实现阶段,要求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超过93%,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的实现指数分别达到93%和90%;全面实现阶段,要求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超过95%,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的实现指数均达到95%。
4应用实例
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江苏7个典型水利工程中,分别是石梁河水库、横山水库、泰州引江河水利枢纽、常熟市长江河道堤闸工程、无锡市太湖闸站工程、盐城市西潮河闸、盐城市大套第二抽水站。对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的内涵,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进展进行分析评价,依据评析意见确定定性指标达到等级,并赋以相应分值;对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的定义,计算定量指标现状值,依据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目标,参照相关的法规、规划和科学研究成果确定定量指标目标水平。在确定指标目标水平及指标现状值的基础上,以现状值/目标水平作为该指标的实现指数。
根据二级评价指标的考核值、指标权重,计算确定一级评价指标的综合实现指数。然后根据一级评价指标的考核值、指标权重,计算确定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上述7个水利工程的管理现代化水平综合实现指数分别为87%、86%、93%、94%、87%、75%和88%。
依据不同阶段的现代化评判标准,泰州引江河水利枢纽、常熟市长江河道堤闸工程已达到初步实现管理现代化水平,接近基本实现管理现代化水平;横山水库、石梁河水库、无锡市太湖闸站工程、盐城市大套第二抽水站接近初步实现管理现代化水平。
为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笔者认为今后需要大力关注以下环节:(1)促进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到位;(2)完善水管单位内部管理机制;(3)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4)加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建设;(5)加大科技投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设施的建设;(6)建设高素质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
关键词:现场管理 内涵 重要性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61-01
1 现场管理的内涵
从理论上来说,现场管理主要是指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对公路工程管理的现场进行人员、设备器材、原材料以及检测方法、环境甚至信息的管理达到公路工程管理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就公路工程的管理情况来看,现场管理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系统合理布置的补充和深入。因此,要想确保公路工程正常开展,我们必须重视公路工程中的现场管理。
2 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现场管理在公路工程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这些重要性进行简要的介绍。
2.1 减少公路工程管理的相关成本
现场管理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公路工程管理的相关成本。现场管理可以对公路工程的现场进行更为有效和直接的管理,这样对于公路工程的进程、原材料都可以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公路工程管理的相关成本。
2.2 提高公路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
现场管理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公路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强现场的管理确保公路工程中所使用或者是所需要的材料都处于良好的、平衡的状态,这样从根本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2.3 提高公路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
现场管理工作开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就公路工程来说,现场是公路工程活动的第一线。一旦在公路工程中发现问题,很大程度的问题都是来源于现场。因此,加强公路工程中的现场管理,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公路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
3 现场管理在公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现场管理在公路工程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公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定置管理、工艺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生产方面的应用。下面,笔者就这些内容进行如下阐述:
3.1 公路工程中的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是公路工程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应用。我们这里提到的定置管理主要是指对设备、原材料、机械等设施的一种位置定位。定置管理最为基础的要求就是对材料的安置摆放。众所周知,公路工程的现场是极为复杂的,设备以及各种材料都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摆放设备和材料对于工作人员能否快速找到工具起到重要的影响。
作为现场管理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及时运转、勤检查、勤转序、勤清理、标志变化,应立即转序,不拖不积,稳吊轻放,保证产品外观完好。同时,工作人员为了进一步确保现场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要做到公路工程现场的单物相符,在对公路工程管理的现场,工作人员要进一步确认其现场的传递记录与工件数量相符,以确保公路工程现场管理物件的正确性。 .
3.2 公路工程中的工艺管理
工艺管理是公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这里提到的工艺管理主要是公路工程现场管理中的流程管理。公路工程在发展和执行中需要遵循较为严格的工艺规程。因此,加强公路工程现场中的工艺管理对于确保公路工程项目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工艺管理重点在于公路工程中的流程。因此,作为工作人员,要重视加强对公路工程现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工艺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公路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在公路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要进一步严格贯彻关于现场管理的标准、工艺、图纸进行管理,这不仅对企业的工艺流程进行管理,而且对于公路工程现场中的工艺参数以及技术要求都要进行检查和有效地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涉及到流程的修改或者变化,需要根据情况提出申请,同时,只有经过试验鉴定之后,才可以报请生产技术部审批后主可用于公路工程流程的管理。
3.3 公路工程中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公路工程管理中的主要内容。笔者这里提到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对公路工程管理中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从理论上来说,质量管理工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路工程的质量。只有有效地加强公路工程中的质量管理,才能够提高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就笔者在公路工程管理的经验来看,对公路工程的有效管理主要是指认真执行“三检”制度。三检制度的流程主要是工作人员首先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进行自检,自检确认合格之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工序。在下一个工序开展之前,要对公路工程再次确认检查,以确保不出现问题。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质量问题,下一工序的工作人员可以拒绝开展工程,同时及时向上级汇报,以及时查明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 公路工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是公路工程管理中的关键性内容。作为公路工程管理的领导,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定期地或者是经常性地开展关于公路工程安全的会议,通过会议来强调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其在公路工程执行工作中的安全意识,确保公路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公路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相对复杂性的工作。除了预防之外,还有定期检测。
笔者所在的工程管理部门,反复强调公路工程的各个部门在交接班的时候都需要认真做好相关的记录,班后工作人员要进一步认真检查,清理现场,关好门窗,对重要材料要严加管理以免其质量出现问题或者出现丢失的情况。同时,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公路工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针对这种技术性的工作,一定要求专业人才来操作,在公路工程的实际管理工作中,非本工种人员或非本机人员不准操作相关的设备,以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在这些的基础之上,公路工程的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公路工程事故的管理和处理。一旦遇到相关的事故,工作人员要坚持对重大未遂事故不放过,要有事故原始记录及时处理报告,记录要准确,上报要及时。
现场管理是公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上文中,笔者主要是从定置管理、工艺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生产方面介绍了现场管理在公路工程管理中的主要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做好现场管理工作,提高现场管理效率,以推动公路工程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泽文.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促进文明施工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8).
[2] 张建宇,张吉平.探究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应对快速建设步伐的对策[J].天津科技,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