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基础化学式

化学基础化学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基础化学式

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64克

1.6克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第2篇

一、粗心大意审题不清,误入陷阱

在化学试卷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圈套”或“陷阱”,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和审题的仔细情况,但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不稳定,心理过分紧张,或粗心大意把关键的字词句看错,或按常规思维审题,误入陷阱,造成失分。

【例1】 一瓶气体经化验知道其中只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 )。

A.是一种单质

B.是一种化合物

C.是单质与化合物的混合物

D.既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解析:许多学生误选A。

本题设置的“陷阱”主要是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区分。许多学生在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时,往往特别关注两者的区别是“是否由一种元素组成”,而忽略了单质和化合物都必须是“纯净物”的前提,概念理解不清,易选择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防止学生误入陷阱的有效对策是:教师要加强概念教学,在授课时提醒学生特别注意概念中关键字词的重要性,养成用彩色笔勾画批注的良好习惯,深刻领会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针对本校各班学情,强化预习和复习,通过大量的变式训练、列表归纳等多种方法,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样才能在各类化学考试中减少失误,尽量做到不失分。

二、相关知识面狭窄,学习思维单一

随着中考命题的不断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图像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此类试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考查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灵活应用情况,特别是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例2】 已知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下图分别表示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的变化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许多学生误选B或D。

本题由于学生没有搞清涉及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先后的顺序,只考虑单一的一个化学反应,加上没有明确试题中给予的相关信息,没有理解图像的具体含义(即横坐标表示什么,纵坐标表示什么,图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等),不能灵活应用化学和数学知识,造成失分。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针对此类初中化学图像题,首先要大胆鼓励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稳定情绪。提醒学生审题要仔细,看清题目要求,提炼文字当中所给的关键词,特别要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原点,曲线的起点、趋势、拐点、终点,各种参数的正确含义。同时合理安排应试时间,先易后难,认真对待,绝不轻言放弃。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加强坐标类图像试题的渗透,如开展坐标类图像专题讲座,归纳历年全国各省中考图像试题题型并加强训练,特别是通过训练学生自己画图像,有效地将数学中的坐标类图像与化学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对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自信心不足,应试能力差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化学试题中会涉及许多化学新理论、新结构、新物质、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化学试题求异变新,会出现“奥运”、“航天”、“食品”、“核能”、“医药”等多方面内容,而许多学生每当看到这些字眼时,首先慌了阵脚,认为此题难度很大,缺乏自信心,不能认真应对,造成失分。

针对此类问题,教师要告诫学生千万不能被题干中的表象所击垮,克服应试中的恐惧心理,积极调整心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保持清醒的大脑,冷静思考,认真审题,尽量减少失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加大对此类试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四、化学用语表达不规范

化学用语是描述化学的特殊语言,从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看,出现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原子团、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等。这么多的化学用语,学生在应试中要熟练正确地掌握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测试中往往出现化学用语表达、书写不规范,化学式写错,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化合价和离子符号标注混淆等各种错误。

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第3篇

一、 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探究性教学重要“动手做”,学生只有亲自做了,亲身经历了,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有助于建构知识,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例1 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相对分子质量为222\]受热完全分解后,有黑色固体物质生成。现有5.0g碱式碳酸铜,在试管中加热使之完全分解,冷却至室温,称得黑色固体产物质量为3.6g。请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产物进行探究。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并按以下方法、步骤进行探究。首先,根据实验事实,由各组同学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反应后生成物的成分,同学们可能会提出以下几种假设:① 可能是氧化铜;② 可能是炭粉;③ 可能是氧化铜和炭粉的混合物。然后,根据猜想结果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接着让各组派一名代表把本组的实验方案、步骤、现象、结论分别表述出来,师生一起对各种方案进行反思与评价,通过分析、对比,筛选出最佳的可行性方案。最后让同学们走进实验室,根据拟定的实验方案亲自动手组装仪器,进行实验(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收集、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与实验前的假设进行对比,再对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假设①正确。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归纳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通过该探究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实验探究的重要性,知道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意识到合作与交流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 突出学生在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进行探究,以便发挥他们的智力特长。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联,可以说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很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

例2 某探究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活动,他们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请你和他们一起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充入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可以预见:在探究过程中,多数学生能想到“把气体通过到少理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此时,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应及时设置问题情境:用其它方法是否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呢?有的同学马上会想到:我把气体通入到加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如果溶液变红,即可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把气体用注射器抽出来,放入一个小塑料瓶中,密封,然后迅速注入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如果塑料瓶变瘪,也能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且小于外界大气压。”然后针对各种实验方案,由学生讨论、整理出所需仪器、药品,并写出实验步骤。教师进行检查后,根据学生所列出的仪器和药品,在实验室为学生准备好,在活动课时带学生到实验室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看哪种方案操作更简便易行,现象更明显,结论更可靠。

为了更好地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应尽可能的把学生的思维适时、恰当的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出多种猜想和假设。如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为食品充气?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什么?”这又是一个让学生大胆想像、发展他们思绪的好时机。同学们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很容易想到:二氧化碳无毒、对身体无害、不与食物反应、廉价、易得到……在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有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三、 把握好实验探究中的“扶”与“放”

在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的让学生自己提出并确定研究问题,自主设计方案,选择探究方法,开展探究活动。但如果教师将所有的内容都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探究,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可能是不系统或者是不全面的。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参与对于学生探究的目的性和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偏离主题时,应注意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扶,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尽量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例3 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某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中的哪种粒子(H2O、H+、SO42-)能使氧化铜溶解。请你和他一起通过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Ⅰ 向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滴加水

Ⅱ 向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Ⅲ 一支盛有氧化铜的试管

(1)你提出的假设是

(2)通过实验Ⅰ可证明

(3)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氧化铜,还需要进行实验Ⅱ和Ⅲ,在Ⅲ中应该加入

(4)探究结果为,你认为除实验Ⅱ和Ⅲ所用试剂外,还能够溶解氧化铜的一种常用见物质是。

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必要时为学生的独立探究提供线索,如,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上述探究思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实质是“H+”时,教师可适时的在“放”中“扶”一把,提示学生试着写出“酸与氧化铜”反应的这一类化学方程式,从中寻找并发现共同点。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讨论、交流、论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方法和技能指导),得出实验结论。通过这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克服化学学习中受某些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解决化学问题时产生障碍。因此,只有在探究活动中做到“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才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教材;基础实验资源重组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新课标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对所列举的探究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增补更适当的探究活动。其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新课标还指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八个基础化学实验[2]。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公办定点吸纳外来务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初中校,据调查90%以上的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女,近90%的家庭居住面积在40平米以下,70%的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且家庭收入中的大部分都用于支付房租等必要的生活开支,家庭教育主要依赖于义务教育,加上收入偏低,在孩子教育方面没有能力再投入。我任教的班级由32名孩子组成,其中93%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何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为例,谈一谈依据新课标对教材资源的重组问题。

一、变章节顺序教学为基础实验顺序教学

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持续、和谐、全面发展,有它自身的编排体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教材是较好的“凭据”;但是,教材只不过是知识的载体、媒介,是知识的“提纲”,是供学习时参考的“范例”,它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地域差异,也没有考虑到学校生源类型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不违背原教材“初衷”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加工、处理、开发、挖掘,以便更好地体现个性化的教学。表1是笔者从教学时间维度比较教材章节顺序与基础实验顺序后的教材资源重组体系。

例如基础实验1“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氧气主要的物理性质;会描述氧气与铁丝反应的现象,识记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相应的符号,关注该实验的优化和控制;知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认识并了解一些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会描述氧气与木炭、蜡烛、红磷反应的现象,识记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相应的符号,关注实验中的优化和控制;能归纳出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结论;认识并了解一些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及获得氧气的途径;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及原理;识记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及相应符号;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能掌握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能记忆空气中各气体的成分及体积分数。第四课时的教学目标:能识记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初步了解分子、原子这两种微粒。第五课时的教学目标:感受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美丽”反应;初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第六课时的教学目标:了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熟悉制取气体的装置、能理解反应中的注意事项;有搭建较复杂装置的顺序意识。第七课时的教学目标:了解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熟悉制取气体的装置、能理解反应中的注意事项;初步建立控制反应速率的意识;掌握催化剂的概念。第八课时的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及示意图;初步学会离子符号的写法。第九课的教学目标:运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学会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事实上,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调整,教材只有借助教师的加工才更彰显其教学特色与风格。

二、建立概念系统、符号系统、计算系统与基础实验的关系

在基础实验“氧气的制取与性质”中,笔者提前引入了元素守恒的初步观念、质量守恒定律的规律及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学生就可以建立“加热可以获得氧气的物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的概念系统与 “化学方程式为何要配平?”的符号系统及 “称量多少克高锰酸钾既可以完成实验,又达到可控的目的”的计算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基础实验的理论更可靠,基础更扎实,让学生感受学到的是真实有用的化学。

在基础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中,笔者引入了“化合价”这个符号系统,让学生感受这个学习工具是多么有用,学生运用这个工具就能体会氯化钙的化学式CaCl2、氢氧化钙的化学式Ca(OH)2、碳酸的化学式H2CO3为何有下标2却不读出来的原因。这种符号系统与计算系统的完美结合,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这个基础实验。引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计算系统,可以使学生回顾高锰酸钾比锰酸钾“高”在哪里,从理论上更容易区分化学式非常相似的高锰酸钾和锰酸钾,能螺旋式加深对上一个基础实验的理解。

在基础实验“物质燃烧的条件”中,笔者利用“化学方程式”这个符号系统,引入“化学方程式”这个计算系统研究氢气的爆炸问题,例题如下:已知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为4%~74%,氢气、氧气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分别为0.09g/L,1.43g/L,当标准状况下100mL氢气和等体积的氧气混合,电火花点燃后,通过计算回答:氢气是否会发生爆炸?如果爆炸,产生水的质量是多少克?笔者带领学生最终算出产生0.081g水,学生轻易就能分析在纸杯里爆炸几乎感觉不到产物水的原因了,充分感受到“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事实上,概念系统、符号系统、计算系统的建立都可以围绕着“基础实验”这个中心,为基础实验服务,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这些系统是有意义的、是能提供理论支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三、“活动与设计”“观察与思考”等栏目与基础实验的融合

在基础实验“氧气的制取与性质”中,可以围绕“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分组实验。如把“物质在氧气中燃烧”[3]和“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双氧水分解制氧气”[4]结合起来设计成4个课时,第一课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进行铁丝燃烧的实验、在试管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进行气体的验证实验,体会根据收集气体的用途选择不同的容器进行收集。第二课时验满一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并进行蜡烛燃烧实验、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进行木炭燃烧实验,对比不同方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方式的区别。第三课时加热双氧水与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进行对比,体验单独加热双氧水可以缓慢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可以快速连续产生氧气的奇妙。第四课时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在分液漏斗中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并再次进行学生喜爱的铁丝燃烧实验,这时教室里往往是欢呼雀跃的。课本“方法与提示”栏目[5],可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在基础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中,可以把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栏目及课本中“观察与思考”栏目[6]结合起来,设计5个分组实验,分5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分别加热碳酸氢铵、碱式碳酸铜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让学生感受这些物质加热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第二课时用酒精灯加热石灰石并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并没有变浑浊,而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就可以自发地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让学生体验第二种方法可以持续产生二氧化碳,学生自然得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正确的反应原理。第三课时增加装置“长颈漏斗”,分别在试管中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倒立于水槽中,根据水位上升的情况比较两种收集方法的纯度,体会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更纯净。第四课时把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与滴有石蕊的盐酸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自己就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水会反应而且生产酸性物质的结论。第五课时分别在阶梯状蜡烛中通入二氧化碳、倒入整瓶的二氧化碳进行对比,观察火焰的熄灭顺序,不仅能得出二氧化碳不助燃、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还能对课堂生成的“异常现象”深入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7]。笔者所教学生亲身经历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每周一次的实验课是学生的期盼,尽管准备实验很辛苦,但是,看着学生实验过程中愉快的笑容和成功的喜悦,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参考文献

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增加记忆;方法

采用巧妙的记忆方法,切实解决学生的记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化学知识比较繁杂、零散,初学化学的同学,会感到难记易忘,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锻炼、增加记忆力

记忆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要想把知识记得牢固,要学会锻炼记忆办,增加记忆力。

1、坚定自己的信念,锻炼记忆。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种自信心。记忆力强弱,与先天因素有关,但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后者。通常肌肉越锻炼越发达,我们的记忆力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2、理解并学以致用,增强记忆。理解知识的本质及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背,触类旁通,加深印象,历久不忘。如对于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一定要理解透彻: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物质,一摩尔的体积才是22.4升,要记住相限制条件,而不要靠死记硬背。

3、经常复习,强化记忆。“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很多同学都有这种想法觉得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久记忆的信息,应该经常复 习。温故而知新,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

5、联想知识,记忆牢固。联想可以打开我们的记忆闸门,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多种联想,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6、浓缩知识,择要记忆。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提取重要的信息点,去掉意义不大的,“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

7、巧用押韵,利于记忆。韵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用韵之处,读得顺口,利于记忆。如把硫酸的工业制法概括成“三阶段、三方程、三设备、三净化、三原理”就利于记忆。

8、不断运用,巩固记忆。反复运用就能使正确的回忆得到强化,纠正错误的回忆,重新记忆遗忘了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永久记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不应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不能视为就是为了储备,而要进入周转,加以运用,才能巩固,才有效能。”

二、化学知识的记忆方法

初中化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易学难记。学生们普遍反映化学课 “学得会,记不住”,针对这种状况,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旨导学生记忆方法,加强记忆方面训练, 提高记忆效果。

1、谐音记忆法。 通过谐音,可以使材料具有双重意义。这样一开始,识记材料便成双结对输入大脑,并分别与大脑中已有知识结构的不同层次相结合,等到回忆提取时,自然就多了一条渠道。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对某些零散的、枯燥的、毫无意义的材料地进行谐音处理,以形成新奇有趣的语句,这样就容易输入和方便提取了。例如:(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可用“查、装、定、点、收、离、熄”七个字概括,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使学生乐于记忆。(2)在讲到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同学们往往会产生仰视和俯视两种不正确的读数方法,导致读数与实际体积有偏差,通过画示意图得到:仰视时读数小于实际值,俯视时读数大于实验值,为了记忆深刻,采用谐音读作“羊(仰)小虎(俯)大”。 (3)在用托盘天平称取物品时,左边托盘放物品,右边托盘放砝码,有的同学容易记错,可以谐音记忆为“左屋(物)有(右)马(码)”,就不容易出错了。(4)地壳中所含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的四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可以谐音记忆为“养闺女贴(是应)该的”。

2、对比记忆。“对比”是识记知识,掌握知识及应用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有鉴,才能区分。对于易混淆的化学概念、理论、定义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比较,寻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抓住其在属性。例如:分子与原子:相同---微粒, 不同---物质与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物:相同---物质,不同---组成。单质与化合物:相同---纯净物,不同----元素。H2 CO CH4:相同---色、态、味`密度比空气小, 溶解性,可燃烧性,不同----燃烧产物。等等,通过列表形式进行比较,学生对比分析,学会了比较方法,对任何易混记的概念都能得到清晰认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化学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准确。

3、规律记忆。化学知识多而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挖掘其规律,掌握其规律,好理解,易记忆,能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物质的物理性质, 主要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沸点、密 度等方面研究,如金属还要考虑其延展性、传导性。这样各种物质物理性质的记忆就简单得多。对初中化学课本里的O2 、H2、CH2的实验室制法就是从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再如根据稀盐酸、 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总结出酸的通性,再依据酸的通性认识其它酸的化学性质。依此方法总结出了碱的通性等。通过寻找规律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便于对知识的记忆、掌握、运用,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由死学变成活 学学,有利于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