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分支

管理学的分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分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分支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德育学分考评的内容、学分考评的方法、德育学分考评的管理,阐述了学分制在德育常规管理中的运用,并着重分析了德育学分制的兼具管理与评价的双重性特点、激励的导向性特点和自我教育的能动性特点。指出实施德育学分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重视转化教育环节的落实,考评要体现弹性。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十分重视中小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很多学校也一直在探索改进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普遍缺少一种科学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和评价机制,而在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借鉴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学学分制管理的形式,实施德育学分制管理,不乏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一、德育学分制的含义

所谓德育学分制,简单地说就是把学生德育常规教育管理学分化,即把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礼仪礼貌、遵规守纪、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表现以学分的形式加以逐周逐月评定,并按学期为单位进行记载,作为学生毕业时思想品德方面考核的依据。它主要是一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心理等层面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效果的管理措施。

二、学分制在学生德育常规管理中的应用

1.学分考评的内容。德育学分的考评内容主要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中规定的要求,学校以此为依据,把它归纳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礼仪礼貌、遵纪守法、心理素质六个方面,每个学生每周都有一定的基础分,以班级为单位对每一学生的六方面行为表现予以测评。

2.学分考评的方法。每个班级组建有班团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负责对每一学生的考评。考评时,由考评小组根据学生的自评,对照一周内该学生表现的原始记录,采用加分和减分的办法评定其考核成绩,达到规定考核分的,获取该周学分1学分以上,一学期各周累加即为学期德育学分,并规定最低的德育学分标准为20学分。学生在六个学期(包括实习期)所取得的学分总和,即为该学生的德育总学分。德育学分考评主要以学生测评为主,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评定。各班考核后,每个月(四周)进行一次汇总,通过校园网上报学校德育处并网上公布,德育处根据上报情况,平时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和指导。在具体的考评过程中,建立了学分奖励申报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学生某一阶段在校内外在某一方面有优秀表现,可以向班内的考评小组和班主任提出奖励学分的申请,经确认后给以相应的奖分,一并计入考评分。学生如果对自己的考评结果有异议,可以提出申诉,然后由考评小组、教师组织答复。

3.学分考评的管理。德育学分与学生学籍管理紧密结合,学生每学期的德育学分成绩记入该生的学籍档案,在校三年期间未达到规定的德育总学分的学生,不予以毕业,只颁发结业证书,以此激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每一阶段的德育学分考评还要与月规范生、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奖学金等评优奖励或学生的入团入党直接联系起来。同时,对每周(月)测评未达到规定学分或连续几次未达标的学生,学校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加以教育,努力帮助其尽快达标。

三、德育学分制的特点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是学校新的德育管理模式的尝试,是把教学管理中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引入德育管理中的灵活运用,为学校德育管理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建立了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它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兼具管理与评价的双重性。学校德育管理是根

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很多学校也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德育常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管理制度,但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感觉,各项工作做得忙碌,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尤其是对学生个体的德育常规很难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往往只是一种笼统的模糊的评价,缺乏定性与定量的考核与分析。德育学分制重在过程管理,在管理的同时也考虑评价功能,最具特色的是“基本+奖励的弹性评价形式,基本学分是学生德育行为达标的评价标准,奖励学分则是学生德育行为优秀的评价标准,从而构建起一种以学分形式规范学生德育行为的评价体系。从管理功能上看,注重了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评价形式上看,它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评价功能上看,它既具有诊断性功能、鉴定总结功能、科学管理功能,又具有反馈调节功能、激励导向功能,使学生的德育行为从笼统的模糊化转向了以学分形式的定量的明晰化,同时,也能较准确、全面,透彻地了解和评价班级的整体状况。所以这一管理和评价的双重功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把基本的德育行为目标内化为自觉行动,也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责任感。

2.激励的导向性。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学生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道德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活动,成了学生道德活动中能动性发挥的关键因素。

德育学分制的“基本+奖励”弹性评价形式,它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导向,即以重在激励的方式,促进学生的道德活动,从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行为。“奖励”项的设置是整个德育学分制中最具有特色的亮点,也是学生获取德育学分的最具吸引力的视点。学生可以通过主动积极参与一些校内外的诸如做好事、参加社区活动等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获取学分。即使是某些学生因各种错误行为被扣除学分,他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主动去“赚”取学分,并且随时可以去“充值”。这就给了一些“后进生”以纠正自己错误行为的机会,也给他们展示自己亮点的机会,培养起他们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引导他们掌握修养的标准。因此,不管是对哪一类学生而言,都体现了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教育原则,起到了正确引导学生向规范的道德行为努力的导向作用。

3.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德育的实际效果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学分的考评过程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考评的主体,教师是考评的实施指导者。班级考评小组,每周、每月、每学期组织考评,考评结果班内公布,使得每位学生认识到自己哪些行为是符合规范的,哪些行为是不符规范的,下周或下月哪些地方需改正,应该怎样改正等等,对自身起到了一种自律、自强的教育作用。

考评的同时还建立的学生申诉制度,更具人文关怀的思想,任何学生对考评结果允许提出申诉,然后由考评小组、教师组织答复,这两个环节本身就是学生对自己行为自我分析、认识和教育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帮助教育过程,使德育教育的对象由被动型变为主体型。

四、实施德育学分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大凡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个人犯点错误是正常的,但是一个人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在德育学分考评中,部分学生达不到标准学分是非常正常的,班主任、教师也要允许他们犯一点错误,但重要的是要多找他们谈话,帮助其分析原因,有时也给他们指点一些“赚取”学分的途径,鼓起他们进步的兴趣和信心。切忌由于两三次的连续不达标而责骂或者冷漠、甚至歧视他们。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分制;教学管理

Teaching manage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department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TU Shi,pi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5,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when the credit system carries out in the clinical medicine department, and one the base of realism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department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teaching, some suggestions on consummating the credit system are proposed.

【Key words】Clinical Medicine Department;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如何培养符合时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各医学高等院校普遍重视的问题。因此,临床医学教育应不断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我们试图探讨学分制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来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并完善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培养知识更为全面的学生。

1 实行学分制管理的重要性

1.1 学分制管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分制是指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即以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和获得学位资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选课制为其核心,其本质特征为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它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质量观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因而是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1.2 学分制管理符合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需求都是由市场来调节的,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实行的“双向选择”制度,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医学教育必须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应对能力。实行学分制后,学校和学生个人都具有较大的自与自由度,学校面向市场根据人才需求自主招生,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1]。学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情况以及自己的爱好自主地选择所学专业和学习年限,实现个性化培养。1.3 学分制管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现代教学管理发展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服务学生”的管理新理念。学分制是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学分制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它尊重学生个性和自由,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展自身,对自己负责,其培养模式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2]。学分制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学年限制,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这样,既使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学业,也可以使能力较弱,或者需要中途停学的学生,将学习年限适当延长。目前,学分制主要运用在综合性大学中,我们应当大胆地借鉴学分制在综合性大学的成功应用经验,在医学院校中引入学分制。

2 学分制在我校临床专业的应用

因为医学院校是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专业针对性强的院校,所以,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2005级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试行以学年制为基础,以选修课为前提的学年学分制,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吸收了学分制的某些长处。并且制定《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以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2.1 课程设置

我校各专业教学计划内开设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原则上为9∶1。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中所列必修课程;而选修课包括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的指定选修课和可选择性修读的任意选修课。

我校各类学生均实行学年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对于在规定学制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允许其延长学习的时间。

而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分为五年制临床医学和七年制临床医学。根据学校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其在校最长年限不得超出其学制三年。

2.2 平均学分绩点制

学分只能体现学习量的多少,而绩点能体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为了体现学生水平的差异性,我校采用了平均学分绩点制(GPA,Grade Point Average)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全部课程都参与GPA计算,但过程中(IP,In Progress)、缓考(IC,In,complete)成绩不参与GPA统计。绩点制,又称积点制,是指用以显示学生每门学科专业学习成绩的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质量的一种计算方法[3]。平均学分绩点表示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的学习质量,它等于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所得的各门课程学分制绩点之和除以所修相应课程学分数之和。由此可见,学分绩点制有利于客观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为选拔三好学生、评选奖学金和推荐免试硕士生等评优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3 编级

为便于教学管理,我校对在校学生实行编级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当前学年修满的课程不满累计学年应修课程的课程学分总数的学期数之一(如第一学年,应修满总学分的1/2;第二学年,应修满总学分的3/4),不予修习高一年级课程,其学生管理编入下一年级。

其中,五年制或七年制学生第八学期结束时,累计未修读与不及格的应修课程学分之和达到教学计划规定前四学年安排的应修课程学分总数的1/8者,不予修习高一年级课程,其学生管理编入下一年级。

我校实行进入毕业实践环节资格制。凡在进入毕业实习前,累计未修读与已修读但未取得学分的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的学分总数,若达到或超过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的1/10或者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考核不及格(补考后),没有资格进入毕业实践环节,学生管理编入下一年级。

在专业学制规定的年限内,未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且未达到退学规定的学生,可向学校申请延长修业期,其学生管理编入下一年级。

2.4 退学

在实行学分制管理后,对于在某一规定时间内未达到要求或者违背了相关情况的,应当予以退学。我校在实行学分制管理中,常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被予以退学的:①未经请假或请假未被批准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者。②在规定最长在校年限内未取得的学分超过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10%者。

3 实行学分制管理存在的不足

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与实践时间长短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及管理模式也与综合性大学不同,因此,实施完全学分制尚有一定的困难。

3.1 医学课程的本身特征决定了选课的局限性

在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由于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门数多,必修课多,学时量大,决定了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不可能压缩太多,而且选修课程的数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医学院校教师的专业性强、专业面比较窄,在医学院校特别缺乏人文、法制、理工等方面的教学人才,因此开设选修课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开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选课还存在一定困难,学生选择范围就比较有限。

3.2 基本教学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医学学分制下,对学校的教学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有完备的选课系统与教务管理系统,以及足够的教室、开放的实验室、充足的图书资料和良好的后勤保障设施。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教学硬件设施资源的短缺,给学校的教学投入带来困难[4]。

3.3 基本教学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深受传统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影响,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弹性学制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影响,在教学管理中教学任务安排、选课、考试安排、教学实践等各环节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复杂性,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此外,招生人数、招生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增加导致的各专业培养计划的细化,以及教学场地的缺乏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基本教学配套制度的完善。

3.4 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在医学院校实行学分制,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要求,而且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特别是医学院校临床教师,由于临床分科较细,长期从事某一专业,缺乏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同时医学专业教师往往人文学科知识缺乏。而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往往对医学科技知识知之甚少,讲课联系医学实际较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力。

3.5 重修与临床专业学生学习时间紧的矛盾

如果学生有课程考试不及格,传统的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做法是补考,而我校实行学年学分制后,区分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置:对于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不及格者经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应当重新学习。任意选修课不及格者可以重新学习,也可以改修。

学生补考后无论哪门课程不及格,均须跟随下一个年级重新学习,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但医学生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课程设置多,临床实践时间长,多数学生只能是自学或间断听课,从而增加重修学生的压力。学生无瑕重修,难以做到重修取得的学分与其获得知识成正比。

4 建议与意见

针对我校学分制在我校临床专业实施所遇到的问题,我们查阅文献,访谈相关人物,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扩大选修课比例

在不影响临床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减少某些必修课程学时数,让学生有较多的自主支配时间,予以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求参加其他学院的课程。同时增设多门人文社科、专业基础和专业拓宽任意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新课程的开发,积极开设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课程,为学生的选课提供较宽广的范围。

4.2 打通校际通道,实现跨校选课,互相承认学分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打通校与校之间的壁垒,地域相近的学校可以互开选修课,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5],学分相互认可。本校无条件开设的选修课,允许至相邻学校选修,学分回校得以承认,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院内部,各院系之间更应做到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打破专业、年级的界限。

我校新区位于福州市新开辟的闽侯上街大学城,邻近有7个高校。大学城内的各所高校可建立各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建立开放、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所有课程在师资和教室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都可逐步对外开放。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进行的跨校选课按学分收费,费用可由学生所在学校进行校际结算。

4.3 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推进学分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建立与学分制适应的运行机制,更需要教务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以保证学分制的有序实施。因此,学校应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和临床教学二个阶段,逐步完善一系列与学分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分制的实施,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及后勤部门的培训,增加服务意识,以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队伍,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有利保证。

4.4 改善基础设施,确保学分制的实施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实施学分制的物质基础。在政府投入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走自我发展之路。改变以往单纯由国家投资办教育的局面,走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培育科技产业,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学分制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争取社会各界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在长期有效的合作中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争取必要的经费援助和实践教学基地,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例如我校今年增加了4个非隶属附属医院,充分发挥这些医院人才和智力优势,丰富了临床实践资源。

4.5 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分制的实施,提高了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教师只有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提高开课能力,增强任教课程的吸引力。

首先,学校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教师到高校任教,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鼓励在职教师脱产外出进修与培训,拓宽专业知识面。还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4.6 加强临床实践阶段的管理

4.6.1 制定量化的实习评分标准

根据临床实践大纲和实践科目,组织专家制定量化的评分标准,要求全体师生认真学习此标准,以保证严格实施。在实践阶段,带教老师根据评分标准的要求,结合实习时间,引导和指导实习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在实习生出科或实习结束前,均要审核实习阶段学分完成情况,并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用文字表述,合格者带教老师签名认可,并由科室主任最终审核,以保证规范完成实习任务。

4.6.2 提前进入临床实习

适当减少临床见习的时间和取消大学四年级医学生的寒暑假,将所节余出来时间用于提前进入临床实习。这样既可以保证充裕的实习时间,又满足医学生弹性安排实习,便于空出重修实习、考研温书和就业面试等时间。

综上所述,学分制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新理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临床专业教学管理中的矛盾,符合现代医学教育要求。我校虽然已实行学分制管理,突显其优势,但还是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今后还应加强学分制管理研究,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不断完善该制度,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李国庆.目前我国高校暂不宜实行完全学分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17 (3):30,32.

[2] 陈联英,陶立坚,易露茜.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24,26.

[3] 张相乐,刘绍平,张光明.关于学分制的理论问题.石油教育,2008,(5):35,38.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独立院校;德育;学分制

自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以来,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可以说,学分制对于学生知性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对于学习质量的过度强调,造成了部分学生德育素质的缺失。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相关事务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主动完成学习安排、注重完善自身人格。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与问题。

(一)学生对部分规定细节的忽视

独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秉承“学生工作无小事”的服务理念,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有相关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学生手册》,详细讲述了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学习管理规定、奖惩措施等。但是,部分学生仍会无意识中违反学校规定。例如:无故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考试过程会交头接耳、夹带纸条、使用通讯设备等;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饲养宠物等。可以说,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自我约束得到解决的。

(二)校纪校规的执行方式有待改善

对于学生违纪行为,《学生手册》上明确指出了:违纪处理程序,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是,对于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一旦一种错误行为的参与主体成为大多数,我们该怎么办?俗话说“法不责众”。因为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学生生源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生考试作弊,按照相关管理条例,给予了一定处分,是对学生行为的惩罚。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本身思想的转变,自身素质的提高, “德育氛围” 造就。所以,如何把行为惩罚方式,转变为思想引导是值得探讨的。

二、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

基于独立学院实际,一方面,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 并来自城镇。这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差。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相对来说较短,而文化底蕴则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所以,实行德育学分制有其必要性。

(一)建立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

德育学分是指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日常行为等方面现实表现的一种量化指标。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可由基本学分、奖励学分和附加学分三个模块组成。

基本分是反映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情况,由两个子标系统组成。一级指标涵盖内容主要包括思想素质、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心理心态系列,二级指标是将一级指标细化、具体化,分解成若干积分点。奖励分是反映学生积极进取、主动服务、参赛获奖等方面的情况。附加分是反映学生担任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学期(年)评优等方面的情况。例如:学生违反相关纪律规定,除了给予相关处分,还要按照德育学分制量化系统,扣除一定的学分。学生德育学分学期评定成绩与毕业成绩若达不到规定要求,则必须补修,否则不能按时毕业。补修既开设校规校纪教育、法制教育等课,又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学习或义务劳动,并要参加一定时期的宿舍文明和文明守纪竞赛(具体量化细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的“课外八学分制”、齐齐哈尔大学的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长安大学的“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办法”等都明确规定德育学分与学生毕业挂钩。

(二)强化导向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德育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设置,创新德育形式。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模范的示范作用,健全奖惩机制。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从众性,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信息发达、接触的东西多,自己的主观愿望强烈。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的教育也应逐步发生变化。学校首先就要从正面教育入手,着重从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礼仪、纪律、环保卫生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的肯定学生的表现,树立优秀的典型,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并不断加大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和广度。让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深入人心,使之“定格”在其他学生心中,从而做到对学生的是非谁知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如有违纪同学,必须给予相应的惩罚与处分,如扣罚学分,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真正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形成道德自觉的氛围。

(三)建设德育阵地,营造德育氛围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受教育者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校文化的育人效果却是永恒的。学校要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校园文化、模范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三、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自觉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通过实施德育学分制,特别是将考评的结果与奖惩政策相挂钩,3以学分认定的形式导向和激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使得单纯的德育管理走向了德育引导和德育强化,学生在德育规范的约束下主动向制度规范靠近,提高了学生接受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实施学分制客观上要求德育学分与之配套,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

当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正在酝酿实行学分制改革,如果单纯地追求教学计划的学分制改革,而忽视德育学分制的跟进,就会造成学生只重视课程类学分,一心只想修满学分毕业,而忽视德育方面的修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健全的,是无法适宜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据长沙交通学院学生工作部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德育学分制试行以前,继续教育分院学生宿舍违纪、内务卫生、公共区卫生等“三项”指标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基本上处于倒数一、二名,然而,自从试行德育学分制以后,其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均处于前3名,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第一名。只有同等重视德育学分制和智育学分制的实施,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才能培养出于社会有益的人,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由于德育学分制注重德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实践,将德育活动日常化、生活化,学生可以通过德育理论学习,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目的,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在庆祝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转引自《人民日报》,1989年10月1日.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第4篇

一学分制的涵义、特点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并以此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打破了原有的学计划模式,建立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结构,规定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各类课程只要达到一定的学分就可毕业和获得学位。

学分制作为高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经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才逐渐巩固起来。因其制度的先进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而得到当时美国学生和高教界的承认和欢迎,并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兴趣,于是许多国家的大学也相继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的主要特征是选课制和弹性学制。

欧美等国家实行学分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美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实行完全学分制,学分制管理模式已相当成熟和完善。在我国高校推行和完善学分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施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与以往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它打破了原学年制教学管理的格局。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如何使教学管理适应新形势,如何在学分制的实施中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积极探索适合国情、校情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方法,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已成为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2002年新建的本科院校,办学的总体定位是建设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大学。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规格的需求,进一步突出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于2005年9月根据国家教育部2005年3月颁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全面修订了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制定了本校的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于2005年9月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并在此基础上,2006年和2008年又两次对学分制教学管理细则做了修订;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实行免修、免听、重修制度;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用学分绩点来衡量;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各项学习纪律;实行学业预警和退学警示制度;实行学籍二级管理制度;实行升、留(降)级及延长修业期的弹性学制制度等。

目前,我校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选修课比例小

学分制的主体是选课制。选课制是推行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施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可以说选课制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和灵魂,没有选课制就没有学分制。

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势必要求课程资源极为丰富,除必修课程外,还须有大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目前,我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是选修课的比例小。仅以2012级培养方案为例:全校41个本科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在13%~47%之间,而且这个比例中还包含着10多学分~50多学分不等的限选实为必修的课程,即大部分专业任选的课程的比例只达到百分之十几。选修课比例小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范围,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

2教师资源不足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选课制度会造成教学资源的分散,大量的选修课程也要求学校具有大量优秀的师资。但几年来的扩招,学生和班级的数量在增加,很多教师要承担较繁重的教学工作,用于科研和充实知识的时间很少。没有新知识的吸收,教师的知识难以得到更新,知识结构得不到完善;没有科研,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也难以提升。有的教师长期在某个专业只讲授一两门固定的课程,无法讲授其它课程,使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明显不足,所需要的大量优质师资无法得到满足。

3专业设置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当前我校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单向、呆板,专业设置过细,不能体现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采用按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方式,使学生无法跨专业、跨系在较宽广的范围内选择课程,学分制难以进一步有效推行。

4弹性学制的实现存在困难

学分制打破了修业年限的限制,采用弹性学制的学籍管理办法。即以学生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作为标准。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基本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并获得相应的学位。能力不够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延长学业,推后毕业。目前我校因为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的原因还难以满足学生提前毕业的要求。这样学分制利于快出人才的长处发挥不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挫伤。

5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

学生从中学的学年制到大学的学分制,面对众多的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必然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由于学分制将学生的毕业条件与学分数直接挂钩,一些学生会把获得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会出现选择认为容易通过的课程或选其他同学也选的课程。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往往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不完整性和不系统性。

6教学管理难度加大

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原来意义上的班级在修完规定的必修课后不再拥有完全相同的教师、课程和课堂学习时间。弹性学制和选课制度,使得在选课、排课、调课、学生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和成绩管理等方面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管理工作量也加大;学生选修科目较多,上课的流动性较大,教学秩序的控制难度加大。如果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选课运行机制很容易造成教学秩序的紊乱。

几年来,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践表明:实施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大改革和投入,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同时也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以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及学分制的有序实施,那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如何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呢?

三完善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途径

1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学分制与选课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提条件是学校要开出大量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选择。目前的问题是必修课的比重过大,制约了选课制的很好实施,离学分制所倡导的学习自由精神内核相去甚远,也很难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于选修课的开设,经验表明,供选择的课程数与学生应选择的课程数的比至少应达到3:1,如果开不出、开的少或开课范围太窄,其结果必然是选修变必修,学分制名存实亡。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2011年7月在教育部介绍《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贯彻落实有关情况时表示: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正逐步落实,将拓宽专业口径,启动新一轮“985工程”建设。目前已经优化调整了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修订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增设了一些国家亟需的学科。组织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把原来的621种本科专业调整为443种,拓宽了专业口径。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

因此,实行学分制管理,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可通过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来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宽口径、厚基础,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以一级学科为基础设置学科基础课,同类学科内的专业开设共同的学科基础课,以体现宽口径的教学思想,再围绕主修方向安排选修课程,以利于形成主干课程。同时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选课范围,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以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越性。

2丰富课程体系,完善选课机制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加大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丰富课程体系,并开出足够的优质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在提高教育资源效益上下功夫,学校可以采取全天候排课,通过增加排课时间段,把过于集中的排课量进行适当分散。这样可以使全校开出的课程在上课时间和教室集中使用等方面的紧张状况得到缓解,从而使选课有更大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广的选课空间。

3打破专业壁垒,体现学分制的“弹性”

学制赋予“弹性”是实行学分制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又一特征。在现行基本学制(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的教学进程安排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一定幅度内缩短或延长其在校学习年限,可在3~6年内浮动,学生毕业与否均与其是否修满了学校所要求的学分数量及学分构成相联系。我校对因成绩原因或身体疾病等原因不能在基本学制时间内毕业的学生,允许其休学或延长修业年限(不能超过两年)。这一点在新修订的细则中有了新的体现和实施。但对成绩优秀、在三年内完成全部学业的学生允许提前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这一点,目前在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高校还难以实现。这主要原因是国家就业体制不配套、高校课程设置跟不上、教育资源紧缺、学校内部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等。要改善这种状况,就要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专业壁垒,放宽转换专业的限制,完善排课制,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的选课,能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一步扩大免听、免修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宽过程管理,强化目标管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真正体现学分制的弹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能开出多门高质量的课程供学生选修。目前我校的师资队伍在人员数量、结构、学科知识结构上还不能满足学分制的要求,尤其是一些新兴专业和学科,教师明显不足,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还不多。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鼓励在职教师访学、进修和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和学术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规范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学分制的前提是选课制,目前,我校开设的选修课分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和院系的专业选修课。院系开设的选修课一般与专业相关,而且随着学分制的不断完善,选修课的比例还会不断加大。鉴于此,各院系应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作用,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可成立选课指导小组,在学生选课前开设选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各门课程的性质、特点、课程知识结构之间的先后修读顺序及各门课程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选课倾向、学习方法、学科发展方向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给予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完整,同时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学分制管理中,保证选修课的应有数量和质量是学分制的精髓。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如何也将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首先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选修课地位的认识,要以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对待选修课。在学分制下,开设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是学习专业知识整体的一部分;是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潜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开设选修课面要广一些,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监督机制,把好质量关。要严格教学过程管理,一是要以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基本依据,严格按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要坚持管理的经常性和连贯性。教学活动是动态连续的过程,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是连续不间断的,不应该时紧时松。三是要强化常规教学检查,加强考核与评估。在教学过程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教学工作的要求,依据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和考评。教师应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的实践和探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7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学籍的异动、教学班被打破及学生重修的跟班与重组等,使教学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这些都给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管理队伍。其次,要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平台,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改革管理手段和教学管理方法,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通过校内培训、校际间交流学习、到院校进修培训、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等方式,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使用校园网络、教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软件,熟悉其业务流程,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完善学分制管理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桂红.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2]教育部.拓宽专业口径?启动新一轮“985”工程建设[EB/OL].http://.cn/GB/15165564. html/2011-07-15/.

[3]李美洁.以学科建设的高度对待选修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5):77-78.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分制 成绩管理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98

一、学分制概述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单位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具有选修自由、学时灵活等特点,学生毕业没有规定的学习年限,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实行学分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权与自,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以及需求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某高校的学分制的规定主要有:学生所修课程成绩不及格的,不能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每位学生有一次补考机会,如果补考成绩仍不及格,则直接重修该课程。成绩一般以60分为及格,如果累计不及格学分超过20学分的,则取消该生的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二、学分制下学生成绩管理工作的内容

(一)成绩录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增,传统的纸质成绩单录入方式已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现今,高校已采用了教务系统平台,学校教师都分配有个人账号,可以将自己所教的学生成绩录入系统中。

(二)成绩汇总

部分教学课程的考试成绩是由几部分汇总而成的,如笔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等。各个院系教研室可以依据学科的特点来制定考试成绩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以便于教师录入各部分成绩后,教务系统可以自动、快速地进行成绩统计工作,并做出相应的试卷分析。

(三)成绩更改

当前,几乎都是由任课教师直接在教务系统中录入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有可能会因为教师的录入错误或学生选课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系统中个别学生的成绩错误。某高校实行由学生个人提出修改申请,再由教师通过办公系统向教务处提交成绩修改意见,经过领导审批后才能由教务部门主管成绩的教师更正系统中错误的成绩,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成绩管理的公平性与严谨性。

(四)成绩审核

经过学生成绩的录入、汇总、更改等过程,最终还要对学生成绩进行审核,为日后学生毕业设计的资格审查以及毕业资格审查提供正确的依据。

(五)成绩打印与存档

成绩又可分为学生毕业存档成绩与课程存档成绩两类,学生毕业存档成绩单是由学生所在院校办公室通过系统报表管理打印出来的,由学校档案处与教务处存档;课程存档成绩是由任课教师提交,交由教务部门存档。

三、学分制下学生成绩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学分制是各大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面对学分制下学生成绩管理的复杂性与灵活性,仍需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应重视学生的成绩管理工作,将课程测评、考核、监考、阅卷、评卷以及成绩存档与查询等工作内容纳入教学管理体制当中,以提高学生成绩管理工作质量。

(二)设置选课中心

选课中心的设立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选课服务,还应负责全校学生的选课与成绩的管理工作,例如监控学生选课情况、学生成绩管理、选课系统维护等内容。此外,选课中心应对成绩管理信息的格式进行统一,确保成绩信息的通用性。

(三)加强学生成绩的审核工作

由于大学学习环境、氛围较为宽松的影响,成绩作为唯一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途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学生成绩的审核工作,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可以使学校根据准确的学生成绩情况对教学进行改进。通常来说,高校在学生成绩审核上实行学院与学校相结合的两级成绩审核机制,即先由学生所在学院教务部门对其成绩进行审核,在审核无误后再呈上学校教务部门进行最后的审核。通过院校两级成绩审核这样的机制,将使得学生成绩审核的准确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以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开设的专业课程有计算机引论(C语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等,虽然不同专业课程学生培养方案是不同的,但我校的专业采取的是学分制,这就意味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要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中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因而对学生的成绩审核中学院以及学校应当重点考察其相应课程的成绩是否达到学分评定标准。

(四)提高教务处对上报成绩的处理力度

应在学校教务处设置专员进行学生成绩管理,由教务处处长负责监督。当前,应积极采用教学教务管理系统以及学生成绩管理软件,转变以往手工录入学生成绩的方式,直接将学生成绩在系统平台中录入,并由教研处将成绩加载到成绩库中,提高了学生成绩录入的效率。此外,教务处接到教研处上报的成绩后,先仔细检查成绩是否有负责人签字,成绩是否出现过改动等情况。核实无误后,将成绩按照专业、年级、学期等进行分类存档,方便日后核对。对有补考成绩的学生,应将其每次考试都在相应的考次下进行记录,并详细登记其补考科目。

(五)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网络信息化

首先,应对学校原有的教务教学系统进行升级,监理完善的数据信息系统,实现教育教学数据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促进教学信息的资源共享,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与公开性等功能,在学校原有的计算机成绩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与研究学分制下成绩管理的系统软件,对学生的选课、成绩、绩点、学分查询等进行网络化管理,以保证学生成绩能快捷地传达到学生、教师或相关部门当中。再次,应构建安全的校园网络系统,在校园网络系统中,教师可以对成绩进行录入与分析,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成绩、学分、课程等内容进行查询与选择。所以,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保护工作,定期检测校园网络系统,防止病毒、黑客破坏学校校园网络。

参考文献:

[1]段长远.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