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理论阐释

[作者简介]焦勇(1976-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59-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简单地回归日常生活,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科学解读,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目标、内容、路径、方法,才能增强实效。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这些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大都是哲学理论,并不直接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全面深入地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通过辨析这些理论,探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从而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生活世界学说最早由胡塞尔提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概括来讲,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多种含义,主要包括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和原生活世界。

特殊生活世界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为了生活所构成的自我世界。特殊生活世界针对个体而存在,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行为习俗不同,体现的价值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生活世界都不同。科学世界也属于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理论思想中有两种不同的科学世界:第一种是绝对化和理念化的纯粹科学世界,第二种是可以被感知的主观科学世界,是科学技术改造和影响的生活世界,这两种世界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绝对化、理念化。胡塞尔赞同可以被感知的科学世界,反对丧失生活意义的理性化科学世界。他总结历史发展经验,认为任何科学成果都要体现在生活世界本身上,都要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因此科学世界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符合人类发展,可感知的生活世界。普遍生活世界是面向我们的唯一实在的直观对象的总体,是能够通过知觉被感知的、被经验到的世界。胡塞尔对此进行了如下论述:“难道我们不能转向生活世界――我们大家在生活中作为我们大家的世界意识到,但并没有以某种方式将它变成普遍的主题,而始终只是被呈现给我们日常的、眼前的,我们的个别的或普遍的职业目的和职业兴趣的生活世界吗?”①胡塞尔认为我们应该用毫不加饰的态度去认识人们纯粹的普遍生活世界,并按照它的存在方式,按照它原有的相对性与变动性去认知了解,抛去任何所谓普遍理论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包含普通的日常生活世界,但这种生活世界不是科学追求的普遍理论,不是理念的逻辑构成物,是客观存在的生活世界。原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最终要回到的生活世界,是纯粹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是最初的起源世界。综上来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既是先验的,又是主体性的,还是原发建构性的,从而是超越历史恒久性的结构。

(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虽然有先验性特点,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通过对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和原生活世界的理解,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是回到原生活世界,即回到人类的本性、人类社会的本质中去,这是真正的生活世界观。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都要体现出原生活世界的核心理念,体现出生活世界的真正价值,必须祛除本源生活世界外的遮蔽,从而回到或把握真正的生活世界。对照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祛除形式化、工具化的遮蔽,摆脱简单的说教,摆脱毫无创造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而言,是要帮助人们在学习知识、适应社会的同时,帮助他们思考和认识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对意义生活的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简单地回归日常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祛除理念化的观点,寻求有意义的生活,满足人的充分发展,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是生活事实和生活意义的高度统一。

由此可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要求个人通过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最终回到原生活世界,即有意义、有价值的本源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恰恰就在于帮助个人实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本性和价值,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样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树立了目标。

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秉承了实践理性传统,是在胡塞尔的基础上吸收了维特根斯坦、米德等人的思想而形成的。他以“交往行动理论”为根基,认为人类日常生活是从符号互动中产生,必须从社会理论和行动理论来理解生活世界。他认为生活世界包括三大结构部分:文化、社会和个人。他说:“我把文化称之为知识储存,当交往参与者相互关于一个世界上的某种事物获得理解时,他们就按照知识储存来加以解释。我把社会称之为合法的秩序,交往参与者通过这些合法的秩序,把他们的成员调节为社会集团,并从而巩固联合。我把个性理解为使一个主体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就是说,使一个主体能够参与理解过程,并从而能论断自己的同一性。”②深入理解,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三大结构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沟通的作用,促进人类生活世界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展;二是社会组织作用,促进社会组织的整合和统一;三是个体社会化作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他批判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所追求的纯粹境域是一种先验的乌托邦,只有刨除其虚幻,才能使生活世界成为充满前见的原发境域,才能把先验主体变成交互主体,才能把生活世界概念从认识论转变为本体论和方法论,才能整合理论与实践,使生活世界理性化成为可能。哈贝马斯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把实践的内涵纳入到生活世界,并把理论的功能放置于现实环境中,为生活世界注入实践和文化的内涵,唤起人们对日常交往的深层意识,脱离先验的框架,获得与先验理念一致的精神生活。另外,他还把先验哲学的生活世界转变为日常生活语境下的生活世界,将“生活世界”的构成境域由先验主体移至人的日常交往实践。哈贝马斯不仅强调“生活世界”是由个体的能力以及直观的知识所构成,而且更为强调“生活世界”是由社会实践和直观知识构成的。因而,“生活世界”不应仅仅理解为先验的主体所构造出来的视域的总和,表现为一个由单独的主体走向交互的主体的过程。③至此,生活世界学说,经过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改造,敞开了融入马克思实践理论的大门。

(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综上,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哲学基础。第一,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为统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理智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应该以人的生活世界为落脚点,也不是单纯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摆脱教条化的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人学性相统一,真正有效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国家或社会为维护其利益、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成员教育、灌输、引导国家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认知、情感、评价、意愿的总和。在这一点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灌木丛理论天然地耦合在一起。第三,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三个结构――文化、社会和个人,通过语言、劳动和实践,建立一个交互主体性世界。群体和个体的生活融合在生活世界的结构中,并共同影响着生活世界的总体化。当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表现为一个由单独的主体走向交互的主体的过程时,恰恰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由此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内容、过程、作用等方面也趋于一致。同时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三、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

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主要以马克思实践论为基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各种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生活是人们对各类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发生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而且还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变换的过程,因为人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人在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实践包含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又构成了人类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以高度集中的形式概况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这三大领域正是由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而形成的。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基础,具有根本的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中,物质生产实践的方式制约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不仅改造了自然,改造了自我,更是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也正是通过社会的实践改造,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总之,马克思不仅揭示了生活的创造本性、实践本质,也揭示了生活的全面、系统内容;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认识生活的根本方法,并且从存在论层面揭示了哲学与生活的深层关联。⑤

(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全面生活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因此我们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本质。实践决定了人类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核心内容是调整人的基本社会关系,尤其是思想社会关系。这为我们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容、价值、功能等实践表现,从而为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存在,其哲学根基在于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完善的需要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生活化的要求。人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讲泛指所有的人类活动,从狭义看是指日常生活中人的种种行为表现,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生活具有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使生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离开的真实根基。⑥由此可见,实践论不仅为我们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理论依据。

通过剖析胡塞尔、哈贝马斯和马克思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为我们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三位哲学家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有许多不同,但是就人与社会、人与生活来看观点还是一致的,生活就是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而开展的各种活动,生活世界是人类现实世界与抽象世界(目标世界)的总和。从哲学角度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立足于生活世界,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实现现实生活与意义生活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突破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定,这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本质要求。

[注释]

①(德)埃德蒙多・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60.

②(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89.

③傅永军,张志平.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评与改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1.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培养化学家,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内容多、渗透性强,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进行了淡化处理,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具体实施中,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受条件制约,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包装工程专业大学化学课程安排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课,学生刚刚独立外出学习,心理上仍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对未来工作学习目标不明确[3],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很多的了解,有的甚至对于包装工程专业所具有的学科综合性更是一无所知,因此,有很多学生认为大学化学与自己的专业离得太远,认为学习化学用处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也不理想。这就提醒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告知学生学学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不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工科院校打造特色教育的着眼点。化学与材料、生物、金属、能源、机电、电子技术等学科相互渗透[4]。包装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与技术,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等学科对包装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目前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还是遵循非化学研究类、非化学生产类的学生普遍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并没有很好的跟包装工程专业要求挂钩。

3.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根据现在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涉及面要广,而且教学内容要新,要能解决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建立现代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成绩考核方式单一,考后总结不到位。考试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各类各级考试的目的都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考试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大学化学课程,考核方法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很多高校的考核方法还是采取期末卷面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这种考试方法虽然能够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也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悖的。同时,学生考试完后,教师只根据卷面成绩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考试情况分析显示学生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就说明该方式能够有效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5]。而考后并没有根据考试情况具体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考试结果,考试只是为了考试,分析只是为了分析,并没有对下次的教学起指导作用。

二、教学新方法探索

1.从专业学习角度让学生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大学化学课程是包装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必须在第一堂课就跟学生强调大学化学课程与包装工程后续专业课的联系。例如,大学化学课程与包装材料学、包装防护原理、涂料学等专业必修课有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明白大学化学在该专业中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让大一新生了解了一些自己专业的相关信息(部分学生对于包装工程到底学些什么并不太清楚,高考填志愿也是比较盲目的)。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立足本专业,突出教学重点。我校包装工程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是在2007年培养方案调整时,将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合并而成的。但因为国家教委对大学生四年的总学时有严格的规定,包装工程专业大学化学课程的课时并不是以前两门化学课课时的总和,而是相当于以前一门课的课时量。大学化学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针对大学化学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根据包装工程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和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原则,我们在《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做了相应调整。

3.教学方法改进。(1)了解学生知识背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由于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高中阶段化学教育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在开课前对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摸底调查。就此,我们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本课程学习后获得知识能力的期望等。通过分析总结调查问卷的结果,从而对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心理有了明确清晰的认识,将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情况与需求结合进行课程教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掌握教学内容。(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我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才是学习的本质动机。讲课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就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要求学习。(3)理论与实验相互促进的教学方式。大学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例如,理论课上讲述沉淀平衡时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某溶液中含有0.01mol•L-1的Cl-和CrO42-,当逐滴加入Ag+时哪种离子先沉淀?同时,可以安排类似的实验,通过动手操作,让同学们对沉淀平衡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金属防腐部分,理论学习后,可以安排综合型实验,自己选择一种金属防护方法处理金属表面,测定其耐腐蚀性。该实验的安排既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跟包装工程专业后续的学习密切相关。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化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80-02

大学化学是针对大学理科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是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有很多责任心极强的老师,一堂课的时间从头讲到尾,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点,尽心为学生讲解每一道习题,但结果却是整个课堂师生都疲惫不堪。作为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是教学效率的问题[1]。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就是进行有效教学,即教师要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实现有效教学能够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促进教学质量。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不能主动参与课堂,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考试成绩就代表一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成了学习书本知识的机器,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学有效性就是要关注学生以及其差异性。杨庆余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如下三个概念而言的: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在价值上的取向;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在功能上的诠释;第三,课堂教学活动在目标上的厘定。他认为在这三个层面上谈教学有效性才是有效的[5]。

大学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具有相对自主性,他们有能力对大学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分析、批判、选择的成分增加,而盲目依从的成分日渐减少。由于学习兴趣等日渐成熟,学习责任感增加,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日渐高于对课堂教学形式的要求。基于此,大学化学中的有效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化学的有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理念不断改变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能有效接收教学内容放在首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按课程标准倡导的多元化学习方式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本课题的提出能为提高大学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使教师能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具体几种方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进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

所谓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6]。只有学生具有了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带着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进行知识的探索,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项任务甚至负担来完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轻松且有效的进行和完成。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要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引起积极思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对自然现象因果关系的认知兴趣上来,经过一系列精心的设问,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对智力活动本身的兴趣,从而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生活中的化学、音像资料等来创设问题情境[2,7]。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大学化学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内容和化学实验部分,其中,化学实验都是按照课堂讲授部分来设计的,这就使之成为了课堂设置和呈现问题情景的素材。实验以其直观、形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实验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研究分析获得感性信息,对这些感性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过程。

2.利用影像资料和多媒体素材创设情境。现在的大学化学采用的都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热情,形成有意注意。例如,在学习电化学反应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最新的电池研究成果,例如锂电池、核电池等,也可以让学生讨论电池容量与组成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多种用途,也能让化学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创设情境。化学虽然是基础知识,但它与生活联系紧密。现代社会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化学创造了随处可见的美景,同时也造成了随处可见的危害。例如,热力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的基本用途,然后将热力学用途与现在常见的雾霾天气结合在一起,讨论其利弊,创设这样的生活,学生很自然的会对后面的内容感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更好地学习新知识[7]。

二、明确地给出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预期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是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可以说制定与展示教学目标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大学化学课时不多,但需要讲述的知识点较多,规律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要明确教学内容,每节课都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来说的,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把教学目标准确及时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点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发展哪些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就更加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明确地呈现教学目标。方式有三种:一是一次性呈现;二是逐步呈现;三是随讲课提纲呈现,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而定[8]。

三、及时与学生交流,根据反馈意见调整教学策略

在大学教学中,学生高中时学习化学的深浅和多少各不相同,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照顾学生的差异性,需要有针对性地教学,重视教学反馈意见[9]。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检查,了解学生的对教学的掌握程度等信息,并作出准确而有评价性的反馈,这样学生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在大学化学教学工作中开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化学学科自身特点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环境,设定良好的学习目标并与学生有课堂互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彦美.化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2]李雪贞.化学课堂中有效教学策略策略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杨素兰.高中化学教学有效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9.

[4]任苒.有效教学研究――理念、实践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李欣,侯元丽,林远辉,陈慧慧,闫露,徐昌和.聚焦课堂有效互动[J].全球教育望,2009,(2):92-96.

[6]许伟泽.认知失调:学习动机激发的一种有效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8):14-16.

[7]田秀明,张世勇.谈生活化的化学学习情景创设[J].科学教育论坛,2005,(23):133.

[8]陈晓端,毛红芳.试论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构建[J].当代教师教育,2009,(2):6-10.

大学化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视角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作用之下,教育教学事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培育事业,其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关键。对于新时期的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其最基本的教学职能可以依照服务载体及直接目的的不同划分为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在类的三个方面,其中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在于人才培养。对于大学阶段的化学教育工作人员,如何立足于新时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对人才素质乃至整个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发展视角对大学化学教学进行思考,已成为当前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始终围绕在大学化学教学工作中的几大基本问题在于:大学化学为什么而教?大学化学需要教些什么?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点:在教育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大学化学教学工作的稳定、高效开展始终需要将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摆在首位,使所开展的大学化学教学实践能够与素质教育背景作用之下基于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策略的实施宗旨相适应,进而更为稳定与高效的提升整个大学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有关大学化学教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已成为现阶段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大学化学教学为什么而教

“大学化学教学为什么而教”这一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大学化学教学应当培养何种人才的问题。从这角度上来看,大学化学教学的视角应当落在对于符合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角度当中。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在不同的社会或是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途径均有所不同。对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形势而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使得社会各行业领域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激增。从世界范围角度来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发展与加剧的推动作用之下,各个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换句话来说,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高度将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国际竞争战略地位的高低。

相关研究学者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所面临的新世纪是一个各个行业领域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融合以及不断突破的新时代。现阶段的科学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在高度分化基础之上形成并综合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表现形式。按照发展主要任务的不同,新时期的科学技术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发展形式——①融合性发展形式分析。这种发展形式主要是在科学与技术不断互补的作用之下谋求平衡发展的一种发展形势;②突破性发展形式分析。这种发展形势主要是在各个学科领域不但相互交汇渗透的过程当中,对传统意义上原有的科技成果以及科学领域进行突破,最终形成新兴科学点的一种发展形式。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大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作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宽厚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锻炼其自我创造与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各个领域学科知识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变迁能力,既能够在自我思维意识当中构建一个有关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同时也能对各个差异性学科领域之间的共通点有所认识与了解。就我国而言,在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学模式作用之下,文、理、工、医、农、师范的分家问题使得那一时期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显得口径比较狭窄,过分的强调专业对口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对实践操作型人才培养的缺失。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抱有任何标准化思想,而应当在自身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作用之下明确“知识是如何获取”的这一问题。

二、大学化学教学需要教些什么

在有关“大学化学教学需要教些什么”这一问题的研究及探索过程当中,学科基本结构的讲授无疑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只要充分掌握了整个大学阶段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意味着其对化学学科基本主线、教学思路以及核心知识的都有所认知与了解。整个大学化学教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安排及基本学习内容都在学科基本结构的作用之下显得较为明显与清晰,学生对于化学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特殊现象的认识也显得更加简单;②学生只要充分掌握了整个大学阶段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够在较为基本与普遍的观念作用之下对这些化学教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从而更加有效的推动包括知识、技能、原理以及态度在内的思维能力的迁移。其中所提到的原理以及态度的迁移从某种成都上来讲可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换句话来说,这也正是现代经济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式及策略。和方法的迁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这些正是培养现代高素养人才所需的建设及发展策略。

有关研究学者明确支持:对于大学阶段化学教学而言,其在传授化学知识与化学技术的过程当中应当对有关化学知识的科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从而更为简洁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极其道德。在现阶段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有关大学知识的发现及发展所学的空间比较大,包括感性认知法以及理性认知法在内的多种化学分析方法在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时尤为关键的。

参考文献:

[1]相虎.新课程视角下化学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03).124~126.

[2]丁萍,杨桦.信息化时代视角下的高校卫生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J].广东化工.2009.36.(07).282~28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