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小学概况

乡村小学概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小学概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小学概况

乡村小学概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撤点并校 小学 问题 解决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小学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等问题,基于以上几点,我国农村地区开展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改革。“撤点并校”是对中国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并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减少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政策。在实施小学“撤点并校”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地区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环境差异很大,该政策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有其局限性和相对性,如何应对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利弊问题,是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就云南省小学“撤点并校”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

一、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解读

1、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分析

(1)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主要内容。2001年起,我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这主要是因为村小班额小且教育设施配套不齐全、乡村教师的能力有限、乡村政府的财政方面也略显紧张,无法给乡村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故而推出 “撤点并校”这项政策。

(2)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实施的原因。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出现不是偶然,总的来说,是在我国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大量乡村青年劳动力流入城市,乡村日益空洞化的大背景下被提上日程的。

(3)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其一是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通过将村小合并,将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再重点发展中心小学,促进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其二是优化配置,通过撤并重新规划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先配备较大的学校,使更多的学生享有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好处;其三是提高教学质量,利用撤并,将更好的老师配备到中心学校,使学校能够拥有更强的师资力量。

2、小学“撤点并校”的实施情况

(1)云南省的实施概况。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类型多样,河川湖泊纵横、地质现象复杂多样;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本身就具有极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云南实施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可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扩大学校规模,促进云南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2)昆明市的实施概况。昆明是云南的省会中心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和“桥头堡”。昆明拥有多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教育氛围十分浓厚。该地区小学分布比较合理,大多数都是在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建设起来的,这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以及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不无关系。昆明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小学“撤点并校”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对昆明下辖区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嵩明县的撤并实施情况了解。嵩明县位于云南昆明市郊,属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给教育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全县现有小学107所(包括厂矿学校2所),其中1所为省一级示范性小学。在实施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嵩明县政府根据省政府的指示逐步完善教育系统基本建设项目库,“要求进入基本建设规划编制的学校必须是嵩明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中予以保留的学校,布局调整拟撤并的学校不得纳入”。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09—2011年已加固校舍104222平方米,重建校舍61915平方米,共完成投资10145.6万元;2009—2011年校安工程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大大提高了我县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和综合防灾能力”。正是在实施小学“撤点并校”的基础上,嵩明县出现巨大的变化,作为多山地区的嵩明县,本身在小学“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就极具代表性。

二、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1、地方政府在实施小学撤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影响

(1)小学“撤点并校”在嵩明县实施的困难。首先是距离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在杨林镇可见一斑:多山的地形,使得地图上看起来短短的一点距离,却需要学生来回一两个小时。其次杨林镇多数家庭呈现空巢老人照顾留守儿童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嵩明县面对的困难,也正是当今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所面对的。针对这一客观普遍问题,“嵩明县出台了《嵩明县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的文件》,文件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直接租用的接送车辆,由车辆所有人和家长联合提出申请,按以上程序申报。申报材料由乡镇人民政府和学校(乡镇为中心学校)根据《接送学生车辆及驾驶人所应具备条件》初审并签署意见后集中报嵩明县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从多份政府关于中心小学的接送学生车辆以及校舍安全问题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为小学撤并所做的努力,但在努力背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经济领域内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把何者放在更优先的地位上,即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政府既要考虑到集中办学又要照顾到分散办学、顾及公平,即要以学生“就近入学”为基准,保障学生入学的基本权利,避免上学难和辍学现象的出现,但又可能造成乡村教学质量提不上来,城镇化拉不上去的问题;若只考虑效率,也可能会造成“一刀切”的硬伤,在这样两难的局面中,政府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够妥善实施小学撤并。

(2)地方政府在实施撤并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及其影响。“撤点并校”最大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一刀切”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在实施政策时,有时会断章取义,将中央政府下放的文件直接应用于地方,而不管该政策是否适合本地区;另外,地方政府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小学撤并,而不去实地勘测乡村现状,只看资料地图上所标识的信息,甚至,以地图直线距离为标准,而忽视多山地区现状。

2、学校在撤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

(1)被撤小学教育资源的浪费问题及其影响。在“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当地小学布局得到了优化,办学条件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有些教育资源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即使被撤学校规模再小,它的教育资源也可能会面对流失和浪费。

(2)中心小学“大班额”等问题及其影响。在撤并后,“大班额”成为普遍现象。中心学校只有那么一两个,而它们却需要服务一大片地区的学生,现有的教室不够,无法跟上政府撤并的步伐,只能安排学生六十多人一个班。规模扩大也会产生诸多问题:学生人数的增加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负担加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班额人数太大,每个学生被教师的关注度有可能降低,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根本就无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及学校的协调,促进小学布局调整向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

(3)交通和安全问题及其影响。撤点并校后,有些经济状况较好且家里有车的家长,可能自己承担起接送的任务,有些没时间的家长,也可能会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接送,但是还有一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只能几家合租一辆车,让其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但是,租来的校车一般都是比较破旧的大篷车或是面包车,车子的质量远远达不到作为校车的标准;而校车司机往往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会接收更多的学生,导致校车严重超载,学生的生命安全令人担忧。在撤并背景下,这样的校车十分流行,究其根本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3、学生家庭在撤并后面对的问题及其影响

(1)经济负担加重的问题及其影响。在撤点并校后,无论学生住宿与否,首先道路遥远就会给学生家长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一般乡村家庭,多数务农为生,家里并不会有多少闲钱,送孩子上学,本应是让家长开心的事,但遥远的距离成了家长心中的困扰。

(2)家庭成员“失联”问题及其影响。“撤点并校”后,对于家庭而言,还存在家庭成员“失联”问题,由于学校离乡村距离远,学生回家的时间严重缩短,与家人的沟通交流的时间更是大大缩水。“学校离家远了,需要寄宿,原来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学习生活环境没有了,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的亲情依靠没有了,而所有这些儿童身心发展急需的情感缺失又无法在集中办学的校园找到替代,于是不少学生便在情感上陷入无依无靠的困境,这是被撤并学校的学生最难跨越的心理危机”。这就需要家长的主动开导,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并给与教育指导。

4、学生在实施撤并后面对的问题及其影响

撤点并校后,一部分学生不得不住在学校,极早地步入寄宿生活。然而,学校的住宿、伙食、卫生、娱乐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住宿问题,对于低龄学生还不能很好自理的情况,在较好的学校可能会配有生活老师,但没有生活老师的学校只能靠学生学着独立。另外,有些合并后的学校的宿舍条件并不好,简陋的房间,破旧的床板,就是学校所能提供的。这样的情况下,“撤点并校”的优势一下子就变小了。

三、解决“撤点并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地方政府

(1)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撤点并校”工程。地方政府要综合考虑地方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人口分布、道路施工、卫生安全,以及合并后的学校是否有能力吸收更多的学生、是否能够保障足够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等条件,最后作出是否撤并的决定。并且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当地小学教育质量。在对待村小和教学点的撤留问题上,不能根据单一的标准来判定其去留。

(2)要完善监督职能,制定财政补偿政策,促进政策有效实施。想要政策深入到群众的心里,想要吸收更好的意见,就绝对不能少了舆论监督的力量。所以,地方政府要在保障人民利益的同时,积极将撤点并校的各类文件发放到各个电视台及新闻媒体,做到上传下达,才能使政策深入执行。

(3)要帮助社会形成对“撤并”的积极态度。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减小教育差距,推进城镇化,这才是根本之道。以公平和效率并进为基准,既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又适当照顾到分散学校的利益,以“中庸之道”完善政策,弥补政策的局限性和孤立性。

2、学校

(1)被撤学校要妥善解决撤并后续问题。被撤学校要综合利用本校资源,不能让村里的小学“一把大锁任其荒”。这需要政府根据被撤小学的实际情况,对当前的教育投入和管理机制进行改革,整合被撤小学资源,妥善安排师资,学校也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促进校园资源的再利用化。

(2)中心小学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学生权益。中心小学要考虑到吸收学生的情况,不仅仅是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多媒体教室上音体课,吸收政府财政资金进行扩建和吸收师资,更重要的是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可以配备生活老师,设置心理教室,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校更好的学习。

(3)中心小学要主动多方筹措教育资金。中心小学不能坐等政府,要发挥社会救助的力量,帮助学校完善教学环境,促进撤并政策的有利实施。应积极引导和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向需要的地方投入爱心,帮助乡村贫困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建设。

3、学生家长

学生家长需积极配合学校,完善家庭教育。家长要时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适应新学校,帮助孩子解决内心的矛盾,克服孤单、犹豫的心理,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束语

小学“撤点并校”于国于民来说,都是利民的政策,只是各地情况不同,实施条件及方法也不同,故而出现了诸如“一刀切”、教育资源重复浪费、贫困山区学生上学难甚至辍学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避免和解决的。只有社会各界都深切地关注教育问题,把教育问题放在国家首要的位置上,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编报2008年教育基本建设规划的通知[Z].嵩明县教育局文件岳教[2007]02号.

[2] 时刻崩紧“质量”之弦—校安工程“质量回头看”纪实[EB/OL].岳西教育信息网,2012-05-14.

[3] 范先佐、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必须慎重处理的若干问题[J].中小学教育,2008(4).

乡村小学概况范文第2篇

片 名:洛宁精神系列剧"眼神"之《兰兰的小学》

出品:洛宁县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洛宁县工商业联合会

洛宁籍青年互助会

洛宁县教育局

洛宁县妇女联合会

共青团洛宁县委

洛宁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洛宁县总商会

洛宁县作家协会

其他赞助单位及企业

摄制:洛阳唐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影片时长及格式: 45分钟高清电影

影片类型: 青春 / 励志 / 成长 / 教育特色 / 大学生就业

发行时间:2017年9月10日。

为了传播和弘扬"忠勤厚正,创新共赢"的洛宁精神,诠释洛宁人"忠勤厚正"的精神特质,助推洛宁发展,我们将投拍"洛宁精神系列剧".此剧共四部,《兰兰的小学》系第一部。主要讲述了洛宁乡村教师兰兰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忠诚履职的感人故事。诠释了洛宁人的精神特质之一——忠。本片将于八月初在洛宁县正式开机。

故事梗概: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女孩兰兰,怀揣着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憧憬,来到豫西山区洛宁县某乡村小学,做了一名乡村教师。然而学校落后的现状使她的思想产生了动摇。老校长用其行动和话语,使兰兰重拾信心。通过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兰兰用自己的爱心和忠诚的信念,和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但,其男友因为兰兰的工作问题提出分手。同学会上,同学们对她冷嘲热讽。再次对兰兰造成了打击。此时,她的家人在县城给她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她决定离开古村。就在离开古村的前夜,她的学生们集体失踪了…

二、宣传计划(要点):

为更好的配合本片的放映,使本片能达到广泛的宣传效果,我们将根据宣传需要,适时组织洛宁电视台、洛宁广播电台及各网络媒体,及时跟进报道本片的摄制进展情况,适时造势宣传,以扩大影响力。届时本片赞助方、主创、主要演员及协作团体、合作伙伴、主管机构、友情热心人士及相关领导、嘉宾等均将参与本片相关活动,为宣传本片壮大声势、扩大影响。

1. 播放渠道: 覆盖全国各大大型门户视频网站(优酷网、土豆网、爱奇艺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新浪视频等门户视频网)。

2.宣传渠道:百度贴吧、论坛、洛宁吧、爱洛宁网、洛宁籍青年互助会、镜头下的洛宁、河洛微影、洛宁城事等。

3.微博: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等。

4.海量精美剧照。

三、招商(投资)广告计划:

为使有关企业能充分借用本部微电影对其企业及产品品牌知誉度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将参与本片的赞助行动结合本企业文化宣传理念达到推广宣传效应,本片特向社会各企业及热心人士进行招商(投资)赞助引进,并适时洽谈商家植入式广告、软体广告以及定制特殊意义的活动策划等。

四。赞助方案:本影片摄制、演绎及制作预算8.5万元

1、总冠名(暂定一家,费用总计3万元人民币)。

a. 片头单位及领导出品人署名,片尾特别鸣谢及字幕体现企业LOGO.

b.影片中尽可能广告及场景道具植入。

c.可选送主要演员一名 (需经剧组面试合格)。

d.在进行新闻报道同时附带赞助单位信息一并宣传。

e.相关宣传海报、新闻插图等均带有赞助单位LOGO.

f.电子媒体中均表明联合摄制。

2、联合出品单位多家,费用分别为5000—10000元人民币。

a. 片头单位署名,片尾鸣谢及字幕体现企业LOGO.

b.影片中尽可能广告及场景道具植入。

c.可选送演员一名 (需经剧组面试合格)。

d. 在进行新闻报道同时附带赞助单位信息一并宣传。

五、版权及分红:

1.影片版权归摄制方和赞助单位共有。

2.如有第三方购买本影片版权,所得款项的50%按赞助资金比例分红,剩余50%归摄制方所有。

六、摄制方介绍:

洛阳唐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立于2017年12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微电影、宣传片的策划、制作、推广等新媒体业务。微电影《第十六次调解》荣获"2017年行业电视节目展评"二等奖,微电影《收网》荣获洛阳市禁毒微电影大赛一等奖。为洛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洛阳市司法局、老城区政府、瀍河区执行局、高新区法院、老城区司法局、中冶重工、洛阳懿皇地产、洛阳特教中心、洛阳第一外国语学校等多个企事业单位拍摄、制作相关视频服务,并得到了高度的认可。

洛宁县工商业联合会

洛宁籍青年互助会

洛宁县总商会 洛宁县作家协会

乡村小学概况范文第3篇

(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南地区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创造普通但又具有地域特点、造价低廉、实用性强的学校建筑。最终,结合以上理念并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当地的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为主线进行构思和设计龙坪子村小学。

关键词 ]乡村教育;小学建筑;乡土材料;地域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48

1项目概况

1.1方案背景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是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地带上的一座小学,与云南省级文化名村可渡村毗邻,同时也是滇黔两省村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办学思维有了新的升华。所以,对教育的硬件设施需求也迫不及待(见图1)。

1.2方案提出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二是,再加上近几年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山区的经济,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也投入许多。三是,现有的教学建筑老旧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了。

1.3项目意义及目的

此次项目设计的意义在于探索乡土建筑、环保节能建筑,让在农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具有当地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能够舒适快乐学习的教学建筑。特别是在当代混凝土,钢架建筑充斥的年代,人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回归,居住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活主题,已成为当下追求的新潮,当然公共建筑(学校)亦是如此。

本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将龙平子村小学建设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典范;让家长放心;营造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究当地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建筑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设计意义。

2调查与分析

2.1地点分析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位于龙坪子村的东面,北面与贵州省隔河相望(可渡河)、南面紧靠自然山地,坐南朝北、东面是逐级下降的耕地,地势较平缓、西面紧邻居民区,交通方便。立体气候突出,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特别是冬季气温比较低(见图2)。

龙坪子村小学整个用地地形相对平坦,略似一个水壶形。坐南朝北夹在两山之间,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470米,最低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

2.2现状分析

学校规划面积8560m2,学校现在有632名在校学生,1到6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还有3个班的幼儿教学班(大、中、小)。在校老师15名,及一些后勤人员(注:在校生包括滇、黔学生)。

学校现在有2栋老旧教学楼,1栋半新教师住宅楼、1栋半新一层的公共厕所、1栋新建一层的保卫室。一部分住校学生暂住老式的教学楼里,没有食堂,没有大的公共交流的室内空间、室外活动空间。如图3所示,校园环境很简单,主要是要预留建设空地来做绿化,且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绿化面积也不够。

2.3问题分析

学校的建筑老化破旧,且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学校规模;建筑没有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校园显得有些杂乱;校园建筑只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没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不足,没有把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校园规划时,我们认真分析当地的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通过对景观的最大化设计来提升校园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研究项目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建筑材料(回收砖瓦)的运用和结构(砖混结构)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最优化。

3规划方案设计

3.1规划目标

建立人文校园:以龙坪子村小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校园精神的主轴,继往开来,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山地园林校园:节地为主要目标,配合地形,体现山地特点,营造园林校园,使校园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校园学习交流场所。培养生态校园:合理布置功能分区,合理组织建筑布局形态,以优化的设计体现校园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运用先进节能技术,使建筑更加环保健康,使校园真正成为开放、包容的校园。学校规划呈现的是对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的开放与包容姿态,对具有当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传承,追溯历史的文脉记忆。

3.2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相互之间联系方便;生态化原则:设计始终坚持节能与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原则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继承与创新:设计应在继承文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延续龙坪子村的历史文化,体现龙坪子村的地域特色,营造山地园林景观特征。

3.3规划理念

以“脉”相“承”,包容向上,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脉”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字,人类通过血脉繁衍生息,通过建筑,书籍、习俗等传播文化。“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通过当地的文化研究和发掘,我希望以“脉”为载体,以“承”为目标。达到包容向上的规划愿景和独具特点的建筑设计,也是对处于滇、黔交会处的龙坪子小学的一次全方位解读(见图4、图5)。

3.4规划结构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以及用地结构,形成“单环,两轴、九片区、一核心”。“单环”单环主要是指整个校区的消防通道。“两轴”,一轴是以从入口到校区尽头的文脉轴线,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另一轴是以南北的空中廊道为包容连接轴线,暗喻滇黔两省通过可渡河聚集在此共同学习交流。“九片区”:是把各种不同功能区很明确的划分开来。“一核心”是以空中廊道的读书亭为核心,把整个校区分为内院和外院,同时也把幼儿教学区和小学教学区划分开来,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见图6)。

3.5规划功能分析

根据学校的功能构成的特点,结合用地形态,把次要功能区布置于整个校区的西侧,主要功能区基本上和原来的位置不变。空间形态上采用连廊的方式把各主要功能区联系在一起,方便教学管理。在校区的各个节点中插入公共交流空间,这也符合当代以及未来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学校功能分区清晰,交通组织便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组织景观及建筑组群形成了较好的校园风貌(见图7)。

3.6规划道路分析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使用要求,沿西侧道路设置礼仪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也便于形成完整的文脉轴线,在东侧沿次要道路设置次出入口。方便疏散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学生上课。同时,校园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校园内人流道路流线,以读书亭为核心联系着各个功能分区,方便,明确、流畅。并预留停车场,停车场地分为生活停车场和工作停车场,这样既方便又安全(见图8)。

4建筑方案设计

4.1建筑设计概念

4.1.1概念来源“索桥”

这座索桥横跨可渡河,连接着贵州省和云南省,当地许多贵州省的孩子们都是通过这座索桥来到云南省的龙坪子小学上课学习。这座索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载体,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滇、黔两省人民的相互包容,团结、友爱的象征。

4.1.2概念抽象“丝带”

丝带柔顺、细腻,而丝带也是使人联想到纽带,纽带又是“联系”的另一种解读。暗喻着滇、黔两省学子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4.1.3概念的延伸“团结、友爱、包容”

概念的延伸,绿色的丝带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在此项目中,丝带又代表滇黔两省人民团结,友爱、包容的寓意。

4.1.4概念的运用“桥堂”

“桥堂”的概念,是源自对当地地域文化有着特殊含义的索桥和项目的特点——学校项目而来的。用桥抽象而来的丝带串联着几个主要的功能区,既方便而又符合项目特点。在项目中心地带的读书廊就很好地诠释了桥、丝带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见图9)。

4.2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如图10所示。

4.3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

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如图11所示。

5结论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呼声日益渐高,乡村学校建设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龙坪子村是一个地处滇黔交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可渡河,素有“桃花溪水天上来,烟波浩渺可渡关”的美誉。本着以“脉”相“承”,包容向上为校园规划理念,我们对龙坪子小学的规划与建筑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努力将学校打造

图11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成一个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乡土公共教育建筑空间。同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校园建筑规划及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了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终我们期望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能为我国乡村小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娟,赵小凡,张丹玮.能效投融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8).

[2]肖雯.浅谈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营造[J].中国市场,2014(46).

乡村小学概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郊野公园 概况 开发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回归自然,是繁忙的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在城市边缘区或远近郊区及乡村,基于山林、水体等优越的风景资源,规划建设郊野公园,使其成为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一部分,为城乡居民提供郊野游憩,成为服务于城市和乡村的永久性公共开放空间,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郊野公园的概念及功能

郊野公园这名称源于英国,翻译过来为Country Park。我国的郊野公园始于香港,香港英政府于1976年颁布《郊野公园条例》,将香港40%的土地规划为郊野公园,但是条例中并没有对郊野公园作出明确的定义。之后在中国内陆地区如深圳、北京、厦门、南京也叫做郊野公园。目前,郊野公园的定义,暂时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国内狭义的郊野公园通常指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远近郊区,具有山体、水体、林地、湿地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地方划定的区域,经过规划和建设实施,可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共性开放空间。广义的郊野公园包括城市的绿化圈层、绿带、传统农田、郊野森林等。

二、横河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横河镇,地处岭南第一山―罗浮山的北麓,面积240k,常住人口2.7万,距离县城30km、距惠州市区50km,距深圳95km,距广州110km,已被纳入了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版图。

2、资源条件

横河镇生态环境质量位居整个珠三角地区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90%,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4.3万个。区内山水景观资源丰富,有罗浮山余脉之一的白马山,主峰海拔800米,山内林丰草密,沟谷纵横。龙潭森林公园内瀑布成群。有“世界上最美”水厂之称的景田百岁山矿泉水厂就座落在横河镇。显岗水库有2/3在横河镇内。镇内的花园村被驴友成为“珠三角的香格里拉”。横河镇是传统的农业镇,农业优势明显,种植了30000亩优质水果、5000亩无公害蔬菜。每逢节假日,驴友自发组队前往横河采摘绿色蔬菜和瓜果。横河是造化赋予的人间仙境,是珠三角地区世外桃源、生态处女地,横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犹如待字闺中的少女,等待世人揭去其神秘的面纱。

三、横河郊野公园开发策略

1、定位

横河郊野公园定位为珠三角最大、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户外运动休闲基地,可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休闲体验示范区、科普教育示范区等。

2、规划开发思路

横河郊野公园开发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开发模式。由政府建立专门的郊野公园管理机构,统筹规划设计、土地利用、开发建设、环境保护、游客服务等事宜。

在横河在城乡规划范围内,在遵守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前提下,优先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资源,护农民原有的土地和宅基地,充分利用横河现有的村道、公共基础设施、荒山野岭、森林、水库、瀑布等,除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外,尽可能减少新增工程建设,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改建。允许园内有个人土地及其房屋的存在,但限制个人开发建设行为,并引导农民从事不影响郊野公园环境的居住和生产活动,如乡村旅馆、农家乐、农特产销售等。

3、功能分区

横河郊野公园共可分为三大功能区块:沿水库环线区,登山观赏区、乡村郊野观光区。

沿水库环线区根据设计可分为三大景区:

(1)中心设施区。该区主要是为游人提供饮食,停车,休憩等场所。具体包括:农庄式酒家,公园入口处,桑基鱼塘农庄示范区,生态教育展馆,儿童撒野公园,停车场,电瓶车游览总站。

(2)生态湿地观赏区。横河镇有鸡鹅坑水库和显岗水库。鸡鹅坑水库位于横河镇驻地以西5公里处,水库面积100亩左右,是在两山之间筑起水坝,拦截而成的小型峡谷型水库。显岗水库的上游为横河,库尾为湖镇。库区约三分之二的面积位于横河镇内。显岗水库总体上呈南北带状分布,库头和库尾为平缓盆地,人烟稠密;东岸低山绵延,青山如黛,鹭鸟翔集;西岸毗邻罗浮山,滩平水阔,湾荡交错。充分利用水库的环境资源,尽量保持水库湿地景观地形的完整性和原有性状,创造最自然最原始的植被景观效果,融观光、游憩、认知于一体。

(3)亲水活动区。在水库岸边选择最佳观景处设置架空的木栈道,临岸逐渐降低,使游客视线通畅,能欣赏到水库及周边风景。野餐区采取组团的形式,依据地形设置环路贯通,在沿岸设置毛石滩,供游人休憩。茶室为游人提供休闲景观系统及遮风蔽雨的重要场所。

登山观赏区依据白马山山势设置多条登山道,并使每条登山道变成自然探访路径,野草树木注明其科属、学名及生长特性,寓教于游,同时也寓运动于游,使游客完全置身山林之中,在观赏不断变化的自然美景之时,更充分体验登山的乐趣。在该区划定帐篷营地,供户外运动爱好者露营。

乡村郊野观光区应充分利用横河的农业产业优势,让游客能绿道骑行,观赏乡村美景,还能体验枇杷果园、柑橘果园、菜地采摘的乐趣,并能品尝乡村美食,充分感受乡村的宁静。该区包括水果观光基地、农庄式酒家、乡村旅馆、自行车服务驿站等。

4、线路设计

目前,横河大多数村道都已实现硬底化,大多山地亦适合山地骑行。是户外徒步、山地骑行的好地方。以横河为圆心,白马猪头线70公里范围内及横河白马山环线为重点,邀请户外运动网磨房网的驴友为技术指导,设计多条骑行、徒步环线适宜于中、高等强度的4+2模式的户外运动,方便集结和撤退。

5、生态与教育设计

横河郊野公园设计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息放松身心的场所,还希望能通过生态示范区的设置,教育游人,为游人提供自然生态界的学习场所和体验空间,在整个公园内,我们设置了生态与教育的相关设施有:⑴生态教育展馆(横河文化馆内);⑵生态湿地示范区(显岗水库附近);⑶桑基鱼塘农业示范区;⑷生态果园(横河绿缘原生态枇杷果场);⑸自然探访路径(白马山);⑹蜜蜂园。

6、宣传活动策划

政府主导横河郊野公园整体形象宣传,动员社会公众参与郊野公园的日常维护,结合“游博罗爱博罗”系列活动,旅游局与教育局、团县委联合“走进横河郊野公园”教育活动,组织旅游志愿者、中小学生参与“郊野公园义工计划”、“企业植林计划”、“自然三步曲实践”及不同的讲座等,让大众加深对自然护理的认识,丰富郊野活动内容。

将横河定为磨房网等户外组织的活动基地,磨房每年策划有关户外活动,如越野骑行活动,野游徒步乐行活动(远足活动),山野教育活动、露营活动、野外生活体验活动、定向越野活动、农庄观赏体验活动。

7、环境保护

横河郊野公园位于城市近、远郊区,具有较大面积的呈自然状态的绿色景观区域,白马山森林景观、龙潭森林公园内瀑布、水库湿地景观、凌云阁古塔等,也包括传统农田、观光果园基地,处于原始或次生状态的郊野自然景观等。横河郊野公园以保护为主,利用为辅,打造郊野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横河自然景观区域,旨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状况,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居民提供科普教育和游览休闲的户外场所。

在园内,政府设立专门的自助烧烤场地。游客只可在政府指定营地露营和烧烤。园内核心区将实行严格的控制,禁止游客进入。

园内建立垃圾回收体系,垃圾回收体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横河镇政府补贴一定的垃圾处理经费,由各村负责本村所属区域的卫生清扫、收集、处理工作,在各村指定一块合适的区域作为垃圾集中堆放点,并每天由横河镇环卫部门派垃圾车运送到镇上进行统一填埋处理。

此外,还在开发环保、LNT教育径线路。开发环保教育径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由博罗县旅游局、博罗县环保局、磨房网等牵头指导,联合村支部和村委对本村村民进行和外来游客开展环保教育,制定《环保守则》并向村民和游客公告,内容包括垃圾分类处理、古树名木保护、有价值的文化(建筑、遗址)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植被保护、资源节约指南等。游客中心要实现对游客及村民的环保教育功能。此外,还要对游客开展LNT教育,包括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自行处理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等,真正实现走过不留痕。

参考文献:

[1]丛艳国,魏丽华,洲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9):88-91.

[2]刘晓惠,李常华.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中国翮林,2009(3):79-82.

[3]胡卫华、王庆:深圳郊野公园的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现代城市研究2004(11):63

[4]庄荣:香港郊野公园模式初探.广东园林2006,28(2)

乡村小学概况范文第5篇

早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特别强调了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在张北三中的这次报告会上,总理明确提出了平民教育的思想,提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一批教育界人士在河北、江苏、四川等地发起的乡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就是当时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我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接触平民教育这一概念的。1984年,我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定县(今定州市)农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师。7年的教师生涯,让我对农村、农民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对平民教育有了切身的感受。离学校十几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翟城,是早年平民教育的实验区。平民教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晏阳初先生提倡并发起的。那时,晏阳初先生带领一批知识分子来到定县,立志改造农村、改造农民,进行教育实验,创造出了“定县模式”。当时的口号是“除文盲,作新民”。抗战后被迫南迁,晏老又在四川建立了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等教育先辈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当前形势下,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只有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提高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当前我国城市常住人口中,来自农村的人口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研究,1982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为657万,到2009年已经超过2.11亿;1982―2009年,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0.6%增加到15.8%。农民工占流动人口的比重也由1982年的38%上升到2009年的76%。农民工已经占到全部人口的一成以上。第三,只有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才能提高现代工业生产的水平。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工业生产的生力军。2006年,上海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在沪务工农民超过400万,其中商业、餐饮等服务行业占32%,制造加工行业占26%,建筑施工行业占20%。如何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农民工,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晏先生当年提出的“除文盲、做新民”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又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相对较弱,这不仅表现在办学条件上,更表现在教育水平上。平民教育思想从提出至今虽然已过去90年了,但在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出现的问题时,仍给我们很多启示:

1.发展农村教育,需要有一批志愿为农村教育献身的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学毕业生在城市都是凤毛麟角,何况农村!而就是这样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有些甚至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热情,来到农村开展教育工作。晏阳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20年,他回到中国,受“五四”新青年运动的影响,立志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深入华北、华西等19个省,进行调查研究、宣传平民教育,并于1922年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1926年,平教会在定县成立实验区,进行平民教育实验工作。当时在平民会工作的有近300人,其中,著名学者孙伏园、熊佛西、李景汉等亲自参与实验工作。这些教授、专家离开舒适的大城市,全家移居定县,一时形成了世人瞩目的“博士下乡”同农民为伍的新局面。当时正在燕京大学任教的雷洁琼先生也参加了定县的社会调查。在当年的一个普通县城,集中如此多的著名人士和近百名高级知识分子,“回到农村”、“回到民间”,为平民服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今天,要搞好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更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知识分子到农村去。

2.发展农村教育,需要扎实的科学研究

当年,晏阳初先生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与他坚持科学精神、注重社会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平民教育工作既然是以实际生活为研究对象,就必须到民间开展实地工作,具体的方案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而事实必须来自实地社会调查。正是秉承这一思想,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先生主持了大型的定县实验区的社会调查,形成73.7万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其调查之细实为罕见,光各类调查表就有314个之多。据当时参加调查的张世文回忆:“如调查人口,不易得出准确数字,因那时定县农民是不把小孩计入‘人’数的。我们就到农家去看,根据晾晒的衣服一一问询。又如两村的距离,答案常为实距的两倍,因答者认为,你去了不是还要回来吗?还有,某人的出生日期是很难查清的,回答往往是‘赶庙会时生的’、‘中秋时生的’等。”可见,调查之细、态度之严谨。今天,我们加强农村教育,必须有这种科学务实的态度,必须有这种植根于基层、扎实做研究的决心,因为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