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固定资产管理规定

科研固定资产管理规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固定资产管理规定

科研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体制

在我国的科技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原来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而来,转制成为科技型企业后,由原来执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运营方式也由原来的公益科研为主转向生产经营为主。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中的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单位财务部门原来拟定执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已不足以对企业内部全部固定资产展开全面有效的管理。而健全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让企业的管理者对本企业固定资产的状况能随时了解监控,使企业运营顺利,保持企业资金的良性运转,杜绝可能的浪费,确保企业财产免受损失。企业可根据自身资产和运营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能力。当下,我国的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单位小人员少等特点,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缺乏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科技企业,随着企业经济生产的发展,投入加大,固定资产数量增加较快。但在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上,呈现出缺乏管理的现象,没有设专门人员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亦未很好地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上述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无法令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与使用状况及时掌握,致使当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盈亏、毁损及报废等状况出现之时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企业固定资产遭受损失,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以下为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的表现:

(一)账务处置比较混乱,口径和核算方法不统一

《企业会计准则(2006)》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而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科技企业一般都拥有的与科研有关但并不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资产设备,如图书、标本、科研仪器、电子设备如手提电脑,有些设备由于更新快、流动性强等原因,对于是否应该列入固定资产帐目核算和管理,就存在比较模糊的认识。 在核算上,一般企业用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时,帐务处理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然后在使用年限内再提取折旧费平均分摊。但科技企业一般都有科研项目费和专项项目经费,这些经费一般是从国家财政资金渠道下拨,当使用这些经费购入固定资产时,既要反映资产的增加,也要反映专项经费的支出,所以应当在设备购置到位、验收完成后将资产价值一次性计入资本公积,帐务处理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然后借:专项应付款,贷:资本公积。在该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如果按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计提折旧:借:科研成本,贷:累计折旧。科研成本计入当年损益,造成科技企业本年利润降低。如果不再按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折旧,又会影响固定资产净值真实性,造成固定资产净值虚增。这也是科技企业固定资产帐务处理比较混乱的地方。一些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当需要用科研项目经费预付购置仪器设备的款项时,因为需要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所以必须:借:专项应付款,贷:银行存款;而一般企业预付购置款时,必须:借:预付账款,贷:银行存款。与一般企业相比较,科技企业的账务处理方法在报表上就体现不出预付账款金额。科技企业有时会有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和调拨的电脑等专用设备,根据财务体制规定,应当纳入固定资产账目核算和管理,但一些企业并未按规定入账。一些科技企业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忽视财务管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在工作中漏记固定资产账目的现象常有发生。有些中小科技企业,将房屋修缮处理费用、仪器设备维护费用、增置费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不符合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部分亦计入固定资产中成本中,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不实。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

1、管理意识较差

科技企业因为生产与科研并重,企业固定资产中既有为生产经营而持有的,也有为科学研究而持有。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因为不能直接投入生产经营中创造经济效益,其管理容易被忽视,从而出现漏洞。因监管力度不够而存有账外资产,科研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由于从科研项目经费列支,当项目结束之后,应当把固定资产转交企业管理与使用,但是一些企业没有履行规定手续,导致此部分固定资产置于账外,失去有效监管,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2、账务管理粗放

只有购置固定资产时的支出帐,没有二、三级的资产明细账、明细卡片,记录每件资产的详细资料及存放使用状况。也没有固定资产帐帐、帐实、帐卡相符的核对,固定资产帐面记录与实际情况偏差长期存在,没有及时调整。

3、重购置、轻管理

科技企业往往会有科研经费,使用科研经费购置试验仪器、科技开发设备时,由于是财政资金,购置时需可行性论证和层层审批,极其重视,购置回来后便只使用,不管理,常常几年都没有清点。贵重精密的科研仪器没有制定使用保管和操作规定,没有专人管理,没有掌握操作规程的技术人员随便操作,造成仪器损坏、付出高额的修理费,浪费国家资金,也造成企业的损失。科研项目负责人购置电子设备后,个人使用时,往往没有企业资产的意识,把企业资产当成个人资产,企业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基本上失去监管。各使用部门在固定资产的调拨、转让、毁损及报废和变卖之时,通常不按规定程序进行上报审批,而是自行处置,违反了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程序。

4、固定资产清查制度不落实

虽然企业一般制定有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但由于科技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般都比较简单,财务机构更是人员少,工作事务繁杂,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难于每年进行固定资产的实物盘点和清查,年度审计时审计人员一般也不会检查实物,只有多年一次的清产核资才会进行比较彻底的清查盘点,而这时很多固定资产已经购置多年,使用部门变更、资产损坏或者报废甚至已经变卖,帐实不符严重,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5、管理制度不健全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企业时,也相应制定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但一般都会沿用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内容,而且制度的制定也比较简单和粗放,没有引入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都是由财务部门管理,但资产实物一般都不在财务部门所能管辖的范围内,各个资产使用部门如实验室、技术开发基地、办公室、基地服务中心等各用其物,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当需要清查和盘点固定资产时由财务部门分别和各个部门单独交涉,各部门资产情况有变动时也不及时报告财务部门,造成管理低效、无序。

二、健全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固定资产类别与核算方法

科技企业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兼有科研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的特点,既有一般企业为生产经营和管理而持有的厂房、生产设备、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也有科研事业单位为科学研究公益服务所持有的实验室房产、实验仪器设备、电子设备、图书、标本等。《企业会计准则(2006)》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给予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固定资产标准的灵活性,科技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类别,如:土地、房屋建筑物、生产设备、专用实验仪器、电子设备、交通工具、家俱用具、图书及标本,等。建立固定资产总账、二、三级明细帐及单项卡片、固定资产明细登记表,准确详细地记录固定资产来源、验收、使用、保管、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在帐务核算方面,区分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和科研项目经费(财政资金)购入固定资产,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按企业会计制度核算;科研项目经费(财政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可参考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购入固定资产时一次性支出科研项目经费,同时计入资本公积,不再计提折旧,既确保国有资本增值保值,同时又不重复计成本,真实反映科技企业的利润情况。

(二)加强管理意识

企业资产是企业立身之本,固定资产自身价值较大、使用时间长、能为企业生产创造出经济效益,是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上至企业领导层、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都必须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感,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摒弃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的狭隘意识,在企业员工中普及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及规定等,形成遵章守法、依法办事的风气。

(三)落实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企业或多或少都建立有一些资产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必须坚持每年清查而不是遇审计清查或临时突击清查。科技企业拥有的贵重精密实验仪器、特殊行业的科研和生产设备对环境要求较高,容易出现受损情况,例行的检查和清查易于发现仪器设备状况的变更,及时采取措施维修和养护,以利于更高效地利用设备,节约资金。所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科技企业应制定半年清查和每年清查制度,确定清查的重点,每半年和一年分别对不同类型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这样既能针对重点,又能覆盖全面。对于科研项目负责人携带外用的企业固定资产,领用时应签署领用单,每年清查时应按领用单所列资产交回检查实物后方可再次领用。清查过程中出现的盘盈、盘亏资产、以及资产状况变更,经报规定程序批准后,及时调整帐务,并查明原因,追究责任。通过清查,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力求准确掌握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管好企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四)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实现控制目标的管理过程。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旨在保证企业固定资产合法合规经营管理,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首先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理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或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核算人员的分工、合作关系,实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帐务管理相结合、实行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科技企业若是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较少,无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可由财务部门、各资产使用(存放)部门分别指定若干人共同组成固定资产管理小组,在固定资产购置(取得)、验收、付款、使用与保管、半年和年度清查、处置流程中相互制衡、防漏纠错,防止资产风险。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帐务管理责任在财务部门,那么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责任就不能也全部由财务部门承担。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或各部门合作组建的固定资产管理软机构)应承担起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责任。企业要制定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最后处置整个流程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流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控制要求,并制定一定的控制绩效奖惩制度,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促进固定资产高效利用

固定资产购置回来如果闲置或利用率低,则是对企业资产的巨大浪费。科技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包括相当部分科研项目研究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对技术先进性要求比较高。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技术研究方向,设计购置资产计划,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优化资产配置,在企业内部促进资产合理流动,部门共享,使物尽其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节约购置资金,并保持固定资产技术先进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六)强化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单位小,财务和管理岗位设置少、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等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低效。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知识,普及资产管理人员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和资产管理制度法制法规知识,配备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员,运用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增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能力,使企业资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科委.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3]财政部,证监委,审计署,银监委,保监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4]刘锋,张群.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N].中国第三产业,2008,(8):11-14

科研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范文第2篇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采购缺乏计划性随着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固定资产已成为高校稳定发展和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高校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购置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高校管理层为了提高学校各项硬件指标,尽可能满足学校二级单位的申购需求,加大对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的投入。重投入随之带来了购置管理上缺乏计划性的问题,忽略对学校二级单位固定资产需求总量的综合评价,导致大量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由于对二级单位的购置申请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该招标的项目没有招标,一些不需要和利用率低的固定资产被长期闲置等问题普遍存在。

2.固定资产使用不规范固定资产在验收入库后应由专人专岗负责管理,平时应按照规章制度做好管理记录,管理人员在岗位调动时应做好工作交接。有些高校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认为固定资产大部分体积较大,很多固定资产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能使用,而且学校有专门的保卫部门,固定资产的安全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学校既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专门的人员责任。在固定资产验收后,有的被东挪西借,有的被堆放角落,资产的流向无人监督,管理的责任无法落实,毁坏丢失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3.固定资产处置缺少合法手续依据《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各单位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时,必须按照审批权限,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事实上,有些高校的二级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时未办理合法手续,未经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将本二级单位认为不能用、不需要用的固定资产报废。由于平时不加以监督管理,偶然一次大规模盘点给高校固定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为高校摸清家底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责任也难以追溯。

4.固定资产管理职能分散目前,许多高校把固定资产管理分解到二级单位,形成“谁申购、谁验收、谁管理、谁负责”的格局。比如,图书馆的主要对象为图书,各院系实验室的主要对象为仪器设备,管理部门的主要对象房屋、建筑物及办公设备等。一般而言,学校对各二级单位考核重点主要放在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层次上,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绩效考核的要求。没有统一部门集中管理,逐渐显现出一些部门利用学校资源创造收益、私设“小金库”的腐败现象。加上各二级单位盘点固定资产数额也只为应付学校的检查要求,盘亏没有惩罚机制,接受捐赠的不做登记,各二级单位考虑自身利益,盘点数据与实际情况必然存在偏差,无法真实反映国有资产的实存数。

5.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落后目前,部分高校在资产管理上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手工操作既繁琐又耗时,手工登记的固定资产卡片若不妥善保管如同没有登记,就不能随时反映各项固定资产的变化情况。因此,要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就应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使用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有效管理的措施

1.用低碳经济理念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高校需要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以集中管理为主,分级管理为辅,设立固定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该职能部门负责对资产的计划、采购、使用、维修与处置等环节统一管理。根据各二级单位的需求,科学安排预算资金,参与固定资产采购和招标的全过程,按照教育部高教司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编码手册》中规定的16类(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标本模型、文物及陈列品、图书、工具量具和器皿、家具、行政办公设备、被服装具、牲畜)分类登记。按类编制固定资产代码,给每一项固定资产分配一个独立代码,标注在固定资产上。同时按规定的使用年限做好登记,避免重复购置造成浪费。对使用频率较低、使用部门较多的固定资产,可以考虑资源共享,由职能部门统一保管。对各二级单位固定资产的新购、更新、维修等应实地调研,如实记录调研情况,根据轻重缓急程度合理安排固定资产采购计划。职能部门还应在各二级单位设立管理员,由管理员将各项固定产的变动情况和使用情况及时反馈给职能部门。

2.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应以国家有关固定资产管理规定为指导,建立健全适合学校的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的登记、使用、保管、修缮、出借和报废等制度。按照集中管理为主,分级管理为辅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各二级单位的管理员应做好各项固定资产的登记工作,将各项固定资产分配到使用人,指定使用人为保管人,指定使用地为保管地。保管人变动时,应当办理交接手续,同时管理员应向职能部门报告更新名单,保持管理员与职能部门的数据信息一致。管理员的数据信息要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就需要经常进行盘点,把固定资产毁损情况、遗失情况记录下来,查明原因,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惩罚。需要修缮的固定资产应说明原因,出借、出租和报废固定资产应报经职能部门批准,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报职能部门做好备案。

3.通过现代化方法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固定资产的数据量大,种类繁多,传统的手工记录已不能适应管理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动态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效率,避免手工记录产生差错,便于实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个信息化手段,职能部门给各二级单位管理员设置相应权限,所有二级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事项都可以通过网上操作,职能部门也能够及时收到管理员递交的申购、调拨、报废等方面的信息。依托校园网络,每位保管人可以进入系统查看各项被保管资产的价格、规格、出厂日期等详细情况,实现固定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

科研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范文第3篇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的缺位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对国家投资办学的依赖性强,习惯了“伸手要”,形成了高校对固定资产重投入、轻管理的惯性思维,只注重预算安排,不重视实物管理,基本上不关注固定资产使用的长期性和综合效益。高校的上层管理者大部分是学者出身,只片面强调非经营性资产服务于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忽视了经营性资产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的购建(除房屋外)基本是以二级单位为主,特别是直接用于教学、科研、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形成了“谁购置、谁拥有、谁使用”的局面。从而,高校的固定资产名义上是学校所有,实际上管理权分散在各二级单位,使用权归固定资产的占用单位或个人所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导致管理主体缺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管理效率低下,甚至有些仪器设备成为小集体或个人创收的工具。“一校多区”型的办学模式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多元化,加剧了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的缺位程度。由于多区管理,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固定资产在使用管理上职责不明确,从而发生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未能有效整合固定资产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对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虽然在行政上实现了合一,但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并未进行有效整合和统一管理,形成了行政活动和固定资产管理的“两张皮”。同时,多校区高校一般未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许多分校区都还沿用原校区的管理制度,形成管理主体多元化的体制。由于分块管理、各自为“政”,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致使多校区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在交叉口处形成真空。由于学校对各分校区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监督和控制,结果造成资源配置不当、重复投资、浪费严重的现象。例如,在扩展校区时,未及时对分校区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合并,账务上也没有做及时的处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账物不符”和“账账不符”,使分校区相当数量的资产游离于账外。

(三)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

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基本都实现了微机化管理,但大多只停留在登记造册、价值数量增减的水平上。特别是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各分校区大多都还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依旧停留在账面登记和增减入出的流水账的监管资产上,固定资产的数据具有陈旧和静止的特征,不能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由于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个别分校区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高校合并后监管乏力、管理滞后的空间和时间差,盲目投资,争相申请购买高档仪器设备,造成相同设备重复购置,设备闲置,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造成极大浪费。由于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各个分校区对闲置资产的使用方向监管不到位,部分教学、科研设备形同职能部门的私有财产,甚至局限于个人专用,造成高投资、低效益,还有可能滋生腐败现象。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原因

(一)管理方式滞后

高校扩张合并后,固定资产的数量急剧增加,固定资产经费来源、占用形式以及固定资产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并未随之改变、更新和统一管理,各分校区仍沿用合并前的管理模式,致使管理方式滞后。目前,我国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由国家投资拨款和有计划有指标的收费制,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执行的是报批预算制,而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不计任何成本也无需使用单位和个人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只要打个报告就行,审批也很容易。因而人们头脑中很难形成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这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长期不被重视,人们头脑中至今还被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思想困扰的根本原因。

(二)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并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学校购建的固定资产一次性记入事业支出,全部从当年事业收入中抵扣。因此学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每年的成本核算中也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项目,造成成本费用核算严重失真。一方面,这种会计核算方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虚增了报表上的资产总量,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背离实际价值。由于学校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实现的,而“修购基金”是按学校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的,计提时直接列支出,同时增加专用基金,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购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又包括固定资产更新维护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会计方法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折旧不作为教育成本核算项目,使得高校在管理政策理念中成本效益原则未被摆在应有的地位予以重视。如果高校分为几个校区,各个校区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均存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成本效益不匹配的缺陷就会被放大。

(三)创收政策不到位并缺乏有效监管

高校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与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并存性及相互的密切关系,决定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与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界限不清,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往往夹带有行政权力的因素,常常是尚未进行充分的论证和产权界定,就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划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致使产权模糊、管理职责不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的创收意识不断增强,各校区各部门争相利用学校资源来发挥产业作用,咨询服务、电脑应用、房屋对外租赁等都在不断地被用来提高本部门的经济利益。更由于高校创收政策底线模糊,使得二级单位的院系及个人将学校的仪器设备拿出去用于本单位或个人创收,而学校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和应有的租金及折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模式思考

(一)体制创新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变革和创新,制度是保障和关键。没有适应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财务设备管理创新就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首先要建立多校区制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其首要任务是明确校区定位,理顺学校与院、系之间的固定资产关系,建立符合实际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此,学校应大胆改革,创新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实行两级管理模式(参见图1),即:学校(财务设备处固定资产管理中心)为第一级,各校区和系部(设备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责任与义务的分配应由学校固定资产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使用,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由分块管理改为统一管理,从而保障学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实现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对于经营性固定资产,由于其具有使用的有偿性和运动的循环周转性,应归口后勤集团和校办产业经营管理,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由财务设备管理部门监管并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其管理目标是实现高校经营性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多校区制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应建立一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管理结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对学校固定资产进行对口管理,并按照本金基金分流理论将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分开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头管理和责任主体缺位问题,从而实现校内资源有效整合。

(二)创新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保障高校固定资产安全、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必要保证。多校区高校在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需要。根据高校特殊的人事环境和事业规范,其内控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要考虑取得与验收控制的要求。要求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必须加强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在账户的设置上必须保持一致。财务部门设置总账和二级分类明细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除了设置与财务对应的总账和明细账外,还应按使用部门设置分类分户明细账。实际操作时,要及时填写固定资产验收单,一式四份,两份留存财务处,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给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给使用单位,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条码的依据,为对账工作打好基础。

要考虑日常保管控制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应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对账工作,这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许多多校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就出在这里。考虑到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可采用循环对账的方法,每月核对几个部门,但必须保证每个部门每年至少有一次对账的机率,以确保账账相符。第二是要保持对账的成果。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出现未达账项,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对账成果。在具体处理时可采用编制固定资产余额调节表的方式进行(如表1所示)。

要考虑报废、毁损与处置控制的要求。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是各类高校固定资产完成其使命的最后终结,也是高校资产流失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有必要组建固定资产处置小组,负责对全校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把关。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国有资产的处置需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再予以处置。

(三)管理手段创新

财务设备处既是多校区物流把关和循环过程的关键点,又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支撑点。为了加强对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控制和管理,大幅度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来实现固定资产的等级网络化的管理。

根据多校区制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本文建立了网络办公一体化校园网系统。该系统实行二级管理模式,财务设备处为第一级,该处负责人具有超级用户权限,能够查看、修改、统计所有二级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购置与使用信息;各校区和系部(各个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负责人具有局部权限,仅能够查看、修改、统计本级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信息。各级之间可采用即时消息通讯技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数据报表的存储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模式,数据具有通用性和安全保密性。

科研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建立资产数据网络平台,使资产数据能够顺利地从资产管理部门传输到网络平台,及时与资产管理部门联系和沟通,确保资产账目与实物相符,以满足各单位随时查询、统计、上报的需要。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为缓解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结构性矛盾,很多高校或者对周围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或者通过设立所谓的“二级学院”来达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目的,形成了拥有多个校区且地理位置分散的“高校集团”。应该说,二级学院或分校区的设立为增加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消费需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然而,在多校区办学的新形势下,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也令人吃惊。由于经费不足,很多高校都通过与银行建立合作或信贷关系来解决工程项目的建设资金问题。虽然这种负债扩建加速了高校固定资产的积累,但很多高校存在着盲目扩大建设规模、盲目举债的现象,造成高校资产管理频频出现漏洞甚至真空,影响了高校的稳健发展。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做好高校尤其是多校区情况下的资产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使用效益,为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资产管理现状按照一般的分类方法,高校的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类。

1.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的资产管理还存在着体制不完善、机构不健全等弊端。高校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行政管理权三位一体,没有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运行机制,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浪费和低效率是当前高校资产使用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不珍惜教育投资,资源利用效率意识谈薄,对一些教学仪器设备和专用设备在购置前往往缺乏可行性论证,计划审批不严或流于形式;设备购入后对其实际使用情况又缺少必要的了解。不进行跟踪管理,使一些设备长期闲置且流动性差,直接导致了高校资产的浪费和使用低效率。对于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集团”来说,高校合并的本意旨在加强资源共享,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高校的合并往往只是组织、人事的合并和财务账上的简单相加,资产方面的合并管理混乱不堪,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重复购进造成高投资、低效益的现象严重。再加上合并过程中各部门“抢占”设备,导致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物不符的情况相当严重。

2.无形资产管理现状

对于企业来说,拥有某些无形资产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获得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益。对于高校来说,拥有无形资产既可以扩大生源,又可以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毫无疑问,高校作为人类新智慧的源泉是无形资产较集中的地方。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一样,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也是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实力与水平,决定着生源的数量、质量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以及经费的来源等。因此,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知识产权的保护,直接影响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无形资产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尚未纳入学校资产管理的范畴,几乎所有高校都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无形资产负责。对于合并后或多校区的高校来说,新合并组建的高校由于人员变化和体制不同及原有的凝聚力减弱等原因,使得无形资产的管理更加困难,这无疑为无形资产的流失留下了隐患。比如教师的专利技术或著作论文等科研成果属于职务发明,应纳入学校无形资产管理范畴,但这些成果很多情况下却被课题负责人或论文作者个人占有。如果这些人员在高校合并过程中流动,就会带走这些无形资产,使学校受到巨大损失。即便没有发生人员流动,但由于有的教师、科研人员在社会兼职或担任企业顾问,他们可能会把自己在学校工作中取得的专利技术等职务成果有意无意地泄漏给所兼职或顾问单位,造成学校无形资产的流失。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应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高校的全面资产管理

高校如果要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就必须同时管理好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这是全面资产管理的核心所在。所谓全面资产管理就是要对学校的资产从购置、使用、折旧到最后报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并及时了解资产的状态并将信息反馈给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据此对资产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从空间维度上看,全面资产管理应涵盖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个方面,甚至还应包括其他资产;从时间维度上看,全面资产管理应从资产购入开始,经过使用、折旧直到贬值、报废整个生命周期都应进行全程跟踪了解。所以,全面资产管理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资产管理体系。高校实行全面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学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不断提高资产的效益。1.空间维度空间维度是指将资产划分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来说,目前很多高校的做法已成熟,如分部门管理、保证“账、物、卡”一致等措施。全面资产管理要求高校在继续实行这些有效措施的同时,注意划分固定资产的国有属性和自由属性,对于国有部分的固定资产一定要加强管理,切实维护,对于自有部分应注意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扩大使用范围,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2.时间维度在时间维度上,要分别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个方面加强管理。将资产(固定或无形)看做一个生命体,从它的产生、壮大到消亡都要加以全程管理。对于固定资产来说,要加强购置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如果可以短期租赁解决问题就不必全价购买,将有限的科研资金用在“刀刃”上;在固定资产使用中要加强运行维护,确保资产时刻处于最佳使用状态,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在使用过程中还应注意折旧问题,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在会计账目中加以适当反映;固定资产达到报废年限后,应按照逐级淘汰、注意节约的原则合理地对其清理销账。对于无形资产来说也有一个生命周期的过程。如某科研人员承担一个国家级课题,应在最初签订课题承担合同时载明某些科研成果归属权的条款,并约定其时效性;课题进行中应时刻掌握课题的进展情况,对于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要有所了解;课题结束后更要注意对成果归属的界定,甚至可以将此作为是否足额拨付课题经费的依据。

科研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新旧变化;完善建议

为适应医疗体制的改革和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卫生部2010年印发了经过1998年印发的《医院财务制度》全面修订的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财社[2010]27号),并于2012年在全国执行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的医院会计核算制度弥补了很多旧制度的不足,完善了会计核算中的很多项目,尤其是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自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以来,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新的制度体现出了医院的福利性和公益性,强化了医院的会计核算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促进了医院的发展。医院的会计制度是指医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并规范医院的财务行为,对医院的各项会计核算管理制定的相关的制度。其中医院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是医院会计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是指医院拥有的价值较高且长期使用的有形资产,医院的固定资产一般价值较高、更新较快、损耗较大并且各部门共享。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以及教学的物质基础,更是促进医院发展和展现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医院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对于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医院发展和保障医院固定资产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新旧医院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中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中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基于这些变化对完善医院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有所提高

(一)固定资产定义概念的变化

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一般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的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医院有形资产都属于医院固定资产的范畴。而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一般设备价值1000元以上、专业设备价值1500元的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形态的医院有形资产为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分类的变化

相较于旧制度,在新制度下,固定资产不仅价值标准有所提高,分类也更加明确。新的医院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分类由原来的五种分类变为四大类,包括房屋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图书按照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管理,但是不计提折旧,这样一来就加强了对固定资产实物的管理。在新的固定资产分类下,每一类都要单独建立档案,固定资产的出库入库必须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单独建档、建卡。固定资产管理员对库房出入单与财务收支但要定期进行严格审查,保证财务、库房、固定资产领用科室三者保持严格一致。

二、新制度中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有所变化

(一)取消了“修购基金”核算科目,新增了“累积折旧科目”

旧制度会根据一定的比率对固定资产设置修购基金,修购基金是净资产。由于修购基金都是根据资产的原有价值进行分配的,这样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只要资产不报废,会计报表中相应的资产的价值就会固定不变,这样无法准确的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当下真实价值,造成医院的管理层无法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监督管理;而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增设了累积折旧的制度,也就是说医院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预计使用年限,在折旧期限里利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对资产进行累积折旧,固定资产的累积折旧和当下的资产价值和资产净值都能够在会计报表中清晰的表现出来,医院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能够一目了然,同时也保证了医院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

在旧制度的指导下,医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是按照事业或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资金,但这并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而新制度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新的医院会计核算制度增设了“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旧的医院资产会计核算制度下,资产不会提折旧和不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会导致资产的可回收价值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对医院的会计管理会造成很大影响;新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引入“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耗损程度与可回收的价值差额计减值准备。减值准备根据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方法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自行规定的科学合理的统一原则,更加规范合理,也为医院资产的后序处理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这样一来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管理更加谨慎,资产的会计报表也会更加可信,进一步保证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旧的医院会计核算制度中,固定资产在处置清理完毕后才能对处理结果进行统一的处理,这样的资产核算时间较长、效率较低。新制度中增设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在会计核算报表上也能够反映出医院固定资产处置的全过程,而且资产清理不用等到全部清理完之后统一处理,核算效率更高。

(四)“非流动资产资金”取代“固定资金”科目

医院的固定资产采购只是医院的流动资产变为固定资产,资产的总值没有变化,而固定资金的调整也只是资金内部的调整,在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理过程中与企业的固定资产并没有差别,因此可以取消固定资金科目,“非流动资产资金”科目代替了“固定资金”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应当在取得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或发生相关支出时予以确认。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时,应当冲减非流动资产资金。

三、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的处置更加完善

(一)完善了资产报废

旧的医院会计核算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清理报废和转让较为随意,会出现虚假报废的情况,资产的报废处理过程也较为繁琐复杂,资产报废处置得不到上级的批准时就一直得不到处理,使得很多报废的资产处置不及时。这些该处置的资产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医院的部分资金就没办法回笼,新的资产物件就没有办法顺利的采购安置。而很多没有达到报废处理标准的固定资产被随意处置了,资产处理的钱又被收入购置资金里,还会造成账实不符的情况,这样的核算方法导致医院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下降。新的医院固定资产会计审核制度在固定资产的处置方面更加规范合理,在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时,首先要部门上报,经过部门、医院领导以及医院以上部门登过记经过仔细审核批准之后才可做报废处理。

(二)改进了对外投资固定资产

医院出售、转让、无偿对外调动或者捐赠时也要根据国有资产的管理规定,经过部门、院级等各层的审核通过批准之后才可处置。新的制度在转入待处置资产时通过“待处置资产损益-处置资产价值”科目对转入的待处置资产价值进行核算,此外,旧制度下固定资产的对外投资以"对外投资"科目进行核算,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的对外投资以"长期投资"及"其他支出"等进行核算。这样就做到了对资产的处置更加规范合理,对资产的处置分类更加明晰,能够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结束语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管理水平也大幅度提升,但是在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应当学会灵活变通,与时俱进,更好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珍.新旧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对比与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