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小学班级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深知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是一项艰巨繁杂而重大的工作。小学班级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成效如何,作为班主任这个领头羊很重要。但我却深深体会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又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班主任,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耐劳,选择了无私奉献,选择了甘为人梯。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年龄基本相同,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但是由于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性格各异,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并使他们在这个集体中愉快地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结合班级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我个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及外公、外婆带,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他们受到爷爷、奶奶的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没有劳动观念、纪律松散等。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比如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等。要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就学生个人卫生来说,我班成立了卫生监督组,每周星期一和星期四检查,要求每一个学生勤洗头、勤换衣裤、不留长指甲、男同学不留长头发、女同学不戴首饰、不化妆,我还买了纸箩放在教室里,让学生把果皮纸屑都丢在纸箩里,每天放学由小组长检查,课桌里若有东西,根据情况让其收拾干净或说服教育。不准在校园内吃零食,教室里要随时保持整洁,教育学生见到地上有垃圾,自觉地捡入垃圾箱。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标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就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表现,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良好的习惯是长期有目的,有意识培养教育的结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班风就自然形成。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检查,不要依赖老师或家长检查。在每周班会上,对独立完成作业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评给一颗红五星,经过一至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就养成了自觉地、独立地完成作业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内,可以奠定下成功的基础,也可以埋下失败的祸根,关键在于养成了怎样的学习生活习惯。一个集体的成败更取决于每一名同学的表现,只是每个同学素质都提高了,才会有整个班级的进步,因此,教师要对每个同学,从各个方面进行严格要求,使之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学习上的仔细、认真,敢于置疑,勤于思考,勤学好问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很多方面,它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R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大量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反思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三、培养班干部,教会学生自主管理
教师在接到新班级时,教师应及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合班级实际的班级管理制度,并形成文组织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学生违反班规应严格按制度来处理,并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是班集体形成的标志。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指导他们如何做,教给他们方法。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当他们在工作中受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做好工作,树立威信。比如上学期,我班生活委员小静,有一天忘记了安排打扫环境卫生,当天班级卫生被扣分,第二天被同学们责怪,她就哭着来找我,说她不当清洁委员了。我微笑着用纸巾轻轻地擦去她脸上的泪珠,温和地对她说:“同学们责怪你是有道理的,你是班干部,要热爱班集体,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责任心,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有了错要勇于承认。只要今后用心去做,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好的。”她听了我的话后,轻声说:“老师,是我没有把工作做好,我听你的,我不再觉得委屈了,我一定要当好清洁委员。”后来她表现真的很出色。这个案例说明班主任要不断指导学生干部提高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教给他们方法,充分信任他们。要减轻教师管理学生的担子,教师应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培养小干部,教给小干部管理方法,要敢于放担子给小干部,让人他们代表教师来执行制度。如学习小组长要认真检查学生的书写,作业是否完成应及时向教师汇报。劳动委员要把每天劳动情况,劳动质量向班主任汇报等。教师也应帮助小干部在学生中树立威性。每周班会课,应让小干部在会上总结上周自己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工作做好了,哪些工作做得不好及改正措施。在评价小干部时,教师应首先要肯定小干部的工作,对做得突出的给予适当奖励,激发每个小干部的工作热情,同时对于工作不负责的小干部也要及时更换。
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在重点抓好以上几方面的同时,也不能放松或疏忽其他方面的工作,如经常性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注意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增强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等,这些工作也是组织和管理一个班集体的重要内容。
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对于每位小学教师而言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任务,对于整个小学教育而言,则是一个既重要又关键的环节,因此,我们每位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学习有关班级管理的知识,研究和掌握该项工作的艺术和技巧,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多种管理形式和手段,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从而更加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班主任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又是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保证。
【关键词】农村小学 班级管理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07-02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阿里埃斯把“班级”比作“组成学校结构的细胞”,班级是小学教育的基本阵地,是学校教育开展的基本单位。班级的客观存在自然引发了班级管理这一课题,个体差异性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挑战性,加上农村地区的复杂社会条件,使得这一问题更显突出。基于农村小学实际情况的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是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和村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障。
一、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现状
1.班级管理理念的陈旧
现代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主体论”,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均为主体,都是主角。从这一理论中不难看出,现代教育主张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教育实践的效果趋于优化。在班级管理问题上,笔者认为这一理念同样适用。
当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在农村小学中,相当一部分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理念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甚至是落后的守旧现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往往习惯性并且“理直气壮”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我定位过程中存在“唯我独尊”的错误意识,在其陈旧的管理理念认知水平上,并不认为其霸权性的管理思想和做法存在不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容易产生班主任生硬地要求学生在思想、学习和各项活动方面都遵循他的思维、套路,不能越过其自身的认知范畴。长此以往,学生就无法养成和具备主体意识,班主任的引导作用被扭曲,学生不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2.班级管理方式的单一
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代中国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现代教育界普遍倡导与疾呼的。为此,一线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经常会在班级管理问题上出现单一化、模式化的倾向和做法,而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差异教育与引导。比如一味地进行高压式的管教,对学生需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以及绝不能做什么都一一做出严格的命令式指定,而对学生行为的过严束缚最终必将导致其思想的活跃受到过度的抑制。
此外,农村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单一价值导向也严重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班主任往往是严格的“成绩主义者”,凡事以成绩论英雄,“惟成绩论”大行其道,而对学生的偏好缺乏引导,对学生的特长重视不足。这也使得我们的孩子们个性压抑,趋于一致,千人一面,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核心竞争力。
3.班级管理的职业倦怠
有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人群。由于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少,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学校管理不规范,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经常超负荷工作,工作量大、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大。按照要求,班主任事必躬亲,早自习、早操、活动、晚自习等等均要求班主任到场,还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况。
这样一来,如果其自身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这些压力,对工作就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产生职业倦怠。并且由此引发班级管理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式的现象,导致班级管理工作的松懈和停滞,致使班级管理水平的降低,班级管理方面问题的突出,最终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农村小学班级管理问题思考
1.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
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首先就对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个人素质的全面性提出了要求。同理,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想要上水平、出成绩,首先要求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的更新和丰富。通过管理理念上的突破和提升,带动管理方式上的科学化、专业化,最终促进班级管理的实效性,推动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
班级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这一从现代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班级管理理念,要求班主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和根本的位置上,张扬其个性,尊重其人格,开发其心智,释放其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念,积极倡导和力求弘扬农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2.掌握丰富多元的管理方式
农村地区小学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地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下大胆尝试和创新班级管理工作方式方法。
比如,推行民主管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可以自发自觉地发现问题,使得班级氛围更为活跃,班级管理更为高效。
又如,摒弃“惟成绩论”,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和体系。在班级管理方式上要着重增加鼓励性、引导性的元素,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引导。注重学生的个体纵向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身优长,增强学生自信心,推动农村地区学生个性化发展、成才。等等。
3.学会正确的心理调适途径
对于极易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除了需要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改善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工资低,待遇差,社会地位低,学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举措外,同样需要作为农村地区小学班主任的我们积极主动的行动起来,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舒缓工作压力,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念。
首先,要学会感恩。农村地区小学班主任,多是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家乡子弟,虽然与城市或发达地区相比会存在一定落差,但实际上就当地水平而言,已经属于“白领”阶层,并且能够在家乡、父母身边工作。因此,应当珍惜这样的工作条件,感恩这样的工作环境,充满激情的做好本职工作。
其次,要不断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多的村小教师并非真正在意个人得失,只是缺少价值认同,为此,要不断明确个人价值,坚定个人价值追求,不断树立、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牢固自身的从教价值观念,增强个人价值认同感,从而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关键是爱的感化
城镇化带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现如今,留守儿童数量已经到了社会不得不重视的地步。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超过6000万,留守儿童正成为流浪儿童的主要来源。因此,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不仅要担负起为学生构建优良的学习环境的责任,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感化的作用。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构架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农村教师的主要工作,并不只是“授业、解惑”,还担负着丰富孩子精神世界,弥补农村孩子爱的缺失的责任。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以“爱”为基础,构建团结、友爱、和谐的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体系。在团结、友爱、和谐的农村中小学班级构建中,教师要以自身对学生的热爱转变为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动力,使班级管理更具艺术性。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作为教育资源欠缺的教学环境中,想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需要教师用温暖的爱来对思想偏激的学生进行感化。一旦农村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育方式不成熟或不得当将导致孩子的个性更加凸显和顽固,这不仅使农村教学难以完成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管理非常需要家校交流
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心灵成长、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农村中小学校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时代赋予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教育任务,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现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扎实基础的教育目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大多数,因此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家校交流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适当选择家庭交流方法和方式。对待非留守儿童,家访时的交流内容可以以提升孩子的成绩和综合能力素质为基础。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在和他们的家长进行交流时,则应该把交流的重点放在对孩子成长和身心健康的体贴和关爱上。只有按照学生的生活和个性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才能够使我们的家校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而不是给学生带来困扰。在开展家校交流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方式,在交流时尽量能够和家长达成一致,并向农村孩子的家长积极灌输新课程理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让家长在学校的配合下共同努力来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素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感恩社会
一、农村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特点
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的重要工作。农村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特点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首先,班主任管理工作面对的群体具有年龄小、认知发展水平低和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差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思维、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适应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开展管理工作。其次,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在逐渐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难度,面对留守儿童,班主任不仅要做好学校的教育指导工作,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要在生活方面提供相关的关心和帮助。另外,农村小学班主任承担着更高的期望,农村家长几乎将学生的教育全部都寄托到班主任身上,班主任所面临的工作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承担着家长的高度盼望,管理工作压力较大。
二、农村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一)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农村小学班主任要从生活角度出发,从内心深处给予学生更多的爱护和关怀,尤其是面对留守儿童的时候,要与之进行紧密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这不仅是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确保其他相关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首先,班主任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学生的家庭状态、学生个性特点和优缺点等,掌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其次,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关爱,例如有的学生体质弱,那么在体育活动和班级活动方面要进行一定的帮助,有的学生心理比较敏感,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等。另外,教师要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从内心深处进行关爱,该照顾的要照顾,该批评的要批评,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二)构建完善系统的班级管理体系。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的,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也要将学生纳入到管理主体当中,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管理,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对班级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系统构建。首先,要精心选择班干部,这是关系到班级管理效率的重要要素,优秀的班干部要具有很好的号召力,并且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比较高,当然,教师要对选的班干部进行精心培养,给予班干部足够的权力,并且支持其各项工作,提升班干部自身管理能力,在班级学生群体中起到切实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农村小学的上学条件、设施设备方面的基础相对差一些,在管理制度方面也应当适当放宽,例如考勤制度,有的学生住的离学校远,并且交通条件不够便利,在这种情况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到达学校,不必制定确切的时间点。另外,班级管理轮岗制度也是一项适合推广的管理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班级事务进行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评价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师生关系构建方面,最基本的就是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班主任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群体中,聆听学生的诉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真正引导者。其次,班主任要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开展管理工作,对于学生表现好的状态,要不吝啬表扬,对于出现负面情绪、表现失常的学生,要了解真实情况之后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例如有的学生在某段时间内突然间成绩下滑,那么班主任的第一工作是要对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周围发生的事情背景进行了解,然后进行相应的解决和引导,而不是急于批评。(四)与家长进行紧密的沟通。虽然很多农村学生的家长都外出务工,或者是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班主任仍然要与家长进行紧密的沟通,定期将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通报给家长,并且督促在外打工的家长多多联系学生、关心学生。
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出具有科学的思维头脑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有个性、会创造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而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班级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与质量,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素质水平。因而,探讨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班级管理的规律,对于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本镇大部分班主任对班级工作的管理都是根据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级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控制。这一过程从处在高位的校领导的要求到班主任对上级指令的遵行。对“下级”学生的指导,再到学生班干部的执行,最后到学生群体的服从,层层控制,级级落实。这种“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方法,根据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从根本上束缚了学生的发展;(2)从源头上人为地造成班级地位的差异;(3)从理性上埋没了学生的个性。显然,如此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已不符合多元、多变、多彩的当代社会对新人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必须对班级管理进行改革,构建一种开放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使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实现统一,让每个学生个体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同时,集体也获得超越性发展,并形成群体的个性。因此,我们进行了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二、理论和目的
1.理论基础。人学理论表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班级管理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变领导为指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形成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班级管理有效地进行,从而发挥班级管理的发展性价值和教育功能。
2.班级管理的研究原则:(1)整体性原则。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发展和呈现,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具有整体的性质,德育的系统并不限于班级,我们应该树立大德育的观念。(2)差异性原则。教育应有的放矢,充分了解个性差异。(3)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指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4)养成性原则。良好品德的形成,有赖于长期习惯的养成。
3.实验的目的。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构建和谐平等的班级管理模式,“把班级还给学生”,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增设岗位,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建立小干部轮换制,把管理的权利还给学生;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责任还给学生;改变班级活动模式,把发展才能的天地还给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把创造群体个性的任务还给学生,促使班级管理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轨,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促进学生发展。
三、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操作框架
1.动态变化的班级角色分配制度。班级管理角色应多样化,多增设班级岗位、减少兼职;岗位定期轮换,让人人都做班级的主人。
2.改变班级活动模式,把发展才能的天地还给学生。活动主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活动类型应丰富多样,指导学生寻找和选择适应并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料,为学生发展潜能提供舞台,培养学生主持活动的能力。
3.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责任还给学生。加强“一事一评”,阶段推出班内多种明星,同时加强对班级岗位和干部的工作评价。
四、营造和谐、健康、活跃的班级文化
1.重视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主要是指微观物质环境,这类物质环境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经常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的创设既需考虑时代气息,又需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通过设立“小小图书馆”“知识角”“生物角”等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了解课外知识,拓展知识面提供了“窗口”;设立展示栏。展出学生的摄影、书画作品,反映了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设立“竞赛榜”来展示学生的风采、特长;设立“规章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规范。这些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所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滋润着他们的心田,熏陶着他们的心灵。同时,它还是学生成长的产物和外显表现。随着班级和个人的成长、变化,逐渐地它会被学生视为自己学校生活的组成部分,产生认同感受,成为师生团结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
2.重视社会化的创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增加知识,还需要增长社会知识和交往经验。这就需要教育注重创设社会化环境,尤其是注重班级的社会化功能。班级社会化环境的核心,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进行社会往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有机会获得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感受,从而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在实践中让学生参加具有文化传统的中秋节、元旦、元宵节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创设具有社会仿真特征的“班级岗位轮换制”,使学生对社会与社会角色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让学生参与具有劳动服务特性的“打扫教室”,帮助妈妈、制作小点心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各种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多种社会性情感的体验,等等。
3.重视心理环境的创设。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具有积极健康的目标导向、能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的环境,对于这方面的环境,我们主要采用的做法是设立特色小组。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特色,如英勇顽强、奋勇搏击的“雏鹰小组”,辛勤耕耘的“蜜蜂小组”,探索知识、热爱学习的“智慧小组”,守纪律、讲文明的“大雁小组”等,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学会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同时,也学会了自我负责;同时,它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不断地受到自我激励和同辈群体激励,最终实现对现有发展水平的超越。
五、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实施成效
1.学生形成了健康的人格和社会交往能力。试验班所开展的多种形式的一系列活动,如“岗位责任制”“班干部轮换制”
“爱的教育”等,都以积极健康的内容与思想教育着学生,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对他人、社会和国家充满了关爱之情。同时,活动中的各种交往、各种矛盾冲突的协调与解决,以及每次活动后的评价总结,都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2.多元化评价制度的运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制度,使学生不仅能积极投入到班级的各种评价活动中去,而且能对自己的行为和班级的行为经常反思,促进自我和班集体的发展。特别对后进生来说,多元化的评价使得他们的才干在班集体的管理和文体活动中易于显露,从而有更多机会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同伴的认可。教师和同伴的正确评价和赞誉,能使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内部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动态变化的班级角色分配制度,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班级全员管理、“轮流执政”,给每一位学生创造了参与班集体管理的机会和条件;实行民主,平等待人,倡导学生“当家作主”,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献计献策,并在行动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六、问题讨论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班级管理中须处理好以下问题:
1.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管在任何情况下,班主任都是班级的指导者、教育者以及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切不可让班级管理放任自流。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很难达到科学、理想化的境界,教师指导作用重在“导”。但不是“包办”。这种“导”是全方位的,包括班级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这种“导”既有群众整体施导,又有个体个别“疏导”;这种“导”贯穿于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