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文化的理解

民族文化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文化的理解

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鄂温克族;文物陈列;小场景营造

鄂温克族历史上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或“住在山南坡的人们”。鄂温克族是中国和俄罗斯的跨境民族之一,世居贝加尔湖沿岸、黑龙江上游流域和外兴安岭等地区。鄂温克族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工艺精美,独具民族特色,神秘的萨满文化渗透到鄂温克族生活的各个层面,温柔的驯鹿是他们的萌宠,也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本次展览展出了大量鄂温克族的器物,全方面诠释了鄂温克族的渔猎、驯鹿、农耕、游牧等文化。

为更好的呈现展览的主题,营造整体氛围,海报、请柬、展览版面、宣传简章都做了一样元素的设计,大风格统一,再根据不同的宣传方式做细节设计,做到从不同形式和渠道宣传展览,传播信息。

1 紧扣少数民族文化大主题,从文物中提取设计元素

经过对展览提纲多日的研究,提炼出展览设计重点和风格。首先,鄂温克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生产生活的探索和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此次展览充满民族特色的文物多达100多件套,这些珍贵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鄂温克族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如何把文物更好的呈现出来是设计的重点。

文物可以分为三大类:生活用品类、祭祀类、服饰类。其中有大量的文物是用桦树皮制作的,桦树皮在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小到生活器皿,大到居住用的帐篷,所以他们被称作“桦树皮上的民族”。

展览整体设计围绕桦树这个元素来展开,整个展板的颜色以土黄色为主,展览内容底版选择了牛皮纸的颜色。这样的质感给人树皮的感觉,文字选用的是深褐色,就像是在树皮上雕刻出来的作品一样。

海报的设计以冬季的桦树林为背景,林间道路上是穿着民族服装的鄂温克族妇女赶着一群高大的麋鹿。设计意把桦树树干拉高,给人直入云霄的感觉,冬季披上银装的桦树林更显神圣。展览主标题旁巧妙的选用鄂温克族的图腾作为点题。前言延续了海报的整体设计风格,以朝阳中鄂温克家庭为背景,大地白雪茫茫,篱笆中是用桦树皮盖起的帐篷,分外宁静。随着前言的简介,鄂温克这个独一无二的民族慢慢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

2 版面设计图文并茂,多种陈列方式突出文物

展览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解读,一是溯古望今,二是传统经济,三是精神文化。充分利用历史文献、风土民情摄影作品和丰富的文物,对鄂温克族的起源、特点、文化生活、传统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展示。因此,展览版面内容丰富,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版面版式设计以黄色为主基调,在稍作肌理处理的黄色底版上是牛皮纸的背景版,文字图片精心编排,每一个部首精选一张此部分最有代表性的照片作为背景,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展览精选了100多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物,其中工艺品20多件、生产生活用具60多件、服饰鞋帽21件套。民族手工艺品,有毛皮材质、动物骨头材质,最多的是桦树皮制作的生活用品。根据使用类别,生产年代分门别类,用展托进行陈列展示。生产生活用品有铜器、打猎用的刀具等,还有用桦树皮制作的碗和桶,除了用展托展示外,还特意留了一整面墙体展示各种各样狩猎的工具。比如鹿哨(又称鹿笛,一种乐器,可模拟鹿声,吸引鹿群,用于捕鹿),布鲁(投掷打猎用具)这些独一无二的文物均上墙展示,让参观者可以更直观地的了解文物。服饰鞋帽里有男女平时生活起居的常服,有节庆男女服饰,尤其有两套萨满服非常珍贵,陈列展示手法也做了分别处理,有的整个撑开后挂在展墙上,有的穿在模特身上,有的叠放整齐置于展柜中。文物通过不同的陈列方式结合版面文字图片介绍,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3 因地制宜,营造小场景,使人身临其境

展厅面积很小,设计中因地制宜在展厅中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了两个小场景,生动地展示了鄂温克族的生活状况。

场景一:在展厅正中间位置,隔离出5米乘3米的空间复制了鄂温克族的生活场景。首先背景是整片白雪茫茫的桦树林,并购置了五棵真的桦树放置在前面,真假桦树虚虚实实,用厚厚的人工雪铺满整个地面。鄂温克的帐篷在当地叫“撮罗子”(由松木搭建成半张开雨伞似的架子,夏天在上面覆以桦树皮,冬天则盖上防冻保暖的鹿皮)可以抵抗零下58度的极端低温。设计中用真的桦树皮复原搭建了鄂温克族非常独特这种的树皮帐篷。在帐篷旁的是篝火与炊具,旁边一站一坐的模特身穿鄂温克族的民族服饰,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遥远的北国雪乡。

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第2篇

一、民族文化观

民族文化观是人们对民族包括自身民族和他民族文化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与认同的程度,是以民族文化为认识的基本单位。民族文化观从广义看是这个民族世界观的一部分,从狭义看反映了某个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所以文化观能为我们揭示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而文化观念能否更新,如何更新,对我们理解一个民族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变迁方式、变迁方向显得尤为关键。民族文化观是一个民族文化选择的基础,选择何种文化在多民族地区处理是否得当,引发的不仅是学术问题,还会引发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冲突,所以民族文化观缘何引发社会冲突,如何通过调节文化观消解社会矛盾,以及何种文化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维护新疆稳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区,我们不能强调某个民族、群体的发展,牺牲了更为广义的人性。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而言,民族和身份认同功能主要通过文化来实现。但是,文化、观念上的双语者如何培养依旧是一道难题。对汉族而言,如何理解、欣赏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也需要我们积极探讨,而解答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民族文化观与少数民族文化选择是必不可少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由于文化观的差异引发的各类冲突在世界的多民族国家都在所难免,所以国外关于文化观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Tylor(1994)系统阐述了文化和文化观的定义、研究方法、研究范围,认为文化是理智的产物,文化根植于理性,文化模式对其成员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对进行语言分析来说很重要,更是研究族群或个人的身份认同、道德以及认识论的媒介。Boas(1993)提出“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论”论断,他还认为“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每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解决一切的民族问题应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和理解。”1萨丕尔(1990)认为“文化不是生物学的产物,各种文化有其独特的评价标准,文化带有社会性”;萨缪尔•亨廷顿(1996)指出“世界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冲突的背后原因不是宗教与经济的冲突,而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西方国家过去主要是以种族的文化观差异是否会引起社会冲突为研究对象,目前主要研究文化观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国内研究民族文化观对民族影响主要是以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戴庆厦(1990、1993)分析了仡佬族和普米族的文化观念,以及制约文化观念的内、外部因素。徐杰舜(2001)撰文指出文化观念、语言认同在华南族群的互动与认同中所起的作用。马戎(2013)认为“文化是多层面的,各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是互相排斥(如教义,圣战)。如果民族—国家层面上的文化与观念,拥有不同文化族群难免会彼此冲突,无法和谐相处,这需要建立某种统一的文化认同。”针对维吾尔族民族文化观为主题进行研究的比较匮乏,且多论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又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层面。张洋(2009)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仔细的描述,认为文化的交流不是单向的移植,而是一个双向交流、综合、变迁、创新的过程。王景辉(2010)结合新疆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与“7•5事件”,认为以文化认同凝聚国家认同,是消解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文化安全威胁的一条有效途径。赵莉(2013)通过对留学生的研究,认为文化认同是学习语言的动机之一。文化认同度加深,促进学习动机。李景(2014)探讨新疆文化资源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面性,并提出一些建议。刘长星(2014)研究了新疆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倡共同民族文化观。众多学者认为民族文化观与民族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关,而他们共同构成了影响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的内部因素。

三、民族文化观与民族文化选择

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第3篇

1.民族文化符号的滥用

近年来,传统文化因素在设计者的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民族文化符号开始受到更多的青睐。这在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但也出现了严重滥用的问题,大量民族文化符号的堆积,为应用而应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如许多商标的设计不论内容适合与否,都采用传统的图案纹理,造成了视觉和审美疲劳,反而会影响产品的特色和亮点。

2.民族文化符号的误用

民族文化符号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时代久远,其意蕴和现代人的思维会存在差异。许多设计人员在应用这些符号时,仅仅依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局限于符号本身的视觉意义,而忽视了其内在意蕴,这种对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会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影响设计作品本身的品质。

3.民族文化符号的搬用

民族文化符号的价值不是符号本身,而是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信息。设计者在运用时,不能仅仅是符号的拼接组合、照搬照用,而应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和思维习惯,对民族文化符号加以再创造。生硬的堆砌和搬用既不符合设计创新的要求,也无美感可言,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破坏。

二、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方法

随着对传统文化自身关注度的提高,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逐渐进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民族文化符号新的表现视野和新的审美呈现成为艺术设计人员努力解决的难题。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形象观察的基础上理解民族文化符号所蕴含的精神象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的解构和创造,赋予民族文化符号新的时代特征和意义,突破创新,实现再创造。

1.观察理解

形象观察是设计者进行一切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保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如石窟壁画、皇家园林、亭台院落等各具特色的建筑景观,设计者只有在亲身体验和观察后,才能领悟到民族文化的真谛和内涵。观察的过程,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符号外在形象的记忆,更是对其蕴涵的文化信息的解读和理解。张道一先生曾说:“传统的‘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这些广为流传的文化符号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文化精神价值”。只有真正理解这些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才能在运用时做到得心应手、准确精炼。例如将中国传统的筷子和西方的刀叉组合在一起所设计的标志,传递出中西方相互交流的文化内涵。

2.联想创造

联想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是将两个具有某种相关性的物象通过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在形象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联想可以将民族文化符号与具体的设计内容联系在一起,为设计提供素材和准备。之后,要对联想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处理,进行新的形象创造,这个过程主要是借助对民族文化符号构成要素的解构、置换和组合加以实现的。这里的创造只是一个初级的阶段,主要要求与设计内容的关联度和相似性。通过联想和创造,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符号之间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联系,设计作品在外在的形象构成上符合要求。如对故宫博物院的标识设计,就是在对故宫建筑外形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

3.时代结合

民族文化符号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将其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和文化气息,给观者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在设计中应用民族文化符号,既要继承、保留其自身的传统,又要与时代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的优秀作品。同时,艺术设计者要注重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取其精华,并将它们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代设计语言与民族文化符号的结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创意,如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的应用,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和需求,产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优秀作品:北京奥运会标志和中国联通的标志。这些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意蕴和视觉、审美享受。

4.突破创新

艺术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本身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形式,但这些形式和理念中存在着陈旧的、脱离时代需求的内容,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取舍和突破。民族文化符号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要在艺术设计中摒弃那些被时代淘汰、落后的符号,抽取出符号原型中具有经典意义的元素,对优秀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提炼,赋予民族文化符号以新的形式,这一过程就是突破创新和再创造的过程。要打破符号本身所固有的形态,结合设计的内容和理念,用现代化的设计语言进行重构,可以通过分解、置换和异形的方式进行。形式的突破和创新,可以实现质的飞跃,使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更加贴合艺术设计的需要,从而使两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形成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结语

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随着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俄语学习应把重心关注在俄语基础知识和俄罗斯民族文化知识上,使俄语基础知识和俄罗斯民族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真正地学会俄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正确地运用。本文主要分析俄语基础知识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知道,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掌握一门外语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同时也为我们开阔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我们自身的人生价值。但是,我们要知道学习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要先学其基础知识,俄语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在刚刚开始学习俄语的时候,老师会详细地向学生讲授俄语字母发音的规则,俄语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等。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语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向学生讲授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知识和风俗习惯,使俄语基础知识和俄罗斯民族文化相互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整个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这已逐步成为俄语界的一个共识,这恰好证实了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与俄罗斯民族文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一、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促进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了解。

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了解。即使我们对俄语基础知识学习得非常透彻和了解,但是我们在正式的俄语交谈中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地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我们不能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当我们在与俄罗斯人交流时,就很有可能产生一些误解和笑话,甚至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就促使我们在学好俄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去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接下来我们可以以俄罗斯民族文化中身势语的用法为例来进行具体分析。例如:

1.俄罗斯人在说话时经常会带有一些身势动作,但是他们最具有特色的动作是肩部动作就是пожать плечами。我们都知道这个短语是耸肩的意思,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动作是用来表达什么意思或用来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对俄罗斯民族文化进行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在我们学习了俄罗斯民族文化之后就会明白,俄罗斯人在交谈时用耸肩这个动作表示困惑不解、没有办法、莫名其妙、惊奇等意义,而我们中国人却不用耸肩这个动作来表达以上这些意思,而用摇头这个动作来表示不明白和不理解对方的话语等等。

2.我们都知道俄语单词(улыбка)是微笑的意思。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词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还有着什么样的表达意义。中国人非常热情好客,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喜欢微笑的民族,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也提倡微笑式的服务,而在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中对微笑的理解却皆然不同。俄罗斯人认为,微笑并不能够代表一种礼貌。一般来说,俄罗斯的工作人员在正式上班和工作时,他们的面部表情都比较认真和严肃。他们认为,在执行公务和处理事务时,就应该严肃和认真,不应该微笑,而毫无缘故地对陌生人发笑常常会被认为是一种轻佻、不认真、不严肃、不负责的态度。而只有在跟亲戚和朋友交往聊天时,或遇到喜事和开心的事情时才会微笑或者大笑。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对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得不扎实不全面,就不能够完全地理解这些俄罗斯民族文化。所以我们要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俄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和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来减少或者避免在与俄罗斯人交谈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势必成为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二、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重要特征的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俄罗斯是一个拥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历史古国。中俄两国在文化上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之处的相互比较,使我们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俄语基础知识。通过对中俄两国民族文化的比较,从而总结出两国在民族文化上的不同点,一方面使我们对俄罗斯民族文化得以全面地了解和学习,也使我们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学习俄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1.从俄罗斯的餐饮文化上来看。俄罗斯人用手在喉部比划一下表示吃饱了的意思,而中国人则通常用这个手势来表示自杀或者把头从肩上扭下来的意思。通过这个动作在中俄两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当我们看到这个动作时,我们的脑海就会想起这个动作用俄语的正确表达 (провести рукой пошее),我们就会对这个固定词组的印象变得更加深刻,从而达到记忆,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个固定词组有了全面的理解。

2.在俄罗斯民族礼节文化和中国的民族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中国人在平常说话的时候会经常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并附加着各种各样的手势动作,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我们不仅用手指指自己,而且在交谈过程中还经常用手指指别人。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指自己的时候往往用食指或拇指点点自己的鼻子,当在指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手指来指去,一般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这是一个极为常见的动作,并没有什么不礼貌和不妥之处。而在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中俄罗斯人认为用手指物,尤其是用手指指别人是一种极不礼貌的动作行为,并含有一种轻蔑对方之意。在俄罗斯人的交际过程中,如果需要指示人或事物时,他们可以用整个手,或者用头部动作通常用(кивнуть на кого-что)这个固定短语来表示。此外,俄罗斯人和中国人一样都是习惯用手指头数数(считать попальцам),但使用手指的手势和动作却不完全相同,俄罗斯人在数数的时候,先把左手手掌伸开,先从小拇指开始,手指向掌心内部弯曲,然后依次弯曲的是无名指、中指、食指、最后一个才是大拇指。用左手数完1—5后,再用右手数6—10。而中国人则不相同,我们先从大拇指开始,最后在到小拇指。

通过以上对几个中国和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简单分析和比较,使我们对俄罗斯民族文化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最主要的是通过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学习,使我们轻松地记住了провести рукой пошее、кивнуть на кого-что、считать попальцам这些固定词组,它们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我们毫无依据凭空地去记忆要轻松得多。这说明了在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了解的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俄语基础知识与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学习相辅相成。

俄语基础知识与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它体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上。只要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我们每一天都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1.当我们在观看一部经典的俄语电影或欣赏一部俄罗斯古典文学名著时,我们要拥有足够的俄语基础知识和词汇量才能听懂电影中的台词和认识文学名著中的单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地欣赏一部俄语电影和一部俄罗斯古典文学名著,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同时,看俄语电影和欣赏俄罗斯古典文学名著培养了我们对学习俄语基础知识的兴趣,在娱乐和休闲中扩大了我们的俄语单词量,同时看俄语电影也提高了我们的听力水平。从而,扩充了我们的俄语基础知识。可见,观看俄语电影和欣赏俄罗斯古典文学名著即提高了我们俄语基础知识的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2.我们知道俄罗斯人用盐和面包作为迎客的象征,他们将面包和盐放在餐桌最显著的位置上,以此表示对来客的欢迎。这一风俗习惯,在俄罗斯人的迎宾礼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种传统待客的风俗已经作为俄罗斯国家的迎宾礼。每当外国首脑来访,俄罗斯的姑娘们便端着新出炉的面包和盐款款走上前,请客人品尝。由此可见,当我们看到盐和面包,就会想到它们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和重要地位。反过来,正是由于这种民族文化,使我们对盐和面包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

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民族文化的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民族文化也能够促进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二者缺一不可。

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俄语基础知识和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对俄语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为二十一世纪新型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有效的指导。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出现的俄语基础知识并能够正确地与俄罗斯民族文化相结合。我们要相信,对这类俄语语言模式的学习也能够增强中俄人民的友谊和促进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和进步。要知道语言是一门艺术,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出版社,1994.

[2]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现象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出版社,1994.

[3]程千山.身势语与会话含意[J].外语学刊,2002 (2)

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第5篇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中的语言是个重要的系统,作用重大。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而文化也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语言能够反映包括文化背景、历史、习俗、生活方式等民族特点。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促使了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途径。所以,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应该要重视文化渗透的基础上科学的移植文化特点。

中西文化之间必然有差异,对于译者来说,文化交流障碍并不能阻止他们对翻译实践的探索。译者在文化差异中面对挑战,他们不但要懂得两种语言文化,还要对两种文明文化有较深的理解,才可以有效的在翻译实践中避免出现翻译失误的情况。

一、民族文化的象征性

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演变,那些具有象征色彩文化因素在民族中有着明显的意义。一些东方国家,特别是在我国,“龙“是一种象征意义很强烈的民族文化形象,象征着帝王、强盛、辉煌、吉祥等意思。例如“龙凤吉祥(Prosperitybroughtaboutbythedragonandthephoenix)“。“龙“还可以当做中国的象征,例如“龙的传人(descendantsofthedragon)“。但是,“龙“在西方的民族文化中代表邪恶,基督教书籍将其作为恶魔形象与撒旦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民族象征文化的定型。在中西文化中“龙“的象征及文化价值定位完成相反,因而不能将“龙“这种文化象征简单的移植,不然就不能真正反映原来的民族文化特性。

二、民族文化的宗教性

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是个重要的组成因素,深刻的影响着每个民族的心理意识。在不少民族中宗教观念和意识深深的影响着他们。佛儒道是中国的三大主要宗教,对汉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诸如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已经深入民族文化意识中。中国著名的三个和尚的典故在基督教英语国家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很难理解关于和尚的典故,所以要将这种比较特殊的民族文化形象翻译到其他国家去,就需要做到形意兼顾。从传意的角度来看,可以翻译成

“Oneboy’saboy,twoboysarehalfaboy;threeboysarenoboy“。从重形式的角度来看,可以直译为“Onemonk,twobuckets;twomonks,onebucket;threemonks,nobucket,nowater――――morehands,lesswork“。译者会因为宗教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理解上的盲点,这也是阻碍语际民族文化移植的不利因素。译者应该在翻译实践中懂得变通。

三、民族文化的习俗性

在民族文化中,习俗文化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在漫长的民族史进程中,那些有着相同世界形象的事物,要利用好具体事物的相关经验来形成独有的认知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dog“一次来看,中西方民族都习惯养狗,不过对这种动物的认识概念却充分反映了双方的文化内涵冲突。以英国为例,狗既用来看门打猎,也被看做是宠物伴侣,他们十分爱狗,大不列颠民族对狗的赞美是一些东方国家难以理解的。有很多作品中都以狗喻人,例如莎士比亚在《求里斯・凯撒》一剧中这样写道:lhadratherbeadogandbaythemoonthansuchaRoman.中文大意是:我宁愿做一头向月亮狂吠的狗,也不愿做这样一个罗马人。英国人不介意以狗喻人,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则会是一种挑衅和侮辱。中国人中有不少人把狗当中是卑贱的代名词,以狗喻人是骂人的话,例如“狗仗人势“,凡是带有狗子的词语都是贬义词,例如“走狗“、“狗尾续貂“等等。因而狗成了坏的代名词,诸如“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等等,所以中国人听到“狗“字就心里不舒服。汉民族和英语中的关于狗的形象的对比,反映了两种民族的巨大文化差异。两种文化习俗的差异为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阻力。如果译者将“打落水狗“译成beatadoginthewater.把“丧家之犬“译成ahomelessorstraydog,要是没有前后文的阐述,不但不能将汉民族的习俗文化移植到英语民族中,还可能引起英语读者的误解。所以,译者要充分了解民族习俗,这样才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