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健康、情感缺失

中图分类号:B82-0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与其他亲人或委托人一起生活的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培养出具有各种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情感缺失通常是指亲情友情或爱情的缺失。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如果长时间存在情感缺失的状况,对其日常行为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状况是极为不利的。

一、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缺席的。他们极度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又迫于现实的压力不得不分居两地。没有了父母的监护,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1、不讲究生活习惯。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所以祖孙间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老人在农村生活惯了,比较随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吃饭不讲究时间,饿了再吃;睡觉睡到自然醒;睡觉前不洗脸刷牙;冬天不洗澡,等等。孩子和老人生活久了,就会被老人的生活习惯同化。

学习不稳定。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又普遍不高,对他们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督促,致使孩子学习没有动力,成绩不理想。

3、有自卑心理。相对于家庭健全的孩子来说,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很脆弱,很容易受伤。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在别人面前出丑,所以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小心翼翼。而且,有点自我封闭,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更不会轻易向别人吐露心声。

二、留守儿童的处事的态度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对很多事情都表现的比较冷淡,缺乏同龄人该有的热情和冲劲。

1、不擅长表现自我。其实,留守儿童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样冷漠,他们的内心也是火热的,只是平时习惯了沉默,一时不知该如何展现自我。

不太会关心别人。可能平时觉得那些留守儿童有些孤傲,一副很难相处的样子。那是因为你没有走进他们的世界,没有被认可。一旦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他们就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你的关心。

不喜欢接触新生事物。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思想相对保守,对新生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接受新事物需要一段适应时间。

三、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留守儿童能否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协作。

1、父母尽守教育孩子之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父母外出打工的时候尽量将孩子一起带出去。一方面,父母不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可以有效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孩子的未来夯实基础。可谓一举两得呀!如果不得已把孩子放在家里由老人照顾的话,要与老人商定好教育孩子的方式,千万不可溺爱孩子。要常常给孩子打电话联络感情,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听爷爷奶奶的话,做个乖乖宝宝,还要定期回家看望孩子,给孩子制造一些小惊喜。

2、同时,与孩子的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及时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状况及在校的表现,力争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3、学校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学校应该把普通学生与留守儿童区分管理,专门制定适合留守儿童的规章制度及教学目标。聘请专业心理专家,为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学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络,定期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家长反映,并与家长共同议定解决方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开展“劳动最光荣”、“母亲节献礼”、“我心目中的英雄”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为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明白父母深深爱着他们,即使不能长久陪在身边,但,父母的心里永远牵挂着他们。老师也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鼓励他们勇敢向前。

政府提供政策援助。首先,加快户籍改革制度,为长期在城市打工的外地人在城市落户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取消外地儿童在城市读书需缴纳的高额借读费,降低教育门槛,为留守儿童回归家庭创造条件。再次,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最后,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行“两免一补”政策,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明华; 李朝林; 刘骁畅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 西南大学学报2008-03-1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随之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得到各方关注,专门针对其教育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颁布。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纳入常规管理,社会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问题和对策,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非常必要。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第二,父母外出时间较长,如“长期在外务工”。第三,“留守”状态,比如“留在户籍所在地”、“留在家乡”。第四,年龄。留守儿童的年龄划分尚未定论。但是由于留守儿童概念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1]。

二、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第一, 数量多,涉及面广,分布不均。根据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1]。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经济比较好的地区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会持久存在。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农村人口在乡城迁移时切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永久性迁移。而我国农民在进行地域迁移和职业转换后,只是城市的农民工而非长久的城市公民。他们要承受失业、疾病等经济风险,使得他们如果贸然采取家庭化流动的方式来解决其子女的监护和教育,其子女也要承担相当大的教育失败风险[2]。而且农民工在城市永久性定居的愿望并不强烈。政府大力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因此近年来出现了部分流动儿童“回流”的现象,这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阵容[3]。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和权益问题。郭三玲认为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安全既包括侵犯他人也包括被他人侵犯[4]。

(二)学习和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隔代抚养,祖辈教育观念落后和精力有限,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当。很多留守儿童因祖辈管教不力,独立作业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差,大部分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逃学情况发生。

(三)心理情感和道德发展问题。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一些成长的烦恼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却面临着情感教育的缺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5]。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制度法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资源配置,客观上导致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样的受教育权利。

(二)经济因素。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拥有大量的资源和财力物力支持而农村义务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只能达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条件,学校基本上还没有精力和财力注意到“留守儿童问题”。

(三)“读书无用论”。“新读书无用论”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前途缺乏信心,在态度上不给于支持,同样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等。

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并且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建立农村少年儿童监护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农村留守我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和安全监护条件。同时,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的发展。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父母外出务工时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沟通内容除了学习还有生活。沟通方式除了电话联系,还可以用网络。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的老师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

自2005年来国内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取得很大进步和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尚有争议。系统、全面性跨区域的研究很缺少。国内目前主要通过一些大媒体来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报道只是给人感性的认识素材,学界研究之后提出的解决对策也欠缺实际操作性。这些都是日后的研究工作者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

[2] 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

[3] 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2005(1):72―8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社会支持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其最先应用于精神疾病治疗领域,而后转向教育研究和社会研究等领域。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支持理论的研究旨在揭示社会群体的社会支持特征及其对个人自身发展的影响。[4]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社会支持理论没有统一的概念。Shumaker&Brownell认为社会支持是双方进行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其目的在于增加对方的福利。[5]殷世东、朱明山认为从国家的政策法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系统由国家、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等方面构成。[6]邹泓认为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支持源、支持行为和被支持者对支持行为的主观评价。[7]总之,社会支持就是支持源采取物质方式或精神方式对被支持者开展支持行为的总和。各个支持源、被支持的个体,以及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支持系统。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构成

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由其监护人、外出务工的父母、学校、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等共同组成。以留守儿童为中心,以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为分界线,将与其产生支持关系的支持源划分为近端支持源和远端支持源两大类。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里,留守儿童作为被支持者,监护人、父母、学校、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是支持者,其中监护人和学校被认定为近端支持源;外出务工的父母、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被认定为远端支持源。在这个社会支持系统中,作为中心的留守儿童既需要接收来自近端支持源和远端支持源主动给予的各种支持,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支持及时做出反应和回馈。[8]远端支持源和近端支持源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远端支持源的部分支持作用需要近端支持源帮助实现,近端支持源在支持力量不足时也需要向远端支持源寻求帮助。

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

1.近端支持源

(1)监护人支持形式简单在走访中我们发现,隔代教育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监护模式,76.5%的监护人为年迈的祖(外)父母。而作为近端支持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难以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正确的指导;教育观念落后,只看重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监护人的这种教育方式致使部分留守儿童从小养成了娇惯任性、不讲礼貌的性格,同时部分留守儿童因从小没有受到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存在扭曲现象。

(2)学校支持功能缺位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学校作为留守儿童重要的近端支持源,存在严重的支持功能缺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留守儿童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根据留守儿童“被留守”这一特点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并把他们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因而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第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严重脱节。在调研中发现,作为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两大重要纽带———家长会和家访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仅有25%的学校一学期召开1至2次家长会,仅有31%的教师一学期进行1次家访,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2.远端支持源

(1)外出务工父母支持灵敏性差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无法陪在孩子身边,与他们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调查得知,打电话是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而电话沟通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学习和安全等较浅层次的问题上,他们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随着父母与子女沟通越来越少,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性格内向、自闭,父母无法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孩子也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2)政府支持的制度瓶颈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来看,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二元户籍制度限制政府支持的效果: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社会保障政策,导致留守儿童无法进城享受公平的教育。尽管我国已经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但是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二元分割制度以及制度背后带来的城乡差异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的改善。第二,政策支持缺乏针对性。我国针对未成年人已经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但鲜有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门法律来保障他们在生活、教育、安全等方面的确切权益。(3)其他社会支持力量效果甚微第一,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调研中发现农村乡镇学校附近多存在网吧等场所,留守儿童自制力差,容易沉迷网络。第二,不良社会思想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正处在对世界的认识阶段,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辨别真伪能力,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误入歧途。第三,社会公益组织支持力量薄弱,帮扶渠道不畅。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0%的人认为当地没有相应的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门机构或人员,这说明社会公益组织支持力量薄弱,整合力度不够。此外,一些社会公益组织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帮扶渠道不畅。

四、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依据,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自身为中心,包含监护人和学校等构成的近端支持源,以外出务工的父母、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等形成的远端支持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

1.近端支持源

(1)监护人———基础作用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最亲近和最直接的近端支持,应准确认识和把握留守儿童的特点,切实履行好监护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基础作用,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各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和照顾。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监护人应该积极发挥中介作用,将其他社会支持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好监护的基础作用:第一,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等,努力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第二,积极寻求社区社会组织或社会义工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第三,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及时向父母反馈留守儿童的情况,同时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和父母沟通情感创造条件。

(2)学校———根本作用在整个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留守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其一举一动对留守儿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制定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法,规范其日常行为,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第二,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拉近感情距离,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到关心和鼓励,从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情况,及时有效地和家长沟通。第四,开设“第二课堂”,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为他们增加一个有效的情感排解渠道,克服心理障碍,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2.远端支持源

(1)外出务工的父母———关键作用父母应尽力保持家庭结构的完整,这样能有效降低家庭结构变化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影响,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在无法保持家庭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父母应通过电话和书信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教师和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变化,尽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共同努力,提升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2)政府———核心作用政府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政府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立足当地实际,深入农村调研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加强组织、明确责任,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好其核心作用。第一,努力破除政策壁垒。加紧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实效,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的权利和利益。第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同时对学校的软设备包括师资力量予以政策支持。第三,在政策和物质层面继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同时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公正的、和谐的,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第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支持乡镇经济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本地就业就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家庭教育现状

1.隔代监护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2.上代监护

上代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亲生,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3.自我监护

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既没有隔代教养,又没有亲戚朋友寄托,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饮食无依,亲情空缺,心理极不健康,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日益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家庭教育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4.单亲监护

这种监护方式使得监护人的压力很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他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的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和安全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有的孩子花钱无节制,有的孩子营养不良,有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双亲的精心呵护,极易引起安全隐患。

2.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留守儿童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

3.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父母很难达到情感心理的沟通,难以找到情感倾诉对象。而且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也只能给予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满足,而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

4.教育问题

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常常思念父母,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没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更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厌学情绪增加,最终导致逃学甚至辍学。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教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足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要严格管理,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督。务工期间,首先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其次,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厚望,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再次,还应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另外,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留守儿童”,做他们的朋友。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爱和保护责任。

其次,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工作介入

1、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产物,父母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生理,心理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了5800万人,并且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高度密集在重庆、四川、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区。在这些地区中,留守儿童结构以完全留守儿童或母外留守儿童为主体;母外留守儿童与单亲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地区,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的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其中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分离,家庭的基本教育得不到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导致学校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不能很好的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父母监护的缺失,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够重视,农村学校无力转变教育职能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观念淡漠,使得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2、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不能直接照顾子女,很多家长都采取了隔代教养的方式,将儿童交给祖辈抚养。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儿童通常在祖辈那里得不到良好的照顾,也有些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往往对儿童重养轻教。由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特殊关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两种强烈反差,要么娇宠溺爱,要么放任不管,加之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监护人或忙于家务,或年龄偏大、思想落后、身体欠佳,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自觉性,具体表现为经常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违反学校的纪律、漠视教师和家长的批评,荣辱观淡化,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失去信心,难以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

2.2 留守儿童生存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由于监护人的角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隐患,近年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一方或双方在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心理健康的发育易出现缺陷,严重影响了儿童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冷漠,且脾气暴躁,容易动怒,内心封闭,情绪低落,缺乏爱心,不愿意主动交流。李庆丰在2002年研究中指出,代行监护之责的亲人或朋友,他们自身素质和心态对儿童健康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3 教育经费不足,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差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我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因为经费不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许多小学教学设备缺乏,甚至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教育经费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其次,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样的制度下,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经费的实际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承担,这样,农村的教育经费来源就决定于县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学校只能勉强支付教室的基本工资,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由此造成师资的严重流失和缺乏。“单向流动”也是造成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贫困农村的中小学里,一个教师身兼多职,需要带好几个年级、同时带几个班。同时,优秀教师向上流动,进一步导致农村教育水平发展缓慢,与城市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此外,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因为长期缺乏新鲜力量的注入,一些比较年轻、比较优秀的教师向上流动,导致农村小学教学队伍严重老化,情形日益严峻。

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3.1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社会工作介入是社会工作者依照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活动,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既是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案主的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还是资源协调者和政策影响者。针对上述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介入,去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