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主要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概念图认知发展阶段论 智力三元理论 有意义学习 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了相关资料之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将概念图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有益补充这一论断的提出主要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的。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及其日内瓦学派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对图式(Schemes)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陈琦、刘儒德2007)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陈琦、刘儒德2007)。一方面,由于受环境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这种不平衡。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equilibrium)的过程,个人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皮亚杰依据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成人)。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脱离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个体是在建构自己的见解,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必须把老师提供的信息并入他们已有的图式中去。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理解的过程,在建构概念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通过与老师讨论、与同学讨论、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老师制作的相对完善的概念图为学生提供了新知识建构的良好支架,能够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教师完善的知识提供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有机的连接。概念图正是帮助个体完成知识建构的有效组织者。

二、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analytical ability)、创造性能力(creative ability)和应用性能力(practical ability)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平衡,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陈琦、刘儒德2007),如下表所示:

不同能力组合的学生特征

不同能力组合学生的特征分类为研究概念图应用于不同类型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了预测,便于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及教学结果上有备而战,战果辉煌。依据此理论,教师更易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辅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协作交流能力,继而充分释放概念图在教学实践中的有益补充功能。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期,行为主义理论还在北美盛行,由于行为主义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奥苏贝尔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关于人的学习的认知理论,并在第二年发表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精辟的论述。奥苏贝尔(1994)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提出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

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则需要具备以下标准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必备的两条标准:(1)新旧知识的非字面联系。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也就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2)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实现的条件:(1)外部: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本身必须合乎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内部:学习者自身因素。①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有意义学习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命题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分两类(非概念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性陈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包含表征学习,且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奥苏贝尔的理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诺瓦克教授根据其理论开发了概念图工具,并首先在研究儿童能够理解诸如能量、细胞和进化等抽象概念的过程中进行了应用。很快他们发现,该工具同样可以用于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由此对概念图有更深入的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时,可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学生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他们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四、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

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发散式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聚合式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统一(陈琦、刘儒德2007)。其特点为流畅性(fluency)、灵活性(flexibility)和独创性(originality)。他提出四种类比方法:狂想类比(fantasy analogy)(尽量列举)、直接类比(direct analogy)(有与问题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情境)、拟人类比(personal analogy)及符号类比(symbolic analogy)(直指人心,立即感悟。如漫画人物眼睛里画上$符号以刻画人物贪婪刻薄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常用方法进行训练:(1)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鼓励、班组讨论)原则:不需评价(要到脑激励法会议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评判)、异想天开(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和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2)分合法(戈登Gordon1961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3)联想技术(定向联想和自由联想)。

概念图技术正是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辅助学生开阔视野并鼓励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想法以便他们选出最合适的知识内容,形成最恰当的结构概念。比如: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将观点用概念图表达出来,以引导和激发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这正是概念图解决的问题,同时利用适合的软件,还可以及时记录下讨论结果,体现集体思维的成果。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学生干部 管理 措施

2016年,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数的调查报告显示,中专、大专学生人数占到国内高等人才总数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并逐步呈现出大众化趋势。从国内刚开始实施职业教育到现在,大约60年的时间里,我国已逐步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断发展和过渡。

在职业教育领域,学生干部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管理者,为教师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同时,学生干部也在大量的学生工作中实现了向组织者或领导者过渡,实现了自我成长和为学生服务的双重目标。随着现代教育对管理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干部在管理和培养方面呈现出与传统模式的不同,教育工作者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发现,学生干部群体的管理工作也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现代学生干部培养的各种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中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情况调查研究

1.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采用的方式是问卷调查,调查学校是天津市某职业技术学院,调查的重点对象是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和学生干部管理教师。

2.调研步骤及内容

第一,通过对普通学生的调查来研究学生对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学生干部的选拔意见和对学生干部自我约束能力满意程度等内容。第二,通过对学生干部的调查来研究学生干部在活动组织、竞选方面,学校对学生干部的管理教育与培训、评估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通过走访学校中学生干部管理教师,采访当前对学生干部的管理情况,收集管理教师对当前中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具体建议。

3.调研结果分析与探究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分析在计算各题得分的同时还需对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第一,调查发现,现代职业院校中学生干部管理的组织机构比较完善,通过跟调研学院学生管理人员访谈发现,该院校在学生干部组织结构方面建立了完整的体系,例如,各学院学生会、党支部、团支部等,以班级为单位还建立了社团、班委等学生干部机构。不同组织分别细化了其内部组织结构,并制定了不同人员的职务和权限等,能够有效地促进各机构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学生干部的选拔方法与标准情况如表1所示。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如表2所示。调查发现,被调研的职业院校在学生干部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仍存在某些细节性问题。

第三,对被调研学院学生干部培养频次的调查情况如表3所示。在跟院系管理教师访谈中发现,各学院党委和团委及时对学生干部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培训,对学生干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提供了指导,同时,也有效地帮助学生干部形成了正确的政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在学生干部的团队意识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学生干部的合理考核和监督机制的构建。从监督考核制度方面来看,被调研学校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考核机制,例如,学校建立了学生干部考核规章制度、优秀学生干部评估实施细则等,这些规章制度能够很好地约束、督促学生干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对学生干部的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发现,被调查学院在学生干部考核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从整体上来看,被调研学院对学生干部的定期考核达到了80.4%,不定期考核达到了55.7%;通过对具体考评工作的研究发现,75.2%的学生干部赞同该考评体系的公正性。由此可见,在被调研学院,的学生干部考评和监督工作在学生管理中得到了顺利实施和落实。

二、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尽管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被调研学院的许多学生干部管理工作都做得比较到位,但数据分析发现,83.1%的学生反映,完善学生干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同时,66.7%的学生对当前学院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不满意。由此可见,被调查学校在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中仍然有做得不够规范、不够科学的地方,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学校的各级领导对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该学校在学生干部选拔方面的做法存在不科学的问题:一是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不够规范。二是学生干部的选拔存在不公平的因素。三是学生干部的选拔不合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干部选拔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在学生干部选拔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级、性别和专业等在学生干部中表现不均衡,导致61.4%的学生干部对此产生不满;在各类学生组织机构中,团队成员的性格组成、意志情况等不能形成互补,在学生干部的选拔过程中,该项内容未被列入学生干部的选拔标准内,所以这样组成的学生干部团队,通常都存在不同的缺陷,长期观察就能发现,这样的学生干部团队很难发挥出全面的学生管理效果。

第三,该学校在学生干部监督考核制度建设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监管工作很难在学生干部中得到实施。大约48%的学生表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难对学生干部做到突出的监督。同时,大约40%的学生表示,学校和教师都缺乏对学生干部的良好监督。当监督机制不能很好地实施时,学生干部就会缺少了管理方面的压力,并会造成不作为的情况,造成了许多中职院校出现了摆设性的学生干部。

三、学生干部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觉悟

想法决定出路。因此,只有通过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觉悟,才能有效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学生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职学院必须全面提高对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认识,使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站在全方位的角度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干部进行培养。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必须及时制定各类学生干部交流活动方案,关心、爱护学生干部,实现对学生干部的培养。通过全面了解学生干部当前处理各种问题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帮助学生干部处理他们感觉棘手的难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通过全面加强对学生干部所遇到问题的探究,为学生干部即将踏入社会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

2.构建全面的学生干部选拔制度

在学生干部的选拔方面,通过全面构建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实现学生干部的选拔。在选拔优秀学生干部时,必须做好各方面的把关,进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管理人才。具体来讲,主要通过确立适当的选拔标准和原则,并按照规定实施选拔。

3.构建全面的学生干部培养途径

全面培养学生干部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所需要的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干部实现自己的角色,较好地完成管理任务。中职学院可通过如下方式培养学生干部。

第一,提高学生干部的政治修养和品德素质,具体可以从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素质、提高学生干部的学习能力、完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加大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力度。第二,完善学生干部的培养机制,具体包括在培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针对遇到的某一类突发问题,通过模拟场景,实现对学生培养干部能力的培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实地调研,让学生干部感受到课堂之外的理论知识。

4.构建透明化的学生干部监管机制

监管机制是完成学生干部考核的关键环节,监管机制的内容是否透明、全面,直接关系到能否全方位实现对学生干部工作实践,进而关系到能否提高学生干部今后步入社会的工作能力。所以,构建透明化的学生干部监管机制是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必全面建设监管的内容与方法,完善对学生干部的监管机制。

四、小结

中职院校的学生干部作为学校教育的精英群体,不但能推动学校各项措施的落实,还能有效促进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在现代中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基于对中职院校的问卷调查,发现了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包括学校对学生干部的重视程度不足、干部选拔机制不合理、监管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对中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笔者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和探讨,能够为今后中职院校的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武如飞.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以苏州国际教育园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学;演进;学科化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当美国人泰罗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法国人法约尔思考着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的时候,管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系统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便开始了其学科化的过程。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类的复杂学科,然而管理学仍不成熟,关于管理学学科属性的问题还处在激烈的争论之中。在现时代,对管理科学自身审视、管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的发展相对落后,关于管理学自身体系及学科属性的研究不仅数量不多,而且也并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和见解,关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的认识也始终没有达成共识。这种关于管理学问题研究不足的情况,导致管理学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理论根基和前提,是管理学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制约因素。由此可见,一个学科门类的协调发展有赖于该门类中众多学科研究力量的合理布局和整体谋划,而理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辨识分支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学科的发展规律正是这一工作的重要基础。

管理学科是如何演进的?管理学科应以何种姿态立于科学知识体系之林?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又应当属于哪一种科学部类?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主题,也是需要当前管理学界给与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课题。关于管理学的思考。思考的目的一方面是标识出管理学的特殊特征,另一方面是试图以普遍的或者必将成为普遍的观点去理解管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无论是关于管理学科学性的研究,还是关于管理理论丛林走向统一的问题,甚至是关于管理学交叉学科性质的界定,都是关于管理学不同方面的考虑,这是关于一门学科的所具有的全部可能的共同认识方式的思考。管理学的社会背景和学科背景表明研究管理学的学科演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对管理学学科演进的分析。通过对科学、学科以及科学知识体系的界定和梳理,阐明了科学与学科之间的主要关系——学科是科学发展成熟的产物。首先证明管理学是科学,通过其逐渐发展和完善,进而逐渐演化成为一门学科。作为科学的管理学主要研究管理学的科学性问题。论证管理学的学科属性需要有两个前提的保证。首先,管理学具有科学性,是一门广义上的科学。其次,管理学是一门学科。管理学本身所具有的科学属性,管理学的科学体系,为管理学科的属性分析奠定基础。作为学科的管理学站在学科体系的角度,通过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假设和科学共同体的角度对管理学进行了学科界定。总结了管理思想的演进并对普适性的管理观进行提炼,以管理思想史为基础试图从当前混乱的管理理论从林中探究出管理学的本质所在,最后对管理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诠释和界定,并希望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沟通,在管理学的实践方面体现管理学的实践性和科学性。通过对中国管理学学科属性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在关于管理学学科属性的研究中,交叉科学的视角是一个趋势和热点,但目前却没有是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将交叉学科的分析框架引入管理学属性的分析,运用生成因和类型质两个维度,将管理学纳入交叉科学的软学科和部分“边缘”学科中,并分析管理学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交叉学科的机制:多元、融生与流动。

通过对管理学的各个学派的研究,证明了管理学的多元共存特性。通过对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和一般管理理论各自对于管理理论丛林走向统一设想的分析。通过对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借鉴,论证管理学演化为交叉学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Paul Milgrom, John Roberts. Economic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M]. N. J.: Prentice Hall,1992

[2]Gauthier, Caroline. An ultimate contribu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management scien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Management, 2008,(8):103-111

[3]魏文斌,走向形而上的管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4]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2003

[5]Kybernetes. From management science to sociology: Cybernetics, finaliz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social scie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6): 420-436

[6]刘仲林,现代交叉学[M].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分析;再思考

管理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随着人类管理和组织能力的不断提升,管理学理论也开始逐渐形成。到19世纪20年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开始形成。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理论在新的发展时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管理学理论创新成为必然,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一、对管理学理论的分析和回顾

管理学理论建立至今,大体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是由“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创建的,主要的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劳动效率,这也是当时生产手段改革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在泰罗之后,由法国的管理学之父亨利•法约尔创建了古典组织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韦伯的行政模型、巴纳德的权利接受理论等都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典型代表。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组织效率的方法,将管理学作为独立于经验管理、行为管理而存在,但是科学管理理论没有认识到人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没有研究环境对管理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由于受到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很多的资本家过分关注劳动效率的提高,忽视了工人的管理,使得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不断爆发的劳动罢工使得管理学理论开始创新,重视人际关系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与科学管理理论不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以人的行为以及主导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将劳动者看作是“社会人”,注重组织动态、组织中人际关系研究,将激励管理和需求管理引入到管理手段当中。但是由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没有得到资本管理者的支持,很多观点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和应用。

(三)管理丛林理论

管理丛林理论实际上是对当时管理理论体系的梳理,由于随着管理组织的不断出现以及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具有相关背景的各类研究者和科学家对管理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研究的目的不同,管理理论丛林逐渐形成。1961年,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对当时的管理学研究学派进行了分类,梳理出了包括管理过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和决策理论过程学派等6个主要学派。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1980年,孔茨又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了梳理,在原有的6个管理学派中,又延伸发展出来5个管理学学派,管理学理论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现代管理学理论

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动态化的特点,动态化意味着管理学理论的发展需要适应外界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也就是说非线性的变革环境会对管理学理论产生影响,基于这个特点发展的管理学理论有权变理论、超强竞争理论以及混沌管理理论等。其次,是全体化的特点,全球化管理理论要求管理者能够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开展管理活动,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政策制度下看待管理行为。另外,信息化也是现代管理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信息化就是要求管理手段的创新,电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最后,柔性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团队管理和文化管理等等。

二、新时期管理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新时期的管理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信息和知识将代替劳动力、土地成为组织的主要资源,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需要及时的更新。其次,在21世纪,组织的成员已经开始寻求自我实现的转变,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全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管理理论中对人的假设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另外,信息爆炸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为新时期的管理学理论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三、对管理学理论的再思考研究

(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动态性

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动态性不仅体现在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形成的管理学理论,而且还在横向组织管理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管理形态。管理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典型到一般、从一般到典型,循环往复下逐步扩大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形式的不断变革以及人类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动态性促使管理学理论不断发展,管理实践变化是导致管理学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组织和社会是管理实践的重要主体。也就是说,管理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人、组织和社会,同时管理学理论发展最终的服务对象也是人、组织和社会。因此,需要结合人的发展需要、组织的创新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断创新管理学理论。

(二)管理学理论中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处理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是管理学理论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以机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分工理论下,劳动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分工带来的局限性和缺陷也在逐步的凸显出来,分工影响了组织的整体协调性,反而对组织整体的效率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系统观作为管理理论基础,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协作的整体,通过对整体的管理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但是在实践中,虽然提高了整体组织的效率,但是局部的效率却出现了下降的问题。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将辩证的观点引入到管理学理论中,可以看出分工与协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要想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管理理论发展的特点,需要在管理学理论中将分工与协作结合起来,分工是在协作基础上的细致分工,协作是在精细分工上的协作。为了应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特点,组织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在整体价值链中进行明确的分工,开展有效率的、科学的管理活动。

(三)管理方法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组织所处的环境会发生迅速的变化,这种不确定的变化会给组织带来极大地管理风险,如何能够有效地化解这种管理风险成为新时期管理学理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其中,创业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的变化总是从确定到相对稳定,然后发展为动荡、不确定,最后达到稳定的状态。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创业管理能够为组织和企业要及时不断地进行快速的反应。创业管理理论是围绕着机会、资源、企业家与团队、组织方式、时间和环境构建的组织管理模型,其中个人、组织、环境和创业过程是创业管理理论的主要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管理,对组织发展机会、组织团队和资源三个要素对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当前创业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正在逐步的健全和完善。创业理论要求组织成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这正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重要要求。

四、结束语

管理学理论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理论和现在管理理论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新时期的管理学理论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压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学理论要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以动态管理为核心,创新管理方法,更好的为组织和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作者:吕旭丹 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力文.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J].管理学报,2014,(2):190-197.

[2]王宏.西方管理学理论与思想史发展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4,(5):46-50.

[3]李锋,朱燕空.关于管理学理论的回顾与再思考[J].商业时代,2011,(11):85-86.

[4]谭人中.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构建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3):61-66.

[5]史永亮,张伟,刘彦妮.现代管理学理论浅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0-64.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论 数学模型化 博弈论

“方法论”一词指的是对方法的研究,通常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在上一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科学方法是一种多阶段方法,管理研究的方法论涉及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一般把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管理学的哲学基础或哲学层次意义上的方法论,是最高和抽象层次的管理学方法论,是方法的方法论;二是管理学的一般思维原理和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三是管理学分析的具体技术方法,如边际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

纵观管理学研究的历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管理学家出于各自背景和偏好的不同倾向于使用这种或那种研究方法。从早期的归纳法、演绎法到稍后期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工具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等,管理学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研究方法,笔者在此无法对各种研究方法一一地比较说明,只能对近年来管理学界研究方法上所出现的一些新特点,谈一些浅显的看法,并据此依据不同管理学家的价值取向决定管理研究方法的选用。

一、20世纪80年代后管理研究方法出现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后,管理学界再次兴起了一次把科学哲学应用于管理学及其独立的管理学方法论的大讨论,参加的人数之多,发表的文章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极大地表现出了哲学思想与方法论上的新特征,在方法论上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数学模型化。数学化在经济学及管理学当中的应用历史虽源远流长,但进入20世纪后,经济数学化不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取得了极大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来,管理学就是微观经济学,因此这场经济数学化的革命自然也影响到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数学的方法逐渐渗入到管理学的概念、命题、定理、原理和体系及其产生、检验、认可的每个环节,出现了数学与管理学一体化的趋势。在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数学方法都开始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学计算能较精确地表达不同变量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把不同领域的命题系统化,对于有典型意义的经济状态给出严格的不可辩驳的证明。但是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本身有着极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加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生产力所有要素当中最活跃而且最不确定的因素——人,更加大了管理学研究的随机性。而数学只是表达管理学思想及管理学领域中不同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逻辑工具,因此把管理学完全数学化,甚至替代化是并不可取的。

2.演化论思想方法的运用。坚持用进化论、演化论及系统生成和复杂性的视觉观察问题,关注效益、报酬递增性、竞争、信息不完全性、交易成本下降等的进展。范式转化和方法论上创新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生物进化论、物理学中的混沌及分岔点理论、非线性理论、耗散结构、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等自组织理论正在向管理学中的资本市场、定价、期权、产量决定、均衡量的决定、经济运行、跨时段最优增长以及投资等领域渗透,开创了管理学中进化博弈论的重要方向,从而引起了管理学方法论的一次重大变化,使管理学在解释现实现象和解决现实问题上更具实力和针对性。

3.博弈论和信息管理学方法论的广泛应用。博弈论和信息管理学方法论的广泛应用,使之成为收益最大,影响最为广泛,最具分析框架和范式转变意义的事,它几乎重塑了现代管理学的主要部门。博弈论和信息管理学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合约以及不完全市场等的机制约束条件下,较有效地研究分析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研究了企业之间的竞争,配合共存共生关系、企业内部的治理问题、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运作问题研究股权安排、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信息显示和问题识别等等。它充分揭示了真实企业的实际情况、约束条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博弈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创新了企业机制和运作的研究,在信息不同的条件下,建立为卓有成效,并有一定可操作性、应用性和现实性的博弈策略模型,形成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策略设计的思想和智慧来源,改写了传统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机制设计思想。

目前的进展是把博弈论、企业理论、信息管理学、非线性理论与演化管理学进行一次更大范围的组合,开创了进化博弈论的方向趋势,这将大大提高现代管理学的真实性,加快学术成果的解释和运用,而且还将进一步加强历史与逻辑、真实与抽象、理性与非理性、完全理性与不完全理性、牛顿力学的管理学框架与演化物理学的管理学框架、连续与渐进、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结合。在管理学中,企业在此基础上,打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通道,更有利于克服由前范式危机走向更高更大的视界溶合,建立一个更具适应性、针对性和解题力的管理学框架和范式。

二、管理学研究方法的选用与经济学家的价值取向

正如经济学一样,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阶级性很强的科学。经济和管理似乎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往往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研究,找出管理的对策和手段,从而解决企业当中的实际问题的。管理学家研究经济问题,常常是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或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任何一个管理学者都无法回避价值取向的问题。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不断创新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不乏有很多的科学因素。从更具体的角度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经济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是经验研究,主要是使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计量模型和历史资料检验一种假说;二是理论研究,主要是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一种假说,这种假说是自己提出的,但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别人已经证明过的假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点,西方经济学家回避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不愿去触及资本主义本质层次的研究分析,即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而集中于表层层次的研究分析,即局限于经济运行机制层次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把它称之为庸俗经济学。

管理学作为科学,并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方法论,也不可能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只用一种单一方法论。各种不同的方法之间也并非完全对立,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论无非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一般性理论。政治经济学涉及的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制度层次的分析,同时也由于我国目前经济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调整经济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包括所有制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建设,分配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等等。因而,经济学的原理及方法论,仍然是我们进行经济分析的基本指导和理论基础,同时不排除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分析方法的学习借鉴。

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涌现新的经济问题,相应地对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研究方法的选用,始终要与时俱进,联系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选择并不断创新管理研究的方法,力求在管理学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从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霍红梅,杨达.制度理论视角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论[j].商业时代,2008,(16):4-5

[2]涂良钢.管理研究方法论——以宁波市衣着类消费品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38-39.

[3]刘芳,吴欢伟,刘卓.对“管理研究方法”的理性解读[j].科技与管理,2006,(06):32-34

[4]姜岩.经济学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方法建构探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