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事管理学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学;物理;系统教学
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根本是一个系统的信息加工流程,包括对信息的摄取、加工、储存和反馈等一连串环节,通俗地说,就是是对知识的初步选择、理解领悟、记忆储存和课后反馈等四个过程。对于物理课程而言,必须首先明确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性,然后使课程设计围绕这四个过程,特别是中间的两个过程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对此我们提出了以系统教学为理论基础的模式——“四步三习三回忆”。
一、系统教学法的几个基本特性
首先,应将物理教学当作一个信息传输系统。一个人,从确立学习动机开始,产生学习的愿望,然后通过一定的课堂互动,付出努力以实现这个愿望,最后再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才构成了一整套包括掌握理论知识、形成实践技能和发展综合能力在内的体系。这是一个普遍性规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从开始到结束,每一阶段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相应的外部教学情境,以客观进度为依据,从真正意义上支持他们开展每一阶段的学习。
其次,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只有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才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并且做到有效落实,反馈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相应产生明确目的,随着教师的指挥棒起舞。
其三,应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在一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整体内容及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使其知识逐渐系统化,才能不断完善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思维模式具有大局观和整体观。
其四,应及时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通过在每一节课上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知识,最好这些回忆与该课堂所授知识有一定关联。因为从心理学上说,记忆的最有效方法是缩短记忆周期,做到即时记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到新知识的短短时间内对知识产生较深印象,较快掌握到新知识。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运用随堂记忆法,唤醒学生的回忆,令其学习更为轻松。
二、系统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与设计
首先,要从教师着手,对物理教材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不少教师对教材未能进行系统分析,上课一般只会照本宣科,原原本本按书上内容宣讲,当然把握不了知识的本质所在,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教学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有纳入到整体知识体系里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加以分析研究,其内容与延伸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应当认识物理学科的总体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阶段性作用,不仅要认识知识点在整个物理教材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结构,还应扩展到其与别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有意识地灌输系统教学的思想。不间断地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形成系统化知识。把每项物理知识都纳入到同一个系统中,使学生头脑中存储的知识以系统形式存在,这样一来,他们对这种知识的理解必然具备一定的深度,能有效地掌握其本质、适用条件及与相关知识点甚至其它学科之间的的联系和区别。经过系统化思维的培育,知识点就不再是一个个机械记忆的孤立部分,而是构成为条理化的知识系统.知识系统一者利于记忆储存,较长时间不被遗忘,二者利于准确、快捷地提取转移信息,三者不同知识间形成了有机联系的网络,在解决某项问题时,能迅速地引发联想,组成—整套相互关联的知识群,有利于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理清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三者关系时,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也即解决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总结出三种方法,一为力的瞬时作用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二为力的空间累积效果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三为力的时间累积效果和物体动量变化的关系。三种方法,三个不同角度,最后殊途同归,获得对应力学研究的系统知识结构。
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主动思考不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I=U/R,当电压一定,如果电阻增大,则电流强度变小,当电阻一定,如果电压越强则电流越大。那为什么变换一下公式R=U/I所得出的结论“导体电阻与其电压成正比,与其电流成反比”却成错误的了呢?激发学生去思考,则会发现,原来公式R=U/I是通过比值大小来反映导体电阻,这个公式只是导体电阻的定义式,并非是决定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帮助学生养成知识体系的整体思维、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三,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开头是初步选择阶段。要求教师提前拟好学生的自学提纲,使学生明白一节课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至少对即将要讲授的教材内容有所注意,才能下意识地选择运用视听能力定向感知并获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
但这样还远远不够,因为此时学生对内容无法真正理解,所以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重点讲解,澄清一些比较模糊的观念,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重点概念和一般规律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时候应纵横结合,不仅要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横向串讲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和理解教材内容。
理解领会是获取知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但要做到真正化为长期记忆,必须尽快进入整理吸收和记忆贮存阶段。通过运用各种工具针对遗忘规律,指导学生与遗忘作斗争,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及时指出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最常犯的错误并找出原因,之后提供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
最后是练习巩固、作业反馈阶段。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出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作业结果,立即矫正和辅导,达到强化知识的效果。
总的说来,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亲自示范,把相关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规律加以系统化的概括、梳理,建立物理知识的网络结构,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提倡启发式教学,使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并且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建立适合自身的记忆系统,反复实践,让知识系统化,最终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龙辉.中学物理系统法教学尝试[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3)
【关键词】 中学 历史课堂 教学 复习课 教学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73-01
历史学科在中学的考试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考前复习是老师及学生均极为重视的课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熟练运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成绩是老师关注的重点。因此在进行复习课设计时,需要老师合理地处理教材,找准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把握好课堂,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全面地整理一遍,便于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各类知识的内涵、外延及其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优化历史水平,提高成绩。
1. 复习整体明确方向
方向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方向明确才能避免将时间耗费在无谓的方面,提高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需要在设计复习课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考试说明,全面掌握考点各项知识点,并深入发掘隐性知识点。在复习课中将考试说明中没有出现或者非重点的部分去掉。对于要求较高的重点知识则需要认真研究、全面分析,将其内涵及外延均研究透彻,集中精力进行有效复习,并为学生建立高效的知识体系,并使之完善化、系统化,充分利用有限的复习时间,为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成绩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2. 重视复习课的每个课时
2.1设计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课堂的灵魂之所在,一整个课堂即是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的。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结合班级的学习情况,将知识进行优化整合,或者构建知识的方式,并遵循可操作性、实用性、效率性等原则,认真设计教学目标。在历史复习课前进行课程预设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之一,老师对于每节课都应该认真对待。先将需要深刻解读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课前提问的内容等各个方面均写入教案,梳理知识脉络、整理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各个历史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及影响等内容,理清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其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2设计教学策略
从本质上讲,教学策略即是教师完成教学过程时,在整体上把握及推进各项教学活动的方式。在设计教学策略时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情况,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教学内容、大纲要求等,并遵循灵活性、针对性、实用性等原则,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保障教学活动的实现。
2.3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资料丰富,各类史料十分繁杂。各类材料的真实性及价值性均需要考证及鉴别。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将史料带入讲解,应选择具有典型性、针对性、代表性、真实性的资料,如在复习时,按照由浅至深的顺序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设计,先提出的主要参与人员,的序幕是哪一件事,失败的原因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材料,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在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目标。
3. 强化概念教学
历史概念的教学是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典故的最为直接的方式,讲解一个历史概念是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内涵、外延、历史背景、事件原因、结果、影响等,使学生能够更深层地了解到各种概念,对其的理解更加透彻,如在复习贞观之治是,首先需要讲解贞观之治的基本内容,即为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其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人善用、尊重生命、自我克制,并重用魏征等人,推行了一系列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而形成了安定、繁荣的社会局面。其出现的背景是在隋朝灭亡后,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乱,民生凋敝,经济萎靡。在李世民当政时,其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十分关注民生情况,团结了一批大臣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该事件的影响使得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边疆稳固,国力不断强盛等。该复习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以民为本的历史思想,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4. 总结
中学历史课中的复习过程对于考试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初学时遗漏的实知识点,将其进行补充,还能够将其它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使知识的结构体系更加明了,便于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知识脉络。实践教学中还需要老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学生理解能力等,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复习方式,全面总结知识点,优化教学效果,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而提高历史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志.对中学历史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03):21.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改中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相应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适宜地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蓝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能给教学带来很大便利,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开拓更广阔的领域。物理学中会遇到学习宏观、微观世界的一些东西,我们是无法观察、无法体会的,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对电流的认识,由于电路中有电压,电路中才会有电流,可电压怎样形成电流,电流是什么,这些问题让物理教师很难用实验让学生直接去感知,因此我制作了幻灯片,从网上搜寻flas,将水流与电流进行类比,通过演示、观察,让学生回答水泵相当于什么,水轮机相当于什么,水流相当于什么,阀门相当于什么,经过这样的动画演示,学生对电压与电流关系的认识更深刻、形象、具体。又如人造卫星,各个行星如太阳的运动情况,直线运动和受力分析等,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便是讲一节课,学生也难以理解,反而只会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畏惧感。这些知识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到模拟的直观的情况,这不仅可以将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在开始上物理课时就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新教材编排体系,首先要阅读课前问号和课题,了解问题的提出,明了问题解决的方向;其次阅读小标题、插图和正文,读小标题可以知晓知识框架,插图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补足个别学生孤陋寡闻的现象。新编教材中的插图很多,且许多插图具有漫画特征,形象生动,直观性强,图文并茂,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重视对插图理解,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认真分析插图中的每一条线段,每一部分图示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问题,表示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学生会看插图,对掌握物理知识和理解物理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通过对正文的阅读,抓住中心。认真揣摩每一个定义和规律的内容、物理意义,明确公式和定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如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定律,需要学生认真做好实验,想象推理到位,同时应从文字上进行化解,知道物体在什么时候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什么情况下又保持静止状态。这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一切物体,适用条件又是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从而真正理解掌握这一结论。同时指导学生提问对比联系,如在学习“比热”时,让学生回忆密度、燃烧值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它们在公式、单位等方面的共同特征,揭示它们都是“物质特征”这一本质,从而正确地形成概念。
三、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伴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临床护理工作也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身心护理。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最早的经典医学著作《内经》中就有很多关于医学心理学的论述。
剖腹产是经腹壁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一种手术。剖腹产病人与其他的病人有所不同,剖腹产孕妇和家人总是担心手术是否成功,担心能否获得一个所期望的“优生儿”,这是一个喜悦、紧张与痛苦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此时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紧张有序的心理护理,使她顺利而愉快地渡过这一难忘的经历。手术室对于剖腹产病人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而又冷清孤独的环境,而手术室护理人员跟病人接触时间又有限,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呢?根据十余年的工作实践及所学的中医学知识,笔者谈点个人看法:
1、暗示转移法――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
陆渊雷前辈曾谈用百合治百合病,此乃暗示,前辈谓“非百合之功也”。手术室要整洁清净,床单物品上无血迹,手术器械放在隐蔽处,手术室护理人员各种操作均要做到稳、轻、快,尽量缩短各种操作时间,以减少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创伤,这些均给病人一种轻松的暗示,从而避免其紧张焦虑,以更好地配合手术。
2、说理开导法――术前疏通病人紧张情绪
《灵枢・师传篇》“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每个手术病人在进入手术室之前,经管医生都已经完成了术前告知,但由于病人对将要实行的手术缺乏认识,往往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剖腹产孕妇,或怕手术疼痛、或怕自己及宝宝发生意外,或怕宝宝性别不如所愿等等。因此作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应通俗地向病人解释剖腹产手术方面的知识,运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消除病人的不安和担心。对病人采取的的任何措施和操作都应尽可能争取得到病人的理解和合作,如脱衣裤、、给氧等,必须先对病人说明目的、步骤,争取病人的积极配合。
3、情感相胜法――术中关注病人情绪变化
《内经》“百病生于气”、“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情绪偏激或持久过度,可以损伤机体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使之升降失常,功能紊乱。剖腹产手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心理变化及心理活动的丰富是其它任何手术病人无法比拟的,她们既担心自己的安危,承受手术的痛苦,又要担心宝宝的安危、健康及性别是否如所愿等等,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剖腹产病人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宝宝取出之后,护理人员可以在病人耳边温柔地告诉她“宝宝很健康,放心吧;宝宝很可爱,胖乎乎的”,以此来稳定病人的紧张情绪;若观察出病人很渴望男孩或女孩,但性别不如所愿时,一定要耐心诚恳地劝导病人“没关系,还年轻,我们还有机会的;别太在意,最重要的是母子(女)平安就好”。一定要做到急其所急,给其所需,“以情治情”或“以情胜情”,有意识地用我们积极乐观的情感活动去控制调节病人消极失望的情感活动,以顺利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4、定志安神法――术后交待病人手术情况
《内经》指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护送病人回病室过程中,对清醒的患者应告知手术进展很顺利,一切正常。做好保护性医疗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属的配合,共同搞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精神乐观,情绪安定,以利于术后康复。
华佗在《青囊秘录》中说“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说明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作用。它应贯穿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如何做好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从而与病房的整体护理变通融汇,这还有待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交流互动 教学模式 个人与团队管理
所谓“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交流、交往,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各种活动达到互动、互助、互促的目的,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认识,升华思想。
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一是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比如在讲述《自我规划》时,我给出的主题就是“你的目标”,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二是归纳问题式互动。就是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教学开始,教师向学员抛出问题,学员广泛思辨、争论,最后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开阔思路。比如在讲述《自我认知》时,我用“你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怎样弥补自己的劣势”等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精选案例式互动。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四是多维思辨式互动。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一般方法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那么,构建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优选互动节点
“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动”:一“动”教学热点;二“动”教学重点;三“动”教学疑点。
二、凸显学生主体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现,既是互动式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互动式教学才能有效开展。所以,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同时必须突出多边互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全息的过程,要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决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之间。对于不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抛绣球”的方式,触动其思考回答问题,也可点名回答。只有互动教学的全员性、广泛性,才能实现教学互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使全体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注重互动过程
比如在讲述《沟通基础》这一章节时,让学生明白,“交流-互动”本身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师讲述了基本内容后,就可根据学生特点分为若干小组,创设一个议题形成多向交流的局面,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协调者,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管理,尽可能地克服沟通障碍,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积极加入讨论,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案例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关键的症结之处。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总结,就事论理、以小见大,提炼出知识点,即对讨论中出现的主要观点予以理论解释和升华。在交流互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这样既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让他们学会把握别人的观点,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真正体现出来,教与学的过程也才能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交流――互动”模式系统、有序、整体地内化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其系统构建和整体运作,将大大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有助于用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提高其自学能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在实验教学环节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杨富云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期。
[2]胡永铨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