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差异化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状;电网规划;指导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98
0 引言
科学规划是建设坚强电网、满足电力需求、保证安全可靠供电的前提,以配电网现状为基础,在国网公司总体规划思路下,研究适合咸宁电网规划指导思想。
1 理清电网现状
重点分析咸宁高压配电网、中压配电网、低压配电网、二次部分四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各种问题进行分级,一级问题包括重、过载运行的变电站、线路、配变,存在低电压的10千伏线路和配变;二级问题包括不通过“N-1”效验、分段不合理、接线复杂,事关供电可靠性、配电网经济性问题;三级问题主要涉及设备的标准和性能问题,如老旧配变、高损配变、老旧开关、油式开关、老旧线路、小截面线路和老旧开闭所等问题。针对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优先考虑解决一级问题,其次是二级问题、三级问题。
2 规划指导思想
2.1 统一技术标准,践行差异化规划理念
依据国网公司《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Q/GDW1738-2012)和湖北省公司相关技术标准,紧扣供电可靠性,坚持资产全寿命周期理念,从咸宁市配电网发展建设的实际出发,根据咸宁市配电网投资能力和可靠性需求,科学制定配电网建设改造标准,减少物料种类、推行标准物料。
2.2 基于现状电网结构,加强网架结构建设
结合咸宁市现状电网结构,从核心目标解读入手,制定相应目标网架接线,践行设备全寿命周期思想,贯彻问题导向原则,研究过渡期建设改造方案,实现建设与改造、规划与运行的协调统一,实现目标网架对咸宁市配电网发展建设的引领。促进一、二次协调,将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纳入电网规划,实现一次网架与二次系统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实施。
2.3 统筹全网建设,增强主配协调发展
依据各电压等级负荷预测结果,合理考虑各电压层级供电容量配置,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变电站建设及高压网架规划,对下级电网建设提供支撑;同时,结合配电网架规划对电源点的需求,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高压变电站提出需求,并针对高压网架薄弱环节从下级网架提供支撑。
2.4 充分利用已有设备,提高设备利用水平
加强变电站主变负荷监控管理,同步开展用户报装管理,结合主变负荷和用户报装情况,对现有变电站主变进行调换,同步解决变电站主变重载和轻载问题,提高设备利用水平。
2.5 强化指标定量分析,提升精益化水平
强化问题真实性,对现状数据进行综合计算分析,强化问题的定量分析;强化方案合理性,对规划方案进行可靠性和经济性量化计算比较,有效提高配电网发展质量和效益。
3 分层分步实施
3.1 明确分区
按照“四级”供电单元模式详细划分咸宁市供电区域,即按变电站―线路―分段―配变四级供电单元,根据负荷分布情况,明确每座变电站的供电范围;结合变电站供电范围和线路架设情况确定线路供电区域;根据线路配变分布情况,明确每一段线路所装接的配变容量;根据低压供电半径等相关要求,确定每个低压台区供电范围,保证台区供电质量。
3.2 确定目标
根据咸宁市配电网现状供电可靠率RS-3、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中压可转供电率、绝缘化率等指标,结合可靠性需求和施工能力,提出各规划年配电网运行指标,同时构建目标网架。
3.3 分步推进
根据现状配电网分析出来的各种问题及问题等级,遵循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采用“差异化”设计原则,科学制定规划项目分年度实施,逐步向目标网架过渡。
3.4 专项提升
在对咸宁市配电网一次网架、设备建设、改造的同时,同步开展自动化和通信网建设,使咸宁市配电网达到6个快速的要求,即快速报告、快速诊断、快速定位、快速隔离、快速修复、快速沟通,最终达到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标。
3.5 闭环评估
综合考虑规划水平年各项目方案,进行闭环式评估,一方面,评估现状问题解决情况;另一方面,评估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真正做到目标引领、问题导向。
参考文献:
[1]王锡凡.电力系统规划基础[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4.
[2]谭永才.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技术[J].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张萍,燕琴.城市配电网规划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 2014(19).
[4]杨依明.城市配电网规划常见问题及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3(34).
[5]陈潇,陈勋建.配电网调度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 (15).
[6]刘晓明.城市配电网规划现状及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0).
[7]周耀财.城镇中压配电网规划方法与应用研究[J].广东科技, 2008(02).
[8]黄勇建,徐佳丽.基于我国配电网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1(04).
[9]于强,宋卫海.城市配电网规划与设计的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
[10]刘洪.面向供电质量提高的城市电网专项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
1安徽省中心村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取得了巨大成效,电网结构明显优化,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持续提升,但在我省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心村电网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①供电能力不足。供电能力不足与负荷快速增长的矛盾较为突出,卡脖子、低电压问题以及变压器线路重过载现象仍然存在。②电网结构薄弱。受局部地区电源点布点不足和发展初期负荷水平较低影响,10kV线路仍以单辐射为主,供电半径偏长,线路分段较少,供电灵活性较差,负荷转供能力不强。③老旧设备多,技术水平低。农村地区早期建设但仍未改造的台区,变压器配置容量普遍较小,配网线路绝缘化率较低,中压架空线路树线矛盾在农网中较为突出。
2安徽省中心村范围与分类
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原则上每个行政村一个[2],根据区域地理特征、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安徽省中心村分为皖北、皖中、皖南和皖西四个区域。根据产业发展、主要用电特征,中心村可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和综合型。
3中压电网供电模式
3.1中压电网结构
供电可靠性是配电网重要的评价指标,N-1校验可对电网预想事故后的持续供电能力进行量化评价,是目前供电可靠性指标的主要依据。中心村作为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0kV配电网结构宜满足N-1安全准则要求。因此,在电网建设改造工作中,中心村宜采取双电源或双回路供电方式。不同类型中心村应综合户均容量、供电半径等方面要求,选择相适应的配变组合和台区配置方案。配变不宜低于2台,并应尽量布置在负荷中心。柱上变压器推荐用于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综合型中心村。配电室推荐用于商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综合型中心村。箱式变电站适用于拆迁新建或保护型中心村。
3.2户均容量选取
安徽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用电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调研分析,为适应远期需求,各区域中心村户均容量参照表1标准选取。3.3设备选型3.3.1导线选型根据农村通道资源特点和线路运行要求,10kV架空导线宜选用JKLYJ架空绝缘铝导线,主干线不低于185mm2,支线不低于120mm2;10kV电力电缆线路选用YJV22交联聚乙烯绝缘铜芯电缆,主干线电缆截面不小于300mm2,支线不小于150mm2。山区、跨越等特殊情况可采用钢芯铝绞线。3.3.2配电变压器柱上变压器选用S13及以上环保低耗能型的全密封油浸式变压器或非晶合金变压器,容量选择200、400kVA两种序列,台架按照安装400kVA变压器设计、建设;配电室选用630kVA及以下油浸式节能变压器或800kVA及以下的干式节能型变压器。在一些保护性村庄,配电房建设实施困难时,可采用箱变(欧式)。
4低压电网供电模式
4.1低压电网结构
中心村低压电网布局应与中心村布局相结合。中心村的建筑特点是以低层联排为主,负荷以家用电器为主,用电设备排列较为整齐,因此宜采用一般干线式接线,具备条件时,可适当考虑低压联络,增加运行灵活性。低压线路采取“三相四线”供电方式架设,避免单相长距离供电。为防止低电压问题出现,低压线路供电半径一般不超过500m,集镇、人口密集及经济发达的中心村不宜超过300m。针对新型小城镇(中心村)不同用户的特征与用电需求,针对小高层、联排别墅以及普通平房等不同用户提出差异化的低压供电模式。
4.2线路选型
新建或改造的低压线路以架空绝缘线为主,特定区域可采用低压电缆或集束导线。架空绝缘线路适用于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业主导型及综合型中心村等线路通道宽裕或对整体环境要求不高的场所,线路布局应与中心村规划相协调。集束绝缘导线适用于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中心村等线路通道困难、人口密集、绿化及林区、安全距离难以满足或对整体环境要求不高的场所,根据现场情况可沿墙敷设。电缆线路适用于商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综合型中心村等线路通道困难或对整体环境要求很高的场所,以及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或对环境、安全有特殊要求的地区。低压电网应有较强的适应性,主干线宜考虑终期负荷发展,一次建成。架空导线主干截面不小于150mm2,分支线截面不小于70mm2。电缆主干截面不小于185mm2,分支线不小于95mm2。集束导线一般不用于主干线路,截面不大于120mm2。
4.3架设要求
低压线路廊道严禁跨越场院、库房、学校、房屋、草垛等,且不应与弱电线路同杆架设。低压架空线路宜采用12m及以上水泥电杆,线路档距一般为40~50m,线路横担宜采用镀锌铁横担。低压线路与高压线路同杆架设时,宜采用15m及以上电杆;横担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5m。
5低压户表
考虑供电安全和美观需要,接户线和户表装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接户线选用架空绝缘线、集束导线和电缆。架空线路接户线的相线和中性线应从同一基电杆引下,其档距不应大于25m,超过25m时,应设置接户杆;沿墙敷设的接户线支持点间的距离,不应大于6m;接户线的总长度(包括沿墙敷设部分)不宜超过50m;接户线导线截面应根据用户负荷确定。(2)低压用户应采用“一户一表”的计量方式。表箱均应满足用电信息采集电表安装的要求。(3)集中式计量箱进线侧应装设总开关,电能表出口宜装设分户开关,用户能够对其进行操作。(4)各类计量箱应按国家和电力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制造,并经当地供电部门确认后使用,且应能满足各种电源进线方式。
6结论
本文基于相关规划设计导则,研究提出了中心村类型、电网结构、户均容量配置、低压户表等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
作者:张学平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
参考文献:
“两化”互动重塑“四川经济版图”
2011年10月21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把握四川省发展阶段性特征、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
《意见》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就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着力优化发展布局,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完善保障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内容作了具体阐述和要求。
《意见》明确了“两化”互动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左右,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2%左右,非农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9.8%,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到2020年,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力争双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意见》要求,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两化”互动。要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四大城市群”和“五大经济区”,确定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形成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基地)互动发展的格局;要坚持工业化主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
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是“两化”互动的结合点。《意见》要求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加快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在体制机制上,《意见》涉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构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构建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城镇及社区建设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等内容;在保障措施上,《意见》就提高土地供给保障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完善投融资体系,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环境支撑,大力选拔和培养人才等做了具体要求。
实施总体战略的全域规划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是一场科学发展的崭新实践,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在具体实践中要切实把握好规划高起点、突出特色、强化保障措施。
规划起点要高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四川必须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谋划,高要求推进。这就更需要全新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来引领。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要以超前的意识和宽广的视野谋划城乡建设,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等协调衔接,建立覆盖全域、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职能完善、衔接紧密的科学规划体系。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 “新型”,体现在高点起步、高端切入,以较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支撑和推动发展,做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化”互动已经进入创新突破的新阶段。在用地上,要从空间布局、安排时序等方面通盘考虑,强化土地资源优化和科学配置,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配置土地计划。坚持集约节约用地,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为老工业基地,泸州的转型升级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结构转型和城镇空间优化调整为主路径。在泸州城市规划展览馆,酒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县域规划、产业园区规划等一目了然。正是高起点高质量的全域规划、多规衔接,让泸州实现了产城一体、同步演进,产业迈向高端,城市焕发新的活力。以酒业集中发展区为代表的9大园区已入驻企业800多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870多亿元。城区面积扩展到9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至92万人。
规划要突出特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和城市发展规划,是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非常重要的前提。
凉山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树立全域理念,实施差异化发展,走出具有特色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之路,这是凉山的发展思路。凉山提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城市,城市产业定位和文化特色定位鲜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构建具有凉山特色的城镇体系。一个用地总面积近2000公顷的“西昌新区”已启动建设;职教产业园、物流产业园和工业产业园,三大园区“再造一个产业西昌”进程正在加快。
德阳准确把握再造一个“产业德阳”的发展定位,以新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启动旌东新区、亭江新区规划建设,其中旌东新区规划面积236平方公里,着力打造集会议会展、商务服务、旅游娱乐为一体的高品质生态新城;亭江新区规划面积208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产城新区。目前,起步区74个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已全面开工,总投资达180亿元。
立足于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达州把城市新区建设、产业园区发展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与突破点。该市已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秦巴物流园区,将其打造为立足达州、辐射秦巴、服务西部、贯通沿海的现代物流基地;充分挖掘巴渠文化、红色文化和川东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融“演、展、博、销、游”与文化创意为一体的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和产业观光新城。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产业项目是关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深入实施和天府新区启动建设,更需要坚持高端切入,加快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端产业项目。今年上半年,四川新引进法国达能、德国赢创等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资阳南骏与韩国现代合资的汽车项目将开工,一批韩国汽车配套企业也将跟进。到今年末,围绕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引进的配套企业有望达到200家。
规划离不开机制保障
绘好“一张图”,下好“一盘棋”,离不开机制保障。
科学规划布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眉山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张规划做到底。组织实施为期半年的“规划会战”,重点做好城市、产业、园区、交通、现代工业新城、天府新区眉山区域、岷东新区、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历史文化名城等规划编制,确保规划的系统性、全面性、彻底性。同时,按照与成都“有特色、无落差”的要求,眉山瞄准成都南部新城标准,推进天府新区眉山区域建设。
巴中出台一系列措施,让城乡规划的管理更加规范。在坚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理念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等规范,明确城乡规划的有关标准和要求,完善规划管理制度。
在制定规划时,既要体现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也要体现专家学者的专业水平,还要体现城市居民的价值需求。宜宾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中,突出规划的统筹性和科学性。围绕城市总规调整优化产业、新农村、交通等专项规划,做到多规融合、叠加运行。在规划的制定中,宜宾邀请美国易道、英国合乐、中规院等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参与规划编制,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使规划更加符合当地实际。
如何确保“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科学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十分重要。成都通过整合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使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从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这一切的背后,是成都保障规划实施的一系列制度起了作用。
按照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和简单管理三分离原则,成都初步建立了强化规划编制和监督、简化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的规划管理体制。率先在全国成立城乡规划督查专员办公室和规划执法监督局,确保统筹城乡规划落到实处,做到实施过程不走样。成都还在全球公开招聘乡村规划师,乡镇规划编制也有技术把关人。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配套改革计划将在四川省纳入成渝经济区的15个市中全面铺开。
智库谋划“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
2012年8月23日,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理论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央有关单位和省内理论战线的参会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了研讨。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加快推进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研讨的重点是:回顾总结近年来四川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做法和主要成效,研究探讨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本质内涵、主要路径以及关键举措。
与会专家学者通过深入讨论和充分交流,对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提出如下观点。
“两化”互动的重大战略意义。四川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与现代化建设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发展阶段性特征具有现实的契合性,与人民群众新期待具有高度的吻合性,是科学发展观在四川的灵活运用与创新实践,是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是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模式的创新。“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国内外宏观格局和四川特殊形势的准确把握,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四川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总体战略的“总体性”,主要表现在顺应了现代化建设的 “总体规律”,把握了社会主义事业的 “总体布局”,体现了四川经济版图的“总体重塑”。
“两化”互动总体战略的思维空间。“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紧紧抓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城乡形态、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关键问题,深入实施总体战略,科学奠定四川现代化基本框架。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配电自动化;探讨
1 智能配电网
1.1 智能配电网的概念
智能配电网主要是指对配电网的智能化,其通常是建立在高速双向、集成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借助相关的测量、传感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先进的设备技术以及先进的支持系统技术,以更好的实现配电网安全、经济、可靠、高效的目标。智能配电网具有激励、自愈、抵御攻击、允许各种类型发电形式的接入、满足21世纪用户对电能质量的需求、提高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等特点。
1.2 智能配电网的重要性
智能配电网是将配电网从传统的单向供电、供方主导、依赖人工管理发展模式逐渐向潮流双向流动、用户参与、高度自动化的模式发展。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重要性。
(1)提高配电网的最优运行,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智能配电网采用了先进的监控技术,其可以对配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施监控和系统优化,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系统的容载比,提高了系统的负荷率和使用效率,大大的降低了配电网一次设备的投资,使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推动新能源革命的发展,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传统配电网的保护控制、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基本上不会对智能配电网的接入给予充分的考虑,并且为了确保配电网的正常运行,对智能配电网的容量、网点的选择、运行导则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从而制约了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智能配电网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并网成本,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降低了碳的排放量以及对化石燃料的需求。
(3)为用户提供了优质可靠的电能,以确保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智能配电网不仅确保了供电电能的可靠性,而且还能够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的需求,其采用的相关技术可以有效的预防以往故障倒闸、重合闸操作引发的短暂供电中断,而且还能有效的避免出现谐波、电压聚降、不平衡等现象的影响。
(4)有效的解决了分布电源的接入问题。我国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高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要求,例如实现了风电、光伏、垃圾发电等。但是可再生能源具有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配电网的运行控制和电网功率的均衡。而且随着我国分布式电源的不断发展,促进配电网从传统的单向潮流网络逐渐向双向流动网络发展,但是传统配电网中的自动化、保护设备等却很难有效的应对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智能配电网具有强大的分布电源接入能力,能够很好的适应国家新能源发展的需求。如今,大多数的分布式电源主要是以微网为桥梁衔接到配电网中,并通过微网接入位置优化、微网结构优化、配电网的综合优化以及分布式电源优化等,大大降低了分布式电源的输出和输入双向性,提高了智能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配电自动化
2.1 配电自动化概念
配电自动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配电网监控与管理、现代信息技术中,其通常是指中低压的配电自动化、生产管理信息化、运行自动化管理。配电生产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了停电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设备管理、基于作业管理等功能,有效的实现了“源端唯一、全局共享”的目的。运行自动化主要包括了数据监控与采集、电压无功控制、故障自动隔离等功能,通过现代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有效的实现了配电网的管理自动化和运行监控自动化,保证了全网的经济、安全、可靠运行。
2.2 配电自动化的重要性
(1)解决了供电可靠性问题。通过配电自动化中的DA功能,有效的改变了原先故障发生后的隔离故障和人工查找故障,提高了故障自动隔离功能,而且大大降低了每次故障的隔离时间,提高了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2)解决了调度的“可视化”问题。通过数据交换总线,不仅可以实现生产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的集成,而且还能为调度提供与配电网现场同样的图模信息,同时还可以借助通信设备、自动化终端设备来将实时状态量加载到相关图层之中,加强对信息调度的“可视化”管理。
3 智能配电网和配电自动化之间的关系
3.1 智能配电方面的自动化技术
智能配电网和配电自动化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关性。配电自动化主要是指管理人员借助信息交流、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将用户资料、配电网设备实际运行状况等相关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然后再通过相关技术将这些信息构建一套自动化体系。完善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了配电网在进行停电处理和配电设备管理的自动化功能;配电网在使用阶段所涉及到的自动化技术;对用户的自动化信息管理;对用户用电明细的自动记录等。
3.2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的对比
与配电自动化相比,智能配电网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主要体现在智能配电网技术内容逐渐趋于完善;智能配电网有效的将各种先进技术结合在一起,其不仅包括了一次技术,而且还包含了二次技术的范畴,而配电自动化仅包括了二次技术。智能配电网发展的目标是节约投资成本、提高配电网的整体性能,加大了对相关技术的创新和结合。智能配电网的技术内容更加丰富,性能更加好,同时还支持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智能配电网技术的改进不仅可以加强配电网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而且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用电时间段,提高了配电网的使用效率。
4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中的主要问题
4.1 网架结构过于单薄,导致智能配电网基础不牢
智能配电网和配电自动化都是在“较强”的网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配网网架结构薄弱、配网长期投入不足、线路结构不合理(例如联络不合理线路、单辐射线路、线路重负荷)等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智能配电网和配电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制定差异化方案,采取坚强结构区域来实现DA功能,对于结构相对比较薄弱的区域,要加强调度“可视化”管理等。
4.2 配电一次设备质量比较差,严重降低了智能化、自动化效果
智能配电网和配电自动化基本上依赖于配电一次设备,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配电一次设备的准入门槛比较低,从而导致出现了“大问题没有,小问题不断”的局面,严重影响配电网的整体运行质量。
5 提高智能配电网和配电自动化的主要措施
5.1 提高对建设工作的认识
智能配电网和配电自动化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供电网络的可靠运行,以降低社会停电损失。在一些地区,推广该技术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电力监管机构对配电网可靠性的限制,因为离开配电网可靠性这一目标将会很难实现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对智能配电网和配电自动化的认识对于配电网的发展和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5.2 加强管理维护工作
要想提高配电网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就需要拥有一批专业水平过硬、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为智能配电网和配电自动化具有十分繁重的管理维护工作量,维护工作的好坏将会决定配电网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显然,加强对智能配电网和配电自动化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技术不断完善、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环境保护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加强配电网的发展至关重要。智能化电网不仅对配电自动化技术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而且对于构建配电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可以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而且还能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