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管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管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范文第1篇

随着现代管理学的发展遭遇瓶颈,人们开始从哲学层面重新审视管理学,这也使得管理哲学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近年来,管理哲学因其特殊的理论视角和现实意义,越发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但与此同时,由于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管理哲学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困境。本文对管理哲学的概念及必要性进行论述,并试图针对管理哲学的发展困境及出路展开探讨。

管理哲学必要性困境及出路

一、管理哲学究竟是什么

“管理哲学”一词最早见于1923年出版的谢尔登的著作《管理哲学》中,谢尔登针对当时管理领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进行反思,将哲学引入管理中并试图从根本上对工业管理进行理解,只不过他并没有进行纯哲理分析,也没有系统地论述过管理哲学的元理论。但其思想对于管理哲学的发展是有助益的,他的贡献在于冲破了当时广泛普及的、但较为僵化的“科学管理”,并对管理问题进行哲学反思。他认为管理应具有科学原则与伦理原则。管理应依靠科学方法,但管理本身并不是科学而仅仅把科学方法当工具,管理还有更根本的目的。他认为用哲学的思考能给管理带来“光明”的崇高信念,以拒斥当时工业制度给工业社会本身带来的“黑暗”状态。

纵观中西方对于管理哲学的定位,不难发现普遍呈现两种误区:将管理哲学简单地视为哲学在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管理学中哲学问题的研究。事实上,我们真正提倡的管理哲学应该是对管理学和哲学的双重改造,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哲学致力于对管理学的自身发展提供合理性的辩护和研究方向上的价值判断。

二、我们是否需要管理哲学

在人类的科学和文化史上,管理学呈现出一种迅猛的发展趋势,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仅仅凭借现有的管理理论是不足以解决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的,而哲学层面的思考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则大有裨益,这也正是我们为何需要管理哲学的原因所在。管理哲学的出场,标志着对管理科学时代的“否定”与超越。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以及对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反思,管理科学的缺陷将会日益突显,因此对现代管理内涵进行重新确认,从而实现管理思维的转换与管理价值的设定,正是管理哲学超越管理科学的意义所在。

(一)管理哲学是解决“丛林之势”的突破口

尽管各种不同的管理理论构成了看似繁荣的“管理学丛林”现象,但表面的繁荣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管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困惑,光鲜背后呈现出的是管理思想的混乱。由于缺乏对管理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因此现代管理理论陷入了“管理无定式”的深渊之中。而管理哲学的基本功能不仅仅在于“批判”,更多的是在于构建出一套适应当代复杂易变环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因此发展管理哲学极有可能成为解决现代管理学危机的突破口。

(二)管理哲学可以对功利化的目标进行反思

管理学在近代归纳主义影响下变得片面而又急功近利。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是围绕企业管理提出的,企业管理的功利导向要求管理研究集中注意于提高效率与利润最大化的方法上。所以,如何提高效率从而能在竞争中取胜理所当然地成为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现代管理理论的这种功利化的发展趋势只有通过哲学的反思,才能有所改变。

(三)管理哲学可以弥补管理科学的不足之处

管理哲学的研究对于促进管理科学的理论进步和提高实际管理活动的有效性,都会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尽管管理科学的理论多种多样,但是却无法解答价值层面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问题不会在与产生它的同一层面的答案里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仅仅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因此,管理科学的缺陷亟待更深哟蔚墓芾碚苎Ю床棺恪C挥泄芾碚苎У闹傅迹管理科学就失去了灵魂,因而是僵死的,不会对管理者有多大帮助;没有先进的管理哲学,管理科学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利用,就不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福祉。

(四)管理学的真正发展需要管理哲学的透视

从哲学层面思考管理问题,不但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理论旨趣,而且也是管理实践者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追求。管理实践及其向理论的升华需要借助哲学思维,而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使管理哲学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为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管理学不仅要借助管理科学来实现其经验性,同时更要通过发展管理哲学来实现管理科学由经验上升至理论的要求。只有管理哲学的创新,才能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进步提供正确的基础和方向。

三、管理哲学面临何种困境

管理哲学对于管理学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仅仅意识到其重要性还不足以促进管理学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从中外管理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都处于一定的困境中,但由于中西管理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差异,因此两者又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一)西方管理哲学的困境

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管理理论也更加追求精确度和可操作性,量化管理也就成为了当今西方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逻辑实证主义的长期影响下,现代西方管理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科学和技术层面,颇有追逐功利和竞争的倾向,而缺乏哲学层面上的探讨。其对管理的科学性的过分追求导致了管理实践的机械化,而长期以来对管理哲学的忽视则正是造成管理学研究迷失在过分模型化、数理化的偏执之中从而无法走出“管理学丛林”的原因。

由于受传统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以往的管理理论大都带有普遍真理的色彩,追求理论的普适性和最合理的原则、最优化的模式,但是真正在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时,却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尽管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新兴理论也表达了对这种机械管理模式的反叛,但在西方追求理性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引导下,人们或普遍热衷于数学建模,或囿于经验而使案例分析法大行其道,依然缺乏对现代管理学的全面而深刻的揭示,从而使得对现行管理理论的哲学反思成为当今管理研究中极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困境

现代西方社会是从企业出发认识管理的,而中国却是从哲学走向管理。虽然中国管理哲学起步较晚,但其更自然地接近管理哲学的本质。在这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管理哲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其困境源自于其哲学性的缺乏和研究对象的僭越,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管理哲学学科基础的自足性。一方面,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起步晚且缺乏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故以现代化经济运作为背景的企业管理实践远远少于西方,而与之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则更显缺乏;另一方面相较于西方强调逻辑和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中国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象思维”的动态整体悟性思维模式。而在“象思维”辐射下的中国传统管理以整体性的行政管理为主,以技术、方法为着眼点的微观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尚未体系化,而正是由于没有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使得中国管理哲学的发展步履维艰。此外,中国管理哲学还存在着是其哲学性缺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未考虑中外哲学背景的不同,而仅仅将中国哲学中的现成结论与西方相关管理理论进行比较以及将西方哲学中的现成结论与中国相关管理理论作对比。

四、管理哲学如何走出困境

西方唯科学主义的泛滥使得人们对于形而上层面的哲学研究兴致缺缺,而过于追求高效率的现代组织和科学技术。之所以人们对管理哲学的研究热情远远不及管理科学,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对哲学的误解,片面地认为哲学犹如空中楼阁一般对于实际生活的现实意义并不大,而从事哲学的相关研究则更是不食人间烟火。因此,要改变人们对于哲学的这种偏见,哲学本身需要有所创新:将目光投向科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来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以管理哲学为例,必须正视管理与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它所要实现的正是管理学与哲学之间的真正对接。只有管理和哲学做到真正的融合,管理哲学才能走出困境得到发展。

而在当今中国,一方面人们迫切地渴望着发展来改善社会现状,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急于求成导致病急乱投医。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打着“管理哲学”旗号实则全然无关的快销理念及产品,俨然呈现出一派喧嚣浮躁之势。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管理理论方面,主要存在着生搬硬套、妄自菲薄、浅尝辄止等题;而在对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挖掘和转化方面,则存在着机械对比、自我标榜、断章取义等问题。德鲁克曾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因此,在向西方取经之时要以本土文化为前提,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将西方的管理理论合理地内化;同时保留传统文化中有益于管理实践的部分,立足自身、兼容并蓄,形成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培挺,张守连.破“科学管理”,立“管理哲学”――“科学管理”背景下谢尔登管理哲学基本定位初探[J].管理学报,2011(10):1452.

[2]孔冬.管理哲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7(1):280-281.

[3]刘兆峰.管理哲学:理论和实践的呼唤[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46. [7]孔冬.管理哲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7(1):280-283.

[4]吴晓俊.管理哲学的形成及其演变趋势[J].华商,2007(22):158.

管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管理学原理和知识,学会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更好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对员工的要求。但是,由于管理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性质,使得该课程和其他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有比较大的区别,如果不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组织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所学东西很虚,不实在,学生就会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由于高校教育的大众化,高职学生进校的分数与本科生相比都较低,特别是文科生,相对学习基础更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较懒散,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愿意去思考和实践,教师讲授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自控能力较弱,学习缺乏计划性,基本是被动地上课,课后也以完成作业为主,很少会涉及预习、学习、复习的过程。学习趋向于务实,表现为对稍微简单的实训课、实际活动感兴趣,复杂一点的活动就不愿意去做,对于虚的理论不感兴趣。而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职业院校,理科生基本报考的都是工科类专业,报考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主要是文科生,这就对管理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现行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应达到的目标理解比较模糊。《管理学基础》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以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职能介绍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成为各类基层管理者所具有的综合管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工作责任意识、管理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初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晰,加上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管理学遥不可及,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3、教学方法不灵活。主要是运用多媒体讲授及案例教学法,教师过于偏重书本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少,学生不能将所学管理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而且,教师所选案例主要是一些企业的案例,结合学生实际的较少,学生整体参与案例分析的主动性很差,课堂上往往是几个学生垄断发言,其他学生选择沉默,为了使其他学生都能发言,教师只好点名,发言的形式沉闷。这都使案例分析教学走了样,反而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教学过程要体现管理的实践。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处处运用管理理论,体现优秀管理的魅力,进而增强对管理价值的认识。

(1)每次让不同的学生上讲台宣读小案例,培养学生在公众瞩目下的“动口”能力和自信心,让学生针对现有案例发言,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参与课堂考勤。轮流考勤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名字相互被叫过和听过,以在细微中强化学生之间的情感;要求考勤时必须看着对方的眼睛以体现尊重,理解管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同时也可发挥管理的控制职能,防止“替答到”的出现。

(2)平时成绩的评价中体现管理。对于学生干部缺课要比普通学生缺课扣分要重;对于公假前后学生的缺课要比平时缺课扣分要大;对于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要加分。

(3)让学生参与案例的编写,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加大平时成绩占学期末成绩的比例,我校达到50%。平时成绩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根据考勤、上课表现、回答问题情况、参与案例编写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

2、加强课程教学初期的引导,强调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高职生在开始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更不清楚其用途,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帮助我们掌握工作、学习、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从一开始就强调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易懂易学。

在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为了使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高职生更易于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例如,结合学生大学生活编写“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如何度过你的大学生活”等。选择案例时,要注意选择来自校园生活的自编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所在院校特点的自编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这些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和教学,通常能够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必须重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分类编写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和企业特点编写短小精悍的案例,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并对案例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更新,形成一个适合管理学课程服务对象的、内容新颖而全面的管理案例库,给管理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4、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做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游戏参与法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布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上网了解年度财经人物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对于调研活动经验、结论以及学生网上了解的相关感受必须进行课堂展示总结,以作为平时考核的依据,表现突出的可以给些物质奖励。

其次,通过校园专家行活动,邀请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来校讲座。例如我校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邀请了安琪酵母集团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就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谈谈相关的做法和经验;邀请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给学生做了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大学生应聘方面问题的相关讲座等。让学生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的接触与现场沟通了解认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知识,培养自身的综合管理素质。

总之,《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管理素质,培养学生学会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应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使学生寓学于乐,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为今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更好地安排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丽.管理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

[2]王群.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3]刘晓斌.关于提高管理学教学水平的实践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2010(3).

管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哲学;管理学;管理哲学

一、管理学的含义

一般来说管理学就像一门经验性科学,是研究管理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关注的是与管理实践活动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具有“经验性”和“实证性”的管理活动和管理现象。

管理学也是关于“管理”(现象)的解释体系,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管理现象、人类管理活动及其经验,试图给出解释。这个解释包括“管理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管理”“何时要管理”“从何处管理”“和人能管理”“如何管理”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泰罗: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做什么,并使他们用最好的方法去做。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西蒙:管理即制定决策。斯蒂芬・罗宾斯: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过程”是表示管理者发挥的职能或从事的主要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概括地称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所谓“有效”,需要区分“效率”与“效果”。管理观察者与研究者从不同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基于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对“管理”做出了描述。

管理学是关于“管理”的知识支撑,整体而言,“管理”是人之主体性的实现手段之一,广义的“管理”即人们在管理对象中贯彻人的意图、使其按人的意志存在。“管理学”的基本功能,在于研究、提供帮助人实现预定目标的手段与方法。而这种方法、手段,能否更有效、更经济、更道德、更正当,需要“知识”的支撑。

二、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是“爱智慧”之学,它不仅仅指一门独立的科学,而指某一门具体科学中的最高层次的知识。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运行的法则,从这点上看,哲学也是其他科学的主导原则与方法论。也可以说哲学是属于超验科学。但是将哲学看作是“智慧之学”并不是准确的,因为人类的智慧并不是有哲学一门科学来概括的,应当按照“爱智”的愿意去思考哲学。哲学同样还是“反思”之学,黑格尔曾提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其特殊性就在于它“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哲学是对于认识的认识。对于认识的认识,就是认识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认识,这就是认识的反思。

三、管理学与哲学的结合

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哲学,管理理论上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注意从哲学的高度来回答这些问题,就可以使管理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哲学的贫困与否、危机与否,关键在于对某些具体事物的指导作用,所以哲学的指导作用必须面向实际,深入生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同时高于生活才能对具体事物起到指导作用。

哲学必须对管理活动进行价值的、伦理的、情感的分析,建立一门管理哲学。所谓管理哲学就是管理人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管理哲学是管理人的世界观,这是管理哲学的本质属性,管理哲学是哲学与管理学的有机结合。管理哲学是对知识形态的管理思想或基本规律的反思和批判,以及管理实践活动关于人和组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管理活动的对象是与管理实践活动更为间接、稍微疏远的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的管理终极问题和管理本源问题。

哲学与管理学的结合,是哲学与管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想要更好的发展哲学与管理学,就必须要面向实际,从现实出发,互相吸取精华。管理学通过与哲学的结合来解决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哲学通过与管理学的结合来解决更加实际的现实问题。管理学与哲学的结合,适应了科学发展综合趋势的必然要求,现代科学的发展经过一系列分分合合,开始向高度综合性的在发展。

哲学必须要与管理学的结合也源于哲学的开放性,哲学随着时代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哲学对自身的反思与自指,作为时代的精华,就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

与哲学的结合同样也是解决管理学发展中的问题,把管理学推向更高的台阶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历史的舞台,而且越发在现实生活中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而任何一门具体的科学都是需要哲学的这指导,管理学也不例外是需要哲学的指导,这更加凸显了管理学与哲学结合的必要性。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理性分析,哲学正是一种更高理论层次、最深远的理论思维,它以最高层次、最一般的范畴体系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过程及规律,以最高的理性境界审视现象。只有哲学才能对管理活动做更深层次的理性分析。

管理学与哲学的结合已经经过了一段里程,可仍是一开始,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它是必须把多种资源在其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恰当地组织起来的理性职能,哲学的发展只能扎根于现实的额土壤中。

作者简介:刘玉婷(1990.4-)女,湖北荆门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2级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管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范文第4篇

选择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管理学为对象,来研究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为实现独立学院创新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84

1引言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常在本科一年级开设,内容上它通常注重管理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的讲解,较为抽象。但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管理学教学必须强调其实践应用性。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管理的认识可能还比较肤浅,认为管理离自己很遥远,不能深刻认识到管理对其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管理学课程在接下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起到了过渡性的作用,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从而对管理类专业课慢慢了解和熟悉,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如何突出该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是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独立学院管理学教学现状

笔者采用调研的形式了解河南省独立学院管理学的教学现状。调研主要基于以下问题展开:管理学教材的选取、教学学时安排、考核形式、教师目前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师是否需要具备实践经验、学生期待的教学模式等。

调研发现,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师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动画、图片、视频等途径,应用形式较为单一,未引入情景模拟教学,以“一言堂”式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师生互动不充分,缺少恰当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而独立学院属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应该非常注重日常的实践教学,并借此途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因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助其成长成才的不是单纯的高分多证,而是真正的实操能力和系统、成熟的思维方式。然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很难正确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知识的转化和迁移能力培养不足,这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够的,也很难满足社会岗位实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3独立学院管理学传统授课模式效果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管理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明显落后,教学效果显著不佳。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师生对管理学课程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3.1.1学生对管理学的认识不够准确

如今,管理一词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凡事都与管理有关,管理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但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普遍地认为管理只是管理者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将来毕业了自己也不一定能成为管理者。学生对管理行为缺乏最基本的认识,难以深刻地理解管理本身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时积极性普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3.1.2教师教学理念不够准确

很多人认为管理学教学内容比较空洞和抽象,没有什么实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觉得这门课程不好讲,需要扩充和发散的东西太多。学生也觉得这门课程没有什么可学的,缺少对这门课程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流于形式。

3.2教学方式传统化、单一化,缺乏实践教学

3.2.1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在管理学课程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基本是按照教材的内容逐一讲解,较少引入实例辅助说明的环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即便在引入案例讲解时,所选择案例的时效性和贴切性也都略显不足。另外,很多年轻教师缺乏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难以将自己对管理理论的实际理解和体会进行详细地解读,教学效果欠佳。

3.2.2教学方法不够多样

目前独立学院的管理学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满堂灌式的。大部分教师由于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实际教学技能不高,难以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课堂组织形式单一,拓展性不强。学生由于未能进行真实的亲身体验,便很难理解和消化授课教师所陈述的相关案例,从而导致本课程教学过于抽象,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2.3教学手段普遍单一

目前,管理学教师主要还是运用传统的授课工具进行授课。虽然部分独立学院教师也适当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但应用形式普遍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工具的强大作用,应用效果不好。单纯借助这样的手段进行管理学的实际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授课效果。

3.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考核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发现教师实际教学当中的不足。但是,目前独立学院在进行管理学课程考核时,基本都采用平时成绩加权期末成绩的方法进行,但期末考核的形式普遍单一,大部分都以闭卷考试为主。命题题型也基本都是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相对比较抽象和刻板的题目,能够检验学生的理论应用性和发挥性的题目不多。而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也不可避免地要依靠强化记忆,这与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不符的,也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独立学院管理学教学模式创新设计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对相应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而目前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模式已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针对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学习基础不牢固、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的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其传统的管理学授课模式进行恰当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4.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4.1.1管理游戏

这是一种鼓励学生参与互动的有效方法,它通过营造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的活跃氛围,融管理理论于管理游戏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加强师生互动。在进行相应的管理游戏时,教师首先需要模拟相应的情景氛围,然后对学生进行角色分工,融入抽象的理论,提高学生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4.1.2分享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结合90后学生活泼好动、渴望交流的特点,采用分享和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但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控制性很重要,选好主题、加以引导、融入管理知识、分析和总结等是保证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开展的关键。

4.2改革管理学课程的教材

独立学院教师在选择管理学教材时,必须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化其理论应用性,不能直接采用普通本科的教材。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自身的特点,它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独立学院教材的内容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其特殊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实用性为主,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否则学术性和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独立学院本专业的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或改编工作,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把握教学内容的体系及思路,以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对不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并且要让学生接触到管理学的前沿知识。重要的知识点要配套恰当的案例,既要包括国内的,也要涵盖国外的,成功的、失败的案例都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教材内容要新颖,结构要合理,富有专业特色,适合独立学院,这对于提升独立学院管理学授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4.3改革管理学课程的考试形式

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必须要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目的进行,通过传统的理论考试,尽管一定程度上也能检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基于这种形式,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临时的死记硬背就能完成,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及形式应该多样化。不仅要检验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日常学习的理论应用性、团队合作性、考试成绩等,进行多方面、全过程的综合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并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总之,独立学院的教师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必须要找好教学效果的平衡点,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有效促进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5结论

管理学不仅仅是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同时,不仅要从理论的角度去把握管理学的科学性与抽象性,更应该重视管理学极具广泛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要求学生在实践方面能够应用所学的理论。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尝试新的管理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管理学本身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对独立学院的教师来说,要讲好这门课,并且要切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在管理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改进也实属正常。只有探索出适合独立学院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并不断改进及更新教学思路及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元双.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2]贺杰.《管理学》案例教学思考[J].北方经贸,2010,(8).

[3]黄慧婷.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西部,2011,(15).

管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re exists rich theories in modern economics that are helpful to train entrepreneurship. Teachers have propensities to elaborate economic theories and neglect teaching the economic ways of thinking, however. Improving the ways of teaching economic theories can nurture entrepreneurship effectively.

关键词:创业能力;教学改革;经济学思维方式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teaching improvement;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102-02

0引言

随着劳动市场就业压力的加大和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日益多样化。而毕业后的自我创业,成为许多大学生选择的灵活就业方式。本文讲的创业,主要是指就业者处于自我雇佣的状态,是一种劳动方式,并不限于创业团队的商业形态。自我创业的成功,除了需要创业者具备敏锐的眼光、创新的精神、踏实的作风等基本素质之外,经营管理才能也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能力,而经营管理才能的形成需要创业者进行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的学习并将理论付诸创业实践。而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各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基础,对目前高等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单纯的注重理论讲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的训练,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1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较为庞杂,而数学工具的运用进一步加深了这门课程的繁难,西方经济学课程成了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国内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如何对复杂的理论内容进行通俗化解释,并较多的运用案例教学对讲授的理论进行验证。而殊不知,枯燥的理论内容一则通俗化讲解较为困难,二则从高中“解放”出来的学生本身对复杂的理论具有“抗拒”心理,而目前西方经济学中使用的教学案例较多的是国外的典型案例,这使得学生感觉离我国的经济现实“很远”,这些都使得目前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成了一门令教学双方都感觉困难的学科。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本身存在的困难使得教师过多的关注课程的讲授,而忽略了这门课程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理论内容虽然较为庞杂,但就本科教学而言,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逻辑上较为严谨,体系较为完整,课程内容包含的基本思想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而这门课程也是学习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学等各种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对目前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2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选择的学科,许多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对方案的理性选择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面临选择作出理性的选择,对于创业者尤为重要。比如,对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理论“经济人”假设的掌握,可以帮助创业者在经营管理中作出理性的选择。西方经济学中厂商行为的分析理论,可以帮助创业者在经营管理中对生产、定价等活动作出科学的决策。而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也可以直接用作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指导。如微观经济学成本理论中机会成本、经济成本等概念的引入,对于创业者选择创业项目,进行经营决策的选择,评估成本收益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运行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西方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但由于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较为繁难,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过多注重讲授知识,学生非但难以掌握复杂的经济学理论,更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较多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经济现实理解经济理论,指导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并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经过反复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思考的能力。

3基于提高创业能力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3.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必须引导学生能够对遇到的经济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就必然要求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较多采用的方法,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利用理论解释所列举的案例,而忽略了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在案例的选取上尽量选择国内的经济案例,特别是学生生活中感受较为深刻的案例。如讲授限制价格理论时,可以例举学校食堂饭菜价格在价格管制下,学校食堂的行为选择等。特别的,可以要求学生亲自搜集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汇总到授课教师处,教师选择其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讲到结论之处时,可以请学生对结论性的知识进行归纳,然后教师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并指出掌握理论知识的关键之处。比如,宏观经济学讲到凯恩斯乘数理论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总需求决定均衡产出的理论,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总需求组成部分的变化为什么会引起均衡产出成倍的变化,是否与总需求决定均衡产出的结论矛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适时总结,总需求组成变化引起了其他部分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总需求发生了成倍变化,进而均衡产出也就发生了成倍的变化。讨论式教学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国内本科教学的现实决定了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大量使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可以在每章结束后安排一次专门的讨论课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归纳该章的内容要点,指出掌握该章内容的关键之处,并引导学生客观的分析评价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无论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主动的利用所学到的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和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的安排

3.2.1 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很多是经济理论的阐述,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内容体系完整但相对简易的教材,同时编写讲义并印刷发给学生,在讲义中,教师可以多编入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条件许可时,教师可以出版适合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教材。

3.2.2 制作PPT,编写习题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较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较丰富,可以制作PPT以提高教学效果。PPT制作应简洁,注重对理论知识进行“点睛”,如讲解GDP的含义,让学生掌握理解GDP关键在于“有没有创造新价值的生产性活动”等。PPT主要概括每个理论的要点,具体的讲解留给教师讲授和学生的课堂参与。PPT中可以编入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系统的经济学训练,每章内容讲授后,授课教师还应提供一定数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习题的编排不能过于简单,应注重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

3.2.3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表述形式数学化的处理目前的经济学教材中,注重数学手段的运用已成了常态,而数学本身的繁难使得学生往往对数学形式表述的理论“望而却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数学讲解理论知识,理论的说明可以放在每章内容的“附录”中,让学生在理解基本的理论思想后,再逐渐理解理论的数学表述。

3.3 重视对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做事应先学会做人,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理性人假设”的理论容易引起学生误解,诱导学生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而中国在实施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没有加强社会道德水平建设,市场经济在“推崇个体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对一个社会而言,如果社会道德崩溃,将导致经济建设成果的丧失。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诸如“最优化”、“均衡”等理论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客观的看待经济学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到经济学的结论是在严格的假设下分析得出的,对现实只能进行有限的解释,而社会的发展存在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