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调查报告

经济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调查报告

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合作社的由来

镇商品蔬菜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起步阶段。从1998年至2001年8月走的是由政府引导、扶持,能人示范带动的路子,政府工作人员亲自考察市场,引进蔬菜品种,能人示范,带动农户发展,甚至组织干部帮助农民卖菜。经过艰苦的努力,面积和品种有所扩大,发展到千亩菜园、三个主产品种。由于种植分散、规模小,指导困难,种植效益低,发展缓慢。第二、成立蔬菜协会,摸索推进阶段。2001年8月起成立蔬菜协会,培植经纪人队伍,使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入市场化。初期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协会的松散性,服务的质量难以维系、经纪人队伍恶性竞争,出现大起大落的增加—锐减—增加的多次反复,影响销售服务;或集体打压菜价,侵占菜农利益,导致农户种植蔬菜积极性不高,发展不稳。第三,走上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8月,由镇政府倡导,在原蔬菜协会的基础上,由蔬菜经纪人宇尔兵等40余人发起,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组建了全市第一家蔬菜经济合作社──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

二、合作社运行的基本情况

合作社组建后,首先召开了首届社员大会。制定通过了合作社章程,完善了相关制度。民主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理事长、监事长,理事会下设市场营销部、生产服务部、技术服务部、财务管理部四个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市场调查、市场开拓、收购销售产品;生产资料供应、生产管理服务;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和财务结算、财务核实,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的提取和管理使用。

合作社组建后,建设了8.1亩的蔬菜交易市场,建设500平方米的彩钢交易大棚及农资供应门市部,配备了5辆运输车辆,蔬菜安全检测设备和电脑、电话、传真机等办公设施。

在运行机制上,以坚持家庭联系承包责任制为基础,走合作社+基地+会员的路子,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和销售并全程承担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会员负责种植。在合作社内部实行“十统一”: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成本价供应给会员)、统一生产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会员产品按年初确定的保护价)、统一销售、统一提取公积金(利润部分30%)、公益金(利润部分30%)、风险金(利润部分40%)、统一分配方案。

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产品发展到大棚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韭菜、豇豆,露天韭菜、茄子、黄瓜、豇豆、青菜、鲜食甜玉米等,年保护价订单生产各类蔬菜5000亩,鲜食玉米700亩。在销售渠道上,合作社除了在南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合肥、滁城等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置固定摊位挂牌销售外,产品还进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苏果等大型超市。在品种选择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作社择优试种,成熟迅速推广。生产管理上,坚持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操作,并建立蔬菜生产档案,每一批蔬菜,通过安全检测后方可进入市场。经过两年努力,镇已被市农委菜办列为滁城蔬菜基地,被南京市商务局定为南京市无公害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及苏果等超市的蔬菜定点供应单位。目前,合作社社员由建社初的40人,发展到现在416户,并带动周边1000余户,年生产销售各类蔬菜1000多万公斤。更可喜的是,合作社的订单现已辐射到施集、、乌衣、大王等镇办,取得了种植户、合作社“双赢”的良好局面。合作社理事长宇尔兵被评为市“首届十强经纪人”,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被评为“市十强合作社”。

三、合作社的良好效应

1、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市场的信息通过合作社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合作社通过自身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民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蔬菜、,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全镇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11%,主产村达70%。

2、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合作社将当地蔬菜购销大户、加工大户、种植大户等按自愿、民主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民统一提供种苗、传播种植技术,拓展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了科技、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合作社真正将产、加、销、供诸环节有机衔接,解决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了优势整合和利益互补,夯实了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成为联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桥梁。

3、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层次。合作社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推广提供了组织保证。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合作社组建短短两年,就注册了“尔兵”、“美中之玉”两个农产品品牌商标,为拓展市场打开了绿色通道。

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是由蔬菜经纪人和种植大户牵头组建的。这些能人利用自己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农产品科技水平,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稳定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的返利、分红制度直接带动农户增收;合作社向入社农户无偿提供农技、市场信息,低价提供优质种子、农资等社会化服务项目,间接地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菜区农户人均纯收入2007年预计为5550元,户收入3万元以上的社员占入社的菜农户20%。

5、促进了行业的自律和规范。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产、销售会有很大的自发性、趋同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农业产业的大起大落。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实行“十统一”,有效地促进了行业的自律和规范,避免了农户之间、农户与经纪人或加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实现了行业整体优势互补,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对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产品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

1、机制创新,是镇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合作社运行机制创新,防止了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包括合作社自身的盈余过于向少数人集中,使以生产者为主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合作社的好处。在利益分配上,按农产品投售量进行分配。在决策机制上,采用一人多票制,农民拥有的股份越多或投售的农产品数量越多,在合作社的发言权就越大。正是这些农民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机制,使镇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以生产者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

2、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办社,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镇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在建社时充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组建,区以上工商部门登记,以经济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在生产上实行标准化作业。合作社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产前优良品种、安全农用物资的统一供应,产中统一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后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科学规定,保证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为打造信得过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基础。申报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使产品提高档次和“身份”,在营销上实施品牌策略,进行品牌销售,已形成了“尔兵”、“美中之玉”等名牌。

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自20今年下半年起,多数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推动商品房的销售,采取带看房团看房的方式而非像XX年商品房销售火爆时期一样坐等购房者前去案场,此后多家房地产媒介开通了看房直通车,拉拢大批量的客户集中到楼盘案场看房并且起到明显的引导效应,以此激发客户的购房信心。那么消费者需求情况究竟如何?对此,笔者采集了自今年9月份至今年6月份锡城某看房团的部分消费者需求调查问卷,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为了更实际的体现目前开县购房主体的需求情况,本调查报告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共采集有效样本251份,调查对象全部为准购房客户,购房目的包括购买婚房、改善性住房、投资性购房(出租、转售)等,并且根据开县商品房网上信息平台有关商品房成交数据,从供需两方面来说明开县商品房市场购买群体现状。

第一部分调查报告主体内容分析

购房需求者主要为24-30岁适婚年龄青年,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购房目的倾向于刚性需求,并且多数为首次置业,可接受房价范围一般在30-50万元之间,在购房决定性因素中首要考虑的为房价因素。置业者意向购买高层以及多层建筑形式的商品房居多,户型一般为二室一卫以及三室一卫或三室二卫,面积段分布以80-143.999平米为主。考虑小区周边设施主要为超市、幼儿园、医院、银行等,而较低程度的去注重会所等商务设施。

从调查结果来看,影响购房者购房的决定性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为房价,86.5%的看房者会考虑房价因素;其次为地段、交通、户型结构、周边配套设施以及房屋质量,其中最为重视的为交通要素以及地段要素。

一、商品房价格变化

在房地产调控政策被调整、新城发展等因素不断释放刺激下,开县商品住宅市场价格明显上涨势头已经整整维持了一年。新房如此,存量房也如此;销售价格如此,租赁价格也如此。这种不回头的价格走势毫无疑问将延续。只有讨论这种价格上涨幅度是大是小才具有实践意义。

二、供给明显不足。

由于近些年的农转非人口不断增多、老城搬入新城,加大土地供应和市场现实需求。很多商品房预售一空现实趋势是即便加大了商品住宅竣工的推量,也未必会形成市场价格下跌,最多只能产生涨幅趋缓或停滞的结果。

三、成交惯性延续。

相当一批人认为,下半年开县商品住宅成交量低于上半年,标志着开县市场不接受高房价及其快速上涨,下一步将导致拐点的出现。实际情况是开县商品住宅需求并未减少,而是因为商品住宅供给不足而导致成交量稍逊。下半年几个月的市场成交量和上半年高峰成交月相比,虽然少了点,但远比去年同期要好得多。开县今年商品住宅成交量远远大于20今年已成定局。下半年商品住宅成交量总体上保持了惯性延续。这样的显赫成就依然被媒体称作为“房价高,老百姓在观望”。

四、低端带头走高。

下半年以来,上海低端房屋的销售和租赁非常活跃,各板块价格指数涨幅都比较平均,上涨的区域也开始扩大。与上半年高端市场的积极表现形成明显反衬。上海存量商品房市场占据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一些区县如浦东新区,存量房交易远远高于增量房交易;一些区域存量房交易价格和增量房交易价格不分伯仲;存量房同样是上海商品房投资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五、后市继续看好。

只要经济恢复还不稳定,国民经济继续需要房地产业当领头大哥,房地产的现行政策也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即便明后年我国经济恢复地挺好,也不可能再出台像前几年那样的全国一刀切的全面打压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充其量哪个地方有问题,哪个地方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已。实践已经表明,较快增长的商品住宅市场价格并没有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为城市中多数人都有了产权房屋,老百姓住房占了家庭财富的一半。也没有给国民经济造成全局性波动,反倒是在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时,中国房地产是拯救中国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作为发展中的开县,10年其房地产成交量和市场价格都将维持发展。

(一)成本推动。普通商品房价格是由成本、利润和税金三个部分组成,而成本占整个价格的80%,主要由土地、建筑安装工程、附属公共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和前期工程等五大项。从1997年起一类区域成本分类比较,土地从355元/㎡上涨到707元/㎡,上涨98%;建安工程从555元/㎡涨到706元/㎡,上涨27%;公共基础设施从15元/㎡涨到290元/㎡,上涨1800%;附属公共配套设施从15元/㎡涨到150元/㎡,上涨900%。成本中,主要是土地、建安工程、公共基础设施和附属公共配套设施费用的提高,企业利润标准8%虽然没有改变,但因利润提取是随成本基数计提的,利润也水涨船高。

(二)市场拉动。房价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这个地区的生活水平。据调查,人均收入增幅分别为14.1%和1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原来的一般化住房标准和周围环境,而是向更高的居住条件迈进,他们会把房屋的质量、结构、地理位置、环保、设施配套、安全等作为改善居住的条件,而市场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三)人为炒作。一是受外界影响。国家近几年来虽然提出了一系列抑制房价上涨的措施,但从客观来看,房价是目前刺激和推动gdp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说实在,谁都不愿看到房价有明显下降,中央政府强调“发展是大局”,地方政府可以从土价拍卖和房地产开发中收取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因此,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希望以房价刺激经济增长,寻求发展政绩;一些经济学家也以“市场经济,有市场就应随意发展”为口号,一方面高举发展大旗,另一方面为房产商摇旗呐喊、歌功颂德,趁机谋取利益,使得老百姓产生一定的恐慌心理,赶涨买涨,造成房价总体上扬。二是媒体商业化炒作。一部分购房消费者因缺乏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真实信息的掌握,只能轻信房屋销售商、轻信广告和社会上的传闻,在房地产市场中,商业传媒为谋求商业利益,夸大其词,夸张宣传,这不但表现在房地产,还表现在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广告方面,给群众造成误导,使群众对其价格运行的判断产生了偏差,人为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一是结构单一。以矿业、电力、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工业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结构,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且利用率较低,企业加工与生产呈“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直线模式。二是链条不完善。产品开发层次低,大多数企业处于资源“出口”或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各自为战,孤立发展。三是缺乏龙头企业。起点高、上规模、效益好、拉动大的企业屈指可数,与湖口、共青、瑞昌等地相比,存在着“量”和“质”的双重差距。

制约要素尚未破解。一是用地难。据了解,全县有14个新签约的项目因用地指标受到限制,迟迟不能开工建设。二是物流难。县外和县乡物流配套跟不上,导致许多项目的引进和生产受到制约,即使已落户的项目,也因物流成本高、不方便、不安全,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三是融资难。金融部门的放贷机制不畅,企业融资困难,部分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不能正常生产与经营。四是招工难。我县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企业招工难,特别是技术工紧缺,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管理体制方面,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目前,工业企业管理部门有县工信委、中小企业服务局、工业园管委会、商业管理办公室,看起来分工明确,但权责不明,部门职能弱化。推进机制方面,激励政策不凸现,发展环境不优。我县的优惠政策不具吸引力,与发达地区相比,项目投资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同时,少数部门小团体利益至上,经常设置一些梗阻环节,转嫁或增加企业负担。

二、对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明晰主攻方向。一是主攻矿业经济,推进产业集群。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我县实际,完善矿业产业发展规划,使钨、钼、钒、石英、石灰石等产业发展与省市“十二五”规划相适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使各种矿产资源向大企业集中,着重培育钨、石英、陶瓷、石材等龙头加工企业。鼓励和支持现有矿业企业加大投入,推进技改,开发下游产品,为企业的长足发展积蓄后劲。建立矿产业专业市场和区域性物流园区或配送中心,相关管理部门建立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涉外联络等机构,推进矿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二是实施回归工程,推进返乡创业。县、乡两级成立返乡创业指导中心,乡镇作为返乡创业工作的主体,全力开展项目开发、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拓展返乡创业领域,在发展服装鞋帽、工艺饰品、电子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参与企业改制改组和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社会公益性项目开发,创办现有规模企业下游的配套配件项目。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整合资源推进乡镇创业小区建设,让一批个体经济孵化为民营企业,弱势企业孵化为优势企业。三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巩固绿冬丝科、万顺特艺、裕发河粉、一家丝被等国优、省优知名品牌的同时,加快对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品牌的申报和创建,提高产业的知名度和含金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基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开发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形成规模经济。

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去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以“4+1”工程建设为主线,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项目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助推器、加油器,不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引导全县村居成立专业公司,实现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序、规范和快速发展。

据农经年报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849万元,其中经营收入393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1426万元,投资收益71万元,其他收入

1959万元。全县246个村居中,集体经济零收入的村仅有27个、0-5万元收入的村79个,5-10万元的村95个,10-20万元的村34个,20-50万元的村7个,50万元以上收入的村4个。全县有70个村居成立农、工、商等性质的专业公司。去年,全县各乡镇参与

“4+1”工程建设观摩项目34个,其中有30个项目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有4个项目未经营,分别是八集乡标准化厂房、三庄乡标准化厂房、高渡镇标准化厂房、王集标准化厂房。

无论从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还是从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项目情况看,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我县拓展集体经济发展三个新模式。

一是利用省脱贫奖补资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项目,已成为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极。近年来,我县各乡镇利用脱贫资金在乡镇工业集中区建标准化厂房,或在县乡主要道路两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所建资产归村居集体所有,让贫困户到工业集中区就业,或承包高效农业设施从事种植,发包收入的80%归贫困户集体所有,20%的收入归村集体,用于村集体组织的正常运转以及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

二是成立农、工、商等专业公司,促进村级集体经济规范发展,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村集体成立公司,或村级集体与有实力的老板共同成立公司(村级集体占大股),把村集体的资产、资源、资金归并到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如临河镇小店村成立腾讯商贸公司,村集体实现年收入20余万元。

三是发展“房东”经济,杜绝集体经营,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乐章。实行村集体的资产和资源实行对外租赁,变过去村集体直接参与经营为间接经营,杜绝集体经营,把村集体收入的风险降为零,确保村级集体的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如众兴镇姚圩村,新建康居示范点,出租门面房每年取得稳定的村集体收入。

二、存在不足

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有:

一是少数村个别乡镇重视不够。个别乡村干部,片面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村集体经济无关紧要的,不合时宜的。更有的把发展集体经济与搞集体经营概念等同,认为搞集体经济是不能搞,也搞不好。有的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无从下手,无思路,无办法,无实力,村支“两委”成了“维持会”。

二是项目档次低,投入少。无论是标准化产房,还是高效设施农业,上规模、上档次的少,不能形成村集体持续增收的主渠道。有的项目仅仅依靠上级扶持,个人资金和引进外资投入少。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一方面,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推广不够。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组织化程度偏低,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人数偏少。

四是工农业附加值低。有的项目仅仅是一些“三来一加”项目,加工粗放,经济效益低下。有的农业项目只是简单种植,农业加工项目还停留在“谷变米,麦变面”的初级加工段,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三、几点建议

“4+1”工程建设,是县委县政府推动镇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实现强镇壮村富民战略的有效途径,而村居集体经济发展是“4+1”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此项工作,去年是我县实施战略的第一年,在村级集体经济观摩项目的建设和考核上,需要不断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从宏观上认真加强指导,在具体的工作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建议县政府制定下发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纳入县百项重点工程督查考核,赢得乡镇领导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我市各级各类开发区建设现状

我市的开发区建设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十多年的滚动投入和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功能日趋完备。尤其是近年来,在加快发展外资、民资和企业“转制”的大背景下,在外向带动,城市化战略的大力推动下,全市开发区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截止20*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外商投资区、民营工业区、科技产业园等)36家(其中省级开发区2家),规划总面积205.7平方公里;开发区进驻企业总数2145家(其中外资企业625家),实际吸引投资337亿元(其中外资20.57亿美元);区内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3.46万人;20*年区内工业投资约占全社会新增工业投资的85%。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2.97亿元,财政收入10.92亿元,完成出口16.52亿美元。开发区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主体,呈现以下鲜明特点:

1、形成了以省级开发区为龙头,以各镇开发区为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

我市现有的两家省级开发区开发较早,近年呈加速发展态势。经过10年的发展,两区建成面积已由最初规划的10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近3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次年就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连续4年成为省、苏州市的先进开发区,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协会将我市评为2000年度投资环境最佳,投资风险最低的大陆城市。截至20*年底,区内企业共有417家(其中外资企业329家),实际吸引投资97.2亿元(其中外资11.2亿美元)。汾湖旅游度假区去年以来引资速度迅速加快,区内企业总数达到286家(其中外资企业1*家),实际吸引投资15亿元(其中外资1.2亿美元)。两区合计企业总数703家,其中外资企业431家,占全市开发区企业总数(下同)的33%和69%;实际吸引投资合计112.2亿元,其中外资12.4亿美元,占33.3%和60.2%。两家省级开发区是我市外向型经济名副其实的龙头。

我市各镇的开发区也发展迅速。盛泽、震泽、黎里、梅堰、南麻、金家坝等镇开发区内企业超过100家。所有镇开发区均有外资进入,并且呈加速增长的态势。如菀坪等镇以开发区为依托,去年至今年在利用外资、吸引民资以及财政收入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增长,经济总量增长迅速。

2、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

(1)开发区内产业高度集聚。

*经济开发区根据自身实际,选准主攻方向,把IT产业作为开发区主导产业来抓,以配套企业吸引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IT产业群。目前区内外资93%为IT产业,IT产业的产品门类齐全,产业链不断延伸,系列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内外资企业和世界IT产业联系紧密,技术设备先进,研发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20*年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称号。

围绕“一镇一业”,依托各自的产业基础,我市各镇的开发区也各具特色,普遍有较高的产业集聚度。盛泽民营经济开发区的纺织业,七都光纤技术开发区的电缆生产,黎里的日用化工业,金家坝的新型建材业,桃源的木加工业,铜罗的花木业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的升级,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区内企业的发展。

(2)我市的开发区建设不仅在工业产业上各具特色,而且近年来还逐步向服务业领域拓展,形成了产业联动,互相促进的局面。最近几年=来,汾湖旅游度假区按照工业开发与旅游度假相结合,招商引资二产三产相结合,以三产吸引二产,以二产带动三产的指导思想,第三产业有了新的飞跃。总投资超过1亿元,占地706亩的大渠荡景观区目前在抓紧施工;新锦发五星级度假村首期工程106幢游艇别墅,其中80幢土建已经结束,并已开盘销售;投资5000万元,规划12层的芦墟大酒店已破土动工;区内的莘园度假村、商业街等人气日旺。还有多家房地产开发商看好开发区,几个较大型的项目正在洽谈之中。*经济开发区引进了总投资2.5亿元的运东商务中心,并确定了运东汽贸城、新城花园等项目设计方案。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了全市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3、开发区内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全市开发区企业平均投资达到1560万元。*经济开发区内的华宇电脑、大同电子、台达电子、中华映管、高创电子、全友电脑、华渊电机、亿光电子、亚旭电子等旗舰型大企业相继落户。高创电子、大同电子2001年已跻身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00强,高创电子还入围200强。目前华宇、中华映管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区内企业生产的液晶显示屏、平贴式电阻、钽质电容、锂电池、多层线路板等科技含量高,都是国内乃至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产品。汾湖旅游度假区今年引进的项目规模也都较大。各镇开发区内几乎都有当地近年崛起的龙头骨干企业,颇多企业投资规模超亿元。黎里等镇开发区近年还有旗舰型外资项目开始落户。

4、各项比较扎实的保障措施,促进了开发区快速健康的发展。

适时调整规划:伴随着工业新投入的快速增长以及区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镇两级适时调整规划。市委市政府在机构改革中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松陵镇16个村、同里7个村划归*经济开发区管理;将原芦墟、莘塔和汾湖旅游度假区区域规划三合一。发挥“原芦墟工业总量大实力足,原莘塔镇可开发面积比较大,旅游度假资源比较丰富及汾湖旅游度假区牌子大,知名度高”的三大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开发区的体量迅速增大。

给予扶持政策和调整管理体制:在开发区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除了充分执行好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市委市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吸引鼓励资本入区的政策。同时根据区划调整和发展实际,*经济开发区和汾湖旅游度假区的管理体制也有了相应的调整,更有力地保障了开发区的健康发展。各镇也都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在组织领导得到保障的同时,许多镇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管理,成立了管理机构。如黎里镇抽调了分管书记、分管镇长和镇长助理,将开发、建设和管理职能集中,成立了开发区管委会。规范运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大部分工业项目进入了开发区。

招商得力:两家省级开发区和各镇都建立起强有力的招商队伍。内外资并举,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建立起了许多招商渠道,同时也探索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办法。

服务到位:服务是开发区第一投资环境。无论是“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定期上门”还是“个性化服务”,开发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都能以客商为对象,努力建立符合WTO规范的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5、开发区的跨越式发展,快速推动了城市化建设。

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农村快速向小城镇聚集,重点城镇向城市型转变,我市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目前我市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0%以上。同时也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年全市三产增加值达到86.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2.7%,占全市GDP的的比重达到37%。

二、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市开发区建设的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比较突出的有:

1、开发区建设与资金不足的矛盾。

各开发区征地开发成本较高,征地难度大,同时客观存在的在招商引资中的竞争又抑制了转让价格,许多开发区,主要是镇级开发区处于转让一亩亏损一亩的局面。各镇除了确保必需的“开门费”,可支配财力基本上投入了开发区建设,但毕竟资金有限,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跟不上项目建设。另外进区企业效益产出的滞后性,短期内也无法缓解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2、快速发展与管理相对滞后的矛盾。

目前我市对镇级开发区还没有统一认定,开发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均由各镇自行负责。部分开发区功能定位不太明确,不但行业规划、行业管理比较滞后,有些项目还给周边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此外,随着开发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资源紧张,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也缺乏。

3、招商引资与用地矛盾突出。

根据*市2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我市至去年年底的建设用地面积已接近耕地面积的一半,未利用地所占比率小,土地后备资源贫乏,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更少,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同时,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不断深入,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招商引资与用地矛盾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了解,今年我市土地需求量约为3万亩,而省里给的指标仅为1000亩,通过项目争取到了1万多亩,缺口尚有1万多亩。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得到切实的保证和推行。

近年来规划调整和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部分乡镇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原则时,没有对对规划期内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导致了近年来频繁的规划调整。另外,部分乡镇干部缺乏规划意识,过于迎合投资者的要求,选择厂址过于随便,导致了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的发生。多年来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得到切实的保证和推行,而且随着调整规划工作量的增加,延长了建设用地审批时间,降低了办事效率,使得今年“土地证”的办理十分缓慢,引起了投资者的不满意。

5、土地的实际利用率过低。

许多企业的单位面积土地投资额偏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很低;有的企业闲置土地,征而不用;还有的假借项目圈地,试图从中牟利。从而造成了我市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产生了巨大的浪费。

6、镇级工业开发区布局过于分散。

原因在于:第一,由于投资者的反对,好多镇的开发区抛开了原有的规划,转而沿路开发,形成了许多小区。第二,一些镇除了镇级设立开发区外、各村也有开发区,不仅造成开发区的小、乱、散,而且还造成了基础设施的重复投入。

三、对全市开发区发展的思考

(一)发展思路:

以把*建成为一个接受上海大都市辐射、以五大经济区域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卫星城市为目标,把开发区作为我市培育和发展区域竞争优势产业的空间基础,充分整合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区,突出产业集群,加强投入开发,重点建设好若干开发区。

(二)主要目标

1、国内生产总值。“十五”后两年年均增长25%,“十一五”年均增长22%。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

2、进出口总额。“十五”后两年年均增长30%,“十一五”年均增长26%。到2010年达到250亿美元。

3、产业集中度。加大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力度,延伸产业链,以“政府引导、企业决策、市场运作”的思路,组建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到2010年争取组建成10家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

(三)发展原则

1、高起点规划原则。确立精品意识,以产业集聚为目标,明确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集中建设、联动开发、滚动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

2、可持续发展原则。确立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3、开放式开发原则。创新观念,冲破体制障碍,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开发机制。

4、循序推进原则。要根据规划,逐步推进,切忌一刀切。

(四)对策措施

1、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对开发区资源进行空间整合,发挥产业集聚效益。

(1)将我市规划为五大经济区域,以五大经济区域为中心,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布局,严密规划。。五大区域分别为:电子产业、旅游业区域,包括松陵、同里,以电子产业和旅游产业为发展主体。临沪经济区域,包括金家坝、北厍、黎里、芦墟,以建材产业和日用化工产业为发展主体。纺织服装区域,包括盛泽、平望、梅堰、南麻,以丝绸纺织服装产业为发展主体。临浙经济区域,包括震泽、七都、八都、铜罗、桃源,以光电缆产业为发展主体。沿太湖经济区域,包括菀坪、横扇、庙港,以生态农业——特别是太湖水产业,缝纫机产业,羊毛衫产业为发展主体。

每个区域中不排除有特色的目前规模尚不太大的行业的发展,如芦墟的IT产业、旅游业,北厍的铜字业、制鞋业,桃源、铜罗的花木业、制桶业,震泽的服装业等。另外在每个区域中要培育一、二个规模型龙头企业作依托,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行政服从经济。利用此次乡镇合并的机遇,围绕城市化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总体建设,不可各自为政,齐心协力打造五大经济区域,根据各个经济区域的产业特色,调整内部各个开发区的区域发展布局和规划,加快各园区的一体化建设,防止盲目重复布点,引导园区朝着大工业、大产业、特色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全市经济总量的提升,加快城市化进程步伐。行政体制要紧跟经济区域,成立对应五大经济区域的五大行政中心,协调经济区域内的发展建设,加强对经济区域的管理和监督,为经济区域的发展打造保姆式服务。

(3)明确产业集群目标,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我市目前六个名列省重点培育的经济板块分别是:IT产业板块、盛泽丝绸纺织板块、七都光电缆产业板块、菀坪缝纫机产业板块、横扇羊毛衫产业板块、金家坝彩钢板产业板块。我们要以此作为新一轮发展的起点,进一步推进集聚,做大做强板块经济,以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至2007年,六大经济板块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

(4)诱导产业依次向开发区集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的地理集中是形成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所有开发区不仅要引导国外企业进入,还要向国内企业敞开大门,为国内外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相互接触、相互学习,共同利用外部资源,开展专业化分工的机会和条件。

2、改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1)加快建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集开发、规划、建设为一体的高效完善的开发区管理机制。各开发区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协调运作。更要增强市场观念,树立“经营”开发区的理念,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投融资环境,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支持的做法,广开聚财生财之路,实现开发主体和开发资本的多元化。

(2)提高开发区的管理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从依靠政策优惠向依托综合环境优势的方向转变。按照“产品项目一体化、公共辅助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思路,营造开发区发展的管理模式和创业环境,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会计、金融保险等中介机构,从整体上增强开发区的服务功能。

3、抢抓国际制造业转移契机,提高开发区国际化水平。

(1)不断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速度。继续加大利用外资力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欧美跨国公司的引资力度,争取已经落户的外资企业进一步追加资本投入,推动跨国公司本地化。

(2)加强外资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延伸。把着力点放在关联度大、集聚度高的产业链上,引导外资企业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延伸,增强外资集聚效应,构筑外资项目产业链的延伸平台。

4、推动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我市目前比较发达的交通条件和已经形成的集群优势,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培育具有特殊区位优势、具备综合服务功能、依托开发区、为重点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和以商贸连锁配送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

5、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

加快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高速公路及国、省道为骨干,地方公路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未来五年,*应基本建成放射型高速公路网,配套建设干线公路网和县道公路网,实现每个镇20分钟内可上高速公路,1小时内可到达上海郊区外环的目标。积极推进重点电力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电网改造,确保供电充裕、安全和可靠。加快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程,推动信息网络化进程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2)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

为投资者提供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的基础上,继续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越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环境。

强化亲商、重商、护商、安商观念,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开发区外来投资的“绿色通道”,未设立服务窗口的开发区应尽快设立“一站式”服务的窗口,制定便捷服务、预约服务、特事特办制度,形成快速办事通道,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对投资者有意投资,并适合我市发展需要,但国家产业政策有所限制的较大项目,要积极加强协调沟通,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创造条件让其落户我市。积极帮助现有外资民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现有企业健康发展。对现有外资民资企业的增资扩产项目视同新办企业,同样给予优惠扶持。对外资民资企业引进的中高层管理人才,要给予其家属和子女入户、入托、入学等方面的优惠。对在外资民资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人事服务,与同类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和环节。对现行保留的审批和核准项目要进一步清理。同时,要加强对审批事项的监管,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规范、公开审批和核准事项的内容、条件、程序、时限和责任,接受群众的监督。对外资民资投资服务实行马上受理、马上办,并实行“一个窗口”审批项目、“一条龙”受理投诉、“一个口子”收取行政规费的制度,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营造出人人参与优化环境、关心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1)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开发区须争取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区内新增各类企业的税收,除按规定必须上交国家的部分外,全部返回开发区建立专项发展基金,用于开发区的建设。开发区应制定专项发展基金的使用办法,报市财政同意后执行。

(2)采取积极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中小企业是产业集聚不可缺少的成员。中小企业的特定性质使其在集聚的形成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方面,发挥着大企业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中小企业是建立多品种少量生产体系的重要保障。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必然要面临经营不稳定、新产品开发能力低、信息不灵等难题。为克服中小企业的上述局限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活力,应给予积极而广泛的政策支持。充分运用好我市已成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建设担保等。

(3)全面清理各类收费。对开发区内企业取消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服务性收费项目,按证照成本核定证照工本费。开发区内属于强制或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

(4)改进项目建设管理。在开发区内投资的项目,在符合国家招投标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允许企业自行决定项目的勘察设计和建设施工招投标。在符合行业规定的前提下,任何部门或机构在提供公用事业服务时,不得要求开发区内企业项目施工采用其指定的设计、设备及施工单位。

(5)适时调整引资政策,实施一定程度的区域倾斜引资政策。

区域倾斜的引资政策应以有效地构筑产业集聚为指导思想,以补充必要的经营资源缺陷为原则。

7、解决好招商引资与用地矛盾

(1)大力推进实行企业集约用地。过去由于我市企业发展基础差、起步晚,在招商引资中为了吸引外商、民营企业主前来投资开发,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以较多的土地资源换取资金和技术。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新的经济态势,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的谋取投资效益。因此,实行企业集约用地,不仅可以遏止投资者的“圈地运动”,而且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加快企业基建的步伐。

(2)强化土地规划管理。土地规划必须高标准,要与城建规划相吻合。当前我们要尽量减少对规划的频繁调整,逐步改变规划跟着项目走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对于新开发区,要切实推行相对集中、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对于建设项目用地,要突出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1、事前管理:要严格按照部、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方法》要求进行预审,把好土地供应关,按建设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确定供地量,约定土地建筑密度,土地容积率,凡是达不到要求的应核减用地。要促成村级工业建设用地项目向镇级开发区集中,小区向大区集中,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2、事后管理:要建立用地信息的反馈和评价制度,对供地状况进行监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遏制违法违规的现象,为今后正确供地提供对策,促进建设用地的审批工作。

(4)盘活企业现有土地。主要是针对老开发区或工业小区,这些区域土地基本已征完,厂商大多已落户,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我们要提高其土地利用水平,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1、对于投资没有到位或投入产出率低,甚至严重亏损的厂商,可以通过协商,把多余的土地投入市场,重新加以开发利用。2、对于征而不用和长期抛荒的企业土地,应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收回土地使用权,安排给新上马的企业使用。

(5)按照投资项目的实际需要配置土地,实行定额管理。尽管国家对各类建设用地有定额标准,但我市建设用地大体上只是定性管理,远未达到定量管理。目前,苏州市规定省级开发区每平方公里5亿美元、乡镇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3亿美元;昆山的定额标准是省级开发区投资率为每平方公里4.5亿美元、乡镇开发小区每平方公里不低于3亿美元。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标准,打造合适的定额标准,从而根据不同的行业,执行不同的供地标准,合理的配置土地,给投资者“量体裁衣”。